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

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

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

“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

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

“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

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

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

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

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

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

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

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

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

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

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

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

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 “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 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

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

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 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 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

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 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

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

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

“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

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

“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

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

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

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

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

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

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

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

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

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

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

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

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 “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 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

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

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 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 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

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 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相关内容

  •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2012-05-01 10:55:35) 转载▼ 标 签: 杂谈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 ...

  • 如何划分古文朗读节奏
  • 如何划分古文朗读节奏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 ...

  • 文言文总结
  •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文断句又叫& ...

  • 古诗文断句学案
  • 高一语文古诗文断句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 掌握古诗文断句口诀 2. 熟练运用口诀完成古诗文断句练习 知识梳理: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 ...

  • 古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 ...

  •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美"?
  • [内容摘要]教材中的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很久远,但它们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巧妙而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文言文的"美",把古人高远的的思想境界.情操志趣.意志品质化为自己内在的"血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 [关键词] 文 ...

  • 停顿有两种
  • 文言文朗读节奏 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在弄懂文言句意 ...

  • 中考专项复习之朗读的节奏划分(实用)
  •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划分 ★ [考点剖析]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 [设题方式]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

  • 播音主持艺术教案2
  • 第二章 语言表达 第一节 准备稿件的方法 备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广义备稿,二是狭义备稿. 广义备稿是指平时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艺术修养等.这都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日积月累.广义备稿是播音创作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