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哲学

佛教与一般宗教不同,有点象哲学.二者的共同点是:

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讨论怀疑,挑战权威.

2,否认造物主.

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1,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

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证明和实践的.

济公活佛02567 在2009年12月12日 7:39说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在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这里还应当指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学说取向的深刻影响。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言意和动静等问题,各执一端,相持不下。佛教学者僧肇着文,阐述非有非无、不知即知、动静相即的观点,客观上对玄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把玄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东晋以来,张湛《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文中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的显要地位也为佛学所取代。佛教对于理学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应当说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隋唐佛教大讲心性之学,大谈修持方法,对儒道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推动了儒学形态诸方面的变化:

第一,促进了儒学要典的确定。一些涉及心性修养问题的典籍《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表彰出来,与《论语》相配合,合称《四书》,作为儒家要典,以与佛教相抗衡,并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第二,推动了儒学学术旨趣的转移。宋明新儒学--理学和以往儒学风格不同,不是侧重社会政治伦理、少言性命之学,而是重视修心养性的性命之学。

第三,影响理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佛教心性学说着重讲人的本性与欲念对立,本性清净、觉悟,欲念污染、迷惑,应当去掉情欲妄念,恢复本性。这种本性与欲念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理学家所吸取,转化为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家的核心思想。

第四,促使理学修养方法的确立。佛教的止观学说,直指本心观念,即观心、禅定的方法,也为理学家所效仿,开成了主静、主敬的修养方法。禅宗与理学是唐宋时代儒、道、佛三教融合而成的两大思想文化成果。

佛教与一般宗教不同,有点象哲学.二者的共同点是:

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讨论怀疑,挑战权威.

2,否认造物主.

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1,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

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证明和实践的.

济公活佛02567 在2009年12月12日 7:39说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在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这里还应当指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学说取向的深刻影响。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言意和动静等问题,各执一端,相持不下。佛教学者僧肇着文,阐述非有非无、不知即知、动静相即的观点,客观上对玄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把玄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东晋以来,张湛《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文中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的显要地位也为佛学所取代。佛教对于理学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应当说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隋唐佛教大讲心性之学,大谈修持方法,对儒道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推动了儒学形态诸方面的变化:

第一,促进了儒学要典的确定。一些涉及心性修养问题的典籍《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表彰出来,与《论语》相配合,合称《四书》,作为儒家要典,以与佛教相抗衡,并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第二,推动了儒学学术旨趣的转移。宋明新儒学--理学和以往儒学风格不同,不是侧重社会政治伦理、少言性命之学,而是重视修心养性的性命之学。

第三,影响理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佛教心性学说着重讲人的本性与欲念对立,本性清净、觉悟,欲念污染、迷惑,应当去掉情欲妄念,恢复本性。这种本性与欲念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理学家所吸取,转化为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家的核心思想。

第四,促使理学修养方法的确立。佛教的止观学说,直指本心观念,即观心、禅定的方法,也为理学家所效仿,开成了主静、主敬的修养方法。禅宗与理学是唐宋时代儒、道、佛三教融合而成的两大思想文化成果。


相关内容

  • 孙中山先生
  • 孙中山先生: 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 学习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 ...

  • [六祖坛经]选读
  • 六祖坛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这则的佛教顿悟传奇的大体内容,体会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与智慧. 2. 引导学生掌握这则传奇故事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方面的特色. 二.教学要点: 1. 了解慧能在<六祖坛经>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2. 掌握<六祖坛经>大体文意,并 ...

  • 隋唐历史发展之佛教
  • 隋唐历史发展之佛教 关键词:佛教极盛时期影响 摘要: 六朝以来,佛教开始盛行,朝廷设有专门的官职进行管理,以防止佛寺及僧侣的泛滥和诈骗,隋唐承袭陈的旧制,设昭玄寺,管理佛教相关事宜,设立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后改昭玄寺为崇玄署,位于鸿胪寺治下. 玄奘以后,直至不空,我国求法与译经,继臻极盛. ...

  •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

  • 贺庆国老师讲宋明理学
  • 2016年11月9日贺老师关于宋明理学音频转文字版 山西 郭雅婷老师整理 按照冯友兰先生在晚年的讲法,中国哲学讨论的论域 的问题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是宇宙.社会.人生. 宇宙是人生活与其中的客观环境,用中国思想的术语说就是天. 社会是群体的生活方式,人生是个人的生存方式,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哲学 ...

  •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 作者:麻天祥 学术研究 1995年03期 两汉之交,佛教东传,在中国经历了初传.兴起,至隋唐便在空.有二宗分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派系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其在思想理论上,集数百年之英华,援儒入佛,重点阐述心性问题.特别是禅宗,把心外佛变为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向 ...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下面就 ...

  •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 论中国哲学中的"名家"与"名教"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的哲学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影响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要有两大"家"三大"教",即:儒家和道家:佛教.儒教和道教.而 ...

  • [佛学大讲堂] 印度佛教史:印度的哲学
  • 印度的哲学 印度哲学的分期 根据已故的印度总统,罗达克立须那博士(Dr. S. Radha-krishnan)所着<印度哲学>,将印度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一)吠陀时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顷,各森林修道院发生 於此时,印度的唯心主义亦肇端於此时.此为人智初期状态,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