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教育论文

中华明祖传统美德养成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然而,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不争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祖先几千年的文明训导、传统美德,在不少中小学生身上却日趋淡漠,几成风中之烛。面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不禁有种逝者如斯的迷茫、感慨和凭吊。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道德建设一直是“强国富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品质修养重要组成,至今仍广为传颂。李岚清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中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继承和培养优良的传统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教育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光荣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传统、养成教育、青少年、“90后”、和谐、教育、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留给世人的不仅有辉煌雄伟的万里长城、举世震撼的秦始皇陵等物质遗产,更有无数美德需要传承和发扬。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富有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理念。逐步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并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从古至今,一直以来它被国人引以自豪以及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我校是国家级课题“和谐德育”的子课题“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养成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这与我校倡导的“和谐,勤奋;明礼,创新。”校训又非常吻合。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九八八年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德育管理方面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与会者无不诧异,“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老人接着平淡的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目前,我校的中学生以“90后”为主。正规受教育早,天真聪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爱好广泛,喜欢冒险是这一代独特的优势。同时,我也看到在这些“90后”孩子身上存在不能被忽视的问题:

“90后”的学生几乎都有懒惰的习惯,不同的学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上课不动笔的学生有,不交作业的学生有,还有部分学生经常迟到,且屡教不改。

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宠爱得不得了。散漫成性,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不上自习,甚至不上课,上课心情好时听听,心情不好时便看窗外的风景,还自认为是调节心情。 “90后”的学生在走路和说话中都会透露出一种很强的自我主义。他们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不愿付出,缺乏毅力。追求时尚,盲目崇拜明星,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这些缺点必须及时得到指导并加以矫正。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同学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

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本源。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养成教育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及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好养成教育。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知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观念。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如何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养成教育,小而言之,是关乎到青少年的未来;大而言之,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势在必行。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

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应以训练法为主,配合以其它方法,如言教法、身教法、境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等。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胡锦涛主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对这以观念做了最好的诠释。初中语文课本《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茅屋的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都提倡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开展主题班会,对近些年身边涌现出的克己奉公优秀典型,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如:辽中县信访局长潘作良,为了信访事业久劳成疾,还带病坚持工作,为辽中的社会和谐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量;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汶川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当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利用多媒体全班一起观看奥运节目,神舟航天发射,为了国家,一些运动员航天员放弃了国外丰厚的诱惑,放弃了自由舒适生活,甚至甜蜜爱情,铸就了奥运的辉煌,实现了太空行走骄人壮举,让亿万国人为之呐喊„„。让学生心灵受到他们事迹的感染,激发出内心潜在的激情,把他们的克己奉公烙在心底,时时刻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以他们为榜样,做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他认为,人与人的矛盾、纠纷,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爱”,困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而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胡锦涛主席也提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

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90后”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个性特别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面对这个教育课题时,我主要采取了教育学生“知礼”的方法。“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礼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分别与周总理和江青会面时的情景。尼克松见到周总理时,主动伸出手来,周总理彬彬有礼地说:“欢迎你从大洋彼岸伸出手来。”周总理礼貌的一句话,立即化解了紧张的气氛,使尼克松感到了愉快和友好,他说:“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同一星球上。” 彼此的礼貌与风趣,为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会晤,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而相反的例子是,当尼克松第一次见到江青时,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过去怎么不到中国来?”这一无礼而突兀的问话,令尼克松十分尴尬,双方的政见隔阂更加深了.由此可见,礼节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人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现,是人际关系适度和分寸感的表露。提倡学生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尽量减少学生矛盾的发生。对于偶尔出现的矛盾,主要采用了“换位思考”的策略,让矛盾的双方体会对方的看法,感受。从而瓦解矛盾的根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有一颗“仁爱”的心,通过四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人间大爱。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像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

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90后”缺乏恒心、毅力。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多看些励志的影片,学习主人公奋斗经历。从小事做起,做事要有始有终,从一道题做起、从一本作业做起;从一节课,到一天,再到一周,再延伸到一学期,到更长。逐渐形成知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性格。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对别人的感谢写到一个本子上,经常拿来提醒自己“滴水恩,永不忘”。把对别人的怨恨不满写到草纸上,投进垃圾桶,容纳别人的缺点做到“海纳百川”。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修身自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最好方法,而躬行实践更好的展示了个人修养的程度。

“90后”的学生,缺乏对事物是非的判断能力,作为与他们的老师,必需在行为言语上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这样用自己的实践使学生“近朱者赤”。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所在。养成教育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远的意义。在实践中,学生由被管理,到被监督,到自觉,到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它同时还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如果教育是外在量变工具,那习惯就是内在质变的动力,让我们大家携手共同开拓使传统道德之花在一代一代传递。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5]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中华明祖传统美德养成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然而,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不争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祖先几千年的文明训导、传统美德,在不少中小学生身上却日趋淡漠,几成风中之烛。面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不禁有种逝者如斯的迷茫、感慨和凭吊。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道德建设一直是“强国富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品质修养重要组成,至今仍广为传颂。李岚清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中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继承和培养优良的传统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教育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光荣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传统、养成教育、青少年、“90后”、和谐、教育、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留给世人的不仅有辉煌雄伟的万里长城、举世震撼的秦始皇陵等物质遗产,更有无数美德需要传承和发扬。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富有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理念。逐步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并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从古至今,一直以来它被国人引以自豪以及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我校是国家级课题“和谐德育”的子课题“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养成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这与我校倡导的“和谐,勤奋;明礼,创新。”校训又非常吻合。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九八八年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德育管理方面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与会者无不诧异,“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老人接着平淡的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目前,我校的中学生以“90后”为主。正规受教育早,天真聪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爱好广泛,喜欢冒险是这一代独特的优势。同时,我也看到在这些“90后”孩子身上存在不能被忽视的问题:

“90后”的学生几乎都有懒惰的习惯,不同的学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上课不动笔的学生有,不交作业的学生有,还有部分学生经常迟到,且屡教不改。

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宠爱得不得了。散漫成性,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不上自习,甚至不上课,上课心情好时听听,心情不好时便看窗外的风景,还自认为是调节心情。 “90后”的学生在走路和说话中都会透露出一种很强的自我主义。他们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不愿付出,缺乏毅力。追求时尚,盲目崇拜明星,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这些缺点必须及时得到指导并加以矫正。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同学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

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本源。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养成教育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及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好养成教育。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知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观念。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如何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养成教育,小而言之,是关乎到青少年的未来;大而言之,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势在必行。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

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应以训练法为主,配合以其它方法,如言教法、身教法、境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等。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胡锦涛主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对这以观念做了最好的诠释。初中语文课本《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茅屋的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都提倡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开展主题班会,对近些年身边涌现出的克己奉公优秀典型,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如:辽中县信访局长潘作良,为了信访事业久劳成疾,还带病坚持工作,为辽中的社会和谐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量;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汶川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当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利用多媒体全班一起观看奥运节目,神舟航天发射,为了国家,一些运动员航天员放弃了国外丰厚的诱惑,放弃了自由舒适生活,甚至甜蜜爱情,铸就了奥运的辉煌,实现了太空行走骄人壮举,让亿万国人为之呐喊„„。让学生心灵受到他们事迹的感染,激发出内心潜在的激情,把他们的克己奉公烙在心底,时时刻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以他们为榜样,做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他认为,人与人的矛盾、纠纷,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爱”,困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而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胡锦涛主席也提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

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90后”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个性特别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面对这个教育课题时,我主要采取了教育学生“知礼”的方法。“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礼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分别与周总理和江青会面时的情景。尼克松见到周总理时,主动伸出手来,周总理彬彬有礼地说:“欢迎你从大洋彼岸伸出手来。”周总理礼貌的一句话,立即化解了紧张的气氛,使尼克松感到了愉快和友好,他说:“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同一星球上。” 彼此的礼貌与风趣,为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会晤,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而相反的例子是,当尼克松第一次见到江青时,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过去怎么不到中国来?”这一无礼而突兀的问话,令尼克松十分尴尬,双方的政见隔阂更加深了.由此可见,礼节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人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现,是人际关系适度和分寸感的表露。提倡学生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尽量减少学生矛盾的发生。对于偶尔出现的矛盾,主要采用了“换位思考”的策略,让矛盾的双方体会对方的看法,感受。从而瓦解矛盾的根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有一颗“仁爱”的心,通过四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人间大爱。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像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

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90后”缺乏恒心、毅力。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多看些励志的影片,学习主人公奋斗经历。从小事做起,做事要有始有终,从一道题做起、从一本作业做起;从一节课,到一天,再到一周,再延伸到一学期,到更长。逐渐形成知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性格。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对别人的感谢写到一个本子上,经常拿来提醒自己“滴水恩,永不忘”。把对别人的怨恨不满写到草纸上,投进垃圾桶,容纳别人的缺点做到“海纳百川”。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修身自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最好方法,而躬行实践更好的展示了个人修养的程度。

“90后”的学生,缺乏对事物是非的判断能力,作为与他们的老师,必需在行为言语上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这样用自己的实践使学生“近朱者赤”。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所在。养成教育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远的意义。在实践中,学生由被管理,到被监督,到自觉,到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它同时还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如果教育是外在量变工具,那习惯就是内在质变的动力,让我们大家携手共同开拓使传统道德之花在一代一代传递。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5]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内容

  •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1[1]
  • <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报告 宁江区大洼小学课题负责人 贾淑杰 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应,礼仪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重礼仪,讲文明,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使孩子们从小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 ...

  •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 投稿[ 中华美德网管理员 ] 2007年10月9日 [浏览2921] [打印预览]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 河北师大附属中学张占根校长演讲 [文章摘要] 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的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一脉,体现了中华民族处理 ...

  • 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文化
  • 弘扬传统文化创书香校园 传承中华美德立校本特色 位于长江南岸,磁湖之滨的的黄石市武汉路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走进校园,一面面生动鲜活的文化墙,一间间书香浓郁的教室,一幅幅言简意赅的文化标语把校园装扮的十分温馨和谐.校门上方"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微笑是我们的语言"彰 ...

  • 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 沈北新区目前有中小学33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中5所(含1所职业高中,1所完中),学生2.9万余人,设教学班732个。 一、创建工作的背景 1.历史传承的需要。沈北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文脉,具有70xx年人类活动史、10xx年辽代建府史、2xx年锡伯西迁史、1xx年建区史 ...

  • 美德主题班会
  • 主题班会 美德在我心中 蓬中华侨学校 501班 执教者 芮 玲 一. 背景立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高速公路的飞快发展,外来文化及思想 影响着这一代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思想在学生中有所表现.为此 上级提出了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我校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 质方面做 ...

  • 孝行天下爱满校园活动方案
  • 孝行天下 爱满校园 林场小学构建以"孝敬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考与实践 一.对孝敬文化的认识 (一)孝的当代价值 1.孝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孝之所由生. 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 ...

  • 少年智则中国智
  • 少年智则中国智 一切好的道德品行都称为美德.其包括了基本精神.精神精髓.仁爱孝悌.精忠报国.律已修身.诚信好礼.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 现而今恰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所遇到的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当代少年儿童品德认识结果的多样性.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六对一"(四个老人,夫妇俩 ...

  • 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
  • 会宁县太平中学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我校"书香校园"特色,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讲故事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优秀的口才,让学生愿讲.敢讲.会讲,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结 ...

  • 家校联手,合力育人
  • 家校联手 合力育人 哈拉海镇东方红小学 李国义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现状.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以及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向我们提出了对未成年人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 养成教育,是指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讲,养成教育是指人所应具备的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