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荣花 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研究报告

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

工作单位: 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

作者姓名: 姬荣花

通讯地址: 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

邮 编: 101200

单位电话: 89990964

本人电话: [1**********]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

内容提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文件精神。我校以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为突破口,深入探索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情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程 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两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课程的重点是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学习科学的情感。这两门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整合的可能性。

2008年,我校分别承担了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任务。2008年4月,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全国课题研究。我校的科学教师还参与了全国科学课程“做中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基于此,我校决定把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与途径。

二、实施过程

(一)确立重点研究内容

科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于是,我校责成科学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共同寻找能够有机整合的课程内容,并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例如:首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材第一册《人与植物》单元的第一课《植物世界》,《人与大地》单元的第一课《岩石》,第四册《植物的花和果实》单元的第一课 《花的结构》,第六册《机械与工具》单元的第一课《杠杆》,第八册《设计与制作》单元的第二课《自行车的结构》,这些内容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调查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途径

1. 成立研究小组

确立教学副校长姬荣花为组长,教学干部张秀丽、杜保林、刘桂芝、张佩华为副组长,综合实践学科区级骨干教师贾卫红老师和科学学科骨干教师王建交、龚银华、黄久光老师为组员的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商讨研究方法,确立研究方案,解决实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2. 采取多种手段保障研究顺利实施

(1)课堂教学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走进北京市植物园、北京科技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平谷区水利局、平谷区档案局,平谷区世纪广场活动。

(2)积极利用周边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走进气象站、走进桃花园、走进太后村、走进上营村对气候、植物、动物、山体岩石等进行考察。

(3)积极参与每年的平谷区科技节、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聘请平谷区教研中心科学教研员王灵华老师和综合实践教研员张守琴老师到我校指导我校的研究工作,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派遣贾卫红老师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不断学习同仁们的先进经验,选派龚银华、王建交、黄久光三位科学老师到区内外先进学校和校外教育基地进行考察学习。

(4)利用校园“金色阳光”气象站的地面观测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常年的气象观测。

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信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实

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4)观察法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学生活动实践体验的情况。

三、研究成果

(一)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普氛围

科普活动一直是学校科技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常规性的课外活动之一,它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科学课程中有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的认识。我校的课题小组积极聘请平谷区气象局的专业人员到我校进行气象知识宣讲与气象观测的现场指导。通过培训指导,学生对气象科普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2008年,科技小组的同学们所撰写的两篇科技小论文《平谷的水从哪里来》和《关于平谷区防雷减灾情况的调查》分别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极大地激励了干部、教师、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坚定了我校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的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课题组又于 2008年10月组织开展了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们科技探索的视野。同年又组织学生走进平谷区气象局,现场感受气象观测的全部过程,体验观察方法。学生们好奇的神态及对气象仪器操作的激情,深深地感染着课题组的老师。几年来,我们课题组先后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植物、考察岩石、调查水资源、观察桃花结构、测量太阳高度等,学生们走出了校园,走进了自然,校园外丰富的自然世界打开了他们科学探究的智慧之门。

(二)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根据以上学科特点,我校将部分科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例如在学习科学课《水的调查与研究》

一课时,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到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从到社区中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发现行浪费水的现象开始,再到深入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活动,并提出附近河流水污染情况的整顿措施。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掌握了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并与环境和谐相处,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使学生从传统式的被动的单一接受性学习向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化。同学们在课题小组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走近泃河对河水的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垃圾填埋场、走进医院调查废旧医疗设备的处理对我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走进水厂与打井工人近距离接触,亲眼观察地下水到饮用水的处理过程,收集了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在绿谷公交开通之际,用访谈的方法与公交司机、乘务人员调查绿谷公交给本区老百姓出行带来的方便。师生共同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网上畅游绿谷》在区级研究课获得成功。《为乡村设计交通站牌》获全国二等奖。师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翻阅图书、上网、观察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很自然的学会了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并用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小论文、展板、广播、办科技报的形式呈现自己获得的知识成果。科普活动为学生走出校门,真实体验提供了机会。学生学会了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切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能正确地揭示生活中出现的简单的自然现象,科学地解决问题。师生走出了接受性学习的框架,思考、观察、写作、分析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象科普活动对学科的渗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建立了“金色阳光气象站”

科普活动的春风终于在我校化作教育的春雨。科技小组初见成效,且受到了社会、上级领导、教师、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支持。08年,我校在教委领导、教研中心老师与气象局领导的协商下,由气象局业务科长王福然亲自选址、亲自规划、亲自设计、亲自安装、亲自调试的我区小学第一个气象站,于2009年3月23日国际气象日来临的时候,正式隆重成立。我们聘请王福然为辅导员,并颁发了聘书。“金色阳光气象站”成为我区校园第一个地面观测的气象科普基地。

金色阳光气象站的成立,使我校的课题小组活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师生的科技探索活动如虎添翼。气象科技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气象测量的专业精准仪器对地温、气温、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降水等进行测量。每天准时观测并填写观察天气报告。学校的天气观测报告专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对于气象科普知识的探究从科技小组扩到到各个班级,乃至全校师生。它也渗透到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同学们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温度的变化观察校园的玉兰、樱花、桃花、蒲公英、柳树、毛白杨、毛竹、紫藤等植物,并认真写观察日记,查找资料,用气象专业知识解释植物与阳光的关系。师生共同观察总结的第一手资料,科技小论文《关于紫藤创想研究报告》于2009年12月,代表我区小学组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的论文答辩活动。通过和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与城区科技小能手的切磋交流,开阔了师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科学视野。贾卫红老师撰写的论文《它是植物的杀手吗》刊登在《中小学生创新》2009年第四期上。为了学习科学学科中《花的结构》这篇课文,中心小学的王建交老师把桃园当成了课堂,在我校做气象科普研究课。他研究并记录了温度对桃花的影响情况,写出了经典案例《寻找桃花源》发表在2009年6月的《平谷教育》上。上营小学的黄久光老师与学生一起走出教室,用活动方式完成了《测量太阳高度》的气象与学科整合的校级示范课,学生活动效果很好。中心小学美术老师用师生们的七彩画笔在校园内支起画板写生,描摹校园美丽的春花、夏雨、秋实、冬雪„„为他们的科学幻想画积淀了创意的灵感。实现了师生在区、市全国获奖的梦想。学生们凭借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与逐渐形成的科学的观察方法,解释四季变化,并把冰融、叶绽、花开、鸟鸣当作了他们作文的素材,衍生出科学探究方法与与多姿的美文、诗篇,充分诠释了科普教育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影响。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的《气象变化万千 时间精彩无限》的教学案例,被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评审组收录在《案例研究》一书上。综合实践老师的《畅游绿谷美景》课例获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二等奖,并刊登在《案例研究》一书上。2010年6月,师生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争做小小天气播报员》参加了“平谷区第四届教师评优课活动”,获二等奖。

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带动学校各项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我校积极参加区科技节、市金鹏科技论坛及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并连续5年7篇论文荣

获区、市级奖项,参赛人数21人。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奖章4枚。有11人次的“科学幻想画”、“动手做”(科技制作),“我有一双灵巧手”等作品分别荣获全国、市、区级奖励。10年九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在辽宁沈阳召开的第四届年会上,我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教育教学校长、综合实践教师分别被评为2010年度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四)编印《科学生活》活动手册

我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自主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整合课外活动手册。通过科学的活动设计,孩子们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始关注生活,用一双慧眼辨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不但爱科学、更会用科学。综合实践教师和科学教师不但设计活动,同时,每次活动后都不断的寻找问题,及时地改正,以便不断地完善实验设计,不断地把活动组织得更成功。

(五)成立校外教育基地

我校近年来分别建立了平谷区气象站、平谷区档案馆、平谷区图书馆、平谷区科技协会、上营果树基地、太后村山体岩石研究基地等多处校外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兴趣明显提高,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逐步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内化,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们喜爱这些基地,学更想在那里活动。

总之,我校实施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以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自己设计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学校工作也在这次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

工作单位: 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

作者姓名: 姬荣花

通讯地址: 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

邮 编: 101200

单位电话: 89990964

本人电话: [1**********]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

内容提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文件精神。我校以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为突破口,深入探索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情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程 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两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课程的重点是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学习科学的情感。这两门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整合的可能性。

2008年,我校分别承担了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任务。2008年4月,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全国课题研究。我校的科学教师还参与了全国科学课程“做中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基于此,我校决定把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与途径。

二、实施过程

(一)确立重点研究内容

科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于是,我校责成科学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共同寻找能够有机整合的课程内容,并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例如:首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材第一册《人与植物》单元的第一课《植物世界》,《人与大地》单元的第一课《岩石》,第四册《植物的花和果实》单元的第一课 《花的结构》,第六册《机械与工具》单元的第一课《杠杆》,第八册《设计与制作》单元的第二课《自行车的结构》,这些内容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调查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途径

1. 成立研究小组

确立教学副校长姬荣花为组长,教学干部张秀丽、杜保林、刘桂芝、张佩华为副组长,综合实践学科区级骨干教师贾卫红老师和科学学科骨干教师王建交、龚银华、黄久光老师为组员的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商讨研究方法,确立研究方案,解决实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2. 采取多种手段保障研究顺利实施

(1)课堂教学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走进北京市植物园、北京科技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平谷区水利局、平谷区档案局,平谷区世纪广场活动。

(2)积极利用周边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走进气象站、走进桃花园、走进太后村、走进上营村对气候、植物、动物、山体岩石等进行考察。

(3)积极参与每年的平谷区科技节、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聘请平谷区教研中心科学教研员王灵华老师和综合实践教研员张守琴老师到我校指导我校的研究工作,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派遣贾卫红老师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不断学习同仁们的先进经验,选派龚银华、王建交、黄久光三位科学老师到区内外先进学校和校外教育基地进行考察学习。

(4)利用校园“金色阳光”气象站的地面观测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常年的气象观测。

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信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实

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4)观察法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学生活动实践体验的情况。

三、研究成果

(一)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普氛围

科普活动一直是学校科技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常规性的课外活动之一,它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科学课程中有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的认识。我校的课题小组积极聘请平谷区气象局的专业人员到我校进行气象知识宣讲与气象观测的现场指导。通过培训指导,学生对气象科普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2008年,科技小组的同学们所撰写的两篇科技小论文《平谷的水从哪里来》和《关于平谷区防雷减灾情况的调查》分别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极大地激励了干部、教师、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坚定了我校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的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课题组又于 2008年10月组织开展了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们科技探索的视野。同年又组织学生走进平谷区气象局,现场感受气象观测的全部过程,体验观察方法。学生们好奇的神态及对气象仪器操作的激情,深深地感染着课题组的老师。几年来,我们课题组先后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植物、考察岩石、调查水资源、观察桃花结构、测量太阳高度等,学生们走出了校园,走进了自然,校园外丰富的自然世界打开了他们科学探究的智慧之门。

(二)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根据以上学科特点,我校将部分科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例如在学习科学课《水的调查与研究》

一课时,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到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从到社区中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发现行浪费水的现象开始,再到深入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活动,并提出附近河流水污染情况的整顿措施。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掌握了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并与环境和谐相处,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使学生从传统式的被动的单一接受性学习向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化。同学们在课题小组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走近泃河对河水的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垃圾填埋场、走进医院调查废旧医疗设备的处理对我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走进水厂与打井工人近距离接触,亲眼观察地下水到饮用水的处理过程,收集了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在绿谷公交开通之际,用访谈的方法与公交司机、乘务人员调查绿谷公交给本区老百姓出行带来的方便。师生共同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网上畅游绿谷》在区级研究课获得成功。《为乡村设计交通站牌》获全国二等奖。师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翻阅图书、上网、观察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很自然的学会了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并用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小论文、展板、广播、办科技报的形式呈现自己获得的知识成果。科普活动为学生走出校门,真实体验提供了机会。学生学会了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切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能正确地揭示生活中出现的简单的自然现象,科学地解决问题。师生走出了接受性学习的框架,思考、观察、写作、分析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象科普活动对学科的渗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建立了“金色阳光气象站”

科普活动的春风终于在我校化作教育的春雨。科技小组初见成效,且受到了社会、上级领导、教师、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支持。08年,我校在教委领导、教研中心老师与气象局领导的协商下,由气象局业务科长王福然亲自选址、亲自规划、亲自设计、亲自安装、亲自调试的我区小学第一个气象站,于2009年3月23日国际气象日来临的时候,正式隆重成立。我们聘请王福然为辅导员,并颁发了聘书。“金色阳光气象站”成为我区校园第一个地面观测的气象科普基地。

金色阳光气象站的成立,使我校的课题小组活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师生的科技探索活动如虎添翼。气象科技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气象测量的专业精准仪器对地温、气温、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降水等进行测量。每天准时观测并填写观察天气报告。学校的天气观测报告专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对于气象科普知识的探究从科技小组扩到到各个班级,乃至全校师生。它也渗透到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同学们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温度的变化观察校园的玉兰、樱花、桃花、蒲公英、柳树、毛白杨、毛竹、紫藤等植物,并认真写观察日记,查找资料,用气象专业知识解释植物与阳光的关系。师生共同观察总结的第一手资料,科技小论文《关于紫藤创想研究报告》于2009年12月,代表我区小学组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的论文答辩活动。通过和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与城区科技小能手的切磋交流,开阔了师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科学视野。贾卫红老师撰写的论文《它是植物的杀手吗》刊登在《中小学生创新》2009年第四期上。为了学习科学学科中《花的结构》这篇课文,中心小学的王建交老师把桃园当成了课堂,在我校做气象科普研究课。他研究并记录了温度对桃花的影响情况,写出了经典案例《寻找桃花源》发表在2009年6月的《平谷教育》上。上营小学的黄久光老师与学生一起走出教室,用活动方式完成了《测量太阳高度》的气象与学科整合的校级示范课,学生活动效果很好。中心小学美术老师用师生们的七彩画笔在校园内支起画板写生,描摹校园美丽的春花、夏雨、秋实、冬雪„„为他们的科学幻想画积淀了创意的灵感。实现了师生在区、市全国获奖的梦想。学生们凭借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与逐渐形成的科学的观察方法,解释四季变化,并把冰融、叶绽、花开、鸟鸣当作了他们作文的素材,衍生出科学探究方法与与多姿的美文、诗篇,充分诠释了科普教育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影响。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的《气象变化万千 时间精彩无限》的教学案例,被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评审组收录在《案例研究》一书上。综合实践老师的《畅游绿谷美景》课例获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二等奖,并刊登在《案例研究》一书上。2010年6月,师生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争做小小天气播报员》参加了“平谷区第四届教师评优课活动”,获二等奖。

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带动学校各项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我校积极参加区科技节、市金鹏科技论坛及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并连续5年7篇论文荣

获区、市级奖项,参赛人数21人。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奖章4枚。有11人次的“科学幻想画”、“动手做”(科技制作),“我有一双灵巧手”等作品分别荣获全国、市、区级奖励。10年九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在辽宁沈阳召开的第四届年会上,我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教育教学校长、综合实践教师分别被评为2010年度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四)编印《科学生活》活动手册

我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自主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整合课外活动手册。通过科学的活动设计,孩子们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始关注生活,用一双慧眼辨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不但爱科学、更会用科学。综合实践教师和科学教师不但设计活动,同时,每次活动后都不断的寻找问题,及时地改正,以便不断地完善实验设计,不断地把活动组织得更成功。

(五)成立校外教育基地

我校近年来分别建立了平谷区气象站、平谷区档案馆、平谷区图书馆、平谷区科技协会、上营果树基地、太后村山体岩石研究基地等多处校外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促使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兴趣明显提高,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逐步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内化,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们喜爱这些基地,学更想在那里活动。

总之,我校实施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以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自己设计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学校工作也在这次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关内容

  •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_3
  •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 栖霞区八卦洲 下坝小学 吴良才 2006-4-20 引 言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狭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 ...

  • 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践
  • 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 的整合实践 教夹寒箐镇中心学校 李选达 2009年 8月 新改革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成为现今教育教学发展的一 大趋势.如何将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处于一线的教师研究 得还不够,操作层面具有借鉴意义的实例尚不多.因此,我努力探寻两者的契合 点,从 ...

  •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
  •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 会 议 资 料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二OO六年五月 目 录 一. 教学设计 1.有人生病时 2.从四大发明说起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夏天的小虫 5.我的祖国多辽阔 二. 研究与探讨 1.用整合的观念开展综合课的教学 2.<品德与生活 ...

  • 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
  •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 ...

  • 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两类课程整合的阶段性总结
  •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种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鉴于此,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以下简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列入教学工作重点。xx 年,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了省教育厅电子商务专业教改遴选,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教改专家组 ...

  •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

  •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 ...

  • 促进IT与跨学科课程整合的主题学习模式
  • 顾小清 (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常熟215500) 论著选摘 [摘要]本文描述了跨学科课程的主题学习模式.根据主题扩展的深度和广度,主题学习模式又可细分为主题课程和主题单元.在这些主题学习模式中,通过主题及其专题,引导学生对主题问题进行探索,这些探索是通过跨学科的各种学习活动来完成的.文中对主题模 ...

  • 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 日照市教育学会2013年度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指南>说明: 1.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本<指南>为课题立项工作服务,促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题. 2.课题指南项目不等同于课题名称,应用和落实的过程应是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的过程. 3.课题指南仅为学校和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