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

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

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

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

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家境贫寒,刻苦攻读,命途多舛,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

历经玄、肃、代、德宗四朝,《唐诗纪事》云:“以诗驰名于上元、宝应间”。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肃宗时,任苏州长洲县县尉,被诬获赦,后代理海盐令,被贬潘州南巴县(广东电白),从苏州出发赴洪州途中(馀干)遇上李白,有诗“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相寄。(《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后获赦回苏州;代宗五年,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性格刚强,得罪观察使吴仲儒,被诬贪污,贬之睦州司马(今浙江淳安);德宗二年,任随州刺史(湖北随县),故又称刘随州。

《四部丛刊》有《刘随州文集》存世。

代表作:《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写的最好的是被称为“五言长城”的五言诗,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自古说法有异,现在学界公认的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这个名单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后《新唐书·卢纶传》亦同。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相对安定的一段时期,以参加当时长安权贵等组织的唱和活动而著称。

诗歌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

诗歌艺术:以谢眺为宗,步武盛唐,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以五言律为主。但气骨顿衰,总体成就远不及盛唐王、孟等人。

成就较高的有钱起、李端、卢纶。

意象类型的创新: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

词语色彩:诗歌词语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喜欢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干越亭》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江清寒照动,山迥野云秋。——戴叔伦《李大夫见赠因之有呈》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意象构成:

一、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孤舟、夕阳、落叶等,这些意象富有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方便,但也容易导致情绪符号化、程式化。刘长卿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送灵澈上人》:“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二、描述性意象:除刘长卿外,其他诗人大都喜欢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以求意象创新,如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为多。因此,对日常小情趣小事物的密切关注,一方面带来了新的诗歌意境,另一方面导致诗歌境界疏于浅近狭小,有佳句无佳篇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耿×《晚夏即事临南居》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李端《过谷口元赞所居》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生平简介: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诗人,画家,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在崂山(位于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号称海上第一名山,当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语。)受道箓,以后行踪不可考。

有《顾逋翁诗集》4卷存世,《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典故一:笑戏白居易

顾况为人所知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今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顾况看。顾况看了诗歌作者署名后,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

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又惊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事亦传为美谈。

典故二:红叶传情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诗歌的“俗”:是指诗歌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江上》:“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

《山中》:“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中。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听子规》:“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山僧夜后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顾况诗歌的“奇”:主要表现为怪奇的想象和比喻。

《郑女弹筝歌》:“郑女八岁能弹琴,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髻鬛,三声白猿臂拓颊。”

顾况诗歌的影响: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

李益的边塞诗

生平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先后入幽州节度使刘济、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等幕,前后过了十年戎马生涯,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由于他有十余年的从军经历,故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旧唐书·李益传》云,他“每作一篇,为教坊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回乐峰前”一篇,更是“天下以为歌词”的名作。有《李君虞集》存世。

艺术特色: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七绝最具代表。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宫怨诗:具有质实明快的特点,《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第五章大历诗风

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

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

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

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家境贫寒,刻苦攻读,命途多舛,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

历经玄、肃、代、德宗四朝,《唐诗纪事》云:“以诗驰名于上元、宝应间”。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肃宗时,任苏州长洲县县尉,被诬获赦,后代理海盐令,被贬潘州南巴县(广东电白),从苏州出发赴洪州途中(馀干)遇上李白,有诗“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相寄。(《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后获赦回苏州;代宗五年,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性格刚强,得罪观察使吴仲儒,被诬贪污,贬之睦州司马(今浙江淳安);德宗二年,任随州刺史(湖北随县),故又称刘随州。

《四部丛刊》有《刘随州文集》存世。

代表作:《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写的最好的是被称为“五言长城”的五言诗,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自古说法有异,现在学界公认的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这个名单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后《新唐书·卢纶传》亦同。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相对安定的一段时期,以参加当时长安权贵等组织的唱和活动而著称。

诗歌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

诗歌艺术:以谢眺为宗,步武盛唐,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以五言律为主。但气骨顿衰,总体成就远不及盛唐王、孟等人。

成就较高的有钱起、李端、卢纶。

意象类型的创新: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

词语色彩:诗歌词语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喜欢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干越亭》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江清寒照动,山迥野云秋。——戴叔伦《李大夫见赠因之有呈》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意象构成:

一、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孤舟、夕阳、落叶等,这些意象富有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方便,但也容易导致情绪符号化、程式化。刘长卿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送灵澈上人》:“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二、描述性意象:除刘长卿外,其他诗人大都喜欢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以求意象创新,如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为多。因此,对日常小情趣小事物的密切关注,一方面带来了新的诗歌意境,另一方面导致诗歌境界疏于浅近狭小,有佳句无佳篇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耿×《晚夏即事临南居》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李端《过谷口元赞所居》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生平简介: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诗人,画家,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在崂山(位于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号称海上第一名山,当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语。)受道箓,以后行踪不可考。

有《顾逋翁诗集》4卷存世,《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典故一:笑戏白居易

顾况为人所知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今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顾况看。顾况看了诗歌作者署名后,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

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又惊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事亦传为美谈。

典故二:红叶传情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诗歌的“俗”:是指诗歌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江上》:“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

《山中》:“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中。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听子规》:“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山僧夜后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顾况诗歌的“奇”:主要表现为怪奇的想象和比喻。

《郑女弹筝歌》:“郑女八岁能弹琴,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髻鬛,三声白猿臂拓颊。”

顾况诗歌的影响: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

李益的边塞诗

生平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先后入幽州节度使刘济、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等幕,前后过了十年戎马生涯,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由于他有十余年的从军经历,故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旧唐书·李益传》云,他“每作一篇,为教坊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回乐峰前”一篇,更是“天下以为歌词”的名作。有《李君虞集》存世。

艺术特色: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七绝最具代表。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宫怨诗:具有质实明快的特点,《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相关内容

  •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 ...

  • 第六章 中唐诗歌1
  •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的几十年间,唐王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衰落时期,此时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过渡状况,即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封建中央集权的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p246 大历时期的诗 ...

  •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95道版本
  • 1.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体. 3.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完成"回忌声病,约句 ...

  • 唐朝文学史
  • 唐朝文学史 1.唐诗的四个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一,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 ...

  •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 唐诗繁荣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 ...

  •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全集[1]
  •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 ...

  • 唐宋专题A卷试题及答案
  • 唐宋诗词专题试题(一) 一.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前的括号中,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小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 共10分) ( )1.沈佺期.宋之问的主要贡献是 A.开拓了初唐诗的题材 B.使律诗的形式基本定型 C.提高了近体诗的格调 D.提高了古体诗的格调 ( ...

  • 建安七子中国汉末建安年间
  • 建安七子 中国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 ...

  •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王 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