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第22卷第5期2005年10月

晋中学院学报

VO1.22Oct.

NO.52005

JOurna1OfJinzhOngUniversity

!!!!!!!!!!!!!!!!!!!!!!!!!!!!!!!!!!!!!!!!!!!!!!!!!!!!!!!!!!!!!!

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

———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张勇丽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要:沈从文的散文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中国现代散文之林,《湘行散记》、《湘

西》代表了他的最高创作成就,在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中将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是沈从文散文独特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艺术特色;现实;历史;乡土悲悯感中图分类号:10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8082005)05-0030-02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抗日前后两次还乡所写,其文可以说是他的自传,也可以说代表了沈从文散文的最高艺术成就。前者由十二个单篇组成,以叙事、写人、纪闻为主;后者收入散文九篇,偏重写景、状物、抒情。两书的叙述线索一致,从常往、沅水溯流而上,顺序展开这条延长千里的水流及各支流的乡村景物、人、事。所涉及的地域基本对应,在内容上互为表里,交织成色彩斑斓的湘西儿女人生悲欢的人文系列。

一、描写的人、事、景、物融于一体又不失其自然风韵

沈从文不但在神秘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中写出了湘西的社会悲哀,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湘西人生特有的色彩,而且现实人生的横向描写与对湘西历史的纵向叙述交相辉映,谱写了一曲曲有千般风情的生命协奏曲,一幅幅湘西生命长河的不尽悲欢图。湘西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原始遗迹在作品中不断地闪现,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山川景物的连轴画卷———常往河面上形态各异的大小船只,沅水的美兰花草,箱子岩高崖木棺,鸭窠围吊脚楼奇观,滩险,人乱,虎吼……作者根据不同特点画出了湘西山光水色的神韵,真可谓“满眼是诗”。另外,作品还详尽地介绍了湘西各地的物产:地面有满山的药材,地下有各种矿藏,湘西富饶的物产与黑暗社会的腐朽、人民

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湘行散记》《湘西》、紧扣湘西社会人生这一特点,写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湘西。例如:阮陵的“辰州符”写赶尸的传说,柳树岔那位寡妇爱恋和尚的故事,放蛊、行巫、落洞少女的奇特人生现象以及源流古远的游侠行径,都笼罩着神秘的氛围。其外部表现形态涂染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沈从文之意并不在猎奇,他总是力图拨开笼罩在这些人生现象上的浪漫迷雾,以其具体的存在显示其现实的本质。但他又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人生现象全归于荒诞不经。以放蛊行巫、落洞少女为例,无论是蛊婆或是落洞少女,其行为与其地方以迷文为职业,故意装神弄鬼的行巫者不同,在当事者的感觉上,确实与神在相遇,但这又并非实境,而是人的精神在极度压抑状态下产生的人神错综的幻境,其结果便是人生悲剧的产生。“死时女子必觉得洞神已派人前来迎接她,或觉得洞神亲自换了新衣骑了白马来接她,耳中有箫鼓竞奏,眼睛发光,脸色发红,……真如诗人所说:‘她在恋爱中含笑死去。’……在人

[1]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正如作

者所说:“其背面所隐患的悲惨,正与表面所见出来

[1]的美丽成分相等。”这背后的悲剧与表面的美丽

综合,便产生出强烈的诗意效果。

然而,《湘行散记》《湘西》并不总是依靠神秘性完成对湘西社会人生的描写。因为这些带着神秘

[收稿日期]2005-08-26

[作者简介]张勇丽(,女,山西武乡人,晋中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1968-)

30

张勇丽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色彩的人生现象到底只是一些特殊的存在,在更多的场合,作者笔下的社会人事并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虽然其中不乏带有传奇性的事件。例如:《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虎雏在遇记》、《沅陵的人》中合掌洲的周夭妹被土匪抢去后又情愿做压寨夫人的故事等,以令人目眩的事变揭示湘西特有的民性,但是不拒绝人生的平凡,从平凡的人生现象中见出其中的诗意蕴含,正是《湘行散记》、《湘西》的最精彩部分:一些常见的人生片断,一种人生景观的瞬间呈现,发生在一个早上的水手与吊脚楼妓女永顺境内的立约铜柱、凤凰城外的古堡,满清统治者最后一次对苗民的大屠杀,都是湘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被视作蛮族、遭到歧视、征服、压迫、屠杀、同化的见证,然而湘西人民在无声无息中与自然争斗,创造着历史,却又处处表现为无知无识地混生活,没有生存目的。“活时,活下去,死了完

[]2事”。野心在多数人生活中都不存在,希望也不

会存在,对此,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说起它使人痛苦,因此,悲悯心与责任心必同时油然而

[]2至。”与沈从文乡土悲悯感相对应的是他的迷悯、

的聚首和分离,埋怨与叮嘱,哭与笑的情景;年近八十的拉纤老人在河滩上为一百钱的得失与人互相辱骂,待船开出后旋即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背起纤绳的神情……这些活生生的人生景象被沈从文捕捉到笔下,表现出湘西底层人民的精神气质,真实再现了湘西的现实人生。

二、《湘行散记》《湘西》是作者灵魂深处的感情喷发

沈从文的散文之所以有个性,是因为他的作品浸透了他从生命底层所喷发出来的深情,微笑中含着哀痛,微凉里夹着忧郁,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美学风格。在体现着沈从文这种抒情美学风格的散文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对湘西从整体上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作者内心沉痛感慨的情感浪潮。

在这些以乡土为题材的散文中,作者以湘西底层人民的悲欢为悲欢,拌着血和泪汩汩而出。无论是滔滔长河上的水手、纤夫、妓女,还是沿河各县的矿工、农民、兵士,对浸入他们生命里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作者都有如感同身受。特别是写水手的动人故事,写他们在险滩急流中出卖自己的气力换取求生的权利。“这些人就毫不吝惜地打发了每个日子,人老了或大六月发痧下痢,躲在空船里或太阳下死掉了,一生也就称完事了,这条河至少

有十万个这样过日子的人。[”2]多少年里如先辈一

样默默无闻地过日子、没有任何奢望的人民,是那样的乐天知命,作者以“知识人”的眼光感受着他们的灵魂:“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

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近……。”[2]这

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冲击,这种深切的悲悯感,产生于作者对湘西社会演变的历史观照,又借历史回忆与现实人生的交织而获得表现。沅水中的伏波宫、

惆怅、感伤的孤独感。

沈从文走的是一条漫长孤独的人生之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

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1]反映在作品

中,所表现的更多的则是长期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孤独感,它在主体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己被压迫命运的强烈申诉,这种立足于民族命运的孤独感、悲壮、苍凉,产生了巨大的撼人心魄的力量。“黑夜占领了整个河面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灯光,吊脚楼

窗口的灯光。”[2]作者的感情是孤独的,作者笔下的

湘西也总是孤独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窠围、杨家蛆也是这样。就是在这永远不变的独立与内地之外的湘西,生活着也如这环境一样永远不变的孤独的湘西人。“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

笑表现的。”[3]在平静舒缓的文字下隐伏着的是作

者对于本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忧虑。就这样,《湘行散记》《、湘西》以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与贯穿古今的历史孤独感交相融汇,产生着强烈的审美效果。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高超动人的描述技巧,新颖深厚的情感抒发,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独创的文体特色,使沈从文在文坛上显示出其可贵的价值,并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艺术魅力将永远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一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3.

2]沈从文.湘行散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杨乐中)

31

[[[

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2005,22(5)

1.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19832.沈从文 湘行散记 20003.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1983

1. 钱少武.QIAN Shao-wu 试析沈从文早期散文中的谐趣特色[期刊论文]-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1)2. 王向阳.WANG Xiang-yang 沈从文散文审美特色简论[期刊论文]-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3. 石高来.SHI Gao-lai 沈从文散文的生命形式[期刊论文]-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

4. 杨亚林 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社会化特征[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4)5. 范本林 论沈从文散文的对比艺术[期刊论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6. 王明科 在回瞥中怨恨,在怨恨中回瞥 --沈从文创作之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期刊论文]-鲁迅研究月刊2005(12)

7. 陈非.CHEN Fei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期刊论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

8. 赵琼芳.张健.彭素娟.ZHAO Qiong-fang.ZHANG Jian.PENG Su-juan 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10,15(6)

9. 姚莉苹.YAO Li-ping 从悲悯到颂歌——沈从文散文创作风格转型的思考[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2009,28(4)10. 巫小黎 神会古今思索未来--沈从文散文《箱子岩》导读[期刊论文]-语文建设2005(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zsfgdzkxxxb200505008.aspx

第22卷第5期2005年10月

晋中学院学报

VO1.22Oct.

NO.52005

JOurna1OfJinzhOngUniversity

!!!!!!!!!!!!!!!!!!!!!!!!!!!!!!!!!!!!!!!!!!!!!!!!!!!!!!!!!!!!!!

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

———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张勇丽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要:沈从文的散文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中国现代散文之林,《湘行散记》、《湘

西》代表了他的最高创作成就,在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中将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是沈从文散文独特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艺术特色;现实;历史;乡土悲悯感中图分类号:10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8082005)05-0030-02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抗日前后两次还乡所写,其文可以说是他的自传,也可以说代表了沈从文散文的最高艺术成就。前者由十二个单篇组成,以叙事、写人、纪闻为主;后者收入散文九篇,偏重写景、状物、抒情。两书的叙述线索一致,从常往、沅水溯流而上,顺序展开这条延长千里的水流及各支流的乡村景物、人、事。所涉及的地域基本对应,在内容上互为表里,交织成色彩斑斓的湘西儿女人生悲欢的人文系列。

一、描写的人、事、景、物融于一体又不失其自然风韵

沈从文不但在神秘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中写出了湘西的社会悲哀,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湘西人生特有的色彩,而且现实人生的横向描写与对湘西历史的纵向叙述交相辉映,谱写了一曲曲有千般风情的生命协奏曲,一幅幅湘西生命长河的不尽悲欢图。湘西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原始遗迹在作品中不断地闪现,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山川景物的连轴画卷———常往河面上形态各异的大小船只,沅水的美兰花草,箱子岩高崖木棺,鸭窠围吊脚楼奇观,滩险,人乱,虎吼……作者根据不同特点画出了湘西山光水色的神韵,真可谓“满眼是诗”。另外,作品还详尽地介绍了湘西各地的物产:地面有满山的药材,地下有各种矿藏,湘西富饶的物产与黑暗社会的腐朽、人民

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湘行散记》《湘西》、紧扣湘西社会人生这一特点,写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湘西。例如:阮陵的“辰州符”写赶尸的传说,柳树岔那位寡妇爱恋和尚的故事,放蛊、行巫、落洞少女的奇特人生现象以及源流古远的游侠行径,都笼罩着神秘的氛围。其外部表现形态涂染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沈从文之意并不在猎奇,他总是力图拨开笼罩在这些人生现象上的浪漫迷雾,以其具体的存在显示其现实的本质。但他又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人生现象全归于荒诞不经。以放蛊行巫、落洞少女为例,无论是蛊婆或是落洞少女,其行为与其地方以迷文为职业,故意装神弄鬼的行巫者不同,在当事者的感觉上,确实与神在相遇,但这又并非实境,而是人的精神在极度压抑状态下产生的人神错综的幻境,其结果便是人生悲剧的产生。“死时女子必觉得洞神已派人前来迎接她,或觉得洞神亲自换了新衣骑了白马来接她,耳中有箫鼓竞奏,眼睛发光,脸色发红,……真如诗人所说:‘她在恋爱中含笑死去。’……在人

[1]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正如作

者所说:“其背面所隐患的悲惨,正与表面所见出来

[1]的美丽成分相等。”这背后的悲剧与表面的美丽

综合,便产生出强烈的诗意效果。

然而,《湘行散记》《湘西》并不总是依靠神秘性完成对湘西社会人生的描写。因为这些带着神秘

[收稿日期]2005-08-26

[作者简介]张勇丽(,女,山西武乡人,晋中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1968-)

30

张勇丽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色彩的人生现象到底只是一些特殊的存在,在更多的场合,作者笔下的社会人事并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虽然其中不乏带有传奇性的事件。例如:《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虎雏在遇记》、《沅陵的人》中合掌洲的周夭妹被土匪抢去后又情愿做压寨夫人的故事等,以令人目眩的事变揭示湘西特有的民性,但是不拒绝人生的平凡,从平凡的人生现象中见出其中的诗意蕴含,正是《湘行散记》、《湘西》的最精彩部分:一些常见的人生片断,一种人生景观的瞬间呈现,发生在一个早上的水手与吊脚楼妓女永顺境内的立约铜柱、凤凰城外的古堡,满清统治者最后一次对苗民的大屠杀,都是湘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被视作蛮族、遭到歧视、征服、压迫、屠杀、同化的见证,然而湘西人民在无声无息中与自然争斗,创造着历史,却又处处表现为无知无识地混生活,没有生存目的。“活时,活下去,死了完

[]2事”。野心在多数人生活中都不存在,希望也不

会存在,对此,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说起它使人痛苦,因此,悲悯心与责任心必同时油然而

[]2至。”与沈从文乡土悲悯感相对应的是他的迷悯、

的聚首和分离,埋怨与叮嘱,哭与笑的情景;年近八十的拉纤老人在河滩上为一百钱的得失与人互相辱骂,待船开出后旋即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背起纤绳的神情……这些活生生的人生景象被沈从文捕捉到笔下,表现出湘西底层人民的精神气质,真实再现了湘西的现实人生。

二、《湘行散记》《湘西》是作者灵魂深处的感情喷发

沈从文的散文之所以有个性,是因为他的作品浸透了他从生命底层所喷发出来的深情,微笑中含着哀痛,微凉里夹着忧郁,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美学风格。在体现着沈从文这种抒情美学风格的散文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对湘西从整体上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作者内心沉痛感慨的情感浪潮。

在这些以乡土为题材的散文中,作者以湘西底层人民的悲欢为悲欢,拌着血和泪汩汩而出。无论是滔滔长河上的水手、纤夫、妓女,还是沿河各县的矿工、农民、兵士,对浸入他们生命里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作者都有如感同身受。特别是写水手的动人故事,写他们在险滩急流中出卖自己的气力换取求生的权利。“这些人就毫不吝惜地打发了每个日子,人老了或大六月发痧下痢,躲在空船里或太阳下死掉了,一生也就称完事了,这条河至少

有十万个这样过日子的人。[”2]多少年里如先辈一

样默默无闻地过日子、没有任何奢望的人民,是那样的乐天知命,作者以“知识人”的眼光感受着他们的灵魂:“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

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近……。”[2]这

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冲击,这种深切的悲悯感,产生于作者对湘西社会演变的历史观照,又借历史回忆与现实人生的交织而获得表现。沅水中的伏波宫、

惆怅、感伤的孤独感。

沈从文走的是一条漫长孤独的人生之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

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1]反映在作品

中,所表现的更多的则是长期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孤独感,它在主体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己被压迫命运的强烈申诉,这种立足于民族命运的孤独感、悲壮、苍凉,产生了巨大的撼人心魄的力量。“黑夜占领了整个河面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灯光,吊脚楼

窗口的灯光。”[2]作者的感情是孤独的,作者笔下的

湘西也总是孤独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窠围、杨家蛆也是这样。就是在这永远不变的独立与内地之外的湘西,生活着也如这环境一样永远不变的孤独的湘西人。“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

笑表现的。”[3]在平静舒缓的文字下隐伏着的是作

者对于本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忧虑。就这样,《湘行散记》《、湘西》以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与贯穿古今的历史孤独感交相融汇,产生着强烈的审美效果。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高超动人的描述技巧,新颖深厚的情感抒发,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独创的文体特色,使沈从文在文坛上显示出其可贵的价值,并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艺术魅力将永远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一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3.

2]沈从文.湘行散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杨乐中)

31

[[[

对现实与历史的悲悯--析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2005,22(5)

1.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19832.沈从文 湘行散记 20003.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1983

1. 钱少武.QIAN Shao-wu 试析沈从文早期散文中的谐趣特色[期刊论文]-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1)2. 王向阳.WANG Xiang-yang 沈从文散文审美特色简论[期刊论文]-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3. 石高来.SHI Gao-lai 沈从文散文的生命形式[期刊论文]-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

4. 杨亚林 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社会化特征[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4)5. 范本林 论沈从文散文的对比艺术[期刊论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6. 王明科 在回瞥中怨恨,在怨恨中回瞥 --沈从文创作之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期刊论文]-鲁迅研究月刊2005(12)

7. 陈非.CHEN Fei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期刊论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

8. 赵琼芳.张健.彭素娟.ZHAO Qiong-fang.ZHANG Jian.PENG Su-juan 浅谈沈从文湘西散文的道家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10,15(6)

9. 姚莉苹.YAO Li-ping 从悲悯到颂歌——沈从文散文创作风格转型的思考[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2009,28(4)10. 巫小黎 神会古今思索未来--沈从文散文《箱子岩》导读[期刊论文]-语文建设2005(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zsfgdzkxxxb200505008.aspx


相关内容

  • [箱子岩]教案
  • 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 梁振桂/著 [摘要]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乡土悲悯感 <箱子岩>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的一篇,写 ...

  • [湘行散记]与沈从文的文化记忆
  • 摘要:<湘行散记>是一部包含着沈从文个人真实的返乡经历和文化记忆的游记性的散文集子.阔别故乡多年的沈从文再次回到故乡湘西,凭借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成功地描绘了一种湘西文化的语境,同时必可避免的流露出以他者的眼光对湘西文化的审视,促使他对湘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沈从文 湘行散 ...

  • 论[湘行散记]的"俗气"
  • 摘  要:沈从文创作<湘行散记>正是实践"俗气"的散文理念.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境况,洞察到一部分人纷纷陷入精神的迷惘和困顿之中.对普通人民与"自然融合"的朴素人生观和文化价值认同客观对待,充分呈现了其利弊兼有的复杂性."俗气" ...

  • 诗意化的"日常生活"叙事
  • 作者:田建民邓招华 文艺报 2011年08期 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王国.在这个艺术王国里,以其故乡湘西为背景的乡土文学作品占据着最显赫的地位.沈从文正是通过描述湘西风土人情来表现诸如生与死.爱与欲.永恒和变化等普遍性问题而获得文学声誉,并奠定了其重要的文学地位.与当时的主流文学强调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3
  • 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语文<第3课 边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 修5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 ...

  • 湘行散记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 ...

  • 沈从文先生作品集
  • <人生石板路> <人生五味瓶> <或人的家庭> <往事> <阿丽思中国游记> <蜜柑>(作品集) <鸭子>(作品集) <虎雏>(作品集) <龙朱>(作品集) <夫妇>(作品集) & ...

  • 中国文学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 文学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推荐版本:<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楚辞> <楚辞>:西汉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人的仿作辑录成书,定名为<楚辞>. 推荐版 ...

  • 边城教师版
  • <边城>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情况:感受湘西风土人情,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领会小说主题. 2.通过诵读,品味语言,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性格,领会作者的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