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一模记叙文精选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③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④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簸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人所敲出来的。

⑤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⑥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又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⑨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⑩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⑾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⑿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

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5.本文围绕“木鱼馄饨”展开故事情节,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16.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依旧”,第⑾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还是”,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5分)

答:

17.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⑿段中加点字“生活的美”的理解。(150字以内)(7分)

答:

///////////////////////////////////////////////////////////////////////////////

苏醒中的母亲

张抗抗

①年近八十高龄的母亲,长期患高血压,令我一直牵挂悬心。2002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母亲猝发脑出血,已经及时送往医院准备手术。

②飞机在黑暗中上升,穿越浓云密布的天空,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安装在飞机上的零部件,没有知觉,没有思维。我只是躯体在飞行,我的心早已先期到达了。

③走进重症监护室最初那一刻,我竟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仅仅只是一天,脑部手术后依然处于昏迷状态的母亲,整个面部都萎缩变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处插满了管子,头顶上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手术成功地清除了母亲大脑表层的淤血,家人和亲友们都松了口气。然后是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地守候,焦虑而充满希望地等待。等待是如此漫长,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时间”是会由于母亲的昏迷而昏迷的。

④两天以后的一个上午,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那个瞬间,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了。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突然一扇一扇地敞开。然而她不能说话,只能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她的意识是模糊的,只能用茫然的眼神注视我们,那个时刻,整个世界都与她一同沉默了。

⑤母亲开口说话,是在呼吸机停用后的第二天夜晚。我悄悄走到妈妈床边,说:“妈妈,是我呀,抗抗来了。”

⑥由于插管子损伤了喉咙,妈妈的声音变得粗哑低沉,她复述了一遍我的话,那句话却变成了:“妈妈来了。”

⑦我纠正她:“是抗抗来了。”

⑧她固执地重复强调说:“妈妈来了。”

⑨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上来。“妈妈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我遥远的童年时代传来:“别怕,妈妈来了。”——在母亲苏醒后的最初时段,在母亲依然昏沉疲惫的意识中,她脆弱的神经里不可摧毁的信念是:妈妈来了。

⑩妈妈来了。妈妈终于回来了。

11母亲的语言功能一天天开始恢复。在病床上长久地输液保持一个姿势让她觉得难受,○

她便不停地转动头部,企图挣脱鼻管。输氧的胶管常常从她鼻孔中脱落,护士一次次为她粘

贴胶布,并嘱咐她不要乱动。她惭愧地说:“是啊,我怎么……怎么老是要做……这个动作呢。”她断断续续地用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2若是问她:○“妈妈,今天有哪里不舒服吗?”她总是回答说:“我没有不舒服。”真是难以想象母亲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她只是静静地忍受着病痛,我从未听到过她抱怨,或是表现出病人通常的那种烦躁。灾难过后的母亲,意识与语言的康复依然十分艰难缓慢。她明明是醒过来了,但我时常觉得她好像还在一个长长的梦里游弋。但她天性里那种纯真、善良,却始终被她无意地坚守着。

13一天,○母亲也许是听见了不知何处传来的乐曲声,她说:“敞开音乐的大门,春天来了。” 14母亲要做脑部CT,她躺在可移动的病床上,护工推着床下楼,经过医院的小花园。○

母亲望着天空说:“今天真是丰富多彩的一天呀!”那一刻,她笑了,笑容使得她满脸的皱纹一丝丝堆拢,像金色的菊花那样一卷一卷地在微风中舒展。母亲永远都在赞美着生活,即使在大病初愈脑中仍然一片混沌之时。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

5母亲终于重新站立起来,几乎奇迹般地康复了。 1○

16我想,一个人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在理智思维尚未健全的状态下,她所自然流露○

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于是我写下了这些。

(有删改)

15.本文记叙了母亲在病中不同阶段的状况,也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16.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7.作者在结尾写道:“她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7分) ///////////////////////////////////////////////////////////////////////////////

老驼的喘息

梁晓声

①我这个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人,下乡之前没见到过真的骆驼,便是骆驼的活动影像也没见过。

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

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

④那是秋末冬初时节,当地气候已冷,夕阳西下,大如轮,红似血,三匹骆驼屹立风中,从十几米外望着我们。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

⑤陪行者说,这三头骆驼很可能曾是家驼。主人原本是靠它们驮运货物来谋生的,自从汽车运输普及后,骆驼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就赔钱了,可又不忍杀它们,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

⑥那一次在野外近距离见到了骆驼以后,我才真的对它们心怀敬意了。

⑦不久前,我在内蒙的一处景点旅游,骑到了一头骆驼背上。那景点养有一百多头骆驼,专供游人骑着过把瘾。但须一头连一头,连成一长串,集体行动。

⑧驼队行进在波浪般起伏的沙地间,我忽然觉有东西拱我的肩,勉强侧身一看,是我后边的骆驼翻着肥唇,张大着嘴。我怕它咬我,只得尽量向前俯身,但却无济于事。骆驼的脖子那么长,它的嘴仍能轻而易举地拱到我。有几次,我感觉到它柔软的唇贴在了我的脖梗上,甚至感觉到它那排坚硬的大牙也碰着我的脖梗了。

⑨倏忽间我于害怕中明白——它是渴了,它要喝水。而我,一手扶鞍,另一只手举着一瓶还没拧开盖的饮料。我当然是乐意给它喝的,可我不敢放开扶鞍的手,而且就算我能拧开瓶盖,也还是没法将饮料倒进它嘴里,我有严重的颈椎病,扭身对我是件困难的事。

⑩它却不拱我了。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

老汉紧跟在我身后。我一向以为,牛啦、马啦、骡啦、驴啦,包括驼和象,它们不论干多么劳累的活都是不会喘息的。那一天那一时刻,我才终于知道我以前是大错特错了。

⑪既然骆驼累了是会喘息的,那么一切受我们人所役使的牲畜或动物肯定也会的,只不过我以前从未听到过罢了。

⑫那骆驼不但喘息,而且还咳嗽了,一种类人的咳嗽,又渴又累的一个老汉似的咳嗽。.....

举着一瓶饮料的我,生平又第一次听到骆驼的咳嗽声……

⑬一到终点,我立刻拧开瓶盖要使那头骆驼喝到饮料。偏巧这时管骆驼队的小伙子走来,阻止了我。因为我手中拿的是一瓶葡萄汁,骆驼是不能喝果汁型饮料的。

⑭我问他这头骆驼为什么又喘又咳嗽的。他说它老了。我说:“既然老了,那就让它养老吧,还非指望这么一头老骆驼每天挣一份钱啊?”小伙子说,驼群每天都集体行动,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

⑮我无话可说了。那老驼尚未卧下,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瞪着双眼睇视我,说不清望的究竟是我,还是我手中的饮料。我经不住它那种望,转身便走。

⑯几个月过去了,我耳畔仍每每听到那头老驼的喘息和咳嗽,眼前也每每浮现它睇视我的样子。

(有改动)

17. 作者在文中描述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有什么用意?(4分)

18.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150字以内)(7分) //////////////////////////////////////////////////////////////////////////////////////////////////////////////////////////////////////////////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江南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卖。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

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食客之意也不仅仅局限于菜本身,还牵涉到饮食时的心情,包括回忆与想象。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他说得太有道理了。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是家常菜里的家常菜,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星级饭店的大厨师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妈妈做的菜,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任何餐馆的菜单上,都找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菜。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的呀。这哪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疼药。每次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我心里都隐隐作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母亲这个词汇,原来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稍有疏忽就会摔碎。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暂时抛弃。虽然她没有这样责怪我,但我会责怪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我的头顶,天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甚至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2008年度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5.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件事情,都给作者带来刻骨铭心的内心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

16.阅读第④段,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4分)

17.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50字)(7分)

////////////////////////////////////////////////////////////////////////////////////////////////////////////////////////////////////////////

母亲的金手表

琦君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②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③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④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⑤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要新式多了。

⑥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⑦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

1! 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慈母之爱,昊天罔极○

⑧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指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那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⑨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⑩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注】①[昊天罔极]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

2-○6段,填写下表。15.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请你阅读文章○

(4

16.文章③④段写到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女都流泪了。请分析她们流泪时心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答:相同点:

不同点:

17.说说金手表在母亲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并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这种分量的。(不超过150字)(7分)

//////////////////////////////////////////////////////////////////////////////////////////////////////////////////////////////////////////////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背上,乍一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撺掇,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边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的.....

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背,背起爷爷的一声声呻吟。可惜那时条件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亲,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

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

了再说。”

⑾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楂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⑿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衣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的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

⒀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⒁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⒂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2期。有删改)

15.全文故事情节均围绕“背”字展开,可依次概括为7个字);7个字);(6个字)。(3分)文章表现的主题是 ④ (4个字)(2分)

1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章第⑤段和第⑩段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踏实而欣慰:

好一阵后才说:

17.以文章第⑿段为例,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不超过150字)(6分)

答:

//////////////////////////////////////////////////////////////////////////////////////////////////////////////////////////////////////////////

向日葵

在外国报纸上看到凡〃高的一幅《向日葵》被高价拍卖,还登载了该画的照片。这久已不见的画面,唤起了我心底的许多记忆。

我曾有过这幅画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在上海买的。我特别喜欢这幅《向日葵》,朵朵将凋的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孤零零地插在花瓶里,配着耀眼的黄色背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为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的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悦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感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凡〃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的执著所感动,因此更珍视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了。

解放后,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拚命要抓住逐渐远去的夕阳。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连自己都害怕。有一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发现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空里。我突然想起我的那幅《向日葵》来了。我记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

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禁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走不少路,我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多看一眼,多记起一些旧时的快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户时,篱笆里的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想到了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喧哗的孩子中,该多幸福啊!可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又会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心头正经历着更大的人世凄凉。凡〃高的《向日葵》已被卖入富人之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着我的记忆,让我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阳光的金黄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凡〃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绪。

17.文章结尾处写道“凡·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绪”,向日葵说出了此时作

者怎样的心绪?(4分)

18.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人世的沧桑写出来的。(7分)(不超过140字)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③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④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簸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人所敲出来的。

⑤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⑥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又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⑨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⑩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⑾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⑿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

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5.本文围绕“木鱼馄饨”展开故事情节,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16.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依旧”,第⑾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还是”,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5分)

答:

17.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⑿段中加点字“生活的美”的理解。(150字以内)(7分)

答:

///////////////////////////////////////////////////////////////////////////////

苏醒中的母亲

张抗抗

①年近八十高龄的母亲,长期患高血压,令我一直牵挂悬心。2002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母亲猝发脑出血,已经及时送往医院准备手术。

②飞机在黑暗中上升,穿越浓云密布的天空,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安装在飞机上的零部件,没有知觉,没有思维。我只是躯体在飞行,我的心早已先期到达了。

③走进重症监护室最初那一刻,我竟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仅仅只是一天,脑部手术后依然处于昏迷状态的母亲,整个面部都萎缩变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处插满了管子,头顶上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手术成功地清除了母亲大脑表层的淤血,家人和亲友们都松了口气。然后是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地守候,焦虑而充满希望地等待。等待是如此漫长,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时间”是会由于母亲的昏迷而昏迷的。

④两天以后的一个上午,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那个瞬间,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了。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突然一扇一扇地敞开。然而她不能说话,只能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她的意识是模糊的,只能用茫然的眼神注视我们,那个时刻,整个世界都与她一同沉默了。

⑤母亲开口说话,是在呼吸机停用后的第二天夜晚。我悄悄走到妈妈床边,说:“妈妈,是我呀,抗抗来了。”

⑥由于插管子损伤了喉咙,妈妈的声音变得粗哑低沉,她复述了一遍我的话,那句话却变成了:“妈妈来了。”

⑦我纠正她:“是抗抗来了。”

⑧她固执地重复强调说:“妈妈来了。”

⑨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上来。“妈妈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我遥远的童年时代传来:“别怕,妈妈来了。”——在母亲苏醒后的最初时段,在母亲依然昏沉疲惫的意识中,她脆弱的神经里不可摧毁的信念是:妈妈来了。

⑩妈妈来了。妈妈终于回来了。

11母亲的语言功能一天天开始恢复。在病床上长久地输液保持一个姿势让她觉得难受,○

她便不停地转动头部,企图挣脱鼻管。输氧的胶管常常从她鼻孔中脱落,护士一次次为她粘

贴胶布,并嘱咐她不要乱动。她惭愧地说:“是啊,我怎么……怎么老是要做……这个动作呢。”她断断续续地用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2若是问她:○“妈妈,今天有哪里不舒服吗?”她总是回答说:“我没有不舒服。”真是难以想象母亲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她只是静静地忍受着病痛,我从未听到过她抱怨,或是表现出病人通常的那种烦躁。灾难过后的母亲,意识与语言的康复依然十分艰难缓慢。她明明是醒过来了,但我时常觉得她好像还在一个长长的梦里游弋。但她天性里那种纯真、善良,却始终被她无意地坚守着。

13一天,○母亲也许是听见了不知何处传来的乐曲声,她说:“敞开音乐的大门,春天来了。” 14母亲要做脑部CT,她躺在可移动的病床上,护工推着床下楼,经过医院的小花园。○

母亲望着天空说:“今天真是丰富多彩的一天呀!”那一刻,她笑了,笑容使得她满脸的皱纹一丝丝堆拢,像金色的菊花那样一卷一卷地在微风中舒展。母亲永远都在赞美着生活,即使在大病初愈脑中仍然一片混沌之时。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

5母亲终于重新站立起来,几乎奇迹般地康复了。 1○

16我想,一个人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在理智思维尚未健全的状态下,她所自然流露○

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于是我写下了这些。

(有删改)

15.本文记叙了母亲在病中不同阶段的状况,也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16.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7.作者在结尾写道:“她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7分) ///////////////////////////////////////////////////////////////////////////////

老驼的喘息

梁晓声

①我这个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人,下乡之前没见到过真的骆驼,便是骆驼的活动影像也没见过。

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

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

④那是秋末冬初时节,当地气候已冷,夕阳西下,大如轮,红似血,三匹骆驼屹立风中,从十几米外望着我们。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

⑤陪行者说,这三头骆驼很可能曾是家驼。主人原本是靠它们驮运货物来谋生的,自从汽车运输普及后,骆驼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就赔钱了,可又不忍杀它们,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

⑥那一次在野外近距离见到了骆驼以后,我才真的对它们心怀敬意了。

⑦不久前,我在内蒙的一处景点旅游,骑到了一头骆驼背上。那景点养有一百多头骆驼,专供游人骑着过把瘾。但须一头连一头,连成一长串,集体行动。

⑧驼队行进在波浪般起伏的沙地间,我忽然觉有东西拱我的肩,勉强侧身一看,是我后边的骆驼翻着肥唇,张大着嘴。我怕它咬我,只得尽量向前俯身,但却无济于事。骆驼的脖子那么长,它的嘴仍能轻而易举地拱到我。有几次,我感觉到它柔软的唇贴在了我的脖梗上,甚至感觉到它那排坚硬的大牙也碰着我的脖梗了。

⑨倏忽间我于害怕中明白——它是渴了,它要喝水。而我,一手扶鞍,另一只手举着一瓶还没拧开盖的饮料。我当然是乐意给它喝的,可我不敢放开扶鞍的手,而且就算我能拧开瓶盖,也还是没法将饮料倒进它嘴里,我有严重的颈椎病,扭身对我是件困难的事。

⑩它却不拱我了。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

老汉紧跟在我身后。我一向以为,牛啦、马啦、骡啦、驴啦,包括驼和象,它们不论干多么劳累的活都是不会喘息的。那一天那一时刻,我才终于知道我以前是大错特错了。

⑪既然骆驼累了是会喘息的,那么一切受我们人所役使的牲畜或动物肯定也会的,只不过我以前从未听到过罢了。

⑫那骆驼不但喘息,而且还咳嗽了,一种类人的咳嗽,又渴又累的一个老汉似的咳嗽。.....

举着一瓶饮料的我,生平又第一次听到骆驼的咳嗽声……

⑬一到终点,我立刻拧开瓶盖要使那头骆驼喝到饮料。偏巧这时管骆驼队的小伙子走来,阻止了我。因为我手中拿的是一瓶葡萄汁,骆驼是不能喝果汁型饮料的。

⑭我问他这头骆驼为什么又喘又咳嗽的。他说它老了。我说:“既然老了,那就让它养老吧,还非指望这么一头老骆驼每天挣一份钱啊?”小伙子说,驼群每天都集体行动,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

⑮我无话可说了。那老驼尚未卧下,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瞪着双眼睇视我,说不清望的究竟是我,还是我手中的饮料。我经不住它那种望,转身便走。

⑯几个月过去了,我耳畔仍每每听到那头老驼的喘息和咳嗽,眼前也每每浮现它睇视我的样子。

(有改动)

17. 作者在文中描述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有什么用意?(4分)

18.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150字以内)(7分) //////////////////////////////////////////////////////////////////////////////////////////////////////////////////////////////////////////////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江南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卖。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

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食客之意也不仅仅局限于菜本身,还牵涉到饮食时的心情,包括回忆与想象。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他说得太有道理了。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是家常菜里的家常菜,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星级饭店的大厨师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妈妈做的菜,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任何餐馆的菜单上,都找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菜。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的呀。这哪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疼药。每次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我心里都隐隐作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母亲这个词汇,原来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稍有疏忽就会摔碎。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暂时抛弃。虽然她没有这样责怪我,但我会责怪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我的头顶,天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甚至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2008年度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5.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件事情,都给作者带来刻骨铭心的内心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

16.阅读第④段,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4分)

17.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50字)(7分)

////////////////////////////////////////////////////////////////////////////////////////////////////////////////////////////////////////////

母亲的金手表

琦君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②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③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④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⑤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要新式多了。

⑥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⑦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

1! 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慈母之爱,昊天罔极○

⑧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指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那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⑨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⑩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注】①[昊天罔极]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

2-○6段,填写下表。15.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请你阅读文章○

(4

16.文章③④段写到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女都流泪了。请分析她们流泪时心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答:相同点:

不同点:

17.说说金手表在母亲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并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这种分量的。(不超过150字)(7分)

//////////////////////////////////////////////////////////////////////////////////////////////////////////////////////////////////////////////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背上,乍一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撺掇,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边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的.....

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背,背起爷爷的一声声呻吟。可惜那时条件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亲,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

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

了再说。”

⑾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楂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⑿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衣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的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

⒀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⒁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⒂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2期。有删改)

15.全文故事情节均围绕“背”字展开,可依次概括为7个字);7个字);(6个字)。(3分)文章表现的主题是 ④ (4个字)(2分)

1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章第⑤段和第⑩段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踏实而欣慰:

好一阵后才说:

17.以文章第⑿段为例,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不超过150字)(6分)

答:

//////////////////////////////////////////////////////////////////////////////////////////////////////////////////////////////////////////////

向日葵

在外国报纸上看到凡〃高的一幅《向日葵》被高价拍卖,还登载了该画的照片。这久已不见的画面,唤起了我心底的许多记忆。

我曾有过这幅画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在上海买的。我特别喜欢这幅《向日葵》,朵朵将凋的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孤零零地插在花瓶里,配着耀眼的黄色背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为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的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悦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感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凡〃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的执著所感动,因此更珍视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了。

解放后,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拚命要抓住逐渐远去的夕阳。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连自己都害怕。有一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发现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空里。我突然想起我的那幅《向日葵》来了。我记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

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禁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走不少路,我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多看一眼,多记起一些旧时的快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户时,篱笆里的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想到了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喧哗的孩子中,该多幸福啊!可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又会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心头正经历着更大的人世凄凉。凡〃高的《向日葵》已被卖入富人之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着我的记忆,让我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阳光的金黄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凡〃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绪。

17.文章结尾处写道“凡·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绪”,向日葵说出了此时作

者怎样的心绪?(4分)

18.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人世的沧桑写出来的。(7分)(不超过140字)


相关内容

  • 语文补课资料
  • http://www.ruiwen.com/语文教学资源 一 .具体复习计划: 做事要有准备,凡事预则立,面对中考的复习,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吃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方向;二是立足课本--熟练掌握知识内核;三是熟悉考题--细致体会 ...

  • 33-配套阅读方法33讲-阅读精选33-记叙文阅读-两角钱
  • 阅读精选33: [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 - 20题.(16分)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 ...

  • 2010年高考记叙文范文精选之凝视:母亲用过的--
  • 时间和生活浸过的地方,都是深渊-- 顶针:一生的戒指 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和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一般是右手的中指上. 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 ...

  • 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精选)
  • 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 三.教学重点:归纳写景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层次:六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有位诗人说:"一花一世界,一鸟 ...

  • 2012-201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间,一学期结束了。在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2)班与(3)班的语文教学,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在语文教学中,依据开学初制定的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适应今 ...

  • 2013苏州市中考作文综评
  • 2014年江苏省中考作文命题 纵览江苏省13个地市2011-2013年的中考作文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如下一种命题趋势: 1."龙凤呈祥",同为台柱--命题作文"主角".半命题作文"配角". 2011年,有3市是半命题作文,它们是泰州市< ...

  • 2013年高考:怎么考
  • 语 文 朱昌元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陈益林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卷由"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能力考查上有区分也有重叠,共同指向"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

  • 半命题作文"最美的"导写
  • 半命题作文"最美的 "导写 湖北 王代福 [文题] 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 "采菊东篱下"的悠闲,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 ...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