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⑥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⑦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结合前三段,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画线句子“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

4.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4.第一问:“另一种纪念碑”指的是沈从文创作的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沈从文不朽的纪念。(2分)

  第二问:(1)一个“另”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蕴含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独特艺术个性及深远的艺术影响,深沉蕴藉,引人深思。(每点1分,共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⑥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⑦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结合前三段,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画线句子“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

4.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4.第一问:“另一种纪念碑”指的是沈从文创作的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沈从文不朽的纪念。(2分)

  第二问:(1)一个“另”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蕴含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独特艺术个性及深远的艺术影响,深沉蕴藉,引人深思。(每点1分,共2分)


相关内容

  • 读[荷兰散记]有感450字
  • 读<荷兰散记>有感500字 你知道拥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称号的国家吗?我猜你们都会想起荷兰吧!那你有去过那里吗,看到哪里美丽的风景与风土人情吗?我猜看过的都比较少吧!虽然,我们都没有去过荷兰,但是我们可从书籍中的文字中看看荷兰是一个什么样拥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称号的荷兰. ...

  • [湘行散记]与沈从文的文化记忆
  • 摘要:<湘行散记>是一部包含着沈从文个人真实的返乡经历和文化记忆的游记性的散文集子.阔别故乡多年的沈从文再次回到故乡湘西,凭借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成功地描绘了一种湘西文化的语境,同时必可避免的流露出以他者的眼光对湘西文化的审视,促使他对湘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沈从文 湘行散 ...

  • 我在沈从文的长河中
  • 唐朝晖 1971年出生,湖南湘乡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心灵物语>.<一个人的工厂>.<勾引与抗拒>等书.散文作品上榜"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曾获冰心散文奖.作品散见于<大家>.<花城>.< ...

  • 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 第22卷第5期2005年10月 晋中学院学报 VO1.22Oct. NO.52005 JOurna1OfJinzhOngUniversity !!!!!!!!!!!!!!!!!!!!!!!!!!!!!!!!!!!!!!!!!!!!!!!!!!!!!!!!!!!!!! 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 ---析沈从 ...

  • 坚守真我的精神家园
  • 一个作家,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坚守真我的精神家园,实属不易,梁瑞郴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作家. 如果你能细细地翻阅梁瑞郴先生的作品,你不难发现,从他早期怀念矿山人物的散文到近年来那些追忆亲友,描写亲情的散文,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真挚的感情.正是这种流淌不息的真情实感,使他的作品厚重而沉实,大美而隽永,在 ...

  • 现代名家写景主题阅读:春.夏.秋.冬
  • 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436篇 四季之春 <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重床值得留恋>郭沫若 <终南山幽趣记>周沙尘 <赞成都百花园>钟树梁 <又是花灯满街>阿单 <游子心衷>古清生 <一朵小花>古清生 <谒司马迁 ...

  • 班主任演讲比赛初赛通讯稿
  • 近日,华实初中举行主题为"华实梦 师生情"班主任演讲比赛.全体班主任.德育部门成员参加活动. 班主任专场演讲比赛,从德育案例撰写到编排顺序抽签,从演讲稿形成到现场展示,班主任们以"圆我的华实梦--金自芳:有爱就有一切--方敏:家--张冬娟:星星的孩子会说话--瞿丽君:法 ...

  • 论[湘行散记]的"俗气"
  • 摘  要:沈从文创作<湘行散记>正是实践"俗气"的散文理念.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境况,洞察到一部分人纷纷陷入精神的迷惘和困顿之中.对普通人民与"自然融合"的朴素人生观和文化价值认同客观对待,充分呈现了其利弊兼有的复杂性."俗气" ...

  • 读[湘行散记]
  • 读<湘行散记>,我感受到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儿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叹息.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