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业批评家缺失的时代:由艺术媒体多元化谈起

2012-5-23 14:20:27 作者:杭春晓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稿  人气指数:59字号:【大中小】

注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现在媒体与批评的关系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媒体的多元化,对批评而言,是利是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多元化的媒体对于批评而言,是增加了传播渠道,而在这个多元渠道中出现的批评的商业化与非学术化,并不是媒体造成的,而是今天的批评生态造成的。也就是说,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至于这个环境发什么声,发什么样的话语,更多的是来源于批评本身。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一个媒体因为它特殊的需求和特殊的目标,讲得更直接、更直白一些就是媒体自我生存的需求,可能会需要某种特定方向的批评文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批评产生某种异化的影响。

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现在媒体与批评的关系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媒体的多元化,对批评而言,是利是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多元化的媒体对于批评而言,是增加了传播渠道,而在这个多元渠道中出现的批评的商业化与非学术化,并不是媒体造成的,而是今天的批评生态造成的。也就是说,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至于这个环境发什么声,发什么样的话语,更多的是来源于批评本身。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一个媒体因为它特殊的需求和特殊的目标,讲得更直接、更直白一些就是媒体自我生存的需求,可能会需要某种特定方向的批评文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批评产生某种异化的影响。

今天的媒体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平媒与新技术媒体两种类型,而传统平媒又可以分为体制内杂志与市场化杂志,前者承担国家性观点发布平台,主要受众也是体制内各单位及人员,甚至还承担了体制内人员解决职称的功能;而市场化杂志则较为灵活,主要承担了市场性艺术资讯及宣传平台,主要受众为艺术从业者与收藏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平媒都缺乏承担严肃批评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批评产生需求引导性。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两类媒体也或多或少会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而摆出学术姿态,从而提供相关批评以展示性的舞台。而另一个方面,除了传统平媒,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越来越呈现出时效性、快捷性与机动性,往往会提供较为灵活的发布平台,促使批评具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布平台。当然,因为网络等新兴媒体缺乏一种过滤,缺乏相应的筛选,所以也使得这类媒体往往会缺乏相关严谨的发布形象,同时也很难获得一种持续性的发布效果,甚至会引发批评语言的不严肃与草率。或许,这种媒体环境,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为批评提供更为宽阔的生存环境,但我们却仍然可以发现,今天发话的平台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狭窄,而是更为容易了。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虽然各类媒体都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但它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环境,却为批评提供了相对多元的选择。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出现了批评价值的自我怀疑,是为什么?我想,产生这种批评的自我怀疑,原因并不在所谓媒体的影响,而是在批评自身的环境缺少自我生存的条件。怎样理解这一点呢?我认为就是批评没有因为批评自身的存在而使得批评家获得自我生存与自我尊严。在今天的艺术生态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批评家能够依靠自己的批评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往往都必须依靠或与批评相关的收益、或者是其它的什么职业来养活自己。前者的相关收益,则必然会导致批评家的商业化,而后者的其它职业则必然决定了批评家的非职业化。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所谓的批评家根本就没有职业化的,而都是业余化的。为什么说是业余的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让批评成为一种职业性的收益,并因为这种收益获得独立的批评姿态。也许有人会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中国不需要批评?不是,我绝没有这种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从更为深入的体制角度思考批评的问题,而不是从所谓的环境中思考。也就是说,批评的学术首先建立于批评家经济独立自足的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批评成为捧臭脚的批评就根本不足为奇!批评失去知识分子的独立审视价值而沦为市场化的广告也根本不足为奇!而值得奇怪的倒是,某些所谓的批评家在丧失独立精神反思的情况下,仍摆出所谓的批评家的高姿态,甚至仍在环境中寻找理由为自己的非学术批评寻找借口,而不是冷静思考批评为什么会深陷如此的尴尬中!

当然,批评家也是人,也是要生活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以为他们着想的心态考虑一下中国当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思考一下在务实主义浪潮下的中国,我们应该怎样在制度上建立一些能够支持非务实的严肃批评,比如说批评基金之类的事情,让批评能够依靠批评自身自足,从而在中国营造出产生真正职业批评家的环境!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生存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解决批评家在社会、在艺术的生态圈里面到底以一种什么方式生存?他们获得怎样一种确立自我的生存状态?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根本上所谓批评家与商业的合谋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相信多元化的艺术媒体,恰恰是各种各类发出批评声音的一个很好的传播渠道。所以不是传播渠道出了问题,也不是什么东西出了问题,而是发声人的在社会中的艺术游戏中,他的生存环境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呼吁一种公益资助的出现——比如说批评的基金赞助,我想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批评的现实问题。当然,这是需要有良知、有文化理想的“资本”无私奉献才行。

当然,类似的期望,在今天的文化生态中毫无疑问,仍然属于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很难在现有体制下,无论官方体制还是江湖商业体制,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实现批评家的自我独立,让批评家仅仅依靠自身的批评就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借助一些与批评无关的事情“苟活”!于是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批评家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与建设性批评无关的事情中,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偶尔在业余闲暇时才弄些看似批评的东西!那么,面对如此的现实际遇,请问当代所谓的批评家们,有谁敢站出来,充满底气地宣称自己是职业批评家?

编辑:郑荔

>> 相关文章

■2011年水墨(中国画)年度报告

■2011年水墨(中国画)年度报告

■艺术还需要视觉吗

■艺术还需要视觉吗

■主流当代艺术两种“技术化”手段

■从“迷失”到“理性”

■从“迷失”到“理性”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更多>>

最新新闻

王春辰:当代中国的绘画与批评

艺术视觉的历史与文本化

里奥?斯坦伯格:在历史中批评

当代艺术与当代理论的联动

吃屎、身体与强权

模糊的前卫精神

王春辰:今天的艺术勿忘意识形态

最新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2012-5-23 14:20:27 作者:杭春晓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稿  人气指数:59字号:【大中小】

注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现在媒体与批评的关系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媒体的多元化,对批评而言,是利是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多元化的媒体对于批评而言,是增加了传播渠道,而在这个多元渠道中出现的批评的商业化与非学术化,并不是媒体造成的,而是今天的批评生态造成的。也就是说,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至于这个环境发什么声,发什么样的话语,更多的是来源于批评本身。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一个媒体因为它特殊的需求和特殊的目标,讲得更直接、更直白一些就是媒体自我生存的需求,可能会需要某种特定方向的批评文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批评产生某种异化的影响。

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现在媒体与批评的关系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媒体的多元化,对批评而言,是利是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多元化的媒体对于批评而言,是增加了传播渠道,而在这个多元渠道中出现的批评的商业化与非学术化,并不是媒体造成的,而是今天的批评生态造成的。也就是说,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至于这个环境发什么声,发什么样的话语,更多的是来源于批评本身。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一个媒体因为它特殊的需求和特殊的目标,讲得更直接、更直白一些就是媒体自我生存的需求,可能会需要某种特定方向的批评文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批评产生某种异化的影响。

今天的媒体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平媒与新技术媒体两种类型,而传统平媒又可以分为体制内杂志与市场化杂志,前者承担国家性观点发布平台,主要受众也是体制内各单位及人员,甚至还承担了体制内人员解决职称的功能;而市场化杂志则较为灵活,主要承担了市场性艺术资讯及宣传平台,主要受众为艺术从业者与收藏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平媒都缺乏承担严肃批评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批评产生需求引导性。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两类媒体也或多或少会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而摆出学术姿态,从而提供相关批评以展示性的舞台。而另一个方面,除了传统平媒,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越来越呈现出时效性、快捷性与机动性,往往会提供较为灵活的发布平台,促使批评具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布平台。当然,因为网络等新兴媒体缺乏一种过滤,缺乏相应的筛选,所以也使得这类媒体往往会缺乏相关严谨的发布形象,同时也很难获得一种持续性的发布效果,甚至会引发批评语言的不严肃与草率。或许,这种媒体环境,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可以在丰富的选择中为批评提供更为宽阔的生存环境,但我们却仍然可以发现,今天发话的平台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狭窄,而是更为容易了。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虽然各类媒体都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但它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环境,却为批评提供了相对多元的选择。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出现了批评价值的自我怀疑,是为什么?我想,产生这种批评的自我怀疑,原因并不在所谓媒体的影响,而是在批评自身的环境缺少自我生存的条件。怎样理解这一点呢?我认为就是批评没有因为批评自身的存在而使得批评家获得自我生存与自我尊严。在今天的艺术生态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批评家能够依靠自己的批评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往往都必须依靠或与批评相关的收益、或者是其它的什么职业来养活自己。前者的相关收益,则必然会导致批评家的商业化,而后者的其它职业则必然决定了批评家的非职业化。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所谓的批评家根本就没有职业化的,而都是业余化的。为什么说是业余的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让批评成为一种职业性的收益,并因为这种收益获得独立的批评姿态。也许有人会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中国不需要批评?不是,我绝没有这种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从更为深入的体制角度思考批评的问题,而不是从所谓的环境中思考。也就是说,批评的学术首先建立于批评家经济独立自足的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批评成为捧臭脚的批评就根本不足为奇!批评失去知识分子的独立审视价值而沦为市场化的广告也根本不足为奇!而值得奇怪的倒是,某些所谓的批评家在丧失独立精神反思的情况下,仍摆出所谓的批评家的高姿态,甚至仍在环境中寻找理由为自己的非学术批评寻找借口,而不是冷静思考批评为什么会深陷如此的尴尬中!

当然,批评家也是人,也是要生活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以为他们着想的心态考虑一下中国当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思考一下在务实主义浪潮下的中国,我们应该怎样在制度上建立一些能够支持非务实的严肃批评,比如说批评基金之类的事情,让批评能够依靠批评自身自足,从而在中国营造出产生真正职业批评家的环境!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生存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解决批评家在社会、在艺术的生态圈里面到底以一种什么方式生存?他们获得怎样一种确立自我的生存状态?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根本上所谓批评家与商业的合谋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相信多元化的艺术媒体,恰恰是各种各类发出批评声音的一个很好的传播渠道。所以不是传播渠道出了问题,也不是什么东西出了问题,而是发声人的在社会中的艺术游戏中,他的生存环境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呼吁一种公益资助的出现——比如说批评的基金赞助,我想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批评的现实问题。当然,这是需要有良知、有文化理想的“资本”无私奉献才行。

当然,类似的期望,在今天的文化生态中毫无疑问,仍然属于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很难在现有体制下,无论官方体制还是江湖商业体制,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实现批评家的自我独立,让批评家仅仅依靠自身的批评就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借助一些与批评无关的事情“苟活”!于是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批评家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与建设性批评无关的事情中,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偶尔在业余闲暇时才弄些看似批评的东西!那么,面对如此的现实际遇,请问当代所谓的批评家们,有谁敢站出来,充满底气地宣称自己是职业批评家?

编辑:郑荔

>> 相关文章

■2011年水墨(中国画)年度报告

■2011年水墨(中国画)年度报告

■艺术还需要视觉吗

■艺术还需要视觉吗

■主流当代艺术两种“技术化”手段

■从“迷失”到“理性”

■从“迷失”到“理性”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从“看”到“看到”

更多>>

最新新闻

王春辰:当代中国的绘画与批评

艺术视觉的历史与文本化

里奥?斯坦伯格:在历史中批评

当代艺术与当代理论的联动

吃屎、身体与强权

模糊的前卫精神

王春辰:今天的艺术勿忘意识形态

最新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相关内容

  •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 10 网络 ...

  • 继续教育题库
  • 填空题 答案 1.()或称课堂教学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及时间安排等,这是教案的主体内容. 教学过程 2.()是包括问题式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是教育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教学行为提升的阶梯. 案例 3()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项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
  • 陈众议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18日   13 版) 诗学或文学原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回答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何为.文学何如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诗(文学)言志,但也能抒情:它有用,但又分明是无用之用:它可以载道,同时还可能指向消遣,甚至游戏等等.凡此种种,说明任何表面上足以自圆 ...

  • 法律信仰第四十七稿
  • 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塑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塑造. 很多人都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公元前399年他因为亵渎神灵和腐化青年等莫须有的罪名,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在监狱中,苏格拉底本有机会逃跑,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不管合理与否,作为公民都必 ...

  • 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问题机自21第四次
  • 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文化问题 童守亮机自21班2120101015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当代中国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当今道德沦陷的根源与救治策略,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道德的指引与纠正作用.在我们大力开展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深化对 ...

  •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摘要:现代广告由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业利益,故意或过失导致了广告中出现多个层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虚假广告.低俗广告.引起文化冲突的广告和暗含负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广告中.广告应该立足于人文精神,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

  • 村庄里的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的"返乡"文学
  • 2016年春节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①在微信圈广泛传播,破败的乡村形象和凋敝的图景成为被广泛传递的文学意象:2015年春节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以下简称<博士返乡日记>)②在网络和媒体上造成刷屏效应,引起了在文化界和 ...

  • 关于"炒作"的社会调查
  • 暑假实践 今年暑假,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动机是因为我们看到许多身处娱乐界的明星,想要红,办法不少却也并不多,相比于像成龙等艺人稳扎稳打,"炒作"成为了他们的一条捷径.的确,善用"炒作"会提供一些便利,并带来大量收益,但滥用" ...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话语权
  • 内容提要 最初我们提及到的"公共话语权"来自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的绝对自由,国家机关不得施加干预.这种绝对的自由仅仅存在于古希腊城邦的广场集会当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公共领域"也发生了几次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