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文/侯磊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度一春。

大意:

我的家园那么好,我还是要留在长安不回去,

因为我落榜了,在这圣明的时代考不上进士真是我的耻辱啊。

我要是回老家,那里的花草树木连带小鸟都要笑话我,

我还是忍了,在长安再待一年吧。

这哥们儿够丧的!

在唐朝,读书人也是要找工作的,既是为解决生计,也是为实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做官的途径仅仅有三种:推举、科举、从军。古代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来京赶考的举子一路上骑不起马或驴,都是走着来。如果家在巴蜀甚至岭南,那路上要走两三个月,来回就是五六个月,这样到家待不了俩月又要出门,他们索性在长安不回去了。长安城里常年都寄居着赶考的举子们。

隋唐以前选拔人才都是通过推举制度,从汉代开始就举孝廉,但这样能选拔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名气很大的人。李白就是因写诗名气太大而直接被召入宫的,但更多的人还是要通过考试。如果没有科举制度,那么做官还会像魏晋南北朝那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代的科举主要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这一科考的往往是人的记忆能力,考生能背书就行,考上了也只能担任一些文职小官。整个唐朝“重进士,轻明经”,一般有抱负的人都不屑于考明经。诗人元稹是明经科出身,为此他一生都被人诟病。

进士一科在初唐时要考策论,中唐开始加考帖经、诗赋,考诗赋的时候会限定题目、字数和韵律,这样能让考生展示才学。后来考试越来越看重诗赋,其他的都不重要了。科举太难考的一个原因在于:录取人数太少了。包括“诗圣”杜甫在内的很多大诗人,一生都没考上进士。唐代报名参加科考的人多达数千,但每一科也就录取二三十人,平均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而明代的平均录取率大约为百分之八点五,清代中后期的录取率大约为三十分之一。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即考明经科三十岁就算老的,而考进士五十还算年轻。在发榜的前一晚,举子们都异常紧张,几乎没有人能够安睡,不是在酒肆里喝得大醉,就是去长安的平康里找妓女。《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在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有五位年龄很大的考生同时中举,其中曹松五十四岁,王希羽七十三岁,刘象七十岁,柯崇六十四岁,郑希颜五十九岁,五个人加起来有几百岁,时称“五老榜”,也不知是赞扬还是讽刺了。在清代编辑的《全唐诗》中,还把曹松的年纪误记为七十一岁,是嫌他中举时还不够老。不过,曹松倒是有一句诗传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他的《己亥岁》。

摘自《唐诗中的大唐》

乐史不疾:唐诗中的大唐

¥27.80 京东 购买

文/侯磊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度一春。

大意:

我的家园那么好,我还是要留在长安不回去,

因为我落榜了,在这圣明的时代考不上进士真是我的耻辱啊。

我要是回老家,那里的花草树木连带小鸟都要笑话我,

我还是忍了,在长安再待一年吧。

这哥们儿够丧的!

在唐朝,读书人也是要找工作的,既是为解决生计,也是为实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做官的途径仅仅有三种:推举、科举、从军。古代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来京赶考的举子一路上骑不起马或驴,都是走着来。如果家在巴蜀甚至岭南,那路上要走两三个月,来回就是五六个月,这样到家待不了俩月又要出门,他们索性在长安不回去了。长安城里常年都寄居着赶考的举子们。

隋唐以前选拔人才都是通过推举制度,从汉代开始就举孝廉,但这样能选拔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名气很大的人。李白就是因写诗名气太大而直接被召入宫的,但更多的人还是要通过考试。如果没有科举制度,那么做官还会像魏晋南北朝那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代的科举主要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这一科考的往往是人的记忆能力,考生能背书就行,考上了也只能担任一些文职小官。整个唐朝“重进士,轻明经”,一般有抱负的人都不屑于考明经。诗人元稹是明经科出身,为此他一生都被人诟病。

进士一科在初唐时要考策论,中唐开始加考帖经、诗赋,考诗赋的时候会限定题目、字数和韵律,这样能让考生展示才学。后来考试越来越看重诗赋,其他的都不重要了。科举太难考的一个原因在于:录取人数太少了。包括“诗圣”杜甫在内的很多大诗人,一生都没考上进士。唐代报名参加科考的人多达数千,但每一科也就录取二三十人,平均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而明代的平均录取率大约为百分之八点五,清代中后期的录取率大约为三十分之一。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即考明经科三十岁就算老的,而考进士五十还算年轻。在发榜的前一晚,举子们都异常紧张,几乎没有人能够安睡,不是在酒肆里喝得大醉,就是去长安的平康里找妓女。《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在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有五位年龄很大的考生同时中举,其中曹松五十四岁,王希羽七十三岁,刘象七十岁,柯崇六十四岁,郑希颜五十九岁,五个人加起来有几百岁,时称“五老榜”,也不知是赞扬还是讽刺了。在清代编辑的《全唐诗》中,还把曹松的年纪误记为七十一岁,是嫌他中举时还不够老。不过,曹松倒是有一句诗传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他的《己亥岁》。

摘自《唐诗中的大唐》

乐史不疾:唐诗中的大唐

¥27.80 京东 购买


相关内容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品的讽刺艺术和戏剧效果: 3.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作者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角度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4.分析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社会根源,体会到喜剧背后的悲剧性. 教学 ...

  •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谢桂明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重点难点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

  •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范进中举]导学案 语文版.doc
  •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能复述课文大意.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释题: "中举",是指封建社会的秀 ...

  • [范进中举]教案
  •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范进.胡屠户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理解范进中举反而 ...

  • 级上册语文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 范进中举 班级:汉语言2班 学号:[1**********]6 姓名:董旭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通过对话.动作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重点 ...

  •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人教版
  • 19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的手忙脚乱.在这 ...

  • 中考语文复习:第十四讲(文学常识专题)
  •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对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 ...

  • 范进中举精品说课稿
  • <范进中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2五个方面逐一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 ...

  • 范进中举(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向  超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