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设计)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系 别:外贸

学生姓名:李斯特

学 号:08575216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4年5月6

指导教师:李雨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 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经济合作;比较优势; 出口贸易; 优势互补

目录

一、比较优势理论......................................................... 1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1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1. 概况........................................................... 1

2. 特点........................................................... 2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

1. 概况........................................................... 3

2. 特点........................................................... 4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5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10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10

(二)避免同质...................................................... 10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10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11

参考文献:.............................................................. 12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概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建国后致1978年,是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国家管理主要通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等。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不可否认这样的贸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经济形势了。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位。

第二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阶段。在此期间,外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这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外贸易总额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7亿美元。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12.6%。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的一个阶段(1990-1999),在这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国家改革了计划外贸体制,权力下放,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降低了对外贸易的计划成分。同时加强对外贸易立法,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进出口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9.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 15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 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①

第四阶段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与机遇2000年到2008年(有学者认为2000-2004年是一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开放的适度保护的转向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的贸易政策。到2004年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 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2008全年进出口总额25 6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 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 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 95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美元。中国的外贸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规模世界排名已经从世界32位跃到3位,到2008年也一直保持在第三位未有变化。②

第五阶段应该就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了。危机的到来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世界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源头,在危机后世界贸易也会有一次深刻的主动或者被动调整,这样也能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平衡,其中原因不再表述。

2. 特点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从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产品机构逐步优化。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一

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直是连年增长,但是比例也在一直在下降。机械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明显增加。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在一直增加,出口较快的是集成电路,手提电脑和液晶电视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类。

贸易地区逐步扩大。对中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的扩大,而且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下降,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增加。而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一直在增加。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和中国政府的引进来战略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近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在紧张的开展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较快的增长。经济危机的到来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也有利于中国的资金走出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在慢慢的改变。

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1995年到2004年间就有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411起。而且贸易摩擦的方式也由以前的关税、配额许可证,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特别在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更是加剧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世界针对中国的摩擦进一步升级。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应对能力在增强,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也会出现一些有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 时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特保机制”)将于2013年底到期后中止,届时其他WTO 成员方不能再运用此条款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另外,随着我国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以及对国际规则熟练运用能力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报复的能力也将增强,这也会迫使其他国家慎重考虑与我国的贸易冲突。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1. 概况

东盟前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961年在曼谷成立)到2002年止东盟共有十个成员国。东盟在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加强,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并在2010年建成,这样东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并且极大的拉动东盟贸易的增长,下表为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东盟的贸易自由度在不断的上升,贸易政策在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关税水平在不断的下降。东盟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990年的20.1%和16.2%上升到2007年的26.4%和25.1%,区域内贸易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东盟的进出口对象以亚洲、欧洲和中北美洲为重点,其中对东亚的进口呈上升趋势。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机械产品出口增加,由1990年的59.3%上升至2007年的74.2%;进口变化较小90年为74.2%,2007年的为74.1%。②

2. 特点

东盟各国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一般的情况,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利用贸易和投资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实际上东盟国家的GDP 增长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1997年的金融风暴对东南亚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势头却没有被压制,也丝毫动摇不了其工业化的决心!新加坡已经走在东南亚的前列。但是并不是只有新加坡一个走在前面,作为第二梯队,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在不断向前,虽然有西方国家的帮助。在东盟并不是两极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走在了后面,但是也已经走上正轨,正在飞速发展。东盟各国的人均GDP 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国家的实力,但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自由度和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说国际贸易直接与国家GDP 有关。下表为东盟人均GDP 增长率。

②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

东盟各国1995-2007年GDP 增长率①

东盟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还存在水平不一问题,这也算是东盟经济的一个特点。新加坡在世界自由化程度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2009年排名是第二。而东盟很多国家的排名还是倒数。就整体而言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偏向保守的。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 “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案协议”规定成员国之间的关税逐步降到0-5%,这样东盟的自由化程度会得到普遍的提高。

东盟的出口贸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贸易结构相似。东盟大多数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相似,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中国与东盟,东盟各国之间如果相似贸易部门发展的话,就会给成员国造成挤出效应。这样依赖外贸发展的东盟各国和中国,就会出现某一国某一贸易部门难以找出突破口。再加上东盟各国之间有一定的初始差距,经济实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出口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同时,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成为继北美、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并已经实现。国际贸易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

①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亚太主要发展中国家主要指标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从生产需求上看,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投入的保障,我国的一些能源瓶颈已显现出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供给方面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出口贸易作为世界市场的开拓和维护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有利于弥补长期以来国内需求动力不足造成的影响。而与此相伴的是,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有增无减,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更为中国开展贸易、发展经济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东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在于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产业升级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又会加剧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式。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必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而国内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其过程中包含了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东盟作为目前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其进行贸易的不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就影响了我国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的产业选择,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在国际比较中就体现为比较优势发展方向。而事实上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所以比较优势的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原则,虽然从亚当·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经历着经济学界的检验和挑战,但是这些检验和挑战无一不是对它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和推翻。最早提出并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概念的是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 )根据巴拉萨的定义,j 国的出口商品i 的显示比较优势(RCA )由i 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相对于i 商品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如果用Xij 表示国家j 出口商品i 的出口值,用Xtj 表示国家j 的总出口值,则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的W 表示世界总和。如果RCAij 的值小于1的话就意味着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小于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由此可知RCAij 如果大于1的话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此公式一样适用于东盟。在对中国比较优势计算的时候本文使用的是巴拉萨现行比较优势指数(RCA )计算方法。

中国制成品在东盟市场显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987年中国在东盟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其中以初级产品最具比较优势,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3.0668。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均没有比较优势,其中高技术产品比较劣势最大。而10年后的1997年,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优势大幅减弱;低技术产品变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

2.2219,其次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再次为初级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仍然处于比较劣势。到了2005年情况又有所不同,初级产品继1997年比较优势减弱以后变为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且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4495;资源密集型产品在1997年由比较劣势产品变为比较优势产品之后,再次变为比较劣势产品。低技术产品仍然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2008年终于上升为在东盟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它们仅具有中等靠上比较优势,因为它们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值仅略大于1.25。中国现在面临着产业转型的严重考验,不论未来如何的发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慢慢的下降。东盟10国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产业结构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东盟有5.4亿人口产业结构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是高于东盟的,所以在产业转移的时候发达国家会优先选择东盟而不是中国。上述的东盟第三梯队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比中国更加合适。特别是第一产业(归为初级产品)中国基本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中国与东盟各国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谷物及其制品。中国谷物出口的RCA 值1993年的是0.927, 2001年的是0.49,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谷物出口受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中国粮食产品成本较

①数据来源:UNCOMTRADE(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

高,已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需求量较大,而且粮食产品成本较高,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中国谷物制品不具有比较优势。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谷物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谷物出口的RCA 值高达4以上。尤其是泰国,其谷物出口的RCA 值由1993年的3.89上升到2002年的4.25,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目前,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泰国在谷物制品出口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RCA 值一直保持在1左右。对应上表:

将上表与表二对照来看,其结论基本一致。

首先来看反映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势的关系。2008年,我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市场上都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初级产品无论在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都是负作用。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9001,且1987—1997—2008年期间经历了由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又转为比较劣势,虽然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较高, 但仍有些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规模、技术密集型(如石油提炼和现代食品加工) ,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些促进作用,但中期后转为负作用,应该着手改革。低技术产品一直是我国在东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作用,但在中长期,它的积极作用将减弱甚至恶化为负作用。可见,反映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对我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起负影响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贸易,不宜以反映外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为大力发展的对象。但短期之内我国的低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仍具有优势以及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来看反映内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势的关系。高等技术产品2005年同样也变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表二的结果显示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短期经济的增长起积极作用,但中期和长期影响却表现为

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中等技术产品2008年变为具有中等比较优势的产品,它对东盟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应当逐渐挖掘和开展我国对东盟国家的中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充分认识双方的贸易结构的相似性,合理规避冲突。虽然在双方的贸易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商品中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 或是半成品和初级品,已经没有优势并且在不断的恶化。因此双方应从以下方面来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双方产业结构,避免冲突与摩擦。东盟各国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来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出口效益。

2. 正确认识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竞争是一定限度的竞争, 是公平的竞争关系, 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从长期来看, 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 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 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 中国对与东盟间的这种公平的竞争关系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中国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

3. 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机遇。同时,长期以来,东南亚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然要受到贸易区内外多种因素变化的刺激和制约。因此,要拓展双方的贸易空间就需要开发东南亚市场的长期计划。这样一个实践中的长期计划需要有科学的、能促进双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导向。

4.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从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对我国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的是我国对东盟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这是因为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大量技能和规模密集型技术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 这类产品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因此,对一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和后劲实力至关重要的应该是中等技术制成品产业的壮大。但是,我国此类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在各类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却是在下降的。因此,应加大力度拓展我国对东盟国家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渠道,前提是我国中等技术制成品在东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的加强。

5. 合作为的是共赢,自由贸易区需要和谐的环境。不良竞争应该避免,摩擦可以

通过产业内合作来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还可以合理利用双方所长降低成本。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但在资源性产品、农产品贸易等领域表现明显,而且在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方面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趋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内的关税将会逐步降低,各种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促进措施将会逐步地实施,因此,双边贸易的这种互补性在未来的几年中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会有更大的加深和扩展。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增强无疑将会使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增加,大大有利于区域内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东盟之间贸易互补性状况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会促进双方共同的发展,实现互利双赢。双边经贸关系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趋势下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在资源性产品工业制成品原材料的进口中更好地利用东盟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地缘相近等优势,在进口多元化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东盟的作用,扩大资源进口的来源地,进一步分散风险。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瓶颈问题,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中国举步维艰。从石油战略,天然气战略中,可见一斑。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地区,但是近年来这两大石油产的国际形势动荡,严重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东盟地区的石油资源却是十分丰富而且待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不仅在石油方面与东盟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在其他方面如液化气,也都有良好的互补性。

(二)避免同质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国在第一产业中对东盟的比较优势是小于1的,而且在自然资源方面也没有优势。还有在的技术含量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慢慢变小。所以我们应该把短板让给东盟把精力放在东盟的短板上。当然“让”并不是放弃。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中国政府是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只有走出去了,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和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东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且在长期上也具有比较优势,有着良好的预期。所以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应该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合作互补。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市场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北美,日本和欧洲。如果不避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冲突的话会给双方带来不小的损失。中国与东盟发展阶段有相似性,可以适当的进行产业的合作与转移来给新生的产业让路。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必然会伴随着较高的投入,但是如果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话就会减少很多的压力,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注重外生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国和东盟国家深度挖掘彼此外生资源的互补来缓解各国现时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外生资源瓶颈的制约,并且有利于依据当下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互补来促进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各国消费者的短期福利。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东盟大多数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但由于设备和技术的制约,大量丰富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采,我国可以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发资源以及加强基础建设、设备的出口,一是促进东盟发展,而是解决中国资源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玮. 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津. 世界货币大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彭金融. 当代世界经济[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郑晓辉.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甘梅霞.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

[6]王芳.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7.

[7]章辉.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

[8]申琳,马丹. 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EB/OL].华东师范大学,2007.

[9]余九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

[10]邵明译. 东盟经济的增长,生机勃勃的东盟[J].东京早稻田出版社,1995.

[11]艾琳. 东盟:中国企业的新蓝海[J].光彩杂志,2010(2):45

[12]伊建国. 信息[J].广西经济,2010(2):23-34

[13] 强永昌. 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33-40

[15]傅朝阳.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

[16]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设计)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系 别:外贸

学生姓名:李斯特

学 号:08575216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4年5月6

指导教师:李雨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 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经济合作;比较优势; 出口贸易; 优势互补

目录

一、比较优势理论......................................................... 1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1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1. 概况........................................................... 1

2. 特点........................................................... 2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

1. 概况........................................................... 3

2. 特点........................................................... 4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5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10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10

(二)避免同质...................................................... 10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10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11

参考文献:.............................................................. 12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概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建国后致1978年,是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国家管理主要通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等。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不可否认这样的贸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经济形势了。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位。

第二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阶段。在此期间,外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这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外贸易总额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7亿美元。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12.6%。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的一个阶段(1990-1999),在这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国家改革了计划外贸体制,权力下放,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降低了对外贸易的计划成分。同时加强对外贸易立法,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进出口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9.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 15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 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①

第四阶段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与机遇2000年到2008年(有学者认为2000-2004年是一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开放的适度保护的转向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的贸易政策。到2004年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 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2008全年进出口总额25 6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 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 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 95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美元。中国的外贸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规模世界排名已经从世界32位跃到3位,到2008年也一直保持在第三位未有变化。②

第五阶段应该就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了。危机的到来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世界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源头,在危机后世界贸易也会有一次深刻的主动或者被动调整,这样也能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平衡,其中原因不再表述。

2. 特点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从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产品机构逐步优化。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一

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直是连年增长,但是比例也在一直在下降。机械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明显增加。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在一直增加,出口较快的是集成电路,手提电脑和液晶电视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类。

贸易地区逐步扩大。对中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的扩大,而且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下降,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增加。而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一直在增加。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和中国政府的引进来战略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近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在紧张的开展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较快的增长。经济危机的到来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也有利于中国的资金走出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在慢慢的改变。

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1995年到2004年间就有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411起。而且贸易摩擦的方式也由以前的关税、配额许可证,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特别在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更是加剧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世界针对中国的摩擦进一步升级。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应对能力在增强,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也会出现一些有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 时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特保机制”)将于2013年底到期后中止,届时其他WTO 成员方不能再运用此条款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另外,随着我国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以及对国际规则熟练运用能力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报复的能力也将增强,这也会迫使其他国家慎重考虑与我国的贸易冲突。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1. 概况

东盟前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961年在曼谷成立)到2002年止东盟共有十个成员国。东盟在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加强,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并在2010年建成,这样东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并且极大的拉动东盟贸易的增长,下表为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东盟的贸易自由度在不断的上升,贸易政策在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关税水平在不断的下降。东盟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990年的20.1%和16.2%上升到2007年的26.4%和25.1%,区域内贸易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东盟的进出口对象以亚洲、欧洲和中北美洲为重点,其中对东亚的进口呈上升趋势。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机械产品出口增加,由1990年的59.3%上升至2007年的74.2%;进口变化较小90年为74.2%,2007年的为74.1%。②

2. 特点

东盟各国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一般的情况,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利用贸易和投资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实际上东盟国家的GDP 增长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1997年的金融风暴对东南亚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势头却没有被压制,也丝毫动摇不了其工业化的决心!新加坡已经走在东南亚的前列。但是并不是只有新加坡一个走在前面,作为第二梯队,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在不断向前,虽然有西方国家的帮助。在东盟并不是两极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走在了后面,但是也已经走上正轨,正在飞速发展。东盟各国的人均GDP 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国家的实力,但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自由度和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说国际贸易直接与国家GDP 有关。下表为东盟人均GDP 增长率。

②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

东盟各国1995-2007年GDP 增长率①

东盟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还存在水平不一问题,这也算是东盟经济的一个特点。新加坡在世界自由化程度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2009年排名是第二。而东盟很多国家的排名还是倒数。就整体而言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偏向保守的。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 “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案协议”规定成员国之间的关税逐步降到0-5%,这样东盟的自由化程度会得到普遍的提高。

东盟的出口贸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贸易结构相似。东盟大多数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相似,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中国与东盟,东盟各国之间如果相似贸易部门发展的话,就会给成员国造成挤出效应。这样依赖外贸发展的东盟各国和中国,就会出现某一国某一贸易部门难以找出突破口。再加上东盟各国之间有一定的初始差距,经济实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出口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同时,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成为继北美、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并已经实现。国际贸易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

①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亚太主要发展中国家主要指标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从生产需求上看,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投入的保障,我国的一些能源瓶颈已显现出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供给方面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出口贸易作为世界市场的开拓和维护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有利于弥补长期以来国内需求动力不足造成的影响。而与此相伴的是,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有增无减,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更为中国开展贸易、发展经济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东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在于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产业升级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又会加剧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式。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必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而国内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其过程中包含了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东盟作为目前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其进行贸易的不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就影响了我国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的产业选择,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在国际比较中就体现为比较优势发展方向。而事实上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所以比较优势的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原则,虽然从亚当·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经历着经济学界的检验和挑战,但是这些检验和挑战无一不是对它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和推翻。最早提出并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概念的是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 )根据巴拉萨的定义,j 国的出口商品i 的显示比较优势(RCA )由i 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相对于i 商品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如果用Xij 表示国家j 出口商品i 的出口值,用Xtj 表示国家j 的总出口值,则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的W 表示世界总和。如果RCAij 的值小于1的话就意味着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小于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由此可知RCAij 如果大于1的话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此公式一样适用于东盟。在对中国比较优势计算的时候本文使用的是巴拉萨现行比较优势指数(RCA )计算方法。

中国制成品在东盟市场显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987年中国在东盟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其中以初级产品最具比较优势,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3.0668。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均没有比较优势,其中高技术产品比较劣势最大。而10年后的1997年,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优势大幅减弱;低技术产品变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

2.2219,其次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再次为初级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仍然处于比较劣势。到了2005年情况又有所不同,初级产品继1997年比较优势减弱以后变为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且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4495;资源密集型产品在1997年由比较劣势产品变为比较优势产品之后,再次变为比较劣势产品。低技术产品仍然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2008年终于上升为在东盟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它们仅具有中等靠上比较优势,因为它们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值仅略大于1.25。中国现在面临着产业转型的严重考验,不论未来如何的发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慢慢的下降。东盟10国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产业结构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东盟有5.4亿人口产业结构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是高于东盟的,所以在产业转移的时候发达国家会优先选择东盟而不是中国。上述的东盟第三梯队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比中国更加合适。特别是第一产业(归为初级产品)中国基本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中国与东盟各国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谷物及其制品。中国谷物出口的RCA 值1993年的是0.927, 2001年的是0.49,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谷物出口受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中国粮食产品成本较

①数据来源:UNCOMTRADE(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

高,已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需求量较大,而且粮食产品成本较高,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中国谷物制品不具有比较优势。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谷物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谷物出口的RCA 值高达4以上。尤其是泰国,其谷物出口的RCA 值由1993年的3.89上升到2002年的4.25,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目前,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泰国在谷物制品出口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RCA 值一直保持在1左右。对应上表:

将上表与表二对照来看,其结论基本一致。

首先来看反映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势的关系。2008年,我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市场上都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初级产品无论在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都是负作用。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9001,且1987—1997—2008年期间经历了由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又转为比较劣势,虽然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较高, 但仍有些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规模、技术密集型(如石油提炼和现代食品加工) ,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些促进作用,但中期后转为负作用,应该着手改革。低技术产品一直是我国在东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作用,但在中长期,它的积极作用将减弱甚至恶化为负作用。可见,反映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对我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起负影响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贸易,不宜以反映外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为大力发展的对象。但短期之内我国的低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仍具有优势以及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来看反映内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势的关系。高等技术产品2005年同样也变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表二的结果显示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短期经济的增长起积极作用,但中期和长期影响却表现为

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中等技术产品2008年变为具有中等比较优势的产品,它对东盟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应当逐渐挖掘和开展我国对东盟国家的中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充分认识双方的贸易结构的相似性,合理规避冲突。虽然在双方的贸易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商品中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 或是半成品和初级品,已经没有优势并且在不断的恶化。因此双方应从以下方面来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双方产业结构,避免冲突与摩擦。东盟各国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来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出口效益。

2. 正确认识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竞争是一定限度的竞争, 是公平的竞争关系, 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从长期来看, 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 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 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 中国对与东盟间的这种公平的竞争关系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中国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

3. 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机遇。同时,长期以来,东南亚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然要受到贸易区内外多种因素变化的刺激和制约。因此,要拓展双方的贸易空间就需要开发东南亚市场的长期计划。这样一个实践中的长期计划需要有科学的、能促进双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导向。

4.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从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对我国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的是我国对东盟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这是因为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大量技能和规模密集型技术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 这类产品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因此,对一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和后劲实力至关重要的应该是中等技术制成品产业的壮大。但是,我国此类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在各类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却是在下降的。因此,应加大力度拓展我国对东盟国家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渠道,前提是我国中等技术制成品在东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的加强。

5. 合作为的是共赢,自由贸易区需要和谐的环境。不良竞争应该避免,摩擦可以

通过产业内合作来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还可以合理利用双方所长降低成本。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但在资源性产品、农产品贸易等领域表现明显,而且在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方面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趋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内的关税将会逐步降低,各种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促进措施将会逐步地实施,因此,双边贸易的这种互补性在未来的几年中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会有更大的加深和扩展。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增强无疑将会使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增加,大大有利于区域内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东盟之间贸易互补性状况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会促进双方共同的发展,实现互利双赢。双边经贸关系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趋势下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在资源性产品工业制成品原材料的进口中更好地利用东盟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地缘相近等优势,在进口多元化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东盟的作用,扩大资源进口的来源地,进一步分散风险。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瓶颈问题,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中国举步维艰。从石油战略,天然气战略中,可见一斑。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地区,但是近年来这两大石油产的国际形势动荡,严重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东盟地区的石油资源却是十分丰富而且待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不仅在石油方面与东盟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在其他方面如液化气,也都有良好的互补性。

(二)避免同质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国在第一产业中对东盟的比较优势是小于1的,而且在自然资源方面也没有优势。还有在的技术含量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慢慢变小。所以我们应该把短板让给东盟把精力放在东盟的短板上。当然“让”并不是放弃。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中国政府是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只有走出去了,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和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东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且在长期上也具有比较优势,有着良好的预期。所以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应该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合作互补。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市场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北美,日本和欧洲。如果不避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冲突的话会给双方带来不小的损失。中国与东盟发展阶段有相似性,可以适当的进行产业的合作与转移来给新生的产业让路。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必然会伴随着较高的投入,但是如果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话就会减少很多的压力,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注重外生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国和东盟国家深度挖掘彼此外生资源的互补来缓解各国现时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外生资源瓶颈的制约,并且有利于依据当下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互补来促进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各国消费者的短期福利。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东盟大多数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但由于设备和技术的制约,大量丰富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采,我国可以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发资源以及加强基础建设、设备的出口,一是促进东盟发展,而是解决中国资源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玮. 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津. 世界货币大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彭金融. 当代世界经济[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郑晓辉.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甘梅霞.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

[6]王芳.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7.

[7]章辉.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

[8]申琳,马丹. 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EB/OL].华东师范大学,2007.

[9]余九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

[10]邵明译. 东盟经济的增长,生机勃勃的东盟[J].东京早稻田出版社,1995.

[11]艾琳. 东盟:中国企业的新蓝海[J].光彩杂志,2010(2):45

[12]伊建国. 信息[J].广西经济,2010(2):23-34

[13] 强永昌. 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33-40

[15]傅朝阳.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

[16]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相关内容

  • 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分析
  • 作者:魏浩马野青 世界经济 2006年09期 一 文献回顾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与深入,中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外贸易安全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是对外贸易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外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做了一些理论和经验研究.Dowling和Ray(2000)对过去20年亚洲 ...

  •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问题研究
  •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问题研究 赵 树 权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5级 万州 404000 [摘要]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前进,农业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行者.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业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农业 ...

  •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 西安培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国有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姓 名_____ _______ 院 系___ ______ 专 业__ _ 学 号____ 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 ________ 摘 要 中国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将是亚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的最重大突破,创造 ...

  • 我国与欧美顺差和与周边逆差的原因
  •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论文: 我国与欧美等国贸易顺差及与周边国家贸易逆差的原因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而这些贸易顺差国通常 是地理位置上离我国较远的美国,欧洲等国家.但随着中国与亚洲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与亚洲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了逆差的现象,并且不断 ...

  •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及强化措施研究_赵鸿鑫
  • 经 济 论 丛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及强化措施研究 赵鸿鑫 谢昆谕 刘玉兰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趋势下,发展局部贸易合作关系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经过一系列的建交合作以及多项优惠政策,中国与东盟近十年来贸易总量飞速提升,交易产品由相似性走向差异化,但双边合作中的贸易不 ...

  • 浅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 开题报告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浅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 作 者: 王书玲 班 级: 2007级 1 班 学 号: 2007241018 完成时间: 2010-12-28 培养单位: 商学院 指导老师: 王晓清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论文题目类型: 应用研究型论文 二.论文 ...

  • 中越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越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学生姓名 阮惟庆 学 号 006120 指导教师 董秘刚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2008 教务处制 二○○八年六月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 广东:走进东盟觅商机
  • 为推动广东企业扩大对东盟的投资贸易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广东省政府5月26日在广州召开"走进东盟"座谈会.广东省外经贸厅通报了近年来广东与东盟投资贸易合作情况和今后扩大投资贸易的对策措施,有关市和企业介绍了投资东盟的体会和做法,万庆良副省长到会并发表讲 ...

  •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措施的研究
  • 摘要:国家战略的实施让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整个战略中地位显著,"一带一路"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如若不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不知道又要等到何年何月,何况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给当地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不管是从地理上.战略上.基础上等各个方面都完全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