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面向_与中国教育改革_石中英

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30周年

中国教育学刊2013.10

“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

◆石中英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出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应当居于更加优先与核心的位置,“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则处于支持性的位置,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三个面向”的思想依然没有过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需要得到坚持和贯彻。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与实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关键词[]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改革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G52[]A[]1002-4808(2013)10-0001-04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

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其以一位伟大政治家高瞻远瞩和统揽全局未来。

的战略视野,为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20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三个面向”题词发表3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教育界重新温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的深刻含义,回顾它对于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进程所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讨论它在当前和今后中国教育

国家中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对于深入贯彻执行《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目标、建设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三个面向”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价值内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言简意赅,思想深邃。人们要想理解其丰富的内涵,首先必须将其置于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之上来加以分析,而不能抽象地、孤立地和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方法论的建议实际上是想提出一个

对读者来说至今无法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为什么会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或者,他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性思考在哪里?国内国际上,无论是邓小平的研究者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公认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如果这一点没有异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三个面向”的主张,不是简单地或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有着更为全局的考虑和更为深远的谋略。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就是在完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命运更为全局的考虑和更为深远的谋略应该有由低到高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开放;第二个层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层面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后一个层面是前一个层面的价值归属,前一个层面是实现后一个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终极的战略目标。众所周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在社会各个领域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确立,为中国社会的新发展绘制了新蓝图。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事业自然也不能例外,其应

100875)。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

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成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之后,着手启动改革和对外开放,从而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教育“三个面向”实际上是在完成教育战线治理整顿任务之后,邓小平同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方向,带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在那个时期提出“三个面,并将其作为当时整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新任向”

务和新方向,则要从第二个层面,亦即要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层面来加以理解或解释。从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前后他的有关讲话来看,那个时期他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如何实现1956年党的八大就已经提出来并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也重新提出来的“四个现代化”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受到种种认识和政治斗争的制约,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实际上被搁置了。1975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工作不久,其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中频频谈到现代化问题,而且经常说,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基础,教育是关键”。从这些论述的逻辑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邓小平同志对科技和教育工作的重视,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不同,更加体现了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角来加以论述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教育的“三个面向”当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应当居于更加优先的与核心的位置,“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则处于一个支持性的位置,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也就是说,不能把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面向现代化”割裂开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直接目的还是为了“面向现代化”。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检验教育是否真正“面向现代化”的两个尺度。不能“面向世界”的教育、不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也就不是现代化的教育。

邓小平同志在教育“三个面向”题词中所说的“现代化”不是发展专家们所指的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进程的现代化,而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点是我们理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时所应该仔细加以辨识的。那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的“世界”-2-

“未来”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社会形势和政策语境来看,“面向世界”不仅是指教育战线要有开放的意识,注重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经验,而且也应该包括教育工作要有国际视野,要能够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变革的大格局、大趋势来审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思。在改革开放之前,受制于种种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实践是相当封闭和排外的,不仅古代的教育文化和遗产被抛弃,而且对于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也不屑一顾,处于非常自我和孤立的状态。这对于发展教育事业是非常有害的。从这个

,就角度来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

是意图纠正之前教育工作中那种封闭、狭隘和自我中心的状态,解放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为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提供新视角。关于“教育面向未,邓小平确实显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来”

尽管教育理论家常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那只是从教育工作效果长期性、未来性的一般意义说的,而不是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说的。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题词,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一般命题,更是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他提出这一命题,也许是受到当时知识界方兴未艾的“未来学”的某些影响或启示,但是其深刻的内涵却在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设计我们今天的教育”,赋予传统教育学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

总的来说,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提出的“三个面向”命题,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出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不仅丰富了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面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具有很强方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改革理念。

二、“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30年

教育“三个面向”题词的正式发布,立刻在整个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吹响了教育战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号角,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幕,对于30年中国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构成了30

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认识3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把金钥匙。

教育“三个面向”的理念很快进入到此后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成为该决定酝酿和成文的一个指导性理念。1985年,中共中央在分别出台有关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决定之后,出台了有关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文件,正式启动了教育改革的大幕。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1993年,中共中

中国教育改央国务院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

革和发展纲要》。该文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该改革文件对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为21世纪培养人才都做了具体阐述和政策安排。1999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篇贯穿着“三个面向”的精神,并且将其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

”[3]2001年,《国务院关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将教育“三个面向”作为指导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面向未来十年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站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再次提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4]《教

》还明确地把“到2020年‘基本实育规划纲要

”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现教育现代化’

发展的总目标。从以上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来看,“三个面向”一直是指导制订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且体现在各项具体的政策设计和改革行动当中。

“三个面向”的提出不仅为国家宏观教育改革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核心理念,也在具体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为推动30年具体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三个面向”本来是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的,提出之后首先在北京景山学校掀起了学习讨论的热潮,并且很快扩大到全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推动整个教育实践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改革理念和行动指南。可以这么说,30年来,从来没有哪一种理念能够像“三个面向”那样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理念能够像“三个面向”那样赢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共识。正是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改革热情投身到实践工作当中,各种范围和层次不同的改革实验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传统教育的面貌,创造了许多典型的教育实践和改革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三个面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理想的教育蓝图,而且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有关现代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关未来教育和教育未来学的研究、有关国际与比较教育的研究、有关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有关

-3-

现代人的素质和教育目标的研究、有关教育改革的研究等。研究者在这些领域开展的工作,反过来也极大地丰富着“三个面向”的内容,使得“三个面向”不是一句空洞的教育口号,而是可以被极大丰富和具体化的教育命题和价值追求。

三、“三个面向”与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

“三个面向”的提出已经30年。30年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巨大影响有目共睹。如今,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历史任务。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三个面向”还有没有指导作用,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还要不要继续丰富和深化?站在一个研究者的立场,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如前所述,尽管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题词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是“三个面向”的提出却不是要解决那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某些具体问题,也不是一种像恢复高考那样具体的教育政策,而是一种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教育指导思想,具有非常明显的方法论意义。“三个面向”包含着一种审视教育的时空观和思维方式。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说,“三个面向”告诉人们,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必须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认识教育、规划教育、变革教育。就中国的特殊国情来说,必须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发展教育、变革教育。从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上说,“三个面向”指引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有开放的胸襟,密切关注世界格局和形势的变化,向其他国家学习一切好的理念、政策与做法。从教育的时间维度上说,“三个面向”确立了着眼于未来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立场,启迪我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善于从现实中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趋势,并反过来规划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不同时期国家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国家措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完成其任务,但是“三个面向”所包含的教育时空观和思维方式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为教育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检视中国-4-

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甚至更长时间提出的众多概念或命题,还没有哪一个概念或命题能够像“三个面向”那样具有深刻的哲学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三个面向”作为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客观地说,“三个面向”的精神是否在全社会、在教育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实践,却可以做一些讨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自身必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是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与实现。教育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不断被重新定义的概念,就目前学界讨论的情况看,至少包括了教育的普及、平等、民主、公平、科学、世俗化等内容,在终极目标上指向现代公民的培养。基于这种对教育现代性的理解,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百十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还没有完成其历史任务,在量与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例如教育公平,中国经过近些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机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妨碍教育机会公平的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在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不是每个人都要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而是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实现)方面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过程和结果不公平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在教育“面向现代化”方面如此,在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世界意识和未来意识也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防止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自我中心和短期行为,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把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教育“三个面向”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依然需要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教育“三个面向”所涉及的“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三个概念所指涉的社会现实也是不断变化的。今日之现代化,不同于昨日之现代化,今日之世界也不同于昨日之世界,今日之未来观也不同于昨日之未来观。因此,如今教育界对教育“三个面向”的理解也不能够僵化,不能够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里以“教育要面向世界”为例来说明这种变化的巨大。30年前,(下转第12页)

“三个面向”引领下学校发展的新思路

四,在打造团队精神上下工夫,把好团队合作关:青年教师成长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撑,传帮带是优秀教研组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础,良好的教研氛围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奖励为集体争光的教师,宣传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为其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30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学校的一批老教师相继退休,但学校的教育改革情结始终没变,景山人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良传统没丢,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成长了起来。

三、与时俱进,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30年来,北京景山学校高举“三个面向”的旗帜,以改革为历史使命,坚持做实践“三个面向”的开拓者、改革者、探索者,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自身的体会: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办学,办学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开阔,就会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坚持“三个面向”办学,就会自觉寻找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教育发展的方向,就不会左右摇摆,办学就有生机;第三,坚持“三个面向”办学,就会努力实现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国家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优秀、有用的人才。

如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新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北京景山学校重新解读这一重要思想,并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新的探索。(责任编辑余丽红)!!!!!!!!!!!!!!!!!!!!!!!!!!!!!!!!!!!!!!!!!!!!(上接第4页)当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参考文献]界”时,可能主要地是想要求教育界在教育改革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1985-与发展过程中关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重05-27)[2013-09-05].http://www.edu.cn/zong_he_870/

视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别国在教育改革与20100719/t20100719_497960.shtml.发展方面的积极经验。如今,教育要“面向世[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1993-02-13)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19/[2013-09-05]界”,这些要求也依然没有过时,但是除此而外,

t20100719_497964.shtml.恐怕还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如要考虑全球化时代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到来对教育价值、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

的决定[EB/OL](.1999-06-13)[2013-09-06].http://

模式、教师培养与培训、学业质量评价、教育管

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19/t20100719_497966.

理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如果如今人们在理解教育shtml.要“面向世界”时缺乏这种全球化的视野,还是[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单地停留在以我为主,学习世界各国教育改革[EB/OL](.2010-07-29)[2013-09-11].http://www.gov.

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与发展经验,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

(责任编辑余丽红)面,那么其就有些落伍了。-12-

第一,要在教育观念上继续大胆创新,勇于

实践。“三个面向”具有无限的探索与发展空间。北京景山学校将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时代的发展对学校教师与管理队伍不断提出新要求。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政策资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要在课程与教材改革上继续加大力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九年一贯制语文数学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加大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高中自主排课和大学先修课程等课程实验与校本教材编写,形成具有景山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与新形势的要求。

第四,要继续大胆探索十二年一贯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特别是在高中部,做好直升班、贯通班试验,针对重点培养目标与有关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作,完成部分高等教育内容向高中基础教育前移的工作,探索高中教育与重点大学早期结合的新模式、新经验。

第五,要把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扬学校注重教学科研的传统,使学校的教改传统在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30周年

中国教育学刊2013.10

“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

◆石中英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出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应当居于更加优先与核心的位置,“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则处于支持性的位置,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三个面向”的思想依然没有过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需要得到坚持和贯彻。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与实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关键词[]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改革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G52[]A[]1002-4808(2013)10-0001-04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

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其以一位伟大政治家高瞻远瞩和统揽全局未来。

的战略视野,为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20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三个面向”题词发表3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教育界重新温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的深刻含义,回顾它对于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进程所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讨论它在当前和今后中国教育

国家中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对于深入贯彻执行《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目标、建设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三个面向”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价值内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言简意赅,思想深邃。人们要想理解其丰富的内涵,首先必须将其置于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之上来加以分析,而不能抽象地、孤立地和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方法论的建议实际上是想提出一个

对读者来说至今无法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为什么会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或者,他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性思考在哪里?国内国际上,无论是邓小平的研究者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公认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如果这一点没有异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三个面向”的主张,不是简单地或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有着更为全局的考虑和更为深远的谋略。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就是在完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命运更为全局的考虑和更为深远的谋略应该有由低到高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开放;第二个层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层面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后一个层面是前一个层面的价值归属,前一个层面是实现后一个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终极的战略目标。众所周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在社会各个领域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确立,为中国社会的新发展绘制了新蓝图。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事业自然也不能例外,其应

100875)。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

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成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之后,着手启动改革和对外开放,从而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教育“三个面向”实际上是在完成教育战线治理整顿任务之后,邓小平同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方向,带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在那个时期提出“三个面,并将其作为当时整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新任向”

务和新方向,则要从第二个层面,亦即要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层面来加以理解或解释。从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前后他的有关讲话来看,那个时期他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如何实现1956年党的八大就已经提出来并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也重新提出来的“四个现代化”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受到种种认识和政治斗争的制约,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实际上被搁置了。1975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工作不久,其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中频频谈到现代化问题,而且经常说,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基础,教育是关键”。从这些论述的逻辑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邓小平同志对科技和教育工作的重视,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不同,更加体现了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角来加以论述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教育的“三个面向”当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应当居于更加优先的与核心的位置,“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则处于一个支持性的位置,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也就是说,不能把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面向现代化”割裂开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直接目的还是为了“面向现代化”。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检验教育是否真正“面向现代化”的两个尺度。不能“面向世界”的教育、不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也就不是现代化的教育。

邓小平同志在教育“三个面向”题词中所说的“现代化”不是发展专家们所指的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进程的现代化,而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点是我们理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时所应该仔细加以辨识的。那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的“世界”-2-

“未来”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社会形势和政策语境来看,“面向世界”不仅是指教育战线要有开放的意识,注重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经验,而且也应该包括教育工作要有国际视野,要能够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变革的大格局、大趋势来审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思。在改革开放之前,受制于种种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实践是相当封闭和排外的,不仅古代的教育文化和遗产被抛弃,而且对于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也不屑一顾,处于非常自我和孤立的状态。这对于发展教育事业是非常有害的。从这个

,就角度来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

是意图纠正之前教育工作中那种封闭、狭隘和自我中心的状态,解放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为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提供新视角。关于“教育面向未,邓小平确实显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来”

尽管教育理论家常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那只是从教育工作效果长期性、未来性的一般意义说的,而不是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说的。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题词,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一般命题,更是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他提出这一命题,也许是受到当时知识界方兴未艾的“未来学”的某些影响或启示,但是其深刻的内涵却在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设计我们今天的教育”,赋予传统教育学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

总的来说,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提出的“三个面向”命题,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出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不仅丰富了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面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具有很强方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改革理念。

二、“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30年

教育“三个面向”题词的正式发布,立刻在整个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吹响了教育战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号角,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幕,对于30年中国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构成了30

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认识3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把金钥匙。

教育“三个面向”的理念很快进入到此后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成为该决定酝酿和成文的一个指导性理念。1985年,中共中央在分别出台有关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决定之后,出台了有关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文件,正式启动了教育改革的大幕。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1993年,中共中

中国教育改央国务院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

革和发展纲要》。该文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该改革文件对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为21世纪培养人才都做了具体阐述和政策安排。1999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篇贯穿着“三个面向”的精神,并且将其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

”[3]2001年,《国务院关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将教育“三个面向”作为指导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面向未来十年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站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再次提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4]《教

》还明确地把“到2020年‘基本实育规划纲要

”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现教育现代化’

发展的总目标。从以上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来看,“三个面向”一直是指导制订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且体现在各项具体的政策设计和改革行动当中。

“三个面向”的提出不仅为国家宏观教育改革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核心理念,也在具体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为推动30年具体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三个面向”本来是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的,提出之后首先在北京景山学校掀起了学习讨论的热潮,并且很快扩大到全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推动整个教育实践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改革理念和行动指南。可以这么说,30年来,从来没有哪一种理念能够像“三个面向”那样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理念能够像“三个面向”那样赢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共识。正是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改革热情投身到实践工作当中,各种范围和层次不同的改革实验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传统教育的面貌,创造了许多典型的教育实践和改革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三个面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理想的教育蓝图,而且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有关现代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关未来教育和教育未来学的研究、有关国际与比较教育的研究、有关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有关

-3-

现代人的素质和教育目标的研究、有关教育改革的研究等。研究者在这些领域开展的工作,反过来也极大地丰富着“三个面向”的内容,使得“三个面向”不是一句空洞的教育口号,而是可以被极大丰富和具体化的教育命题和价值追求。

三、“三个面向”与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

“三个面向”的提出已经30年。30年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巨大影响有目共睹。如今,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历史任务。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三个面向”还有没有指导作用,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还要不要继续丰富和深化?站在一个研究者的立场,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如前所述,尽管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题词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是“三个面向”的提出却不是要解决那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某些具体问题,也不是一种像恢复高考那样具体的教育政策,而是一种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教育指导思想,具有非常明显的方法论意义。“三个面向”包含着一种审视教育的时空观和思维方式。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说,“三个面向”告诉人们,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必须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认识教育、规划教育、变革教育。就中国的特殊国情来说,必须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发展教育、变革教育。从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上说,“三个面向”指引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有开放的胸襟,密切关注世界格局和形势的变化,向其他国家学习一切好的理念、政策与做法。从教育的时间维度上说,“三个面向”确立了着眼于未来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立场,启迪我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善于从现实中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趋势,并反过来规划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不同时期国家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国家措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完成其任务,但是“三个面向”所包含的教育时空观和思维方式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为教育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检视中国-4-

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甚至更长时间提出的众多概念或命题,还没有哪一个概念或命题能够像“三个面向”那样具有深刻的哲学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三个面向”作为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客观地说,“三个面向”的精神是否在全社会、在教育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实践,却可以做一些讨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自身必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是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与实现。教育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不断被重新定义的概念,就目前学界讨论的情况看,至少包括了教育的普及、平等、民主、公平、科学、世俗化等内容,在终极目标上指向现代公民的培养。基于这种对教育现代性的理解,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百十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还没有完成其历史任务,在量与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例如教育公平,中国经过近些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机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妨碍教育机会公平的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在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不是每个人都要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而是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实现)方面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过程和结果不公平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在教育“面向现代化”方面如此,在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世界意识和未来意识也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防止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自我中心和短期行为,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把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教育“三个面向”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依然需要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教育“三个面向”所涉及的“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三个概念所指涉的社会现实也是不断变化的。今日之现代化,不同于昨日之现代化,今日之世界也不同于昨日之世界,今日之未来观也不同于昨日之未来观。因此,如今教育界对教育“三个面向”的理解也不能够僵化,不能够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里以“教育要面向世界”为例来说明这种变化的巨大。30年前,(下转第12页)

“三个面向”引领下学校发展的新思路

四,在打造团队精神上下工夫,把好团队合作关:青年教师成长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撑,传帮带是优秀教研组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础,良好的教研氛围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奖励为集体争光的教师,宣传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为其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30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学校的一批老教师相继退休,但学校的教育改革情结始终没变,景山人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良传统没丢,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成长了起来。

三、与时俱进,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30年来,北京景山学校高举“三个面向”的旗帜,以改革为历史使命,坚持做实践“三个面向”的开拓者、改革者、探索者,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自身的体会: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办学,办学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开阔,就会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坚持“三个面向”办学,就会自觉寻找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教育发展的方向,就不会左右摇摆,办学就有生机;第三,坚持“三个面向”办学,就会努力实现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国家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优秀、有用的人才。

如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新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北京景山学校重新解读这一重要思想,并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新的探索。(责任编辑余丽红)!!!!!!!!!!!!!!!!!!!!!!!!!!!!!!!!!!!!!!!!!!!!(上接第4页)当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参考文献]界”时,可能主要地是想要求教育界在教育改革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1985-与发展过程中关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重05-27)[2013-09-05].http://www.edu.cn/zong_he_870/

视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别国在教育改革与20100719/t20100719_497960.shtml.发展方面的积极经验。如今,教育要“面向世[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1993-02-13)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19/[2013-09-05]界”,这些要求也依然没有过时,但是除此而外,

t20100719_497964.shtml.恐怕还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如要考虑全球化时代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到来对教育价值、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

的决定[EB/OL](.1999-06-13)[2013-09-06].http://

模式、教师培养与培训、学业质量评价、教育管

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19/t20100719_497966.

理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如果如今人们在理解教育shtml.要“面向世界”时缺乏这种全球化的视野,还是[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单地停留在以我为主,学习世界各国教育改革[EB/OL](.2010-07-29)[2013-09-11].http://www.gov.

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与发展经验,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

(责任编辑余丽红)面,那么其就有些落伍了。-12-

第一,要在教育观念上继续大胆创新,勇于

实践。“三个面向”具有无限的探索与发展空间。北京景山学校将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时代的发展对学校教师与管理队伍不断提出新要求。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政策资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要在课程与教材改革上继续加大力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九年一贯制语文数学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加大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高中自主排课和大学先修课程等课程实验与校本教材编写,形成具有景山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与新形势的要求。

第四,要继续大胆探索十二年一贯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特别是在高中部,做好直升班、贯通班试验,针对重点培养目标与有关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作,完成部分高等教育内容向高中基础教育前移的工作,探索高中教育与重点大学早期结合的新模式、新经验。

第五,要把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扬学校注重教学科研的传统,使学校的教改传统在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内容

  • "211"工程大学校徽的含义
  • "211"工程大学校徽的含义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 ...

  • 各种伙伴关系的解读
  • 各种伙伴关系的解读 <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的不一般在于,它提出了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和中国提出的双边"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 这个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它有 ...

  • 中英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及目标比较
  • ! 外国教育研究 ()*+,-.,/01&-,2/3+*4%),1/ $%&',! 中英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设计 思路及目标比较 杨青晓8,盛国定! (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浙江杭州#8 ! 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对双方的#$为了阐述我国和英国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目标的异同, 标准进行 ...

  •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资料
  •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资料 1842年8月29日,英国侵略者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英借口九龙半岛秩序混乱,英国的利益受损,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地方"并归英属香港界内&quo ...

  •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
  • 2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总第209期)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 石中英,张夏青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领域社会改革一样不断扩展和深化,极大地推进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改革可以 ...

  •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征文演讲稿
  • 1842年8月29日,英国侵略者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英借口九龙半岛秩序混乱,英国的利益受损,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地方"并归英属香港界内".1898年6月9日, ...

  • 惠民县职称论文发表-公共标识语翻译错误原因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惠民县职称论文发表-公共标识语|翻译错误|原因论文选题题目 惠民县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公共标识语|翻译错误|原因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 ...

  • 八年级历史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八年级历史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 P1:国旗的寓意有哪些? 你能讲讲吗? 国旗由红色旗面和五颗黄色五角星组成,一星较大,四星较小,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红色象征着革命,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人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而星的颜色用黄色则象征着 ...

  • 独特的中英关系未来能走向哪
  • 10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近10年来首次访问英国,也是9月习近平访美之后,中国2015年秋季外交的最高峰. 除经济领域两国签署价值400亿英镑的商业合同之外,最引人瞩目的,是中英两国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