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

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LinguisticsDec.,2007

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

董 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回顾并评价了1983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交际文化的讨论,阐

述了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对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一 交际文化

1983年,张占一先生在其论文中首先提出了 交际文化 的概念。第二年,张先生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说:

语言教学(尤其初级阶段)中的文化内容应分为两类 知识文化(culturalknowledge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communicationinformation)。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那些不会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双方或一方不会因为缺乏这种文化知识而产生误解。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进行交际时,那些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双方或一方会因为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所以说学生不懂某些知识文化固然不好,但还不会造成误解。而如果不懂交际文化,那就会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引起误解,或出现问题。

6年后,张占一先生对之前的论述又进行了补充。他认为非语言交际,譬如体态语等等,也应列入交际文化的范畴 。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交际文化的概念被提出并加以补充以后,很快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注意,许多学者纷纷表示赞同,并对交际文化的具体内容发表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吕必松先生则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 所谓 交际文化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当然,也有学者对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分类法提出了质疑,周思源先生就是突出代表。他在肯定交际文化这一提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理论上的缺陷及其对 知识文化 的挤压,兹不具引。

今天应当如何看待当年那场关于交际文化的讨论呢?

我们认为,交际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提出交际文化的概念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只要人类存在着某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必然会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某种文化。交际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基本、最常见、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人类社会活动之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而,随之产生各种交际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符合文化学的发展规律的。

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交际实践活动中,摸索、积累、总结出来的,一般需要交际者自觉遵循的,有助于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切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理论的,也包括非理论的;包括礼仪的,也包括非礼仪的;包括成文的,也包括不成文的;包括语言的,也包括非语言的;包括传承已久的相关风俗习惯,也包括新产生的或从其他国家、民族吸纳而来的相关文化内容。因此,认为交际文化只存在于语言层面或者将交际文化与知识类文化截然分开乃至对立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实际情况是,交际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其内容,其过程,其礼仪规范,其言来语往,甚至其一颦一笑,都离不开被交际双方所理解与认同的相关的文化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交际是一种载体,自始至终它都或多或少地负载着或者说穿插、蕴含着相关的文化知识。正是这些文化知识,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文化知识含量的交际,也不存在不可用于交际的文化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可以扩大交际范围,丰富交际话题,完善交际过程,提高交际水准,给交际以有力支撑;而如何有效交际则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知识与能力。

吕必松先生说: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要遵循语言的内部规则以外,还要受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总要根据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等选择适当的语音形式,选择适当的词和句式,选择适当的语体和应对方式等。 这段精彩的论述说的主要是语用问题,也是交际文化的问题。不过应该指出,语用文化只是交际文化的一部分,交际文化的内涵比语用文化要丰富得多。譬如,交际时优雅的环境,融洽的气氛,当事人得体的服饰,恰当的体态表情,彬彬有礼的相互馈赠,温文尔雅的饭局,甚至愉快地陪客人打麻将、洗桑拿浴等等,这些虽不属于语用文化,但均未超出交际文化的范畴。

如同 文化 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细致的再分析一样,交际文化也是可以再分析的。比如,根据交际对象地位的不同,可将交际文化分为 上交文化 跟地位比自己高者交际的文化, 平交文化 跟地位与自己相当者交际的文化, 下交文化 跟地位不如自己者交际的文化;根据同交际对象关系的亲疏,可将其分为 疏交文化 与 亲交文化 ;根据交际氛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肃交文化 肃指气氛严肃, 谐交文化 谐指气氛和谐;如此等等。上述一系列杜撰的称呼不一定准确、恰当,仅欲引起读者意会而已。通过如是细致的再分析,可使交际文化变得条分缕析,使之更清晰,更具体,更易把握,从而也更便于人们学习与实践。

有学者认为,交际文化因素对本族人来说往往 习焉不察 。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也有欠严谨之处。说它具有合理性,是因为许多交际文化因素的确是不成文的,是隐含在语言和非语言成分当中的,历史上很少有人一一予以系统指陈与详细解说,现在的人们对其繁复的内容也

大多难称十分明悉,是为 不察 。不过,即便如此,自古至今人们对交际文化的大致内涵与重要性还是有深切体会和基本了解的,否则前人就说不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的话来。因为需要洞明的 世事 与需要历练的 人情 都明显属于交际文化。因此,简单地谓其 不察 ,有失周严。此外, 习焉不察 的说法有欠严谨,还因为所谓 习焉不察 ,盖谓对其全部内容虽然说不清楚,人们却能根据传统与生活经验而形成习惯,对其正确理解与运用。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历史上从未有人对交际文化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人们对其繁复的内容是若明若暗,明暗相参,自然不可能对其具有充分自觉的理性认知;缺乏充分自觉的理性认知,人们的所 习 自然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 习 存在着局限性,自然很难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所有交际文化因素进行交际,因而交际效果难免受到一定影响。也就是说, 不察 之 习 是盲目的和缺乏系统的,其 习焉 者必多局限而不全面。

综上所述,交际文化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十分必要。它提醒人们重视交际文化的存在,重视交际文化在交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重视梳理、总结古往今来交际文化的繁复内容,因而深化了人们对交际本质与交际内涵的认识,促使人们在交际时更理性、更自觉、更全面、更得体地利用交际文化诸因素,从而有助于提升交际质量,获得更佳的交际效果。

其次,我们以为,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提出交际文化的概念也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甚至功不可没。

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然而这种交际能力的养成,除了必须掌握汉语诸因素(语音、语法、词汇、汉字、修辞等)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以外,还必须了解、熟悉汉语的和中华民族的至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尤其是交际文化内容,才有可能用汉语进行得体而有效的交际。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和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同时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属性,使用一种语言也不可能不同时掌握制约着该语言使用的特定的民族文化规约。

无数事实表明,外国人用汉语交际时所发生的偏误,固然有不少属于语言层面,但也确有不少属于文化层面;而且属于语言层面的偏误(如词语搭配不当、语法错误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纠正,而属于文化层面的偏误(如有失礼貌、无视语用规约与交际准则等)纠正起来则往往需要大费唇舌。这种情况,也提醒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同仁不应该只注意语言的教学,还应该重视文化的教学,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教学。

总之,张占一先生提出的 交际文化 理论,乃至拥护这一理论的一些学者的理论,虽然不一定都十分科学、严谨、完善、成熟,或许尚有值得商榷与改进之处,然而其思路是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他们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催生了一系列初步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做了初步的界定与梳理),其贡献和影响无疑不应该被抹杀。

因为交际文化理论的出现,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提高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正确途径,增加了教师结合语言内容讲授交际文化的自觉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交际文化的自觉性,使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走上了更加科学、具体、务实、有效的道路,从而在事实上和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过去那种存在于部分教师当中的不分轻重缓急、不顾语言学习内容、不考虑语用与跨文化交

际、以追求讲授各类文化知识为时髦、为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的偏颇倾向。

二 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交际双方所进行的交际,其使用何种交际语言 诸如一方使用了外语,或者双方共同使用了同一种外语,或者双方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语,或者双方各自使用对方的母语,甚至双方各自使用不同的外语 则统统无关紧要。所谓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是指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属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民族,而不是指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但文化层次、文化水准不同。在这里,因交际双方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而造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是关键,是本质。至于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是否相同只是外在形式,不是决定性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 跨文化交际 ,特指外国人跟中国人之间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所进行的交际。

外国人用汉语跟中国人进行交际,显然不同于中国人之间的交际:中国人之间的交际是共同使用同一母语和文化背景完全相同的交际,可称之为 同文化交际 。外国人用汉语跟中国人交际时,虽然双方同操汉语,然而汉语对中国人来说是母语,对外国人来说是外语;此外,中国人和外国人从小到大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即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 这样的交际,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们称之为 跨文化交际 。

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何在呢?因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大量或隐或显同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如果交际者对这些文化因素若明若暗或者浑然不觉,就会严重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误解或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亟需通过研究把那些影响与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尽可能地揭示出来,使交际双方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对此,张占一先生已有详明论述,兹不赘言。

影响与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不仅是大量的,而且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它们既存在于语言和语用层面,也存在于非语言和非语用层面;既体现为风俗习惯与历史传统,也体现为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等。对此,张占一、赵贤州、毕继万、孟子敏等先生均有初步探讨,兹不赘言。

本文想着重强调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二语言教学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交际性原则。该原则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的场所,课堂教学必须符合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与规律,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依归。此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和服务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以及 精讲多练 的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同样决定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要求学习者必须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要求他们始终与教师保持互动交流,甚至要求他们必要时敢于 干预 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既是 教 的过程,更是 学 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有效掌控课堂气氛,随时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圆满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并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新情况对教学活动及时予以调整;学生则要善于通过发问或建议促使教师调整讲授内容或讲授方法,使其 教 变得更清晰、更完整、更通俗、更科学。这种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提供的语言内容经常予以热情肯定(即 是是反馈 )或者适当否定(即 非非反馈 )在所难免,而学生的 理解回应 亦所在多有。

交际性教学原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它 主要是强调在实践中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感到有交际的需要而进行内容合乎实践的模拟性交际,学会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最为合适 ,也就是说交际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的交际化、课堂教学环节的交际化和操练形式的交际化。 但是显而易见,只有注重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文化的教学,充分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交际性教学原则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科学的教学原则。这种真正科学的教学原则,所追求的就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语言与应用语言;就是不满足于学生会说合乎语法的句子,而注重培养其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就是不把语言当成脱离社会的封闭性系统,而考虑到语言使用时社会环境与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文化;就是要做到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学生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学。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交际环境固然重要,但其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的根据所学语言知识、语言结构和有关交际文化知识所而行的跨文化的交际性练习,更应得到充分重视,因为这种练习相对来说更集中,更规范,更具强度,也更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偏误,及时给学生以针对性指导。而且有了课堂上的这种模拟真实交际情境的跨文化的交际性练习,学生才能逐渐获得课外跨文化交际实践的基础与能力,树立交际信心,产生交际欲望,课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也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概言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它始于课堂教学,并以课堂教学为基为本。

强化跨文化的交际性教学原则,最重要的是从教学理念上解决问题,明确贯彻该原则是快捷有效培养学生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并且要将这种理念分别落实到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语言测试等各个环节上,而不是仅盯住课堂教学而已。因为课堂教学环节固然重要,却不能不受总体设计与所用教材的制约,也不能不受语言测试的影响,所以只有全方位实现教学过程的跨文化的交际化,交际性教学原则才算落实到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才算落实到位。

既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则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认真梳理总结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系列繁复内容,切实贯彻跨文化的交际性教学原则,就势在必行,不容彷徨观望。

三 余 论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但作为新兴学科,得到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承认却不足30年。时至今日,同我国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仍然显得稚嫩和不够成熟。这里边有认识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更有学科本身的基础与建设问题。具体来说:学科理论尚不够完备,教与学的规律尚未全面揭示,教材尚乏传世精品,教学方法尚需理论化、科学化,教学效率尚不尽如人意,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尚需进一步提升,等等。要改变上述状况,虽然谁也拿不出更多的 锦囊妙计 ,但有一点,却分明不能不着手进行,那就是深入开展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展此项研究,有望收提纲挈领之功和 牵一发动全身 之效,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将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

去年,林焘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又增加了多少学汉语的外国朋友,又编出了多少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这些数字可以鼓舞人心,但不能使教学和科研水平有突破

性的提高。如果不确定今后的主攻方向,就有可能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拖着走,表面上看去很繁荣,实际教学和科研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 如果目前这种科研滞后于教学的状态继续下去,将会大大影响今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林先生的论述击中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要害,值得深思与回味。同时我们也认为,深入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是林先生所说的今后对外汉语教学的 主攻方向 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密切与频繁。为增强交际效果,凡有志于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士,都有必要学习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知识。可见研究跨文化交际有着广泛前景与深远意义,它所惠及的范围将十分广阔,受益人群亦十分庞大。

汉字文化圈 和历史上大量外国人所撰汉文著作的存在,证明了相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而言,汉语曾经是 强势语言 ,中华文化曾经是 强势文化 ,证明了汉语言文化曾经具有巨大的辐射能力,证明了我们所特指的跨文化交际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很少有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因而相关资料十分匮乏。不过,今天的我们不但有条件、有能力对当代的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而且有条件、有能力对古代的跨文化交际进行适当考察 尽管这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古代的跨文化交际进行适当考察,不但可以发掘、整理这部分珍贵的历史遗产,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对外汉语教学史的内容,为今天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而且有可能发现中外语言、文化发展变化的某些蛛丝马迹,从而对中外语言、文化的研究都有所推动。

[附 注]

张占一 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黎天慕 现代外语教学法 理论与实践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张占一 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年3期。

张占一 试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年第3期。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 第165~166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周思源 交际文化 质疑 , 汉语学习 1992年第4期。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第174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邵敬敏 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 , 语言文字应用 1992年第2期。

邢福义主编 文化语言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王德 谈句型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应用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年第4期。

林焘 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 总序 ,赵金铭 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LinguisticsDec.,2007

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

董 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回顾并评价了1983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交际文化的讨论,阐

述了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对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一 交际文化

1983年,张占一先生在其论文中首先提出了 交际文化 的概念。第二年,张先生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说:

语言教学(尤其初级阶段)中的文化内容应分为两类 知识文化(culturalknowledge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communicationinformation)。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那些不会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双方或一方不会因为缺乏这种文化知识而产生误解。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进行交际时,那些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双方或一方会因为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所以说学生不懂某些知识文化固然不好,但还不会造成误解。而如果不懂交际文化,那就会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引起误解,或出现问题。

6年后,张占一先生对之前的论述又进行了补充。他认为非语言交际,譬如体态语等等,也应列入交际文化的范畴 。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交际文化的概念被提出并加以补充以后,很快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注意,许多学者纷纷表示赞同,并对交际文化的具体内容发表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吕必松先生则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 所谓 交际文化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当然,也有学者对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分类法提出了质疑,周思源先生就是突出代表。他在肯定交际文化这一提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理论上的缺陷及其对 知识文化 的挤压,兹不具引。

今天应当如何看待当年那场关于交际文化的讨论呢?

我们认为,交际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提出交际文化的概念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只要人类存在着某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必然会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某种文化。交际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基本、最常见、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人类社会活动之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而,随之产生各种交际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符合文化学的发展规律的。

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交际实践活动中,摸索、积累、总结出来的,一般需要交际者自觉遵循的,有助于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切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理论的,也包括非理论的;包括礼仪的,也包括非礼仪的;包括成文的,也包括不成文的;包括语言的,也包括非语言的;包括传承已久的相关风俗习惯,也包括新产生的或从其他国家、民族吸纳而来的相关文化内容。因此,认为交际文化只存在于语言层面或者将交际文化与知识类文化截然分开乃至对立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实际情况是,交际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其内容,其过程,其礼仪规范,其言来语往,甚至其一颦一笑,都离不开被交际双方所理解与认同的相关的文化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交际是一种载体,自始至终它都或多或少地负载着或者说穿插、蕴含着相关的文化知识。正是这些文化知识,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文化知识含量的交际,也不存在不可用于交际的文化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可以扩大交际范围,丰富交际话题,完善交际过程,提高交际水准,给交际以有力支撑;而如何有效交际则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知识与能力。

吕必松先生说: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要遵循语言的内部规则以外,还要受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总要根据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等选择适当的语音形式,选择适当的词和句式,选择适当的语体和应对方式等。 这段精彩的论述说的主要是语用问题,也是交际文化的问题。不过应该指出,语用文化只是交际文化的一部分,交际文化的内涵比语用文化要丰富得多。譬如,交际时优雅的环境,融洽的气氛,当事人得体的服饰,恰当的体态表情,彬彬有礼的相互馈赠,温文尔雅的饭局,甚至愉快地陪客人打麻将、洗桑拿浴等等,这些虽不属于语用文化,但均未超出交际文化的范畴。

如同 文化 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细致的再分析一样,交际文化也是可以再分析的。比如,根据交际对象地位的不同,可将交际文化分为 上交文化 跟地位比自己高者交际的文化, 平交文化 跟地位与自己相当者交际的文化, 下交文化 跟地位不如自己者交际的文化;根据同交际对象关系的亲疏,可将其分为 疏交文化 与 亲交文化 ;根据交际氛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肃交文化 肃指气氛严肃, 谐交文化 谐指气氛和谐;如此等等。上述一系列杜撰的称呼不一定准确、恰当,仅欲引起读者意会而已。通过如是细致的再分析,可使交际文化变得条分缕析,使之更清晰,更具体,更易把握,从而也更便于人们学习与实践。

有学者认为,交际文化因素对本族人来说往往 习焉不察 。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也有欠严谨之处。说它具有合理性,是因为许多交际文化因素的确是不成文的,是隐含在语言和非语言成分当中的,历史上很少有人一一予以系统指陈与详细解说,现在的人们对其繁复的内容也

大多难称十分明悉,是为 不察 。不过,即便如此,自古至今人们对交际文化的大致内涵与重要性还是有深切体会和基本了解的,否则前人就说不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的话来。因为需要洞明的 世事 与需要历练的 人情 都明显属于交际文化。因此,简单地谓其 不察 ,有失周严。此外, 习焉不察 的说法有欠严谨,还因为所谓 习焉不察 ,盖谓对其全部内容虽然说不清楚,人们却能根据传统与生活经验而形成习惯,对其正确理解与运用。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历史上从未有人对交际文化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人们对其繁复的内容是若明若暗,明暗相参,自然不可能对其具有充分自觉的理性认知;缺乏充分自觉的理性认知,人们的所 习 自然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 习 存在着局限性,自然很难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所有交际文化因素进行交际,因而交际效果难免受到一定影响。也就是说, 不察 之 习 是盲目的和缺乏系统的,其 习焉 者必多局限而不全面。

综上所述,交际文化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十分必要。它提醒人们重视交际文化的存在,重视交际文化在交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重视梳理、总结古往今来交际文化的繁复内容,因而深化了人们对交际本质与交际内涵的认识,促使人们在交际时更理性、更自觉、更全面、更得体地利用交际文化诸因素,从而有助于提升交际质量,获得更佳的交际效果。

其次,我们以为,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提出交际文化的概念也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甚至功不可没。

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然而这种交际能力的养成,除了必须掌握汉语诸因素(语音、语法、词汇、汉字、修辞等)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以外,还必须了解、熟悉汉语的和中华民族的至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尤其是交际文化内容,才有可能用汉语进行得体而有效的交际。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和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同时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属性,使用一种语言也不可能不同时掌握制约着该语言使用的特定的民族文化规约。

无数事实表明,外国人用汉语交际时所发生的偏误,固然有不少属于语言层面,但也确有不少属于文化层面;而且属于语言层面的偏误(如词语搭配不当、语法错误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纠正,而属于文化层面的偏误(如有失礼貌、无视语用规约与交际准则等)纠正起来则往往需要大费唇舌。这种情况,也提醒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同仁不应该只注意语言的教学,还应该重视文化的教学,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教学。

总之,张占一先生提出的 交际文化 理论,乃至拥护这一理论的一些学者的理论,虽然不一定都十分科学、严谨、完善、成熟,或许尚有值得商榷与改进之处,然而其思路是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他们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催生了一系列初步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做了初步的界定与梳理),其贡献和影响无疑不应该被抹杀。

因为交际文化理论的出现,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提高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正确途径,增加了教师结合语言内容讲授交际文化的自觉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交际文化的自觉性,使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走上了更加科学、具体、务实、有效的道路,从而在事实上和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过去那种存在于部分教师当中的不分轻重缓急、不顾语言学习内容、不考虑语用与跨文化交

际、以追求讲授各类文化知识为时髦、为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的偏颇倾向。

二 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交际双方所进行的交际,其使用何种交际语言 诸如一方使用了外语,或者双方共同使用了同一种外语,或者双方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语,或者双方各自使用对方的母语,甚至双方各自使用不同的外语 则统统无关紧要。所谓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是指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属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民族,而不是指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但文化层次、文化水准不同。在这里,因交际双方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而造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是关键,是本质。至于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是否相同只是外在形式,不是决定性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 跨文化交际 ,特指外国人跟中国人之间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所进行的交际。

外国人用汉语跟中国人进行交际,显然不同于中国人之间的交际:中国人之间的交际是共同使用同一母语和文化背景完全相同的交际,可称之为 同文化交际 。外国人用汉语跟中国人交际时,虽然双方同操汉语,然而汉语对中国人来说是母语,对外国人来说是外语;此外,中国人和外国人从小到大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即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 这样的交际,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们称之为 跨文化交际 。

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何在呢?因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大量或隐或显同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如果交际者对这些文化因素若明若暗或者浑然不觉,就会严重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误解或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亟需通过研究把那些影响与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尽可能地揭示出来,使交际双方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对此,张占一先生已有详明论述,兹不赘言。

影响与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不仅是大量的,而且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它们既存在于语言和语用层面,也存在于非语言和非语用层面;既体现为风俗习惯与历史传统,也体现为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等。对此,张占一、赵贤州、毕继万、孟子敏等先生均有初步探讨,兹不赘言。

本文想着重强调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二语言教学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交际性原则。该原则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的场所,课堂教学必须符合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与规律,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依归。此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和服务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以及 精讲多练 的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同样决定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要求学习者必须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要求他们始终与教师保持互动交流,甚至要求他们必要时敢于 干预 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既是 教 的过程,更是 学 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有效掌控课堂气氛,随时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圆满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并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新情况对教学活动及时予以调整;学生则要善于通过发问或建议促使教师调整讲授内容或讲授方法,使其 教 变得更清晰、更完整、更通俗、更科学。这种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提供的语言内容经常予以热情肯定(即 是是反馈 )或者适当否定(即 非非反馈 )在所难免,而学生的 理解回应 亦所在多有。

交际性教学原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它 主要是强调在实践中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感到有交际的需要而进行内容合乎实践的模拟性交际,学会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最为合适 ,也就是说交际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的交际化、课堂教学环节的交际化和操练形式的交际化。 但是显而易见,只有注重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文化的教学,充分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交际性教学原则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科学的教学原则。这种真正科学的教学原则,所追求的就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语言与应用语言;就是不满足于学生会说合乎语法的句子,而注重培养其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就是不把语言当成脱离社会的封闭性系统,而考虑到语言使用时社会环境与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文化;就是要做到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学生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学。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交际环境固然重要,但其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的根据所学语言知识、语言结构和有关交际文化知识所而行的跨文化的交际性练习,更应得到充分重视,因为这种练习相对来说更集中,更规范,更具强度,也更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偏误,及时给学生以针对性指导。而且有了课堂上的这种模拟真实交际情境的跨文化的交际性练习,学生才能逐渐获得课外跨文化交际实践的基础与能力,树立交际信心,产生交际欲望,课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也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概言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它始于课堂教学,并以课堂教学为基为本。

强化跨文化的交际性教学原则,最重要的是从教学理念上解决问题,明确贯彻该原则是快捷有效培养学生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并且要将这种理念分别落实到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语言测试等各个环节上,而不是仅盯住课堂教学而已。因为课堂教学环节固然重要,却不能不受总体设计与所用教材的制约,也不能不受语言测试的影响,所以只有全方位实现教学过程的跨文化的交际化,交际性教学原则才算落实到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才算落实到位。

既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则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认真梳理总结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系列繁复内容,切实贯彻跨文化的交际性教学原则,就势在必行,不容彷徨观望。

三 余 论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但作为新兴学科,得到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承认却不足30年。时至今日,同我国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仍然显得稚嫩和不够成熟。这里边有认识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更有学科本身的基础与建设问题。具体来说:学科理论尚不够完备,教与学的规律尚未全面揭示,教材尚乏传世精品,教学方法尚需理论化、科学化,教学效率尚不尽如人意,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尚需进一步提升,等等。要改变上述状况,虽然谁也拿不出更多的 锦囊妙计 ,但有一点,却分明不能不着手进行,那就是深入开展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展此项研究,有望收提纲挈领之功和 牵一发动全身 之效,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将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

去年,林焘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又增加了多少学汉语的外国朋友,又编出了多少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这些数字可以鼓舞人心,但不能使教学和科研水平有突破

性的提高。如果不确定今后的主攻方向,就有可能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拖着走,表面上看去很繁荣,实际教学和科研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 如果目前这种科研滞后于教学的状态继续下去,将会大大影响今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林先生的论述击中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要害,值得深思与回味。同时我们也认为,深入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是林先生所说的今后对外汉语教学的 主攻方向 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密切与频繁。为增强交际效果,凡有志于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士,都有必要学习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知识。可见研究跨文化交际有着广泛前景与深远意义,它所惠及的范围将十分广阔,受益人群亦十分庞大。

汉字文化圈 和历史上大量外国人所撰汉文著作的存在,证明了相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而言,汉语曾经是 强势语言 ,中华文化曾经是 强势文化 ,证明了汉语言文化曾经具有巨大的辐射能力,证明了我们所特指的跨文化交际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很少有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因而相关资料十分匮乏。不过,今天的我们不但有条件、有能力对当代的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而且有条件、有能力对古代的跨文化交际进行适当考察 尽管这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古代的跨文化交际进行适当考察,不但可以发掘、整理这部分珍贵的历史遗产,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对外汉语教学史的内容,为今天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而且有可能发现中外语言、文化发展变化的某些蛛丝马迹,从而对中外语言、文化的研究都有所推动。

[附 注]

张占一 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黎天慕 现代外语教学法 理论与实践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张占一 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年3期。

张占一 试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年第3期。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 第165~166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周思源 交际文化 质疑 , 汉语学习 1992年第4期。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第174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邵敬敏 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 , 语言文字应用 1992年第2期。

邢福义主编 文化语言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王德 谈句型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应用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年第4期。

林焘 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丛书 总序 ,赵金铭 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析
  • 摘 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由于中西方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不断涌现,对于交往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外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的 ...

  • 跨文化交际能力
  • 九.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udy) 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际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 ...

  •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增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交流沟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篇论文论述了在国家交流往来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以引起大家对跨文化交际与利益知识的重视,最终有助于推动各个国家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 ...

  • 非语言交际
  • 非语言交际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非语言交际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对非语言交 ...

  • 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往来逐渐密切,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译员来说也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任何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译者在对原语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过程中,充分考虑跨文化交际所涵盖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促成交谈双方达成跨文化交际的共识 ...

  • 论跨文化交际研究
  • 作者:李天辰 齐鲁学刊 1998年10期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的自我繁殖,而总是要和其它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影响.补充.渗透,不断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种文化交流对各国的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际时,往往因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不 ...

  •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一.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 ...

  •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学时总数:32学时 学分总数:2学分 适用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 ...

  • 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及其教育现状分析
  • [摘要]海峡两岸虽同属中国文化,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分隔,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少有互相借鉴.本文在对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为共同创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新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