藏族人的人名和称呼方式

藏族人的人名和称呼方式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名的取法及内涵也有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一般归纳起来有二十种不同的取名方式。

一、使用姓氏

藏族人曾在历史上使用姓,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西藏历史上曾有四大姓氏。另外,史书记载,直贡地区有“琼热”姓氏,达隆地区有“斯”姓氏,萨迦地区有 “昆”姓氏,还有法王姓氏,光明神姓氏,王族姓氏等六大姓氏。敦煌古籍里记载吐蕃时期各大臣等达官显贵也有姓氏。总之,藏民族的姓氏大致由六大或四大姓氏演变而来的。历史上,尤其是一些大学者都乐于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姓氏。如:努•桑吉耶西、索•霞甲琼乃等,努、索都是其姓氏。现在藏族人很少用姓氏,对此说法不少,可很难定论。但是,现今很多地方有不少藏族人在自己的名字前或父母给孩子的名字前加汉族姓氏的习惯,如;张达瓦、王益西等。

二、借用前辈名字的一部分

这种取名方式起源于吐蕃时期,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为聂赤赞普,其名中有“赤”字,随后的六位赞普都用“赤”字,这六位依次为:木赤赞普、延赤赞普、苏赤赞普、

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和斯赤赞普等,再加上第一代聂赤赞普,史称“天尊七赤”。

三、以颂扬、赞美的词语取名

这主要是后人、下属或臣民对伟大开明的君主、大德高僧、旷世奇才和英雄人物的称呼。如:吐蕃王朝的开明君主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王朝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迎娶文成公主,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广受藏族人民的爱戴。被藏族人民尊为“松赞干布”。大意是:一位具有超凡的指挥,大公无私,是非分明,能公正地对待臣民,法纪严明,使天下安宁,创造吐蕃盛事的明主。

四、教名

青藏高原上藏民族大笃信藏传佛教,出家为僧尼,必须取教名。不还俗,尼姑和和尚一辈子用教名,一旦还俗,则重新使用父母取的名字。

五、借用寺庙的名称

人们称呼一些高僧或造谐很深的佛学大师,习惯上把母寺的名称放于其名字之前,以示敬意。如:萨迦寺的高僧索朗杰参,就称为萨迦•索朗杰参。

六、与家族的名字连起来

这种取名方式,过去一般在贵族显赫家族较为普遍。西藏历史上的大贵族都使用这种取名方式。如:霞扎•甘旦白居,霞扎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个贵族家族的名称。甘旦白居是其家庭成员之一,实际上甘丹白居才是此人的名字,但是,称呼他时,一般就用霞扎•甘旦白居,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来历等更深的含意。

七、与家乡或出生地的名字连用

这种取名方式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的创始人,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大的西藏历史上很具有影响的教派。“宗喀”是大师出生地的名称。“巴”的藏语助词,洛桑扎巴是大师的名字,藏民族敬称大师为:“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意为来自宗喀地方的洛桑扎巴大师。

八、字前加官职名称

如:噶伦•旺堆,噶伦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官职,旺堆是人名。现在也有这种称呼习惯,如:格桑主任等。

九、只限于男性的名字

就象其他民族一样,藏族男人的名字也显得刚强坚韧、雄壮英武。如:“多金”,藏语是强壮无敌的意思。

十、只限女性的名字

同样,女性取名特别注意美丽、贤惠、慈爱之类的意韵。如:“美多”是鲜花的意思,给女儿取名“美多”,表达了父母对女儿象花儿一样美丽的愿望。还有,象“拉姆”,是仙女的意思。

十一、男女均可用的名字

这种中性的取名方式也比较普遍,如:“格桑”这一名字有美好时光、美满幸福的含意。男女皆可使用。还有“琼达”这一名字,是最小的意思,不管男女,儿女中最小的往往取名“琼达”。

十二、按出生日的星期取名

西藏很多地方,人们以出生日的星期给儿女取名,简单有趣,这在民间、在广大的牧民区非常流行。但也出现了很多同名人,以致于找一个人时同时找到不少同名却彼此素不相识的人。如:尼玛,即星期天,以此为名,一般都是在星期天出生的人。巴桑即星期五,是星期五出生的人。一周七天都可用于人名,而且男女不分。如果直译,那更有趣了。某某家的妹子米玛,就是某某家的妹子星期二。藏语中的一周七天依次为:尼玛(星期日)、达瓦(星期一)、米玛(星

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和边巴(星期六)。

十三、以星期名称专给男性取名

一周七天男女都可以使用。但是星期名称后加上男性助名,则只能是那性的名字。如:尼玛次仁等。

十四、以星期名称专给女性取名

星期名称后加上女性助名,如:达娃卓玛,只能是女性的名字。

十五、依据外形、长相取名

在西藏民间,有的父母依照自己儿女的外形、长相取名,如:给身强力壮的孩子取名“多金”,这个名字的藏语意思为强壮的人。

十六、取外号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其外表,对长得很瘦的人,叫“支雾”,意为猴子。二是按其品行、为人取外号。据说一位村长,对老百姓的意见总是点头示意关心,可老不见行动,老百姓就给他取了个“点头村长”的外号。还有,对老是缺斤少两的“菜贩”叫“八两”大姐等。

十七、表达父母期待的取名方式

有的家庭有一大群儿女,可就缺个男孩,双亲渴望有个儿子。他们就给最小的女儿取名“普赤”,意为能带来小弟弟的女儿。

十八、按出生日子取名

有的地方给孩子取名非常简单,就按其出生的日子。某月一号生的孩子,干脆叫“慈吉”,即一号的意思。表现出藏民族纯朴、爽朗和自由自在的性格。

十九、以昵称代名字

父母对刚出生的男孩叫“普琼”,意为小男宝宝,女孩叫“阿多”,意为小女宝宝,藏语是,父母说出的“普琼”、“阿多”有种特殊的深切的爱意。久而久之,家人和周围的人也习惯性地都叫他们“普琼”、“阿多”了。 二十、笔名

藏族人的人名和称呼方式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名的取法及内涵也有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一般归纳起来有二十种不同的取名方式。

一、使用姓氏

藏族人曾在历史上使用姓,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西藏历史上曾有四大姓氏。另外,史书记载,直贡地区有“琼热”姓氏,达隆地区有“斯”姓氏,萨迦地区有 “昆”姓氏,还有法王姓氏,光明神姓氏,王族姓氏等六大姓氏。敦煌古籍里记载吐蕃时期各大臣等达官显贵也有姓氏。总之,藏民族的姓氏大致由六大或四大姓氏演变而来的。历史上,尤其是一些大学者都乐于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姓氏。如:努•桑吉耶西、索•霞甲琼乃等,努、索都是其姓氏。现在藏族人很少用姓氏,对此说法不少,可很难定论。但是,现今很多地方有不少藏族人在自己的名字前或父母给孩子的名字前加汉族姓氏的习惯,如;张达瓦、王益西等。

二、借用前辈名字的一部分

这种取名方式起源于吐蕃时期,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为聂赤赞普,其名中有“赤”字,随后的六位赞普都用“赤”字,这六位依次为:木赤赞普、延赤赞普、苏赤赞普、

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和斯赤赞普等,再加上第一代聂赤赞普,史称“天尊七赤”。

三、以颂扬、赞美的词语取名

这主要是后人、下属或臣民对伟大开明的君主、大德高僧、旷世奇才和英雄人物的称呼。如:吐蕃王朝的开明君主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王朝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迎娶文成公主,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广受藏族人民的爱戴。被藏族人民尊为“松赞干布”。大意是:一位具有超凡的指挥,大公无私,是非分明,能公正地对待臣民,法纪严明,使天下安宁,创造吐蕃盛事的明主。

四、教名

青藏高原上藏民族大笃信藏传佛教,出家为僧尼,必须取教名。不还俗,尼姑和和尚一辈子用教名,一旦还俗,则重新使用父母取的名字。

五、借用寺庙的名称

人们称呼一些高僧或造谐很深的佛学大师,习惯上把母寺的名称放于其名字之前,以示敬意。如:萨迦寺的高僧索朗杰参,就称为萨迦•索朗杰参。

六、与家族的名字连起来

这种取名方式,过去一般在贵族显赫家族较为普遍。西藏历史上的大贵族都使用这种取名方式。如:霞扎•甘旦白居,霞扎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个贵族家族的名称。甘旦白居是其家庭成员之一,实际上甘丹白居才是此人的名字,但是,称呼他时,一般就用霞扎•甘旦白居,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来历等更深的含意。

七、与家乡或出生地的名字连用

这种取名方式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的创始人,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大的西藏历史上很具有影响的教派。“宗喀”是大师出生地的名称。“巴”的藏语助词,洛桑扎巴是大师的名字,藏民族敬称大师为:“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意为来自宗喀地方的洛桑扎巴大师。

八、字前加官职名称

如:噶伦•旺堆,噶伦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官职,旺堆是人名。现在也有这种称呼习惯,如:格桑主任等。

九、只限于男性的名字

就象其他民族一样,藏族男人的名字也显得刚强坚韧、雄壮英武。如:“多金”,藏语是强壮无敌的意思。

十、只限女性的名字

同样,女性取名特别注意美丽、贤惠、慈爱之类的意韵。如:“美多”是鲜花的意思,给女儿取名“美多”,表达了父母对女儿象花儿一样美丽的愿望。还有,象“拉姆”,是仙女的意思。

十一、男女均可用的名字

这种中性的取名方式也比较普遍,如:“格桑”这一名字有美好时光、美满幸福的含意。男女皆可使用。还有“琼达”这一名字,是最小的意思,不管男女,儿女中最小的往往取名“琼达”。

十二、按出生日的星期取名

西藏很多地方,人们以出生日的星期给儿女取名,简单有趣,这在民间、在广大的牧民区非常流行。但也出现了很多同名人,以致于找一个人时同时找到不少同名却彼此素不相识的人。如:尼玛,即星期天,以此为名,一般都是在星期天出生的人。巴桑即星期五,是星期五出生的人。一周七天都可用于人名,而且男女不分。如果直译,那更有趣了。某某家的妹子米玛,就是某某家的妹子星期二。藏语中的一周七天依次为:尼玛(星期日)、达瓦(星期一)、米玛(星

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和边巴(星期六)。

十三、以星期名称专给男性取名

一周七天男女都可以使用。但是星期名称后加上男性助名,则只能是那性的名字。如:尼玛次仁等。

十四、以星期名称专给女性取名

星期名称后加上女性助名,如:达娃卓玛,只能是女性的名字。

十五、依据外形、长相取名

在西藏民间,有的父母依照自己儿女的外形、长相取名,如:给身强力壮的孩子取名“多金”,这个名字的藏语意思为强壮的人。

十六、取外号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其外表,对长得很瘦的人,叫“支雾”,意为猴子。二是按其品行、为人取外号。据说一位村长,对老百姓的意见总是点头示意关心,可老不见行动,老百姓就给他取了个“点头村长”的外号。还有,对老是缺斤少两的“菜贩”叫“八两”大姐等。

十七、表达父母期待的取名方式

有的家庭有一大群儿女,可就缺个男孩,双亲渴望有个儿子。他们就给最小的女儿取名“普赤”,意为能带来小弟弟的女儿。

十八、按出生日子取名

有的地方给孩子取名非常简单,就按其出生的日子。某月一号生的孩子,干脆叫“慈吉”,即一号的意思。表现出藏民族纯朴、爽朗和自由自在的性格。

十九、以昵称代名字

父母对刚出生的男孩叫“普琼”,意为小男宝宝,女孩叫“阿多”,意为小女宝宝,藏语是,父母说出的“普琼”、“阿多”有种特殊的深切的爱意。久而久之,家人和周围的人也习惯性地都叫他们“普琼”、“阿多”了。 二十、笔名


相关内容

  • 壮族来源探秘
  • 壮族来源探秘 黄运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广西武鸣县马头镇元龙坡,安等秧等处,出土了大量商周文物,文物中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在一些陶器中,还有一些类似甲骨文的符号,有好几座墓穴还修成了船型,内置压仓石,一次出土那么多商周文物,在岭南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引起各方关注.引发了新一轮有关传说中的骆越古 ...

  • 华夏民族的辈分文化
  •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辈分"又称"辈份", ...

  •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称呼与姓名
  • 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因而在称呼与姓名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姓名不对,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 一.称 呼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 ...

  • 清代八旗中高丽人名字的语言和民俗特征
  • 作者:王火 满族研究 1995年12期 清代八旗官兵中有高丽人,这并不是个新鲜问题,但有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只知道,八旗中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下面仅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上高丽人参加八旗的情况. 一.高丽人隶属满洲八旗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

  • [家谱标准范本]
  • 家谱标准范本 <家谱标准范本> X氏家谱目录第一章  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 ...

  •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民俗文化的影响
  •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民俗文化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任何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都是分不开的.伊斯兰教自十世纪传入新疆后,逐步深入到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于维吾尔文化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伊斯兰教对整 ...

  • [姓名考]一 姓氏的起源_新浪悦读_手机新浪网
  • [中国最复杂的姓可能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虽然比起"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和"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来说短了那么一丢丢,不过爨.鞲这样的生僻字还是足以让人把这个姓当作乱码的] 姓名,具体来说,是"姓氏" ...

  •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一.概述 1.民俗(Folklore)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一词较早被使用,其含义与"风".&qu ...

  • 小议[骆驼祥子]中人名翻译比较
  • [摘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集数十年对洋车夫生活的观察,认真搜集材料和构思后,写出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小说在语言上表现为质朴无华.干净利落,散发着北京地方语言的乡土气息.人名在小说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地翻译这些人名以及如何对等地实现传播名字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这一功能,对于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