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其实,无论那个约会对象来与不来,这等待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约会。

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是自己,在那个美的地方,占据着美的时段,感受着美的期待。

《东门之杨》画家·于水

【诗经原文】

《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白话译文】

东门之外有白杨,叶子茂密好乘凉。

约定黄昏来相会,等到启明星儿亮。

白杨长在城门东,叶子密密青葱葱。

约定相会在黄昏,等到天亮一场空。

【文化解读】

《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一)荒诞人生

《东门之杨》,是描写约会时,一方不至、一方久候的诗。

诗只有两段,两段的句型也是《诗经》中常见的循环往复、重复主要词语的形式,显得用语简单,意思雷同。但是,用语简单绝不等于用情简陋,这首短短的诗,情绪微妙,意味深长。

每段的前两句,都是在点明约会的地点:“东门之杨”,就在东门处,杨树下,那片枝繁叶茂的绿荫,适合情谊长青的相约。

每段第三句,是一再重复他们约会的时间:“昏以为期”,就在天地交合的、古礼成婚的黄昏时分,他们期待相见。

每一段的第四句,既是时刻,也是结局:“明星煌煌”、“明星晢晢”,启明星都亮起了,黎明悄然而至,一夜的等待已经过去,然而期盼中的会面还是没有到,约定中的那个人还是没有来。

既然如此,诗里的这位主人公,他是否依旧会继续地等下去呢?披着夜霜、挂着晨露,继续守望在东门之杨?诗里没有说,然而诗歌传达出的那一份无言、无后文的怅惘使我们都知道,负约的那个人,是不会来了。这位主人公等待的身姿,已经定格为故事结尾处的画面,无论他还再不甘地等待多久。

久候不至,——已经是这首诗歌的全部 。开始、过程和结尾,都只有一个“等 ”。欢喜地等、焦灼地等、无望地等。

《东门之杨》虽只短短两段,却简短而不简单:

首先,它的用词是唯美的,塑造出中国诗典型的、含蓄的、内敛的、意味无穷的意境之美;

其次,它的思想又是哲理的,细品之下,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诗里那个彻夜等候的人,——等待生命中的期许、等待未来,这永远是我们人生的姿态;而更奇妙的是, 我们甚至还能从这首小诗中嗅出一丝“荒诞”的意味:是谁在让我们这样耗尽生命地等待?我们究竟在等什么?我们真的清楚吗?我们又等得来吗?在宇宙洪荒的未知主宰下,我们个体的行为显得是如此渺小而无意义。

来自中国东周时期陈地的歌谣《东门之杨》,竟然和二十世纪轰动西方的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东门之杨》只有两段词,《等待戈多》也只有两幕戏。——在那一部经典的荒诞剧中,两名流浪汉于一棵枯秃的树下消磨光阴,只为等待一个叫戈多的、完全未知的陌生人。作为彼此陪伴的这两个流浪汉,又彼此不停地咒骂、抱怨。就在这样的无聊之中,他们等待的戈多爽约了一天,又爽约了一天。头顶的枯树干上已有新叶悄悄长出,点缀着他们的荒凉,而他们在等不来戈多的黄昏里,却惶惶然感觉失去了目标,寻死也无路、离开也无路,于是又只好回归于茫然的继续等待,等待那个传说中叫戈多的人出现。 等待戈多,就是等待救赎,等待他们谁也不知道为何而等的、有何可等的、能否等来的、生命里的未知。

这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它让人感触到人生的尴尬、行为的滑稽、求索的可笑、命运的飘忽。尤其,在剧作情节的放大效果中,集中显示出人类的苦恼都是如此毫无意义:在人生面前,我们如此无知;在命运面前,我们如此渺小;在世界面前,我们如此荒诞。

荒诞剧以一种极端的否定,给我们带来提醒和反思。它不是要让我们更加沦陷于悲观,而是要令我们在羞耻中清醒。

而无论是在枝叶繁茂的杨树下等待于东门,从日落到日出;还是在枝叶荒秃的枯树下等待着戈多,从黄昏到又一个黄昏;无论是古老的东方民歌,还是现代的西方戏剧,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出:我们人类,其实都是行为中的荒谬者、都是舞台上的偏执者、都是历史中的流浪汉。

始终流浪,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始终等待,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总相信等待中的事物无比重要,相信:戈多来了,就会解救茫然;东门赴约,就能解救寂寞。

然而在人生这场漫长的等待里,我们终究都还是要一个人的独自等待。每个人个体的本质属性就是孤独,谁来了,都解救不了还要继续等待更多未知宿命的命运轨迹与个体孤独。

而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存在,就必然会经受荒诞感的体验。比如,我们再回看这首诗里的“昏以为期”,其实黄昏时分的期约,就该是《东门之杨》里那个主角给对方也给自己设定的时间节点,黄昏结束,就该是等待的结束。然而过了这条时间线,他却还在无尽地等待,这不正是荒诞的行为吗?由这样的视角出发, 《东门之杨》可看做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幕由独角戏上演的荒诞剧。

(二)失约此生

有句话叫“诗无达诂”,对《诗经》的解释永远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每首诗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而《东门之杨》,究竟是谁等谁?朱熹的解释说:“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他的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约会而有一方赴约不来的诗。这个看法,也是我们今天释读这首诗的基准。

其实,诗里并没有明确交代是哪一方等待、哪一方失约,我们不知道那个看尽太阳西沉东升的苦等之人,是男还是女。但根据当时社会男女方支配行为的自由程度,以及根据常理中能够彻夜不归的社会情况,我们姑且把这首诗作常规的理解,也就是:这是一名男子,在苦候不知什么原因始终没来的女子。

这就很容易与《诗经》中另一篇约会等人的《静女》联系起来作对比。《静女》描写一个男子在佳人指定好的城上角楼等待,可那女子却调皮地躲藏起来不肯相见,偷偷看男子为她彷徨搔首、踟蹰徘徊的憨憨模样。这便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虽然也是约会的等待,可《静女》里的等待是有回应的。那位活泼可爱的女子,在打趣一番之后便现身了,还送给情人美丽的彤管、送给他从郊外新采的白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些小礼物都令男子喜出望外、爱不释手。《静女》中的约会等待,只是那个聪明女子故意设计的一个小情调,迟来之后,是更热切的相会。

而《东门之杨》不是,从天黑到天明,始终只有那个男子孤凉的只影,他的焦急等不来抚慰,他的坚守等不来补偿,他的浓情等不来回报,他的爱意等不来对称的相待。他甚至等不来一个解释、一个答案。等到天又白昼,他的世界却是彻底黑幕。

这样无望的、凄清的等待,更接近北宋欧阳修在词作《生查子》中记述的经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这首宋词里,纵使欧阳修一如既往沿袭着去年的约会之路来等了,却再也等不来旧时的佳人再次出现于花灯月下。

欧阳修的伤心泪,湿满了衣袖,悲恸难耐。而在《东门之杨》里,我们却看不到那位主人公的情绪表达。似乎诗歌只是素手涂画出一个单薄孤凉的身影,而且这身影还隐在了那些信息明确的地点、时间背后,他的身影如雾里观花看不分明,至于再具体到他的面庞、他的表情,是泪已潸然还是苍白萧索,我们更看不到。 似乎这是一个沉默的人,是一个不惯于诉说和发泄内心的人,而他仅用时间、地点勾勒的墨色画面,却弥漫着一层看不见绕不开的、深深的落寞。

“淡极始知花更艳”,无言,有时候更适于表达苦痛。有句话说:轻微的伤害使人喋喋不休,深重的痛苦使人沉默不语。 那诗中的主人公,在拂晓笼罩的轮廓里,背负着一夜跌碎到肩头的星光,遗世独立。

我们今天的读者,也许忽略了,在那个含蓄的年代,一个人用一夜守候来确证另一个人的终将不至,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爱在艰难的阶段,那个人最终放弃了,妥协于世事压力;也许是那个人在如约前来时遭遇了抗争不过的阻碍,从此再也不能赴他的约;也许是那个人的一次怯懦,便错手终生,一时犹疑,便告别初衷。

就像电影《夜半歌声》中讲述的故事:男主角因来不及看女主角约他私奔远走的来信,而错失了那个唯一一次,女主角在被逼成婚前冒着巨大危险逃出来的夜。从此,他们两人一伤残一疯癫,各自流离半世。

所以,短短一首《东门之杨》,落笔尽管是那样清淡,用情却是那样忧伤。诗里的男子,为伊人风露立中宵,而那今夜未至的人,以后还有机会再重新与他并肩看如此星辰如此夜吗? 她失约的岂止是今晚,也许更是此生此世的相随。

而那个等人的他,内心什么都已明了的他,披着霜冷露重,还是无言。

他用一夜无言的等待,相送他们两个人的此生,用沉默唱这一首告别的离歌。

(三)信义千古

把《东门之杨》置于男女约会的背景之下来读,当然是一种主流意见。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诗里只是在写“朋友之间负约不至”,是友人而非情人,那又有何不可呢?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广而泛之地来看“约期”,就此回顾历史上不同人之间的相约与等待。

相比情义,中国人更看重的是信义。似乎男女之间的情义尚可辜负,但朋友之间的信义不能轻负,有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就是“信”的重要远大于“情”。

比如《史记》中记载的那个著名的“尾生常存抱柱信”的动人故事,也许也并非像后世有情人所崇敬的那样感人。那也是一个男女约会而女方未至的故事,尾生是一位守信的青年,他和情人相约于桥下见面,可是女子没来,大水却来了,尾生抱定“不见不散”的信念,牢牢抱着桥柱在涨水中就此溺亡。人们常为尾生的痴情感动。——其实倒也并非如此。尾生所痴的不是心中的“情”,而是他许诺的“信”。倘若真是重情之人,他是会为了心上人而保重自己的,起码可以转移到安全地点去等待吧。 可他却宁愿用“生死不移”来证明一份“信守不变”。尾生的约会等待,是“信”的意义,大于了“情”的意味。

在朋友之“信”里,也有不极端而诗意的、不偏激而浪漫的。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故事,是苏东坡写的《僧圆泽传》。唐代的圆泽和尚,与李源是好友,二人相约前往峨眉山礼佛。圆泽要走陆路,李源想走水路,最后,圆泽还是顺从了李源的意愿,经由水路赴蜀。路上,他们在河边遇到了一位怀孕已三年之久的孕妇,圆泽于是对李源泣诉:这就是我不愿走水路的原因啊!这个孕妇所孕育的就是下一世的我,今天既然撞上,我就再不能逃避着不去转世了……十二年后,天竺寺外,我们再相见吧!其后,圆泽和尚坐化,那妇人也顺利生产。光阴荏苒,到约定的日子来临时,李源于月下造访天竺寺,见一个牧童对他唱起了歌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于是李源知道,这就是他相约十余年要见的故友了。牧童也赞道,李公,真乃信士。

这样一场朋友约期,竟跨越生死、缘定三生,不论身份、但凭精魂,是信,也是情!君子之交,情义高古,这样一个旷世传奇,以一种想象中的美好与惆怅,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情义延续方式,告慰了对于“生死之交”的信仰。

当那个由圆泽转世而成的小牧童,等他前世的至交,等在秋风白露的月夜中时,也像《东门之杨》的开始一样,心里有激动、有期待、有揣测、有不安,幸运的是,他的信友如期而至,不负他死别之托,不负他三生之诺。当他们故人已会、转身离去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结局有清风长空、精诚万古,有着因不失信、不负情,而比《东门之杨》明丽温暖的色彩。

而在《东门之杨》的尾声,诗里那主人公站在东门处,看头顶的夜光一寸一寸褪下去,心里的亮光也一寸一寸暗下去。——他知道,在他的世界里,有一盏灯,是永远地灭了,有一个人,是永远地退场了,从此永远退出了他的生命。

(四)约会自己

前文谈到了西方荒诞派戏剧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巧妙联系,而荒诞剧那种对人类行为存在的思考,不免显得有些灰暗而缺乏唯美。那么,让我们还是回到中国式的视角下,以一种不那么触目惊心的哲学,来回味《东门之杨》里的诗意隽永、哲思深长。

其实,无论那个约会对象来与不来,这等待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约会。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是自己,在那个美的地方,占据着美的时段,感受着美的期待。

我们平日总是穿梭于忙碌的事务之中,恨不得每天都是一张满满的日程表、都是一团繁乱的路线图,如果把日子制成一个表格,除了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紧凑、甚至多项交叠,可还能有一处空白,是什么也不干,特意给心灵放假吗?我们在像齿轮旋转一样越咬合越紧张、迫使生活不留空隙时,可曾有意识让生命慢下来,不再总是步履匆匆、不再全是事务充斥,只是把时光纯粹贡献给感观?而不是把时间都切割分配给没完没了的任务?——我们自己,确实很难提醒自己享受当下一刻的平凡与珍贵,我们总习惯地认为忙起来才是有意义。

但是一场被爽约的期会,却意外提供给人一块日程中的单纯。在这个单纯的时段里,除了等待,什么也不干。而在等待中,如果肯于不焦躁,就会发现,等待,并不是苍白的。节奏突然被慢下来,会加倍感受到平时忽略而过的众多美好,比如:天光的瞬息万变、色彩微妙,枝梢的风拂影动、姿态曼妙,云朵的纯洁遥远、翩然瑰丽,人群的目光冷暖、百态万千,以及自我心灵的无限延展,那么充沛的辽阔想象、那么久远的往事追忆、那么深切的细腻思考…… 等待过后,你会感谢,感谢那个疏忽的朋友把你晾在一个人独处的空间里;等待过后,才发现,真正约会的对象,是这个从没来得及认识的世界和早已被忽略许久的自我。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约会的等待中就写道: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

余光中把他约会时的等待化成了一首诗,约会对象来与不来,他都诗情画意地享受着。

如果不是这场专注的等待,也许经一夏也没把蛙鸣听入耳过;

如果不是这般用尽情怀的等待,可能一池的莲花从没开在眼中过;

如果不是可以停下来的等待,大概黄昏细雨只会是恼人的行路障碍,从没化成诗意把一颗心温柔打湿过。

然而此刻这一刹那,却在等待的收获里放大成永恒。

在西方存在主义眼中,《等待戈多》般的等待是荒芜的,而在传统中国人的情怀里,那些或凄清或无奈的等待都不等同于焦躁苍白,反而,从来都是一种美,——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细腻和丰盛。

早在宋代,人称“鬼才”的诗人赵师秀在体会约期的等待时,也曾在细雨蛙声里把等待写成一首诗。他的诗《约客》里写道: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夜已过半,客还不来,他闲自摆着棋盘,伴着梅雨,灯芯落下一点又一点,棋子敲落一枚又一枚。这画面,实在无奈,也实在雅趣;这心情,实在无聊,也实在写意。为了等待,生命突然闲了下来,这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吧,连蛙儿也鸣声庆贺。而他闲闲敲落的棋子,和着稀疏的细雨、和着快意的蛙鸣,如何不是谱出了一曲夏夜乐章呢?

约会,或许“会”的内容是目的,然而“约”的等待也未尝不是重要的过程。过程享受了,有时候目的反而可以不计较了。

所以,从《诗经·邶风》中的《静女》、到欧阳修的《生查子》、到赵师秀的《约客》、再到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自古至今的诗人,都在等待时,体味着一种期待和煎熬混合中的快感。那是因为,其实在见到伊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约会。

而《东门之杨》里那个人的一夜守候,“明星煌煌”、“明星晢晢”,也正是他心中的渴望,一寸一寸点亮了天光。也许被失约的他到最后已经不怒不怨,因为约会的等待,本身就是一首诗。他用耐心,为自己作诗。

其实,无论那个约会对象来与不来,这等待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约会。

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是自己,在那个美的地方,占据着美的时段,感受着美的期待。

《东门之杨》画家·于水

【诗经原文】

《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白话译文】

东门之外有白杨,叶子茂密好乘凉。

约定黄昏来相会,等到启明星儿亮。

白杨长在城门东,叶子密密青葱葱。

约定相会在黄昏,等到天亮一场空。

【文化解读】

《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一)荒诞人生

《东门之杨》,是描写约会时,一方不至、一方久候的诗。

诗只有两段,两段的句型也是《诗经》中常见的循环往复、重复主要词语的形式,显得用语简单,意思雷同。但是,用语简单绝不等于用情简陋,这首短短的诗,情绪微妙,意味深长。

每段的前两句,都是在点明约会的地点:“东门之杨”,就在东门处,杨树下,那片枝繁叶茂的绿荫,适合情谊长青的相约。

每段第三句,是一再重复他们约会的时间:“昏以为期”,就在天地交合的、古礼成婚的黄昏时分,他们期待相见。

每一段的第四句,既是时刻,也是结局:“明星煌煌”、“明星晢晢”,启明星都亮起了,黎明悄然而至,一夜的等待已经过去,然而期盼中的会面还是没有到,约定中的那个人还是没有来。

既然如此,诗里的这位主人公,他是否依旧会继续地等下去呢?披着夜霜、挂着晨露,继续守望在东门之杨?诗里没有说,然而诗歌传达出的那一份无言、无后文的怅惘使我们都知道,负约的那个人,是不会来了。这位主人公等待的身姿,已经定格为故事结尾处的画面,无论他还再不甘地等待多久。

久候不至,——已经是这首诗歌的全部 。开始、过程和结尾,都只有一个“等 ”。欢喜地等、焦灼地等、无望地等。

《东门之杨》虽只短短两段,却简短而不简单:

首先,它的用词是唯美的,塑造出中国诗典型的、含蓄的、内敛的、意味无穷的意境之美;

其次,它的思想又是哲理的,细品之下,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诗里那个彻夜等候的人,——等待生命中的期许、等待未来,这永远是我们人生的姿态;而更奇妙的是, 我们甚至还能从这首小诗中嗅出一丝“荒诞”的意味:是谁在让我们这样耗尽生命地等待?我们究竟在等什么?我们真的清楚吗?我们又等得来吗?在宇宙洪荒的未知主宰下,我们个体的行为显得是如此渺小而无意义。

来自中国东周时期陈地的歌谣《东门之杨》,竟然和二十世纪轰动西方的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东门之杨》只有两段词,《等待戈多》也只有两幕戏。——在那一部经典的荒诞剧中,两名流浪汉于一棵枯秃的树下消磨光阴,只为等待一个叫戈多的、完全未知的陌生人。作为彼此陪伴的这两个流浪汉,又彼此不停地咒骂、抱怨。就在这样的无聊之中,他们等待的戈多爽约了一天,又爽约了一天。头顶的枯树干上已有新叶悄悄长出,点缀着他们的荒凉,而他们在等不来戈多的黄昏里,却惶惶然感觉失去了目标,寻死也无路、离开也无路,于是又只好回归于茫然的继续等待,等待那个传说中叫戈多的人出现。 等待戈多,就是等待救赎,等待他们谁也不知道为何而等的、有何可等的、能否等来的、生命里的未知。

这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它让人感触到人生的尴尬、行为的滑稽、求索的可笑、命运的飘忽。尤其,在剧作情节的放大效果中,集中显示出人类的苦恼都是如此毫无意义:在人生面前,我们如此无知;在命运面前,我们如此渺小;在世界面前,我们如此荒诞。

荒诞剧以一种极端的否定,给我们带来提醒和反思。它不是要让我们更加沦陷于悲观,而是要令我们在羞耻中清醒。

而无论是在枝叶繁茂的杨树下等待于东门,从日落到日出;还是在枝叶荒秃的枯树下等待着戈多,从黄昏到又一个黄昏;无论是古老的东方民歌,还是现代的西方戏剧,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出:我们人类,其实都是行为中的荒谬者、都是舞台上的偏执者、都是历史中的流浪汉。

始终流浪,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始终等待,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总相信等待中的事物无比重要,相信:戈多来了,就会解救茫然;东门赴约,就能解救寂寞。

然而在人生这场漫长的等待里,我们终究都还是要一个人的独自等待。每个人个体的本质属性就是孤独,谁来了,都解救不了还要继续等待更多未知宿命的命运轨迹与个体孤独。

而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存在,就必然会经受荒诞感的体验。比如,我们再回看这首诗里的“昏以为期”,其实黄昏时分的期约,就该是《东门之杨》里那个主角给对方也给自己设定的时间节点,黄昏结束,就该是等待的结束。然而过了这条时间线,他却还在无尽地等待,这不正是荒诞的行为吗?由这样的视角出发, 《东门之杨》可看做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幕由独角戏上演的荒诞剧。

(二)失约此生

有句话叫“诗无达诂”,对《诗经》的解释永远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每首诗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而《东门之杨》,究竟是谁等谁?朱熹的解释说:“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他的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约会而有一方赴约不来的诗。这个看法,也是我们今天释读这首诗的基准。

其实,诗里并没有明确交代是哪一方等待、哪一方失约,我们不知道那个看尽太阳西沉东升的苦等之人,是男还是女。但根据当时社会男女方支配行为的自由程度,以及根据常理中能够彻夜不归的社会情况,我们姑且把这首诗作常规的理解,也就是:这是一名男子,在苦候不知什么原因始终没来的女子。

这就很容易与《诗经》中另一篇约会等人的《静女》联系起来作对比。《静女》描写一个男子在佳人指定好的城上角楼等待,可那女子却调皮地躲藏起来不肯相见,偷偷看男子为她彷徨搔首、踟蹰徘徊的憨憨模样。这便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虽然也是约会的等待,可《静女》里的等待是有回应的。那位活泼可爱的女子,在打趣一番之后便现身了,还送给情人美丽的彤管、送给他从郊外新采的白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些小礼物都令男子喜出望外、爱不释手。《静女》中的约会等待,只是那个聪明女子故意设计的一个小情调,迟来之后,是更热切的相会。

而《东门之杨》不是,从天黑到天明,始终只有那个男子孤凉的只影,他的焦急等不来抚慰,他的坚守等不来补偿,他的浓情等不来回报,他的爱意等不来对称的相待。他甚至等不来一个解释、一个答案。等到天又白昼,他的世界却是彻底黑幕。

这样无望的、凄清的等待,更接近北宋欧阳修在词作《生查子》中记述的经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这首宋词里,纵使欧阳修一如既往沿袭着去年的约会之路来等了,却再也等不来旧时的佳人再次出现于花灯月下。

欧阳修的伤心泪,湿满了衣袖,悲恸难耐。而在《东门之杨》里,我们却看不到那位主人公的情绪表达。似乎诗歌只是素手涂画出一个单薄孤凉的身影,而且这身影还隐在了那些信息明确的地点、时间背后,他的身影如雾里观花看不分明,至于再具体到他的面庞、他的表情,是泪已潸然还是苍白萧索,我们更看不到。 似乎这是一个沉默的人,是一个不惯于诉说和发泄内心的人,而他仅用时间、地点勾勒的墨色画面,却弥漫着一层看不见绕不开的、深深的落寞。

“淡极始知花更艳”,无言,有时候更适于表达苦痛。有句话说:轻微的伤害使人喋喋不休,深重的痛苦使人沉默不语。 那诗中的主人公,在拂晓笼罩的轮廓里,背负着一夜跌碎到肩头的星光,遗世独立。

我们今天的读者,也许忽略了,在那个含蓄的年代,一个人用一夜守候来确证另一个人的终将不至,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爱在艰难的阶段,那个人最终放弃了,妥协于世事压力;也许是那个人在如约前来时遭遇了抗争不过的阻碍,从此再也不能赴他的约;也许是那个人的一次怯懦,便错手终生,一时犹疑,便告别初衷。

就像电影《夜半歌声》中讲述的故事:男主角因来不及看女主角约他私奔远走的来信,而错失了那个唯一一次,女主角在被逼成婚前冒着巨大危险逃出来的夜。从此,他们两人一伤残一疯癫,各自流离半世。

所以,短短一首《东门之杨》,落笔尽管是那样清淡,用情却是那样忧伤。诗里的男子,为伊人风露立中宵,而那今夜未至的人,以后还有机会再重新与他并肩看如此星辰如此夜吗? 她失约的岂止是今晚,也许更是此生此世的相随。

而那个等人的他,内心什么都已明了的他,披着霜冷露重,还是无言。

他用一夜无言的等待,相送他们两个人的此生,用沉默唱这一首告别的离歌。

(三)信义千古

把《东门之杨》置于男女约会的背景之下来读,当然是一种主流意见。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诗里只是在写“朋友之间负约不至”,是友人而非情人,那又有何不可呢?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广而泛之地来看“约期”,就此回顾历史上不同人之间的相约与等待。

相比情义,中国人更看重的是信义。似乎男女之间的情义尚可辜负,但朋友之间的信义不能轻负,有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就是“信”的重要远大于“情”。

比如《史记》中记载的那个著名的“尾生常存抱柱信”的动人故事,也许也并非像后世有情人所崇敬的那样感人。那也是一个男女约会而女方未至的故事,尾生是一位守信的青年,他和情人相约于桥下见面,可是女子没来,大水却来了,尾生抱定“不见不散”的信念,牢牢抱着桥柱在涨水中就此溺亡。人们常为尾生的痴情感动。——其实倒也并非如此。尾生所痴的不是心中的“情”,而是他许诺的“信”。倘若真是重情之人,他是会为了心上人而保重自己的,起码可以转移到安全地点去等待吧。 可他却宁愿用“生死不移”来证明一份“信守不变”。尾生的约会等待,是“信”的意义,大于了“情”的意味。

在朋友之“信”里,也有不极端而诗意的、不偏激而浪漫的。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故事,是苏东坡写的《僧圆泽传》。唐代的圆泽和尚,与李源是好友,二人相约前往峨眉山礼佛。圆泽要走陆路,李源想走水路,最后,圆泽还是顺从了李源的意愿,经由水路赴蜀。路上,他们在河边遇到了一位怀孕已三年之久的孕妇,圆泽于是对李源泣诉:这就是我不愿走水路的原因啊!这个孕妇所孕育的就是下一世的我,今天既然撞上,我就再不能逃避着不去转世了……十二年后,天竺寺外,我们再相见吧!其后,圆泽和尚坐化,那妇人也顺利生产。光阴荏苒,到约定的日子来临时,李源于月下造访天竺寺,见一个牧童对他唱起了歌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于是李源知道,这就是他相约十余年要见的故友了。牧童也赞道,李公,真乃信士。

这样一场朋友约期,竟跨越生死、缘定三生,不论身份、但凭精魂,是信,也是情!君子之交,情义高古,这样一个旷世传奇,以一种想象中的美好与惆怅,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情义延续方式,告慰了对于“生死之交”的信仰。

当那个由圆泽转世而成的小牧童,等他前世的至交,等在秋风白露的月夜中时,也像《东门之杨》的开始一样,心里有激动、有期待、有揣测、有不安,幸运的是,他的信友如期而至,不负他死别之托,不负他三生之诺。当他们故人已会、转身离去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结局有清风长空、精诚万古,有着因不失信、不负情,而比《东门之杨》明丽温暖的色彩。

而在《东门之杨》的尾声,诗里那主人公站在东门处,看头顶的夜光一寸一寸褪下去,心里的亮光也一寸一寸暗下去。——他知道,在他的世界里,有一盏灯,是永远地灭了,有一个人,是永远地退场了,从此永远退出了他的生命。

(四)约会自己

前文谈到了西方荒诞派戏剧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巧妙联系,而荒诞剧那种对人类行为存在的思考,不免显得有些灰暗而缺乏唯美。那么,让我们还是回到中国式的视角下,以一种不那么触目惊心的哲学,来回味《东门之杨》里的诗意隽永、哲思深长。

其实,无论那个约会对象来与不来,这等待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约会。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是自己,在那个美的地方,占据着美的时段,感受着美的期待。

我们平日总是穿梭于忙碌的事务之中,恨不得每天都是一张满满的日程表、都是一团繁乱的路线图,如果把日子制成一个表格,除了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紧凑、甚至多项交叠,可还能有一处空白,是什么也不干,特意给心灵放假吗?我们在像齿轮旋转一样越咬合越紧张、迫使生活不留空隙时,可曾有意识让生命慢下来,不再总是步履匆匆、不再全是事务充斥,只是把时光纯粹贡献给感观?而不是把时间都切割分配给没完没了的任务?——我们自己,确实很难提醒自己享受当下一刻的平凡与珍贵,我们总习惯地认为忙起来才是有意义。

但是一场被爽约的期会,却意外提供给人一块日程中的单纯。在这个单纯的时段里,除了等待,什么也不干。而在等待中,如果肯于不焦躁,就会发现,等待,并不是苍白的。节奏突然被慢下来,会加倍感受到平时忽略而过的众多美好,比如:天光的瞬息万变、色彩微妙,枝梢的风拂影动、姿态曼妙,云朵的纯洁遥远、翩然瑰丽,人群的目光冷暖、百态万千,以及自我心灵的无限延展,那么充沛的辽阔想象、那么久远的往事追忆、那么深切的细腻思考…… 等待过后,你会感谢,感谢那个疏忽的朋友把你晾在一个人独处的空间里;等待过后,才发现,真正约会的对象,是这个从没来得及认识的世界和早已被忽略许久的自我。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约会的等待中就写道: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

余光中把他约会时的等待化成了一首诗,约会对象来与不来,他都诗情画意地享受着。

如果不是这场专注的等待,也许经一夏也没把蛙鸣听入耳过;

如果不是这般用尽情怀的等待,可能一池的莲花从没开在眼中过;

如果不是可以停下来的等待,大概黄昏细雨只会是恼人的行路障碍,从没化成诗意把一颗心温柔打湿过。

然而此刻这一刹那,却在等待的收获里放大成永恒。

在西方存在主义眼中,《等待戈多》般的等待是荒芜的,而在传统中国人的情怀里,那些或凄清或无奈的等待都不等同于焦躁苍白,反而,从来都是一种美,——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细腻和丰盛。

早在宋代,人称“鬼才”的诗人赵师秀在体会约期的等待时,也曾在细雨蛙声里把等待写成一首诗。他的诗《约客》里写道: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夜已过半,客还不来,他闲自摆着棋盘,伴着梅雨,灯芯落下一点又一点,棋子敲落一枚又一枚。这画面,实在无奈,也实在雅趣;这心情,实在无聊,也实在写意。为了等待,生命突然闲了下来,这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吧,连蛙儿也鸣声庆贺。而他闲闲敲落的棋子,和着稀疏的细雨、和着快意的蛙鸣,如何不是谱出了一曲夏夜乐章呢?

约会,或许“会”的内容是目的,然而“约”的等待也未尝不是重要的过程。过程享受了,有时候目的反而可以不计较了。

所以,从《诗经·邶风》中的《静女》、到欧阳修的《生查子》、到赵师秀的《约客》、再到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自古至今的诗人,都在等待时,体味着一种期待和煎熬混合中的快感。那是因为,其实在见到伊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约会。

而《东门之杨》里那个人的一夜守候,“明星煌煌”、“明星晢晢”,也正是他心中的渴望,一寸一寸点亮了天光。也许被失约的他到最后已经不怒不怨,因为约会的等待,本身就是一首诗。他用耐心,为自己作诗。


相关内容

  • [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 失约此生 <东门之杨>,是描写约会时一方不至.一方久候的诗.诗只有两段,两段的句型也是<诗经>中常见的循环往复.重复主要词语的形式,显得用语简单,意思雷同.但用语简单绝不等于用情简陋,这首短短的诗,情绪微妙,意味深长. 每段的前两句,都是在点明约会的地点:"东门之杨 ...

  • 1.诗经中婚恋是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哪几类内容? 试举例说明.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 (1)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 ...

  • [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 总 目 录 论文正文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 ...

  •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罗先德 [摘要]<诗经>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章法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语言艺术上.本文从解读<诗经>作品入手,进一步探究<诗经>的语言艺术规律,以证明<诗经> ...

  • 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 诗经名篇欣赏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 ...

  • 520,读读[诗经]里的爱情
  • <诗经>中包含了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尤以爱情之诗最多,或许是因为最适宜表达.讴歌爱情的文学艺术是诗与乐,而<诗经>正是诗与乐的结合.所谓无郑不<春秋>,无爱不成<诗经>,在520这个现代人关于爱的日子里,让我们放慢心绪,一起读读这些古老的关于爱的表 ...

  • 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 "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群像,人间百态,而其中的婚恋诗更加为人称道.提起婚恋诗,人们想到的大多是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性,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则并无太多关注.本文试图通 ...

  •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古诗文,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3.掌握诵读的技巧,理解诗歌的语句和主题. 4.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5. ...

  • 九年级诗歌鉴赏
  • 九年级诗歌鉴赏 (一)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