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与欣赏

一、 陶瓷的定义

陶瓷是经过原料制备与合成、成型、烧结、后加工等工艺过程而制得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结构上看,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物质和气孔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传统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烧结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传统陶瓷包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和建筑陶瓷、电瓷等。

广义的陶瓷概念: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德国陶瓷协会:“陶瓷是化学工业或化学生产工艺的一个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制造或进一步加工成陶瓷制品(元件)。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含30%结晶体。一般是在室温中将原料成型,通过800℃以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有时也在高温下成型,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

二、陶瓷的原料

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所以传统陶瓷可归属于硅酸盐类材料和制品)。

因此,陶瓷工业可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三、陶瓷的分类

(1)按陶瓷概念和用途来分类

普通陶瓷:日用陶瓷(包括艺术陈列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化学瓷、电瓷及其他工业用陶瓷、

特种陶瓷:结 构 陶 瓷、功 能 陶 瓷

四、陶瓷的发展

(二)我国陶瓷技术发展概述

8000年前:陶器出现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

代表:红陶双耳三足壶、彩陶鹳鸟石斧瓮

2新石器时代:出现彩陶——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陶匠,已经晓得施彩绘于陶器表面的装饰,这些图案为简化后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以及一些几何纹路。

代表:彩陶双连壶

3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代表:黑陶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出现了“黑陶”。这个时期称为“龙山文化”时期,又称“黑陶文化”。陶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将黑陶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最薄的厚度仅有0.5mm,人称“蛋壳陶”。

4殷商时代:一次飞跃

殷商时代的陶器从无釉到有釉,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过渡到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釉陶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5汉代以后:二次飞跃

釉陶逐渐发展成瓷器,无论从釉面和胎质来看,瓷器的出现无疑是釉陶的“第二次飞跃”。在浙江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最早瓷器,距今已有1700年。 6唐代以后:三次飞跃

唐代:“第三次飞跃”是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

在唐朝,虽然是以陶器唐三彩为代表。但是同期的湖南长沙窑也是值得重视的。长沙窑创烧的釉下彩装饰法,影响了日后的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的装饰手法。

宋代的陶瓷器,可说是中国陶瓷美学的完形期,无论是制作技术、器形美感、釉色的呈现、装饰的手法如黏贴、刻画、笔绘、化妆土等等,都到了极高的境界。除了总结以往,更开创了后世釉下装饰,釉上彩绘的先驱。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定、官、哥 、钧)。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 清朝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五、陶瓷制作过程

揉泥——各种成型法——修坯——晾坯——施釉——装窑烧制

六、陶 文 化

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两大源头。

一是中国,二是西亚。从目前考古材料看,世界各地大多数新石器遗址都有陶瓷出土。 它们都经历了从土陶、彩陶、黑陶或红陶,向釉陶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类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的“陶器时代”。

由于陶瓷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即使是残件也可保留相当完整的制作时的信息。在原始彩陶上,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先民手印。陶瓷的器形和装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礼仪制度、社会风俗、审美观念。所以说,陶瓷是使用量很大,制作手段非常丰富的工艺品,是独特的人类文化的载体。

第一节 陶与信仰文化

陶艺制品反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多个层面。在原始和古典时期,相当多的陶艺制品体现了先民的信仰意识。

有古典文献记载了先民使用质朴的陶器来祭祀天地,象征自己虔诚的心意。比如:《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埽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第二节 陶与礼仪制度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汉代学者郑玄注云:“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故先燔柴于坛,后设正祭于地。用陶尊匏爵而已。” 宋人聂从义《三礼图》解释说:“陶匏是太古之器,历夏、殷、周随所损益,礼文不坠,以至于今。”就是说,陶从上古被发明以后,作为礼器的功能一直被延续下来。商周发明了青铜器,也没有废除它的礼仪功能。因为陶器朴素天成的品德象征着天地之性。

在原始社会,彩陶的使用是与部落成员的身份和等级相关联的。

在青海柳湾墓地发掘的仰韶文化马厂类型墓地中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不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不同。有的墓葬陶器只有十几件,最多的一座墓葬仅陶器就有91件,绝大多是彩陶。

新时器时代晚期是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墓葬用陶体现了较大的等级和贫富差别,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陶质牛角号等象征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在大墓中出土。陶器在当时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后期的青铜器。而青铜器只有权贵们才有权作为死后的陪葬物。

第三节 陶瓷与社会习俗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厚葬之风。商周时代的墓葬用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俑所替带。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 殉葬的普遍社会风气。在距今约46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家河 文化的陶俑和陶塑动物。

古代社会把厚葬之风推到极致的是秦始皇。

东汉葬制不太遵从传统,把人间的事物和生活场景制作成陪葬用的明器,埋进墓

葬,陶瓷和画像砖成了主要的墓葬用品。墓主人生前享用的亭台楼阁、歌舞百戏、 宴享庖厨、狗马珍玩以至于牛栏猪舍都有很丰富的表现。

一九七二年河南灵宝张湾三号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东汉。是建筑明器,高130厘米 宽45厘米。

陶器品种介绍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红陶、

。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各种复杂图案。白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所使用的材料是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烧窑技术有所改进,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彩陶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多种颜色的美丽图案。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红山、齐家等文化。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类 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特点: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演变而来,有三角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特点: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多平底、大口、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纹饰有:①植物纹。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②动物纹。有蛙、鸟等,较少见。③编织纹。有线、篮、绳等纹饰。④几何纹。多由圆点、

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特点: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纹饰有:①人物纹。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

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黑陶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黑陶的烧成温度1000度左右,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划纹、镂孔等几种。

红陶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主要原料是粘土。

它的烧成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

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灰陶是颜色呈灰色或灰黑色的陶器。陶器呈色是由于制陶泥科中含有

呈色元素的关系,也由于人们了解到烧成火焰性质能使陶器出现某种

颜色,于是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利用火焰的性质。

灰陶

灰陶是日用陶器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历史也最悠久。随着历史的

发展,有的陶器品种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而灰陶却一直在生产。

陶瓷发展过程

新石器时代:烧制陶瓷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著名五大名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青花瓷

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瓷器鉴定术语

硬片:俗称书画为软片瓷器为硬片

开片:在一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现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裂纹,是窑工为美化而故意制作的。 瓷器烧成后,在逐步降温和出窑后,收缩不同步,形成开片。

开光:在色釉或密绘的几个部分留有似窗口的白地,在白地内再施以绘画的瓷器

发愣:鉴定断代在初步不能解决时,提出疑问的含混语

发呆:不俊俏。在鉴定瓷器造型时的习惯用语。

鬼头:俊俏

发闷:不漂亮,不鲜艳。鉴定釉、彩时的习惯语。

翻身:指瓷器的底部

宋代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最著名的窑址有汝、官、哥、钧、定等。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

宋朝时期官窑

1、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

2、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很难确定什么样是南宋的,什么样是北宋的。

3、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

宋朝时期哥窑

哥窑的特征

1、金丝铁线

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一般是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一般是黑色。金丝铁线一般指的是开片的大小。

2、紫口铁足

3、开片大的为官窑,开片小的为哥窑,这是一个比较直观比较简单的判断。

宋朝时期钧窑

1是以铜作为呈色剂的,所以在高温下呈现红色。

2属于窑变系瓷器

3蚯蚓走泥纹

宋朝时期定窑

1 白瓷

2 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

3 覆 烧

宋朝时期磁州窑

磁州窑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做化妆土。先把瓷器做好了以后,黑、灰、黄的胎都不好看,就先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这层白粉就叫做化妆土。

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白底黑花,非常强烈。磁州窑的特征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情绪。

宋朝时期耀州窑

耀州窑的瓷器上有纹饰,大部分纹饰都是动刀刻出来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它入刀的角度是斜的,一刀下去,必定见泥。

元青花

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与景德镇相关。

元青花之谜

谜一:蓝色纹饰 蒙古人尚白尚蓝,主要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谜二:突然成熟 元青花没有萌芽期没有初创期,一出现就是棵参天大树

谜三:题材众多 元青花上不仅有人物、花鸟、风景等等,在后期还出现了故事情节 谜四:造型硕大 元青花瓷器有很多大碗、大盘、大盆等。

瓷器风韵

第一个是它的题材。它的题材非常的新颖。所以这个就是这个元青花鬼谷下山罐之所以值钱的最主要的潜在的政治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元青花开创了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在它出现之前,瓷器的装饰都不这么强烈。鬼谷下山罐的颜色、质量、画工等等,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第三个原因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

四 画有人物纹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见。

明青花

明早期青花的特点

1 瓷器的尺寸大

2 永乐瓷器的形制,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3 永乐瓷器的纹饰内容呈现出强盛的势态,彰显出开国时期的一种精神,昂首挺胸,特有成就感的感觉。

弘治瓷器鉴别

辨胎釉——釉色早期白中闪灰,后期釉色闪青

弘治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呈亮青色,犹如一泓清水。

辨纹饰——龙纹俗称比目龙

弘治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这一时期龙纹有一个特征:龙身渐瘦,龙睛圆睁,两眼距离很近,并

且在一侧,俗称“比目龙”。

辨工艺——盘子多有塌底现象

弘治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接胎痕不明显;由于胚质较软,且底薄,盘子多有塌底现象;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圈足较成化时略矮,足外墙大多围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辨款识——“治”字中“口”的最后一笔多向右出头

明弘治官窑年款多为青花料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落款于器物外底,套以青花双重圆圈。字体小而规整。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均低于右边的“台”字,“治”字中“口”的最后一笔多向右出头。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康熙中期以后,在瓷器上出现了大量的汉字

康熙时期青花的特点

第一,从技术上讲,康熙时期的青花是最蓝的,非常漂亮,叫做翠毛蓝。

第二,同样是青花,康熙青花可以分出层次来。称为墨分五色。

第三,康熙瓷器在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对胎土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分量特别重。

瓷器的釉彩装饰

瓷器的釉彩装饰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又称为炉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

釉下彩:又称窑彩。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中彩:其装饰方法与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250℃,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釉中彩即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

优点:其色彩玉润柔和,制品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强,同时彻底解决了瓷器„铅毒‟的危害。与“釉下彩‟相比,工艺简便,烧成时间短,成品率高。而且便于机械化连续化生产。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普遍推广应用。

注浆成型法:在配料中加入较多水分,调成泥浆,注入有吸水性的石膏模子内,吸去一部分水分,脱模即得生坯。用于形状复杂或大件制品的成型。

陶瓷的制作过程

根据坯料含水量的不同

注浆成型法

常压冷法注浆

冷法 加压冷法注浆

抽真空冷法注浆

成型方法可塑成型法 有模 坯料含水量18%~26%

无模

干压成型法 :使用钢模,坯料含水量6%~8%

等静压成型法 :使用橡皮模,坯料含水量1.5%~3%

热法:钢模 坯料含水量30%~40% 石膏模

注浆成型法:在配料中加入较多水分,调成泥浆,注入有吸水性的

石膏模子内,吸去一部分水分,脱模即得生坯。用于

形状复杂或大件制品的成型。

可塑成型法:在配料中加入一定量水分,调成具有可塑性的坯料,

用机器挤压或手捏成型。

干压成型法:将配料拌匀并在较高的压力下压制成型。制品尺寸准确,

机械强度高。

等静压成型法:是将待压试样置于高压容器中,利用液体介质不可压缩的

性质和均匀传递压力的性质从各个方向对试样进行均匀加压,

当液体介质通过压力泵注入压力容器时,其压强大小不变且

均匀地传递到各个方向。

窑炉的产生

1. 在很久以前,原始烧陶的方法是不用窑的

原始陶器一般就地取土,质地粗糙,平地堆烧而成,大致烧成温度在600-800℃左右。 垒坯露天烧,所以温度只能达到800℃左右。

2. 距今6000从无窑到有窑的烧制使彩陶有了明显的飞跃。

出现最早的是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

当时这种窑可使温度达到900 ℃左右, 特点是窑室在火塘之上,在火塘的一侧留有火口,以便添加燃料。

随着釉的发现和瓷发明,对窑专用功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尤其是窑温的调和空气的调控,产生带烟囱的窑势在必行。

3. 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

河南的均瓷就出之于馒头窑。

4.

(1)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馒头

(2)龙窑是一种横焰式窑

湖田,也多处发现龙窑的遣址。

龙窑一般用粘土、砖或砖坯依倾斜的山坡建成,坡的大小缓急直接影响烧成时间和产量。由下自上,呈长条形,象龙蛇状,故名龙窑,也称蛇窑、蜈蚣窑。

龙窑优点:

• ⑴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

• ⑵抽力大、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火焰还原气氛时间长;

适合于焙烧胎体薄,高温下粘度小的石灰釉瓷器。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5. 的火膛和容积在不断增大,这时期出现了(马蹄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那时还是属于北方的馒头窑)

马蹄窑:

马蹄窑(与葫芦窑)是景德镇湖田窑系遗址的两种特殊的瓷窑,在明代生产芒口瓷。其形状方中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很象马蹄下部的蹄甲。

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窑炉较小,利于产品更新换代,有灵活求变,适应市场的优点。

6. 到了元代,出现了葫芦窑

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遗址中也曾被发现过。

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

7. 到了明代初期,出现了德化的

从龙窑发展来。不同的是依山坡建成了阶级式。由下往上,建造一个个倒焰式窑,由隔墙连接成一体,形成梯状。也称登窑,阶梯窑。

窑的规模有4-7室、20室不等。

主要由窑室、燃烧室和烟囱三部分组成。 德化的阶级窑:窑内容量约200-240m3左右,整个窑由810室串联组成。窑室有大有小,窑头与窑尾小,越接近中间越大。每个窑室的隔墙下有通火孔,窑室的每个后顶上有排气口,同时每边各开一个窑门,窑长因各地不同而异。

烧成方法:

 当烧完第一室后,接着烧第二室,一室冷却。

 一室冷却的同时,热气体散热通过其它各室,做预热使用。

 第二室烧时,预热的空气又通过其它各室。

阶级窑的优点是(1)废气利用预热,充分提高热效率,节省烧制时间。(2)就地取材,利用地形,节省原料,而且温度可达1300℃以上。

装窑时要上密下疏,下面可装低温制品。

8. 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窑

明末清初,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而成。

特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所以也叫瓮形窑或蛋形窑。

景德镇人把这各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技术优势的平焰式的窑叫镇窑。

也参考龙窑和馒头窑,再根据烧松柴的特点发展起来的。

1镇窑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

2外形前大后小,前面只有一个火口,窑的尾部是排除废气的烟囱,窑内火焰朝着横向走,所以又称为横焰式窑,或平焰式窑。

3全长15~20米,窑底前端略低,倾斜度3°左右。

4 容积大,约150~200立方米。

5窑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隔热层,热利用率较好。

窑的燃料为木柴、松柴等,(柴窑)。

镇窑最大的特点:

 一是大约在0.1-0.3米之间,其起到了与外界空气

层隔热的作用,并减小了向窑墙外散热的功能,也为窑壁在高温时留有膨胀的余地;  二是

镇窑又可细分为两种 柴窑以松柴主燃料,所烧制的均为精细的瓷器; 槎窑 镇窑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长期存在,有哪些显著的功能和性能?

镇窑有很多优势:

从从热力学角度上照顾到窑体材料的高温行为,巧妙地解决了超椭圆拱的稳定性,这是一。 第二,窑头区的炉膛同时也是燃烧室,增大了空间,使松柴燃烧充分发挥热量,保证1300℃的烧成温度,提高了燃烧效率;

第四,烟囱顶部呈钢笔尖形,使排烟能力基本趋于平衡。

镇窑由于造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烧窑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其中起主导地位的是什么人?

以柴窑为例,它的劳动组织,是以窑炉为单位进行组合的。通常配有把桩师1人,驼坯工1人,加杪工1人,收兜脚工2人,挛匣工1人,小伙夫1人,三扶1人,二扶半4人,一扶半2人,推匣屑1人。其中“上三脚”就是把桩、驼坯、加杪技术工种,是父子相传由少数家族垄断的。所以在窑行里流传这么一名民谣:“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把桩师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土总工程师。

俗话说:“烧炼一把火,”把桩师傅凭窑门的两只眼孔来掌握火候,要的是“火青如水”,怕的是“发红”、“翻白”,必要时,他还得爬上窑顶,对烟囱的洞孔,吐口痰进去,看痰消失的状态和时间来判定的窑温竟与测温器的误差仅在1—2度之间!

把桩师傅1人(为全窑烧窑的总负责人,烧窑的总指挥 。其时一个把桩师傅可以同时兼任几座窑的把桩工作。把桩师傅的报酬是以烧窑的次数计发的,其年收 入一般可以超过一个中等烧瓷业主的年收入);他对烧窑的全部技术了如指掌,在烧窑时既是指挥者,也是看火者,他决定什么时候投多少柴,什么时候投干柴或湿柴,什么时候可以熄火。这些完全是由把桩师傅凭经验根据窑内火势来决定

驼坯工1人(负责满窑、上半夜烧窑及调配全窑所需坯匣;并亲自到坯厂组织坯、匣到窑厂 焙烧);

加杪工1人(每根匣柱顶端一层匣钵由其搁上);

收兜脚工2人(开窑时,当每根匣柱上的匣钵全部端出后,由其把匣柱最下一层匣钵收起来); 匣工1人(仅配合收兜脚工干点活。昔时这一工种均由厂主的亲戚担任,可以吃饭拿钱不干活,故称其为穿“黄马褂”的);

打杂工1人(负责挖泥巴、准备烧窑材料等);

小火手1人(小火手即刚满师的工人。按昔时规矩,学徒满师后还得在窑厂见习—年,见习期间要干一些看门、烧窑之类的杂活);

三夫半1人(负责把柴块运到窑门口,并协助收兜脚工于些活);

二夫半4人(其职责与三夫半同,技术比三夫半差,工资比三夫半低);

一夫半2人(其职责与三夫半同,技术比二夫半差,工资比二夫半低);

推匣屑工1人。

以上工种,除把桩、驼坯、加 杪、收兜脚、打杂、小火手为长做工外,其余均为“散做”。此外,还设有管事4人。

二. 现代窑炉种类

按照不同标准,窑的分类大致有一下几种:

(1)按使用燃料,分: 柴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

(2)按窑的外形,分: 推板窑、馒头窑、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圆窑、方窑、轮窑、环形隧道窑、梭子窑。

(3)按火焰特点,分: 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

(4)按生产工作情况,分: 间歇式窑、连续式窑(轮窑、环形隧道窑)、半连续窑(龙窑、德化阶级窑)。

(5)按窑炉用途,分: 素烧窑、釉烧窑、烤花窑。

三. 现代陶瓷工业常见窑炉

(一) 间歇式窑炉

按其功能新颖性可分为电炉、高温倒焰窑、梭式窑和钟罩窑。

(二) 连续式窑

连续式窑炉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窑。

与传统的间歇式窑相比较,连续式窑具有连续操作性,易实现机械化,大大地改善了劳动条件和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能耗等优点。

第二节 陶瓷烧成

烧成过程是将坯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使之发生质变成为陶瓷产品的过程。 。人们常称陶瓷艺术为火的艺术,即便创造出再好的陶瓷坯胎,如果控制不好烧成这一道重要工序,就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而成为废品,造成浪费。

按烧成次数可分一次、二次和多次烧成;按氧化还原环境可为氧化焰烧成和还原焰烧成及中性焰烧成。

一. 烧成中的名词解释

(一)火焰的性质

1. 氧化焰

 烧制时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自由流入火焰中的燃烧。

 也就是说,进入窑内的氧气量远远大于使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及氢气完全燃烧所需的

氧气量。

 这种性质的火焰,称为氧化焰。

2. 还原焰

 除去燃烧时所必须的氧气量,绝对不让多余的氧气进入。

 即进入窑内的氧气不能使煤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还原焰。  其作用是使三价的铁还原成二价的铁,使瓷器更加洁白。

3. 中性焰

进入窑内的氧气刚好使煤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中性焰。

氧化焰和还原焰所烧制的制品显然有不同的效果,例如红砖、灰砖就是同样坯胎在不同气氛下烧成的结果。用同样的铁质粘土制成的坯胎,在氧化焰中烧过,则呈现红色的素坯质地。用还原焰烧成,便呈现青灰色素坯质地。

4. 素烧

干燥后的坯胎,用低温690~1020℃烧成,称为素烧。目的是增加坯体强度。

5. 釉烧

经素烧后的坯胎,再上釉,经900~1000℃以上烧成,使釉子全部熔融,成为釉烧。

6. 本烧

上釉的坯体,经高温1100~1320℃一次烧成,使坯体完全烧结,釉子全部融化,称为本烧。

二. 素烧的方法

素烧的方法依坯胎的种类而定。

坯胎必须干燥,否则一经加热,极易破碎。

素烧的温度在800-900℃之间,烧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烘烤期,即先用弱热温烘,在点燃了火种时,先不要将窑门完全关闭,要留有小缝,因为坯体在入窑时,仍留有一些水分,这样有利于水气的蒸发排除。此阶段大约需2

小时。

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燃烧期,这时坯体内所含的化合水大约在300-400 ℃以上完全挥发;但温度烧至550-600 ℃时,便是粘土中适应膨胀期,注意温度上升的不能太快。

这时进入第三阶段恒温期,等温度上升到800-900 ℃时,开始恒温,恒温时间最好在30分钟左右。等坯中的碳素完全燃烧后,便可以停火,让窑炉自然冷却,冷却时不要打开窑门。等温度降至100℃以下,便可出窑。

三. 釉烧过程

釉烧的温度可分为

 烧低温釉(主要是铅釉)的温度大约在800-900 ℃,

 中温釉的温度在1000-1150 ℃,

 高温釉烧至1250-1350 ℃。 文化

釉烧时的装窑与素烧不同,

素坯烧可重叠堆积,釉烧却不能。

因为釉在高温下融化成液体,制品若摆放太密易粘连,出窑后易报废。 一般装窑时需要高温烧成的可往中高部位装,需要温度稍低的可往中下部位装。

四. 其它烧制法(陶艺制作多用)

(一)盐烧

在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接近1200 ℃左右时,从窑的留口处往窑内投入食盐或盐的混合物,称为盐烧。

(二)熏烧

熏烧是一种低温的烧制方法,基本上不用火焰,保持烟熏状态。

有两种基本的熏烧方法,一种是用砖头和石块堆叠搭窑,窑不宜太大,窑底放上锯末等燃烧物,把坯体放在上面,然后往上撒锯末,一层锯末一层坯体,层层放好直至覆盖满,点燃开始烟熏。

(三)无窑烧

是在地面上挖一个浅坑,然后用小石子铺底,再铺上一层树叶等燃烧物。放入坯体,坯体上架起木柴或覆盖干的革皮拧绳等耐烧物点燃烧成。

此法连烟带火、并烧并熏,但只能烧到800左右的温度,烧出后的制品大多呈黑褐色和灰色调。也可先在坯体上撒一些色剂粉,烧成后也会产生好的效果。

一、 陶瓷的定义

陶瓷是经过原料制备与合成、成型、烧结、后加工等工艺过程而制得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结构上看,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物质和气孔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传统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烧结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传统陶瓷包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和建筑陶瓷、电瓷等。

广义的陶瓷概念: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德国陶瓷协会:“陶瓷是化学工业或化学生产工艺的一个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制造或进一步加工成陶瓷制品(元件)。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含30%结晶体。一般是在室温中将原料成型,通过800℃以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有时也在高温下成型,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

二、陶瓷的原料

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所以传统陶瓷可归属于硅酸盐类材料和制品)。

因此,陶瓷工业可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三、陶瓷的分类

(1)按陶瓷概念和用途来分类

普通陶瓷:日用陶瓷(包括艺术陈列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化学瓷、电瓷及其他工业用陶瓷、

特种陶瓷:结 构 陶 瓷、功 能 陶 瓷

四、陶瓷的发展

(二)我国陶瓷技术发展概述

8000年前:陶器出现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

代表:红陶双耳三足壶、彩陶鹳鸟石斧瓮

2新石器时代:出现彩陶——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陶匠,已经晓得施彩绘于陶器表面的装饰,这些图案为简化后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以及一些几何纹路。

代表:彩陶双连壶

3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代表:黑陶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出现了“黑陶”。这个时期称为“龙山文化”时期,又称“黑陶文化”。陶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将黑陶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最薄的厚度仅有0.5mm,人称“蛋壳陶”。

4殷商时代:一次飞跃

殷商时代的陶器从无釉到有釉,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过渡到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釉陶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5汉代以后:二次飞跃

釉陶逐渐发展成瓷器,无论从釉面和胎质来看,瓷器的出现无疑是釉陶的“第二次飞跃”。在浙江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最早瓷器,距今已有1700年。 6唐代以后:三次飞跃

唐代:“第三次飞跃”是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

在唐朝,虽然是以陶器唐三彩为代表。但是同期的湖南长沙窑也是值得重视的。长沙窑创烧的釉下彩装饰法,影响了日后的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的装饰手法。

宋代的陶瓷器,可说是中国陶瓷美学的完形期,无论是制作技术、器形美感、釉色的呈现、装饰的手法如黏贴、刻画、笔绘、化妆土等等,都到了极高的境界。除了总结以往,更开创了后世釉下装饰,釉上彩绘的先驱。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定、官、哥 、钧)。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 清朝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五、陶瓷制作过程

揉泥——各种成型法——修坯——晾坯——施釉——装窑烧制

六、陶 文 化

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两大源头。

一是中国,二是西亚。从目前考古材料看,世界各地大多数新石器遗址都有陶瓷出土。 它们都经历了从土陶、彩陶、黑陶或红陶,向釉陶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类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的“陶器时代”。

由于陶瓷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即使是残件也可保留相当完整的制作时的信息。在原始彩陶上,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先民手印。陶瓷的器形和装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礼仪制度、社会风俗、审美观念。所以说,陶瓷是使用量很大,制作手段非常丰富的工艺品,是独特的人类文化的载体。

第一节 陶与信仰文化

陶艺制品反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多个层面。在原始和古典时期,相当多的陶艺制品体现了先民的信仰意识。

有古典文献记载了先民使用质朴的陶器来祭祀天地,象征自己虔诚的心意。比如:《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埽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第二节 陶与礼仪制度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汉代学者郑玄注云:“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故先燔柴于坛,后设正祭于地。用陶尊匏爵而已。” 宋人聂从义《三礼图》解释说:“陶匏是太古之器,历夏、殷、周随所损益,礼文不坠,以至于今。”就是说,陶从上古被发明以后,作为礼器的功能一直被延续下来。商周发明了青铜器,也没有废除它的礼仪功能。因为陶器朴素天成的品德象征着天地之性。

在原始社会,彩陶的使用是与部落成员的身份和等级相关联的。

在青海柳湾墓地发掘的仰韶文化马厂类型墓地中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不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不同。有的墓葬陶器只有十几件,最多的一座墓葬仅陶器就有91件,绝大多是彩陶。

新时器时代晚期是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墓葬用陶体现了较大的等级和贫富差别,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陶质牛角号等象征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在大墓中出土。陶器在当时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后期的青铜器。而青铜器只有权贵们才有权作为死后的陪葬物。

第三节 陶瓷与社会习俗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厚葬之风。商周时代的墓葬用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俑所替带。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 殉葬的普遍社会风气。在距今约46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家河 文化的陶俑和陶塑动物。

古代社会把厚葬之风推到极致的是秦始皇。

东汉葬制不太遵从传统,把人间的事物和生活场景制作成陪葬用的明器,埋进墓

葬,陶瓷和画像砖成了主要的墓葬用品。墓主人生前享用的亭台楼阁、歌舞百戏、 宴享庖厨、狗马珍玩以至于牛栏猪舍都有很丰富的表现。

一九七二年河南灵宝张湾三号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东汉。是建筑明器,高130厘米 宽45厘米。

陶器品种介绍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红陶、

。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各种复杂图案。白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所使用的材料是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烧窑技术有所改进,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彩陶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多种颜色的美丽图案。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红山、齐家等文化。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类 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特点: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演变而来,有三角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特点: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多平底、大口、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纹饰有:①植物纹。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②动物纹。有蛙、鸟等,较少见。③编织纹。有线、篮、绳等纹饰。④几何纹。多由圆点、

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特点: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纹饰有:①人物纹。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

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黑陶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黑陶的烧成温度1000度左右,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划纹、镂孔等几种。

红陶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主要原料是粘土。

它的烧成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

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灰陶是颜色呈灰色或灰黑色的陶器。陶器呈色是由于制陶泥科中含有

呈色元素的关系,也由于人们了解到烧成火焰性质能使陶器出现某种

颜色,于是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利用火焰的性质。

灰陶

灰陶是日用陶器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历史也最悠久。随着历史的

发展,有的陶器品种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而灰陶却一直在生产。

陶瓷发展过程

新石器时代:烧制陶瓷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著名五大名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青花瓷

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瓷器鉴定术语

硬片:俗称书画为软片瓷器为硬片

开片:在一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现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裂纹,是窑工为美化而故意制作的。 瓷器烧成后,在逐步降温和出窑后,收缩不同步,形成开片。

开光:在色釉或密绘的几个部分留有似窗口的白地,在白地内再施以绘画的瓷器

发愣:鉴定断代在初步不能解决时,提出疑问的含混语

发呆:不俊俏。在鉴定瓷器造型时的习惯用语。

鬼头:俊俏

发闷:不漂亮,不鲜艳。鉴定釉、彩时的习惯语。

翻身:指瓷器的底部

宋代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最著名的窑址有汝、官、哥、钧、定等。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

宋朝时期官窑

1、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

2、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很难确定什么样是南宋的,什么样是北宋的。

3、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

宋朝时期哥窑

哥窑的特征

1、金丝铁线

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一般是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一般是黑色。金丝铁线一般指的是开片的大小。

2、紫口铁足

3、开片大的为官窑,开片小的为哥窑,这是一个比较直观比较简单的判断。

宋朝时期钧窑

1是以铜作为呈色剂的,所以在高温下呈现红色。

2属于窑变系瓷器

3蚯蚓走泥纹

宋朝时期定窑

1 白瓷

2 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

3 覆 烧

宋朝时期磁州窑

磁州窑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做化妆土。先把瓷器做好了以后,黑、灰、黄的胎都不好看,就先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这层白粉就叫做化妆土。

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白底黑花,非常强烈。磁州窑的特征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情绪。

宋朝时期耀州窑

耀州窑的瓷器上有纹饰,大部分纹饰都是动刀刻出来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它入刀的角度是斜的,一刀下去,必定见泥。

元青花

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与景德镇相关。

元青花之谜

谜一:蓝色纹饰 蒙古人尚白尚蓝,主要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谜二:突然成熟 元青花没有萌芽期没有初创期,一出现就是棵参天大树

谜三:题材众多 元青花上不仅有人物、花鸟、风景等等,在后期还出现了故事情节 谜四:造型硕大 元青花瓷器有很多大碗、大盘、大盆等。

瓷器风韵

第一个是它的题材。它的题材非常的新颖。所以这个就是这个元青花鬼谷下山罐之所以值钱的最主要的潜在的政治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元青花开创了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在它出现之前,瓷器的装饰都不这么强烈。鬼谷下山罐的颜色、质量、画工等等,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第三个原因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

四 画有人物纹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见。

明青花

明早期青花的特点

1 瓷器的尺寸大

2 永乐瓷器的形制,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3 永乐瓷器的纹饰内容呈现出强盛的势态,彰显出开国时期的一种精神,昂首挺胸,特有成就感的感觉。

弘治瓷器鉴别

辨胎釉——釉色早期白中闪灰,后期釉色闪青

弘治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呈亮青色,犹如一泓清水。

辨纹饰——龙纹俗称比目龙

弘治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这一时期龙纹有一个特征:龙身渐瘦,龙睛圆睁,两眼距离很近,并

且在一侧,俗称“比目龙”。

辨工艺——盘子多有塌底现象

弘治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接胎痕不明显;由于胚质较软,且底薄,盘子多有塌底现象;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圈足较成化时略矮,足外墙大多围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辨款识——“治”字中“口”的最后一笔多向右出头

明弘治官窑年款多为青花料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落款于器物外底,套以青花双重圆圈。字体小而规整。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均低于右边的“台”字,“治”字中“口”的最后一笔多向右出头。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康熙中期以后,在瓷器上出现了大量的汉字

康熙时期青花的特点

第一,从技术上讲,康熙时期的青花是最蓝的,非常漂亮,叫做翠毛蓝。

第二,同样是青花,康熙青花可以分出层次来。称为墨分五色。

第三,康熙瓷器在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对胎土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分量特别重。

瓷器的釉彩装饰

瓷器的釉彩装饰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又称为炉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

釉下彩:又称窑彩。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中彩:其装饰方法与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250℃,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釉中彩即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

优点:其色彩玉润柔和,制品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强,同时彻底解决了瓷器„铅毒‟的危害。与“釉下彩‟相比,工艺简便,烧成时间短,成品率高。而且便于机械化连续化生产。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普遍推广应用。

注浆成型法:在配料中加入较多水分,调成泥浆,注入有吸水性的石膏模子内,吸去一部分水分,脱模即得生坯。用于形状复杂或大件制品的成型。

陶瓷的制作过程

根据坯料含水量的不同

注浆成型法

常压冷法注浆

冷法 加压冷法注浆

抽真空冷法注浆

成型方法可塑成型法 有模 坯料含水量18%~26%

无模

干压成型法 :使用钢模,坯料含水量6%~8%

等静压成型法 :使用橡皮模,坯料含水量1.5%~3%

热法:钢模 坯料含水量30%~40% 石膏模

注浆成型法:在配料中加入较多水分,调成泥浆,注入有吸水性的

石膏模子内,吸去一部分水分,脱模即得生坯。用于

形状复杂或大件制品的成型。

可塑成型法:在配料中加入一定量水分,调成具有可塑性的坯料,

用机器挤压或手捏成型。

干压成型法:将配料拌匀并在较高的压力下压制成型。制品尺寸准确,

机械强度高。

等静压成型法:是将待压试样置于高压容器中,利用液体介质不可压缩的

性质和均匀传递压力的性质从各个方向对试样进行均匀加压,

当液体介质通过压力泵注入压力容器时,其压强大小不变且

均匀地传递到各个方向。

窑炉的产生

1. 在很久以前,原始烧陶的方法是不用窑的

原始陶器一般就地取土,质地粗糙,平地堆烧而成,大致烧成温度在600-800℃左右。 垒坯露天烧,所以温度只能达到800℃左右。

2. 距今6000从无窑到有窑的烧制使彩陶有了明显的飞跃。

出现最早的是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

当时这种窑可使温度达到900 ℃左右, 特点是窑室在火塘之上,在火塘的一侧留有火口,以便添加燃料。

随着釉的发现和瓷发明,对窑专用功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尤其是窑温的调和空气的调控,产生带烟囱的窑势在必行。

3. 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

河南的均瓷就出之于馒头窑。

4.

(1)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馒头

(2)龙窑是一种横焰式窑

湖田,也多处发现龙窑的遣址。

龙窑一般用粘土、砖或砖坯依倾斜的山坡建成,坡的大小缓急直接影响烧成时间和产量。由下自上,呈长条形,象龙蛇状,故名龙窑,也称蛇窑、蜈蚣窑。

龙窑优点:

• ⑴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

• ⑵抽力大、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火焰还原气氛时间长;

适合于焙烧胎体薄,高温下粘度小的石灰釉瓷器。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5. 的火膛和容积在不断增大,这时期出现了(马蹄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那时还是属于北方的馒头窑)

马蹄窑:

马蹄窑(与葫芦窑)是景德镇湖田窑系遗址的两种特殊的瓷窑,在明代生产芒口瓷。其形状方中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很象马蹄下部的蹄甲。

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窑炉较小,利于产品更新换代,有灵活求变,适应市场的优点。

6. 到了元代,出现了葫芦窑

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遗址中也曾被发现过。

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

7. 到了明代初期,出现了德化的

从龙窑发展来。不同的是依山坡建成了阶级式。由下往上,建造一个个倒焰式窑,由隔墙连接成一体,形成梯状。也称登窑,阶梯窑。

窑的规模有4-7室、20室不等。

主要由窑室、燃烧室和烟囱三部分组成。 德化的阶级窑:窑内容量约200-240m3左右,整个窑由810室串联组成。窑室有大有小,窑头与窑尾小,越接近中间越大。每个窑室的隔墙下有通火孔,窑室的每个后顶上有排气口,同时每边各开一个窑门,窑长因各地不同而异。

烧成方法:

 当烧完第一室后,接着烧第二室,一室冷却。

 一室冷却的同时,热气体散热通过其它各室,做预热使用。

 第二室烧时,预热的空气又通过其它各室。

阶级窑的优点是(1)废气利用预热,充分提高热效率,节省烧制时间。(2)就地取材,利用地形,节省原料,而且温度可达1300℃以上。

装窑时要上密下疏,下面可装低温制品。

8. 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窑

明末清初,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而成。

特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所以也叫瓮形窑或蛋形窑。

景德镇人把这各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技术优势的平焰式的窑叫镇窑。

也参考龙窑和馒头窑,再根据烧松柴的特点发展起来的。

1镇窑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

2外形前大后小,前面只有一个火口,窑的尾部是排除废气的烟囱,窑内火焰朝着横向走,所以又称为横焰式窑,或平焰式窑。

3全长15~20米,窑底前端略低,倾斜度3°左右。

4 容积大,约150~200立方米。

5窑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隔热层,热利用率较好。

窑的燃料为木柴、松柴等,(柴窑)。

镇窑最大的特点:

 一是大约在0.1-0.3米之间,其起到了与外界空气

层隔热的作用,并减小了向窑墙外散热的功能,也为窑壁在高温时留有膨胀的余地;  二是

镇窑又可细分为两种 柴窑以松柴主燃料,所烧制的均为精细的瓷器; 槎窑 镇窑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长期存在,有哪些显著的功能和性能?

镇窑有很多优势:

从从热力学角度上照顾到窑体材料的高温行为,巧妙地解决了超椭圆拱的稳定性,这是一。 第二,窑头区的炉膛同时也是燃烧室,增大了空间,使松柴燃烧充分发挥热量,保证1300℃的烧成温度,提高了燃烧效率;

第四,烟囱顶部呈钢笔尖形,使排烟能力基本趋于平衡。

镇窑由于造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烧窑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其中起主导地位的是什么人?

以柴窑为例,它的劳动组织,是以窑炉为单位进行组合的。通常配有把桩师1人,驼坯工1人,加杪工1人,收兜脚工2人,挛匣工1人,小伙夫1人,三扶1人,二扶半4人,一扶半2人,推匣屑1人。其中“上三脚”就是把桩、驼坯、加杪技术工种,是父子相传由少数家族垄断的。所以在窑行里流传这么一名民谣:“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把桩师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土总工程师。

俗话说:“烧炼一把火,”把桩师傅凭窑门的两只眼孔来掌握火候,要的是“火青如水”,怕的是“发红”、“翻白”,必要时,他还得爬上窑顶,对烟囱的洞孔,吐口痰进去,看痰消失的状态和时间来判定的窑温竟与测温器的误差仅在1—2度之间!

把桩师傅1人(为全窑烧窑的总负责人,烧窑的总指挥 。其时一个把桩师傅可以同时兼任几座窑的把桩工作。把桩师傅的报酬是以烧窑的次数计发的,其年收 入一般可以超过一个中等烧瓷业主的年收入);他对烧窑的全部技术了如指掌,在烧窑时既是指挥者,也是看火者,他决定什么时候投多少柴,什么时候投干柴或湿柴,什么时候可以熄火。这些完全是由把桩师傅凭经验根据窑内火势来决定

驼坯工1人(负责满窑、上半夜烧窑及调配全窑所需坯匣;并亲自到坯厂组织坯、匣到窑厂 焙烧);

加杪工1人(每根匣柱顶端一层匣钵由其搁上);

收兜脚工2人(开窑时,当每根匣柱上的匣钵全部端出后,由其把匣柱最下一层匣钵收起来); 匣工1人(仅配合收兜脚工干点活。昔时这一工种均由厂主的亲戚担任,可以吃饭拿钱不干活,故称其为穿“黄马褂”的);

打杂工1人(负责挖泥巴、准备烧窑材料等);

小火手1人(小火手即刚满师的工人。按昔时规矩,学徒满师后还得在窑厂见习—年,见习期间要干一些看门、烧窑之类的杂活);

三夫半1人(负责把柴块运到窑门口,并协助收兜脚工于些活);

二夫半4人(其职责与三夫半同,技术比三夫半差,工资比三夫半低);

一夫半2人(其职责与三夫半同,技术比二夫半差,工资比二夫半低);

推匣屑工1人。

以上工种,除把桩、驼坯、加 杪、收兜脚、打杂、小火手为长做工外,其余均为“散做”。此外,还设有管事4人。

二. 现代窑炉种类

按照不同标准,窑的分类大致有一下几种:

(1)按使用燃料,分: 柴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

(2)按窑的外形,分: 推板窑、馒头窑、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圆窑、方窑、轮窑、环形隧道窑、梭子窑。

(3)按火焰特点,分: 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

(4)按生产工作情况,分: 间歇式窑、连续式窑(轮窑、环形隧道窑)、半连续窑(龙窑、德化阶级窑)。

(5)按窑炉用途,分: 素烧窑、釉烧窑、烤花窑。

三. 现代陶瓷工业常见窑炉

(一) 间歇式窑炉

按其功能新颖性可分为电炉、高温倒焰窑、梭式窑和钟罩窑。

(二) 连续式窑

连续式窑炉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窑。

与传统的间歇式窑相比较,连续式窑具有连续操作性,易实现机械化,大大地改善了劳动条件和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能耗等优点。

第二节 陶瓷烧成

烧成过程是将坯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使之发生质变成为陶瓷产品的过程。 。人们常称陶瓷艺术为火的艺术,即便创造出再好的陶瓷坯胎,如果控制不好烧成这一道重要工序,就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而成为废品,造成浪费。

按烧成次数可分一次、二次和多次烧成;按氧化还原环境可为氧化焰烧成和还原焰烧成及中性焰烧成。

一. 烧成中的名词解释

(一)火焰的性质

1. 氧化焰

 烧制时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自由流入火焰中的燃烧。

 也就是说,进入窑内的氧气量远远大于使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及氢气完全燃烧所需的

氧气量。

 这种性质的火焰,称为氧化焰。

2. 还原焰

 除去燃烧时所必须的氧气量,绝对不让多余的氧气进入。

 即进入窑内的氧气不能使煤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还原焰。  其作用是使三价的铁还原成二价的铁,使瓷器更加洁白。

3. 中性焰

进入窑内的氧气刚好使煤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中性焰。

氧化焰和还原焰所烧制的制品显然有不同的效果,例如红砖、灰砖就是同样坯胎在不同气氛下烧成的结果。用同样的铁质粘土制成的坯胎,在氧化焰中烧过,则呈现红色的素坯质地。用还原焰烧成,便呈现青灰色素坯质地。

4. 素烧

干燥后的坯胎,用低温690~1020℃烧成,称为素烧。目的是增加坯体强度。

5. 釉烧

经素烧后的坯胎,再上釉,经900~1000℃以上烧成,使釉子全部熔融,成为釉烧。

6. 本烧

上釉的坯体,经高温1100~1320℃一次烧成,使坯体完全烧结,釉子全部融化,称为本烧。

二. 素烧的方法

素烧的方法依坯胎的种类而定。

坯胎必须干燥,否则一经加热,极易破碎。

素烧的温度在800-900℃之间,烧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烘烤期,即先用弱热温烘,在点燃了火种时,先不要将窑门完全关闭,要留有小缝,因为坯体在入窑时,仍留有一些水分,这样有利于水气的蒸发排除。此阶段大约需2

小时。

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燃烧期,这时坯体内所含的化合水大约在300-400 ℃以上完全挥发;但温度烧至550-600 ℃时,便是粘土中适应膨胀期,注意温度上升的不能太快。

这时进入第三阶段恒温期,等温度上升到800-900 ℃时,开始恒温,恒温时间最好在30分钟左右。等坯中的碳素完全燃烧后,便可以停火,让窑炉自然冷却,冷却时不要打开窑门。等温度降至100℃以下,便可出窑。

三. 釉烧过程

釉烧的温度可分为

 烧低温釉(主要是铅釉)的温度大约在800-900 ℃,

 中温釉的温度在1000-1150 ℃,

 高温釉烧至1250-1350 ℃。 文化

釉烧时的装窑与素烧不同,

素坯烧可重叠堆积,釉烧却不能。

因为釉在高温下融化成液体,制品若摆放太密易粘连,出窑后易报废。 一般装窑时需要高温烧成的可往中高部位装,需要温度稍低的可往中下部位装。

四. 其它烧制法(陶艺制作多用)

(一)盐烧

在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接近1200 ℃左右时,从窑的留口处往窑内投入食盐或盐的混合物,称为盐烧。

(二)熏烧

熏烧是一种低温的烧制方法,基本上不用火焰,保持烟熏状态。

有两种基本的熏烧方法,一种是用砖头和石块堆叠搭窑,窑不宜太大,窑底放上锯末等燃烧物,把坯体放在上面,然后往上撒锯末,一层锯末一层坯体,层层放好直至覆盖满,点燃开始烟熏。

(三)无窑烧

是在地面上挖一个浅坑,然后用小石子铺底,再铺上一层树叶等燃烧物。放入坯体,坯体上架起木柴或覆盖干的革皮拧绳等耐烧物点燃烧成。

此法连烟带火、并烧并熏,但只能烧到800左右的温度,烧出后的制品大多呈黑褐色和灰色调。也可先在坯体上撒一些色剂粉,烧成后也会产生好的效果。


相关内容

  • 陶艺课程纲要 总的
  • 高新区华侨城小学陶艺课程纲要 第一部分 陶艺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 ...

  • 初三美术上册教案全
  • 课 题: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信仰与崇拜 课业类型: 欣赏·评述 课业用时: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作品的欣赏.评述.交流.讨论,了解中国远古.春秋战国.先秦至两汉时期美术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能针对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相互印证与比照,进行探究性 ...

  • 美术欣赏:陶瓷花瓶
  • 美术欣赏:陶瓷花瓶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快乐情绪. 2.初步了解花纹的象征性,感受作品的实用与美观. 3.欣赏陶瓷花瓶的造型美和花瓶图案的装饰美. (二)活动准备 1.若干陶瓷花瓶实物. 2.教学挂图. (三)活动过程 1.向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陶瓷花瓶,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体 ...

  • 泥土的生命
  •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陶瓷dash; -欣赏分析,尝试探索.--表演体验,主动探究.-&md <泥土的生命-- ...

  • 7做做陶艺
  • 7<做做陶艺>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我国制陶历史,对比感受古今中外陶艺不同的艺术特征;了解陶艺的工具材料及一般制作工序,熟悉陶艺成型的常规的四种简单技法,并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2.探究学习不同材质.造型的陶艺艺术及成型方法,培养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

  • 陶艺欣赏与制作
  • 陶艺学号: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陶艺欣赏与制作之感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目录 第一章 陶艺欣赏之 .............................................................................................. ...

  • 谈谈你对中国瓷器的认识
  • 谈谈你对中国瓷器的认识 摘要: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享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的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者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中国 ...

  • 感悟彩陶教案
  • 感悟彩陶 南昌市新建县竞晖学校 刘艳红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华祖先创造的彩陶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彩陶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感悟彩陶艺术. 3.了解并掌握彩陶的装饰纹样以及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创作能力,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传递爱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中华祖先创造的彩陶文化, ...

  • 初中年级美术重难点
  •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欣赏, 评述) 单元总目标: 1,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 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所体现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