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罕见地自夸,吾言易知又易行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八十八

第70章,老子自比为圣人,描绘了“圣人被褐怀玉”的画面,圣人穿着破衣烂衫,混迹于市井里,却拥有真知灼见。老子认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圣人,现代人推崇孔圣人,很少有人把老子作为圣人。大概是几千年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一直以济世救民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人们心中救苦救难的菩萨。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始终坚持无为而治的理念,遵循凡事皆由自然而来,皆由自然而去的近乎隐士的观点,被历代统治者和掌握话语权的主宰者所摒弃,作为道家的鼻祖老子自然也与“圣人”无缘,但是,老子非常自信,他给自己戴上了“圣人”的冠冕。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意是,我说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践行,可是,天下人却都不懂我的话,也没有按照我的话去做。

老子是个很骄傲的人,也可以说具有超强的自信心。当然,老子有这个实力与资本嘛!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明。”老子认为自己洞晓天下大事,或者说,老子认为,天下大事足不出户也能够知道,关键点是认清事物的本质,世间的事情只要是抓住了关键点和规律性,认识起来不难,践行起来也不难,为何天下人都做不到呢?

人们常说,“诗无达诂”,其实,经文也一样,也是“经无达诂”。古人已经作古,老子本是隐士,大隐隐于世,一般不会口出狂言,他炖了那么多“心灵鸡汤”,基本上都是低调、内敛、告诫之类的格言,为何在第70章说了这么一句话,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还是遇到了悲愤之事?亦或是受到羞辱、不公正的待遇?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是按照自己的学识、见解以及对于老子和《道德经》的理解去解读这句话。

现在看来,老子的话还真是得到了验证,从大约公元前476年老子去世算起,至今已流逝了近3千年的光阴,研究老子的文章不计其数,不说汗牛充栋,也称得上九层之台,可是,谁敢夸口说真正研透了老子,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天下莫能知。”

“天下莫能行”更是经起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老子的“无为”“柔弱胜刚强”“道法自然”“功成身退”“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理念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果按照老子提倡的“道学”思想去践行,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人类社会,我们的自然界也可能会长寿N多年,可是,上至国家级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哪个国家又真正做到了?

“言有宗,事有君。” 大意是,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遵循规律。

“宗”乃万物之宗也。“君”乃万物之主也。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在传授说话、做事的秘诀,相对于不特定的对象来讲,每个人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言有宗,事有君”。不能够信口开河,不能够做事不靠谱。

二是老子非常自信自己所提出的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有据,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遵循着规律。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大意是,圣人达到了“知”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复归于淳朴,所以,一般人无法真正地认知圣人。

“我”这里应当是指后文的圣人。“不我知”可以理解为“不知我”。

此章出现了“吾”与“我”,就上下文的文义来分析,“吾”应当是指老子本人,“我”应当是指后文的圣人。老子的经文里多处出现“我”,我曾经经过专门的分析(参见第85讲)。

笔者认为,“我”是假借代词,主要指代经文中的圣人,指代具有统治地位的贵族统治者,有时候指代修道的人或者社会上的隐士,后者当然也包括老子本人。不同的经文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指代对象。

本章中的“我”更有可能指代的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圣人或君主。此句和最后一句“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何有密切联系,待会儿再作解读。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大意是,理解我的人非常稀少啊,能够按照我的话去做的更为弥足珍贵呀!

“我”仍是指圣人,“则”是指法则、规则,这里是指按照我的话去做。

老子为什么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为什么天下无人识君呢?因为老子感到他提出的系列观点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践行,而天下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认同这些观点,更别提去践行这些观点啦!这里又牵扯出圣人和普通民众之间在认知上的差距,老子属于圣人行列。圣人是“言有宗,事有君。无知。”而普通民众只能是“莫能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大意是,圣人外形上和普通人并无二样,肚子里却有真知灼见。

“褐”本义指粗布或粗布衣服,古时贫贱人穿的用葛、兽毛、大麻粗加工的衣服。

圣人穿着粗布衣服是一种比喻,比喻圣人的穿着打扮和普通人一样,但是,圣人的内心却拥有宝玉一样的道学思想。

这样的圣人历朝历代都有,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周恩来总理当了总理以后还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清代的道光皇帝一餐只有四个素菜,明朝大臣海瑞节俭至极,还有济公和尚等等。

70.章通行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懷)玉。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八十八

第70章,老子自比为圣人,描绘了“圣人被褐怀玉”的画面,圣人穿着破衣烂衫,混迹于市井里,却拥有真知灼见。老子认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圣人,现代人推崇孔圣人,很少有人把老子作为圣人。大概是几千年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一直以济世救民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人们心中救苦救难的菩萨。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始终坚持无为而治的理念,遵循凡事皆由自然而来,皆由自然而去的近乎隐士的观点,被历代统治者和掌握话语权的主宰者所摒弃,作为道家的鼻祖老子自然也与“圣人”无缘,但是,老子非常自信,他给自己戴上了“圣人”的冠冕。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意是,我说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践行,可是,天下人却都不懂我的话,也没有按照我的话去做。

老子是个很骄傲的人,也可以说具有超强的自信心。当然,老子有这个实力与资本嘛!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明。”老子认为自己洞晓天下大事,或者说,老子认为,天下大事足不出户也能够知道,关键点是认清事物的本质,世间的事情只要是抓住了关键点和规律性,认识起来不难,践行起来也不难,为何天下人都做不到呢?

人们常说,“诗无达诂”,其实,经文也一样,也是“经无达诂”。古人已经作古,老子本是隐士,大隐隐于世,一般不会口出狂言,他炖了那么多“心灵鸡汤”,基本上都是低调、内敛、告诫之类的格言,为何在第70章说了这么一句话,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还是遇到了悲愤之事?亦或是受到羞辱、不公正的待遇?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是按照自己的学识、见解以及对于老子和《道德经》的理解去解读这句话。

现在看来,老子的话还真是得到了验证,从大约公元前476年老子去世算起,至今已流逝了近3千年的光阴,研究老子的文章不计其数,不说汗牛充栋,也称得上九层之台,可是,谁敢夸口说真正研透了老子,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天下莫能知。”

“天下莫能行”更是经起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老子的“无为”“柔弱胜刚强”“道法自然”“功成身退”“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理念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果按照老子提倡的“道学”思想去践行,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人类社会,我们的自然界也可能会长寿N多年,可是,上至国家级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哪个国家又真正做到了?

“言有宗,事有君。” 大意是,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遵循规律。

“宗”乃万物之宗也。“君”乃万物之主也。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在传授说话、做事的秘诀,相对于不特定的对象来讲,每个人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言有宗,事有君”。不能够信口开河,不能够做事不靠谱。

二是老子非常自信自己所提出的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有据,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遵循着规律。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大意是,圣人达到了“知”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复归于淳朴,所以,一般人无法真正地认知圣人。

“我”这里应当是指后文的圣人。“不我知”可以理解为“不知我”。

此章出现了“吾”与“我”,就上下文的文义来分析,“吾”应当是指老子本人,“我”应当是指后文的圣人。老子的经文里多处出现“我”,我曾经经过专门的分析(参见第85讲)。

笔者认为,“我”是假借代词,主要指代经文中的圣人,指代具有统治地位的贵族统治者,有时候指代修道的人或者社会上的隐士,后者当然也包括老子本人。不同的经文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指代对象。

本章中的“我”更有可能指代的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圣人或君主。此句和最后一句“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何有密切联系,待会儿再作解读。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大意是,理解我的人非常稀少啊,能够按照我的话去做的更为弥足珍贵呀!

“我”仍是指圣人,“则”是指法则、规则,这里是指按照我的话去做。

老子为什么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为什么天下无人识君呢?因为老子感到他提出的系列观点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践行,而天下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认同这些观点,更别提去践行这些观点啦!这里又牵扯出圣人和普通民众之间在认知上的差距,老子属于圣人行列。圣人是“言有宗,事有君。无知。”而普通民众只能是“莫能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大意是,圣人外形上和普通人并无二样,肚子里却有真知灼见。

“褐”本义指粗布或粗布衣服,古时贫贱人穿的用葛、兽毛、大麻粗加工的衣服。

圣人穿着粗布衣服是一种比喻,比喻圣人的穿着打扮和普通人一样,但是,圣人的内心却拥有宝玉一样的道学思想。

这样的圣人历朝历代都有,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周恩来总理当了总理以后还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清代的道光皇帝一餐只有四个素菜,明朝大臣海瑞节俭至极,还有济公和尚等等。

70.章通行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懷)玉。


相关内容

  • 上善若水_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 <传承>2007年第5期 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肖 菊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 ...

  • [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 作者:张尚仁 学术探索 2007年10期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001-05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人们通常将道家的思想概略地表述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则是这一思想 ...

  • 跟老子学口才!古老的真理今天依然多么有用
  • 老子出关 ?作者:樊荣强????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其唯一传世的著作只有<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全书五千言,既是自然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政治伦理哲学著作,当然也包含了养身处世的智慧.本文从人际沟通讲话的角度,寻章摘句,简要评述,以飨读者.???? 01  道可道,非常道.名 ...

  •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正能量反着说(正言若反)
  •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九十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大意是,天下最柔弱的物质就是水,但水却是攻击坚强的最优武器,因为水能够随形就形,没有物质能够比得上水.弱胜强,柔胜刚的 ...

  • 函谷关导游词
  • ["道家之源"门前]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而且也是道家始祖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因此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所以我们今天的参观也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著经处--太初宫,第二部分是函谷关. 现在我们看到门额上&quo ...

  •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 孔子管理思想:中式管理的基本形式 曾飞 序:孔子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由孔子完成的.儒家的管理思想曾经与中国和东亚的经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过强大的力量.但是,随着近代西方的经济扩张,西方管理思想逐渐淹没了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甚至沦落为受批判的对象. ...

  • 傅佩荣解读老子
  • 傅佩荣解读<老子>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书 我们手边这一本<老子>,又名<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它的作者时,是列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以上简单的两句话,就可能引起不少误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 ...

  • [其它]读"明朱元璋注道德经"有感
  • 道家学生1 楼主 2006-09-29 10:37 明朱元璋自"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后,广揽群贤,开始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即帝位后,开始研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并问道于左右,广泛看相关著本.他本人极为推崇<道德经>,认为此书"尽皆明理,其文浅而 ...

  • 老子思想 普世价值
  • --学研<道德经>感悟谈 张金泰 老子<道德经>,亦称<老子>,是一部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朽巨著,又是指导社会与人生践行的永恒宝典.当今中外学者公认,<道德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世界共同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历史呼唤先哲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