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内涵.特征与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内涵、特征与影响

2012-09-18

摘要:“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之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需从依赖要素投入到依靠全要素增长率推动的阶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撷取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征,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第三次工业革命,内涵,特征,中国应对

一、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已经初现端倪,但也可能是旧酒装新瓶。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 张永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及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说法更像一个噱头。新能源与技术的结合方向是对的,但是无论从目前互联网技术还是从新能源的发展来看,时机都不成熟。一些高端技术的突破还遥遥无期,风

能和太阳能还是小打小闹,只靠一两项技术完不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目前的发展基础来看,远远无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提并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俊峰 新能源战略其实是许多国家早已经确立的战略。无疑,新能源与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两者结合形成对现有经济结构具有颠覆力量的工业革命的基础尚未确立,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仅仅是一些学者的提法。技术的发展不是某项技术的突破可以完成的,更重要的积累,它有自己的周期,不是单单依靠政府的刺激、支持就可以达成的。而目前拉动经济变革的技术积累远未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相比于“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从18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次浪潮的拓展期,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大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等最尖端的技术,目前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准确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一是更聪明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的模型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并降低了成本。二是新材料的出现,新材料比旧材料更轻、更坚固、更耐用。三是更灵巧的机器人,下一代制造业机械设备将会完全不同。它们会抓取、装运、暂存、拾取零部件以及进行清理打扫等,这些技能让它们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四是基于网络的制造业服务商,在互联网上,这些服务商促成了完成的产业链。五是新的制造方法。最有名的是3D打印技术(也称立体印刷)。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方式的“五大支柱”非常重要。支柱一,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支柱二,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支柱

三,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气和其他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支柱四,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支柱五,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的电可以通过洲际间的共享电网平台进行买卖。五大支柱必须协同发展,不能有所偏废。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建勋 我们要充分研究此次工业革命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其一,它改变了制造业原有的投入方式。生产将更有弹性,且劳动力投入将更少。其二,未来的制造业将远离大规模制造模式,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模式靠拢。建立在虚拟制造技术基础上的附加制造技术,已开始用于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其三,制造业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巨型跨国公司的诞生周期将越来越短。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获取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协作服务,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各类专业化的产品销售通过互联网等新型物流信息传播手段,使拥有最新款式的消费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行销全球;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让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家如鱼得水,推出新品变得易如反掌且制造和销售成本更低。其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高技术服务业。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同时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原有服务业部门的重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其标志是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

国务院参事 汤敏 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二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文 一些外国专家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新兴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其实质是通过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深刻变革,重塑制造业格局。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如果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国还需要近40年的努力,而这将创造数以千计的商业机遇、提供数百万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职位,并将使中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军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就地化生产。比如说数字化制造所带来的便利,贴近消费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市场需求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这会影响到产业竞争力非常核心的问题,所以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回流到市场范围大、市场需求多层次比较突出的一些地区,实际中国也具备特点,中国13亿人口大市场太诱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郑新立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前两次工业革命我们都落后了,因此,有可能的话,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要被发达国家落得太远,争取尽可能走在前面。

2、挑战

“产业回迁”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可能面临的最为迫切的挑战,但体制、机制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 中国若不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不仅无法占据此次超级产业革命制高点,更有可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认为所有的制造业都会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迁移回发达国家是不对的。是否迁回,还是要看你想要制造什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中国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制造商想要在中国销售产品,在中国制造,比在其他地方制造,再运输到中国好。中国在其他方面,也是有优势的。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制造一个电子产品,在中国我就可

以找到我所需要的所有服务,不仅是生产服务,还有供应链,原材料,制造技术,甚至是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分散决策,包括生产的分散化和决策的分散化,这是非常关键的。相对于未来的分散决策,目前中国的政府集中决策,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所以最根本的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

四、中国应对措施

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和体制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今后的发展战略,要有布局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主动意识。要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核心和关键性技术,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别人。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基础了,关键性的问题是专利、新技术转化为产业的问题。在专利、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可以互为市场,有利于培育新兴的、高端的产业,自己做大做强以后,再参与国际竞争。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文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是通过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深刻变革,重塑制造业格局,因此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两化融合推动新工业革命,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继承和融合创造,要提升研发设计网络化水平,要提升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要加快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要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服务型发展,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务院参事 汤敏 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呢?除了需要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之外,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创新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没有创业的创新是无本之木。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追求增长速度,

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好与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相悖。在以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市场中,政府的运营机制很难适应瞬息多变的技术与市场。在新工业革命中,政府不转型,企业难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吕铁 贺俊 黄阳华 我国必须尽早做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项准备。而有效的政策部署必须围绕着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题的制造业“数字化”和“大规模定制”展开。第一,突破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技术准备。必须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应该向这些领域倾斜,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结合起来。第二,“大规模定制”要求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市场准备。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双“提升”的有利条件,将“大规模定制”与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启动“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转变人才资本开发思路,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人才储备。要增强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调整的灵活度,及时根据未来制造业对设计、IT、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要加强职业培育,帮助人力资本提升技能,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岗位不断提升的能力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育,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程式的探索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研究部部长 冯飞 政府要适应这些趋势性的变化,企业也要捕捉发展和调整的机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如果我国能把短板补齐,发挥超大规模国家多层次市场的优势,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其次,数字化制造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明显提高,必须具备驾驭这些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现在出现了人才结构供给的扭曲,应该把如何提高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人才战略除了要关注高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还要着眼于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第三,体制机制要变革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是单一政策的调整,是系统性变革问题,这种系统性变革要求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这对我们是最大的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课程教授 潘文灏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走上新经济的必由之路,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特点,应该是成为发展模式的核心,抓住核心有望成为一个引领者。其一,基于学科交叉、新兴技术及企业的群体涌现与协同融合;尤其是,抓住信息技术对其他新兴产业和技术的、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催化作用,实际上美国就是采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来弥补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抓住生物技术对环境治理、新能源等之间的耦合效应,美国就是主要采用生物技术来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的。其二,基于比较优势与包容性发展,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争取全球伙伴共同应对挑战,兼顾能源安全、环境与气候变化。其三,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尤其是在教育上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论

本文撷取了国内外权威专家的观点,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特征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透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看到各界对是否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仍然具有争议。如果存在,那么其核心很可能是我们此前多次强调的“两化融合”。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认为目前的讨论强调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对生产力方面的影响,但对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影响,如供应链格局、资本和劳动的分配关系等则论述不足。关于中国的应对策略,我们认为当然应该在技术和教育领域有所安排,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度层面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向依靠全要素增长率带动的道路上来。而众所周知的是——制度,无论是经济层面的还是政治层面的,是决定全要素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第三次工业革命:内涵、特征与影响

2012-09-18

摘要:“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之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需从依赖要素投入到依靠全要素增长率推动的阶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撷取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征,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第三次工业革命,内涵,特征,中国应对

一、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已经初现端倪,但也可能是旧酒装新瓶。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 张永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及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说法更像一个噱头。新能源与技术的结合方向是对的,但是无论从目前互联网技术还是从新能源的发展来看,时机都不成熟。一些高端技术的突破还遥遥无期,风

能和太阳能还是小打小闹,只靠一两项技术完不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目前的发展基础来看,远远无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提并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俊峰 新能源战略其实是许多国家早已经确立的战略。无疑,新能源与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两者结合形成对现有经济结构具有颠覆力量的工业革命的基础尚未确立,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仅仅是一些学者的提法。技术的发展不是某项技术的突破可以完成的,更重要的积累,它有自己的周期,不是单单依靠政府的刺激、支持就可以达成的。而目前拉动经济变革的技术积累远未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相比于“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从18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次浪潮的拓展期,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大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等最尖端的技术,目前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准确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一是更聪明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的模型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并降低了成本。二是新材料的出现,新材料比旧材料更轻、更坚固、更耐用。三是更灵巧的机器人,下一代制造业机械设备将会完全不同。它们会抓取、装运、暂存、拾取零部件以及进行清理打扫等,这些技能让它们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四是基于网络的制造业服务商,在互联网上,这些服务商促成了完成的产业链。五是新的制造方法。最有名的是3D打印技术(也称立体印刷)。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方式的“五大支柱”非常重要。支柱一,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支柱二,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支柱

三,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气和其他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支柱四,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支柱五,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的电可以通过洲际间的共享电网平台进行买卖。五大支柱必须协同发展,不能有所偏废。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建勋 我们要充分研究此次工业革命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其一,它改变了制造业原有的投入方式。生产将更有弹性,且劳动力投入将更少。其二,未来的制造业将远离大规模制造模式,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模式靠拢。建立在虚拟制造技术基础上的附加制造技术,已开始用于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其三,制造业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巨型跨国公司的诞生周期将越来越短。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获取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协作服务,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各类专业化的产品销售通过互联网等新型物流信息传播手段,使拥有最新款式的消费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行销全球;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让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家如鱼得水,推出新品变得易如反掌且制造和销售成本更低。其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高技术服务业。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同时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原有服务业部门的重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其标志是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

国务院参事 汤敏 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二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文 一些外国专家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新兴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其实质是通过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深刻变革,重塑制造业格局。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如果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国还需要近40年的努力,而这将创造数以千计的商业机遇、提供数百万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职位,并将使中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军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就地化生产。比如说数字化制造所带来的便利,贴近消费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市场需求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这会影响到产业竞争力非常核心的问题,所以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回流到市场范围大、市场需求多层次比较突出的一些地区,实际中国也具备特点,中国13亿人口大市场太诱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郑新立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前两次工业革命我们都落后了,因此,有可能的话,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要被发达国家落得太远,争取尽可能走在前面。

2、挑战

“产业回迁”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可能面临的最为迫切的挑战,但体制、机制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 中国若不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不仅无法占据此次超级产业革命制高点,更有可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认为所有的制造业都会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迁移回发达国家是不对的。是否迁回,还是要看你想要制造什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中国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制造商想要在中国销售产品,在中国制造,比在其他地方制造,再运输到中国好。中国在其他方面,也是有优势的。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制造一个电子产品,在中国我就可

以找到我所需要的所有服务,不仅是生产服务,还有供应链,原材料,制造技术,甚至是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分散决策,包括生产的分散化和决策的分散化,这是非常关键的。相对于未来的分散决策,目前中国的政府集中决策,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所以最根本的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

四、中国应对措施

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和体制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今后的发展战略,要有布局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主动意识。要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核心和关键性技术,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别人。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基础了,关键性的问题是专利、新技术转化为产业的问题。在专利、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可以互为市场,有利于培育新兴的、高端的产业,自己做大做强以后,再参与国际竞争。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文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是通过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深刻变革,重塑制造业格局,因此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两化融合推动新工业革命,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继承和融合创造,要提升研发设计网络化水平,要提升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要加快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要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服务型发展,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务院参事 汤敏 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呢?除了需要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之外,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创新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没有创业的创新是无本之木。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追求增长速度,

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好与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相悖。在以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市场中,政府的运营机制很难适应瞬息多变的技术与市场。在新工业革命中,政府不转型,企业难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吕铁 贺俊 黄阳华 我国必须尽早做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项准备。而有效的政策部署必须围绕着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题的制造业“数字化”和“大规模定制”展开。第一,突破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技术准备。必须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应该向这些领域倾斜,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结合起来。第二,“大规模定制”要求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市场准备。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双“提升”的有利条件,将“大规模定制”与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启动“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转变人才资本开发思路,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人才储备。要增强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调整的灵活度,及时根据未来制造业对设计、IT、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要加强职业培育,帮助人力资本提升技能,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岗位不断提升的能力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育,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程式的探索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研究部部长 冯飞 政府要适应这些趋势性的变化,企业也要捕捉发展和调整的机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如果我国能把短板补齐,发挥超大规模国家多层次市场的优势,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其次,数字化制造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明显提高,必须具备驾驭这些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现在出现了人才结构供给的扭曲,应该把如何提高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人才战略除了要关注高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还要着眼于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第三,体制机制要变革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是单一政策的调整,是系统性变革问题,这种系统性变革要求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这对我们是最大的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课程教授 潘文灏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走上新经济的必由之路,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特点,应该是成为发展模式的核心,抓住核心有望成为一个引领者。其一,基于学科交叉、新兴技术及企业的群体涌现与协同融合;尤其是,抓住信息技术对其他新兴产业和技术的、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催化作用,实际上美国就是采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来弥补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抓住生物技术对环境治理、新能源等之间的耦合效应,美国就是主要采用生物技术来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的。其二,基于比较优势与包容性发展,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争取全球伙伴共同应对挑战,兼顾能源安全、环境与气候变化。其三,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尤其是在教育上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论

本文撷取了国内外权威专家的观点,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特征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透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看到各界对是否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仍然具有争议。如果存在,那么其核心很可能是我们此前多次强调的“两化融合”。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认为目前的讨论强调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对生产力方面的影响,但对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影响,如供应链格局、资本和劳动的分配关系等则论述不足。关于中国的应对策略,我们认为当然应该在技术和教育领域有所安排,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度层面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向依靠全要素增长率带动的道路上来。而众所周知的是——制度,无论是经济层面的还是政治层面的,是决定全要素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相关内容

  • 关于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文献综述(节选)
  • 关于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文献综述(节选)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一 个指导思想,也是制定中国教育宏观发展战略的基本纲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教 育要怎样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这已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而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 的核 ...

  • 清教徒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征
  • 清教徒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征 17世纪的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请教之间展开.英国在上一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的影响, ...

  •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
  • 作者:李林杰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8期 摘要 本文从全面.重点.客观衡量与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程度及其进程的目的和要求出发,进一步界定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标志.目标及其衡量与评价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过程和效果两方面,选择.建立了一套较全面.系统.简 ...

  • 经济新常态
  •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班级:政治一班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姓名:郭晚露 学号:[1**********]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目 录 摘要: ................................................................... ...

  • 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_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_张英琦
  • 2003年8月第12卷第3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nPetroleumInstitute(SocialScience) Aug.,2003Vol.12No.3 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 ---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 张英琦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 ...

  • 关于强势品牌特征与培育对策的思考
  • 第24卷 第4期2005年8月 工业技术经济 V ol 124, N o 14 总第140期 关于强势品牌特征与培育对策的思考 高 伟 [摘 要] 本文首先从品牌消费的角度对强势品牌进行了界定, 提出了强势品牌在知名度.美誉 度.忠诚度.人格化及链动力方面应该具备的特征, 然后从品牌内涵.品牌主张. ...

  •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摘要: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高速发展,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引发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技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环境.资源.人口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主要难题,而制造业就是突出的资源消耗者及环境污染者之 ...

  • 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
  • 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 设计批评又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含义是指合理地安排视觉元素.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 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设计作品的各个层面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 ...

  • 经济新常态的学理内涵与中国特征
  • 作者:许捷饶育蕾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04期 基于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判断,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思想.学界对此展开广泛讨论,各种观点复杂交混:一是质疑新常态论断的观点.如樊纲(2014)认为,"现在不是新常态,现在是回归正常状态,是回归到潜在增长速度的正常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