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垫层专项施工方案

砂垫层专项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1.1砂垫层宽度的确定

(1)砂垫层的设计,主要是决定砂垫层的厚度和宽度。砂垫层的厚度应根据垫层底部软弱土层的承载力来确定,即当上部荷载通过砂垫层按一定的扩散角传至下卧土层时,下卧土层顶面所承受的总压力不应超过其容许承载力。当垫层材料为碎石、粗砂或中砂时,扩散角可取30°;对其他较细的材料,扩散角为22°。

(2)砂垫层的宽度,一方面要满足应力扩散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防止垫层向两边软弱土层挤出。但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理论计算方法,常用的经验方法是垫层底部宽度B′按下式确定:

B′=B+2H•tgØ

式中 B——基础宽度

H——垫层厚度

Ø——扩散角

垫层底宽确定以后,按照基坑的坡度往上延伸至基础底面。

1.2材料要求:

(1)采用砂回填,砂为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小于2.2,砂干容重不小于16KN/M,d。

(2)所用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

(3)如采用挡土墙式,挡土墙的材料为MU10实心标准砖,M10水泥砂浆砌筑,砂浆必须饱满。 3

3、主要机具

蛙式打夯机、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机动翻斗车、抽水机、筛子、铁锹、铁耙、量斗、水桶、喷壶、手推胶轮车、2m靠尺等。

二、作业条件:

(1)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橛。

(2)因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采取排水以降低地下水平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水状态。

(3)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应在未做地基前处理完毕并办理隐检手续。

(4)检查基槽(坑)、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

三、施工工艺流程:

检验砂质量→放坡及围护施工→分层铺筑砂→洒水→插振或平振→找平验收

四、施工要点

本工程准备采用以下2种砂垫层围护方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工艺基本相似。

(1)铺设垫层前应验槽,将基底表面浮土、淤泥、杂物清除干净,两侧应设一定坡度,防止振捣时塌方。

(2)垫层底面标高不同时,土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分层铺设时,接头应作斜坡或阶梯形搭接,每层错开0.5m-1.0m,并注意充分捣实。

(3)在砂垫层的边缘处砌筑240mm挡砂墙,采用MU10标准实心砖,M10水泥砂浆砌筑,砌至与砂垫层同高度。挡砂墙至基础底板外侧的水平距离应大于砂垫层的回填深度。墙内外同时分层夯填,机械振捣。

(4)第一层松砂厚度不大于200mm,夯实并防止扰动原土,其余铺设厚度不大于250mm,压实量宜为50~70mm,并层层由监理或甲

方进行贯入度等检测,用一根1.5m长φ16的钢筋离地700mm自由下落测得,压实系数0.94。施工至设计基底标高后再由监理或甲方见证进行环刀检测,测试点数根据检测要求决定,测试后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设计承载力110Kpa)。

(5)垫层铺设时,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践踏或受浸泡,降低其强度。垫层应分层铺设,分层夯或压实,基坑内预先安好5m×5m网络标桩,控制每层砂垫层的铺设厚度。

(6)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在饱和的软弱地基上铺设垫层时,应加强基坑内及外侧四周的排水工作,防止砂垫层泡水引起砂的流失,保持基坑边坡稳定;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500mm以下。

(7)洒水:铺筑砂在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洒水以保持砂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12%。

(8)本工程准备2种振实法,一种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插振法施工时,以100mm为间距插入振捣,依次振实,以不再冒气泡为准,直至完成;同时应采取措施做到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垫层接头应重复振捣,插入式振动棒振完所留孔洞应用砂填实;在振动首层的垫层时,不得将振动棒插入原土层或基槽边部,以避免使软土混入砂垫层而降低砂垫层的强度。另一种为平振法,施工时,用平板式振捣器往复振捣,往复次数以简易测定密实度合格为准。振捣器移动时,每行应搭接三分之一,以防振动面积不搭接,并注意砂的含水率不宜大于20%。

(9)最后一层压(振实)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五、成品保护

1 回填砂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2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

3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坍塌。

4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5砂垫层施工完毕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

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大面积下沉: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2 、局部下沉:边缘和转角处没振实,留接槎没按规定搭接和振实。对边角处的振动不得遗漏。

3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4 、密实度不符合要求:坚持分层检查砂地基的质量。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砂垫层全部完成后进行环刀检测,测试点数根据检测要求决定,测试后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设计承

载力110Kpa)。

砂垫层专项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1.1砂垫层宽度的确定

(1)砂垫层的设计,主要是决定砂垫层的厚度和宽度。砂垫层的厚度应根据垫层底部软弱土层的承载力来确定,即当上部荷载通过砂垫层按一定的扩散角传至下卧土层时,下卧土层顶面所承受的总压力不应超过其容许承载力。当垫层材料为碎石、粗砂或中砂时,扩散角可取30°;对其他较细的材料,扩散角为22°。

(2)砂垫层的宽度,一方面要满足应力扩散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防止垫层向两边软弱土层挤出。但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理论计算方法,常用的经验方法是垫层底部宽度B′按下式确定:

B′=B+2H•tgØ

式中 B——基础宽度

H——垫层厚度

Ø——扩散角

垫层底宽确定以后,按照基坑的坡度往上延伸至基础底面。

1.2材料要求:

(1)采用砂回填,砂为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小于2.2,砂干容重不小于16KN/M,d。

(2)所用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

(3)如采用挡土墙式,挡土墙的材料为MU10实心标准砖,M10水泥砂浆砌筑,砂浆必须饱满。 3

3、主要机具

蛙式打夯机、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机动翻斗车、抽水机、筛子、铁锹、铁耙、量斗、水桶、喷壶、手推胶轮车、2m靠尺等。

二、作业条件:

(1)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橛。

(2)因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采取排水以降低地下水平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水状态。

(3)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应在未做地基前处理完毕并办理隐检手续。

(4)检查基槽(坑)、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

三、施工工艺流程:

检验砂质量→放坡及围护施工→分层铺筑砂→洒水→插振或平振→找平验收

四、施工要点

本工程准备采用以下2种砂垫层围护方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工艺基本相似。

(1)铺设垫层前应验槽,将基底表面浮土、淤泥、杂物清除干净,两侧应设一定坡度,防止振捣时塌方。

(2)垫层底面标高不同时,土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分层铺设时,接头应作斜坡或阶梯形搭接,每层错开0.5m-1.0m,并注意充分捣实。

(3)在砂垫层的边缘处砌筑240mm挡砂墙,采用MU10标准实心砖,M10水泥砂浆砌筑,砌至与砂垫层同高度。挡砂墙至基础底板外侧的水平距离应大于砂垫层的回填深度。墙内外同时分层夯填,机械振捣。

(4)第一层松砂厚度不大于200mm,夯实并防止扰动原土,其余铺设厚度不大于250mm,压实量宜为50~70mm,并层层由监理或甲

方进行贯入度等检测,用一根1.5m长φ16的钢筋离地700mm自由下落测得,压实系数0.94。施工至设计基底标高后再由监理或甲方见证进行环刀检测,测试点数根据检测要求决定,测试后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设计承载力110Kpa)。

(5)垫层铺设时,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践踏或受浸泡,降低其强度。垫层应分层铺设,分层夯或压实,基坑内预先安好5m×5m网络标桩,控制每层砂垫层的铺设厚度。

(6)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在饱和的软弱地基上铺设垫层时,应加强基坑内及外侧四周的排水工作,防止砂垫层泡水引起砂的流失,保持基坑边坡稳定;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500mm以下。

(7)洒水:铺筑砂在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洒水以保持砂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12%。

(8)本工程准备2种振实法,一种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插振法施工时,以100mm为间距插入振捣,依次振实,以不再冒气泡为准,直至完成;同时应采取措施做到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垫层接头应重复振捣,插入式振动棒振完所留孔洞应用砂填实;在振动首层的垫层时,不得将振动棒插入原土层或基槽边部,以避免使软土混入砂垫层而降低砂垫层的强度。另一种为平振法,施工时,用平板式振捣器往复振捣,往复次数以简易测定密实度合格为准。振捣器移动时,每行应搭接三分之一,以防振动面积不搭接,并注意砂的含水率不宜大于20%。

(9)最后一层压(振实)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五、成品保护

1 回填砂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2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

3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坍塌。

4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5砂垫层施工完毕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

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大面积下沉: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2 、局部下沉:边缘和转角处没振实,留接槎没按规定搭接和振实。对边角处的振动不得遗漏。

3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4 、密实度不符合要求:坚持分层检查砂地基的质量。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砂垫层全部完成后进行环刀检测,测试点数根据检测要求决定,测试后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设计承

载力110Kpa)。


相关内容

  •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 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与管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承接或承建的项目 ...

  •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程序
  • 关于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的编制.审核程序和实施的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单位工程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明确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和审核内容,规范专家论证程序,确保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积极防范和遏制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办 ...

  • 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
  • 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 批 准:王学文 发布日期:2012.4.20 实施日期:2012.5.15 编制说明 1.本<指南>中的"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包括"建筑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和"特殊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两部分 ...

  •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审查制度
  • 施工组织设计与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专家论证审查制度 总 则 1.对项目工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对项目工程施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工程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3..建立专家会审论证审查制度. 4..重大分部工程安全施工方案应报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5.本制度适用于谷城华盛建安公司. ...

  • "落实施工方案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澜沧江苗尾水电站 主体土建及金属结构工程 "落实施工方案专项行动" 工作总结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昆明有限公司 苗尾水电站工程监理部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审 查: 校 核: 编 写: 按照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电力建设工程落实施工方案专项行动的通知 ...

  • 专项施工方案的范围
  • 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和专家评审的专 项方案范围 摘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26条 第二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 ...

  • 一般工程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分部分项有哪些
  • 一般工程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分部分项有哪些?专项方案编制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下列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 及以上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方案. (一) 土石方开挖工程 1. 开挖深度3m 及以上的基坑(沟.槽)的土方开挖工 ...

  • 5.1.1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要求
  • 5.1.1 专项施工方案编审要求 一.一般规定 1.施工单位应当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专项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 2.建筑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编制.其中,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深基坑工 ...

  • 中建一局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管理办法
  • 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管理办法 2013年8月 目 录 1 适用范围.................................................................. 1 2 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分类.................................. ...

  • 施工方案的编写
  • 目录 第一节.施工方案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