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自然生活产生美

艺术与自然生活互动产生美

专业:美术学 姓名:王蕊 指导教师:李丽

摘要 “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美,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美,然而人类并不满足.而要创造出艺术这种精神产品,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艺术美是最集中最强烈的美的形态.”[1]艺术与自然生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反应不仅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关照,其存在的最终价值还在于满足人们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这种目标或目的必然是艺术与自然生活互动而产生的美的创作表达方式。

关键词: 自然生活,互动,感受

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愿望,那就是发挥个人技能,表达自己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2005年春天的降临,持续的生活与作息被全部打乱,一切突然停顿下来。随着时间的匆匆过去,茫然等待的同时渐渐静下心来,开始对自己第一次全面的洗涤,拿起笔给这四年的学习作一次全面的总结。我把四年各科各个单元的训练归纳为基础训练这一部分,也包括毕业创作在内,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 、 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是艺术与自然生活的重要辩证关系。

俗话说,“一样的月,两种情怀”。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心境,经历和审美个性总会有不同的理解,作品也面貌各异,

张扬或是稳重;夸张或是平淡;细腻或是粗犷;热情或是宁静,重要的是这都是发自内心深处,以自己不同不等的技能所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这一切也归功于自然生活。

“自然生活即指大自然,不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水墨画,都离不开它。”马克思、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劳动就要制造工具。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石器,而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逐步培养起造型技能,并萌发出审美观念。他们把骨头磨制成针的形状,不仅美观更加有适用性。由于当时以狩猎为生,因而出现了原始绘画—岩画,有奔跑的野牛、鹿、羊等,还有他们狩猎的情景,生活的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壁上有十五个跳舞的人,他们头上都垂有发辫,并肩携手,翩翩起舞,节奏十分明显,舞步轻盈,姿态真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气氛,这都是当时的真实写照。”[3]这明显体现出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由此可见,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的创作就要从自然生活出发,必须深入了解和联系实际,从自然生活中汲取营养。这也是平面设计较早的一种形式,并且也被我们经常应用在平面设计基础训练当中。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我们要从自然生活中汲取材料,在形形色色的材料面前,我们想到了要表达什么呢?平日要表达的东西,如何通过摆在眼前的材料实现呢?这都需要在动手的基础上,然后在形状、色彩、实用性这些元素上动脑筋,增加或减少某个元素,以实现个人意图。

当然,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源于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自从中国的土地上走着几个黄头发、蓝眼睛、黑皮肤的人,中国人也开始在一块挖了小洞的鹅蛋形调色板上,拿起画笔

调开颜料在一块白布上涂抹。在盛唐时期,王维是不是也画呢?于是西洋画从此不断挂在中国人的客厅和卧室里。六七十年代,墙上挂着毛主席肖像,十大元帅肖像,感到无比光彩。而在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喜欢把美丽的风景,视觉冲击力强的抽象画,甚至是电脑软件处理过的卡通画挂在自己喜欢的角落,走在回归自然或是流行趋势的前沿。当我们面对敦煌壁画那飘飘欲仙的飞天,雍容华贵的宫廷人物,就会感到时间在逆转,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氛围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神往,我们陶醉„„这些都充分证明艺术源自生活,反映生活。

二 、艺术与自然生活的互动必然是创作者感性和理性合二为一的心智创造,从而产生美。

人与自然生活的互动其最终结果是为了满足强烈的目的性需求,也就是人与物交互时本能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体验所激发的情感,这种情感必定是创作者把感性的形式上升为理性的内容。最终实现艺术创作者与外在世界互动所产生审美信息和精神意向。 “例如所谓的望梅止渴,它是人根据生物的本能而产生的回应,虽然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但却是最为直接和难以抗拒的。”[4]而人的欲望并非满足于所谓的望梅止渴,最终会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怎么去得到止渴的梅子,实现目的性的行为。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利用原材料进行改造的例子很多。就纸来说,是由木头、纤维等制成纸浆,利用纸浆的可塑性将它设计加工成餐桌上的一次性口杯,满足了人们强烈的目的性需要。在本次毕业设计作品中徐文杰的山水画作品就是利用纸浆将古代山水名作加以在造创作,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了个人审美情趣。或问,色彩是不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说,一定是。

“色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个性、表达情意、改变心情。色彩总是人的眼睛挥之不去的主题,色彩首先是人习惯的以感官去判断,因而是感性的。在人的感官中眼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有时往往纯粹是取决于眼睛的。而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色彩对于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语言,用来告诉人们,也来吸引人们。无时无刻不和我们发生联系。”[5]比如说,人们看到红色十字形标志便能立即确定那是医院。这便是人与物的视觉交谈而上升的一种理性思维。由此可见,色彩由感性的形式上升到理性的内容,两者相互依存,并统一于每一件作品之中。

人为什么会笑呢?别林斯基有两句重要的话“矛盾从自己的内部出发,就象树林从种子里面发展出来一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确,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物品都是在非常精心的设计中完成的。例如,机械设计中推土机的推土部分可以是三角形的、圆的,但人们通过手的形象,中间夹杂着力学,美学等最终设计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非常美观而且适用。推土机所拥有的内在价值的人本身无法相比的,但通过人的理性思考可以随心所欲驾御它。街上女子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因而它很纯粹。而电影里舞台上占尽风光的明星所表现的雕琢的美。都能快速的被人的眼睛所捕捉,仅仅是因为她们长的好看吗?俗话说“人靠衣,马靠鞍”,两种不同的美都是在服装设计师与外在物和自身情感交流的结果。“当然艺术品素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面,这不假,然而这却远非绝对的现象,不可言传的作品恐怕也只是百有其一,不会太多的。说其不可言传,主要原因似乎还在于我们没有全面审视它,剖析它而以。我以为一件作品对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来讲,都应有不

小的启示,提炼出或多或少的标准的东西来。”[6](艺术概念里的虚实、黑白、明暗、输密、远近、薄厚、刚柔、大小、动静等等)

三、艺术是艺术创作者个人灵动的感受与自然生活碰撞的主观情感的表现。个人灵动的感受是抽取的动力和方式,表现是个人的情感体验。

对自然、人类、文化的一种真诚的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属于全人类的它是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更是艺术作品创作的基础和动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复兴”就是情感的复兴。艺术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都在寻找探索着表达他们自我情感的最佳方式。”[7]只是这种寻找是相对少数艺术创作者而言,而观众则是在享受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已。既然艺术必须经过艺术创作者与自然生活互动产生主观情感,在经过艺术创作者的大脑创作才能产生出来,那么一定的生活素材就是艺术创作者个人灵动的感受,最终以抽取的方式表现个人情感体验。

感受就心理学说法,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感受同时也包括心理感受、视觉感受、触觉感受等多方面。“抽取的含义是指提取,取出。无论是写实主义的全因素抽取还是抽象派的硬性抽取,从多元的自然存在中抽取的元素不同,作品的意味也就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不同。表现一般指艺术家应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自我,改变客体,表达理想,艺术中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8]感受、抽取、表现

都与自然生活产生着互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求真悟美,动情感人,相互促进。上乘的艺术品大多都反映出艺术之根扎在了自然,世俗与人心之中。当它成为和谐一致完美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时候,它又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成了一位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忠实朋友。

个人灵动的感受源于生活,丰富的自然生活是提供灵感的源泉,同时也是抽取的动力和方式。抽取的原动力则来自于想法感受,不论是多么古老多么传统的艺术,还是多么现代多么前卫的艺术。想法感受则是创作的灵魂。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旧有明显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传统中孕育起来的,而西方走着模仿论的发展道路。自然生活不同导致两者在艺术上要求与表现也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与自然生活产生互动,以不同的抽取方式表达方式传达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在基础课中图案也一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个人感受把能反映个人情感的某个部分抽取出来,表达出美的形式。没有仔细观察和发现形式美的元素要想创作一幅好的动物图案是不可想象的。就象泥土和花,粮食和酒一样,艺术奉献出来的应该是花和酒,而不是泥土和粮食。只有到自然生活中捕捉素材,被对象的美丽所感动,把感动了自己的美找出来,才能表达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2005届毕业创作过程中,我体验了脑子由一片空白到作品的最终完成。这期间便融入了以上观点。我的创作是以重彩画的形式介入,以大学绘画生活为题材加以绘制完成,平和,单纯的表达了我的个人情感体验。

综合上述,艺术创作进入了生活,它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其存在的最终价值还在于满足人们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蕴育在艺术与自然生活中的互动美就是说服了人的视觉,

内心被打动,而人与物的互动就是心智和视觉开发的结合,他总是游走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最终以抽取和表现的方式清晰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艺术概论》,高师《艺术概论》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9页

[2] 《谈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若干认识》,转载WWW.曙天视线

[3] 《艺术与哲学》 ,文化部教育局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4] 柳沙 《人与物互动中的情感》 ,转载《装饰》总第144期

[5] 《色彩在工业设计中的使命》 , 转载WWW.曙天视线

[6] 《谈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若干认识》,转载WWW.曙天视线

[7] 《看见的不重要》中的《在理解与困惑之中》,李睦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第72页

[8] 《色彩在工业设计中的使命》, 转载WWW.曙天视线

艺术与自然生活互动产生美

专业:美术学 姓名:王蕊 指导教师:李丽

摘要 “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美,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美,然而人类并不满足.而要创造出艺术这种精神产品,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艺术美是最集中最强烈的美的形态.”[1]艺术与自然生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反应不仅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关照,其存在的最终价值还在于满足人们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这种目标或目的必然是艺术与自然生活互动而产生的美的创作表达方式。

关键词: 自然生活,互动,感受

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愿望,那就是发挥个人技能,表达自己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2005年春天的降临,持续的生活与作息被全部打乱,一切突然停顿下来。随着时间的匆匆过去,茫然等待的同时渐渐静下心来,开始对自己第一次全面的洗涤,拿起笔给这四年的学习作一次全面的总结。我把四年各科各个单元的训练归纳为基础训练这一部分,也包括毕业创作在内,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 、 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是艺术与自然生活的重要辩证关系。

俗话说,“一样的月,两种情怀”。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心境,经历和审美个性总会有不同的理解,作品也面貌各异,

张扬或是稳重;夸张或是平淡;细腻或是粗犷;热情或是宁静,重要的是这都是发自内心深处,以自己不同不等的技能所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这一切也归功于自然生活。

“自然生活即指大自然,不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水墨画,都离不开它。”马克思、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劳动就要制造工具。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石器,而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逐步培养起造型技能,并萌发出审美观念。他们把骨头磨制成针的形状,不仅美观更加有适用性。由于当时以狩猎为生,因而出现了原始绘画—岩画,有奔跑的野牛、鹿、羊等,还有他们狩猎的情景,生活的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壁上有十五个跳舞的人,他们头上都垂有发辫,并肩携手,翩翩起舞,节奏十分明显,舞步轻盈,姿态真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气氛,这都是当时的真实写照。”[3]这明显体现出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由此可见,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的创作就要从自然生活出发,必须深入了解和联系实际,从自然生活中汲取营养。这也是平面设计较早的一种形式,并且也被我们经常应用在平面设计基础训练当中。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我们要从自然生活中汲取材料,在形形色色的材料面前,我们想到了要表达什么呢?平日要表达的东西,如何通过摆在眼前的材料实现呢?这都需要在动手的基础上,然后在形状、色彩、实用性这些元素上动脑筋,增加或减少某个元素,以实现个人意图。

当然,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源于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自从中国的土地上走着几个黄头发、蓝眼睛、黑皮肤的人,中国人也开始在一块挖了小洞的鹅蛋形调色板上,拿起画笔

调开颜料在一块白布上涂抹。在盛唐时期,王维是不是也画呢?于是西洋画从此不断挂在中国人的客厅和卧室里。六七十年代,墙上挂着毛主席肖像,十大元帅肖像,感到无比光彩。而在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喜欢把美丽的风景,视觉冲击力强的抽象画,甚至是电脑软件处理过的卡通画挂在自己喜欢的角落,走在回归自然或是流行趋势的前沿。当我们面对敦煌壁画那飘飘欲仙的飞天,雍容华贵的宫廷人物,就会感到时间在逆转,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氛围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神往,我们陶醉„„这些都充分证明艺术源自生活,反映生活。

二 、艺术与自然生活的互动必然是创作者感性和理性合二为一的心智创造,从而产生美。

人与自然生活的互动其最终结果是为了满足强烈的目的性需求,也就是人与物交互时本能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体验所激发的情感,这种情感必定是创作者把感性的形式上升为理性的内容。最终实现艺术创作者与外在世界互动所产生审美信息和精神意向。 “例如所谓的望梅止渴,它是人根据生物的本能而产生的回应,虽然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但却是最为直接和难以抗拒的。”[4]而人的欲望并非满足于所谓的望梅止渴,最终会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怎么去得到止渴的梅子,实现目的性的行为。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利用原材料进行改造的例子很多。就纸来说,是由木头、纤维等制成纸浆,利用纸浆的可塑性将它设计加工成餐桌上的一次性口杯,满足了人们强烈的目的性需要。在本次毕业设计作品中徐文杰的山水画作品就是利用纸浆将古代山水名作加以在造创作,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了个人审美情趣。或问,色彩是不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说,一定是。

“色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个性、表达情意、改变心情。色彩总是人的眼睛挥之不去的主题,色彩首先是人习惯的以感官去判断,因而是感性的。在人的感官中眼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有时往往纯粹是取决于眼睛的。而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色彩对于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语言,用来告诉人们,也来吸引人们。无时无刻不和我们发生联系。”[5]比如说,人们看到红色十字形标志便能立即确定那是医院。这便是人与物的视觉交谈而上升的一种理性思维。由此可见,色彩由感性的形式上升到理性的内容,两者相互依存,并统一于每一件作品之中。

人为什么会笑呢?别林斯基有两句重要的话“矛盾从自己的内部出发,就象树林从种子里面发展出来一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确,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物品都是在非常精心的设计中完成的。例如,机械设计中推土机的推土部分可以是三角形的、圆的,但人们通过手的形象,中间夹杂着力学,美学等最终设计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非常美观而且适用。推土机所拥有的内在价值的人本身无法相比的,但通过人的理性思考可以随心所欲驾御它。街上女子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因而它很纯粹。而电影里舞台上占尽风光的明星所表现的雕琢的美。都能快速的被人的眼睛所捕捉,仅仅是因为她们长的好看吗?俗话说“人靠衣,马靠鞍”,两种不同的美都是在服装设计师与外在物和自身情感交流的结果。“当然艺术品素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面,这不假,然而这却远非绝对的现象,不可言传的作品恐怕也只是百有其一,不会太多的。说其不可言传,主要原因似乎还在于我们没有全面审视它,剖析它而以。我以为一件作品对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来讲,都应有不

小的启示,提炼出或多或少的标准的东西来。”[6](艺术概念里的虚实、黑白、明暗、输密、远近、薄厚、刚柔、大小、动静等等)

三、艺术是艺术创作者个人灵动的感受与自然生活碰撞的主观情感的表现。个人灵动的感受是抽取的动力和方式,表现是个人的情感体验。

对自然、人类、文化的一种真诚的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属于全人类的它是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更是艺术作品创作的基础和动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复兴”就是情感的复兴。艺术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都在寻找探索着表达他们自我情感的最佳方式。”[7]只是这种寻找是相对少数艺术创作者而言,而观众则是在享受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已。既然艺术必须经过艺术创作者与自然生活互动产生主观情感,在经过艺术创作者的大脑创作才能产生出来,那么一定的生活素材就是艺术创作者个人灵动的感受,最终以抽取的方式表现个人情感体验。

感受就心理学说法,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感受同时也包括心理感受、视觉感受、触觉感受等多方面。“抽取的含义是指提取,取出。无论是写实主义的全因素抽取还是抽象派的硬性抽取,从多元的自然存在中抽取的元素不同,作品的意味也就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不同。表现一般指艺术家应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自我,改变客体,表达理想,艺术中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8]感受、抽取、表现

都与自然生活产生着互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求真悟美,动情感人,相互促进。上乘的艺术品大多都反映出艺术之根扎在了自然,世俗与人心之中。当它成为和谐一致完美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时候,它又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成了一位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忠实朋友。

个人灵动的感受源于生活,丰富的自然生活是提供灵感的源泉,同时也是抽取的动力和方式。抽取的原动力则来自于想法感受,不论是多么古老多么传统的艺术,还是多么现代多么前卫的艺术。想法感受则是创作的灵魂。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旧有明显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传统中孕育起来的,而西方走着模仿论的发展道路。自然生活不同导致两者在艺术上要求与表现也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与自然生活产生互动,以不同的抽取方式表达方式传达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在基础课中图案也一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个人感受把能反映个人情感的某个部分抽取出来,表达出美的形式。没有仔细观察和发现形式美的元素要想创作一幅好的动物图案是不可想象的。就象泥土和花,粮食和酒一样,艺术奉献出来的应该是花和酒,而不是泥土和粮食。只有到自然生活中捕捉素材,被对象的美丽所感动,把感动了自己的美找出来,才能表达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2005届毕业创作过程中,我体验了脑子由一片空白到作品的最终完成。这期间便融入了以上观点。我的创作是以重彩画的形式介入,以大学绘画生活为题材加以绘制完成,平和,单纯的表达了我的个人情感体验。

综合上述,艺术创作进入了生活,它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其存在的最终价值还在于满足人们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蕴育在艺术与自然生活中的互动美就是说服了人的视觉,

内心被打动,而人与物的互动就是心智和视觉开发的结合,他总是游走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最终以抽取和表现的方式清晰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艺术概论》,高师《艺术概论》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9页

[2] 《谈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若干认识》,转载WWW.曙天视线

[3] 《艺术与哲学》 ,文化部教育局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4] 柳沙 《人与物互动中的情感》 ,转载《装饰》总第144期

[5] 《色彩在工业设计中的使命》 , 转载WWW.曙天视线

[6] 《谈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若干认识》,转载WWW.曙天视线

[7] 《看见的不重要》中的《在理解与困惑之中》,李睦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第72页

[8] 《色彩在工业设计中的使命》, 转载WWW.曙天视线


相关内容

  • 中国美学史
  • 中国美学史知识体系 老子的美学: 1.道.气.象:道:原始混沌,先天地而生,不依外力而存在包含形成万物的可能性:道生万物:道没有意志.目的,"道生万物":不是说道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创造万物,主宰万物:道自己运动: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无是 ...

  • 最新德育中期答辩论文
  • 最新德育中期答辩论文 第四讲 1. 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够产生美 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所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朱光潜先生所阐述的距离概念大体上还是布洛的观点,但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心理学的范围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比如商人.植物学家和诗人同时看一 ...

  • 美在意象_美学基本原理提要_叶朗
  • 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46,No.3 May2009 美在意象 ---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叶 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

  • 美学原理课堂笔记
  • 美学原理课堂笔记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 ...

  • 浅析写生中物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 题目:浅析写生中物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内容提要]对于写生的艺术家来说,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真实 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感怀和认识,以此才能抵达美感追求的至高境界.发现美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艺术家的眼睛是敏锐的,也是具有穿透力的.画家面对大自然时,会在事物表象中发现内在的韵 ...

  • 古希腊的文论思想
  • 古希腊的文论思想 参考资料及第一次作业 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可分为本质论,价值论和创作论三方面: 一.理式论摹仿说--文艺本质论 1.理式的含义.结合书本17页. 2.摹仿论 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的不是理式本身,而是理式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文艺的本质 ...

  •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1]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的概念引入,到现在的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为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由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甚至灾难又使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严峻的考验.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大量 ...

  • 现代设计概论复习知识点总结 最终
  • 现代设计概论复习知识点总结 1.设计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狭义是指把一种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即:以明确的观念作为最终作品的充分前提,以推进其实现并达成目标的现实手段为基础,完成对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创造性活动, ...

  • 艺术与社会关系
  • 艺术的社会性 (教育科学学院 09小教 40号 肖欣) 摘要:"艺术为社会"还是"艺术为艺术",是现代艺术争论的焦点.而艺术的社会性则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因为无论是从艺术的起源,还是艺术的创作过程,以及艺术作品及艺术的继承方面来说,它们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可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