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好学不倦篇

好学不倦篇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给孩子知识,不如教会他养成好学的习惯。好学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受益终生。

有些学生在校时成绩不错,门门功课名列前茅,对老师的要求也一点一划地照办不误。他们深得老师、家长喜爱,自己也心满意足。但仔细深查,他们学得并不主动,只是接受“喂食”,没有主动“觅食”,而他们实际是完全有能力向外“扩张”的。这样的学生看起来成绩很好,但将来未必有发展。一个人在校的时间最多十几年,在课堂上的时间更少,而读书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不仅在学校这几年,所以要让孩子懂得,从小养成好学不倦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老师、家长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寻找入门的钥匙。

本篇中,巴思友将与你一起讨论如何养成好学的习惯。如何培养求知欲,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多思多问----

巴毕灵要代表学校参加中学生电脑知识竞赛,巴思友担心他学电脑不久,功底不厚,劝他各隔壁电脑的王阿姨讨教讨教,可孩子露出为难之色----

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

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谈好问多思

我知道,你是因为王阿姨才搬来,不熟悉,不好意思登门求教。

不懂时向别人请教,有什么丢脸的?不会有人因为你不懂而

讥笑你,倒是你这种“耻于学师”,害你失去多少学习良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懂得取长补短,才是最聪明的人,而取长补短是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问。

你被说服了,拿着竞赛材料出门去。可一会儿,你又回来了,满脸沮丧,你说王阿姆太专业,你听不懂。

看来,你虽然懂得应该多问,却不知如何多问,孩子,你说说看,你提了些什么问题?

你被我这一问,愣了半天,你说你只对王阿姨说,马上要去参加全市的中学生电脑知识竞赛,请阿姨辅导辅导。瞧瞧你,你自己心中还没有一个底,哪些是我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问题的核心,你提出的问题那么空泛,王阿姨怎能知道你的所缺所短,他自然只好从电脑的原理讲起,等到好越讲越深时,你又耻于说听不懂,结果自然是空手而归了。

所以说,在请教别人前,自己要有个“多思”的准备,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可见,如何一针见血地触到问题的核心是多么重要!

你若有所思,你问,为什么自己提出的问题总像蜻蜓点水? 孩子,这说明你没有深入地思考。思考,是上帝赋予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激发智力的一种动力,你思考得越多越深,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就越敏锐,也就越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打个比方吧。思考就如一把锐利的铁锹,可以帮你层层深挖,直到揭开事物的本质。思考又如一台高倍望远镜,可以助你登高望远,由此及彼。

我再举个例子,学电脑时,给你最大帮助的,是书本上的原理,是老师的辅导,还是自己的思考?

你不假思索就说:自然是自己的思考啰,好比学游泳,书上只讲如何摆臂伸腿,教练只是帮你摆正姿势,真家伙学还得自己跳进水里。

这就对了,苦思深思后,仍有不得,正是向别人请教的最佳时机,反之,你不经苦思深思,贸然提问,提出来的问题自然是蜻蜓点水。

你重新露出了笑容,你说,先“吃透”那些竞赛材料,找出自己的所缺所短,理出一个纲,再去请教王阿姨!

望着你一头扎进书屋,我也露出了笑容,孩子,你已懂得,不懂而问了,以后,我还得与你再谈“多思多问,还表现在一个人敢于对现成的答案提出疑问---

巴思友箴言:

教会孩子多思多问,等于为他找到了无数个最好的老师。

【引导】

清朝著名的考据学家戴震,十岁时入学读书,一天老师讲《大学章句》照着书本上的注解说:“这一章是经,是孔子的话----”

戴震立即发问:“老师,这么说有什么根据?”

“这是朱熹在书中注解里说的。”老师回答。

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

“南宋时人”。

“那么,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春秋时人”

“春秋和南宋相隔近两千年,朱熹怎么会知道的?”

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直夸他是“了不起的孩子”

【问题】小小的戴震了不起在哪儿

【提示】首先,他敢于对现成的答案提出疑问,其次,他提

同事间谈起了自己孩子的特点。有位年轻的阿爸说,他的孩子有个怪毛病,见什么新东西就忍不住拆,而且拆了装,装了拆,前几天,新买一只收音机,就被孩子卸得七零八落,他对此忧心忡忡,巴思友听了,却提醒他应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

不会创造的人,不配进入21世纪

---谈独到见地。

你的孩子这么小就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千万别抹煞他那种探求究竟的好奇心,这往往就是独到见地的萌芽,世上最有价值的是创新,世上最难的也是创新,培养孩子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从保护他的独到见地做起。

一个搞心理学研究的朋友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一次,他去一个中学,他先在黑板上写一道数学题,然后当着学生一步步解答,接着又把解答部分擦去,十分钟后,请同学在纸上做这道题,不过,他故意加了两句话,一句是:这道题有好几种解法,同学们不访试一试,一句是:五分钟后,他收了练习,见全体同学都是按照他的解题思路做的,竟没有一个想到要试一试其他几种解法,他非常失望地问为什么,同学们一致回答:既然有现成的思路,何必去冒险呢?

这位朋友感叹了,一个是按部就班,成功十拿几稳,一个另起炉灶,虽无胜利的把握,却可能有所创新,到底哪个更可贵呢。现在的孩子太缺少自己的见解了。!

我也久久陷入了沉思。的确,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束在大人为他们编好的框框里,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对那样不对,孩子前进的伐整齐划一,不敢雷池一步,安全是安全了,但也泯灭了

多少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

细心观察一下,有不少孩子并非常幼稚,可笑,甚至是荒唐、错误的。如何对待这些不成熟的见解?这是我们做家长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斥责他们胡思乱想,鞭策他们赶快回头,跟着老师家长走,还是珍惜这些创新的幼芽,精心呵护、培育、使它们节节成长?

创新可贵,创新也艰难。岂但孩子,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成功之前,也都有一个寂寞的跋涉过程,他们的独到见地甚至还会被世人视为大逆不道,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布鲁诺甚至为此献出生命;达尔文提出“人是猿进化的”也引起世人的一片谴责,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

巴思友箴言:

【引导】如何培养孩子独到见地?巴思友如下忠告:

一、凡事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往往就能发现隐在事物表层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触发你产生创见的契机,也是你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的基础。

二、创见不是固执已见,不是凡事都唱唱反调,更不是心血来潮,胡思乱想,一个科学家说,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显得高大,创新也不可能平地高楼,它是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脱颖而

出。

三,要随时记下一些思想的闪光点。创见处于萌芽状态时,往往稍纵即。虽然这些萌芽今天不到成熟的时候,但明天也许就是一个创新的开始,你可以准备一本记事本,记下各种突发的怪念头。

暑假一过,巴毕灵进入初三冲刺阶段了,学习压力陡增,可偏偏这时,他迷上了卡通连环画,开始是作业完成后看,渐渐发展到上课也偷偷看。自然,成绩也直线下降,那天,他班主任打电话给巴思友了---

那厚厚几大扎,全是爸爸的文稿

---谈勤奋刻苦

我震惊了!火急火燎地把你找来,你低垂着头,一脸倦色,只说了一句话:初三太苦了,我直想轻松轻松---

我陷入了沉思,你的话暴露了你性格脆弱的一面,学习上只想凭小聪明,怕苦怕累。

我打开一只常年上锁的橱柜,搬出百厚厚几大扎稿纸。我的声音哽咽了,“孩子,该给你看看了,这是爸爸全部的文稿----。

你一定听出我话音的颤抖,你垂下头,抚摸着这些发展黄的稿纸,看看密密麻麻的字迹。好久你才喃喃地说:爸爸,您真勤奋刻苦。

对,爸爸靠的就是勤奋刻苦,世上任何事业有成的人,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古人有悬梁刺股,映雪夜读的故事,就是一些开赋不高的人,也可以以勤拙,取得成功。我举了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例子,他在一个油漆过的盘子上练字,竟把盘子也写穿了!

你被感动了,你心里一定在暗暗发誓:咬紧牙关,刻苦学习。 但是,我要告诉你,勤奋刻苦是一种意志与时间的较量,它不是一次豪言壮语式的发誓,也不是靠五分钟的拼搏。孩子,你要选择这条充满荆棘,坎坷不平的路,就要走上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马克思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当你真正把勤奋刻苦作为一生的座右铭时,你在流汗,流泪,甚至流血时,也将无悔无怨---

你果然换了个人,这几天,你房里的灯总是亮到半夜,便我却是优多喜少,孩子,看来你懂得了学习要勤奋刻苦,却不懂得如何勤奋刻苦,至少,天天开夜车并不见得有效。

我轻轻推开了你的房门,你正在背古文字,错一字就从头来过。看你吃力样子,我真替你着急,我不得不打断你。孩子,你这样背古文,只能算死记硬背,虽然最终也能背出,但下的功夫却要比别人多得多。

勤奋刻苦不是不计成本死下功夫。孩子,学习要掌握方法,要学会事半功倍,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完成最多的工作,拿背古文来说,爸爸的方法就先大致搞清全文的线索,然后每一句拎出一个关键词,记住它们,全文基本就顺当了。

你以有所悟,但还不能完全理解到底什么才算勤奋刻苦。其实,勤奋刻苦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是一种精神,是内在的;而不是一种形式,只是摆摆样子,

你有点急了,争辩说:我可不是在摆样子,我确实相拼一拼------“

孩子,我理解你。但勤奋刻苦不是简单的硬拼,说得具体点,它应是知难而进,而非拈轻怕重,是不断开拓,而非浅尝辄止:是主动加压,而非螑骄自满,是脚踏实地,而非浮躁取巧,是持之以恒,而非朝秦暮楚。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要有一种牺牲精

神,为学习牺牲娱乐,牺牲社交,甚至牺牲个人爱好,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

你满脸严肃地点点头。孩子,看着你这张突然成熟了许多的脸,我由衷地高兴。有希望,好孩子!

巴思友箴言:

勤奋刻苦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也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

[引导]

“哥德马赫猜想”是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西方数学家曾断言,要涉足它,不借助大型计算机简直是天方夜谭。但陈景润硬是用笔演算,光是草稿纸就塞满了六麻袋。

[问题]陈景润是不懂科学规律蛮干吗?

[提示]陈景润当时没有使用大型计算机的条件,但他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弥补了客观条件的不足。他的“陈氏定理”就建立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上。

这种看似消遣的随便翻翻,

可以在不知不觉间积累起

点点滴滴的知识。

周日,巴思友带孩子去公园。临出门,巴思友想起什么,又跑回房里找了一本杂志。巴毕灵不满了:“带我去玩,又要带书!”

别忘了往知识的储蓄罐里扔“硬币”

-----谈手不释卷

孩子,这是爸爸几十年的老习惯了,不管到哪里,手中没有可读的书,总感到若有所失。今天,我是真心陪你轻轻松松,才

没有带专业书,只带了本杂志,随便翻翻。

你睁圆了眼睛说:“看书就得一本正经,随便翻翻有什么效果?”你还以朱熹的话来反驳我: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的确,读一些必须读精读的专业书,是要像朱老夫子说的那样。爸爸晚上伏案苦读时,就是全神贯注,付出全心的。不过,鲁迅先生也说过,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在工作劳累时,常用此法当作休息。他说,这好比游公园,随便走走,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他还专门写过一篇以“随便翻翻”为题的文章,建议我们利用点滴时间读一些“闲书”,甚至翻翻陈年老账,如某一年的菜账,豆腐几文一块?青菜几文一斤?

你大惑不解:这也算读书?豆腐几文一块,青菜几文一斤? 是的,这也是读书,至少可从中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境况。这种看似消遣的随便翻翻,可以在不知不觉间积累起点点滴滴的知识。就如你小时候的储蓄罐,平时把不起眼的一分两分投进去,一旦要用时,还真不少哩。

你还是怀疑,这种随便翻翻,脑子里能留下东西吗?

孩子,你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爸爸可算得上一个手不释卷的人了,根据我的经验,首先要像顾炎武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在谈到随便翻翻时也说,如有收获,别忘了随时记下来。

你马上想到爸爸那一抽屉卡片。是的,你也可以学着做卡片了。做卡片可以把各种零碎的资料分门别类,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知识库。爸爸上大学时,一个老教授这告诫我们,不做一万张卡片,就别做学问。这是因为,做笔记,做卡片,不仅在于积累资料,它还有助于发展新的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你兴奋地跃跃欲试,你说你也要做它一万张卡片,。孩子,我

可要向你泼点冷水了。一万张卡片,能这么轻易夸口吗?爸爸这抽屉卡片,是几十年手不释卷的结果,所以,你不仅要抓点滴知识,还要抓点滴时间。宋代学者钱惟演说,他是坐着便读经史,躺着便看小说,上厕所便阅小词,你失声笑起来,上厕所还阅小说,这么整天捧一本书,还不成了书呆子!

自然,我们今天不必学他的这种形式,但可以学他的精神---这种利用时间“边角料”,见缝插针地吸取点滴知识的精神。俗话说,开卷有益。在日本,每天清晨在地铁里都能看见到不少上班族,一边乘车,一边读阅报。他们这是在往知识的储蓄罐里扔“硬币”呀!孩子,坚持它五年,十年,几十年,你的知识储蓄罐一定会满满的。

巴思友箴言:

知识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手不释卷正是这种积累的方法之一。

【引导】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人们读书的情况分为四类。

1、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未留下;

2、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

3、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只留下豆渣;

4、宝石矿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问题】能不能再加一类 ;储蓄罐,请你归纳一下,这种读书情况的特点。

【提示】积少成多,积微成著。

巴毕灵初三了。巴思友发觉他再也不看报,也不读“闲书”了。一问,巴毕灵这么解释;“我没时间,有的同学连借书证也被家长收了,说初三是冲刺阶段,不准分心---”

建万丈高楼,地基一要铺开,二要挖深

---谈博览群书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想了很久,想了很远。现在,不少学生,甚至他们的家长,对学习都抱着一种急切近利的态度,只知道捧几本教科书死啃,其实,教材只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即使背得滚瓜烂熟,知识面也不会很宽,鲁迅先生就曾对一个文学青年说过,读书要博览,就如蜜蜂,要众采各家花粉,才能酿出好蜜,如果只采一家,酿出的蜜自然单调乏味。这虽是指文学创作,对你们中学生也应有所启发,而且,当今科技文化日新月异,更需要我们博览群书,中学生应养成这个习惯。

我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你眨眨眼,只是说了这么一句:我何尝不喜欢看“闲书”呢?说完,苦笑着指指书桌上一大堆潮作业。

孩子,这说明你没有处理好精读与博览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没有博大为基础、为后盾。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建万丈高楼,地基一定要铺得开。反过来,博大也要有精深作有力的引导,否则,这个地基虽铺开了,却挖得不深,万丈高楼也难以建成。

孩子,对你们中学生来说,尤其要做到既精读又博览。精,就要一字一字地啃,朱熹说过,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口到 有

助于心到,所以关键处最好读出声,或干脆背出来。

你很坦率地说,你最怕背书了。

的确,现在不少中学生都怕背书,认为这是死记硬背,实则不然。背诵,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能背,自然烂熟于心,烂熟于心,则是融会贯通的第一步,你在学校学的,大多应该精读,孩子,这是一个人学业的根基。这一点,大多数学生也都看到了。他们对学校里的功课的确十分投入,可对待“博”呢?不少人就认为它只是看看玩玩而已。

说到这儿,你微微一笑,这笑表示了你也有同感,孩子,这正是你虽然也读点课外书,却收获不多的原因,

你首先要对博览 的内容有所选择,我刚说了半句,你打断了我的话,你问,既是博览,自然越博越好,为何还要选择?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的精力有限,而书海无涯。再说,书中良莠并存,自然要读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好书,如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切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贴近自己学习内容的,而那些肤浅的卡通连环画,荒诞的武侠小说,以及黄色读物,则是书中糟粕。

你显出十二分的恳切,要我给你开个书目,我答应了,在为你选书目的同时,我又想到了一点,还得教会你讲究读书的方法。对,我可从介绍几个名人的阅读习惯谈起,如顾炎武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华罗庚的“吃透一本,触类旁通,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

巴思友箴言:

精读与博览是一对矛盾,但又是相互促进的。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两者关系,既脚踏实,又登高博览。

【引导】

前苏联研究火箭,宇宙空间的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个连小学毕业的文凭也没拿到的平民子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从此,他就迷上了图书馆,他说自己是在“图书馆里读的大学。”

【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事业成功的内因是他自己的努力,外因是什么?

【提示】是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他正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学业有成的。

巴思友带孩子去参加中外专家元旦联欢会,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主动找巴毕灵交谈。一向自夸英语成绩不错的巴毕灵,在女孩纯正的口语前陷入了窘境,回家后,巴毕灵发誓要攻克口语关,天天听录音,练口语。几个月后,巴思友又带他去参加劳动节联欢会,可巴毕灵一次在那女孩面前落荒而逃----

爸爸的英语口语也是逼出来的。

---谈求在欲

孩子,两次机会,你都陷入了狼狈,但两次回家,你却判若二人。第一次,你雄心勃勃,要三个月拿下口语,可这一次,你却心灰意冷。我看得出,你的自信心在寸寸崩塌,想打退堂鼓了。看来,我不是练口语的料----

你的英语发音不准,但这决不是说你不是学口语的料,对你的英语书面成绩好,口语差的情况,我早就提醒过你,你一直不以为然,升学又不考口语,学了没用,我也没兴趣。

这没有用、没兴趣,正是你口语上不去的真正原因,不能设想,一个对口语没有求知欲的人能练好口语。马克思说过,人的根本动力就是需要,为了使你对口语产生兴趣,我是故意带你去参加联欢会的。

第一次你虽然在女孩面前出了洋相,但同时也激起了你攻克口语的欲望,孩子,在这一点上,我不愧是爸爸的孩子,爸爸的英语口语也是逼出来的。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单位要接待一位外宾,一下子找不到懂专业的翻译,我就被推出来了,没想到这一逼 也逼出来了,我只记得当时是如醉如痴地听录音,练发音---

听了我这番话,你当时跃跃欲试了,这几个月来,你的确下了苦功,你的口语能力有进步,你是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今天的联欢会的,可没想到,你又失败了,这次失败使你真正泄了气。

孩子,在这一点上,你又不像爸爸了孩子了!什么事能一蹴而就,爸爸攻口语,遇到的困难比你多得多,那时没有合适的磁带,时间又紧,但爸爸心中保持着一股旺盛的求知欲,因为我懂得,只能攻克,不能退却,单位需要我,祖国需要我。

孩子,你也应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多么需要合格的外语人才,这虽是大道理,却能使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你是在为下一世纪的祖国而攻口语的呀。

你紧锁的眉心微微舒展了,你说出了心里话,我总认为,不喜欢口语是自己的事---爸爸,我一定再加把劲?

我听了很欣慰,孩子,你已有相当的英语基础,攻口语绝不应存在越不过的障碍,明天,我带你去XX公园的外语角,那儿有的人能流利地用英语会话,有的比你还结结巴巴,我得先让你重树信心,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因为第一次成功,往往成为一个人保持旺盛求知的基础。

孩子,相信爸爸的话,旺盛的求知欲能产生奇迹,让这股 劲在你身上保持下去,你一定能攻克口语关,下次参加联欢会,回家时你一定眉飞色舞—

巴思友箴言:

不但要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更要努力使之保持下去。

【引导】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事都感到发奇,见母鸡孵蛋能孵出小鸡,他就躲在阁楼里用自己的体温孵鸡蛋;见小鸟张翅能飞,他就找了很多羽毛,做了一对翅膀,绑在两臂上试飞,虽然这些幼稚的实验都失败了,却是爱迪生成为发明项目最多,发明时限最长的科学家的基础。

【提问】为什么说爱迪生小时候的幼稚“实验”是他成为发明项目最多,发明时限最长的科学家的基础。

【提示】爱迪生旺盛的求知欲始终不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旺盛,并至才不衰。

看看巴毕灵一天的时间安排,早晨眼睛一睁开,就匆匆刷牙,抓起一个面包、一袋朱奶,急如星火赶到学校,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拖着沉重的书包回家,匆匆扒两口晚饭,又关进自己的房间,学校的作业,自己买的AB卷---,常常熬夜到十一二点。

同样时间里,有人为什么能干很多事

----谈惜时

的确,看起来你没有让一分一秒从手中溜走,你可以说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但是,我要说你一句,你仍在浪费时间。

你被震惊了。你涨红了脸,睁圆了双眼,浪费时间?我浪费时间?如果说初一、初二,我的确有些浑浑噩噩、虚度时光,但现在是初三,人人都在拼博,我怎么会----我恨不得一天只睡4小时,恨不得有三只手,四条腿!

是的,是的,我不否认你整天在用功,但它实际上不少是“无用功”。这好比有两个富翁,一个花天酒地,暴殄天物,他自然是学浪费财富,另一个则守着如山的金银,却一分一厘不敢花,他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浪费吗?

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与不能有效地使用则富,同样是一种学杂费。

说到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你露出茫然之色,也许,你从没考虑过这一点,反正我没有泡在电视机前,没有在电话里和同学闲聊,也没有看“闲书”,你瞧我这一书桌,都是书,卷子,而且,我哪一天不熬到十一二点。

但是,熬时间,拼体力,决不是珍惜时间,一个人用脑的最佳时间是有限的,疲倦了依然硬拼,不是聪明之举,所以,我最反对无必要的熬夜,尤其反对天天熬夜,它看似最大限度地使用了今晚的时间,实际上等于提前使用了明天。一个真正懂得使用时间的人,也一定懂得劳逸结合,为什么同样一天的时间,有的人干很多事,却有条不紊,还可忙里偷闲,养鸟种花,弹琴下棋---有的人干事不多,却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看似忙忙碌碌,却

收获甚少。

你沉默了,我的话刺到了你的痛处,初三了,人人都在拼搏,我不能再学浪费时间了,只有整天钻在书里,只有熬到半夜---

你这是以忙忙碌碌掩饰自己对时间的浪费,看看你的书桌,乱七八糟的,一会儿找语文,一会儿找AB卷,做两道数学题,又要电话给同学对答案,---这种忙忙碌碌已不仅浪费时间,简直是糟蹋进间了。

你低下了头,我悄悄地从你身边离开。的确,有必要让你一个人好好思考一下了,究竟如何珍惜时间,如何使用时间---

巴思友箴言:

世上的东西大都可以再生,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

【引导】

如何有效地使用时间,巴思友有如下忠告。

一、凡事要预立目标,这是提高式作效率,也是有效使用时间的第一步。如今天我复习语文第五章,数学做一张AB卷,心中先要有数,可以避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事倍而功半。

二、凡事要有条理,可以从整理你杂乱的书桌开始,数学在这边,语文则堆在那边。什么都井井有条,需要什么一下子就可以找到,这可避免手忙脚乱。

三、制定用时计划,几点到几点做语文,几点到几点读外语,为了开成一种时间的紧迫感,还可以某项作业限定一个时间,如

历史有十道题估计十分钟完成,就像考试一样,逼着自己按时交倦,这也是节约时间的有效方法。

四、采用交替学习法,千万不要因某个问题被卡,长时间地卡在那儿,这样既耗了精力,又耗了时间,可以先放一放,做其他功课,待回头再试,如累了,不妨听听音乐,让已经疲惫的脑子硬撑,不如让它轻松一下,以利再战。

好学不倦篇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给孩子知识,不如教会他养成好学的习惯。好学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受益终生。

有些学生在校时成绩不错,门门功课名列前茅,对老师的要求也一点一划地照办不误。他们深得老师、家长喜爱,自己也心满意足。但仔细深查,他们学得并不主动,只是接受“喂食”,没有主动“觅食”,而他们实际是完全有能力向外“扩张”的。这样的学生看起来成绩很好,但将来未必有发展。一个人在校的时间最多十几年,在课堂上的时间更少,而读书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不仅在学校这几年,所以要让孩子懂得,从小养成好学不倦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老师、家长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寻找入门的钥匙。

本篇中,巴思友将与你一起讨论如何养成好学的习惯。如何培养求知欲,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多思多问----

巴毕灵要代表学校参加中学生电脑知识竞赛,巴思友担心他学电脑不久,功底不厚,劝他各隔壁电脑的王阿姨讨教讨教,可孩子露出为难之色----

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

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谈好问多思

我知道,你是因为王阿姨才搬来,不熟悉,不好意思登门求教。

不懂时向别人请教,有什么丢脸的?不会有人因为你不懂而

讥笑你,倒是你这种“耻于学师”,害你失去多少学习良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懂得取长补短,才是最聪明的人,而取长补短是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问。

你被说服了,拿着竞赛材料出门去。可一会儿,你又回来了,满脸沮丧,你说王阿姆太专业,你听不懂。

看来,你虽然懂得应该多问,却不知如何多问,孩子,你说说看,你提了些什么问题?

你被我这一问,愣了半天,你说你只对王阿姨说,马上要去参加全市的中学生电脑知识竞赛,请阿姨辅导辅导。瞧瞧你,你自己心中还没有一个底,哪些是我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问题的核心,你提出的问题那么空泛,王阿姨怎能知道你的所缺所短,他自然只好从电脑的原理讲起,等到好越讲越深时,你又耻于说听不懂,结果自然是空手而归了。

所以说,在请教别人前,自己要有个“多思”的准备,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可见,如何一针见血地触到问题的核心是多么重要!

你若有所思,你问,为什么自己提出的问题总像蜻蜓点水? 孩子,这说明你没有深入地思考。思考,是上帝赋予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激发智力的一种动力,你思考得越多越深,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就越敏锐,也就越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打个比方吧。思考就如一把锐利的铁锹,可以帮你层层深挖,直到揭开事物的本质。思考又如一台高倍望远镜,可以助你登高望远,由此及彼。

我再举个例子,学电脑时,给你最大帮助的,是书本上的原理,是老师的辅导,还是自己的思考?

你不假思索就说:自然是自己的思考啰,好比学游泳,书上只讲如何摆臂伸腿,教练只是帮你摆正姿势,真家伙学还得自己跳进水里。

这就对了,苦思深思后,仍有不得,正是向别人请教的最佳时机,反之,你不经苦思深思,贸然提问,提出来的问题自然是蜻蜓点水。

你重新露出了笑容,你说,先“吃透”那些竞赛材料,找出自己的所缺所短,理出一个纲,再去请教王阿姨!

望着你一头扎进书屋,我也露出了笑容,孩子,你已懂得,不懂而问了,以后,我还得与你再谈“多思多问,还表现在一个人敢于对现成的答案提出疑问---

巴思友箴言:

教会孩子多思多问,等于为他找到了无数个最好的老师。

【引导】

清朝著名的考据学家戴震,十岁时入学读书,一天老师讲《大学章句》照着书本上的注解说:“这一章是经,是孔子的话----”

戴震立即发问:“老师,这么说有什么根据?”

“这是朱熹在书中注解里说的。”老师回答。

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

“南宋时人”。

“那么,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春秋时人”

“春秋和南宋相隔近两千年,朱熹怎么会知道的?”

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直夸他是“了不起的孩子”

【问题】小小的戴震了不起在哪儿

【提示】首先,他敢于对现成的答案提出疑问,其次,他提

同事间谈起了自己孩子的特点。有位年轻的阿爸说,他的孩子有个怪毛病,见什么新东西就忍不住拆,而且拆了装,装了拆,前几天,新买一只收音机,就被孩子卸得七零八落,他对此忧心忡忡,巴思友听了,却提醒他应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

不会创造的人,不配进入21世纪

---谈独到见地。

你的孩子这么小就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千万别抹煞他那种探求究竟的好奇心,这往往就是独到见地的萌芽,世上最有价值的是创新,世上最难的也是创新,培养孩子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从保护他的独到见地做起。

一个搞心理学研究的朋友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一次,他去一个中学,他先在黑板上写一道数学题,然后当着学生一步步解答,接着又把解答部分擦去,十分钟后,请同学在纸上做这道题,不过,他故意加了两句话,一句是:这道题有好几种解法,同学们不访试一试,一句是:五分钟后,他收了练习,见全体同学都是按照他的解题思路做的,竟没有一个想到要试一试其他几种解法,他非常失望地问为什么,同学们一致回答:既然有现成的思路,何必去冒险呢?

这位朋友感叹了,一个是按部就班,成功十拿几稳,一个另起炉灶,虽无胜利的把握,却可能有所创新,到底哪个更可贵呢。现在的孩子太缺少自己的见解了。!

我也久久陷入了沉思。的确,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束在大人为他们编好的框框里,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对那样不对,孩子前进的伐整齐划一,不敢雷池一步,安全是安全了,但也泯灭了

多少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

细心观察一下,有不少孩子并非常幼稚,可笑,甚至是荒唐、错误的。如何对待这些不成熟的见解?这是我们做家长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斥责他们胡思乱想,鞭策他们赶快回头,跟着老师家长走,还是珍惜这些创新的幼芽,精心呵护、培育、使它们节节成长?

创新可贵,创新也艰难。岂但孩子,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成功之前,也都有一个寂寞的跋涉过程,他们的独到见地甚至还会被世人视为大逆不道,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布鲁诺甚至为此献出生命;达尔文提出“人是猿进化的”也引起世人的一片谴责,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

巴思友箴言:

【引导】如何培养孩子独到见地?巴思友如下忠告:

一、凡事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往往就能发现隐在事物表层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触发你产生创见的契机,也是你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的基础。

二、创见不是固执已见,不是凡事都唱唱反调,更不是心血来潮,胡思乱想,一个科学家说,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显得高大,创新也不可能平地高楼,它是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脱颖而

出。

三,要随时记下一些思想的闪光点。创见处于萌芽状态时,往往稍纵即。虽然这些萌芽今天不到成熟的时候,但明天也许就是一个创新的开始,你可以准备一本记事本,记下各种突发的怪念头。

暑假一过,巴毕灵进入初三冲刺阶段了,学习压力陡增,可偏偏这时,他迷上了卡通连环画,开始是作业完成后看,渐渐发展到上课也偷偷看。自然,成绩也直线下降,那天,他班主任打电话给巴思友了---

那厚厚几大扎,全是爸爸的文稿

---谈勤奋刻苦

我震惊了!火急火燎地把你找来,你低垂着头,一脸倦色,只说了一句话:初三太苦了,我直想轻松轻松---

我陷入了沉思,你的话暴露了你性格脆弱的一面,学习上只想凭小聪明,怕苦怕累。

我打开一只常年上锁的橱柜,搬出百厚厚几大扎稿纸。我的声音哽咽了,“孩子,该给你看看了,这是爸爸全部的文稿----。

你一定听出我话音的颤抖,你垂下头,抚摸着这些发展黄的稿纸,看看密密麻麻的字迹。好久你才喃喃地说:爸爸,您真勤奋刻苦。

对,爸爸靠的就是勤奋刻苦,世上任何事业有成的人,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古人有悬梁刺股,映雪夜读的故事,就是一些开赋不高的人,也可以以勤拙,取得成功。我举了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例子,他在一个油漆过的盘子上练字,竟把盘子也写穿了!

你被感动了,你心里一定在暗暗发誓:咬紧牙关,刻苦学习。 但是,我要告诉你,勤奋刻苦是一种意志与时间的较量,它不是一次豪言壮语式的发誓,也不是靠五分钟的拼搏。孩子,你要选择这条充满荆棘,坎坷不平的路,就要走上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马克思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当你真正把勤奋刻苦作为一生的座右铭时,你在流汗,流泪,甚至流血时,也将无悔无怨---

你果然换了个人,这几天,你房里的灯总是亮到半夜,便我却是优多喜少,孩子,看来你懂得了学习要勤奋刻苦,却不懂得如何勤奋刻苦,至少,天天开夜车并不见得有效。

我轻轻推开了你的房门,你正在背古文字,错一字就从头来过。看你吃力样子,我真替你着急,我不得不打断你。孩子,你这样背古文,只能算死记硬背,虽然最终也能背出,但下的功夫却要比别人多得多。

勤奋刻苦不是不计成本死下功夫。孩子,学习要掌握方法,要学会事半功倍,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完成最多的工作,拿背古文来说,爸爸的方法就先大致搞清全文的线索,然后每一句拎出一个关键词,记住它们,全文基本就顺当了。

你以有所悟,但还不能完全理解到底什么才算勤奋刻苦。其实,勤奋刻苦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是一种精神,是内在的;而不是一种形式,只是摆摆样子,

你有点急了,争辩说:我可不是在摆样子,我确实相拼一拼------“

孩子,我理解你。但勤奋刻苦不是简单的硬拼,说得具体点,它应是知难而进,而非拈轻怕重,是不断开拓,而非浅尝辄止:是主动加压,而非螑骄自满,是脚踏实地,而非浮躁取巧,是持之以恒,而非朝秦暮楚。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要有一种牺牲精

神,为学习牺牲娱乐,牺牲社交,甚至牺牲个人爱好,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

你满脸严肃地点点头。孩子,看着你这张突然成熟了许多的脸,我由衷地高兴。有希望,好孩子!

巴思友箴言:

勤奋刻苦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也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

[引导]

“哥德马赫猜想”是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西方数学家曾断言,要涉足它,不借助大型计算机简直是天方夜谭。但陈景润硬是用笔演算,光是草稿纸就塞满了六麻袋。

[问题]陈景润是不懂科学规律蛮干吗?

[提示]陈景润当时没有使用大型计算机的条件,但他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弥补了客观条件的不足。他的“陈氏定理”就建立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上。

这种看似消遣的随便翻翻,

可以在不知不觉间积累起

点点滴滴的知识。

周日,巴思友带孩子去公园。临出门,巴思友想起什么,又跑回房里找了一本杂志。巴毕灵不满了:“带我去玩,又要带书!”

别忘了往知识的储蓄罐里扔“硬币”

-----谈手不释卷

孩子,这是爸爸几十年的老习惯了,不管到哪里,手中没有可读的书,总感到若有所失。今天,我是真心陪你轻轻松松,才

没有带专业书,只带了本杂志,随便翻翻。

你睁圆了眼睛说:“看书就得一本正经,随便翻翻有什么效果?”你还以朱熹的话来反驳我: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的确,读一些必须读精读的专业书,是要像朱老夫子说的那样。爸爸晚上伏案苦读时,就是全神贯注,付出全心的。不过,鲁迅先生也说过,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在工作劳累时,常用此法当作休息。他说,这好比游公园,随便走走,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他还专门写过一篇以“随便翻翻”为题的文章,建议我们利用点滴时间读一些“闲书”,甚至翻翻陈年老账,如某一年的菜账,豆腐几文一块?青菜几文一斤?

你大惑不解:这也算读书?豆腐几文一块,青菜几文一斤? 是的,这也是读书,至少可从中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境况。这种看似消遣的随便翻翻,可以在不知不觉间积累起点点滴滴的知识。就如你小时候的储蓄罐,平时把不起眼的一分两分投进去,一旦要用时,还真不少哩。

你还是怀疑,这种随便翻翻,脑子里能留下东西吗?

孩子,你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爸爸可算得上一个手不释卷的人了,根据我的经验,首先要像顾炎武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在谈到随便翻翻时也说,如有收获,别忘了随时记下来。

你马上想到爸爸那一抽屉卡片。是的,你也可以学着做卡片了。做卡片可以把各种零碎的资料分门别类,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知识库。爸爸上大学时,一个老教授这告诫我们,不做一万张卡片,就别做学问。这是因为,做笔记,做卡片,不仅在于积累资料,它还有助于发展新的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你兴奋地跃跃欲试,你说你也要做它一万张卡片,。孩子,我

可要向你泼点冷水了。一万张卡片,能这么轻易夸口吗?爸爸这抽屉卡片,是几十年手不释卷的结果,所以,你不仅要抓点滴知识,还要抓点滴时间。宋代学者钱惟演说,他是坐着便读经史,躺着便看小说,上厕所便阅小词,你失声笑起来,上厕所还阅小说,这么整天捧一本书,还不成了书呆子!

自然,我们今天不必学他的这种形式,但可以学他的精神---这种利用时间“边角料”,见缝插针地吸取点滴知识的精神。俗话说,开卷有益。在日本,每天清晨在地铁里都能看见到不少上班族,一边乘车,一边读阅报。他们这是在往知识的储蓄罐里扔“硬币”呀!孩子,坚持它五年,十年,几十年,你的知识储蓄罐一定会满满的。

巴思友箴言:

知识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手不释卷正是这种积累的方法之一。

【引导】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人们读书的情况分为四类。

1、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未留下;

2、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

3、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只留下豆渣;

4、宝石矿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问题】能不能再加一类 ;储蓄罐,请你归纳一下,这种读书情况的特点。

【提示】积少成多,积微成著。

巴毕灵初三了。巴思友发觉他再也不看报,也不读“闲书”了。一问,巴毕灵这么解释;“我没时间,有的同学连借书证也被家长收了,说初三是冲刺阶段,不准分心---”

建万丈高楼,地基一要铺开,二要挖深

---谈博览群书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想了很久,想了很远。现在,不少学生,甚至他们的家长,对学习都抱着一种急切近利的态度,只知道捧几本教科书死啃,其实,教材只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即使背得滚瓜烂熟,知识面也不会很宽,鲁迅先生就曾对一个文学青年说过,读书要博览,就如蜜蜂,要众采各家花粉,才能酿出好蜜,如果只采一家,酿出的蜜自然单调乏味。这虽是指文学创作,对你们中学生也应有所启发,而且,当今科技文化日新月异,更需要我们博览群书,中学生应养成这个习惯。

我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你眨眨眼,只是说了这么一句:我何尝不喜欢看“闲书”呢?说完,苦笑着指指书桌上一大堆潮作业。

孩子,这说明你没有处理好精读与博览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没有博大为基础、为后盾。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建万丈高楼,地基一定要铺得开。反过来,博大也要有精深作有力的引导,否则,这个地基虽铺开了,却挖得不深,万丈高楼也难以建成。

孩子,对你们中学生来说,尤其要做到既精读又博览。精,就要一字一字地啃,朱熹说过,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口到 有

助于心到,所以关键处最好读出声,或干脆背出来。

你很坦率地说,你最怕背书了。

的确,现在不少中学生都怕背书,认为这是死记硬背,实则不然。背诵,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能背,自然烂熟于心,烂熟于心,则是融会贯通的第一步,你在学校学的,大多应该精读,孩子,这是一个人学业的根基。这一点,大多数学生也都看到了。他们对学校里的功课的确十分投入,可对待“博”呢?不少人就认为它只是看看玩玩而已。

说到这儿,你微微一笑,这笑表示了你也有同感,孩子,这正是你虽然也读点课外书,却收获不多的原因,

你首先要对博览 的内容有所选择,我刚说了半句,你打断了我的话,你问,既是博览,自然越博越好,为何还要选择?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的精力有限,而书海无涯。再说,书中良莠并存,自然要读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好书,如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切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贴近自己学习内容的,而那些肤浅的卡通连环画,荒诞的武侠小说,以及黄色读物,则是书中糟粕。

你显出十二分的恳切,要我给你开个书目,我答应了,在为你选书目的同时,我又想到了一点,还得教会你讲究读书的方法。对,我可从介绍几个名人的阅读习惯谈起,如顾炎武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华罗庚的“吃透一本,触类旁通,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

巴思友箴言:

精读与博览是一对矛盾,但又是相互促进的。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两者关系,既脚踏实,又登高博览。

【引导】

前苏联研究火箭,宇宙空间的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个连小学毕业的文凭也没拿到的平民子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从此,他就迷上了图书馆,他说自己是在“图书馆里读的大学。”

【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事业成功的内因是他自己的努力,外因是什么?

【提示】是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他正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学业有成的。

巴思友带孩子去参加中外专家元旦联欢会,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主动找巴毕灵交谈。一向自夸英语成绩不错的巴毕灵,在女孩纯正的口语前陷入了窘境,回家后,巴毕灵发誓要攻克口语关,天天听录音,练口语。几个月后,巴思友又带他去参加劳动节联欢会,可巴毕灵一次在那女孩面前落荒而逃----

爸爸的英语口语也是逼出来的。

---谈求在欲

孩子,两次机会,你都陷入了狼狈,但两次回家,你却判若二人。第一次,你雄心勃勃,要三个月拿下口语,可这一次,你却心灰意冷。我看得出,你的自信心在寸寸崩塌,想打退堂鼓了。看来,我不是练口语的料----

你的英语发音不准,但这决不是说你不是学口语的料,对你的英语书面成绩好,口语差的情况,我早就提醒过你,你一直不以为然,升学又不考口语,学了没用,我也没兴趣。

这没有用、没兴趣,正是你口语上不去的真正原因,不能设想,一个对口语没有求知欲的人能练好口语。马克思说过,人的根本动力就是需要,为了使你对口语产生兴趣,我是故意带你去参加联欢会的。

第一次你虽然在女孩面前出了洋相,但同时也激起了你攻克口语的欲望,孩子,在这一点上,我不愧是爸爸的孩子,爸爸的英语口语也是逼出来的。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单位要接待一位外宾,一下子找不到懂专业的翻译,我就被推出来了,没想到这一逼 也逼出来了,我只记得当时是如醉如痴地听录音,练发音---

听了我这番话,你当时跃跃欲试了,这几个月来,你的确下了苦功,你的口语能力有进步,你是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今天的联欢会的,可没想到,你又失败了,这次失败使你真正泄了气。

孩子,在这一点上,你又不像爸爸了孩子了!什么事能一蹴而就,爸爸攻口语,遇到的困难比你多得多,那时没有合适的磁带,时间又紧,但爸爸心中保持着一股旺盛的求知欲,因为我懂得,只能攻克,不能退却,单位需要我,祖国需要我。

孩子,你也应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多么需要合格的外语人才,这虽是大道理,却能使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你是在为下一世纪的祖国而攻口语的呀。

你紧锁的眉心微微舒展了,你说出了心里话,我总认为,不喜欢口语是自己的事---爸爸,我一定再加把劲?

我听了很欣慰,孩子,你已有相当的英语基础,攻口语绝不应存在越不过的障碍,明天,我带你去XX公园的外语角,那儿有的人能流利地用英语会话,有的比你还结结巴巴,我得先让你重树信心,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因为第一次成功,往往成为一个人保持旺盛求知的基础。

孩子,相信爸爸的话,旺盛的求知欲能产生奇迹,让这股 劲在你身上保持下去,你一定能攻克口语关,下次参加联欢会,回家时你一定眉飞色舞—

巴思友箴言:

不但要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更要努力使之保持下去。

【引导】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事都感到发奇,见母鸡孵蛋能孵出小鸡,他就躲在阁楼里用自己的体温孵鸡蛋;见小鸟张翅能飞,他就找了很多羽毛,做了一对翅膀,绑在两臂上试飞,虽然这些幼稚的实验都失败了,却是爱迪生成为发明项目最多,发明时限最长的科学家的基础。

【提问】为什么说爱迪生小时候的幼稚“实验”是他成为发明项目最多,发明时限最长的科学家的基础。

【提示】爱迪生旺盛的求知欲始终不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旺盛,并至才不衰。

看看巴毕灵一天的时间安排,早晨眼睛一睁开,就匆匆刷牙,抓起一个面包、一袋朱奶,急如星火赶到学校,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拖着沉重的书包回家,匆匆扒两口晚饭,又关进自己的房间,学校的作业,自己买的AB卷---,常常熬夜到十一二点。

同样时间里,有人为什么能干很多事

----谈惜时

的确,看起来你没有让一分一秒从手中溜走,你可以说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但是,我要说你一句,你仍在浪费时间。

你被震惊了。你涨红了脸,睁圆了双眼,浪费时间?我浪费时间?如果说初一、初二,我的确有些浑浑噩噩、虚度时光,但现在是初三,人人都在拼博,我怎么会----我恨不得一天只睡4小时,恨不得有三只手,四条腿!

是的,是的,我不否认你整天在用功,但它实际上不少是“无用功”。这好比有两个富翁,一个花天酒地,暴殄天物,他自然是学浪费财富,另一个则守着如山的金银,却一分一厘不敢花,他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浪费吗?

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与不能有效地使用则富,同样是一种学杂费。

说到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你露出茫然之色,也许,你从没考虑过这一点,反正我没有泡在电视机前,没有在电话里和同学闲聊,也没有看“闲书”,你瞧我这一书桌,都是书,卷子,而且,我哪一天不熬到十一二点。

但是,熬时间,拼体力,决不是珍惜时间,一个人用脑的最佳时间是有限的,疲倦了依然硬拼,不是聪明之举,所以,我最反对无必要的熬夜,尤其反对天天熬夜,它看似最大限度地使用了今晚的时间,实际上等于提前使用了明天。一个真正懂得使用时间的人,也一定懂得劳逸结合,为什么同样一天的时间,有的人干很多事,却有条不紊,还可忙里偷闲,养鸟种花,弹琴下棋---有的人干事不多,却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看似忙忙碌碌,却

收获甚少。

你沉默了,我的话刺到了你的痛处,初三了,人人都在拼搏,我不能再学浪费时间了,只有整天钻在书里,只有熬到半夜---

你这是以忙忙碌碌掩饰自己对时间的浪费,看看你的书桌,乱七八糟的,一会儿找语文,一会儿找AB卷,做两道数学题,又要电话给同学对答案,---这种忙忙碌碌已不仅浪费时间,简直是糟蹋进间了。

你低下了头,我悄悄地从你身边离开。的确,有必要让你一个人好好思考一下了,究竟如何珍惜时间,如何使用时间---

巴思友箴言:

世上的东西大都可以再生,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

【引导】

如何有效地使用时间,巴思友有如下忠告。

一、凡事要预立目标,这是提高式作效率,也是有效使用时间的第一步。如今天我复习语文第五章,数学做一张AB卷,心中先要有数,可以避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事倍而功半。

二、凡事要有条理,可以从整理你杂乱的书桌开始,数学在这边,语文则堆在那边。什么都井井有条,需要什么一下子就可以找到,这可避免手忙脚乱。

三、制定用时计划,几点到几点做语文,几点到几点读外语,为了开成一种时间的紧迫感,还可以某项作业限定一个时间,如

历史有十道题估计十分钟完成,就像考试一样,逼着自己按时交倦,这也是节约时间的有效方法。

四、采用交替学习法,千万不要因某个问题被卡,长时间地卡在那儿,这样既耗了精力,又耗了时间,可以先放一放,做其他功课,待回头再试,如累了,不妨听听音乐,让已经疲惫的脑子硬撑,不如让它轻松一下,以利再战。


相关内容

  • 新中国十大元帅
  • 新中国十大元帅 [软件]中国十大元帅之轶事篇 中国十大元帅之轶事篇 Android 阅读 3.1MB 天天炫斗新版本哪个PK宠物厉害?新版本PK宠物排名 天天炫斗新版本PK宠物排名.游戏总是会不断的更新出新的宠物来,那么从PK的角度来看,哪个宠物是最好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 2015年胡润全球 ...

  • 梁启超好学不倦
  • 曾敏之 曾敏之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 ...

  • 好学不倦的三姨父
  • 在新浪.搜狐这样大网站最近都在连载一本畅销书,书名叫<第一管理>,我三姨父就是两位作者之一. 三姨父在报社工作,我经常可以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他写的文章.他个头不高,身材消瘦,剪着一个寸头,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印象. 小时候,我每次到他家玩,总能看到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见我们去了总是抬起 ...

  • 孔子的好学精神
  • 孔子的好学精神 林桂榛 孔子向以博学著称,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 ...

  • 销售手册内容
  • 1 代理商市场及销售运作策略 借助有利渠道,开展学习中学生品牌推广活动, 1.1 市场推广及品牌建设运作 1.1.1 市场推广及品牌建设的目的 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媒体推广及活动推广,深化学习中学生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产品的知名度. 1.1.2 市场推广及品牌建设常用形式 1.1.2.1 推广渠道 ...

  • 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 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一好的开头: 1大千世界,沧海茫茫.我接触过那么多 同学,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其中,有一个人让我永远不能忘记.她学习非常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特别勤奋好学. 2她可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呀.她从来不上课做小动作,还大胆举手发言.只要打开她的作业本,"优"准使你眼 ...

  •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 ...

  •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要好好学字
  •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要好好学字 <要好好学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今天讲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2课<要好好学字>,教材90-91页. 教材学情分析: 课文记叙了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导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故事,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

  • 中国好学霸所有答案大全
  • 中国好学霸所有答案大全 玩过<中国好学霸>游戏的玩家们一定会被其中几个关卡给难住,有种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的感觉,儿时的回忆都不能好好的玩耍了,不过有了小编带来的中国好学霸所有答案大全,带你轻松挑战各个关卡. 中国好学霸答案 第一册攻略 1-1答案:掩耳盗铃 1-2答案:刻舟求剑 1-3答 ...

  • 13好学的爸爸
  • 日期: 年 课 题 课 型 月 日 小学 授课教师: 编号:17 13 好学的爸爸 新授 课 时 2 课时 重 难 学习水平 点 点 √ 识 记 理 解 运 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 教学目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6 √ 个字只识不写,认识 2 个偏旁,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