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

劳资关系: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

支玲琳

2008年01月04日09:54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尽管劳动者普遍对新法努力矫正劳动力市场试用期滥用、短期合同盛行的做法表示欢迎,但是另外一种担心也挥之不去:资方用工成本如果增加了,会不会反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为了保护劳方利益而加大资方压力,用人单位没有贯彻落实的积极性或者干脆找法律的空子进行规避,做出一些“合法不合理”的事情,会不会反而导致劳资双输的局面?

从20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涉及劳动者基本就业权益的保障法律,新《劳动合同法》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理所当然。但是,从华为的7000人“辞职门”事件开始,去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突击裁员风波,而有关用人单位花钱买断老员工工龄避免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或纷纷改用劳务派遣形式导致劳资纠纷的新闻亦不绝于耳———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竟引发资方如此强烈反应,让人始料未及;旨在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却让不少人丢掉了饭碗,更是令人错愕不已。

用人单位究竟担心什么?作为资方,中国首位女首富张茵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面对媒体,她毫不讳言,新法实施为之过早,而且法规过于保护劳工,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种障碍。而来自外商的反应也颇为激烈,甚至发出了“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的威胁。因此,尽管劳动者普遍对新法努力矫正劳动力市场试用期滥用、短期合同盛行的做法表示欢迎,但是另外一种担心也挥之不去:资方用工成本如果增加了,会不会反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为了保护劳方利益而加大资方压力,用人单位没有贯彻落实的积极性或者干脆找法律的空子进行规避,做出一些“合法不合理”的事情,会不会反而导致劳资双输的局面?

以当前争议最多的“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例。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了法定事由,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条款被调侃为:原本想用“包办婚姻”的形式稳定劳资关系,却导致了“离婚潮”的更快出现———因为在企业理解看来,新《劳动合同法》就是一部“就算性格不合也不许离婚的《婚姻法》”,企业害怕自主用工权丧失是毋庸讳言的。尽管连日来法律专家、主管部门纷纷出来解释说,“无固定期限合同”不是要重新回到铁饭碗的时代,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固定工”形式的再生。但是,就算按照“法定事由”,比如,怎样才算是“不能胜任工作”呢?站在企业的立场和员工的角度,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企业可以说认为你“不能胜任工作”,但员工会说,这不过是裁员的借口。在认定标准模糊、相关细则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难免认知不一致,导致劳资纠纷的发生。而在整个社会向劳工、弱势群体倾斜的思潮下,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企业的败诉率也是相当高,以上海为例,去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87%。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免麻烦上身,尽量减少长期固定劳资关系的产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企业的误读,也完全是来自现实的忧虑。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否定法律本来的好意。中国的劳资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劳方弱势明显,理应作出调整;短期用工现象普遍、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理应进行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黑幕广泛存在,企业违法用工成本低下,理应扭转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劳动用工法》意在稳定用工关系、加强劳工权益保护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在或多或少将增加其用工成本的情况下,出于劳资关系和谐均衡的考虑,我们也要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中受益呢?一部好的法律能够得以贯彻推行,绝不是简单的跷跷板式的“零和博弈”调整,也不是仅仅靠劳工保护倾向表达就可以达成的。对于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来说,“双赢”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当然,也只有和谐,才能创造出双赢。

不难看出,新《劳动合同法》是想要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扭转目前的劳资关系失衡状态的良苦用心。虽然有关人士出面表示,只要企业不违法,就不会增加用工成本。但是,靠增加资方违约成本,是否就能改变劳资力量对比呢?一年前本人写过的一篇楼市宏观调控文章已经道出了这个道理:寄希望于增加交易成本以抑制投机是多么的不现实;同理,寄希望于增加违约成本以牵制企业,同样可能过于理想化。增加交易成本的结果,是上家不断将成本转移给下家,因为楼市需求旺盛的格局没有改变;那么,增加违约成本的结果,会不会导致同样的成本转嫁呢?毕竟,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一个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市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同样,以法律强制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不是就一定和谐健康呢?这里面恐怕还是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在美国,尽管劳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fire and hire(解雇和雇佣)在人们看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劳动力的正常流动不仅促进了劳动者技能的周期更替,也有效地抵御了经济的周期波动,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也会理解,Fire for Hire(解雇是为了再雇佣)。但是,人家这一切,是建立在健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基础上的。所以,假如一味强调劳资关系长期稳定,而政府却不在社会保障、福利方面能够切实有所作为,也难免会招来“政府是把社会稳定和职业保障的责任转嫁给企业”的质疑。更重要的是,一旦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制度不能跟上,形成“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用工氛围,那么真的很有可能出现张五常先生说的“懒人经济”情形。

重视劳工权益保护,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无疑是一种进步;而企业在新法实施前,纷纷裁人或者想办法回避,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也是对法律的敬畏。比起12年前旧法在实践层面的寂静无波,我们实在是应该感到欣慰。但是,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用工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以前,所有的欢呼可能都还为时过早。19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先生提出两个概念“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前者是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后者则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的情况下,又能同时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对于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我们所面临的,也正是这样的难题:如何从“帕累托最优”向“帕累托改进”过渡。这也是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际,有关方面在准确解释法律之余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劳资关系: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

支玲琳

2008年01月04日09:54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尽管劳动者普遍对新法努力矫正劳动力市场试用期滥用、短期合同盛行的做法表示欢迎,但是另外一种担心也挥之不去:资方用工成本如果增加了,会不会反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为了保护劳方利益而加大资方压力,用人单位没有贯彻落实的积极性或者干脆找法律的空子进行规避,做出一些“合法不合理”的事情,会不会反而导致劳资双输的局面?

从20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涉及劳动者基本就业权益的保障法律,新《劳动合同法》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理所当然。但是,从华为的7000人“辞职门”事件开始,去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突击裁员风波,而有关用人单位花钱买断老员工工龄避免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或纷纷改用劳务派遣形式导致劳资纠纷的新闻亦不绝于耳———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竟引发资方如此强烈反应,让人始料未及;旨在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却让不少人丢掉了饭碗,更是令人错愕不已。

用人单位究竟担心什么?作为资方,中国首位女首富张茵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面对媒体,她毫不讳言,新法实施为之过早,而且法规过于保护劳工,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种障碍。而来自外商的反应也颇为激烈,甚至发出了“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的威胁。因此,尽管劳动者普遍对新法努力矫正劳动力市场试用期滥用、短期合同盛行的做法表示欢迎,但是另外一种担心也挥之不去:资方用工成本如果增加了,会不会反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为了保护劳方利益而加大资方压力,用人单位没有贯彻落实的积极性或者干脆找法律的空子进行规避,做出一些“合法不合理”的事情,会不会反而导致劳资双输的局面?

以当前争议最多的“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例。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了法定事由,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条款被调侃为:原本想用“包办婚姻”的形式稳定劳资关系,却导致了“离婚潮”的更快出现———因为在企业理解看来,新《劳动合同法》就是一部“就算性格不合也不许离婚的《婚姻法》”,企业害怕自主用工权丧失是毋庸讳言的。尽管连日来法律专家、主管部门纷纷出来解释说,“无固定期限合同”不是要重新回到铁饭碗的时代,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固定工”形式的再生。但是,就算按照“法定事由”,比如,怎样才算是“不能胜任工作”呢?站在企业的立场和员工的角度,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企业可以说认为你“不能胜任工作”,但员工会说,这不过是裁员的借口。在认定标准模糊、相关细则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难免认知不一致,导致劳资纠纷的发生。而在整个社会向劳工、弱势群体倾斜的思潮下,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企业的败诉率也是相当高,以上海为例,去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87%。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免麻烦上身,尽量减少长期固定劳资关系的产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企业的误读,也完全是来自现实的忧虑。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否定法律本来的好意。中国的劳资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劳方弱势明显,理应作出调整;短期用工现象普遍、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理应进行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黑幕广泛存在,企业违法用工成本低下,理应扭转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劳动用工法》意在稳定用工关系、加强劳工权益保护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在或多或少将增加其用工成本的情况下,出于劳资关系和谐均衡的考虑,我们也要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中受益呢?一部好的法律能够得以贯彻推行,绝不是简单的跷跷板式的“零和博弈”调整,也不是仅仅靠劳工保护倾向表达就可以达成的。对于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来说,“双赢”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当然,也只有和谐,才能创造出双赢。

不难看出,新《劳动合同法》是想要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扭转目前的劳资关系失衡状态的良苦用心。虽然有关人士出面表示,只要企业不违法,就不会增加用工成本。但是,靠增加资方违约成本,是否就能改变劳资力量对比呢?一年前本人写过的一篇楼市宏观调控文章已经道出了这个道理:寄希望于增加交易成本以抑制投机是多么的不现实;同理,寄希望于增加违约成本以牵制企业,同样可能过于理想化。增加交易成本的结果,是上家不断将成本转移给下家,因为楼市需求旺盛的格局没有改变;那么,增加违约成本的结果,会不会导致同样的成本转嫁呢?毕竟,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一个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市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同样,以法律强制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不是就一定和谐健康呢?这里面恐怕还是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在美国,尽管劳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fire and hire(解雇和雇佣)在人们看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劳动力的正常流动不仅促进了劳动者技能的周期更替,也有效地抵御了经济的周期波动,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也会理解,Fire for Hire(解雇是为了再雇佣)。但是,人家这一切,是建立在健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基础上的。所以,假如一味强调劳资关系长期稳定,而政府却不在社会保障、福利方面能够切实有所作为,也难免会招来“政府是把社会稳定和职业保障的责任转嫁给企业”的质疑。更重要的是,一旦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制度不能跟上,形成“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用工氛围,那么真的很有可能出现张五常先生说的“懒人经济”情形。

重视劳工权益保护,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无疑是一种进步;而企业在新法实施前,纷纷裁人或者想办法回避,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也是对法律的敬畏。比起12年前旧法在实践层面的寂静无波,我们实在是应该感到欣慰。但是,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用工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以前,所有的欢呼可能都还为时过早。19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先生提出两个概念“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前者是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后者则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的情况下,又能同时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对于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我们所面临的,也正是这样的难题:如何从“帕累托最优”向“帕累托改进”过渡。这也是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际,有关方面在准确解释法律之余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关内容

  • 新劳动合同法给我们的教训
  • 新劳动合同法给我们的教训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至今已有半年多.可以说,新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部法律的颁布引起过如此激烈的社会争论.无论从什么样的立场来看待这部新法,有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即这部法律尚未实施却已失效.现在需要的是总结经验,看看我们到底是在哪里失足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劳资关系 ...

  • 中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研究_吴清军
  • 2010年第8期 中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研究* 吴清军 [摘许晓军要]近期爆发的劳资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劳资利益的博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 的劳资利益冲突表现形式.利益争议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承认和尊重劳动者的多元化利益,是我们缓解和解 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前提.劳资群体性事件 ...

  • 劳动矛盾凸显期工会的改革与创新
  • 摘要:现阶段劳资矛盾凸显,显现出"资强劳弱"的劳动关系失衡特征.以此特征为现实背景,对现阶段工会的理论定位与现实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工会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工会:资强劳弱:现实定位: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

  •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及其正确处理
  • 作者: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年11期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6)04-0032-04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社会分化趋势加剧,利益多元化格局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
  •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应承担举证责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高法院近日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加班费举证责任对劳动者不利 这个司法解释是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劳动者提供不出加 ...

  • 劳动合同法讲座
  • 劳动合同法将实施 中国劳动保障全面"布控" 记者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从20xx年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开展大规模的“劳动监察”,届时,一套具备24小时监控能力的“全天候”体系将被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称“劳仲法草案”)10月下旬将首次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内地的劳 ...

  • 瞭望:中国利益阶层多元化 合理博弈力量正兴起
  • 2007年03月23日 16:38:1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收看新华手机报] 资料图片 "健全各个社会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并合理博弈的机制,平稳有效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近日,一位接近决 ...

  • 当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平根源探析
  • 摘 要:多元化的利益集团正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行为日趋频繁和激烈.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失衡的根源,在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目标冲突与利益不均衡博弈导致的利益失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造成我国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一些内生性问题的存在, ...

  • 罢工的法律法规
  • 二.关于中国罢工的合法性的具体分析 在对于罢工和罢工权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中国的罢工合法性问题.关于中国的罢工的合法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中国罢工立法的特点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国际社会关于罢工立法的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在宪法中规定罢工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日本.韩国: 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