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悖论

  一、基本情况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其著名著作《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且建立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在发展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著作是按古典学派的传统写成的,作为古典学派的假设,并提出古典学派的问题。从斯密到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假定,或者说都认为,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一个有用的假设,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一些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等。在这些国家中,整个经济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和维持生计的部门,后者主要是传统的农业部门。维持生计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来源于资本主义部门的资本积累。刘易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资本是稀缺的,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无限劳动力供给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是稀缺的,劳动无限供给,资本家的剩余不断的转化为投资,使资本存量持续扩大,从维持生计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当剩余劳动力消失时,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着收入也会相应地增加,必然会提高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水平,这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2003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约为14.4%,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4586.6万。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比例为15.1%,总数为1794万;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比例为18.8%,总数为1947万。东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比例为8.9%,比西部地区低出约10个百分点,剩余劳动力总数仅为846万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次全国性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调查(韩俊、崔传义、范凯凯,2007)显示农业只吸纳了一半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仍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根据以上数据,以刘易斯的劳动力供给学说可得知,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并未消失。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其负面影响从沿海地区扩散到内地,从出口外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蔓延,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导致沿海及大中城市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关闭状态,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就业容纳能力的扩张,导致大批涌入大城市或者沿海地区的外出劳动力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不得不返回家乡,中国境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农民工返乡潮。另一方面2004年春,珠三角、闵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集中地区的企业遭遇招工难问题,“民工荒”一词开始频频见诸媒体。其后几年来招工难问题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东南沿海,也并非人们原先估计的那样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很可能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12月初完成《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国10省份农民工返乡人数总计有485万名,占2008年9月底外出务工人员的5.4%。10省份是四川、重庆、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其中河南省11月底前提前返乡人数达107.5万。以上“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流现象,对于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而言,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与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判断形成鲜明的现实悖论。   二、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背景下预期收益比较的理性选择。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使城乡生产具有明确的分工,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基本思想归结为:(1)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含心理因素;(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差异。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民收入的一倍,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会不断流向城市;(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按照托达罗的模型,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前提下基本呈现正向流动状态。在预期收益差距缩小的情况下,这种流向则可能出现逆转。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从反面验证了托达罗模型的合理性。全球金融危机是导致目前农民工失业增加,大量回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这场巨大的金融海啸之中,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其自身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加之人币民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面积地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破产等情况。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不断提高(尽管提高的程度有限),外出打工的收益常年得不到改善,打工还要承担很多潜在风险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选择风险小、收益提高、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回乡务农。   2.农业政策调整、农产品价格回升推动农民工回流。自2004年初,中央政府还决定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全部农业税。同时,中央政府还推行基层组织的机构改革,调整乡镇财政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制度等,试图以此重新激发农村的活力。特别是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可自行支配用于交纳农业税的那部分资金,农民的生活无疑会得到一定改善。在某种程度上讲,取消农业税可以再次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他们的增收行为。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我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开始走出1995年10月以来的低谷,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持续上升,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六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涨,其中大米上涨9.4%、小麦10.6%、大豆23.6%、玉米10.10%,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回归土地的局面。   3.成本收益比较下的劳动力回流。物质收益方面,据调查,珠三角地区10年内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只上涨了68元,农民工参与企业分红的比例就更小。精神收益方面,调查显示,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的确有所提高。预期的子女能在城市获得相对优质的教育的收益减小。原因在于,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正常入学,缺少高质量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因此无法接受稳定并且高质量的教育。物质成本方面,城市的生活成本最近几年大大提高,子女上学因为要交纳借读费等成本升高,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费用也大大增加,精神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据调查,城市务工人员受到各种不同的歧视,对于变化巨大的城市生活表现出的不适应性也在不断增加。务工风险虽然在政府努力下有所减小,但仍然存在。在成本几乎大于收益的情况下,农民工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回流。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的劳动力回流。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对原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城乡封闭的“二元”管理体制有所松动,并未根本改变,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国家在农民工的医疗、养老、工伤保险以及工资、福利等方面存在政策上的漏洞。一些城市甚至出台了限制使用外地民工的管理办法,本已向农村劳动力敞开的城市就业大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关闭,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迫使己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逆向流动。

  5.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引致劳动力回流。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农、矿产品的深加工,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随着政府对于乡镇企业发展所需外部条件的改善:加强基础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引导外资投入、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规范乡镇企业的布局、我国的乡镇企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效率都取得了长足地发展。在带动一批特色的小城镇的兴起的同时,也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他们的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其中就有相当部分是从发达地区回流的劳动力。   三、农民工回流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其次还需要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同,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提高出口退税率,各级政府采购政策也可以向中小企业倾斜。再次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进行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降低社保费率、缓缴社保费等方面的扶持。   2.支持回流农民工创业。对于掌握一技之长,有一定资金积累,有创业愿望的回流农民工,政府应积极支持他们利用家乡资源,创办企业。其一、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在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二、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在项目信息、小额贷款、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方面给予必要的服务。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政府要加大对关系到民生工程的投入,依托基础设施及文教卫事业的建设。这样既增加了农民工在本地的就业机会,又引导了农民工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自已的贡献。比如采取以工代捐的形式,组织回流农民工积极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文化设施等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消化部分劳动力,增加就业,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再就业。积极与外省用工量较大且经营业绩好的大型企业联系,争取就业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再就业培训的作用,由政府牵头依托高级职业中学、技校等作为基地,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养工作,并保证在学习的同时,能对其给予一定地经济补助,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确定培训内容时,重点围绕目标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开展定单、定向式培训,以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为再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目前,我国农产品的深加工行业发展的并不理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升级的地方。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对扩大就业需要,解决返乡农民工的问题也具有积极地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返乡农民工虽然从事的是与农业相关的行业,仍然是农业户口,但从产业分类的角度讲,这部分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已不再属于第一产业。   总之,只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正确引导、有效扶持;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会;正视此次民工回流潮的挑战,把握住有利的机会;我国的社会经济就能继续向着整体平稳、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7~100   [3]段平利.《“民工荒”现象的社会经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

  一、基本情况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其著名著作《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且建立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在发展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著作是按古典学派的传统写成的,作为古典学派的假设,并提出古典学派的问题。从斯密到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假定,或者说都认为,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一个有用的假设,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一些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等。在这些国家中,整个经济分为资本主义部门和维持生计的部门,后者主要是传统的农业部门。维持生计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来源于资本主义部门的资本积累。刘易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资本是稀缺的,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无限劳动力供给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是稀缺的,劳动无限供给,资本家的剩余不断的转化为投资,使资本存量持续扩大,从维持生计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当剩余劳动力消失时,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着收入也会相应地增加,必然会提高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水平,这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2003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约为14.4%,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4586.6万。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比例为15.1%,总数为1794万;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比例为18.8%,总数为1947万。东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比例为8.9%,比西部地区低出约10个百分点,剩余劳动力总数仅为846万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次全国性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调查(韩俊、崔传义、范凯凯,2007)显示农业只吸纳了一半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仍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根据以上数据,以刘易斯的劳动力供给学说可得知,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并未消失。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其负面影响从沿海地区扩散到内地,从出口外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蔓延,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导致沿海及大中城市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关闭状态,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就业容纳能力的扩张,导致大批涌入大城市或者沿海地区的外出劳动力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不得不返回家乡,中国境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农民工返乡潮。另一方面2004年春,珠三角、闵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集中地区的企业遭遇招工难问题,“民工荒”一词开始频频见诸媒体。其后几年来招工难问题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东南沿海,也并非人们原先估计的那样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很可能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12月初完成《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国10省份农民工返乡人数总计有485万名,占2008年9月底外出务工人员的5.4%。10省份是四川、重庆、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其中河南省11月底前提前返乡人数达107.5万。以上“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流现象,对于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而言,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与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判断形成鲜明的现实悖论。   二、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背景下预期收益比较的理性选择。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使城乡生产具有明确的分工,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基本思想归结为:(1)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含心理因素;(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差异。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民收入的一倍,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会不断流向城市;(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按照托达罗的模型,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前提下基本呈现正向流动状态。在预期收益差距缩小的情况下,这种流向则可能出现逆转。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从反面验证了托达罗模型的合理性。全球金融危机是导致目前农民工失业增加,大量回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这场巨大的金融海啸之中,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其自身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加之人币民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面积地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破产等情况。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不断提高(尽管提高的程度有限),外出打工的收益常年得不到改善,打工还要承担很多潜在风险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选择风险小、收益提高、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回乡务农。   2.农业政策调整、农产品价格回升推动农民工回流。自2004年初,中央政府还决定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全部农业税。同时,中央政府还推行基层组织的机构改革,调整乡镇财政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制度等,试图以此重新激发农村的活力。特别是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可自行支配用于交纳农业税的那部分资金,农民的生活无疑会得到一定改善。在某种程度上讲,取消农业税可以再次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他们的增收行为。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我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开始走出1995年10月以来的低谷,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持续上升,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六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涨,其中大米上涨9.4%、小麦10.6%、大豆23.6%、玉米10.10%,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回归土地的局面。   3.成本收益比较下的劳动力回流。物质收益方面,据调查,珠三角地区10年内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只上涨了68元,农民工参与企业分红的比例就更小。精神收益方面,调查显示,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的确有所提高。预期的子女能在城市获得相对优质的教育的收益减小。原因在于,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正常入学,缺少高质量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因此无法接受稳定并且高质量的教育。物质成本方面,城市的生活成本最近几年大大提高,子女上学因为要交纳借读费等成本升高,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费用也大大增加,精神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据调查,城市务工人员受到各种不同的歧视,对于变化巨大的城市生活表现出的不适应性也在不断增加。务工风险虽然在政府努力下有所减小,但仍然存在。在成本几乎大于收益的情况下,农民工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回流。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的劳动力回流。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对原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城乡封闭的“二元”管理体制有所松动,并未根本改变,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国家在农民工的医疗、养老、工伤保险以及工资、福利等方面存在政策上的漏洞。一些城市甚至出台了限制使用外地民工的管理办法,本已向农村劳动力敞开的城市就业大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关闭,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迫使己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逆向流动。

  5.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引致劳动力回流。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农、矿产品的深加工,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随着政府对于乡镇企业发展所需外部条件的改善:加强基础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引导外资投入、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规范乡镇企业的布局、我国的乡镇企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效率都取得了长足地发展。在带动一批特色的小城镇的兴起的同时,也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他们的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其中就有相当部分是从发达地区回流的劳动力。   三、农民工回流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其次还需要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同,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提高出口退税率,各级政府采购政策也可以向中小企业倾斜。再次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进行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降低社保费率、缓缴社保费等方面的扶持。   2.支持回流农民工创业。对于掌握一技之长,有一定资金积累,有创业愿望的回流农民工,政府应积极支持他们利用家乡资源,创办企业。其一、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在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二、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在项目信息、小额贷款、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方面给予必要的服务。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政府要加大对关系到民生工程的投入,依托基础设施及文教卫事业的建设。这样既增加了农民工在本地的就业机会,又引导了农民工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自已的贡献。比如采取以工代捐的形式,组织回流农民工积极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文化设施等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消化部分劳动力,增加就业,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再就业。积极与外省用工量较大且经营业绩好的大型企业联系,争取就业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再就业培训的作用,由政府牵头依托高级职业中学、技校等作为基地,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养工作,并保证在学习的同时,能对其给予一定地经济补助,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确定培训内容时,重点围绕目标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开展定单、定向式培训,以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为再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目前,我国农产品的深加工行业发展的并不理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升级的地方。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对扩大就业需要,解决返乡农民工的问题也具有积极地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返乡农民工虽然从事的是与农业相关的行业,仍然是农业户口,但从产业分类的角度讲,这部分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已不再属于第一产业。   总之,只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正确引导、有效扶持;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会;正视此次民工回流潮的挑战,把握住有利的机会;我国的社会经济就能继续向着整体平稳、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7~100   [3]段平利.《“民工荒”现象的社会经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


相关内容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_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 2008年3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第1期 Journalof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March,2008 Vol120 No.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 ---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于谨凯,曹艳乔 ...

  • 中国"民工荒"与经济结构调整
  • 摘要:"民工荒"从表面来看是由于局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的供不应求的短暂现象,但结合我国现阶段复杂的经济社会转型背景,"民工荒"产生和持续出现的缘由更多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诸如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等的演变和调整相关.这正是 ...

  •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现在的局面是"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并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 ...

  • 刘易斯模型
  •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在他的著名论文<无线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刘易斯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 ...

  • 论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选择
  • [摘要]完全以西方经济理论范式套用中国实践的做法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的,必将在解释中国的问题上遭遇挫折.抓住中国经济的实质,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辩证地分析中国目前产业布局与现实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目前局部与全局矛盾的关系,才是未来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 ...

  • 中国总量性非自愿失业模型生成机制研究
  • [摘 要] 中国失业问题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总量问题.运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周期性总量性失业模型,对长期总量性非自愿失业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发现,应从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参与率.缩短劳动时间及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等方面扩张潜在就业规模,从而有效治理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凯恩斯就业 ...

  • 劳动力商品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 内容摘要:提出了劳动力商品价值一般构成的概念,论述了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一般构成中包括劳动者享受性消费所需要的支出. 关键词:劳动力 商品 价值 工资 享受性消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 ...

  • 劳动力市场学重点
  • 劳动力市场学(2014年12月) 题型:1.单选1*20题=20分:2.多选2*5题=10分:3.名词3*4题=12分:4.简答6*6题=36分:论述11*2题=22分 第一章 绪论 1.(名)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_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廉价的生产要素投入驱动下,人均GDP水平在2010年已经达到44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即将终结,我国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依靠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必然发生变化,转而依靠创新驱动.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