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十日谈_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2007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 r. , 2007总第157期 第4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 157 No . 4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李 琪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 要]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 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

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 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

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 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

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 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

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 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

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男性

[中图分类号]I 511. 2 [文献标志码]A [-04

() () 美誉的中世纪晚期有“人曲《十日谈》一向被视

为“、反对禁欲主。然而, 不能忽视的是, 作者薄伽丘在《十日谈・序言》中多次强调他的故事是为女性而作的:“有谁能够否认, 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 比献给男人们更合适呢? ”“多情善感的妇女最需要别人的安慰, 命运对于他们却偏是显得特别吝啬。为了多少弥补这份缺憾, 我才打算写这一部书, 给怀着相思的少女少妇一点安慰和帮助———为的是, 针线、卷线杆和纺车并不

[1]能满足天下一切的妇女。”薄伽丘认为害相思的女士们可能从故事中得到一些乐趣并获得一些教益,

也能为她们解除一些愁闷, 或带给她们欢乐。据统计, 《十日谈》100篇故事中涉及女性和爱情的多达73篇, 而且, “薄伽丘绝不忽视女子因处于她们的父亲、情人和丈夫的统治之下而受到的身心两方面的

[2]伤害”。这些丰富的女性文学内容无疑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极好的研究平台。鉴于此, 我们尝试从女性文学视角入手, 对《十日谈》这部“人曲”中的“第二性”提供一种新解读。

  一、多层意蕴中的女性形象

《十日谈》中书写的女性形象之多、女性性格之鲜明, 在中世纪之前和此后的作品里都是罕见的。因为采用了众所周知的“框型结构”, 《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至少是从以下几层意蕴中涉及的:一、十个“说书人”中的七个是婀娜多姿的妙龄女子, 她们中有许多作者欲说却止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二、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既包括为了爱情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的痴情女, 也包括为了利益牺牲色相贪图享受的浪荡女, 还包括为了维护婚姻权益而隐忍吞声的贤妻, 包括在不能得到满足的婚姻外寻找满足的年轻妇女。此外, 小说中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配角———女仆, 她们是女主人的陪衬, 对于推动她们的爱情生活起到了推波助澜和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十日谈》是一部“女性大合唱”。

然而正如女性文学研究专家莱斯利菲德勒所指出的, 女性形象具有“罗丝(Rose ) ”与“李莉(L ily ) ”两种类型:“罗丝与玫瑰(r ose ) 拼写发音相同, 显示罗丝具有一种带刺的玫瑰似的性格, 敏感而具有一定的独立反抗精神。李莉也是一个双关语……又含有百合花的意思, 显示出既美丽又脆弱, 纯洁而又奉献

[3]的性格特征……这两种类型在妇女形象系列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妇女形象”。《十日谈》中的女

[收稿日期]2006-12-30

(1055213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欧洲中世纪美学深度研究”

[作者简介]李琪(1975-) , 女, 吉林四平人, 助教, 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182・

性也存在着这两种妇女形象的代表或者变体。试举例如下:

1・5(即第一天第五个故事, 以下均用数字表示) . 蒙费拉特侯爵夫人用母鸡做酒菜, 再配上几句俏皮话, 打消了法兰西国王对她所起的邪念。侯爵夫人美丽而不卑不亢的回答所显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Rose 本色:

  法王把夫人打量一通, 只觉得她本人比他听了廷臣的描摹、在心中浮起的那个形象更美更优雅。……菜肴一道接着一道端上来, ……他终究注意到那一道道端上来的菜, 不管烹调怎样不同, 总是一味母鸡而已……“夫人, 难道这里全是母鸡, 公鸡一只也没有吗? ”“可不是, 陛下。不过这儿的女人, 就算在服装或身份上有什么不同, 其实跟别地方的女人还是一模一样的。”国王一听这话, 恍然明白了侯爵夫人用母鸡款待他的道理……

8・7. 一位学者爱上一个寡妇, 寡妇让他在雪地里苦等了一夜。虽然后来受了委屈的学者进行了残酷的报复, 但是这位少妇和她的使女使用巧计折磨学者的情节, 使她那狡猾自得的神气模样跃然纸上, 俨然一朵邪恶带刺的玫瑰花(Rose ) 。

相形之下, 以下两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则体现为鲜明的“李莉(L ily ) ”特征。

2・7. 埃及苏丹遣嫁公主, 途中遇到风暴, 公主在异乡漂泊四年之久, 先后落入九个男子之手, 虽然最后回到本国得以完婚, 但是公主漂泊之时身不由己, 只有被觊觎她绝世美貌的男人们争来抢去地转手。她虽身贵为公主也只有隐忍饮泣被动地等待命运的抖转, 如同一只带露水的百合听凭狂风暴雨的蹂躏。

4・7. 莉莎贝达的情人被她哥哥杀死(, 的原因, 可能仅仅因他是他们店里的伙计) , , 。她私下发掘出情人的尸体, 把他的头颅埋在花盆里, , 她哀痛而死。莉莎。

, 《十日谈》中的女性具有丰满生动、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所以《十日谈》里有一些初期美丽而脆弱, 但是随着人物自身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为坚强果敢的女性。

4・8. 纪洛拉莫爱上了穷人的女儿, 但迫于母命, 前往巴黎, 归来时她已经嫁人。他闯进她家, 死在她身边。他的尸体停放在教堂里, 耳鬓厮磨的往事涌入脑海, 悲从中来, 她也一恸而绝。姑娘的混沌未开和无可奈何以及绝望弃世的变化就符合L ily 转变为Rose 的变化。

  二、男性视角中的文学想像:“阁楼里”的女人

生于中世纪晚期佛罗伦萨商人之家的薄伽丘, 既能耳濡目染最早的人文主义城市开放自由之气息, 又可借商贾官宦子弟的身份和多情风流的气质与深得此种气息的贵族女性有交往, 所以他对女性的看法和描摹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非常有趣的是, 这些或为罗丝或为李莉或二者兼容的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薄伽丘的世界里又分成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天真、美丽、可爱、无知、无私或者花容月貌、坚强果敢、百折不挠的“仙女”, 要么是虽然具备“真、善、美”的天使般的外表但却有着“伪、恶、丑”的内心世界的“恶魔”。而且, 这些女性如同讲故事的七位女性一样, 都处于少女或者少妇的年龄。然而, 仙女也好恶魔也罢, 她们的盛装和心计是为了取悦男性以使得自己在婚恋生活或者性爱生活中获得满足(2・2, 2・3, 3・6, 6・7, 9・2) , 她们用尽心机是为了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获取相对好的生存机会(1・5, 1・9, 2・9, 8・2, 8・10) , 她们的隐忍负重无非是为了能在自己无权无势的家中得到相对长久的有尊严地生活下去的权利(2・6, 3・9, 4・1, 4・2, 10・10) 。这些形象都是出于男性视角的文学想像:符合他们欲望的客体的女性(具有年轻貌美、顺从体贴等特点) 就是“天使”, 否则就是”恶魔”。

前文所提及的莉莎贝达的故事(4・7) 是一典型:女孩的哥哥残忍粗暴地用恶计杀死了妹妹的情人后远走高飞, 留下妹妹悲惨地死去, 这个善良痴情的姑娘的人身和择偶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虽然作者同情她的不幸命运, 但是她的不幸恰恰因为她自己选择的爱人不符合以她的兄长们为代表的男权世界。仍是前文所提及的苏丹公主, 最后能欺骗夫君以“处女”之身出嫁, 似乎是作者所欣赏的。但是他根本没考虑过是谁、为什么造成了公主的悲剧。更重要的是, 公主所委身或出嫁的男人, 是否是公主所爱, 故事里根本没有提及。再来看一则歌颂两位出身高贵的青年的动人友谊的故事(10・8) 。面对其中一人的未婚妻, 另外一人产生了不可遏止的热烈爱情, 但又唯恐伤害他们的友谊, 于是二者展开了“高贵的”你推我让。美丽的姑娘虽然使两人都如此爱慕, 但是无论作者还是这两个爱慕者, 都没有询问过她本人

・183・

情属何人。在小说中, 她是不在场的:在爱情中, 她是沉默的; 在婚姻中, 她是无发言权的。中世纪的女性地位甚至直至19世纪的女性地位皆如此。

女性在家中尚无地位可言, 在社会中就更如此。8・10, 讲的是一个西西里妇女骗取商人的全部钱财, 那商人第二次重来, 佯称运来更多的财货, 向她借取大宗款项, 结果她发觉他留下作抵押的只是些不值钱的苎麻和海水。这个故事旨在阐明这位吃了亏的商人, 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并没有像一位男子汉一样吃一堑长一智, 而是更加恶劣地欺骗那位妇女。胜利而已, 谈何气概。这位妇女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作者看来是罪有应得的。其实, 比较而言, 两个人不都是在以奸诈商人的伎俩谋取钱财吗? 然而却是这位妇女得到了“恶魔”的名声。2・10, 讲的是贝纳卜受了恶徒的骗, 输去赌金, 叫人杀害他无辜的妻子。她幸而逃脱, 女扮男装, 在苏丹手下做了官。后来她遇见那个恶徒, 派人把丈夫从热那亚带来, 三面对质。真相大白, 她恢复女装跟丈夫一起回家。要取得早已经不受丈夫信任的家庭地位, 还需要扮成男性, 隐瞒自己的性别, 需要等待也许永远等不到、只能碰上的机会, 确实令人同情之余只落无奈。作者显然想使读者认为这位妻子能洗清“冤情”, 跟她那位既是赌徒又很无能的丈夫回家, 属于“胜利之举”。做了这样一位丈夫的“天使”, 无论如何也不能谈到是一种享受的。此外, 《十日谈》里存在相当多的歧视女性或对女性进行“劣质”宣传或者女性自贬的言论。首先来看讲故事的七位女性的女性观。薄伽丘以一位男性的视角, 毫不吝啬笔墨地对她们的娇羞容貌进行倾心的赞美, 而这是因为她们具有对男性形成吸引力的女性的机智、驯良和青春容颜(薄伽丘几乎未给青春已逝的老年妇女留下任何机会和空间, 除非是拿她们作反面的教材或者煽风点火的老仆人) 。第一天正式故事之前, 费罗美娜说:“别忘了我们都是女人……导, 势必弄成一团糟。我们的心坎太活了, 太任性了, :“男人是女人的首领, 没有男人的帮助, ”, 爱米丽亚的见解是:“、事事顺从……, , 简直该打”。其次, 在故事中也有许多强调女人是“第二性”的言论・中的台达尔多对他的情妇说道:“一个女人, 怎么可以瞧不起男人, 对他们冷若冰霜? 女人家必须记得自己的地位, 认识到天主拿最高贵的德行赋予了男子, 使他超越了世上的一切生命; 那么一个女人受到男人的爱慕时, 她应该感到骄傲, 热烈地爱他, 体贴入微地讨他欢喜”。4・3开始之时, 劳丽达对女性的看法是:“我们女人跟男人比起来, 性格是比较脆弱的, 意志也容易动摇得多”。第九天第九个故事的女性观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好马、劣马, 总少不了一对踢马刺; 好娘子、坏娘子, 都需要一根木棍子。其实把这两句话当作正正经经的教训看待, 也还是含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女人天生三心二意, 水性杨花, 对付那班不守妇道的女人, 当然少不了要借重一根无情的棍子, 就是对于那班懂得规矩、安分守己的女人, 也需要一根备而不用的棍子, 好叫她们有所警惕, 时时刻刻不敢懈怠。”这些以男子为“第一性”, 以女子为“第二性”的言论, 论构成了一部使女性能够更加循规蹈矩的“圣经”, 使得女性形成了父权一统天下、具有模式化的性别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作者所塑造还是假借故事以及故事里所体现的女性形象, 都是受到男权意识影响塑造而成的, “男人的一支笔既创造了女人也封闭了女人”。可以毫不夸张地假设:《十日谈》中女性之所以设计成均处于妙龄, 也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可以满足男性欲望的投射, 满足他们“看”、进而进行隐蔽的肉体上的满足的需要。这些老实安分、言谈适可而止, 肉体芳香四溢, 满足于居家纺织闲谈的女性的存在, 只是供男人受用, 是他们阅读和欲望的对象。这些在“阁楼”里装扮焕然一新的女性, 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青春画卷, 她们的主人都是而且也只能是男人。

  三、意蕴复杂的形象生成语境

一方面, 《十日谈》中确实存在大量赞美青年男女恋情动人惬意、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另一方面, 上文所言充满男性偏见和女性自贬的故事也不乏其数。故事与故事之间既形成某种互文性, 又存在某种矛盾性。“《十日谈》的故事并没有对性别问题提出一致的或者意义明确的看法。……薄伽丘已经提供给我们一幅生动的叙述场景, 再去试图把所有的故事放到一个连贯的框架里从而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理论是很难甚至根本达不到目的的, 因为《十日谈》里面关于爱情、宗教和性这些问题, 存在各式各样的声

[2]音和生动的观点。”那么, 这种矛盾性或者复杂性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 薄伽丘创作《十日谈》的14世纪, 是新旧时代的交叉口。薄伽丘和但丁、彼得拉克一样站在这个时代的交叉口上。新世纪的曙光和旧时代的阴影一起笼罩在他们的头上。贝特丽彩虽把但丁引向・184・

了天国之门, 但她的俏丽姿容是他创作的灵感和他长久劳顿流浪生活的动力。劳拉的女性形象既把彼得拉克引向对上帝的爱, 同时也使他陷入对肉体的爱欲, “我自己是凡人,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同样一种爱欲, 在薄伽丘的心灵中明显确立而又悄悄存在着激烈而深沉的矛盾。本身爱欲的出现, 是出自于人的本性和中世纪晚期城市经济科学发展之必然, 从而也在黑暗的基督教世界打开了唤起人类艺术创造和感官欲望的突破口。薄伽丘在那波利生活期间, 在安杰奥的宫廷结识了罗伯特国王的私生女玛丽娅并与之发生了爱情, 这一段浪漫经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 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 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十日谈》中的非亚美达即以玛丽娅为原型。35岁开始创作《十日谈》的他, 既能了解疯狂恋爱的心境, 又能平静而有激情地歌颂青春和肉欲。

其次, 不能忽视一个历史事件: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了后来蔓延整个欧洲夺取欧洲三分之一居民生命的黑死病, 佛罗伦萨的10万人口至少有一半在瘟疫中丧生。这使得“面对那么多灾难和痛苦, 对上帝和人类法规的尊重, 实际上都不存在了, 在我们城里泯灭了”。女人失去了她们的端庄稳重, 男人失去了他们的顾忌。自然的情绪遭到抑制, 而且“居丧往往成为大笑、打趣和普遍欢乐的信号”。

然而, 黑死病的危害对人们的及时行乐的作风不可能有长久影响, 存在已近千年之久的信仰大厦, 不可能一日坍塌。因此, 虽然第四天开始讲故事之前, 作者又一次强调了宁可“受尽狂飙疾风的摧残”, 也要为“尊贵的女士们”效劳的决心, 但是在最后一天讲故事时, 他收敛了放纵的激情, 转向“表现可歌可泣、慷慨豪爽的行为”, 目的在于使“名声流芳百世”。而这第十天的故事中, 最使人愤慨的就是一位侯爵为了试验妻子的贤德而佯称处死一对儿女并佯称抛弃她另娶新人的故事。之久, 寄养在他乡的儿女已长大成人, , 。男性的残忍和女性的驯良简直令人不能相信和容忍。

, 礼。, 。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在文学中作为, 专门为深闺寂寞中的女性写成此书, 并且发誓要“, 然而在无意识的情形下, 他隐含的父权制思想把妇女作为阅读文学作品的对象的同时也把妇女作为了服从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驯化者。妇女读者在阅读这些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会受到以男性哲学、标准、审美情趣、好恶、价值观念、是非观等等的巨大影响, 这样妇女的阅读如同妇女的服饰, 不是为了自身, 而是为了男性。中世纪的女性“被禁止

[4]135进行各种各样的性行为:通奸、私通、乱伦、避孕、流产、违反自然的性行为、兴巫术等等”。《十日谈》

中不乏男性可以肆意玩弄女性但不受任何天谴, 而女性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以生命换取爱情自由的例子。在很多故事中, 和女人一起做坏事的男人的“崇高”形象, 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而对女人来说是有损名誉的(3・6, 4・1, 4・9, 5・7, 9・5) 。在《十日谈》中, 充斥着年轻的公子薄伽丘和商人薄伽丘以及这一类男子能够显示优越的创造力的性和商业这两个领域的题材。女人通过床笫来征服或者迎合男子的需求, 通过装饰她们自己来满足愉悦自己乐趣有限的生活, 进而满足男人要求有娇妻奢宅生活的需要。女人在“阁楼”中恢复并延续着男性神话。而在这些男性的目光中, 女性的魅力都与她们的水性杨花, 胆怯慵懒, 年轻貌美有关。否则, 她们就失去了诱惑力。由此, 男人使女人成了客体进而成了“二等性别”。以上复杂的动因, 造成了薄伽丘在塑造文学形象时既要受到因为瘟疫而显得很有些冒进的时代风气的影响, 又必然能观照到作为一个商人之子洞悉佛罗伦萨市井气息浓郁的市民品格。

《十日谈》中的鸟语花香、泉洌酒香、青春飘香的女性世界, 可说意蕴丰富深邃。同时我们也看到中世纪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的卑微, 这些性灵飞动的女性, 还仅仅是男性世界的一个点缀, 她们要获得真正的解放, 道路还漫长而艰难。

[参 考 文 献]

[1] [意]薄伽丘. 十日谈[M].方平, 王科一.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3.

[2] M ale Piety and Sexuality in Boccacci o ’s Deca mer on, Journal article by M ichael Calabrese; Phil ol ogical Quarterly, Vol .

82, 2003.

[3] 张首映. 20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法]爱德蒙・波尼翁. 中世纪1000年的欧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曹金钟〕

・185・

  2007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 r. , 2007总第157期 第4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 157 No . 4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李 琪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150080)

[摘 要]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 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

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 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

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 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

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 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

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 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

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男性

[中图分类号]I 511. 2 [文献标志码]A [-04

() () 美誉的中世纪晚期有“人曲《十日谈》一向被视

为“、反对禁欲主。然而, 不能忽视的是, 作者薄伽丘在《十日谈・序言》中多次强调他的故事是为女性而作的:“有谁能够否认, 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 比献给男人们更合适呢? ”“多情善感的妇女最需要别人的安慰, 命运对于他们却偏是显得特别吝啬。为了多少弥补这份缺憾, 我才打算写这一部书, 给怀着相思的少女少妇一点安慰和帮助———为的是, 针线、卷线杆和纺车并不

[1]能满足天下一切的妇女。”薄伽丘认为害相思的女士们可能从故事中得到一些乐趣并获得一些教益,

也能为她们解除一些愁闷, 或带给她们欢乐。据统计, 《十日谈》100篇故事中涉及女性和爱情的多达73篇, 而且, “薄伽丘绝不忽视女子因处于她们的父亲、情人和丈夫的统治之下而受到的身心两方面的

[2]伤害”。这些丰富的女性文学内容无疑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极好的研究平台。鉴于此, 我们尝试从女性文学视角入手, 对《十日谈》这部“人曲”中的“第二性”提供一种新解读。

  一、多层意蕴中的女性形象

《十日谈》中书写的女性形象之多、女性性格之鲜明, 在中世纪之前和此后的作品里都是罕见的。因为采用了众所周知的“框型结构”, 《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至少是从以下几层意蕴中涉及的:一、十个“说书人”中的七个是婀娜多姿的妙龄女子, 她们中有许多作者欲说却止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二、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既包括为了爱情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的痴情女, 也包括为了利益牺牲色相贪图享受的浪荡女, 还包括为了维护婚姻权益而隐忍吞声的贤妻, 包括在不能得到满足的婚姻外寻找满足的年轻妇女。此外, 小说中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配角———女仆, 她们是女主人的陪衬, 对于推动她们的爱情生活起到了推波助澜和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十日谈》是一部“女性大合唱”。

然而正如女性文学研究专家莱斯利菲德勒所指出的, 女性形象具有“罗丝(Rose ) ”与“李莉(L ily ) ”两种类型:“罗丝与玫瑰(r ose ) 拼写发音相同, 显示罗丝具有一种带刺的玫瑰似的性格, 敏感而具有一定的独立反抗精神。李莉也是一个双关语……又含有百合花的意思, 显示出既美丽又脆弱, 纯洁而又奉献

[3]的性格特征……这两种类型在妇女形象系列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妇女形象”。《十日谈》中的女

[收稿日期]2006-12-30

(1055213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欧洲中世纪美学深度研究”

[作者简介]李琪(1975-) , 女, 吉林四平人, 助教, 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182・

性也存在着这两种妇女形象的代表或者变体。试举例如下:

1・5(即第一天第五个故事, 以下均用数字表示) . 蒙费拉特侯爵夫人用母鸡做酒菜, 再配上几句俏皮话, 打消了法兰西国王对她所起的邪念。侯爵夫人美丽而不卑不亢的回答所显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Rose 本色:

  法王把夫人打量一通, 只觉得她本人比他听了廷臣的描摹、在心中浮起的那个形象更美更优雅。……菜肴一道接着一道端上来, ……他终究注意到那一道道端上来的菜, 不管烹调怎样不同, 总是一味母鸡而已……“夫人, 难道这里全是母鸡, 公鸡一只也没有吗? ”“可不是, 陛下。不过这儿的女人, 就算在服装或身份上有什么不同, 其实跟别地方的女人还是一模一样的。”国王一听这话, 恍然明白了侯爵夫人用母鸡款待他的道理……

8・7. 一位学者爱上一个寡妇, 寡妇让他在雪地里苦等了一夜。虽然后来受了委屈的学者进行了残酷的报复, 但是这位少妇和她的使女使用巧计折磨学者的情节, 使她那狡猾自得的神气模样跃然纸上, 俨然一朵邪恶带刺的玫瑰花(Rose ) 。

相形之下, 以下两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则体现为鲜明的“李莉(L ily ) ”特征。

2・7. 埃及苏丹遣嫁公主, 途中遇到风暴, 公主在异乡漂泊四年之久, 先后落入九个男子之手, 虽然最后回到本国得以完婚, 但是公主漂泊之时身不由己, 只有被觊觎她绝世美貌的男人们争来抢去地转手。她虽身贵为公主也只有隐忍饮泣被动地等待命运的抖转, 如同一只带露水的百合听凭狂风暴雨的蹂躏。

4・7. 莉莎贝达的情人被她哥哥杀死(, 的原因, 可能仅仅因他是他们店里的伙计) , , 。她私下发掘出情人的尸体, 把他的头颅埋在花盆里, , 她哀痛而死。莉莎。

, 《十日谈》中的女性具有丰满生动、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所以《十日谈》里有一些初期美丽而脆弱, 但是随着人物自身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为坚强果敢的女性。

4・8. 纪洛拉莫爱上了穷人的女儿, 但迫于母命, 前往巴黎, 归来时她已经嫁人。他闯进她家, 死在她身边。他的尸体停放在教堂里, 耳鬓厮磨的往事涌入脑海, 悲从中来, 她也一恸而绝。姑娘的混沌未开和无可奈何以及绝望弃世的变化就符合L ily 转变为Rose 的变化。

  二、男性视角中的文学想像:“阁楼里”的女人

生于中世纪晚期佛罗伦萨商人之家的薄伽丘, 既能耳濡目染最早的人文主义城市开放自由之气息, 又可借商贾官宦子弟的身份和多情风流的气质与深得此种气息的贵族女性有交往, 所以他对女性的看法和描摹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非常有趣的是, 这些或为罗丝或为李莉或二者兼容的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薄伽丘的世界里又分成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天真、美丽、可爱、无知、无私或者花容月貌、坚强果敢、百折不挠的“仙女”, 要么是虽然具备“真、善、美”的天使般的外表但却有着“伪、恶、丑”的内心世界的“恶魔”。而且, 这些女性如同讲故事的七位女性一样, 都处于少女或者少妇的年龄。然而, 仙女也好恶魔也罢, 她们的盛装和心计是为了取悦男性以使得自己在婚恋生活或者性爱生活中获得满足(2・2, 2・3, 3・6, 6・7, 9・2) , 她们用尽心机是为了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获取相对好的生存机会(1・5, 1・9, 2・9, 8・2, 8・10) , 她们的隐忍负重无非是为了能在自己无权无势的家中得到相对长久的有尊严地生活下去的权利(2・6, 3・9, 4・1, 4・2, 10・10) 。这些形象都是出于男性视角的文学想像:符合他们欲望的客体的女性(具有年轻貌美、顺从体贴等特点) 就是“天使”, 否则就是”恶魔”。

前文所提及的莉莎贝达的故事(4・7) 是一典型:女孩的哥哥残忍粗暴地用恶计杀死了妹妹的情人后远走高飞, 留下妹妹悲惨地死去, 这个善良痴情的姑娘的人身和择偶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虽然作者同情她的不幸命运, 但是她的不幸恰恰因为她自己选择的爱人不符合以她的兄长们为代表的男权世界。仍是前文所提及的苏丹公主, 最后能欺骗夫君以“处女”之身出嫁, 似乎是作者所欣赏的。但是他根本没考虑过是谁、为什么造成了公主的悲剧。更重要的是, 公主所委身或出嫁的男人, 是否是公主所爱, 故事里根本没有提及。再来看一则歌颂两位出身高贵的青年的动人友谊的故事(10・8) 。面对其中一人的未婚妻, 另外一人产生了不可遏止的热烈爱情, 但又唯恐伤害他们的友谊, 于是二者展开了“高贵的”你推我让。美丽的姑娘虽然使两人都如此爱慕, 但是无论作者还是这两个爱慕者, 都没有询问过她本人

・183・

情属何人。在小说中, 她是不在场的:在爱情中, 她是沉默的; 在婚姻中, 她是无发言权的。中世纪的女性地位甚至直至19世纪的女性地位皆如此。

女性在家中尚无地位可言, 在社会中就更如此。8・10, 讲的是一个西西里妇女骗取商人的全部钱财, 那商人第二次重来, 佯称运来更多的财货, 向她借取大宗款项, 结果她发觉他留下作抵押的只是些不值钱的苎麻和海水。这个故事旨在阐明这位吃了亏的商人, 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并没有像一位男子汉一样吃一堑长一智, 而是更加恶劣地欺骗那位妇女。胜利而已, 谈何气概。这位妇女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作者看来是罪有应得的。其实, 比较而言, 两个人不都是在以奸诈商人的伎俩谋取钱财吗? 然而却是这位妇女得到了“恶魔”的名声。2・10, 讲的是贝纳卜受了恶徒的骗, 输去赌金, 叫人杀害他无辜的妻子。她幸而逃脱, 女扮男装, 在苏丹手下做了官。后来她遇见那个恶徒, 派人把丈夫从热那亚带来, 三面对质。真相大白, 她恢复女装跟丈夫一起回家。要取得早已经不受丈夫信任的家庭地位, 还需要扮成男性, 隐瞒自己的性别, 需要等待也许永远等不到、只能碰上的机会, 确实令人同情之余只落无奈。作者显然想使读者认为这位妻子能洗清“冤情”, 跟她那位既是赌徒又很无能的丈夫回家, 属于“胜利之举”。做了这样一位丈夫的“天使”, 无论如何也不能谈到是一种享受的。此外, 《十日谈》里存在相当多的歧视女性或对女性进行“劣质”宣传或者女性自贬的言论。首先来看讲故事的七位女性的女性观。薄伽丘以一位男性的视角, 毫不吝啬笔墨地对她们的娇羞容貌进行倾心的赞美, 而这是因为她们具有对男性形成吸引力的女性的机智、驯良和青春容颜(薄伽丘几乎未给青春已逝的老年妇女留下任何机会和空间, 除非是拿她们作反面的教材或者煽风点火的老仆人) 。第一天正式故事之前, 费罗美娜说:“别忘了我们都是女人……导, 势必弄成一团糟。我们的心坎太活了, 太任性了, :“男人是女人的首领, 没有男人的帮助, ”, 爱米丽亚的见解是:“、事事顺从……, , 简直该打”。其次, 在故事中也有许多强调女人是“第二性”的言论・中的台达尔多对他的情妇说道:“一个女人, 怎么可以瞧不起男人, 对他们冷若冰霜? 女人家必须记得自己的地位, 认识到天主拿最高贵的德行赋予了男子, 使他超越了世上的一切生命; 那么一个女人受到男人的爱慕时, 她应该感到骄傲, 热烈地爱他, 体贴入微地讨他欢喜”。4・3开始之时, 劳丽达对女性的看法是:“我们女人跟男人比起来, 性格是比较脆弱的, 意志也容易动摇得多”。第九天第九个故事的女性观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好马、劣马, 总少不了一对踢马刺; 好娘子、坏娘子, 都需要一根木棍子。其实把这两句话当作正正经经的教训看待, 也还是含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女人天生三心二意, 水性杨花, 对付那班不守妇道的女人, 当然少不了要借重一根无情的棍子, 就是对于那班懂得规矩、安分守己的女人, 也需要一根备而不用的棍子, 好叫她们有所警惕, 时时刻刻不敢懈怠。”这些以男子为“第一性”, 以女子为“第二性”的言论, 论构成了一部使女性能够更加循规蹈矩的“圣经”, 使得女性形成了父权一统天下、具有模式化的性别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作者所塑造还是假借故事以及故事里所体现的女性形象, 都是受到男权意识影响塑造而成的, “男人的一支笔既创造了女人也封闭了女人”。可以毫不夸张地假设:《十日谈》中女性之所以设计成均处于妙龄, 也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可以满足男性欲望的投射, 满足他们“看”、进而进行隐蔽的肉体上的满足的需要。这些老实安分、言谈适可而止, 肉体芳香四溢, 满足于居家纺织闲谈的女性的存在, 只是供男人受用, 是他们阅读和欲望的对象。这些在“阁楼”里装扮焕然一新的女性, 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青春画卷, 她们的主人都是而且也只能是男人。

  三、意蕴复杂的形象生成语境

一方面, 《十日谈》中确实存在大量赞美青年男女恋情动人惬意、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另一方面, 上文所言充满男性偏见和女性自贬的故事也不乏其数。故事与故事之间既形成某种互文性, 又存在某种矛盾性。“《十日谈》的故事并没有对性别问题提出一致的或者意义明确的看法。……薄伽丘已经提供给我们一幅生动的叙述场景, 再去试图把所有的故事放到一个连贯的框架里从而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理论是很难甚至根本达不到目的的, 因为《十日谈》里面关于爱情、宗教和性这些问题, 存在各式各样的声

[2]音和生动的观点。”那么, 这种矛盾性或者复杂性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 薄伽丘创作《十日谈》的14世纪, 是新旧时代的交叉口。薄伽丘和但丁、彼得拉克一样站在这个时代的交叉口上。新世纪的曙光和旧时代的阴影一起笼罩在他们的头上。贝特丽彩虽把但丁引向・184・

了天国之门, 但她的俏丽姿容是他创作的灵感和他长久劳顿流浪生活的动力。劳拉的女性形象既把彼得拉克引向对上帝的爱, 同时也使他陷入对肉体的爱欲, “我自己是凡人,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同样一种爱欲, 在薄伽丘的心灵中明显确立而又悄悄存在着激烈而深沉的矛盾。本身爱欲的出现, 是出自于人的本性和中世纪晚期城市经济科学发展之必然, 从而也在黑暗的基督教世界打开了唤起人类艺术创造和感官欲望的突破口。薄伽丘在那波利生活期间, 在安杰奥的宫廷结识了罗伯特国王的私生女玛丽娅并与之发生了爱情, 这一段浪漫经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 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 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十日谈》中的非亚美达即以玛丽娅为原型。35岁开始创作《十日谈》的他, 既能了解疯狂恋爱的心境, 又能平静而有激情地歌颂青春和肉欲。

其次, 不能忽视一个历史事件: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了后来蔓延整个欧洲夺取欧洲三分之一居民生命的黑死病, 佛罗伦萨的10万人口至少有一半在瘟疫中丧生。这使得“面对那么多灾难和痛苦, 对上帝和人类法规的尊重, 实际上都不存在了, 在我们城里泯灭了”。女人失去了她们的端庄稳重, 男人失去了他们的顾忌。自然的情绪遭到抑制, 而且“居丧往往成为大笑、打趣和普遍欢乐的信号”。

然而, 黑死病的危害对人们的及时行乐的作风不可能有长久影响, 存在已近千年之久的信仰大厦, 不可能一日坍塌。因此, 虽然第四天开始讲故事之前, 作者又一次强调了宁可“受尽狂飙疾风的摧残”, 也要为“尊贵的女士们”效劳的决心, 但是在最后一天讲故事时, 他收敛了放纵的激情, 转向“表现可歌可泣、慷慨豪爽的行为”, 目的在于使“名声流芳百世”。而这第十天的故事中, 最使人愤慨的就是一位侯爵为了试验妻子的贤德而佯称处死一对儿女并佯称抛弃她另娶新人的故事。之久, 寄养在他乡的儿女已长大成人, , 。男性的残忍和女性的驯良简直令人不能相信和容忍。

, 礼。, 。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在文学中作为, 专门为深闺寂寞中的女性写成此书, 并且发誓要“, 然而在无意识的情形下, 他隐含的父权制思想把妇女作为阅读文学作品的对象的同时也把妇女作为了服从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驯化者。妇女读者在阅读这些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会受到以男性哲学、标准、审美情趣、好恶、价值观念、是非观等等的巨大影响, 这样妇女的阅读如同妇女的服饰, 不是为了自身, 而是为了男性。中世纪的女性“被禁止

[4]135进行各种各样的性行为:通奸、私通、乱伦、避孕、流产、违反自然的性行为、兴巫术等等”。《十日谈》

中不乏男性可以肆意玩弄女性但不受任何天谴, 而女性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以生命换取爱情自由的例子。在很多故事中, 和女人一起做坏事的男人的“崇高”形象, 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而对女人来说是有损名誉的(3・6, 4・1, 4・9, 5・7, 9・5) 。在《十日谈》中, 充斥着年轻的公子薄伽丘和商人薄伽丘以及这一类男子能够显示优越的创造力的性和商业这两个领域的题材。女人通过床笫来征服或者迎合男子的需求, 通过装饰她们自己来满足愉悦自己乐趣有限的生活, 进而满足男人要求有娇妻奢宅生活的需要。女人在“阁楼”中恢复并延续着男性神话。而在这些男性的目光中, 女性的魅力都与她们的水性杨花, 胆怯慵懒, 年轻貌美有关。否则, 她们就失去了诱惑力。由此, 男人使女人成了客体进而成了“二等性别”。以上复杂的动因, 造成了薄伽丘在塑造文学形象时既要受到因为瘟疫而显得很有些冒进的时代风气的影响, 又必然能观照到作为一个商人之子洞悉佛罗伦萨市井气息浓郁的市民品格。

《十日谈》中的鸟语花香、泉洌酒香、青春飘香的女性世界, 可说意蕴丰富深邃。同时我们也看到中世纪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的卑微, 这些性灵飞动的女性, 还仅仅是男性世界的一个点缀, 她们要获得真正的解放, 道路还漫长而艰难。

[参 考 文 献]

[1] [意]薄伽丘. 十日谈[M].方平, 王科一.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3.

[2] M ale Piety and Sexuality in Boccacci o ’s Deca mer on, Journal article by M ichael Calabrese; Phil ol ogical Quarterly, Vol .

82, 2003.

[3] 张首映. 20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法]爱德蒙・波尼翁. 中世纪1000年的欧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曹金钟〕

・185・


相关内容

  • 嫦娥奔月神话在古代文学中的变形
  • 毽盟盟. 嫦娥奔月神话在古代文学中的变形 李静 (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语文组,河北石家庄050000) 睛要]嫦娥奔月神话暗含一种女子抛弃男子的故事模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于各个朝代且有不同意义的阐释,经历了两个阶段 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封建{<教的产物转变为女子追求自由独立的形 ...

  •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 ...

  •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2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3 ...

  • (全英文论文)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部分 1. 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 2. 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 3. 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 4. 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 5. 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 6. 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 7. 论词义误用的原因 8. 缩略词语与新词语 ...

  • 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 摘 要:从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本・琼生起始,关于莎剧的评论和研究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从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一直到新历史主义构成了一条解析莎剧的完整链条.通过分析这些理论在莎剧中的解读与阐释,展示莎剧的全面而深邃,从而使人们 ...

  • 论广告中的视觉符号_意义与修辞_陈一
  • 论广告中的视觉符号: 意义与修辞 陈 一 [摘 要]当代视觉传播的转向决定了广告中大量视觉符号的运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广告形象中概括出几种视觉符号的分类,进而探讨这几类视觉符号在整个广告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文引入修辞学的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了把文字符号的修辞格迁移到图像符号上的可 ...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

  • 中国男性杂志的文化解读
  • 中国男性杂志的文化解读 作者:谭琼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2期 男性杂志是相对于女性杂志而言的媒介术语,主要是指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群的生活.时尚类杂志,它是集消费.娱乐和休闲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读物,内容往往包括时尚信息.生活指南.两性讨论等方面,也包括一部分对于政治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