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 脏腑记叙》中指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所以了解脏腑对于看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一、 心

心主血脉,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

汗。与小肠互为表里。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的夏气相应。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濡养和滋润作

用。

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

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二、 脾

脾乃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清和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

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在五行中属土,为

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升清-----上升之意。

三、 肾

肾乃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

(恐则气下),在液为唾。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四、 肝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肝与胆

互为表里,在五行属木。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怒则

气上),在液为泪

五、 肺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与大肠互为表里。

宣发-----即宣通和布散之意,也就是肺气的向上升宣和外围的布散。

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

洁净的作用。

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朝百脉-----朝,有汇聚、朝向之意。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

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在将

富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血和脉虽统属于心,心气是血

液循行的动力,但尚需肺的协助。

步骤

在中医的理论中讲究望闻问切,也就是说来了一个患者我们要对这个患者进行观察、询问,听他自己说等。

一、 望

就是观察这个人的外表、形态和舌苔。

1. 神 正常的神态为神志清晰,表情自然,面色荣润,含蓄不露,两目灵

活,明亮有神,肌肉不削,反应灵敏等。所以精神不振,目光乏神,面

色少华,暗淡不荣,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弛,动作迟缓等位病

态。

2. 色 观察肤色,主要是面色,明润含蓄为正色。晦暗、暴露为病色。

白色----主要表现为虚证、寒症、失血证。

黄色----主要表现为脾虚、湿证。

赤色----主要表现为热证。

青色----主要表现为寒症、痛症、血瘀。

黑色----主要表现为肾虚。

3. 发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的盛衰关系密切。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

血充足的表现为正常的表现。发黄干枯,稀疏易落为肾精亏损所致;发

白伴有耳鸣、腰酸属肾虚。

4. 舌 脏腑病变放映于舌面,舌尖反应心肺病变,舌中反应脾胃病变,舌

根反应肾的病变,舌两侧反应肝胆病变。正常舌象表现为舌体柔软,活

动自如,颜色淡红。

此为正常舌苔

看舌苔主要包括看舌色、舌形、舌态。

舌色-----淡红舌:舌色淡红润泽,为气血调和象征,为正常人舌色。淡白舌: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若舌白无血色为枯白

舌,住气血两虚、阳虚;红舌:舌色鲜红,主实热、阴虚;绛舌:较红

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里热亢盛或阴虚火旺。

舌形----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者为老舌表现为实证。舌体纹理细腻,浮肿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嫩舌主要表现为虚证。舌体较正常人大

而厚为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较正常人瘦小而薄为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多为阴液亏虚、脾虚内侵所致。舌体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即为齿痕主脾虚、水湿内盛。

舌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为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舌体震颤

抖动,不能自主者为颤动舌,轻者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

难宁为肝风内动的征象,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等所致。舌伸于口

外,不立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者为弄舌,一般属心脾有热。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而产生。

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

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

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黄苔

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

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

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灰黑苔

苔色浅黑为灰苔,苔色深灰为黑苔,灰苔和黑苔只是颜色深浅的差别所

以并称为灰黑苔,主要是因为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症

二、 闻-----听其声音,正常声音为发声自然,声调和畅,柔和圆润,语言流畅,

应答自如,言语意符。主要是太息又称叹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短叹声。不自觉地出太息声,太息后自觉宽舒者是肝气郁结之象

闻气味----口气臭秽者多为胃热,口气酸馊,并伴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内停;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者,多是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气味,为消渴

三、 问------在看病的过程当中问诊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掌握“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现。

1. 由于感受外邪性质的不同,寒热症状可有轻重区别

(1) 发热重,恶寒轻:主表热证,为外感热邪所致

(2) 恶寒重,发热轻:主表寒症,为外感寒邪所致

(3) 发热轻,恶风:住伤风,为外感风邪所致

新病恶寒,并有四肢不温,或有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见于里实寒症;

久病畏寒,常有舌淡胖嫩等症,见于里虚寒证。再有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多见于伤寒少阳病。

2. 汗分自汗、盗汗、绝汗

自汗为病人平时经常汗出,活动有甚,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盗汗指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属阴虚证。绝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

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3. 头晕----是指病人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

物旋转,不能站立。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头晕胀痛,口苦,烦躁易

怒,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多因气血

亏虚;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头晕耳鸣,

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淤血阻滞脑络。

四肢关节痛-----四肢关节疼痛是外感风寒湿邪所致。若关节游走窜痛者,为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若关节疼痛剧烈者,为痛痹,以感受寒邪为

主;若关节痛处固定不移并见肢体沉重者,为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

若四肢关节红肿疼痛,为热痹,以感受热邪为主。

4. 便----(大便)便秘不通,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或不延长而排便困难

多因热结肠道、肠道津亏,多见胃火亢盛或大肠液亏。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稀如水样。如大便清稀,便溏,或完谷不化,味腥多见脾胃虚寒。完谷不化多由肾虚命门火衰所致。大便时干时稀多

因肝脾不调。大便如黏冻、夹有脓血和黏液常见于痢疾和肠癌。(小便)小便短黄或黄赤混浊,小便有臊臭味多属实热证,因热盛伤津所致;尿

量减少兼周身浮肿为水肿病,因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所致。小便

清长量多,多属虚寒证;若多尿、多饮兼形体消瘦,多为消渴病。若小

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者多因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小便频数,

色清量多 ,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所致;再者若有尿频、尿急、尿等待或大便时带有疼痛感的可能是前列腺疾病。

5. 口不渴为津液未伤,多见寒症、湿证。口渴多饮是津液损伤的表现,若

口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为消渴症。多食易饥,兼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者,多为胃火亢盛;若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多为胃强脾弱;若多食易饥,兼多尿、多饮,形体反见消瘦者,多为消渴病。口味----口甜黏腻多为脾胃湿热;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口酸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6. 胸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可见于痰、淤等邪阻滞心脉

所致;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者可见于真心痛,多因心脉闭塞所致;肋痛----肋胀痛,胸闷易怒,善太息,多为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所致;胃脘痛----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者,多属寒邪犯胃;胃脘灼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多由胃火炽盛;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者多属胃阴虚。腹痛----凡腹痛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者,多属实证;凡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者,多属虚证。

7. 失

虚------主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主要有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

脾气虚如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甚或浮肿,脱肛,脏器下垂等症。

肺气虚如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促,易出虚汗等症。

心气虚如有心悸,失眠,脉微弱无力等症。

气虚的主要症状

1. 面色晄白,缺少红润

2. 精神不振,动则疲劳

3. 少气懒言,语气低微

4. 喜暖畏寒,喜静懒动

兼证主要表现

1. 咳嗽气短,动则气促

2. 不思饮食,胃胀或痛

3. 腹胀肠鸣,腹泻或便难(不好便,便不干净)

4. 胸闷心悸,或有胸痛

主证两项,兼证一项则可诊断是气虚

气虚的原因:(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不按时吃饭)时间长容易造成脾气虚。(2)工作疲劳,消耗气血,造成气虚(3)作息不规律

阳虚:肾阳虚

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尿频遗尿,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小儿行迟,发育不良等,补阳的方剂也可用于脾肾两虚之泄泻及肺肾两虚之喘咳。

阳虚的必见证

1. 面色苍白,虚浮微肿

2. 口淡不渴,口水增多

3. 舌质胖嫩,舌苔白润

4. 畏寒肢冷,喜暖耐热

阳虚或见证

1. 心悸胸闷,或有胸痛

2. 咳痰白稀,冷即发作

3. 食冷遇寒,腹痛腹泻

4. 水肿遗尿,阳虚不孕

必见证两项,或见证中一项即可判断为阳虚

血虚

主要就是血不足了,原因有(1)急性出血(2)生成不足(3)思虑伤脾 表现有面色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中,失眠健忘,或月经延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阴虚

骨蒸发热,手心热,脚心热,心烦,盗汗,舌象偏红,出现燥苔。 五脏都有阴虚:有心阴虚,肝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

心阴虚:心烦失眠,心悸胸痛------失眠,冠心病

心主血,血又是阴,阴少则血少,心脏无血供养导致胸痛,心悸 胃阴虚:口干口渴,胃灼便干-----糖尿病

胃液含津液,津液无法上升到口上时出现口干,没办法滋养胃的运化功

能导致胃灼(泛酸水,觉得胃里火烧火燎的)

肝阴虚:性急易怒,眼花肋痛------慢性肝炎

肝阴是滋养肝,肝开窍于目,没有肝阴滋养,导致眼花,爱激动,话多 肾阴虚:腰酸腰痛,耳鸣头晕------高血压

肾阴是人身体阴液的根本,肾主骨,则出现腰酸腰痛,肾开窍于耳,出现耳鸣

肺阴虚:干咳少痰,痰粘难出------咽炎,急性气管炎,肺结核

用药禁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 蒌(瓜蒌) 贝(贝母) 蔹(白蔹) 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 戟(大戟 ) 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 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 脏腑记叙》中指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所以了解脏腑对于看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一、 心

心主血脉,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

汗。与小肠互为表里。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的夏气相应。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濡养和滋润作

用。

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

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二、 脾

脾乃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清和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

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在五行中属土,为

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升清-----上升之意。

三、 肾

肾乃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

(恐则气下),在液为唾。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四、 肝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肝与胆

互为表里,在五行属木。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怒则

气上),在液为泪

五、 肺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与大肠互为表里。

宣发-----即宣通和布散之意,也就是肺气的向上升宣和外围的布散。

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

洁净的作用。

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朝百脉-----朝,有汇聚、朝向之意。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

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在将

富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血和脉虽统属于心,心气是血

液循行的动力,但尚需肺的协助。

步骤

在中医的理论中讲究望闻问切,也就是说来了一个患者我们要对这个患者进行观察、询问,听他自己说等。

一、 望

就是观察这个人的外表、形态和舌苔。

1. 神 正常的神态为神志清晰,表情自然,面色荣润,含蓄不露,两目灵

活,明亮有神,肌肉不削,反应灵敏等。所以精神不振,目光乏神,面

色少华,暗淡不荣,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弛,动作迟缓等位病

态。

2. 色 观察肤色,主要是面色,明润含蓄为正色。晦暗、暴露为病色。

白色----主要表现为虚证、寒症、失血证。

黄色----主要表现为脾虚、湿证。

赤色----主要表现为热证。

青色----主要表现为寒症、痛症、血瘀。

黑色----主要表现为肾虚。

3. 发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的盛衰关系密切。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

血充足的表现为正常的表现。发黄干枯,稀疏易落为肾精亏损所致;发

白伴有耳鸣、腰酸属肾虚。

4. 舌 脏腑病变放映于舌面,舌尖反应心肺病变,舌中反应脾胃病变,舌

根反应肾的病变,舌两侧反应肝胆病变。正常舌象表现为舌体柔软,活

动自如,颜色淡红。

此为正常舌苔

看舌苔主要包括看舌色、舌形、舌态。

舌色-----淡红舌:舌色淡红润泽,为气血调和象征,为正常人舌色。淡白舌: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若舌白无血色为枯白

舌,住气血两虚、阳虚;红舌:舌色鲜红,主实热、阴虚;绛舌:较红

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里热亢盛或阴虚火旺。

舌形----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者为老舌表现为实证。舌体纹理细腻,浮肿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嫩舌主要表现为虚证。舌体较正常人大

而厚为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较正常人瘦小而薄为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多为阴液亏虚、脾虚内侵所致。舌体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即为齿痕主脾虚、水湿内盛。

舌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为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舌体震颤

抖动,不能自主者为颤动舌,轻者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

难宁为肝风内动的征象,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等所致。舌伸于口

外,不立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者为弄舌,一般属心脾有热。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而产生。

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

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

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黄苔

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

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

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灰黑苔

苔色浅黑为灰苔,苔色深灰为黑苔,灰苔和黑苔只是颜色深浅的差别所

以并称为灰黑苔,主要是因为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症

二、 闻-----听其声音,正常声音为发声自然,声调和畅,柔和圆润,语言流畅,

应答自如,言语意符。主要是太息又称叹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短叹声。不自觉地出太息声,太息后自觉宽舒者是肝气郁结之象

闻气味----口气臭秽者多为胃热,口气酸馊,并伴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内停;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者,多是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气味,为消渴

三、 问------在看病的过程当中问诊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掌握“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现。

1. 由于感受外邪性质的不同,寒热症状可有轻重区别

(1) 发热重,恶寒轻:主表热证,为外感热邪所致

(2) 恶寒重,发热轻:主表寒症,为外感寒邪所致

(3) 发热轻,恶风:住伤风,为外感风邪所致

新病恶寒,并有四肢不温,或有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见于里实寒症;

久病畏寒,常有舌淡胖嫩等症,见于里虚寒证。再有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多见于伤寒少阳病。

2. 汗分自汗、盗汗、绝汗

自汗为病人平时经常汗出,活动有甚,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盗汗指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属阴虚证。绝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

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3. 头晕----是指病人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

物旋转,不能站立。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头晕胀痛,口苦,烦躁易

怒,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多因气血

亏虚;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头晕耳鸣,

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淤血阻滞脑络。

四肢关节痛-----四肢关节疼痛是外感风寒湿邪所致。若关节游走窜痛者,为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若关节疼痛剧烈者,为痛痹,以感受寒邪为

主;若关节痛处固定不移并见肢体沉重者,为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

若四肢关节红肿疼痛,为热痹,以感受热邪为主。

4. 便----(大便)便秘不通,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或不延长而排便困难

多因热结肠道、肠道津亏,多见胃火亢盛或大肠液亏。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稀如水样。如大便清稀,便溏,或完谷不化,味腥多见脾胃虚寒。完谷不化多由肾虚命门火衰所致。大便时干时稀多

因肝脾不调。大便如黏冻、夹有脓血和黏液常见于痢疾和肠癌。(小便)小便短黄或黄赤混浊,小便有臊臭味多属实热证,因热盛伤津所致;尿

量减少兼周身浮肿为水肿病,因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所致。小便

清长量多,多属虚寒证;若多尿、多饮兼形体消瘦,多为消渴病。若小

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者多因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小便频数,

色清量多 ,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所致;再者若有尿频、尿急、尿等待或大便时带有疼痛感的可能是前列腺疾病。

5. 口不渴为津液未伤,多见寒症、湿证。口渴多饮是津液损伤的表现,若

口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为消渴症。多食易饥,兼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者,多为胃火亢盛;若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多为胃强脾弱;若多食易饥,兼多尿、多饮,形体反见消瘦者,多为消渴病。口味----口甜黏腻多为脾胃湿热;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口酸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6. 胸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可见于痰、淤等邪阻滞心脉

所致;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者可见于真心痛,多因心脉闭塞所致;肋痛----肋胀痛,胸闷易怒,善太息,多为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所致;胃脘痛----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者,多属寒邪犯胃;胃脘灼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多由胃火炽盛;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者多属胃阴虚。腹痛----凡腹痛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者,多属实证;凡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者,多属虚证。

7. 失

虚------主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主要有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

脾气虚如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甚或浮肿,脱肛,脏器下垂等症。

肺气虚如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促,易出虚汗等症。

心气虚如有心悸,失眠,脉微弱无力等症。

气虚的主要症状

1. 面色晄白,缺少红润

2. 精神不振,动则疲劳

3. 少气懒言,语气低微

4. 喜暖畏寒,喜静懒动

兼证主要表现

1. 咳嗽气短,动则气促

2. 不思饮食,胃胀或痛

3. 腹胀肠鸣,腹泻或便难(不好便,便不干净)

4. 胸闷心悸,或有胸痛

主证两项,兼证一项则可诊断是气虚

气虚的原因:(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不按时吃饭)时间长容易造成脾气虚。(2)工作疲劳,消耗气血,造成气虚(3)作息不规律

阳虚:肾阳虚

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尿频遗尿,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小儿行迟,发育不良等,补阳的方剂也可用于脾肾两虚之泄泻及肺肾两虚之喘咳。

阳虚的必见证

1. 面色苍白,虚浮微肿

2. 口淡不渴,口水增多

3. 舌质胖嫩,舌苔白润

4. 畏寒肢冷,喜暖耐热

阳虚或见证

1. 心悸胸闷,或有胸痛

2. 咳痰白稀,冷即发作

3. 食冷遇寒,腹痛腹泻

4. 水肿遗尿,阳虚不孕

必见证两项,或见证中一项即可判断为阳虚

血虚

主要就是血不足了,原因有(1)急性出血(2)生成不足(3)思虑伤脾 表现有面色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中,失眠健忘,或月经延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阴虚

骨蒸发热,手心热,脚心热,心烦,盗汗,舌象偏红,出现燥苔。 五脏都有阴虚:有心阴虚,肝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

心阴虚:心烦失眠,心悸胸痛------失眠,冠心病

心主血,血又是阴,阴少则血少,心脏无血供养导致胸痛,心悸 胃阴虚:口干口渴,胃灼便干-----糖尿病

胃液含津液,津液无法上升到口上时出现口干,没办法滋养胃的运化功

能导致胃灼(泛酸水,觉得胃里火烧火燎的)

肝阴虚:性急易怒,眼花肋痛------慢性肝炎

肝阴是滋养肝,肝开窍于目,没有肝阴滋养,导致眼花,爱激动,话多 肾阴虚:腰酸腰痛,耳鸣头晕------高血压

肾阴是人身体阴液的根本,肾主骨,则出现腰酸腰痛,肾开窍于耳,出现耳鸣

肺阴虚:干咳少痰,痰粘难出------咽炎,急性气管炎,肺结核

用药禁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 蒌(瓜蒌) 贝(贝母) 蔹(白蔹) 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 戟(大戟 ) 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 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相关内容

  •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

  •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最全版)
  •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 ...

  •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加深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拓展了护理服务的范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应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中医药信息化
  •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1级研究生 针灸系 苏莲 [1**********]3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是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人先提出来的,之后被翻译成英文传到西方,70年代后期得到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 ...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中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2007年1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quo ...

  •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 ...

  • 2011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 安岳县人民政府 安政文[2011]48 号 安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安岳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 <安岳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 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 ...

  •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 传承中医药文化 发展中医药事业 (张荣春) 首先,非常感谢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能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说是经验交流其实是领导抬爱,,现我就茅坪回族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开展有关情况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茅坪回族镇中心卫生院位于镇安县县城以东80公里,与湖北省郧西县,安康市旬阳县相接壤,是一个辐射 ...

  • 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 全国中医青年发展论坛交流论文 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摘要 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点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教育.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人才观的变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应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才能既跟得上时代步伐又遵 ...

  • 创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最新)
  • 四郎乡卫生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 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促进我乡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