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核心是培养学生相对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社会的主体的、创造性地自我解决问题和开拓未来的综合生存能力,使学生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能严格自律,体谅他人的同情心和感动心等人情性,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充足的体力,还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就目标和目的而言,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学习课程不谋而合。

实验教学呼唤素质教育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大决策和有力措施。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实践功能,将在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一种贯穿于知识、能力、品质、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实验本质的全新的反映形式,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实验准备意识、实验操作意识属感性意识;实验迁移应用意识、实验创新意识则是理性意识。迁移应用意识是认识和能力上的飞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另外,实验意识也包涵交互性和预见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发展性和创造性因素。实验意识的培养是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基础。因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与核心,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一种境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结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等进行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还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学生的兴趣、动机、信念和情操等具有创新个性品质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着眼,全面分析实验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实际情况,走改革和创新之路。

过去,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造成了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的设备和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达到其实际应用效果。

过去,实验教学内容只由教材决定,并且实验方案已定,步骤已明,结论也已知,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读数、记录和计算结果就行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气息。 过去,教育体制不太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太小,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发表不同观点,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也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广大学生未能排除“固定观念”及其偏差想法,甚至宝贵的初中阶段创新思维高峰期被白白地错过去了。

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实验教学要以认识论、教育论、心理学原理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方法论和哲学理论为武器,全面大胆地进行改革。并掌握国际发展动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把实验教学置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结构之中,摆在前沿的重要位置。并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出发,对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结构、过程模式以及评估评价诸方面进行整体改革,积极配合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实验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和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积极创造实验教学改革的条件,首先是培养创造型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应该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倡导者、参与者、实施者、也是开路先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他们要敢于在历史性重大变化中企立潮头。

教师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执行主体,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应以创新者、交往者和促进者的面貌,全方位地积极介入,——理解、融入、生成。在研究、开发、设计、实施、选择和重组等各个方面,要身心介入、情感介入、智慧介入。

教师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课程意识、问题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发掘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内涵和实质,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提出一套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并付诸实施。还要不断地积淀知识精华,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衍生新的活性知识。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用和经验出发,让学生的童真生活世界回归,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培养了人才,也提高了自己,广大教师将完成一次时代性的跨越和蜕变。理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整个理科知识,又要掌握包括文科在内的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更要掌握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经过长期知识积淀和艰难的自身素质修养,造就成世纪型老师。

作为理科教师首先要调整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一般以文字形式表述,因此理科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语文知识;这些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律又常用公式表述,因此必须具有相应的数学知识;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和构成,化学也研究物质的运动和构成,两者互相交叉、互相涵盖;生物学研究生命,生命离不开物质,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电现象;地理知识中关于自然地理部分就分属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范畴;历史知识中关于科学发展史部分就是对自然科学发展和进步的记载;外语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政治知识关于哲学知识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武器;体育运动蕴含丰富的力学知识;音乐知识中发声的本质是机械振动;美术、艺术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科学就是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更是理科教师应掌握的现代技术。

在完成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充实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及情感的发挥,生成智慧资产。当你以教育教学为题作即席演说、举办讲座、主持节目或与公众对话时均能深入浅出、纵横捭阖,新课程的合格老师才见刍形;当你在完成新课程教学目标时,能对教学模式灵活取舍、严密整合和运用自如,则新课程合格教师已呼之即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合作者、策动者,而且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学习者。 如果说课程是个大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心脏,那么教学只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了解课程的真实含义及其改革方向,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 实验教学策应创新教育

教育本身要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中的二个突出的能力,互为表证,互相促进。

进一步来说,通过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创新意识,萌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信息加工艺术,最能引发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人类智慧的核心部分,涉及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以及制度完善。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逐步升华与完善。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要符合思维规律。例如,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也是创新想象的依据,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一般来说,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理性认识则基于对观察和实验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前奏。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培养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知识来源于学习,经验来源于实验等实践活动。知识越渊博,经验越丰富,创造性构想的思维越活跃。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有时如同火花闪现,稍纵即逝,要让学生学会捕捉,深入思考,由创造性想象向创造性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问题,营造创新情境,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引导发散性、求异性思维,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模块。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营造师生情感共鸣、信息交互畅通、思维活泼奔放、创造欲望高涨、创新灵感喷薄欲出的最优境界。

然而在问题的提出和整个解答或解释过程中,老师应体现主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分,使教学过程与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及时、圆满地帮助解答和解释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产生是创新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才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去想象和探索被表面现象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

想象力是以客观信息基础,在大脑中塑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思维能力,反映人们的向往,体现人们立足现实又不满足现实的心理追求和美好渴望,是借助创意性思维达到心理目标的手段,实质是沉积于大脑深处的信息被激活、调动、重新编码组合,产生超越现实的结果,使现实中从未有过的事物通过想象勾划出来,完成思维的跨越。想象力是可以后天开拓的能力,是创新基础,是创新之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应彻底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用动态、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要时刻记住,教育要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最应关心的是他们所具有品质——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问为什么。

因此,应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过的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这是进行创造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它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

1、创新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创新活动,创新动机来源于实际需要和实践活动;

2、创新兴趣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事物、新思想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能促进创新活动成功,创新兴趣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

3、创新情感是引起、推动乃至完成创新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新情感才能取得创新成功,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和巩固;

4、创新意志是创新过程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服性,创新意志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要长期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起点。创造性人才必然具备创新意识,即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说,培养创新意识首先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思维与直接、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不同,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形式的,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而创新思维则统领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三种基本形式。创造性思维指在发明创造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它的重要特征是: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活动的求异性、思维活动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的变通性、思维进程的突变性、思维活动的顿悟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思维活动独创性。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反映了思维活动的结果的不同层次。

在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梦境思维、童稚思维、模糊思维、机遇思维、瞄的思维、框外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迂回思维等均具有创造性思维因素,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人的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从想象到联想,从联想到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即人的思维方式顺应形势需要,对事物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就是求异,求异则首先要求善于联想。

由于知识的继承性,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固定的概念世界,一旦某种观念在头脑中形成,要改变或放弃都是异常艰难的。但是,当经验与现实产生冲突时,问题开始出现,往往惊奇接着产生,只要消除疑问的愿望存在,它便成为创新的最初冲动。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关键,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只要敢于克服困难,新事物、新概念可能豁然出现。成功之处最重要的在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或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一种求异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敢于打破常规,从荒诞离奇不可思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观念更新是对旧事物组成成分进行科学整合、大胆重组,并有意识训练出良好习惯,自觉采用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的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发展,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新眼光看待一切,用新方法处理一切。

各种思维方式均有各自的思维特点、方向、过程以及结果,均可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培养。只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就能实现物质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从而取得创新的更大成果。

常见的创造性思维如独立型、逆向型、超前型、横向型、跨越型、发散型、重组型、易位型、移植型、思变型等,都是非逻辑性思维,由人的右脑控制。没有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思维上的突破,开发右脑是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因为右脑掌控节奏、空间意识、形态、想象、白日梦、色彩、纬度,具有记忆、直觉功能,擅长图象,重整体与整合,是创造性活动中心。开发右脑的方法是,增加形象信息量,通过艺术途径进行联想、直觉和发散思维,强化左手、左脚和左侧身体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结合的产物,也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欲。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创造欲的人,经过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后,稍作短暂的修整,往往可能茅塞顿开,灵感萌生,若能及时捕捉住一瞬即逝的灵感,经过验证,便完成了创造性思维全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种变革活动,是指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一系列活动。 就个体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创造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也是一个综合体系化的概念,以一种系统性能力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潜力性质。

创造能力则是创造力的一种成分和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外显,创新者必备能力。创造能

力构成的心理基础除了创造性思维以外,还有适宜的知识结构和适宜于创新的优良个性品质。

具充沛创新能力的人的特有品质是:

1、敏觉。机警过人、观察入微,能注意别人未注意之处,凡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旁敲侧击,却直奔事物和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2、流畅。纵横捭阖、思路通畅,能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想出多项可能性乃至答案。

3、变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随机应变,适应现实、改革旧观念和习惯、去发现新方法、处理新问题。

4、独创。与众不同、推陈出新,能独立创造,有新颖的想法,对问题和事物作出的答案或反应出人意外。

5、精密。深思熟虑、周密详尽,能周全地考察和考虑各种情况,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地把事情做得更好。

6、冒险。大胆假设、勇于尝试,能面对未知状况进行积极探索,敢于猜测、尝试和批判,坚持已见、勇往直前。

7、挑战。锲而不舍、自强不息,能从混繁杂乱中理出头绪,层层深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挑战。

8、好奇。追根究底、探明真象,能对事物质疑,并努力探测、调查、寻找答案。

这些特有品质正是在实验教学,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最能得到表现和发挥。

创造能力在思维方面的表现是:

1、想象。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将大脑中的意象构思,并具体化,让想象能超越现实限制。

2、分析。分门别类、依次排序,通过深入查考、相互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综合。归纳概括、重建整合,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关系,把包罗万象的事物归类组合。

4、评鉴。分析判断、评估优劣,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事物评头论足作出甄别和鉴定。

要培养创造能力,必须打好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的同时,重视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人生是短暂的,在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早日进入创新,带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范围地选择学习的知识,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专业眼光,才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新思维。社会分工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不排斥跨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趋势呼唤专才,也呼唤通才,更呼唤创造性人才。

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学会智慧型的模仿,也就是创造性学习。模仿,建立在肯定自我、发挥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基础上。实验教学为此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借鉴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要不拘一格学习经验,从中发现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但科学的本质是批判,必须从对旧的传统框架的批判中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事物。批判,是创新的动力,也是一种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批判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个性品质的特征是:

1、独立的人格特征。遇事有主见,处事有自己的观点,不会人云变云、轻信他人、盲目服从;勇于向常规挑战,不满足于已有结论,敢于并善于怀疑权威。

2、优良的意志品质。创新必须破旧,不惧坎坷、不畏艰辛、不怕阻碍,更不轻易服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目标,坚韧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头。

3、强烈的求知欲。有获取知识的旺盛欲望,对未知欲知之,知一欲知三,知此欲知彼,

凡事物欲知其然,对知其然者又欲知其所以然。

4、勇敢的献身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憧憬美好的信心、执着追求的耐心和大胆进取的冒险精神。

实验教学旨在培养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但要培养创造能力,还要从诸多方面着手,因为创造能力的形成还与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原有创新方法和好奇心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做到:

1、努力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重视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

2、敢于批判乃至否定前人,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勇于尝试和思考,学会从多角度和多思路回答问题。

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创新的内在机制,积累创新方法。

5、掌握知识经济和创新的关系,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观。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敏锐的创新意识、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持续的进取心、浓厚的兴趣、甘冒风险的魄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以及对困境的幽默感和对模糊的容忍度等,还有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直觉、潜意识和灵感。这些都是个体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培养个体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思维品质,及时了解所需信息,灵活掌握、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合理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创新技法,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

灵活应用创新技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价值实现的能力品质,如学习能力、抓住机遇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完成能力、借助能力、延伸大脑思维能力。

通过为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造能力的强弱。习惯势力是创新的顽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认识世界包括自己的才能、爱好、知识能力结构、优势和不足之处,是创新的保证,了解价值和效益,是创新的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了弯路,看到了更多的美丽景致;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步成功的后尘,可能是空闹一场。过时的书中也并没有成功秘笈和绝招,一切靠自己的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有所收获。循环往复,相信走完弯路、跳出旋涡之后,必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为真理和真知是照耀人类前进的明灯。同时也要注意到,人脑活动在无限制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创新的火花。

在教会学生自己把握未来、并热衷于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和遵循发挥创造能力的原则:

1、不要轻易作出决定,但决定一旦作出并付诸实施后,就要完全抛开一切责任感和对后果的关注,以便让思维自由运转。

2、有意识培养只集中力量考虑今天的习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目前环境,并将所有事件通知创新机制,让它作反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力量,今天丰富多彩,相信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3、把一切注意力和反应,全都集中到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上来,才能感到轻松,精力集中干好。

4、创新机制在没有意识中的太多的自我的干涉时,工作效率最出色,当遇到棘手问题无任何进展时,最好不要再去想它,或者去睡一觉,睡眠机制有理想的机会摆脱意识干扰。

5、培养通过休息达到轻松、舒适的习惯,这种机制不仅能减轻工作带来的疲劳,还能消除过分关注、紧张和忧虑感所产生的干扰。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已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提问和质疑,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形成探究性实验去充实实验内容。并且尽量采用开放式实验,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可进行动态处理,如变换课题结构、已知条件、提问角度或论证形式。

按照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应夯实、拓宽、转变实验教学的基点,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进程、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价值观念,并营造安全、自由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和充分条件。

实验教学要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给学生讲人类文明史、科学发展史,开阔视野,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学习方式转化;给学生讲科学贡献,激发他们的浓厚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和愤发图强的精神,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具有明确的社会目标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创新,才具有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策动力。

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是指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力争超越、突破的精神。这种精神所焕发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出对思维和从事的活动,具有超越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创新能力是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综合性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都需要不断地、自觉地加以培养和训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应带有显着的研究性、引发性、发现性和归纳性。或者说,创新教育要首先自身创新。

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将涉及到新课程的教育指导思想、新课程目标定位、新课程结构设计、新课程内容选择、新课程教学方式、新课程考试方式和新课程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实验教学在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为理科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充分的依据。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工作,因为人是最容易受难于被打破的习惯的束缚,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框架;创新又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完全统一体制、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答案的教育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创新必须打破某些甚至所有的规则,对判断本身采取审视的态度,既聪明又“愚笨”,在交叉路口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创新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支撑,不能盲目地接受现状,而是挑战现状、争取重大突破。

学习模式应由以演绎推理思维为特征的下位学习,转化为以分析综合和抽象概念思维为特征的上位学习,以及以类比思维为特征的并列学习。接受性教学应向启发性、发现性、探究性教学的转化。对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对问题进行抽象、综合和类比等思维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创新也应表现为一种合作、互动的过程,风云际会才能做到人才辈出,创新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点。

实验教学推动教育现代化

实验教学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统一,是一门综合性学习课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从现代人才观的角度来说,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他们不仅知识面广,具有专业特长,而且具有实践能力、办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反映基本素质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雄厚的

知识和能力基础;他们是能经受挫折、压力甚至打击,具有成功基础和根本的智商和情商,表现出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人才;他们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实验教学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人才。

从现代学生观和师生观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他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教学正是这样开展的。

从现代教育观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都是教服务于学的过程。因为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实质。方法设计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以适应学的内部过程的需要,充分调动内部积极因素和内部活跃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积极思考。不仅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服务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设计,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教师和教为教学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方面自身的设计方面。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还包括素质教育观、终生教育观、双主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和四大支柱教育观等,实验教学一直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全面实施和具体体现的。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靠传授,而是通过学习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而得,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四大要素。实验教学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浓厚的学习情境,通过实验进行意义建构。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主体是人,活生生、有头脑、有情感、有行为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和灌输的对象,教学要从人的本源和本性出发,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看重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特别强调整修教学过程以人体、人性为根本,注重挖掘其潜能。实验教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注重培养一代身心健康、意志坚强、情操高尚、有知识、有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对实验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还必须充分理解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即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全民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信息化和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哲学范畴,是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必须严格符合科学规律。通过科学、民主、法治,实现全民族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最高的责任莫过于对人负责,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高,离不开终身教育。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与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从另一个角度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在学校形成的优秀品质带走,在工作中一直坚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在实验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是生存的重要品质,要在工作中继续发展和完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本身是一门产业,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劳动者的主要实践活动就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圆满完成学校实验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科学实验,从事生产实践活动。

受教育者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并且有的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教育也要体现个性化,以适应全民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圆丁不应该刻意把所有的树木均修剪成整齐划一的

圆锥体或圆球体,参天鼎立、荫披数亩的栋梁之材才具有实际价值,圪立悬崖峭壁、旁逸斜出的苍松劲柏最具有顽强生命力。实验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精心培育,有用人才必定顺理天成。

当今世界是多元世界、多极世界,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教育必须多样化,不拘一格育人才。实验教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培养的人才类型也非常丰富。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教育本身就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教育必须是信息化。实验教学也存在信息化,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必须运用信息手段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现代化属于国际概念,现今宇宙平川地球村,教育现代化必须国际化。实验教学也必须走出国门,培养国际化通用人才。

教育现代化的这些特征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理想模型,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实验教学也必须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注重的是人,注重的是人的发展。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相对于赖以生存的世界而进行的。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主动、高效地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基于这一点,不论是基础课程改革还是实验教学改革,都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让学生既有探究的机会,又有探究的情境;既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交互、交流和协作关系;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头脑,又有实践能力;既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有健全的人格;既能顺利完成基础教育,又能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应积极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践和创新着眼,注重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观念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中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提高人才素质培养质量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发展缓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陈旧,器材、设备老化,人力资源缺乏,配套软件不足,根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生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此提出一粗浅的设想,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创新理念 能否将中学实验教学摆在应有的位置,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是关键。由于多种原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一直没有给以足够重视,长期被摆在教学辅助地位,致使人、财、物长期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中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当作验证公式、定理等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认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处于辅助地位,甚至可有可无的思想认识是浮浅的,有害的。中学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当然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地位也必须肯定,他们的工作并非“教辅”,而是一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这些都应该成为校园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二、加大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中学实验教学,虽然不象高等院校的实验那样技术含量高、难度大,但它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并非每个人都能胜任。首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简单的操作和维护都不懂的人,能够独立完成中学实验教学的工作。所以中学实验教学人员的配备需要专业化。当然,具备了专业知识,也并非就是一个好的实验教学者,还需要

爱岗敬业,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有了好的实验教学者,还需要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洁美优雅、催人奋进的教学环境等。很难想象,技术力量薄弱落后、仪器设备残缺不全且陈旧过时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想象,处于设施简陋,既脏又乱、毫无生气的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三、加大改革力度,确立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把握课堂和书本知识为目标,强调对书本知识的验证、理解、记忆、模仿和重复练嘻,并不太重视学生创造思维潜能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看看就行,分组实验步骤明确,学生循规蹈矩,能够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就好。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实施素质教育,这种教学目标非改不可,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素质,具备适应新教材、新要求的各种教学技能;必须破除“以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过程、演示实验现象和结果,并亲自分析解决问题,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大胆质疑,确立“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的求实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把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方式,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中,如上所说,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这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但受仪器设备、时间、精力的限制,并非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开展。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于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而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所以应该广泛应用电化教学、示范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互联网等手段。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室自身建设,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基础实施室,以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 4、开放实验室,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便于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中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室的开放,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能的场所和机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实验,这样做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未知的现象,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比较有水平的问题,实验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和答复,从而促进实验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5、综合考核方式。近年来,虽然口头上经常讲实验教学如何重要,而且高考的实验比例也在逐年加大,但对实验考核却是流于形式。

2009-09-11 10:46 回复

《缘来如此》

2楼

实验考核应该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综合评估,不能只凭实验报告上的几个步骤,几组数据就简单地作出结论,而应将平时实验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实验操作和口试、笔试相结合,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估,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独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这种考核办法对于深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规范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内容。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场所,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仪器设备要保证数量和质量,因此平时实验教师要做好维护、保养工作。而对于学生,也要严格要求,爱护公共设施,爱护仪器设备,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前,要认真预习,简要写出预习报告,这样在实验课上才能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实验任务,也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中,教师不能撒手不管,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诱导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中心环节。 实验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经过分析,综合提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

五、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实验教学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功能的有力保证。一方面,要健全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设施的使用、保养、维护、管理的条例规章,保证其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要具有完美的能够充分保证和体现良好教风学风的行为规范,使教者有规,学者有矩;此外,还要健全各种奖惩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相对稳定,在评模、评优等方面平等对待,甚至给予一定的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鼓励各方面的力量为实验教学献计献策。 中学实验教学,要与时俱进,使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其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实验教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深入探讨和研究,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核心是培养学生相对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社会的主体的、创造性地自我解决问题和开拓未来的综合生存能力,使学生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能严格自律,体谅他人的同情心和感动心等人情性,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充足的体力,还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就目标和目的而言,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学习课程不谋而合。

实验教学呼唤素质教育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大决策和有力措施。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实践功能,将在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一种贯穿于知识、能力、品质、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实验本质的全新的反映形式,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实验准备意识、实验操作意识属感性意识;实验迁移应用意识、实验创新意识则是理性意识。迁移应用意识是认识和能力上的飞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另外,实验意识也包涵交互性和预见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发展性和创造性因素。实验意识的培养是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基础。因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与核心,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一种境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结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等进行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还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学生的兴趣、动机、信念和情操等具有创新个性品质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着眼,全面分析实验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实际情况,走改革和创新之路。

过去,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造成了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的设备和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达到其实际应用效果。

过去,实验教学内容只由教材决定,并且实验方案已定,步骤已明,结论也已知,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读数、记录和计算结果就行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气息。 过去,教育体制不太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太小,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发表不同观点,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也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广大学生未能排除“固定观念”及其偏差想法,甚至宝贵的初中阶段创新思维高峰期被白白地错过去了。

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实验教学要以认识论、教育论、心理学原理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方法论和哲学理论为武器,全面大胆地进行改革。并掌握国际发展动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把实验教学置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结构之中,摆在前沿的重要位置。并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出发,对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结构、过程模式以及评估评价诸方面进行整体改革,积极配合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实验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和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积极创造实验教学改革的条件,首先是培养创造型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应该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倡导者、参与者、实施者、也是开路先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他们要敢于在历史性重大变化中企立潮头。

教师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执行主体,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应以创新者、交往者和促进者的面貌,全方位地积极介入,——理解、融入、生成。在研究、开发、设计、实施、选择和重组等各个方面,要身心介入、情感介入、智慧介入。

教师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课程意识、问题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发掘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内涵和实质,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提出一套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并付诸实施。还要不断地积淀知识精华,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衍生新的活性知识。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用和经验出发,让学生的童真生活世界回归,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培养了人才,也提高了自己,广大教师将完成一次时代性的跨越和蜕变。理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整个理科知识,又要掌握包括文科在内的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更要掌握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经过长期知识积淀和艰难的自身素质修养,造就成世纪型老师。

作为理科教师首先要调整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一般以文字形式表述,因此理科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语文知识;这些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律又常用公式表述,因此必须具有相应的数学知识;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和构成,化学也研究物质的运动和构成,两者互相交叉、互相涵盖;生物学研究生命,生命离不开物质,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电现象;地理知识中关于自然地理部分就分属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范畴;历史知识中关于科学发展史部分就是对自然科学发展和进步的记载;外语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政治知识关于哲学知识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武器;体育运动蕴含丰富的力学知识;音乐知识中发声的本质是机械振动;美术、艺术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科学就是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更是理科教师应掌握的现代技术。

在完成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充实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及情感的发挥,生成智慧资产。当你以教育教学为题作即席演说、举办讲座、主持节目或与公众对话时均能深入浅出、纵横捭阖,新课程的合格老师才见刍形;当你在完成新课程教学目标时,能对教学模式灵活取舍、严密整合和运用自如,则新课程合格教师已呼之即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合作者、策动者,而且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学习者。 如果说课程是个大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心脏,那么教学只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了解课程的真实含义及其改革方向,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 实验教学策应创新教育

教育本身要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中的二个突出的能力,互为表证,互相促进。

进一步来说,通过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创新意识,萌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信息加工艺术,最能引发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人类智慧的核心部分,涉及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以及制度完善。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逐步升华与完善。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要符合思维规律。例如,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也是创新想象的依据,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一般来说,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理性认识则基于对观察和实验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前奏。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培养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知识来源于学习,经验来源于实验等实践活动。知识越渊博,经验越丰富,创造性构想的思维越活跃。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有时如同火花闪现,稍纵即逝,要让学生学会捕捉,深入思考,由创造性想象向创造性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问题,营造创新情境,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引导发散性、求异性思维,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模块。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营造师生情感共鸣、信息交互畅通、思维活泼奔放、创造欲望高涨、创新灵感喷薄欲出的最优境界。

然而在问题的提出和整个解答或解释过程中,老师应体现主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分,使教学过程与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及时、圆满地帮助解答和解释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产生是创新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才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去想象和探索被表面现象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

想象力是以客观信息基础,在大脑中塑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思维能力,反映人们的向往,体现人们立足现实又不满足现实的心理追求和美好渴望,是借助创意性思维达到心理目标的手段,实质是沉积于大脑深处的信息被激活、调动、重新编码组合,产生超越现实的结果,使现实中从未有过的事物通过想象勾划出来,完成思维的跨越。想象力是可以后天开拓的能力,是创新基础,是创新之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应彻底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用动态、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要时刻记住,教育要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最应关心的是他们所具有品质——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问为什么。

因此,应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过的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这是进行创造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它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

1、创新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创新活动,创新动机来源于实际需要和实践活动;

2、创新兴趣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事物、新思想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能促进创新活动成功,创新兴趣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

3、创新情感是引起、推动乃至完成创新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新情感才能取得创新成功,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和巩固;

4、创新意志是创新过程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服性,创新意志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要长期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起点。创造性人才必然具备创新意识,即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说,培养创新意识首先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思维与直接、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不同,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形式的,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而创新思维则统领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三种基本形式。创造性思维指在发明创造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它的重要特征是: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活动的求异性、思维活动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的变通性、思维进程的突变性、思维活动的顿悟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思维活动独创性。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反映了思维活动的结果的不同层次。

在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梦境思维、童稚思维、模糊思维、机遇思维、瞄的思维、框外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迂回思维等均具有创造性思维因素,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人的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从想象到联想,从联想到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即人的思维方式顺应形势需要,对事物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就是求异,求异则首先要求善于联想。

由于知识的继承性,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固定的概念世界,一旦某种观念在头脑中形成,要改变或放弃都是异常艰难的。但是,当经验与现实产生冲突时,问题开始出现,往往惊奇接着产生,只要消除疑问的愿望存在,它便成为创新的最初冲动。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关键,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只要敢于克服困难,新事物、新概念可能豁然出现。成功之处最重要的在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或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一种求异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敢于打破常规,从荒诞离奇不可思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观念更新是对旧事物组成成分进行科学整合、大胆重组,并有意识训练出良好习惯,自觉采用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的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发展,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新眼光看待一切,用新方法处理一切。

各种思维方式均有各自的思维特点、方向、过程以及结果,均可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培养。只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就能实现物质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从而取得创新的更大成果。

常见的创造性思维如独立型、逆向型、超前型、横向型、跨越型、发散型、重组型、易位型、移植型、思变型等,都是非逻辑性思维,由人的右脑控制。没有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思维上的突破,开发右脑是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因为右脑掌控节奏、空间意识、形态、想象、白日梦、色彩、纬度,具有记忆、直觉功能,擅长图象,重整体与整合,是创造性活动中心。开发右脑的方法是,增加形象信息量,通过艺术途径进行联想、直觉和发散思维,强化左手、左脚和左侧身体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结合的产物,也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欲。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创造欲的人,经过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后,稍作短暂的修整,往往可能茅塞顿开,灵感萌生,若能及时捕捉住一瞬即逝的灵感,经过验证,便完成了创造性思维全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种变革活动,是指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一系列活动。 就个体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创造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也是一个综合体系化的概念,以一种系统性能力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潜力性质。

创造能力则是创造力的一种成分和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外显,创新者必备能力。创造能

力构成的心理基础除了创造性思维以外,还有适宜的知识结构和适宜于创新的优良个性品质。

具充沛创新能力的人的特有品质是:

1、敏觉。机警过人、观察入微,能注意别人未注意之处,凡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旁敲侧击,却直奔事物和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2、流畅。纵横捭阖、思路通畅,能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想出多项可能性乃至答案。

3、变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随机应变,适应现实、改革旧观念和习惯、去发现新方法、处理新问题。

4、独创。与众不同、推陈出新,能独立创造,有新颖的想法,对问题和事物作出的答案或反应出人意外。

5、精密。深思熟虑、周密详尽,能周全地考察和考虑各种情况,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地把事情做得更好。

6、冒险。大胆假设、勇于尝试,能面对未知状况进行积极探索,敢于猜测、尝试和批判,坚持已见、勇往直前。

7、挑战。锲而不舍、自强不息,能从混繁杂乱中理出头绪,层层深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挑战。

8、好奇。追根究底、探明真象,能对事物质疑,并努力探测、调查、寻找答案。

这些特有品质正是在实验教学,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最能得到表现和发挥。

创造能力在思维方面的表现是:

1、想象。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将大脑中的意象构思,并具体化,让想象能超越现实限制。

2、分析。分门别类、依次排序,通过深入查考、相互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综合。归纳概括、重建整合,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关系,把包罗万象的事物归类组合。

4、评鉴。分析判断、评估优劣,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事物评头论足作出甄别和鉴定。

要培养创造能力,必须打好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的同时,重视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人生是短暂的,在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早日进入创新,带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范围地选择学习的知识,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专业眼光,才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新思维。社会分工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不排斥跨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趋势呼唤专才,也呼唤通才,更呼唤创造性人才。

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学会智慧型的模仿,也就是创造性学习。模仿,建立在肯定自我、发挥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基础上。实验教学为此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借鉴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要不拘一格学习经验,从中发现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但科学的本质是批判,必须从对旧的传统框架的批判中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事物。批判,是创新的动力,也是一种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批判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个性品质的特征是:

1、独立的人格特征。遇事有主见,处事有自己的观点,不会人云变云、轻信他人、盲目服从;勇于向常规挑战,不满足于已有结论,敢于并善于怀疑权威。

2、优良的意志品质。创新必须破旧,不惧坎坷、不畏艰辛、不怕阻碍,更不轻易服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目标,坚韧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头。

3、强烈的求知欲。有获取知识的旺盛欲望,对未知欲知之,知一欲知三,知此欲知彼,

凡事物欲知其然,对知其然者又欲知其所以然。

4、勇敢的献身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憧憬美好的信心、执着追求的耐心和大胆进取的冒险精神。

实验教学旨在培养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但要培养创造能力,还要从诸多方面着手,因为创造能力的形成还与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原有创新方法和好奇心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做到:

1、努力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重视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

2、敢于批判乃至否定前人,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勇于尝试和思考,学会从多角度和多思路回答问题。

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创新的内在机制,积累创新方法。

5、掌握知识经济和创新的关系,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观。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敏锐的创新意识、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持续的进取心、浓厚的兴趣、甘冒风险的魄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以及对困境的幽默感和对模糊的容忍度等,还有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直觉、潜意识和灵感。这些都是个体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培养个体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思维品质,及时了解所需信息,灵活掌握、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合理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创新技法,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

灵活应用创新技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价值实现的能力品质,如学习能力、抓住机遇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完成能力、借助能力、延伸大脑思维能力。

通过为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造能力的强弱。习惯势力是创新的顽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认识世界包括自己的才能、爱好、知识能力结构、优势和不足之处,是创新的保证,了解价值和效益,是创新的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了弯路,看到了更多的美丽景致;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步成功的后尘,可能是空闹一场。过时的书中也并没有成功秘笈和绝招,一切靠自己的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有所收获。循环往复,相信走完弯路、跳出旋涡之后,必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为真理和真知是照耀人类前进的明灯。同时也要注意到,人脑活动在无限制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创新的火花。

在教会学生自己把握未来、并热衷于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和遵循发挥创造能力的原则:

1、不要轻易作出决定,但决定一旦作出并付诸实施后,就要完全抛开一切责任感和对后果的关注,以便让思维自由运转。

2、有意识培养只集中力量考虑今天的习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目前环境,并将所有事件通知创新机制,让它作反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力量,今天丰富多彩,相信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3、把一切注意力和反应,全都集中到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上来,才能感到轻松,精力集中干好。

4、创新机制在没有意识中的太多的自我的干涉时,工作效率最出色,当遇到棘手问题无任何进展时,最好不要再去想它,或者去睡一觉,睡眠机制有理想的机会摆脱意识干扰。

5、培养通过休息达到轻松、舒适的习惯,这种机制不仅能减轻工作带来的疲劳,还能消除过分关注、紧张和忧虑感所产生的干扰。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已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提问和质疑,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形成探究性实验去充实实验内容。并且尽量采用开放式实验,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可进行动态处理,如变换课题结构、已知条件、提问角度或论证形式。

按照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应夯实、拓宽、转变实验教学的基点,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进程、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价值观念,并营造安全、自由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和充分条件。

实验教学要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给学生讲人类文明史、科学发展史,开阔视野,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学习方式转化;给学生讲科学贡献,激发他们的浓厚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和愤发图强的精神,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具有明确的社会目标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创新,才具有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策动力。

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是指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力争超越、突破的精神。这种精神所焕发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出对思维和从事的活动,具有超越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创新能力是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综合性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都需要不断地、自觉地加以培养和训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应带有显着的研究性、引发性、发现性和归纳性。或者说,创新教育要首先自身创新。

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将涉及到新课程的教育指导思想、新课程目标定位、新课程结构设计、新课程内容选择、新课程教学方式、新课程考试方式和新课程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实验教学在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为理科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充分的依据。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工作,因为人是最容易受难于被打破的习惯的束缚,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框架;创新又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完全统一体制、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答案的教育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创新必须打破某些甚至所有的规则,对判断本身采取审视的态度,既聪明又“愚笨”,在交叉路口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创新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支撑,不能盲目地接受现状,而是挑战现状、争取重大突破。

学习模式应由以演绎推理思维为特征的下位学习,转化为以分析综合和抽象概念思维为特征的上位学习,以及以类比思维为特征的并列学习。接受性教学应向启发性、发现性、探究性教学的转化。对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对问题进行抽象、综合和类比等思维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创新也应表现为一种合作、互动的过程,风云际会才能做到人才辈出,创新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点。

实验教学推动教育现代化

实验教学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统一,是一门综合性学习课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从现代人才观的角度来说,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他们不仅知识面广,具有专业特长,而且具有实践能力、办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反映基本素质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雄厚的

知识和能力基础;他们是能经受挫折、压力甚至打击,具有成功基础和根本的智商和情商,表现出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人才;他们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实验教学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人才。

从现代学生观和师生观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他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教学正是这样开展的。

从现代教育观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都是教服务于学的过程。因为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实质。方法设计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以适应学的内部过程的需要,充分调动内部积极因素和内部活跃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积极思考。不仅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服务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设计,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教师和教为教学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方面自身的设计方面。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还包括素质教育观、终生教育观、双主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和四大支柱教育观等,实验教学一直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全面实施和具体体现的。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靠传授,而是通过学习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而得,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四大要素。实验教学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浓厚的学习情境,通过实验进行意义建构。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主体是人,活生生、有头脑、有情感、有行为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和灌输的对象,教学要从人的本源和本性出发,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看重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特别强调整修教学过程以人体、人性为根本,注重挖掘其潜能。实验教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注重培养一代身心健康、意志坚强、情操高尚、有知识、有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对实验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还必须充分理解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即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全民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信息化和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哲学范畴,是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必须严格符合科学规律。通过科学、民主、法治,实现全民族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最高的责任莫过于对人负责,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高,离不开终身教育。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与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从另一个角度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在学校形成的优秀品质带走,在工作中一直坚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在实验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是生存的重要品质,要在工作中继续发展和完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本身是一门产业,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劳动者的主要实践活动就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圆满完成学校实验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社会科学实验,从事生产实践活动。

受教育者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并且有的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教育也要体现个性化,以适应全民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圆丁不应该刻意把所有的树木均修剪成整齐划一的

圆锥体或圆球体,参天鼎立、荫披数亩的栋梁之材才具有实际价值,圪立悬崖峭壁、旁逸斜出的苍松劲柏最具有顽强生命力。实验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精心培育,有用人才必定顺理天成。

当今世界是多元世界、多极世界,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教育必须多样化,不拘一格育人才。实验教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培养的人才类型也非常丰富。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教育本身就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教育必须是信息化。实验教学也存在信息化,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必须运用信息手段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现代化属于国际概念,现今宇宙平川地球村,教育现代化必须国际化。实验教学也必须走出国门,培养国际化通用人才。

教育现代化的这些特征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理想模型,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实验教学也必须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注重的是人,注重的是人的发展。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相对于赖以生存的世界而进行的。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主动、高效地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基于这一点,不论是基础课程改革还是实验教学改革,都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让学生既有探究的机会,又有探究的情境;既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交互、交流和协作关系;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头脑,又有实践能力;既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有健全的人格;既能顺利完成基础教育,又能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应积极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践和创新着眼,注重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观念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中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提高人才素质培养质量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发展缓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陈旧,器材、设备老化,人力资源缺乏,配套软件不足,根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生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此提出一粗浅的设想,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创新理念 能否将中学实验教学摆在应有的位置,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是关键。由于多种原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一直没有给以足够重视,长期被摆在教学辅助地位,致使人、财、物长期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中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当作验证公式、定理等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认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处于辅助地位,甚至可有可无的思想认识是浮浅的,有害的。中学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当然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地位也必须肯定,他们的工作并非“教辅”,而是一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这些都应该成为校园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二、加大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中学实验教学,虽然不象高等院校的实验那样技术含量高、难度大,但它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并非每个人都能胜任。首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简单的操作和维护都不懂的人,能够独立完成中学实验教学的工作。所以中学实验教学人员的配备需要专业化。当然,具备了专业知识,也并非就是一个好的实验教学者,还需要

爱岗敬业,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有了好的实验教学者,还需要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洁美优雅、催人奋进的教学环境等。很难想象,技术力量薄弱落后、仪器设备残缺不全且陈旧过时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想象,处于设施简陋,既脏又乱、毫无生气的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三、加大改革力度,确立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把握课堂和书本知识为目标,强调对书本知识的验证、理解、记忆、模仿和重复练嘻,并不太重视学生创造思维潜能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看看就行,分组实验步骤明确,学生循规蹈矩,能够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就好。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实施素质教育,这种教学目标非改不可,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素质,具备适应新教材、新要求的各种教学技能;必须破除“以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过程、演示实验现象和结果,并亲自分析解决问题,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大胆质疑,确立“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的求实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把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方式,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中,如上所说,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这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但受仪器设备、时间、精力的限制,并非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开展。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于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而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所以应该广泛应用电化教学、示范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互联网等手段。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室自身建设,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基础实施室,以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 4、开放实验室,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便于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中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室的开放,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能的场所和机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实验,这样做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未知的现象,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比较有水平的问题,实验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和答复,从而促进实验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5、综合考核方式。近年来,虽然口头上经常讲实验教学如何重要,而且高考的实验比例也在逐年加大,但对实验考核却是流于形式。

2009-09-11 10:46 回复

《缘来如此》

2楼

实验考核应该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综合评估,不能只凭实验报告上的几个步骤,几组数据就简单地作出结论,而应将平时实验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实验操作和口试、笔试相结合,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估,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独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这种考核办法对于深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规范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内容。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场所,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仪器设备要保证数量和质量,因此平时实验教师要做好维护、保养工作。而对于学生,也要严格要求,爱护公共设施,爱护仪器设备,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前,要认真预习,简要写出预习报告,这样在实验课上才能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实验任务,也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中,教师不能撒手不管,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诱导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中心环节。 实验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经过分析,综合提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

五、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实验教学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功能的有力保证。一方面,要健全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设施的使用、保养、维护、管理的条例规章,保证其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要具有完美的能够充分保证和体现良好教风学风的行为规范,使教者有规,学者有矩;此外,还要健全各种奖惩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相对稳定,在评模、评优等方面平等对待,甚至给予一定的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鼓励各方面的力量为实验教学献计献策。 中学实验教学,要与时俱进,使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其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实验教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深入探讨和研究,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关内容

  • 广东2011年自考阴影与透视课程考试大纲
  • 目录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制图的基本知识及计算机绘图简介 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 制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几何作图 平面图形的分析和画法 草图画法 AutoCAD简介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物体的三面投影 点的投影 直线的投影 平面的投影 AutoCAD的编辑功能 ...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教学研究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环艺专业构成设计课程的本质特点,探讨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课题练习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归纳和研究,以使本课程教学能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艺术 设计专业 构成课程 改革 教学训练框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构成课程 环境艺 ...

  • [机械CAD实训]课程标准
  • 附件3: <机械CAD 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械CAD 实训 课程编号:0601025 课程性质:职业技能课 计划课时:48课时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一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 ...

  • 虚拟现实期末论文
  •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 考试科目:虚拟现实原理与技术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班内序号: 学号: 姓名: 手机 任课教师: 北京邮电大学 时间:2016年1月12日 虚拟现实原理与技术的简单探索 张克迪 (北京邮电大学) 摘要"虚拟现实"就 ...

  • 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与表现
  • 摘要:概论:"三大构成"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设计创作思维的专业训练的课程,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内容.本文通过对三大构成概念的认识,论述了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与表现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

  •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制图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研究
  • 摘要:<建筑制图>与<AutoCAD>这两门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制图的基础课程,文章分析了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制图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的原因,并提出了详细的融合实施方案,达到适应高职高专高人才培养模式与拓宽学生就业的效果. 关键词:制图:AutoCA ...

  •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
  •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 3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任务和目的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Autocad 知识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具备使用该软件绘制技术图样的能力. (1)能够正确设置绘图环境和控制图层, ...

  •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 ...

  • 大客户营销管理
  • 大客户营销管理-B to B营销操作实务课程特色与背景 [课程背景] 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我们总结主要原因如下: 1. 营销 重点讲的是B to C的,而不是B to B的模式:经常听的怎么卖牛奶.卖洗衣粉.卖可口可乐,而不是怎么卖专业的设备,怎么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2. ...

  •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3篇
  • 学校每个月都有学生对老师的评教,但是只能知道分值,却不知学生真实的对我的课程的想法。所以现在课程中期或结束时,让学生写总结,当然有些学生会写些奉承的话,我说了,对我提出好的建议或对我的点。提出的可以不留姓名。其实对我来说学生是最好的老师,我的进步其实也是学生带来的,只有学生知道需要什么,他们更乐于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