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小论文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

黄蔚然:PB0800060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本文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假借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表示某个意义,历经几千年不变,如山、水、牛、羊、日、月、人等基本词汇。还有一些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它的本义出发,不断地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如“走”,它的本义是跑,引申出了后代的“行走”义;“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早晨是君臣上朝的时间,上朝时臣子要拜君,故引申出了“朝廷”、“朝代”、“朝向”、“朝拜”等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稳定的词汇,加上变化不大的语法形式,才形成了汉语的稳定性,我们今天还能读得懂几千前的古代文献。这些字的形、音、义尽管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很大),但基本上还是三位一体,相伴着走到了今天。

汉语中也有这么一些字,在后代的文献中所表示的意义与它原本表示的意义毫不相干,既非本义也非引申义,也就是说它所记录的是意义上与它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词;如果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它的读音与所记录的那一个词相同或相近。这时候这些字仅仅起了一个记音的作用,成了一个记音符号。譬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本是跳蚤义,它没有引申义,可在这

里表示的显然不是它的本义,它所记录的是与它读音相同的另一个词“早”的意义。这就是汉字中的假借现象。

汉字里的假借可以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里已经有这一个字,使用者却不去用,而要用与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个字,如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有“早”不用,而用了一个“蚤”字。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通假。凡是读音相同或相近都可能造成通假。再比如:

以精兵待于幕北。(《史记·匈奴传》) “幕”通“漠”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归”通“馈” 故以刑治则民威。(《商君书·开塞》) “威”通“畏”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逝”通“誓” 八月剥枣。(《诗经·七月》) “剥”通“扑” 俄而柳生其肘。(《庄子·至乐》) “柳”通“瘤” 千村薜苈人遗矢。(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矢”通“屎” 造成这种假借(通假)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古时候书写工具不方便,书写者为了图省事而有意挑选了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有的是最初的使用者想不起来那一个字而用了一个临时替代字,久而久之大家便跟着那样用,这种情况不客气地说就是古人的错别字;有的则是为了视觉上的雅观而有意地避免用俗字,比如上面举的“矢”字,相类似的还有不用“尿”而用“溺”等。

造字方法“六书”之一“假借”时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是说,语言中产生了某一个词,但在目前已有的文字中还没有造出

记录该词的字,(因为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概念往往先于文字产生)于是从现成的文字当中挑选一个与要记录的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用来替代的字也同样只是起了一个记音作用,与它原先的意义也同样是完全不相干了。

这种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一经借用以后,它原有的意义(本义)有这么三种情况:

第一、消失,或一般不为后人所知。如上文举的一些例子,再如“笑”,唐代李阳冰刊定《说文》时说“从竹从夭”,意义是人大笑的样子如同风将竹子吹弯了,后人多疑其说;“霸”是初生的月亮,“骗”是“跃而上马”,这些都没有确证。

第二、被另造新字来表示,多为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偏旁。如“莫”,借用为无定代词“没有谁”或否定副词“不要”后,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它的本义“黄昏”;“其”的本义为畚箕,借用为代词后另造了个“箕”字;“然”借用为代词后,另造了一个“燃”字来表示本义“燃烧”。

第三、借义与本义并行。如“耳”的本义就是人或动物的耳朵,借用为语气词后,耳朵义仍在使用;“夫”本义为男子,借用为语气词后,仍然有男子义;“则”本义为法则、规则,借用为连词后,本义也还在用;“汝”本为水名,借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后,仍然表示“汝水”。

汉字的假借很好地抑制了汉字自身的无限膨胀,是汉字自我调节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每出现一个新概念就要给它造一个字,汉字

将会造不胜造,这个符号系统将会更加臃肿复杂。清代的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很中肯地指出了这种假借产生的原因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假借的作用是积极的。

二、谐音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例如: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 无不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与对伊人的思念与美好想象,可以说将自己的满腔思念都倾诉的淋漓尽致,更诉出了自己内心无尽悲苦。而谐音那种似有还无、隐约的朦胧美更是撩拨人的心弦,更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想象。

谐音在一些对联中也会有体现,如: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因此汉字中的谐音现象是汉字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意象

意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多,影响不大,但是在诗歌中却被广泛使用。

意象就是作为一个本物,在诗歌中或文章中会被赋予特定的意义,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提到月就会想到思乡怀人,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提到菊就会想到清高的人格以及隐逸的生活,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到梅花就会想到坚忍的性格,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提到松就会想到孤单坚强,不畏逆境,如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提到柳就会想到依依惜别,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提到乌鸦,就会想到一派苍凉悲壮之景,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提到鸿雁,就会想到思乡怀亲、羁旅之悲,如晏殊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意象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也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人生平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参考依据。

四、避讳

最后来谈一下避讳,这可以说这是汉字文化中不那么光彩的一篇,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崇高,一般不许自己的名字甚至姓被别人用,所以一到改朝换代,很多人就都要改自己的姓,以防与皇帝的姓名犯冲,惹来杀身之祸。关于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是很不合理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姓就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受之于祖先父母,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孟子就有云:“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可见避讳即使在古代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之事,但鉴于皇帝的威严,所有人都不得不做,甚至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可以说不得不算是专制统治的一大悲哀。同时为了避讳皇帝名号还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有很多时候都要焚书,造成优秀文化的消失,在修撰史书的过程中,避讳也带来了很大麻烦,往往要修撰史书时都要时刻注意,稍有不慎就会犯避讳。这些只是避讳皇帝的名号,而实际上对于别的大小官职也会有避讳,大家很熟悉

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见避讳是一个大众的趋势,大小官吏都会有避讳。

对于自己的长辈,避讳也是必须的,这点即使现在也还是会有出现,只是没有古代那么严格罢了,在古代,比如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名为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能中进士,后来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丧失了一个大好机会,而现在则不会再这一点上深究 ,但一般取名字时还是会注意与长辈不同,甚至还会有辈分的说法,但当今这些更多的事为了显示对长辈的尊敬,不会产生其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就是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的发展、繁荣和应用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做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汉字文化,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

黄蔚然:PB0800060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本文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假借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表示某个意义,历经几千年不变,如山、水、牛、羊、日、月、人等基本词汇。还有一些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它的本义出发,不断地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如“走”,它的本义是跑,引申出了后代的“行走”义;“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早晨是君臣上朝的时间,上朝时臣子要拜君,故引申出了“朝廷”、“朝代”、“朝向”、“朝拜”等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稳定的词汇,加上变化不大的语法形式,才形成了汉语的稳定性,我们今天还能读得懂几千前的古代文献。这些字的形、音、义尽管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很大),但基本上还是三位一体,相伴着走到了今天。

汉语中也有这么一些字,在后代的文献中所表示的意义与它原本表示的意义毫不相干,既非本义也非引申义,也就是说它所记录的是意义上与它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词;如果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它的读音与所记录的那一个词相同或相近。这时候这些字仅仅起了一个记音的作用,成了一个记音符号。譬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本是跳蚤义,它没有引申义,可在这

里表示的显然不是它的本义,它所记录的是与它读音相同的另一个词“早”的意义。这就是汉字中的假借现象。

汉字里的假借可以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里已经有这一个字,使用者却不去用,而要用与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个字,如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有“早”不用,而用了一个“蚤”字。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通假。凡是读音相同或相近都可能造成通假。再比如:

以精兵待于幕北。(《史记·匈奴传》) “幕”通“漠”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归”通“馈” 故以刑治则民威。(《商君书·开塞》) “威”通“畏”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逝”通“誓” 八月剥枣。(《诗经·七月》) “剥”通“扑” 俄而柳生其肘。(《庄子·至乐》) “柳”通“瘤” 千村薜苈人遗矢。(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矢”通“屎” 造成这种假借(通假)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古时候书写工具不方便,书写者为了图省事而有意挑选了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有的是最初的使用者想不起来那一个字而用了一个临时替代字,久而久之大家便跟着那样用,这种情况不客气地说就是古人的错别字;有的则是为了视觉上的雅观而有意地避免用俗字,比如上面举的“矢”字,相类似的还有不用“尿”而用“溺”等。

造字方法“六书”之一“假借”时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是说,语言中产生了某一个词,但在目前已有的文字中还没有造出

记录该词的字,(因为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概念往往先于文字产生)于是从现成的文字当中挑选一个与要记录的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用来替代的字也同样只是起了一个记音作用,与它原先的意义也同样是完全不相干了。

这种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一经借用以后,它原有的意义(本义)有这么三种情况:

第一、消失,或一般不为后人所知。如上文举的一些例子,再如“笑”,唐代李阳冰刊定《说文》时说“从竹从夭”,意义是人大笑的样子如同风将竹子吹弯了,后人多疑其说;“霸”是初生的月亮,“骗”是“跃而上马”,这些都没有确证。

第二、被另造新字来表示,多为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偏旁。如“莫”,借用为无定代词“没有谁”或否定副词“不要”后,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它的本义“黄昏”;“其”的本义为畚箕,借用为代词后另造了个“箕”字;“然”借用为代词后,另造了一个“燃”字来表示本义“燃烧”。

第三、借义与本义并行。如“耳”的本义就是人或动物的耳朵,借用为语气词后,耳朵义仍在使用;“夫”本义为男子,借用为语气词后,仍然有男子义;“则”本义为法则、规则,借用为连词后,本义也还在用;“汝”本为水名,借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后,仍然表示“汝水”。

汉字的假借很好地抑制了汉字自身的无限膨胀,是汉字自我调节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每出现一个新概念就要给它造一个字,汉字

将会造不胜造,这个符号系统将会更加臃肿复杂。清代的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很中肯地指出了这种假借产生的原因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假借的作用是积极的。

二、谐音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例如: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 无不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与对伊人的思念与美好想象,可以说将自己的满腔思念都倾诉的淋漓尽致,更诉出了自己内心无尽悲苦。而谐音那种似有还无、隐约的朦胧美更是撩拨人的心弦,更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想象。

谐音在一些对联中也会有体现,如: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因此汉字中的谐音现象是汉字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意象

意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多,影响不大,但是在诗歌中却被广泛使用。

意象就是作为一个本物,在诗歌中或文章中会被赋予特定的意义,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提到月就会想到思乡怀人,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提到菊就会想到清高的人格以及隐逸的生活,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到梅花就会想到坚忍的性格,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提到松就会想到孤单坚强,不畏逆境,如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提到柳就会想到依依惜别,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提到乌鸦,就会想到一派苍凉悲壮之景,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提到鸿雁,就会想到思乡怀亲、羁旅之悲,如晏殊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意象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也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人生平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参考依据。

四、避讳

最后来谈一下避讳,这可以说这是汉字文化中不那么光彩的一篇,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崇高,一般不许自己的名字甚至姓被别人用,所以一到改朝换代,很多人就都要改自己的姓,以防与皇帝的姓名犯冲,惹来杀身之祸。关于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是很不合理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姓就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受之于祖先父母,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孟子就有云:“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可见避讳即使在古代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之事,但鉴于皇帝的威严,所有人都不得不做,甚至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可以说不得不算是专制统治的一大悲哀。同时为了避讳皇帝名号还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有很多时候都要焚书,造成优秀文化的消失,在修撰史书的过程中,避讳也带来了很大麻烦,往往要修撰史书时都要时刻注意,稍有不慎就会犯避讳。这些只是避讳皇帝的名号,而实际上对于别的大小官职也会有避讳,大家很熟悉

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见避讳是一个大众的趋势,大小官吏都会有避讳。

对于自己的长辈,避讳也是必须的,这点即使现在也还是会有出现,只是没有古代那么严格罢了,在古代,比如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名为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能中进士,后来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丧失了一个大好机会,而现在则不会再这一点上深究 ,但一般取名字时还是会注意与长辈不同,甚至还会有辈分的说法,但当今这些更多的事为了显示对长辈的尊敬,不会产生其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就是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的发展、繁荣和应用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做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汉字文化,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


相关内容

  • 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
  • £Q塑塑:塑 学术论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 --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 徐凯 (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中目现代设计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工生.建筑及平西设计领域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被西 ...

  • 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 [摘 要] 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 起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 这一点与文字的作用相通 汉字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具有很大涵盖性的符号文字 因此 我们应该去研究与认识它 从而发掘更多的造型方法 更深入地利用汉字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中国文化的载 ...

  • 巴基斯坦籍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的现状 1.2.1 汉字本体研究 1.2.2汉字教学研究 1.2.3对外汉字偏误研究 1.2.4对外汉字偏误国别研究 1.3巴基斯坦籍学生汉字习得的研究现状 1.4巴基斯坦籍学生及其学习汉语的现状 第二章 具体的研究分析 2.1研究内容 2.1.1 ...

  • 汉语类论文题目
  • 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题目 1. 论汉字的性质 2.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 许慎六书说论评 4.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 "'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 论现代 ...

  • 韩国研究汉字
  • 韩国研究汉字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他们就开始接受.学习汉学.但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汉学的发展出现停滞.1948年韩国制定<韩文专用法案>(法律第六号),禁止公开使用汉字,汉字研究也受到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韩国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加,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汉字简繁之争的由来及评析
  • 2009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qJngTeachers Oct.2009VoI.28No.10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汉字简繁之争的由来及评析 刘靖文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北京东城区1000 ...

  • 河南卫视栏目的地域文化的分析
  • 平顶山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要 河南卫视是以文化类节目为主打的一家省级电视台,它聚集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许多优秀节目.这些品牌节目依靠中原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创新.目前,河南卫视致力于弘扬中原文化,文化类栏目仍将长远发展. 关键词:河南卫视:地域优势:文化: I 河南卫视栏目的地域文化分析 Abstra ...

  • 汉韩共有汉字词对比研究及其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 密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 学 号:2010170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汉韩共有汉字词对比研究 及其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以新HSK三.四级词汇为例 学指学学授答位申请导教位类科专予单辩日人师别业位期:贺佳 :魏慧萍 教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 ...

  • 文化语言学论文马林
  • 文化语言学论文 院 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1班 姓 名: 马林 学 号: 2011508097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关系 汉字,这一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暂且称它为一种东西吧.我们从一出生,便生活在它所编织的环境里,直到生命的终结它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