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历程

近二十年来,腔镜甲状腺手术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摄像系统的变革,能量器械的发展,以及各种辅助设备的应用,腔镜手术已经发展成为多种方式、多种入路的多元 化模式。然而,腔镜技术在国内普及的程度远不如我们的邻国,大宗病例仅仅局限在少数的几个中心。国内针对腔镜手术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尤其是针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如何合理地应用腔镜手术,既能保证治疗目的,又能实现微创美容效果,是甲状腺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

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田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王勇

本文刊载于《医学科学报》

一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可以追溯到1995年底,美国普外科医生Gagner 率先行腔镜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术中进行了甲状腺的分离并针对左侧甲状腺结节进行活检。1996年意大利普外科医生Hüscher 首次行腔镜下右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997年,意大利的Miccoli 医生开创了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

20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和普及,各式各样的腔镜甲状腺手术技术得到应用。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腔镜甲状腺手术分为腔镜辅助和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根据手术径路不同,又分为颈部途径和颈外途径腔镜甲状腺手术,后者包括腋窝、乳晕、耳后、锁骨下等入路。

2005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美国Lobe 医生最先报道了Da Vinci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随后在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得到普及。2009年,德国Wilhelm 医生第一次完成甲状腺患者的经口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实现了甲状腺外科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2014年,韩国医生Lee 将经口手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第一次报道了经口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

回顾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紧随国际潮流。上海长征医院仇明教授在2001年率先开展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高力教授于2002年起开展Miccoli 术式的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随后各种手术径路相继报道,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平教授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两大中心为著,积累了国际最大例数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尤其是王平教授开展并积累了最大例数的甲状腺癌完全腔镜手术病例,奠定了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核心地位,其倡导的胸前入路(胸乳或全乳晕)也成为国内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标准路径。2011年起,厦门中山医院吴国洋教授率先开展经口(舌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王存川教授成功报道经口(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

随后,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也相继成功开展。2013年,随着新一代3D 腔镜系统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率先进行了完全3D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2014年,解放军总医院田文教授和济南军区总院贺青卿教授成功开展国内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相比国外,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进步很快,积累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术例数,自成了一套合乎中国国情的手术规范体系。

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焦点问题

1. 微创与美容

最少的创伤和最大地改善生活质量是外科医生对完成手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腔镜辅助手术采用颈部小切口(1.5~50px)和拉钩悬吊技术,借助5mm 的30°腔镜和超声刀完成手术操作。而完全腔镜手术则通过颈外途径,将切口远离颈部,实现颈部无疤痕操作。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相比,腔镜手术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尤以完全腔镜手术的效果更佳,深受广大患者尤其年轻女性的欢迎。

然而,腔镜甲状腺手术通常时间较长,尤其是完全腔镜手术,分离面广,属于微创还是巨创手术有一定的争议。

事实上,研究表明随着高清腔镜的临床普及,在胸前壁浅深筋膜之潜在的间隙之间建立手术空间,创伤没有显著增大。随着腔镜器械的改进,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操作者水平的提高,能完成颈部中央区与颈侧区的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的创伤也减少。临床发现患者除术后第一天胸前壁疼痛明显外,之后疼痛与传统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由于完全腔镜手术颈部皮肤和颈阔肌没有切开,术后粘连少,患者很少有颈部感觉异常和吞咽不适感。机器人辅助下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能够完成更高难度的操作。同时手术者的抖动也被消除,操作更加精细化,实现了功能的最大保护。

除此之外,由于完全腔镜手术避免了在颈部暴露部位的切口疤痕,美容效果近乎完美,患者主观满意,有着明显的心理微创效应,这也是传统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因此,腔镜甲状腺手术具备了微创手术的特征。

2. 手术适应证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都在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基础上有新的要求。但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新兴的腔镜甲状腺手术,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尤其高清成像系统的普及与应用,适应证及禁忌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应用范围包括Graves 病在内的几乎所有甲状腺的良性病变,以及伴或不伴单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对于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技术要求较高,适应证相对比较严格。有美容要求的良性甲状腺疾病的病人选择完全腔镜手术已经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能不能行完全腔镜手术仍然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淋巴结的清扫是否达到根治目的。多个中心的研究表明,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对于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近年来,王平教授提出的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已被广泛认可:①有颈部美容需求的患者;②良性肿瘤的最大直径≤150px;③病理类型应为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直径应≤50px;④术前影像学检查(B 超、CT 或MRI )提示,I 、IIb ,V 区,及对侧应无淋巴结转移;III ,IV ,VI 区可有可疑转移淋巴结,没有融合、固定;⑤肿瘤没有侵犯临近器官,无胸骨后病灶;⑥甲状腺腺体体积不超过130ml 。去年底,厦门中山医院吴国洋教授开展的国际首例胸乳入路联合经口入路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许可以进一步扩大甲状腺癌的手术适应证。

3. 入路选择

颈外途径的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入路有10余种,常见的有胸前入路(包括胸乳、全乳晕、单乳晕)、腋窝入路(单侧、双侧)、腋乳入路(单侧、双侧)和锁骨下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手术者的习惯及患者的要求有关,各种入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最好的手术入路,只有最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者只有掌握不同入路的手术,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能兼顾治疗与美容效果的入路:完全腔镜手术首选全乳晕入路,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首选双侧腋乳入路。

4. 手术并发症

腔镜甲状腺癌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损伤。事实上,腔镜下放大作用更加有助于识别组织精细结构,有利于手术精准化和精细化。近年来,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和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技术的应用,使得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进一步下降。对于甲状腺专科医生来说,经过早期的学习曲线后,手术者操作经验提高,相应的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应与传统开放手术无异,甚至可以低于后者。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也可以引起皮下操作空间癌细胞的种植,主要是因为术中肿瘤包膜撕裂。

因此,应该强调操作中严格遵循肿瘤无接触原则,提拉甲状腺时要轻柔且避开肿瘤组织,以防肿瘤撕破。标本取出时应装入特制的标本袋隔离,手术创面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肿瘤较大,腔镜下完成有困难时,应该果断地中转。

三建议和展望

腔镜甲状腺手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甲状腺的良性疾病到低危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从颈部途径到颈外途径再到经口途径,从传统腔镜到3D 腔镜再到机器人辅助腔镜,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不过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好,是不是真正的无瘤生存,有待于更长的临床随访与观察;由于研究周期长,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以及长期随访的数据来支持。

腔镜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开放甲状腺手术经验和熟练的腔镜操作技术。合理的选择病人,掌握腔镜甲状腺基本手术技巧,加强从业医师的培训,对于腔镜甲状腺外科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近二十年来,腔镜甲状腺手术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摄像系统的变革,能量器械的发展,以及各种辅助设备的应用,腔镜手术已经发展成为多种方式、多种入路的多元 化模式。然而,腔镜技术在国内普及的程度远不如我们的邻国,大宗病例仅仅局限在少数的几个中心。国内针对腔镜手术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尤其是针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如何合理地应用腔镜手术,既能保证治疗目的,又能实现微创美容效果,是甲状腺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

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田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王勇

本文刊载于《医学科学报》

一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可以追溯到1995年底,美国普外科医生Gagner 率先行腔镜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术中进行了甲状腺的分离并针对左侧甲状腺结节进行活检。1996年意大利普外科医生Hüscher 首次行腔镜下右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997年,意大利的Miccoli 医生开创了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

20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和普及,各式各样的腔镜甲状腺手术技术得到应用。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腔镜甲状腺手术分为腔镜辅助和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根据手术径路不同,又分为颈部途径和颈外途径腔镜甲状腺手术,后者包括腋窝、乳晕、耳后、锁骨下等入路。

2005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美国Lobe 医生最先报道了Da Vinci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随后在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得到普及。2009年,德国Wilhelm 医生第一次完成甲状腺患者的经口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实现了甲状腺外科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2014年,韩国医生Lee 将经口手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第一次报道了经口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

回顾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紧随国际潮流。上海长征医院仇明教授在2001年率先开展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高力教授于2002年起开展Miccoli 术式的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随后各种手术径路相继报道,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平教授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两大中心为著,积累了国际最大例数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尤其是王平教授开展并积累了最大例数的甲状腺癌完全腔镜手术病例,奠定了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核心地位,其倡导的胸前入路(胸乳或全乳晕)也成为国内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标准路径。2011年起,厦门中山医院吴国洋教授率先开展经口(舌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王存川教授成功报道经口(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

随后,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也相继成功开展。2013年,随着新一代3D 腔镜系统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率先进行了完全3D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2014年,解放军总医院田文教授和济南军区总院贺青卿教授成功开展国内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相比国外,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进步很快,积累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术例数,自成了一套合乎中国国情的手术规范体系。

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焦点问题

1. 微创与美容

最少的创伤和最大地改善生活质量是外科医生对完成手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腔镜辅助手术采用颈部小切口(1.5~50px)和拉钩悬吊技术,借助5mm 的30°腔镜和超声刀完成手术操作。而完全腔镜手术则通过颈外途径,将切口远离颈部,实现颈部无疤痕操作。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相比,腔镜手术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尤以完全腔镜手术的效果更佳,深受广大患者尤其年轻女性的欢迎。

然而,腔镜甲状腺手术通常时间较长,尤其是完全腔镜手术,分离面广,属于微创还是巨创手术有一定的争议。

事实上,研究表明随着高清腔镜的临床普及,在胸前壁浅深筋膜之潜在的间隙之间建立手术空间,创伤没有显著增大。随着腔镜器械的改进,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操作者水平的提高,能完成颈部中央区与颈侧区的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的创伤也减少。临床发现患者除术后第一天胸前壁疼痛明显外,之后疼痛与传统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由于完全腔镜手术颈部皮肤和颈阔肌没有切开,术后粘连少,患者很少有颈部感觉异常和吞咽不适感。机器人辅助下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能够完成更高难度的操作。同时手术者的抖动也被消除,操作更加精细化,实现了功能的最大保护。

除此之外,由于完全腔镜手术避免了在颈部暴露部位的切口疤痕,美容效果近乎完美,患者主观满意,有着明显的心理微创效应,这也是传统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因此,腔镜甲状腺手术具备了微创手术的特征。

2. 手术适应证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都在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基础上有新的要求。但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新兴的腔镜甲状腺手术,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尤其高清成像系统的普及与应用,适应证及禁忌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应用范围包括Graves 病在内的几乎所有甲状腺的良性病变,以及伴或不伴单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对于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技术要求较高,适应证相对比较严格。有美容要求的良性甲状腺疾病的病人选择完全腔镜手术已经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能不能行完全腔镜手术仍然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淋巴结的清扫是否达到根治目的。多个中心的研究表明,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对于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近年来,王平教授提出的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已被广泛认可:①有颈部美容需求的患者;②良性肿瘤的最大直径≤150px;③病理类型应为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直径应≤50px;④术前影像学检查(B 超、CT 或MRI )提示,I 、IIb ,V 区,及对侧应无淋巴结转移;III ,IV ,VI 区可有可疑转移淋巴结,没有融合、固定;⑤肿瘤没有侵犯临近器官,无胸骨后病灶;⑥甲状腺腺体体积不超过130ml 。去年底,厦门中山医院吴国洋教授开展的国际首例胸乳入路联合经口入路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许可以进一步扩大甲状腺癌的手术适应证。

3. 入路选择

颈外途径的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入路有10余种,常见的有胸前入路(包括胸乳、全乳晕、单乳晕)、腋窝入路(单侧、双侧)、腋乳入路(单侧、双侧)和锁骨下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手术者的习惯及患者的要求有关,各种入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最好的手术入路,只有最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者只有掌握不同入路的手术,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能兼顾治疗与美容效果的入路:完全腔镜手术首选全乳晕入路,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首选双侧腋乳入路。

4. 手术并发症

腔镜甲状腺癌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损伤。事实上,腔镜下放大作用更加有助于识别组织精细结构,有利于手术精准化和精细化。近年来,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和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技术的应用,使得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进一步下降。对于甲状腺专科医生来说,经过早期的学习曲线后,手术者操作经验提高,相应的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应与传统开放手术无异,甚至可以低于后者。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也可以引起皮下操作空间癌细胞的种植,主要是因为术中肿瘤包膜撕裂。

因此,应该强调操作中严格遵循肿瘤无接触原则,提拉甲状腺时要轻柔且避开肿瘤组织,以防肿瘤撕破。标本取出时应装入特制的标本袋隔离,手术创面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肿瘤较大,腔镜下完成有困难时,应该果断地中转。

三建议和展望

腔镜甲状腺手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甲状腺的良性疾病到低危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从颈部途径到颈外途径再到经口途径,从传统腔镜到3D 腔镜再到机器人辅助腔镜,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不过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好,是不是真正的无瘤生存,有待于更长的临床随访与观察;由于研究周期长,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以及长期随访的数据来支持。

腔镜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开放甲状腺手术经验和熟练的腔镜操作技术。合理的选择病人,掌握腔镜甲状腺基本手术技巧,加强从业医师的培训,对于腔镜甲状腺外科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内容

  • 电视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解剖及手术入路探讨
  • 广西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解剖及手术入路探讨 姓名:陆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科学 指导教师:卢榜裕 20070501 独创性声明 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

  • 肿瘤转移学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52章.系统介绍了转移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转移瘤的诊断,是从事肿瘤临床工作与肿瘤基础研究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目录 上篇 肿瘤转移学基础 第1章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廖子君 赵征) 第1节 细胞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 ...

  •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
  •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 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 黄东航教授 黄东航主任每周六上午专家门诊(门诊楼4层).欢迎乳腺.甲状腺.消化道肿瘤及疝气患者就诊. 预约方法:福建省卫生厅主办的福建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网址: www.fj12320.gov.cn),如号码已满可通过好大夫网站(网址:hdh29.ha ...

  • 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喉返神经的解剖
  • ・112・() 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喉返神经的解剖 王丽1 朱丽1 汪敏1 刘帆1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在手术中解剖的63条喉返神经的有关资料.结果:48条喉返神经入喉前分成前.后两支, 占喉返神经总数的 76. 19%.29 ...

  • 普外科疾病诊断参考
  • 甲状舌骨囊肿. 诊断参考 [病史采集] 1.甲状舌骨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前. 2.囊肿易并发感染,感染破潰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 3.未发生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并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破潰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甲状舌管瘘,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体格检查] 1.囊肿多位于颈部正中舌 ...

  •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 外科部分 第一章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 普外科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一)术前评估 1.病人的心理状态,包括精神.情绪.应对能力.对手术有无心理准备.有无顾虑. 2.社会情况如环境影响,家庭态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3.年龄.性别.病史.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和临床表现. 4.既往健康史如患病史.过 ...

  • 外一科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云南省彝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一.摘要 综合国内外普外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器官移植是当今发展的重点和前沿,微创腔镜手术已成为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彝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成立于1960年,目前开展了甲状腺部分及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直 ...

  •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摘要:针灸是我国的特色医学,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治疗方法.针刺麻醉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麻醉方法,具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现代针刺麻醉在几十年内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也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如今针刺麻醉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同时也存在了许多无法 ...

  • 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 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 颅脑外科 1.什么是颅腔的体积/压力关系? 答:在颅腔内容物增加的早期,由于颅内的容积代偿作用,颅内压变动很小或不明显.当代偿功能的消耗终于到达一个临界点时,这时即使容积少量增加也会使颅内压大幅升高,这就是颅腔的体积/压力关系. ★2.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颅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