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和非理性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摘要]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中既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 理性 非理性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或现代西方哲学,都充满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统一的历史。本文拟就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说,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严密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思想在哲学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哲学中彻底贯彻理性原则,建构庞大的理性哲学体系的过程。理性主义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流色彩。

理性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过程。理性是属人的,理性的确立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密切相关。在近代,理性成为审视一切的至上原则,从笛卡尔的“我思”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其典型代表,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但由于片面强调理性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逐渐将人们引向对理性的迷信,人沦为从属于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理性的极度

夸大最终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危机。第二,将世界主客二分,即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两部分。笛卡尔的“我思”地位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但另一方面,这种主客分离又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导致理性的膨胀。传统理性主义往往更多借助理性思维来沟通主体与客体,而否定情感、意志等认识因素,这样人被抽象化为理性化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人的真正本性被掩盖起来。

自从有理性主义以后,就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但一直以来,非理性主义更多作为陪衬“红花”的“绿叶”,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出现转变,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德国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不少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非理性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反对以感性的实体或精神的实体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的理论;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超越于主观和客观的东西作为出发点的,把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在认识论上,他们反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宣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体验、直觉,认为靠这种神秘方法和信仰才能把握世界的真谛。在人性问题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把人抽象化、理性化,而主张无意识才是人的本质。

在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确立的思辩理性观和经验理性观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确立的政治理性观的基础上,十九世纪德国

古典哲学形成了一种大全的理性观。德国古典哲学使理性内在化、伦理化、本土化,企图在本体论、伦理学和历史观等领域建立一个理性王国,形成了一种大全理性观。康德是这一过程的开创者,他首先把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提到哲学高度加以阐发,从而在哲学中奠定普遍的理性原则,作为对一切事物进行批判的标准,建立起理性批判的哲学体系。他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和能力,给理性在自然、伦理、审美、道德、历史领域以应有的地位。他认为理性是最普遍的人类理性,是最高的认识能力、道德律令和审美的反思判断力,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理性。理性不仅为自然立法,而且还使人具有自律的能力,正是人的理性才构成了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最高的发展,他集大全理性观之大成,一方面把理性作为人的最高认识能力、认识手段和认识方法,认为理性能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有限认识无限。另一方面又将人的理性及其能动性贯彻到一切领域,把理性看着无限权力、无限素材、无限形式的实体,把理性由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到世界本体和历史主宰的高度。黑格尔把理性看作与绝对理念同一序列的概念,人类理性和宇宙本体理性是同一的。认为理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主宰,理性就是上帝,人的理性是对宇宙本体理性的反思,宇宙本体理性扬弃了人的理性,也只有在人的理性中才能得到完成;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的精神和社会历史都受理性的支配,“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是世界的主宰,

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黑格尔语)从而在哲学中最彻底地贯彻理性原则,建立起庞大的、无所不包的理性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他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导致了理性崇拜。

但是,主张理性至上的德国古典哲学也包含了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康德在认识论上着力揭示理性的矛盾。认为理性越出现象而探求“物自体”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为信仰主义留下了地盘。在是历史领域,他把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都消解在理性概念的辩证运动中,使社会成为理性观念的王国。但他又认为人是具有两重性的存在。作为感性存在物,人总要满足自己的自然欲望;作为理性存在物,人又按理性原则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感性追求和理性追求的矛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感性的个人和理性的社会的矛盾。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自我论”哲学也认为:人不加是感性生物,而且也是理性生物,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达到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的过程。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倡导无意识的绝对精神的自我直观,认为“绝对”以客观精神的形式体现出人的意志的冲动。黑格尔则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借助辩证法把非理性和理性结合起来。他将激情、意志、欲望等非理性主义因素置于他的大全理性观中,视为绝对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他还将热情视作在理性因素中的婢女,“它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因而热情受到了损失,遭到祸害——这可叫做‘理性的狡猾’”(黑格尔语)。黑格尔并没有回避社会历史中存在非理性的

事实。他虽然主张历史是一个合理性的过程,却“从未宣布历史在一切细节上都是合乎理性的,恰恰相反,它充分的非理性明显的不需要付出哲学上的努力就能看清楚”。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历史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非理性的东西是历史中消极的否定性的方面,居于从属地位,但不能排除其存在。理性不直接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把热情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热情因此成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级动力,二者交织成为历史的经纬线,世界就是由这两条线交织成的大地毯。费尔巴哈则用“我欲故我在”取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这三者的统一。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包含着激情、意志、直觉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综上所述,回顾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我们看到:在以严密理性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中也是包含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的。可以说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其实,不仅德国古典哲学而且整个西方哲学都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交融体。但是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议都存在片面性,存在不足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实际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人应当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没有理性,人的非理性会失去作用的方向,而没有非理性,理性也会失去其驱动力。因此片面强调人的理性因素或非理性因素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看到人

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体。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摘要]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中既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 理性 非理性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或现代西方哲学,都充满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统一的历史。本文拟就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说,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严密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思想在哲学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哲学中彻底贯彻理性原则,建构庞大的理性哲学体系的过程。理性主义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流色彩。

理性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过程。理性是属人的,理性的确立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密切相关。在近代,理性成为审视一切的至上原则,从笛卡尔的“我思”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其典型代表,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但由于片面强调理性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逐渐将人们引向对理性的迷信,人沦为从属于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理性的极度

夸大最终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危机。第二,将世界主客二分,即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两部分。笛卡尔的“我思”地位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但另一方面,这种主客分离又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导致理性的膨胀。传统理性主义往往更多借助理性思维来沟通主体与客体,而否定情感、意志等认识因素,这样人被抽象化为理性化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人的真正本性被掩盖起来。

自从有理性主义以后,就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但一直以来,非理性主义更多作为陪衬“红花”的“绿叶”,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出现转变,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德国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不少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非理性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反对以感性的实体或精神的实体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的理论;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超越于主观和客观的东西作为出发点的,把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在认识论上,他们反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宣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体验、直觉,认为靠这种神秘方法和信仰才能把握世界的真谛。在人性问题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把人抽象化、理性化,而主张无意识才是人的本质。

在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确立的思辩理性观和经验理性观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确立的政治理性观的基础上,十九世纪德国

古典哲学形成了一种大全的理性观。德国古典哲学使理性内在化、伦理化、本土化,企图在本体论、伦理学和历史观等领域建立一个理性王国,形成了一种大全理性观。康德是这一过程的开创者,他首先把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提到哲学高度加以阐发,从而在哲学中奠定普遍的理性原则,作为对一切事物进行批判的标准,建立起理性批判的哲学体系。他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和能力,给理性在自然、伦理、审美、道德、历史领域以应有的地位。他认为理性是最普遍的人类理性,是最高的认识能力、道德律令和审美的反思判断力,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理性。理性不仅为自然立法,而且还使人具有自律的能力,正是人的理性才构成了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最高的发展,他集大全理性观之大成,一方面把理性作为人的最高认识能力、认识手段和认识方法,认为理性能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有限认识无限。另一方面又将人的理性及其能动性贯彻到一切领域,把理性看着无限权力、无限素材、无限形式的实体,把理性由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到世界本体和历史主宰的高度。黑格尔把理性看作与绝对理念同一序列的概念,人类理性和宇宙本体理性是同一的。认为理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主宰,理性就是上帝,人的理性是对宇宙本体理性的反思,宇宙本体理性扬弃了人的理性,也只有在人的理性中才能得到完成;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的精神和社会历史都受理性的支配,“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是世界的主宰,

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黑格尔语)从而在哲学中最彻底地贯彻理性原则,建立起庞大的、无所不包的理性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他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导致了理性崇拜。

但是,主张理性至上的德国古典哲学也包含了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康德在认识论上着力揭示理性的矛盾。认为理性越出现象而探求“物自体”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为信仰主义留下了地盘。在是历史领域,他把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都消解在理性概念的辩证运动中,使社会成为理性观念的王国。但他又认为人是具有两重性的存在。作为感性存在物,人总要满足自己的自然欲望;作为理性存在物,人又按理性原则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感性追求和理性追求的矛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感性的个人和理性的社会的矛盾。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自我论”哲学也认为:人不加是感性生物,而且也是理性生物,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达到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的过程。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倡导无意识的绝对精神的自我直观,认为“绝对”以客观精神的形式体现出人的意志的冲动。黑格尔则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借助辩证法把非理性和理性结合起来。他将激情、意志、欲望等非理性主义因素置于他的大全理性观中,视为绝对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他还将热情视作在理性因素中的婢女,“它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因而热情受到了损失,遭到祸害——这可叫做‘理性的狡猾’”(黑格尔语)。黑格尔并没有回避社会历史中存在非理性的

事实。他虽然主张历史是一个合理性的过程,却“从未宣布历史在一切细节上都是合乎理性的,恰恰相反,它充分的非理性明显的不需要付出哲学上的努力就能看清楚”。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历史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非理性的东西是历史中消极的否定性的方面,居于从属地位,但不能排除其存在。理性不直接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把热情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热情因此成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级动力,二者交织成为历史的经纬线,世界就是由这两条线交织成的大地毯。费尔巴哈则用“我欲故我在”取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这三者的统一。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包含着激情、意志、直觉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综上所述,回顾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我们看到:在以严密理性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中也是包含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的。可以说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其实,不仅德国古典哲学而且整个西方哲学都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交融体。但是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议都存在片面性,存在不足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实际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人应当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没有理性,人的非理性会失去作用的方向,而没有非理性,理性也会失去其驱动力。因此片面强调人的理性因素或非理性因素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看到人

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体。


相关内容

  • 康德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_孙洋
  • 第27卷 总第159期 2008年第2期 2008年4月出版攀 登(双月刊) Ascent(Bim onthly) Vol 27 G eneral. No. 159No. 2. 2008 April. 2008 中图分类号:B51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647(2008) ...

  • 断裂与整合_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源考
  • 第27卷第2期2010年6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TEACHERSCOLLEGEQINGDAOUNWERSITY V01.27No.2 Jun.2010 ●J吃理,aw研-究 断裂与整合: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源考 赵万祥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 ...

  • 理性方法的缘起--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思考
  • 理性方法的缘起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思考 米昱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人物,在理性方法的缘起这一问题的探究上,对这三个人的哲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

  • 凡是存在的_都是合理的_质疑
  • 哲学·人文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质疑 □奚博先 [内容摘要]作者对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名言进行了质疑,从我国译介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关键词]存在:合理:合乎理性 [作者简介]奚博先,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 &quo ...

  • 超越精神的超越--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基督教的内在关联(张允熠)
  • 张允熠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建基在欧洲文化主流之上,而欧洲主流文化中的思想实质就是其理性主义和超越精神,马克思主义正是对这种超越精神的再超越.本文从三个部分阐述了这一问题:第一,"两希思想"混合为一,铸成一脉相承的欧洲基督教文化的核心 ...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doc
  • 人的解放--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一.文艺复兴 1. 文艺复兴的背景 古典文明灭亡后,由野蛮的日耳曼人结合罗马因素建立起来的中古西欧文明,在其文明初期,呈现了一片黑暗的景状.是罗马基督教会洗礼了野蛮的日耳曼人,给欧洲带来了文明之光.早期基督教会的主教和僧侣在中世纪的经济复苏中,喊着"工作就是 ...

  •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1. 古代哲学 (1)古希腊早期 泰勒斯 巴门尼德(爱利亚派,存在论) 赫拉克利特(辨证法创始人之一) 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 (2)古希腊中期 普罗泰戈拉(智者) 高尔吉尔(智者)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苏格拉底德申辩><巴门尼德>& ...

  • 浅谈西方美学史
  • 浅谈西方美学史 学号:1140630065姓名:陈杰鸣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国贸142 摘要:以西方美学为研究的对象,即美学是什么.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它,并以此为基础,弄清它与文艺批评.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它如何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美学 社会 ...

  •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
  •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