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袁家沟

  一个镶嵌于大山深处,地处黄土腹地,宿营黄河西岸,聆听无定河流淌的古村落。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18047.htm  1936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三)下午,到达陕北三个多月的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开辟抗日前线战场,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又踏上了东征的革命征程,其中总部三百多人,进驻了袁家沟。   毛泽东住进了白育才五孔窑洞的中间一孔。人有情来天有意,天公作美,就在东征总部入住袁家沟晚上,大雪随风潜入夜,黄土高原披上了圣洁素装。对于终其一生奋斗不息的毛泽东而言,绝不会闲庭信步,第二天,踏着积雪,毅然攀上了临村黄河西岸高家洼塬的致高点,察看东征的线路。他一边实地考察跨越黄河的军事线路,一边无不欣赏着北国雪景,雪在飘,山似舞,原似驰,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咆哮,触景生情,忆古思今,诗兴大发。他被震撼了,他被互动、互应、互知了,回到袁家沟,欣然命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首诗言景、言情、言志,雄视古今,势之雄伟,境之玄妙,震古铄今,多少诗人望诗兴叹而自省、愧色、膜拜。   这首诗似乎向世人宣告,苍天大地都在为我们欢蹦跳跃,黄河都在聆听,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毛泽东在这里,你们在哪里?这里就是中国革命的至高点,这里就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地,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基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   这首诗坚定、自信,既是革命事业的号召曲,又是文学中的典范,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倍受鼓舞,回味悠长。只要略喝过点墨水的人,无不知晓,众多的人倒背如流。对于我来讲,这首诗中学已学习过,当时年龄与阅历,只是一个字面的认识,后来,长大了的我,读了不知多少遍,现在还在读。如今,一些单位的院落、走廊,家庭居室、城市公共场所,不时在你的眼帘前闪现这首诗,一些书法家的笔下就更不用说了。   史实反映: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诗人柳亚子(也有人说是郭沫若)向毛泽东索词,毛泽东顺手从衣服的口袋拿出了这首书写好的诗,递了出去,发表后,震动了山城重庆。气得蒋介石暴跳如雷,命令手下的文人墨客、政治要员也要写出如此诗篇,企图压倒毛泽东。殊不知,无一人能为之。   这首诗,用今天的话来讲,犹如一颗巡航导弹,从天外飞入,从心理上威慑了蒋介石,击溃了国民党,势如几十万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打击。   反过来我们又在思索,古往今来,身临其境的军政要员,文人墨客难以数计,为什么唯毛泽东写出了无与伦比的诗篇。我想:一者,毛泽东爱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恋着人民,胸怀大志,有责天下,与天地相融,运筹帷幄于乾坤之间;一者,毛泽东博古通今;一者,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给予了毛泽东神奇的感情触动与悟性。   毛泽东在袁家沟战斗与生活了十八天,发表了《东征宣言》;填出了抒怀革命豪情的诗篇《沁园春•雪》。   袁家沟看似平凡,实则孕育着不凡。   袁家沟也因毛泽东蓬荜生辉。2010年8月22日,我怀着虔诚敬仰,心仪已久的心情,随同事一路颠簸,夜宿袁家沟。   这是一个平常的村庄,但是,这里有伟人的足迹;这里有文学诗词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里的人一批批走出袁家沟,尽其所能,担当社会要职,去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住的窑洞十分普通,看上去一目了然,几乎没有陈设,院落结构倒多少显得有点古老,但,我觉得这五孔窑洞十分可爱,透出一股子超然。我在墙里墙外,窑里窑外走来走去。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雪》的高腿书桌,依然留在他住的窑洞中,民间一个极其普通的高桌,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草、每一寸土,桌子上每一个角、一条腿,都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有关,与毛泽东的人生价值有关。我们总是想多瞧几眼,也愿多呆一会儿,仿佛聆听到了他老人家的朗朗湘音。   来到这里,晚上住宿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凡见老乡都在招揽我们到他家作客吃饭。这与当今金钱至上,人心躁动,庸俗冷漠,一切经济商品化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对立,与那些尔虞我诈,乘人之危,声色犬马者构成了巨大反差。袁家沟民风古俗依旧,依存。由此,我们联想到当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来到袁家沟后老乡们待他们的种种动人情景。据老乡讲,一位已过世名叫白玉桂的老大娘,当年为毛泽东缝做了一件衬衣。由此,又让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陕北十多年生活中穿的那件衬衣(照片显示),也许正是出于这位大娘之手。   来到袁家沟,审视老百姓的行为方式,我又一次思考什么是陕北农民?陕北人的高贵品格还有那些?陕北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想,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带来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这些问题,对立又一体,对之于现行的社会潮流,孰重孰轻、孰是孰非?我一时理不出所以然,心头一片迷茫。   袁家沟,一个官员辈出的地方,从中央到地方,仅建国以来,出了4位省委书记(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恩培),17位副部级干部,数百位地市、县级干部。对于“当官发财”的传统中国人,无不令人称慕,传唱,也必然成为当地人议论袁家沟的焦点话题。   如此显赫的村庄,自然衍生出众多的解读。其中之一:当地有民谣“袁家沟,沟对沟,两股清泉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两股泉水正出自于村中间一座山的两翼,山被谓之龙头,后连着大山,泉被谓之为龙眼,四百口人都住在龙头的两侧,民间道这是一个出官的地脉:龙抬轿。   一方水土一方人,袁家沟之所以能走出众多高官要员,得之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早期投身革命的青年。袁家沟人有句古训“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教”。就在我们夜宿袁家沟的晚上,来了一位四十多岁自学成才的白铭才。他撰写了一些歌颂袁家沟的诗,读来饶有韵味;写出了袁家沟村歌,又亲自谱曲,试听过后,直让人奋进激昂,音余心迹久久徘徊。让我着实感受了袁家沟人的出手不凡。感慨之余,我不禁对他说,如果你走出这深沟大山,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   袁家沟,实为白家村。村里保存着明朝时期白家家谱,因持谱人不在家未能睹之,也许不得轻易而见,最近,商议重新修家谱的事宜(按旧志,祖上著有《白氏志略》一书)。袁家沟的名字得之于村内泉水昼夜流淌,村民纷纷筑起菜园用泉水浇灌,他村人爱慕地称之为“园则沟”,后演变成袁家沟。   如今的袁家沟,呆在村里的人数一百二三十人,大部分为老弱病残者,年轻人皆携妻带子外出求生路(俗语:做生活)。村民以枣树为主要产业,在收枣季节里,若逢连阴雨便收入甚微,大部分农户贫弱、空虚,依然固守在旧式窑洞中。夜宿袁家沟的晚上,当我们走进54岁的村支书白江思家时,他正拿手机给村民一个一个打电话,要求次日早出工修路。因为,就在我们去袁家沟的前一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无以行车、驻足。早上起来,我们看到零散在路上的村民有27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   当年毛泽东与红军东征总部住过的地方,政府投资正在修葺,意在以旅游来带动地方产业调整。   袁家沟,山清、水秀、人和,一块神奇之地。这里是政治家、文学爱好者、民俗学家的寻梦之处。   离开了袁家沟,我茫然于一种复杂的心绪,在思索:   自然需要一种环境   人类需要一种生态   民族需要一种延续   发展需要一种前提   愿,我们把根留住!   

  一个镶嵌于大山深处,地处黄土腹地,宿营黄河西岸,聆听无定河流淌的古村落。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18047.htm  1936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三)下午,到达陕北三个多月的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开辟抗日前线战场,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又踏上了东征的革命征程,其中总部三百多人,进驻了袁家沟。   毛泽东住进了白育才五孔窑洞的中间一孔。人有情来天有意,天公作美,就在东征总部入住袁家沟晚上,大雪随风潜入夜,黄土高原披上了圣洁素装。对于终其一生奋斗不息的毛泽东而言,绝不会闲庭信步,第二天,踏着积雪,毅然攀上了临村黄河西岸高家洼塬的致高点,察看东征的线路。他一边实地考察跨越黄河的军事线路,一边无不欣赏着北国雪景,雪在飘,山似舞,原似驰,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咆哮,触景生情,忆古思今,诗兴大发。他被震撼了,他被互动、互应、互知了,回到袁家沟,欣然命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首诗言景、言情、言志,雄视古今,势之雄伟,境之玄妙,震古铄今,多少诗人望诗兴叹而自省、愧色、膜拜。   这首诗似乎向世人宣告,苍天大地都在为我们欢蹦跳跃,黄河都在聆听,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毛泽东在这里,你们在哪里?这里就是中国革命的至高点,这里就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地,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基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   这首诗坚定、自信,既是革命事业的号召曲,又是文学中的典范,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倍受鼓舞,回味悠长。只要略喝过点墨水的人,无不知晓,众多的人倒背如流。对于我来讲,这首诗中学已学习过,当时年龄与阅历,只是一个字面的认识,后来,长大了的我,读了不知多少遍,现在还在读。如今,一些单位的院落、走廊,家庭居室、城市公共场所,不时在你的眼帘前闪现这首诗,一些书法家的笔下就更不用说了。   史实反映: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诗人柳亚子(也有人说是郭沫若)向毛泽东索词,毛泽东顺手从衣服的口袋拿出了这首书写好的诗,递了出去,发表后,震动了山城重庆。气得蒋介石暴跳如雷,命令手下的文人墨客、政治要员也要写出如此诗篇,企图压倒毛泽东。殊不知,无一人能为之。   这首诗,用今天的话来讲,犹如一颗巡航导弹,从天外飞入,从心理上威慑了蒋介石,击溃了国民党,势如几十万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打击。   反过来我们又在思索,古往今来,身临其境的军政要员,文人墨客难以数计,为什么唯毛泽东写出了无与伦比的诗篇。我想:一者,毛泽东爱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恋着人民,胸怀大志,有责天下,与天地相融,运筹帷幄于乾坤之间;一者,毛泽东博古通今;一者,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给予了毛泽东神奇的感情触动与悟性。   毛泽东在袁家沟战斗与生活了十八天,发表了《东征宣言》;填出了抒怀革命豪情的诗篇《沁园春•雪》。   袁家沟看似平凡,实则孕育着不凡。   袁家沟也因毛泽东蓬荜生辉。2010年8月22日,我怀着虔诚敬仰,心仪已久的心情,随同事一路颠簸,夜宿袁家沟。   这是一个平常的村庄,但是,这里有伟人的足迹;这里有文学诗词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里的人一批批走出袁家沟,尽其所能,担当社会要职,去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住的窑洞十分普通,看上去一目了然,几乎没有陈设,院落结构倒多少显得有点古老,但,我觉得这五孔窑洞十分可爱,透出一股子超然。我在墙里墙外,窑里窑外走来走去。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雪》的高腿书桌,依然留在他住的窑洞中,民间一个极其普通的高桌,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草、每一寸土,桌子上每一个角、一条腿,都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有关,与毛泽东的人生价值有关。我们总是想多瞧几眼,也愿多呆一会儿,仿佛聆听到了他老人家的朗朗湘音。   来到这里,晚上住宿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凡见老乡都在招揽我们到他家作客吃饭。这与当今金钱至上,人心躁动,庸俗冷漠,一切经济商品化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对立,与那些尔虞我诈,乘人之危,声色犬马者构成了巨大反差。袁家沟民风古俗依旧,依存。由此,我们联想到当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来到袁家沟后老乡们待他们的种种动人情景。据老乡讲,一位已过世名叫白玉桂的老大娘,当年为毛泽东缝做了一件衬衣。由此,又让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陕北十多年生活中穿的那件衬衣(照片显示),也许正是出于这位大娘之手。   来到袁家沟,审视老百姓的行为方式,我又一次思考什么是陕北农民?陕北人的高贵品格还有那些?陕北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想,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带来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这些问题,对立又一体,对之于现行的社会潮流,孰重孰轻、孰是孰非?我一时理不出所以然,心头一片迷茫。   袁家沟,一个官员辈出的地方,从中央到地方,仅建国以来,出了4位省委书记(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恩培),17位副部级干部,数百位地市、县级干部。对于“当官发财”的传统中国人,无不令人称慕,传唱,也必然成为当地人议论袁家沟的焦点话题。   如此显赫的村庄,自然衍生出众多的解读。其中之一:当地有民谣“袁家沟,沟对沟,两股清泉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两股泉水正出自于村中间一座山的两翼,山被谓之龙头,后连着大山,泉被谓之为龙眼,四百口人都住在龙头的两侧,民间道这是一个出官的地脉:龙抬轿。   一方水土一方人,袁家沟之所以能走出众多高官要员,得之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早期投身革命的青年。袁家沟人有句古训“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教”。就在我们夜宿袁家沟的晚上,来了一位四十多岁自学成才的白铭才。他撰写了一些歌颂袁家沟的诗,读来饶有韵味;写出了袁家沟村歌,又亲自谱曲,试听过后,直让人奋进激昂,音余心迹久久徘徊。让我着实感受了袁家沟人的出手不凡。感慨之余,我不禁对他说,如果你走出这深沟大山,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   袁家沟,实为白家村。村里保存着明朝时期白家家谱,因持谱人不在家未能睹之,也许不得轻易而见,最近,商议重新修家谱的事宜(按旧志,祖上著有《白氏志略》一书)。袁家沟的名字得之于村内泉水昼夜流淌,村民纷纷筑起菜园用泉水浇灌,他村人爱慕地称之为“园则沟”,后演变成袁家沟。   如今的袁家沟,呆在村里的人数一百二三十人,大部分为老弱病残者,年轻人皆携妻带子外出求生路(俗语:做生活)。村民以枣树为主要产业,在收枣季节里,若逢连阴雨便收入甚微,大部分农户贫弱、空虚,依然固守在旧式窑洞中。夜宿袁家沟的晚上,当我们走进54岁的村支书白江思家时,他正拿手机给村民一个一个打电话,要求次日早出工修路。因为,就在我们去袁家沟的前一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无以行车、驻足。早上起来,我们看到零散在路上的村民有27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   当年毛泽东与红军东征总部住过的地方,政府投资正在修葺,意在以旅游来带动地方产业调整。   袁家沟,山清、水秀、人和,一块神奇之地。这里是政治家、文学爱好者、民俗学家的寻梦之处。   离开了袁家沟,我茫然于一种复杂的心绪,在思索:   自然需要一种环境   人类需要一种生态   民族需要一种延续   发展需要一种前提   愿,我们把根留住!   


相关内容

  • 清涧县袁家沟村
  • 袁家沟人勤劳.勇敢.智慧.淳朴,素以坚持正义.不畏强暴.忠心赤胆而著称于世.从袁家沟最古老的白氏家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都察院御史白行顺.明朝正统年间广平府通判白亨.刑部云南司主事,户部四川清吏司员外郎白行琼.光禄寺署事白云凤.广西道监察御史白行中任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河南时罢黜贪官,群吏震慑,颇有&q ...

  • 清涧县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
  • 清涧县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 清涧县人民政府 (2008年5月30日) 清涧地处陕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地理坐标东径 109°55'-110°38',北纬36°57'-37°25'.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石楼.柳林2县隔河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神延铁路.210国道穿境而过. ...

  • 清涧:发挥潜能平稳加速
  • 陕西省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东濒黄河与山西省石楼县隔河相望,南连延川,北靠绥德,西与子长.子洲为邻.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2.3万,其中农业人口17.8万.辖4乡8镇3个办事处.64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是闻名全国的"红色革命之乡"."红枣产业之乡 ...

  •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黄土高坡深处的高杰村
  • 分类: 游山逛水   2009-02-28 03:25 (2009年初)在新闻中看到一则"十九岁大学生回家乡当村官"并发誓把自己家乡建设成"陕北第一村"的消息,那个村俺还真恰巧去过. 村子距离主席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创作地点--高家窐以及红军东 ...

  • 中国火车站站名大全
  • 目前收录了3804个站点信息. 火车时刻查询 火车查询帮助 火车线路热榜 导航: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 ...

  • 关于[沁园春·雪]的几阕和词:见证当年历史
  • 关于<沁园春·雪>的几阕和词:见证当年历史 2011-02-21 08:25:33 法治周末 (转自中华网) 关于<沁园春·雪>的几阕和词 它们都见证和传承了当年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活的历史.真的历史 王凯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的扛鼎之作.毛泽东在重庆结 ...

  • 沁园春雪教案
  • 篇一: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张国生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

  • 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及其发生机理*
  • ? 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及其发生机理* ·经济社会史· 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及其发生机理* 张 力 仁 [摘 要] 通过分析.探讨清代陕西县治城市水灾发生的特征.机理及其与地区性水灾的关系,我们发现,城市水灾与地区性水灾关联度不高,江河暴涨暴落是城市水灾的主要致灾因子.水灾高发城市大多与城市所处 ...

  • 12306网上售票各地放票时间
  • 关于春运后预售期有关事项公告 自2012年2月17日起,各铁路局电话订票和互联网售票时间变更为7:00-23:00,预 售期仍保持12天(含购票当日),各站第12天车票的起售时间附后. 车站窗口(铁路客票代售点)售票预售期10天,具体起售时间以车站公告为准.电话订票办理4-12日(含购票当日)内的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