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美学史

浅谈西方美学史

学号:1140630065姓名:陈杰鸣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国贸142

摘要:以西方美学为研究的对象,即美学是什么。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它,并以此为基础,弄清它与文艺批评、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它如何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美学 社会科学 文艺领域

引言

首先,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它历来是和文艺批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其次,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它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再而,近代科学蒸蒸日上,它也闯进了文艺领域。最后,西方从十九世纪下半期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来,一般思想界日益进入危机。这就是说,美学已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一跃而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了。它的任务已不仅在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在改造人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不会毫无根据,因为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同与社会发展的时期的不同,人们在精神领域的启发是不同的。正如如果人们没有死亡的威胁,一般就没有危机意识一样,于是不同年代,人们对美学的认识不同,启蒙与发展也不同。固此,美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有了希腊思想家的基础上,人们对他们的思想不断进行解读,将经典传承下来的同时也带有自己更加贴近所处时代的认识,也就是为己所用的状态。所以说上层建筑是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正文

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地中海沿岸这里曾发生过民族大迁移,随即带来奴隶制度。美学起源的时代希腊经济基础开始发生激烈的变化。频繁的战争使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这就带来了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那时候出现的文学作品便是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一大部分就保存在里面,还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那时候看戏就是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种宗教的和政治的任务,所以文艺在希腊人生活里远比在后来二千多年中都较重要。此外,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因此,希腊美学理论是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的。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死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第二是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掌握知识和辩论的本领成为争夺政权者的必备条件,于是就有诡辩学派应运而起。第三,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

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哲学家们既然要注意到社会问题,就势必注意到文艺问题,文艺发展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术问题。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毕达哥拉斯学派,大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也是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研究音乐和谐,从而冲破局限,扩大研究对象到整个自然界,使美学的定义的到确立。这是整体希腊美学思想的起源,但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对象没有深入社会,虽有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却有着分歧。一是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另一个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我必然是赞同第二点的,就像是我赞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样,因为人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和谐不断变化有内因和外因,而外因是让人有巨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赫拉克利特,明确地走唯物主义方向,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转变发展的辩证过程,他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差生的”。他侧重对立的斗争,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动和更新。这是进步的思想也是正确的思想,已有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趋势。

3、德谟克利特,很大部分是谈灵感,开始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并且认为,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余力时,才进行自由的艺术活动,创造出多少是超功利的美的作品。他在这里,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也指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关系,替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此观点虽然在进步,却还是有他的局限性,但却很有说服力。

4、苏格拉底,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替美学找社会科学的解释。从效用出发,见出美的相对性,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立场。因此,美不能说是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这个观点在当时美学发展的社会看来是很新颖的,用于当下也是不过时。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给事物贴标签,甚至是人们自己也难免要划分三六九等,善恶美丑„„但我觉得好坏永远都是相对的,我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得到想要的东西罢了。一个人也许从这个方面看是好人,但相对的他也会做坏事。而一件坏事发生在你身上,总能带给你经验教训,也是好的。所以,从效用及其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美,是非常正确的。此外,苏格拉底对于艺术创造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他认为艺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可以比原来的真人物更美。这便是艺术创造的真谛,艺术应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它反映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却被创造者赋予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反作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以前已有相当好的基础。美学的主要问题大体明确了:那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主要问题。总的来说,柏拉图所要解决的还是早期希腊哲学家所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是文艺对社会的功用。柏拉图是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立场,他的文艺理论是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认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和教育者应该是哲学家而不是诗人。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维护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的哲学。我不赞同柏拉图的理想国观点,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应该有“理式”的存在。我认为这一概念歪曲的现实世界,而混淆人们的试听,从而构建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世界,以他个人的“理”来解释世界,从而维护贵族阶级政权。在《斐德若》里,他把人分为九等,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我不认可的,人应是自由而平等的,职业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但却不应该被分为三六九等,因为人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尊重,这个世界才会和谐,世界和谐,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他轻视实践,轻视劳苦大众的生产劳动,然后没有了这些人,确实会给生活的运转带来阻碍,这些人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这些人是重要的,应当重视。柏拉图虽认识到诗和艺术的深刻影响,但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为统治者服务的正义。他抨击荷马史诗的影响,认为这既破坏希腊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的性格中理智失去控制。他认为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末,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敬的荷马,也毫不留情的把他清洗掉。这样的态度,便是带有了太多的阶级与统治色彩在里面,为巩固奴隶制度而禁锢人们思想,无视人性,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有的一拼的,只是没那么霸道而已。我认为希腊神话里的神塑造得非常合情理,将人性反映在神的身上,他们也有欲望,敢爱敢恨,在维持着世界的同时,也与人间有着联系„„他们除了有神力以外,其他与人一样,会犯错,会耍小性子,有的花心,有的专情,正因如此,才会发生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才会有那些个精彩绝伦的冒险,才会穿越时空,吸引着现在的我们,给予我们宝贵的人生经验。我认为所有能给予人类真理的作品都是有意义的。神不应该是完美的,人也是生来如此,只要是有感情的生物就不会完美,我们应勇于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创造一个完美的存在,一股脑的绝对顺从与追随。纵观人类历史,政治强权,文化统治,思想禁锢的政权是迟早会被推翻的。柏拉图的观念确实是经典,是文化遗产,但也确实需要辩证的看待,他的思想较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但是历史也证明他的思想对进步的人类并非绝对不曾发生有益的影响的,其中包括文艺复兴和浪漫运动。这些虽与社会变革分不开,但却是取其可取之处,在特殊的时代,根据自身需求而把没有用处的部分扬弃掉,因此所吸收的部分往往就不是原来的真正的面貌。所以说文艺复兴与浪漫运动时代的思想都不能被称

为纯粹的柏拉图理念,要研究真正的柏拉图思想还是得回到那个年代的背景下,研读原作。

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辞学》。他的这些理论著作在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是作为探讨希腊文艺辉煌成就的钥匙而一直发生着深刻影响的。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把一些其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领域里。他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推翻了柏拉图的超感性世界的永恒的“理式”以及整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这是文艺思想上的大进步,但亚里士多德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终究是不彻底的,充满矛盾的。他没有看出文艺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创造活动不是落在认识与实践之外的。由此可见思想家哲学家们的理论都存在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特性,不会一下子做到完美与极致,人的一生毕竟太短暂,哲学体系的研究从无到有,是需要人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踩出来的,正因为有前人的铺垫,才有后人的发展壮大。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绝不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现象,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与哲学观点之间的矛盾,在哲学观点中他忽略了,而在美学观点中他却承认了,现实的世界按内在规律的发展。艺术的逼真并不是毕肖现象的浮面的真实,而是要揭示现象内部所含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因此它的前提不妨是假设或虚构的,在历史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假定这前提下,如果所写的都近情近理,令人看到就起逼真的幻觉,这就已尽了艺术的能事。亚里士多德看文艺,主要从科学出发,要求一切都有一个理性的解释,所以抛开了过去的一些神秘观念。他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本能,情感,欲望之类心理功能既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满足的权利。给它们以适当的满足,对性格就会发生健康的影响。就是从这种伦理思想出发,他对诗和艺术进行辩护: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既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它对于社会是有益的。他从人性出发,接受了人类的本来面貌。且没有一味地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满足人的欲求,对人发展有益于是对社会有益这是正确的观念,但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不是所有的文艺对所有的人都是有益处的,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欣赏角度不同,从而理解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所以我认为这是他未考虑周到之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中,有许多对悲剧的讨论。他指出了悲剧与史诗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曾妨碍他肯定悲剧和史诗的基本一致性。他反对悲剧用善恶报应的“圆满收场”而力持悲剧情节的转变应续由福转祸,收场定要悲惨,并不单纯地从文艺标准出发,他的“净化”说实在也带有社会的道德的考虑,正如他的“过失”说一样。但他认为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在于情绪的净化,这是错误的,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者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我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观

点,即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应是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场面,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通过他人的悲剧故事,而使观者得到人生经验及忠告,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发掘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以不要在自己身上发生类似的事情为目的做出改变,做一些对个人及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悲剧应有的作用。

我特别赞成一个观点:事物如果要显得美,一方面要靠它本身的特质,一方面也要靠观众的认识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观众尤其自身年龄、修养、经历、家庭背景等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与解读的方式也就不同。

亚里士多德虽然有许多观点比柏拉图的进步,但也有其阶级性的局限性。例如:只有上层贵族级的人物才可以当悲剧主角,文艺教育只以统治阶级的青年为对象等,他和柏拉图一样,对于职业性的技艺以及把文艺作为职业性的活动,都是极端轻视的。第三,他想把文艺看成只关照的认识活动,不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这反应的还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暴露出他的历史局限性。

继承了希腊文艺的罗马文艺,是“取法呼上,仅得其中”。它的发展很符合一般文化由成熟转到衰颓时所常现出的规律,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容已不存在,人们所醉心的是艺术形式的完美乃至于纤巧。随着社会发展,古罗马制订了习惯法,之后成立了基督教,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社会动荡的开始,教会开始走进历史的舞台,它由文明衍生出来,又不停地与文艺相互摩擦。

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世界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教会还是仇视文艺,竭力阻止人民从事文艺活动,但人民对文艺的自然要求毕竟是阻止不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展现了当时他们的艺术天才,却有许多还是为宗教而服务的。尽管如此,中世纪人们以基督教为主旨所创造的艺术还是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不说精神层面,光技术层面就很叫人叹为观止了。他们对宗教并不存有多大幻想,所以他们的作品在精神和风格上能超越宗教所限定的范围,表现出对现世美好是无的爱好。我想,劳动人民应该是深知完全靠神明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他们的创作是真正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真情实感融入作品中去,这样的作品富有诚意,才真正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感动。此外,民间的世俗文学也呈现出一种繁荣的局面,同样作者大半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普通人民,所以他们不受古典传统腐朽规则的束缚,在作品中能自由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他们对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蠢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对劳动人民的英勇和智慧进行了热情的表扬,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和基督教所宣扬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处于明显的对立。由此可见思想束缚的弊端以及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这种反封建的文艺深得民心,恰恰能使所有反封建派联合起来,利用文艺造势,也注定的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的结局。

但丁的文艺思想:他是意大利文艺运动的先驱,近代第一位最大的诗人。所以他是中世纪与近代交界线上的人物,他的文艺思想最适于用来说明由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变,也就是由封建社会到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其基本文艺理论主要见于《神曲》和《论俗语》。但丁的文艺作品有着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与现在

的人们很相似。人类的邪恶与欲望暴露无遗,但同时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他的思想很明显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思想的矛盾,而其中主导的方面也显然是新东西,即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所以说他是受民间作品影响而认识人类,挖掘人性,写出了近代第一部伟大的民族诗,去创造一种既非戏剧又非史诗的新形式,去运用教会所斥为“邪教”和“亵渎神圣”的题材。由此又激发了更多的人去创造更新的更进步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西方从此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逐渐得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顾名思义,文艺复兴就是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再生。但是这个名称并不足以包括这个伟大运动的全面。首先它不只是意识形态的转变,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也就是封建势力的削弱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建立。精神的解放很明显的表现于这时期的哲学思想。由于面临着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任务,由于密切联系到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在中世纪神学长期统治之后,开始恢复它的世俗性和科学性。唯物主义日渐占优势,无神论也开始在酝酿。对自然的观察与实践代替了经院派的烦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他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悬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这个生活理想实质上是人道主义。即否定神权中心以及其附带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肯定的是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但是人道主义者所代表的毕竟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所号召的个性自由,理性和全面发展毕竟还只是为本阶级服务。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巨大先驱者关于诗即寓言亦即神学的看法,简直如同从一鼻孔出气。教会说,神学才是真理,诗只是说谎,所以和神学是对立,应该排斥。人文主义者辩护说:神学本身也就是诗,诗也就是神学,因为它们都是寓言,都把真理隐藏在障面纱后面。但是在一些美学基本问题上,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的意见是相当分歧的,有时甚至自相矛盾。在文艺标准问题上,由于当时人大半强调人性的普遍,各时代各民族的人在好恶上的一致,绝对美与绝对标准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但相对美与相对标准的看法也在开始出现。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由于自然科学的影响,他们对“艺术摹仿自然”的传统信条是坚信不移的,对于“艺术家就是第二自然”,须就自然加以理想化的道理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他们的思想主要方向是现实主义的。但是诗学与神学的同一说以及诗与哲学或逻辑学的同一说都足以证明他们之中有些人对于美与真的关系以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都还没有摆得很正确。他们对于自然的信念虽然促进了对艺术技巧的探讨,但是艺术技巧的侧重也使一些艺术家流露出形式主义的倾向,仿佛美可以单从形式上见出。在文艺社会功用的问题上,他们之中虽有少数人抹煞了或是看轻了文艺的教育作用,把文艺的功用仅限于娱乐,绝大多数人却深信贺拉

斯的教益和娱乐的两点论。在这部分人之中也有人从道学家的狭隘观点来看文艺,把文艺和伦理混同起来,把美与善混同起来。在文艺标准问题上,由于当时人大半强调人性的普遍,各时代各民族的人在好恶上的一致,绝对美与绝对标准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但相对美与相对标准的看法也在开始出现。总之,文艺复兴是思想解放和思想酝酿的时代,还不是思想成熟的时代。当时文艺界的探讨和争辩是极端活跃的,观点是相当分歧的。这种酝酿状态对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文艺复兴成为古代美学思想和近代美学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朱光潜先生已经把文艺复兴运动总结的很到位了,我个人对那个时期很是敬佩。因为正处于政权交替的阶段,人们敢于冲破旧思想的禁锢,敢于与教会作对,为自己发声,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声。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作品登上历史的舞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再是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与著作,还有众多雕刻、绘画等,这些美妙的作品不仅有文化内涵与思想高度,而且技艺精湛,值得琢磨且耐看。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来追求自由与平等,以此来传播解放思想,鼓动更多的人们加入浪漫主义运动的队伍,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而不断地奋斗。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注自我,即便这还是为政治所用的思想变革仍有局限性,但它大部分是科学的,有深刻的意义,人们追求尊严,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被激发出了无限的潜能,从文艺复兴运动及后续的启蒙运动等都可看出,人类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这也帮助我们认识了自我,让自己相信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奋斗,因为潜能真的是无限大的。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论方法》。这虽是一部个人的著作,而实际上却是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那整个时期中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理性主义思潮的结晶。它也体现了两个交锋的对立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妥协。笛卡儿承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并存(二元论),却没有认识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存。他企图用思维来证实存在(“我思故我在”),而这思维乃是人类理性的活动。一切要凭理性去判断,理性所不能解决的不能凭信仰就可了事。这种理性主义在当时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性,因为它动摇了中世纪烦琐哲学的思辨方法和对教会权威的信仰,要求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肯定了事物的可知性。但是他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终究没有解决谁先谁后的问题,结果终须替神留一个地位。笛卡儿对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大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还见不出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但是他的思想基调是理性主义,而这个理性主义对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文艺实践和理论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验是一

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和大陆上来布尼兹派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这时期的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在美学方面,这时期的英国美学著作和文艺实践也成为法德等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推动力。英国戏剧的成就帮助了狄德罗和莱辛发展出市民剧的理论,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桎梏;英国小说的成就帮助了卢骚和其他法国作家发展出反映市民现实生活的小说;英国带感伤气氛的歌颂自然的诗歌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的情调。正是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对立才引起康德和黑格尔等人企图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一直着重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想象,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并且企图用观念联想律来解释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用生理观点的有利于生命发展与否来区别美与丑,这样就把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指引到侧重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方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由于过分重视生理和心理的基础,把人只看作动物性的人而不看作社会性的人;由于过分重视审美的感性和直接性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就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理性方面。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对近代西方美学反理性一方面的发展也是“始作俑者”。

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的条件对于开展启蒙运动是极端不利的。但是启蒙运动毕竟也在德国展开了,而且获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如果在政治上没有造成资产阶级革命,它至少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古典哲学作了准备,这种成就在实质上就是为资产阶级制造出一套意识形态,有助于将来德国民族的统一。启蒙运动在德国主要是局限于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以内的革新运动,尽管它也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一些反封建反教会的色彩,却不像法国启蒙运动那样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运动,当时德国思想家脱离现实厌谈政治的倾向一般还是很突出的。

单就文艺思想领域来说,德国启蒙运动还有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都来自一个总的原因,就是在十七八世纪,德国还没有一个伟大的文艺创作实践的基础,它还拿不出像英国莎士比亚和密尔顿或是法国的高乃伊,拉辛和莫里哀那样伟大的诗人。因此,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思想停留在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上的倾向比较显著,高特雪特的《批判的诗学》和鲍姆嘉通的《美学》都是很明显的例证。其次,复古的倾向在德国启蒙运动中也比较显著。不能说当时德国文艺理论家完全不结合实际,但是当前德国的实际仿佛无可结合。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美学

维柯的首要贡献是替美学带来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和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美学问题上,维柯的突出的贡献在于对形象思维的研究。近代把形象思维

提到美学中主要地位的要推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们,但是他们只局限在机械的“观念联想律”的圈子里。并未能说明形象思维与艺术创造的真正关系。维柯从历史发展观点,生动他说明了这个关系,并且发见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前一个规律是后来的移情作用说所自出,后一个规律说明了典型人物是在个别中显出一般。此外,维柯还从原始诗歌(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研究说明了人按本性就都是诗人,原始诗歌的真正创作者是人民,而且把表达民族共同理想,为人民所喜见乐闻定为衡量美和崇高的标准,这种反映民主思想的美学观点也是值得珍视的 。

专业的美学家们大半把视线集中到一个很窄狭的领域 ,维柯的《新科学》会有助于扩大这种美学家们的视野,使他们体会到文艺与一般文化的密切联系,不能把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科学来研究。维柯还指出了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这一点可能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美学家们来说,因为汉语以象形谐声指事会意为主,它的起源和发展会比任何其它语言(一般是拼音的)对美学家们提供更丰富的研究形象思维的资料。研究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料还有待于今后我国美学和语言学的工作者。

综上,启蒙运动的领袖在社会思想方面,大半还是持唯心史观的。这还表现在他们对人所作的抽象的理解。这一点与他们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所以值得在这里提出。他们说到“人”时,所指的不是一定历史情况下的一定阶级的人,而是“一般的人”,这“一般的人”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理性。伏尔太说,“一般说来,人向来就是像他在现在那样的„„他向来就有同样的本能,使他爱朋友,爱儿孙,爱自己的作品,并且爱他自己。从世界的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这个道理是永远不变的”。他又说,“我所指的规律就是自然在一切时代向一切人显示出来,以便维护正义的”,这就是启蒙运动者所说的“自然律”。他们认为人性中有理性,自然中也有理性,顺着这个理性,人类社会和自然就有无穷的“可完善性”,就自然而然地向日益完善的境界的发展。这种乐观主义是建筑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总观以上所述,在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中,狄德罗是最杰出的。在反对为封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的斗争中,他比伏尔太较彻底:在摸索文艺的新方向中,他比卢骚有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具体的措施,他虽反对近代文艺的腐朽,却没有因此就像卢骚那样否定社会文化,要历史开倒车。他坚决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从他口里我们第一次听到西方的深入农村生活的呼吁,和同情劳苦大众的呼声。不过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中,他基本上站在资产阶级方面,主要地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制造者。他要文艺更好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在戏剧领域里他大力宣扬新型市民剧,而且认识到小说这一体裁有较广大的前途,不但向法国宣扬芮逸德生的作品,而且还亲自写出《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两部比他的剧本远较成功的小说。在造型艺术方面,他不遗余力地攻击当时流行的为宫廷点缀场面的浮华纤巧的“罗钿”风格,既在《画论》里提倡现实主义,又在《沙龙》里提倡新起的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的风格,他一方面要求艺术接近现实和接近群众,对近代现实主义起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文艺用自然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情感,也替浪漫运动作了一些准备。他认真地探讨过美学各方面的问题,他的早年《论美》专著虽然还流露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没有能认识到“实在的美”和“关系到我们的美”如何由对立而统一,没有足够地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但是美在“关系”和“情境”的观点还是富于启发性的。他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他的思想方法也逐渐变成辩证的,特别表现在他对于情感与理智,自然与艺术以及学习自然与学习古典这一系列对立关系的看法上面。

17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什么是启蒙》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当代人即用“启蒙时代”这个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的历史时代。启蒙时代的学者亦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

在这一资产阶级革命派鼓舞着人民群众用理性的思维看世界的时期,思想越来越科学,不再被教会思想所禁锢,不再为神权服务,而注重个人意识,个人思想与作为的解放与自由,是思想的大解放,而思想的大解放往往是和艺术创作离不开的。艺术不再以文学作品为主,而是有大量的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出现„„一直以来,文艺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文字属于最通俗易懂的,绘画与雕刻属于视觉冲击较大的,音乐则是听觉方面,但要能有深刻认识,则需要有内涵修养及有相关学识的人才能完全理解。而人们对不同文艺的欣赏也不同,有些人喜欢文字,有些人喜欢画面感的冲击,而其他人则更能被听觉所吸引,所感动。艺术家们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以及对那个动乱世界的认识,灌注在自己的作品里,一部分发泄,一部分找自己的同类并鼓舞着他们。正是如此的思想解放时期,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美学才终于被提出来,并被思想家们重视,一代接着一代去研究,不断积累不断补充,时至今日,已慢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结论

西方美学史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它能让人对美有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宏观的来看,对于美学知识的学习,能使人在脑海中构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艺术方面的知识体系,让个体能对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深刻,对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能提高不少。此外,人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借此更加到位,以前的根据个人爱好偏向音乐鉴赏的选择,在这之后更愿意去了解更多其他的艺术,

不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以全面的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去分析,从而能得到更多的感悟与人生真谛。

(1)文章标题的类型:交代研究的内容

(2)文章的论点:西方美学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论证过程:主要为实证分析,伴随着理论推导。

(4)采用的论据(理论、数据、案例):百度搜索西方美学史及其相关内容。

浅谈西方美学史

学号:1140630065姓名:陈杰鸣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国贸142

摘要:以西方美学为研究的对象,即美学是什么。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它,并以此为基础,弄清它与文艺批评、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它如何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美学 社会科学 文艺领域

引言

首先,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它历来是和文艺批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其次,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它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再而,近代科学蒸蒸日上,它也闯进了文艺领域。最后,西方从十九世纪下半期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来,一般思想界日益进入危机。这就是说,美学已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一跃而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了。它的任务已不仅在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在改造人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不会毫无根据,因为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同与社会发展的时期的不同,人们在精神领域的启发是不同的。正如如果人们没有死亡的威胁,一般就没有危机意识一样,于是不同年代,人们对美学的认识不同,启蒙与发展也不同。固此,美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有了希腊思想家的基础上,人们对他们的思想不断进行解读,将经典传承下来的同时也带有自己更加贴近所处时代的认识,也就是为己所用的状态。所以说上层建筑是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正文

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地中海沿岸这里曾发生过民族大迁移,随即带来奴隶制度。美学起源的时代希腊经济基础开始发生激烈的变化。频繁的战争使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这就带来了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那时候出现的文学作品便是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一大部分就保存在里面,还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那时候看戏就是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种宗教的和政治的任务,所以文艺在希腊人生活里远比在后来二千多年中都较重要。此外,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因此,希腊美学理论是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的。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死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第二是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掌握知识和辩论的本领成为争夺政权者的必备条件,于是就有诡辩学派应运而起。第三,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

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哲学家们既然要注意到社会问题,就势必注意到文艺问题,文艺发展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术问题。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毕达哥拉斯学派,大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也是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研究音乐和谐,从而冲破局限,扩大研究对象到整个自然界,使美学的定义的到确立。这是整体希腊美学思想的起源,但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对象没有深入社会,虽有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却有着分歧。一是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另一个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我必然是赞同第二点的,就像是我赞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样,因为人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和谐不断变化有内因和外因,而外因是让人有巨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赫拉克利特,明确地走唯物主义方向,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转变发展的辩证过程,他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差生的”。他侧重对立的斗争,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动和更新。这是进步的思想也是正确的思想,已有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趋势。

3、德谟克利特,很大部分是谈灵感,开始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并且认为,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余力时,才进行自由的艺术活动,创造出多少是超功利的美的作品。他在这里,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也指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关系,替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此观点虽然在进步,却还是有他的局限性,但却很有说服力。

4、苏格拉底,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替美学找社会科学的解释。从效用出发,见出美的相对性,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立场。因此,美不能说是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这个观点在当时美学发展的社会看来是很新颖的,用于当下也是不过时。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给事物贴标签,甚至是人们自己也难免要划分三六九等,善恶美丑„„但我觉得好坏永远都是相对的,我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得到想要的东西罢了。一个人也许从这个方面看是好人,但相对的他也会做坏事。而一件坏事发生在你身上,总能带给你经验教训,也是好的。所以,从效用及其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美,是非常正确的。此外,苏格拉底对于艺术创造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他认为艺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可以比原来的真人物更美。这便是艺术创造的真谛,艺术应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它反映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却被创造者赋予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反作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以前已有相当好的基础。美学的主要问题大体明确了:那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主要问题。总的来说,柏拉图所要解决的还是早期希腊哲学家所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是文艺对社会的功用。柏拉图是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立场,他的文艺理论是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认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和教育者应该是哲学家而不是诗人。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维护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的哲学。我不赞同柏拉图的理想国观点,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应该有“理式”的存在。我认为这一概念歪曲的现实世界,而混淆人们的试听,从而构建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世界,以他个人的“理”来解释世界,从而维护贵族阶级政权。在《斐德若》里,他把人分为九等,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我不认可的,人应是自由而平等的,职业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但却不应该被分为三六九等,因为人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尊重,这个世界才会和谐,世界和谐,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他轻视实践,轻视劳苦大众的生产劳动,然后没有了这些人,确实会给生活的运转带来阻碍,这些人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这些人是重要的,应当重视。柏拉图虽认识到诗和艺术的深刻影响,但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为统治者服务的正义。他抨击荷马史诗的影响,认为这既破坏希腊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的性格中理智失去控制。他认为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末,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敬的荷马,也毫不留情的把他清洗掉。这样的态度,便是带有了太多的阶级与统治色彩在里面,为巩固奴隶制度而禁锢人们思想,无视人性,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有的一拼的,只是没那么霸道而已。我认为希腊神话里的神塑造得非常合情理,将人性反映在神的身上,他们也有欲望,敢爱敢恨,在维持着世界的同时,也与人间有着联系„„他们除了有神力以外,其他与人一样,会犯错,会耍小性子,有的花心,有的专情,正因如此,才会发生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才会有那些个精彩绝伦的冒险,才会穿越时空,吸引着现在的我们,给予我们宝贵的人生经验。我认为所有能给予人类真理的作品都是有意义的。神不应该是完美的,人也是生来如此,只要是有感情的生物就不会完美,我们应勇于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创造一个完美的存在,一股脑的绝对顺从与追随。纵观人类历史,政治强权,文化统治,思想禁锢的政权是迟早会被推翻的。柏拉图的观念确实是经典,是文化遗产,但也确实需要辩证的看待,他的思想较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但是历史也证明他的思想对进步的人类并非绝对不曾发生有益的影响的,其中包括文艺复兴和浪漫运动。这些虽与社会变革分不开,但却是取其可取之处,在特殊的时代,根据自身需求而把没有用处的部分扬弃掉,因此所吸收的部分往往就不是原来的真正的面貌。所以说文艺复兴与浪漫运动时代的思想都不能被称

为纯粹的柏拉图理念,要研究真正的柏拉图思想还是得回到那个年代的背景下,研读原作。

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辞学》。他的这些理论著作在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是作为探讨希腊文艺辉煌成就的钥匙而一直发生着深刻影响的。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把一些其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领域里。他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推翻了柏拉图的超感性世界的永恒的“理式”以及整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这是文艺思想上的大进步,但亚里士多德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终究是不彻底的,充满矛盾的。他没有看出文艺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创造活动不是落在认识与实践之外的。由此可见思想家哲学家们的理论都存在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特性,不会一下子做到完美与极致,人的一生毕竟太短暂,哲学体系的研究从无到有,是需要人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踩出来的,正因为有前人的铺垫,才有后人的发展壮大。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绝不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现象,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与哲学观点之间的矛盾,在哲学观点中他忽略了,而在美学观点中他却承认了,现实的世界按内在规律的发展。艺术的逼真并不是毕肖现象的浮面的真实,而是要揭示现象内部所含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因此它的前提不妨是假设或虚构的,在历史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假定这前提下,如果所写的都近情近理,令人看到就起逼真的幻觉,这就已尽了艺术的能事。亚里士多德看文艺,主要从科学出发,要求一切都有一个理性的解释,所以抛开了过去的一些神秘观念。他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本能,情感,欲望之类心理功能既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满足的权利。给它们以适当的满足,对性格就会发生健康的影响。就是从这种伦理思想出发,他对诗和艺术进行辩护: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既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它对于社会是有益的。他从人性出发,接受了人类的本来面貌。且没有一味地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满足人的欲求,对人发展有益于是对社会有益这是正确的观念,但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不是所有的文艺对所有的人都是有益处的,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欣赏角度不同,从而理解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所以我认为这是他未考虑周到之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中,有许多对悲剧的讨论。他指出了悲剧与史诗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曾妨碍他肯定悲剧和史诗的基本一致性。他反对悲剧用善恶报应的“圆满收场”而力持悲剧情节的转变应续由福转祸,收场定要悲惨,并不单纯地从文艺标准出发,他的“净化”说实在也带有社会的道德的考虑,正如他的“过失”说一样。但他认为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在于情绪的净化,这是错误的,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者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我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观

点,即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应是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场面,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通过他人的悲剧故事,而使观者得到人生经验及忠告,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发掘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以不要在自己身上发生类似的事情为目的做出改变,做一些对个人及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悲剧应有的作用。

我特别赞成一个观点:事物如果要显得美,一方面要靠它本身的特质,一方面也要靠观众的认识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观众尤其自身年龄、修养、经历、家庭背景等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与解读的方式也就不同。

亚里士多德虽然有许多观点比柏拉图的进步,但也有其阶级性的局限性。例如:只有上层贵族级的人物才可以当悲剧主角,文艺教育只以统治阶级的青年为对象等,他和柏拉图一样,对于职业性的技艺以及把文艺作为职业性的活动,都是极端轻视的。第三,他想把文艺看成只关照的认识活动,不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这反应的还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暴露出他的历史局限性。

继承了希腊文艺的罗马文艺,是“取法呼上,仅得其中”。它的发展很符合一般文化由成熟转到衰颓时所常现出的规律,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容已不存在,人们所醉心的是艺术形式的完美乃至于纤巧。随着社会发展,古罗马制订了习惯法,之后成立了基督教,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社会动荡的开始,教会开始走进历史的舞台,它由文明衍生出来,又不停地与文艺相互摩擦。

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世界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教会还是仇视文艺,竭力阻止人民从事文艺活动,但人民对文艺的自然要求毕竟是阻止不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展现了当时他们的艺术天才,却有许多还是为宗教而服务的。尽管如此,中世纪人们以基督教为主旨所创造的艺术还是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不说精神层面,光技术层面就很叫人叹为观止了。他们对宗教并不存有多大幻想,所以他们的作品在精神和风格上能超越宗教所限定的范围,表现出对现世美好是无的爱好。我想,劳动人民应该是深知完全靠神明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他们的创作是真正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真情实感融入作品中去,这样的作品富有诚意,才真正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感动。此外,民间的世俗文学也呈现出一种繁荣的局面,同样作者大半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普通人民,所以他们不受古典传统腐朽规则的束缚,在作品中能自由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他们对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蠢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对劳动人民的英勇和智慧进行了热情的表扬,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和基督教所宣扬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处于明显的对立。由此可见思想束缚的弊端以及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这种反封建的文艺深得民心,恰恰能使所有反封建派联合起来,利用文艺造势,也注定的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的结局。

但丁的文艺思想:他是意大利文艺运动的先驱,近代第一位最大的诗人。所以他是中世纪与近代交界线上的人物,他的文艺思想最适于用来说明由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变,也就是由封建社会到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其基本文艺理论主要见于《神曲》和《论俗语》。但丁的文艺作品有着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与现在

的人们很相似。人类的邪恶与欲望暴露无遗,但同时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他的思想很明显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思想的矛盾,而其中主导的方面也显然是新东西,即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所以说他是受民间作品影响而认识人类,挖掘人性,写出了近代第一部伟大的民族诗,去创造一种既非戏剧又非史诗的新形式,去运用教会所斥为“邪教”和“亵渎神圣”的题材。由此又激发了更多的人去创造更新的更进步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西方从此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逐渐得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顾名思义,文艺复兴就是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再生。但是这个名称并不足以包括这个伟大运动的全面。首先它不只是意识形态的转变,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也就是封建势力的削弱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建立。精神的解放很明显的表现于这时期的哲学思想。由于面临着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任务,由于密切联系到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在中世纪神学长期统治之后,开始恢复它的世俗性和科学性。唯物主义日渐占优势,无神论也开始在酝酿。对自然的观察与实践代替了经院派的烦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他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悬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这个生活理想实质上是人道主义。即否定神权中心以及其附带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肯定的是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但是人道主义者所代表的毕竟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所号召的个性自由,理性和全面发展毕竟还只是为本阶级服务。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巨大先驱者关于诗即寓言亦即神学的看法,简直如同从一鼻孔出气。教会说,神学才是真理,诗只是说谎,所以和神学是对立,应该排斥。人文主义者辩护说:神学本身也就是诗,诗也就是神学,因为它们都是寓言,都把真理隐藏在障面纱后面。但是在一些美学基本问题上,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的意见是相当分歧的,有时甚至自相矛盾。在文艺标准问题上,由于当时人大半强调人性的普遍,各时代各民族的人在好恶上的一致,绝对美与绝对标准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但相对美与相对标准的看法也在开始出现。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由于自然科学的影响,他们对“艺术摹仿自然”的传统信条是坚信不移的,对于“艺术家就是第二自然”,须就自然加以理想化的道理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他们的思想主要方向是现实主义的。但是诗学与神学的同一说以及诗与哲学或逻辑学的同一说都足以证明他们之中有些人对于美与真的关系以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都还没有摆得很正确。他们对于自然的信念虽然促进了对艺术技巧的探讨,但是艺术技巧的侧重也使一些艺术家流露出形式主义的倾向,仿佛美可以单从形式上见出。在文艺社会功用的问题上,他们之中虽有少数人抹煞了或是看轻了文艺的教育作用,把文艺的功用仅限于娱乐,绝大多数人却深信贺拉

斯的教益和娱乐的两点论。在这部分人之中也有人从道学家的狭隘观点来看文艺,把文艺和伦理混同起来,把美与善混同起来。在文艺标准问题上,由于当时人大半强调人性的普遍,各时代各民族的人在好恶上的一致,绝对美与绝对标准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但相对美与相对标准的看法也在开始出现。总之,文艺复兴是思想解放和思想酝酿的时代,还不是思想成熟的时代。当时文艺界的探讨和争辩是极端活跃的,观点是相当分歧的。这种酝酿状态对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文艺复兴成为古代美学思想和近代美学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朱光潜先生已经把文艺复兴运动总结的很到位了,我个人对那个时期很是敬佩。因为正处于政权交替的阶段,人们敢于冲破旧思想的禁锢,敢于与教会作对,为自己发声,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声。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作品登上历史的舞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再是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与著作,还有众多雕刻、绘画等,这些美妙的作品不仅有文化内涵与思想高度,而且技艺精湛,值得琢磨且耐看。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来追求自由与平等,以此来传播解放思想,鼓动更多的人们加入浪漫主义运动的队伍,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而不断地奋斗。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关注自我,即便这还是为政治所用的思想变革仍有局限性,但它大部分是科学的,有深刻的意义,人们追求尊严,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被激发出了无限的潜能,从文艺复兴运动及后续的启蒙运动等都可看出,人类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这也帮助我们认识了自我,让自己相信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奋斗,因为潜能真的是无限大的。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论方法》。这虽是一部个人的著作,而实际上却是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那整个时期中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理性主义思潮的结晶。它也体现了两个交锋的对立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妥协。笛卡儿承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并存(二元论),却没有认识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存。他企图用思维来证实存在(“我思故我在”),而这思维乃是人类理性的活动。一切要凭理性去判断,理性所不能解决的不能凭信仰就可了事。这种理性主义在当时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性,因为它动摇了中世纪烦琐哲学的思辨方法和对教会权威的信仰,要求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肯定了事物的可知性。但是他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终究没有解决谁先谁后的问题,结果终须替神留一个地位。笛卡儿对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大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还见不出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但是他的思想基调是理性主义,而这个理性主义对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文艺实践和理论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验是一

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和大陆上来布尼兹派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这时期的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在美学方面,这时期的英国美学著作和文艺实践也成为法德等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推动力。英国戏剧的成就帮助了狄德罗和莱辛发展出市民剧的理论,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桎梏;英国小说的成就帮助了卢骚和其他法国作家发展出反映市民现实生活的小说;英国带感伤气氛的歌颂自然的诗歌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的情调。正是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对立才引起康德和黑格尔等人企图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一直着重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想象,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并且企图用观念联想律来解释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用生理观点的有利于生命发展与否来区别美与丑,这样就把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指引到侧重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方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由于过分重视生理和心理的基础,把人只看作动物性的人而不看作社会性的人;由于过分重视审美的感性和直接性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就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理性方面。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对近代西方美学反理性一方面的发展也是“始作俑者”。

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的条件对于开展启蒙运动是极端不利的。但是启蒙运动毕竟也在德国展开了,而且获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如果在政治上没有造成资产阶级革命,它至少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古典哲学作了准备,这种成就在实质上就是为资产阶级制造出一套意识形态,有助于将来德国民族的统一。启蒙运动在德国主要是局限于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以内的革新运动,尽管它也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一些反封建反教会的色彩,却不像法国启蒙运动那样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运动,当时德国思想家脱离现实厌谈政治的倾向一般还是很突出的。

单就文艺思想领域来说,德国启蒙运动还有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都来自一个总的原因,就是在十七八世纪,德国还没有一个伟大的文艺创作实践的基础,它还拿不出像英国莎士比亚和密尔顿或是法国的高乃伊,拉辛和莫里哀那样伟大的诗人。因此,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思想停留在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上的倾向比较显著,高特雪特的《批判的诗学》和鲍姆嘉通的《美学》都是很明显的例证。其次,复古的倾向在德国启蒙运动中也比较显著。不能说当时德国文艺理论家完全不结合实际,但是当前德国的实际仿佛无可结合。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美学

维柯的首要贡献是替美学带来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和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美学问题上,维柯的突出的贡献在于对形象思维的研究。近代把形象思维

提到美学中主要地位的要推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们,但是他们只局限在机械的“观念联想律”的圈子里。并未能说明形象思维与艺术创造的真正关系。维柯从历史发展观点,生动他说明了这个关系,并且发见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前一个规律是后来的移情作用说所自出,后一个规律说明了典型人物是在个别中显出一般。此外,维柯还从原始诗歌(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研究说明了人按本性就都是诗人,原始诗歌的真正创作者是人民,而且把表达民族共同理想,为人民所喜见乐闻定为衡量美和崇高的标准,这种反映民主思想的美学观点也是值得珍视的 。

专业的美学家们大半把视线集中到一个很窄狭的领域 ,维柯的《新科学》会有助于扩大这种美学家们的视野,使他们体会到文艺与一般文化的密切联系,不能把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科学来研究。维柯还指出了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这一点可能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美学家们来说,因为汉语以象形谐声指事会意为主,它的起源和发展会比任何其它语言(一般是拼音的)对美学家们提供更丰富的研究形象思维的资料。研究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料还有待于今后我国美学和语言学的工作者。

综上,启蒙运动的领袖在社会思想方面,大半还是持唯心史观的。这还表现在他们对人所作的抽象的理解。这一点与他们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所以值得在这里提出。他们说到“人”时,所指的不是一定历史情况下的一定阶级的人,而是“一般的人”,这“一般的人”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理性。伏尔太说,“一般说来,人向来就是像他在现在那样的„„他向来就有同样的本能,使他爱朋友,爱儿孙,爱自己的作品,并且爱他自己。从世界的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这个道理是永远不变的”。他又说,“我所指的规律就是自然在一切时代向一切人显示出来,以便维护正义的”,这就是启蒙运动者所说的“自然律”。他们认为人性中有理性,自然中也有理性,顺着这个理性,人类社会和自然就有无穷的“可完善性”,就自然而然地向日益完善的境界的发展。这种乐观主义是建筑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总观以上所述,在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中,狄德罗是最杰出的。在反对为封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的斗争中,他比伏尔太较彻底:在摸索文艺的新方向中,他比卢骚有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具体的措施,他虽反对近代文艺的腐朽,却没有因此就像卢骚那样否定社会文化,要历史开倒车。他坚决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从他口里我们第一次听到西方的深入农村生活的呼吁,和同情劳苦大众的呼声。不过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中,他基本上站在资产阶级方面,主要地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制造者。他要文艺更好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在戏剧领域里他大力宣扬新型市民剧,而且认识到小说这一体裁有较广大的前途,不但向法国宣扬芮逸德生的作品,而且还亲自写出《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两部比他的剧本远较成功的小说。在造型艺术方面,他不遗余力地攻击当时流行的为宫廷点缀场面的浮华纤巧的“罗钿”风格,既在《画论》里提倡现实主义,又在《沙龙》里提倡新起的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的风格,他一方面要求艺术接近现实和接近群众,对近代现实主义起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文艺用自然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情感,也替浪漫运动作了一些准备。他认真地探讨过美学各方面的问题,他的早年《论美》专著虽然还流露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没有能认识到“实在的美”和“关系到我们的美”如何由对立而统一,没有足够地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但是美在“关系”和“情境”的观点还是富于启发性的。他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他的思想方法也逐渐变成辩证的,特别表现在他对于情感与理智,自然与艺术以及学习自然与学习古典这一系列对立关系的看法上面。

17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什么是启蒙》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当代人即用“启蒙时代”这个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的历史时代。启蒙时代的学者亦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

在这一资产阶级革命派鼓舞着人民群众用理性的思维看世界的时期,思想越来越科学,不再被教会思想所禁锢,不再为神权服务,而注重个人意识,个人思想与作为的解放与自由,是思想的大解放,而思想的大解放往往是和艺术创作离不开的。艺术不再以文学作品为主,而是有大量的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出现„„一直以来,文艺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文字属于最通俗易懂的,绘画与雕刻属于视觉冲击较大的,音乐则是听觉方面,但要能有深刻认识,则需要有内涵修养及有相关学识的人才能完全理解。而人们对不同文艺的欣赏也不同,有些人喜欢文字,有些人喜欢画面感的冲击,而其他人则更能被听觉所吸引,所感动。艺术家们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以及对那个动乱世界的认识,灌注在自己的作品里,一部分发泄,一部分找自己的同类并鼓舞着他们。正是如此的思想解放时期,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美学才终于被提出来,并被思想家们重视,一代接着一代去研究,不断积累不断补充,时至今日,已慢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结论

西方美学史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它能让人对美有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宏观的来看,对于美学知识的学习,能使人在脑海中构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艺术方面的知识体系,让个体能对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深刻,对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能提高不少。此外,人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借此更加到位,以前的根据个人爱好偏向音乐鉴赏的选择,在这之后更愿意去了解更多其他的艺术,

不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以全面的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去分析,从而能得到更多的感悟与人生真谛。

(1)文章标题的类型:交代研究的内容

(2)文章的论点:西方美学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论证过程:主要为实证分析,伴随着理论推导。

(4)采用的论据(理论、数据、案例):百度搜索西方美学史及其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 _西方美学史_的概念
  • 2003年第6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155期) 美学史的写法 编者的话: 国内学术界出版的中西美学史著作,最早大约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 ...

  • 美学美育在线作业及考试题目
  • 第一次作业: 第1题 提出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的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本题考核点是西方美学史 第2题 <理想国>的作者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考核点是西方美学史 第3题 古罗马的( )把审美教育看做心灵神圣的教育 ...

  • 西方哲学史
  • 思想引领时代,哲学引领思想.西方哲学史,讲授历史上的西方哲学.让我们从古希腊出发,一路探访圣哲,追寻苏格拉底.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尔.休谟.康德这些灿烂星辰的思想轨迹.让高贵的灵魂穿透庸常生活的困扰,让深邃的理性回归世界与生命的终极问题:宇宙就在那里吗?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开始学习 参与课堂互动 ...

  •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
  • 艺术之窗.177.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 李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闯 河南 安阳455000) 摘要: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启者和奠基人,其对我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在吸收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更重要的他自觉的将中西方美学方法进 ...

  • 西方古典美学
  • 西方古典美学指的是从古希腊到近代的美学,其 开端的代表是柏拉图,其成"学"的代表是鲍姆加登,其 顶峰的代表是黑格尔.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 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 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 ...

  • 中西方美学的比较研究
  • B83中图分类号:摘 要 A文献标识码: 1672-789402-120-01文章编号:(2010) 由于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使画的美学风貌,这主要指内在精神的表现,如古希腊的雕塑崇尚的是一种人体的美,追求的是一种纯真而高尚的情感:中世纪的建筑则体现了对神的膜拜,高高的尖塔峻拔耸立,直 ...

  •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设计学611文艺研究能力综合测试之西方美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目录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设计学611文艺研究能力综合测试之西方美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设计学611文艺研究能力综合测试之西方美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7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设计学611文艺研究能力综合测试之西方美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1 2 ...

  • 中国美学在21世纪的世界性意义
  • 作者:刘清平周德清 孝感学院学报 2004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4)05-0106-05 "西方"通常都被人们看成是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的最初发源地.所以,20世纪的许多亚洲学者,往往在西学东渐的大 ...

  • 西方美学论文
  • 对康德美学的一些看法 1.康德美学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 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发展到康德,产生了关键性的转折.在此之前,近代自培根.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分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派.经验主义派别,在哲学认识论上,强调认识的经验来源,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实在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 ...

  • 追寻意义的世界
  • 作者:崔莹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05期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70(2009)01-0185-08 一.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议题题解 自1979年第一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在广州举行,到2008年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在上海举行已历经了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