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包括了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同时又保存了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这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文献价值,研究其中收录的名词,对研究先秦语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的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研究现况和研

究意义

第二章 《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及分类。主要阐述《山海经》中名词的特

点并对《山海经》中动植物名词按草木虫鱼鸟兽进行简单分类和统计

第三章 《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选取了几个《山海经》中所记载比

较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事件等,对《山海经》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第四章 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不足之处,并对

《山海经》可以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山海经》 名词 特点 分类 第一章 绪论

一、《山海经》概述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涉及到神话,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对于该书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校编,方才形成传世书籍,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单基本可确定成书非一人一时。

《山海经》版本颇为复杂,现可见的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而《山海经》的书名在《史记》中便有提及,《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已,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史记引述了很多书藉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堪称经典的书籍,在司马迁论述西域的时候虽然形式上是对《山海经》提出了质疑,实质上是证明了《山海经》无比高贵的身份和正统地位,在他眼里《山海经》是和《禹本纪》相提并论的。由此亦可见《山海经》在先秦典籍中的重要地位。

《山海经》是一本囊括了极为丰富类容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其全书虽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却涉及到了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地理,天文,气象,民俗,宗教,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山海经》中充满了奇特乃至怪诞的想象,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典籍之冠,它可以说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最早源头之一,单也由于《山海经》类容之驳杂丰富,也造成了学者对其分类的困难。《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与《宫宅地形》《人相》等书并列;而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盖古之巫书”,认为《山海经》是巫术书。而在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信史,以胡远鹏,杨卓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山海经》中的地名有许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地理,并由此认为其为信史,是古人对于上古地理等各方面的直观描述记载,是一本地理大观。

二,《山海经》研究概述

《山海经》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研究者,东晋著名小学家郭璞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做了详细的注解工作,之后,根据近人袁珂的《山海经校

注》,比较重要的《山海经》版本及其研究专著主要有: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汪绂的《山海经存》,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

20世纪前80年中,中国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侵华战争,八年内战以及政治斗争等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地区鲜少有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专著出版,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日渐增多,成果跌出。在此段时间内,关于《山海经》研究的专书屡有出版,而这正标志着关于《山海经》研究的深化。根据张步天的《山海经概论》一书的统计,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山海经》研究专著有,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山海经全译》,徐显之的《山海经探源》,《山海经浅注》,喻权中的《中国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宫玉海的《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等。

参照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综述》和胡远鹏《中国〈山海经〉研究述略》,《山海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山海经》的性质,如著名的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其《〈山海经〉的考证及补遗》(《支那历史地理研究》,1928年)一文中指出:“ 《山海经》一书远比一向认为金科玉律之地理书《禹贡》为可靠,其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为唯一重要之典籍”。鲁迅提出的巫书说亦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翁银陶《〈山海经〉性质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6期)等。二,《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主要有何定生的《〈山海经〉成书年代》(《语历所周刊》第2卷第20期,1928年),陆侃如《论〈山海经〉著作年代》(《新月》第1第5期,1928年),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三,《山海经》作者,关于《山海经》作者,论者的分歧很大,主要有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载《燕京学报》第7期,1930年),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吕子方《山海经杂记》,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四,探讨《山海经》的地理价值:关于《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的讨论十分活跃,大致可分为传统的华夏说,局部小区说和世界圈说三类。主要论文有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第1期,1934年),徐旭生《〈山海经〉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1955年第8期),曹婉如《〈五藏山经〉和〈禹贡〉中的地理知识》(《科学史集刊》1958年第1期)等。五,《山海经》篇目及版本讨论:目前对于《山海经》的篇目的认定已接近取得共识,而对于《山海经》版本学的探讨则处于初始阶段。六,20世纪《山海经》的全方位研究还涉及到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历法学,医药学,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乃至音乐学等方面的新论题:刘光汉《〈山海经〉不可疑》(《国粹学报》第1卷第10期),钟敬文《〈山海经〉的医药学》,张贻侠《〈山海经〉——世界最古老的矿产地质文献》(《光明日报》1961年3月29日),谢因《〈山海经〉与现代科学》(《读书》1981年第8期)等。七,《山海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论文有李无末,吕朋林《〈山海经〉动植物名词形义不一致现象分析》(《淮阴师范学院报》1994年第1期),谭宏娇,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王建军《由存在句再论〈山海经〉的存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从以上情况看来,专门从语言文字角度研究的《山海经》,探讨《山海经》在上古时期的词汇,语法价值的人相对较少,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缺失,而本文则希望在此基础上,对《山海经》中的名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三,《山海经》名词研究的意义 ①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其在语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十分快捷,其变化也从特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王力,周祖谟,殷孟伦等老一辈语言学家曾经提出进行专书词汇研究和断代词汇研究是深入研究词汇史的必要途径。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史词汇研究的基石,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显而易见,借用何乐士先生评论专书语法研究的观点的一段话: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石;专书词汇研究的成果是检验自己或前人成说的有力武器;专书词汇研究是专题词汇研究的重要依据;专属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必要条件;专属研究是建立新的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山海经》名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虽然还存在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可以确定其上限为战国初期或中期,下限是战国末期,也即《山海经》是先秦典籍这一点是无疑的,而现在流传之《山海经》版本虽多少均有后人增改现象,但却对其身为先秦文献的价值没有大碍。对《山海经》中的词汇进行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山海经》作为一部记录了大量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诸多内容的典籍,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这些名词反映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众多内容,而通过分析,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对这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名词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这一阶段名词本身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好更深的理解。

第二章 《山海经》名词的特点及分类

一,《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

《山海经》作为一部先秦典籍,其中记录了很多关于神话,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想要描述这些东西就必然要用到为数众多的名词,故此,名词在《山海经》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名词也大量反映了先秦汉语名词的众多特质。

①音节及结构上的特点

在先秦古籍中,单音节词比复音节词多是普遍现象,众所周知,古代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复音节词虽然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但与单音节词相比,仍然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是在《山海经》中缺并非是如此。《山海经》中不仅复音节词占的比重比一般的先秦古籍多,而且在这些复音节词中还有着众多的三音节,四音节乃至四音节以上的词存在。《山海经》中名词音节及结构上的特点具体有如下几点:

1.单音节名词少于复音节名词

其中,单音节名词主要是动植物名,如鯥,类,彘,夔,嚣;杻,桃,枣,茆,蕃等,复音节词也记录了一部分动植物名,如文鳐,鹿蜀,旋龟,夫诸,犰狳;祝余,迷榖,桔梗,亢木,芍药等,但更多的复音节词则是用来记录山名,水名,国名,神人名等,如:

山名:鹊山,柢山,钤山,泰冒之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等; 水名:观水,泺水,杀水,敦薨之水,丘时之水,诸次之水等; 国名:鬼国,貊国,巫咸国,犬戎国,轩辕之国,白民之国等; 神人名:娥皇,句芒,英招,应龙,女妭等。

特别的是,在《山海经》所记载的神人名中,有一些为远古时代部落首领或英雄的名字,其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人民神化,变身成神,如娥皇,夸父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先祖崇拜传统;还有一些则本是兽名,或神人形象为兽或半人半兽,如应龙,烛龙等,这与远古时期先民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而对比自身强大

的自然,野兽等产生崇拜不无关系,是远古时期自然崇拜的体现。

2.复音节名词中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名词数量较多

《山海经》之中保存有大量的专有名词,这其中除了双音节名词之外,尚还有大量的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乃至六,七音节的名词。如:

三音节名词:招摇山,不死树,三足鳖,洞庭山;

四音节名词:蔓居之木,比翼之鸟,长沙之山,苍梧之渊;

五音节及五音节以上名词:西王母之山,禹攻共工国山,胡不与之国。

3.在复音节词中,单纯复音节词比合成复音节词少。在复音节词中,合成复音节词在描述事物,为事物命名方面有着其独有的优势,这是由于它有比较强大的概括总结的能力,可以方便的准确的描述出事物的特征,特别是偏正式的合成词大量出现,而其他种类的合成词则相对较少。

(1)单纯复音词只占相当小的比重,如:狌狌,芍药,鸳鸯,昆仑,沙棠,罗罗等。

(2)数量最多的是偏正式复合名词,如:轩辕之国,比翼之鸟,禹攻共工国山,夸父,苍梧之渊,轩辕之丘等。在这些偏正式复合名词中,大致可分为有“之”和没有“之”两类,究其因由,一为补足音节,如轩辕之国,比翼之鸟,本为三音节,加个之字,可凑成四字格,更加符合古人的阅读节奏;其二则是起到分割构成此复合名词的两个组成部分,如西王母之山,用之字将“西王母”和“山”两部分分割开来,更方便于阅读理解。

(3)也有一部分联合式,动宾式,主谓式等其他的结构类型复合词,但数量均不是很多。

联合式:毕方,颛顼,帝俊,雨师妾等 动宾式:刑天,“刑天”即为砍去头颅之意 主谓式:宵明,宵明即为天亮之意 ②意义上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的古籍中都存在一些名词,其形式和它所指称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在《山海经》中也同样如此,这些形意不一致的词,有的是单在《山海经》中出现,有的则是和其他典籍中出现的不同,如:

1.同名异实

(1)夸父 《山海经·北次二经》:“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

玉……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痛。”《山海经·西次三经》:“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袁珂:虎疑尾字之讹)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云;‘或作夸父。’”《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夸父”一词在《山海经》中有兽名,山名,人名三种意义。

(2)罗罗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

第三章 《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

语言承载着他所代表的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特点,而词汇特别是名词对于文化的这种反映则更为明显。

《山海经》作为一部先秦古籍,其中记载了众多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大多是先民原始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人类在早期进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他们用自己那也许并不十分成熟的四维思考和回答一个个让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问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万物从何而始,人类自身又是从何而来,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又是为何而周而复始„„这些神话以及构成这些神话的名词,共同向我们展示着远古先民的思想与智慧。

一,不屈不挠挑战自然的精神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

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部分记载后来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沉淀,最终被人们精炼成精卫填海这个成语,这个神话描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之时不幸溺水身亡,死后灵魂不灭,化作精卫鸟,不屈不挠的想要填平夺取她性命的东海的故事。顾炎武有诗叹曰:“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女娃作为五方天帝中炎帝之女,尚且死在了大海之中,由此可见在远古先民严重大海,或者说水的恐怖,连神女都会死于水,更遑论人了,而女娃在死后化为精卫矢志填海的行为,也暗合了远古先民在敬畏崇拜自然的同时,对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渴望,体现了人类先民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二,朴素的唯物主义生死观 《山海经·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山海经·海外南经》:

“狄山,帝尧葬于陽,帝喾葬于阴。”这是《山海经》中 关于帝尧,帝喾,帝舜埋葬地点的明确描述,这说明在中国远古先民的思想中,即使是帝尧,帝喾这样的天神也会有死的一天,虽然在《山海经·》中还记载有颛顼死而复生的奇闻,但实际上,这里颛顼的死而复生并非是真真意义上的“不死”,“永生”,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重生后的颛顼只能被称之为“鱼妇”,而不再复“颛顼”之名,而《山海经》中唯有的两次提到“不死”,一次是《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二另外一次是在《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这里的“不死民”和“不死”,虽然在名义上也是“不死”,但其却有一个前提,就是“寿”,许慎《说文解字》云:“寿,久也。”也就是说“不死民”“不死”仅仅只是由于他们长寿,看上去就像“不死”一样,但他们实际上还是会死的,而并非是真正的“不死”亦或是“永生”,而“颛顼之民”的“不死”,则可以和“颛顼”死而复生化为“鱼妇”联系起来,可以看做是“颛顼之子”作为“颛顼”的后代,而拥有了“颛顼”那死而复生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种并不完全的“永生”,因为,在死而复生之后,他们就与之前的自己完全不同了,也不能再拥有以前的名字等一切。这和世界上大多数远古神话中存在的永生的观点截然不同,反映了远古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生死观。

第四章 结语

《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选择切入以研究的方向也非常之多。本

文主要研究《山海经》中的名词,并试图通过研究《山海经》中的名词,从而对《山海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内涵做一定的研究,并加强对其的理解。

本文首先对《山海经》中的名词进行了音节上的分析,首先,《山海经》与一般

的先秦典籍不同,其中的复音节名词比单音节名词多,这与《山海经》特殊的性质不无关系,《山海经》作为一部描述了远古时期地理山川,水文,矿产,动植物,祭祀,神话传说等众多方面的的著作,其必然要用到为数众多的复音节名词,以便于发挥复音节名词在概括事物特性方面的特殊优势,便于对大量事物的描述和命名。其次,从结构上来说,偏正式的复合名词占了多数,同时也有一部分联合式,主谓式,动宾式等构成方式的复音节名词。而在意义上,《山海经》中的名词有着大量的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现象,这不仅出现在《山海经》中,也有一些是《山海经》与其他典籍中存在,如《吕氏春秋》等。

《山海经》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其中充满了怪异想象力的关于各种珍禽异

兽,奇人异事的记载,这些记载有的甚至堪称异想天开,本文对《山海经》中的动植物名按草木虫鱼鸟兽分类,并统计了其中各类名词的数目。

《山海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典籍,虽然在历史上由于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

的传统相违背而不受重视,但事实上,《山海经》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对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甚深,堪称是浪漫主义思潮的源头之一,本文试图从山海经的名词所记载的内容发掘出《山海经》这不著作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发掘出其中关于先民不屈不挠,用于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先民关于生死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所有的这一切,都深刻的烙印在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之中,流传千年。

《山海经》作为一本上古奇书,尚且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后人去深入研究发

掘的精髓存在,是至今日,《山海经》中尚且存在着众多的未解之谜,这一切的一切,都还尚待有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璞注.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5 [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张步天.山海经概论[M].

[5]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综述[M].

[6]胡远鹏.中国〈山海经〉研究述略[J].福建: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3 [7]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M]:中华书局,1963 [9]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正.[M]:学林出版社,1984 [10]许非. 〈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J] [11]贾雯鹤. 〈山海经〉专名研究[J] [12]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包括了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同时又保存了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这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文献价值,研究其中收录的名词,对研究先秦语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的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研究现况和研

究意义

第二章 《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及分类。主要阐述《山海经》中名词的特

点并对《山海经》中动植物名词按草木虫鱼鸟兽进行简单分类和统计

第三章 《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选取了几个《山海经》中所记载比

较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事件等,对《山海经》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第四章 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不足之处,并对

《山海经》可以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山海经》 名词 特点 分类 第一章 绪论

一、《山海经》概述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涉及到神话,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对于该书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校编,方才形成传世书籍,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单基本可确定成书非一人一时。

《山海经》版本颇为复杂,现可见的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而《山海经》的书名在《史记》中便有提及,《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已,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史记引述了很多书藉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堪称经典的书籍,在司马迁论述西域的时候虽然形式上是对《山海经》提出了质疑,实质上是证明了《山海经》无比高贵的身份和正统地位,在他眼里《山海经》是和《禹本纪》相提并论的。由此亦可见《山海经》在先秦典籍中的重要地位。

《山海经》是一本囊括了极为丰富类容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其全书虽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却涉及到了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地理,天文,气象,民俗,宗教,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山海经》中充满了奇特乃至怪诞的想象,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典籍之冠,它可以说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最早源头之一,单也由于《山海经》类容之驳杂丰富,也造成了学者对其分类的困难。《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与《宫宅地形》《人相》等书并列;而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盖古之巫书”,认为《山海经》是巫术书。而在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信史,以胡远鹏,杨卓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山海经》中的地名有许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地理,并由此认为其为信史,是古人对于上古地理等各方面的直观描述记载,是一本地理大观。

二,《山海经》研究概述

《山海经》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研究者,东晋著名小学家郭璞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做了详细的注解工作,之后,根据近人袁珂的《山海经校

注》,比较重要的《山海经》版本及其研究专著主要有: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汪绂的《山海经存》,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

20世纪前80年中,中国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侵华战争,八年内战以及政治斗争等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地区鲜少有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专著出版,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日渐增多,成果跌出。在此段时间内,关于《山海经》研究的专书屡有出版,而这正标志着关于《山海经》研究的深化。根据张步天的《山海经概论》一书的统计,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山海经》研究专著有,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山海经全译》,徐显之的《山海经探源》,《山海经浅注》,喻权中的《中国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宫玉海的《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等。

参照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综述》和胡远鹏《中国〈山海经〉研究述略》,《山海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山海经》的性质,如著名的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其《〈山海经〉的考证及补遗》(《支那历史地理研究》,1928年)一文中指出:“ 《山海经》一书远比一向认为金科玉律之地理书《禹贡》为可靠,其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为唯一重要之典籍”。鲁迅提出的巫书说亦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翁银陶《〈山海经〉性质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6期)等。二,《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主要有何定生的《〈山海经〉成书年代》(《语历所周刊》第2卷第20期,1928年),陆侃如《论〈山海经〉著作年代》(《新月》第1第5期,1928年),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三,《山海经》作者,关于《山海经》作者,论者的分歧很大,主要有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载《燕京学报》第7期,1930年),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吕子方《山海经杂记》,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四,探讨《山海经》的地理价值:关于《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的讨论十分活跃,大致可分为传统的华夏说,局部小区说和世界圈说三类。主要论文有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第1期,1934年),徐旭生《〈山海经〉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1955年第8期),曹婉如《〈五藏山经〉和〈禹贡〉中的地理知识》(《科学史集刊》1958年第1期)等。五,《山海经》篇目及版本讨论:目前对于《山海经》的篇目的认定已接近取得共识,而对于《山海经》版本学的探讨则处于初始阶段。六,20世纪《山海经》的全方位研究还涉及到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历法学,医药学,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乃至音乐学等方面的新论题:刘光汉《〈山海经〉不可疑》(《国粹学报》第1卷第10期),钟敬文《〈山海经〉的医药学》,张贻侠《〈山海经〉——世界最古老的矿产地质文献》(《光明日报》1961年3月29日),谢因《〈山海经〉与现代科学》(《读书》1981年第8期)等。七,《山海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论文有李无末,吕朋林《〈山海经〉动植物名词形义不一致现象分析》(《淮阴师范学院报》1994年第1期),谭宏娇,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王建军《由存在句再论〈山海经〉的存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从以上情况看来,专门从语言文字角度研究的《山海经》,探讨《山海经》在上古时期的词汇,语法价值的人相对较少,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缺失,而本文则希望在此基础上,对《山海经》中的名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三,《山海经》名词研究的意义 ①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其在语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十分快捷,其变化也从特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王力,周祖谟,殷孟伦等老一辈语言学家曾经提出进行专书词汇研究和断代词汇研究是深入研究词汇史的必要途径。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史词汇研究的基石,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显而易见,借用何乐士先生评论专书语法研究的观点的一段话: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石;专书词汇研究的成果是检验自己或前人成说的有力武器;专书词汇研究是专题词汇研究的重要依据;专属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必要条件;专属研究是建立新的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山海经》名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虽然还存在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可以确定其上限为战国初期或中期,下限是战国末期,也即《山海经》是先秦典籍这一点是无疑的,而现在流传之《山海经》版本虽多少均有后人增改现象,但却对其身为先秦文献的价值没有大碍。对《山海经》中的词汇进行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山海经》作为一部记录了大量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诸多内容的典籍,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这些名词反映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众多内容,而通过分析,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对这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名词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这一阶段名词本身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好更深的理解。

第二章 《山海经》名词的特点及分类

一,《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

《山海经》作为一部先秦典籍,其中记录了很多关于神话,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想要描述这些东西就必然要用到为数众多的名词,故此,名词在《山海经》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名词也大量反映了先秦汉语名词的众多特质。

①音节及结构上的特点

在先秦古籍中,单音节词比复音节词多是普遍现象,众所周知,古代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复音节词虽然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但与单音节词相比,仍然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是在《山海经》中缺并非是如此。《山海经》中不仅复音节词占的比重比一般的先秦古籍多,而且在这些复音节词中还有着众多的三音节,四音节乃至四音节以上的词存在。《山海经》中名词音节及结构上的特点具体有如下几点:

1.单音节名词少于复音节名词

其中,单音节名词主要是动植物名,如鯥,类,彘,夔,嚣;杻,桃,枣,茆,蕃等,复音节词也记录了一部分动植物名,如文鳐,鹿蜀,旋龟,夫诸,犰狳;祝余,迷榖,桔梗,亢木,芍药等,但更多的复音节词则是用来记录山名,水名,国名,神人名等,如:

山名:鹊山,柢山,钤山,泰冒之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等; 水名:观水,泺水,杀水,敦薨之水,丘时之水,诸次之水等; 国名:鬼国,貊国,巫咸国,犬戎国,轩辕之国,白民之国等; 神人名:娥皇,句芒,英招,应龙,女妭等。

特别的是,在《山海经》所记载的神人名中,有一些为远古时代部落首领或英雄的名字,其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人民神化,变身成神,如娥皇,夸父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先祖崇拜传统;还有一些则本是兽名,或神人形象为兽或半人半兽,如应龙,烛龙等,这与远古时期先民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而对比自身强大

的自然,野兽等产生崇拜不无关系,是远古时期自然崇拜的体现。

2.复音节名词中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名词数量较多

《山海经》之中保存有大量的专有名词,这其中除了双音节名词之外,尚还有大量的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乃至六,七音节的名词。如:

三音节名词:招摇山,不死树,三足鳖,洞庭山;

四音节名词:蔓居之木,比翼之鸟,长沙之山,苍梧之渊;

五音节及五音节以上名词:西王母之山,禹攻共工国山,胡不与之国。

3.在复音节词中,单纯复音节词比合成复音节词少。在复音节词中,合成复音节词在描述事物,为事物命名方面有着其独有的优势,这是由于它有比较强大的概括总结的能力,可以方便的准确的描述出事物的特征,特别是偏正式的合成词大量出现,而其他种类的合成词则相对较少。

(1)单纯复音词只占相当小的比重,如:狌狌,芍药,鸳鸯,昆仑,沙棠,罗罗等。

(2)数量最多的是偏正式复合名词,如:轩辕之国,比翼之鸟,禹攻共工国山,夸父,苍梧之渊,轩辕之丘等。在这些偏正式复合名词中,大致可分为有“之”和没有“之”两类,究其因由,一为补足音节,如轩辕之国,比翼之鸟,本为三音节,加个之字,可凑成四字格,更加符合古人的阅读节奏;其二则是起到分割构成此复合名词的两个组成部分,如西王母之山,用之字将“西王母”和“山”两部分分割开来,更方便于阅读理解。

(3)也有一部分联合式,动宾式,主谓式等其他的结构类型复合词,但数量均不是很多。

联合式:毕方,颛顼,帝俊,雨师妾等 动宾式:刑天,“刑天”即为砍去头颅之意 主谓式:宵明,宵明即为天亮之意 ②意义上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的古籍中都存在一些名词,其形式和它所指称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在《山海经》中也同样如此,这些形意不一致的词,有的是单在《山海经》中出现,有的则是和其他典籍中出现的不同,如:

1.同名异实

(1)夸父 《山海经·北次二经》:“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

玉……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痛。”《山海经·西次三经》:“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袁珂:虎疑尾字之讹)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云;‘或作夸父。’”《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夸父”一词在《山海经》中有兽名,山名,人名三种意义。

(2)罗罗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

第三章 《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

语言承载着他所代表的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特点,而词汇特别是名词对于文化的这种反映则更为明显。

《山海经》作为一部先秦古籍,其中记载了众多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大多是先民原始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人类在早期进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他们用自己那也许并不十分成熟的四维思考和回答一个个让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问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万物从何而始,人类自身又是从何而来,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又是为何而周而复始„„这些神话以及构成这些神话的名词,共同向我们展示着远古先民的思想与智慧。

一,不屈不挠挑战自然的精神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

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部分记载后来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沉淀,最终被人们精炼成精卫填海这个成语,这个神话描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之时不幸溺水身亡,死后灵魂不灭,化作精卫鸟,不屈不挠的想要填平夺取她性命的东海的故事。顾炎武有诗叹曰:“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女娃作为五方天帝中炎帝之女,尚且死在了大海之中,由此可见在远古先民严重大海,或者说水的恐怖,连神女都会死于水,更遑论人了,而女娃在死后化为精卫矢志填海的行为,也暗合了远古先民在敬畏崇拜自然的同时,对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渴望,体现了人类先民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二,朴素的唯物主义生死观 《山海经·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山海经·海外南经》:

“狄山,帝尧葬于陽,帝喾葬于阴。”这是《山海经》中 关于帝尧,帝喾,帝舜埋葬地点的明确描述,这说明在中国远古先民的思想中,即使是帝尧,帝喾这样的天神也会有死的一天,虽然在《山海经·》中还记载有颛顼死而复生的奇闻,但实际上,这里颛顼的死而复生并非是真真意义上的“不死”,“永生”,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重生后的颛顼只能被称之为“鱼妇”,而不再复“颛顼”之名,而《山海经》中唯有的两次提到“不死”,一次是《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二另外一次是在《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这里的“不死民”和“不死”,虽然在名义上也是“不死”,但其却有一个前提,就是“寿”,许慎《说文解字》云:“寿,久也。”也就是说“不死民”“不死”仅仅只是由于他们长寿,看上去就像“不死”一样,但他们实际上还是会死的,而并非是真正的“不死”亦或是“永生”,而“颛顼之民”的“不死”,则可以和“颛顼”死而复生化为“鱼妇”联系起来,可以看做是“颛顼之子”作为“颛顼”的后代,而拥有了“颛顼”那死而复生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种并不完全的“永生”,因为,在死而复生之后,他们就与之前的自己完全不同了,也不能再拥有以前的名字等一切。这和世界上大多数远古神话中存在的永生的观点截然不同,反映了远古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生死观。

第四章 结语

《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选择切入以研究的方向也非常之多。本

文主要研究《山海经》中的名词,并试图通过研究《山海经》中的名词,从而对《山海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内涵做一定的研究,并加强对其的理解。

本文首先对《山海经》中的名词进行了音节上的分析,首先,《山海经》与一般

的先秦典籍不同,其中的复音节名词比单音节名词多,这与《山海经》特殊的性质不无关系,《山海经》作为一部描述了远古时期地理山川,水文,矿产,动植物,祭祀,神话传说等众多方面的的著作,其必然要用到为数众多的复音节名词,以便于发挥复音节名词在概括事物特性方面的特殊优势,便于对大量事物的描述和命名。其次,从结构上来说,偏正式的复合名词占了多数,同时也有一部分联合式,主谓式,动宾式等构成方式的复音节名词。而在意义上,《山海经》中的名词有着大量的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现象,这不仅出现在《山海经》中,也有一些是《山海经》与其他典籍中存在,如《吕氏春秋》等。

《山海经》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其中充满了怪异想象力的关于各种珍禽异

兽,奇人异事的记载,这些记载有的甚至堪称异想天开,本文对《山海经》中的动植物名按草木虫鱼鸟兽分类,并统计了其中各类名词的数目。

《山海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典籍,虽然在历史上由于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

的传统相违背而不受重视,但事实上,《山海经》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对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甚深,堪称是浪漫主义思潮的源头之一,本文试图从山海经的名词所记载的内容发掘出《山海经》这不著作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发掘出其中关于先民不屈不挠,用于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先民关于生死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所有的这一切,都深刻的烙印在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之中,流传千年。

《山海经》作为一本上古奇书,尚且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后人去深入研究发

掘的精髓存在,是至今日,《山海经》中尚且存在着众多的未解之谜,这一切的一切,都还尚待有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璞注.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5 [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张步天.山海经概论[M].

[5]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综述[M].

[6]胡远鹏.中国〈山海经〉研究述略[J].福建: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3 [7]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M]:中华书局,1963 [9]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正.[M]:学林出版社,1984 [10]许非. 〈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J] [11]贾雯鹤. 〈山海经〉专名研究[J] [12]


相关内容

  • [山海经]内容的假与真
  • [摘要]把"山海经"理解为"山海的经过"是不对的.<山海经>唯一的内容是性文学,"山海经"实际是"山"."海"."精(茎)"的联合结构."山"是&q ...

  •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2008-07-03 11:54:1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伤仲永>答案: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 半山 政治家.文学家 临川先生文集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属于 2.曾经 3.对„„感到诧异 4.就:完成 5.对„„感到奇 ...

  • 名词解释(先秦文学)
  • 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 ...

  • 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 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写的书不下170种,现在留存下来的就有47种,包括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集古代希腊知识大成的博学家.直到近代实验科学诞生之前,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 ...

  • 七年级下课内古诗词复习 及答案
  • 四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 一.古文知识归纳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 ...

  • 夸父逐日教案
  • [设计简述] (1)从内容角度:<夸父逐日>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经典神话故事,不管是从字面上理解还是从主题上把握都比较易懂.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说:"原始人类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 ...

  • 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笔完整复习知识点(可打印)
  •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 ...

  •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第10页)
  • 举报回复 作者:随意行来 时间:2011-07-20 21:04:00 刚开始觉得还行,可是后面越来越不行了,很多地方在想当然,牵强附会.比如山海经第一系列山脉到最后分明临海了,可现实中作者猜想的山脉却被其他山脉跟海隔开了.山海经为何不接着描述这个阻隔的山脉?一直介绍到海为止岂不顺理成章? 举报回复 ...

  • [穆天子传]研究述论
  • 作者:周书灿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09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3)01-0058-08 <穆天子传>又称<周王游行记>,记述了周穆王西游昆仑而见到西王母的历史故事.其原为西晋初年魏墓所出土的大量简书中的一种,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