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法律意识

  摘 要 公民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公民法律意识为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提供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本文通过论述法律意识的概念、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以及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说明公民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 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朱进军,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001-02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然而,法治社会的实现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需要以经济作为基础外,还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思想文化等条件的有力配合。其中,法律思想文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公民贯彻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条件。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思想文化的核心,对依法治国思想的贯彻以及依法治国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我国对法律意识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主要体现在法理学界,表现为对法律研讨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理论解释和评价、社会对法律的要求、法律认识感、学法、守法、用法的程度、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等。当前,我国法理学者对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是:“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①其内涵如下:   (一)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主观认知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人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结构和价值功能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和情感。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和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而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知识、观点、情感和态度的总称。   (二)从社会主体认知法的方式划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   法律认知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主观状态。它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的价值、功能、发展规律及现行法的内容和特点的认知;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对现行法是否符合自身的物资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好、恶的心理态度,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法律的情感态度;法律评价是指人们在法律认知与法律情感的作用下,对于法律有关的是非、好坏等价值问题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三)从认知阶段划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根据对法的不同认识阶段划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社会主体基于自身的需要和体验而形成的对法的表面的、直观的感觉、情绪、愿望和要求。法律心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具有直接性、自发性、不系统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是法律思想体系形成的准备阶段,是公民守法的重要保证。法律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念和学说。它在法律意识中占主导地位,决定法律意识的水平。“任何一个阶级的法律思想体系都不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在法律思想体系形成过程当中,法学家们的工作起重要作用,由分散的、零星的、感性的法律心理转变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化了的法律思想体系必须经过代表这个阶段的法学家们的复杂、艰巨的脑力劳动。”②因此,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得以整体提高,使公民直接、自发、不系统和多变的法律心理转变为系统的、理论化了的法律意识,需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教育。   (四)法律意识的内容与一个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紧密联系,与社会政治制度直接相关,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这种法律传统作为数代沿传而历史地积淀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法律文化,形成了“该民族关于法律的性质,关于法律在社会与政体中的地位,关于法律制度的专有组织和应用,以及关于法律实际或应该被如何制定、适用、研究、完善及教授的一套植根深远并为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观念”。③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受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政治制度也为法律服务。另一方面,法律对政治制度具有完善和保护作用,通过立法,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从而也决定了法律意识。   作为上层建筑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而且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内容、法律的性质以及法律的发展、变化,经济是法的源泉和诞生地。同时,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为经济基础服务。   二、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实施,要求全方位法律监督的法治环境以及全社会认同法律、推崇法律和惟独服从法律的法治氛围。而这一切都可归结为法律形成和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公民法律意识对这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要件   公民只有树立了现代法律意识才能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有了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法治观念是确立法治原则和法律制度的前提。在法治化过程中或法治的状态下,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决定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但是法律是立法者自觉活动的产物,在这里人们总是先形成法治认知、法治观念,然后再反映到法治的原则和法律制度中去。   (二)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的法律达到合法性提供了理念基础   所谓法律的合法性,是指法律为大多数人所同意或接受,法律的价值以及事实被人民所认可,且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公平正义观。现代法制的合法性基础根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反映社会主体的现代法权观念或法律意识。而这种体现现代法制合法性的法律意识对于现代法律的制定和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有效运行的必备要件   无论法律的适用或法律的遵守,都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进行的,而人们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法律意识的支配下作出的。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必然影响法的运行。正如卢梭所言: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因此,如果没有公民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依法治国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健全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推动法律监督机制有效运转的必要力量   对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既有来自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也有来至于公民个人的。而监督无论是由谁进行的只要形成制度的、经常性的监督才是强有力的和富有实效的。事实上,有监督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法律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备,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转和效能的发挥也都有赖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之,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在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建立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对于实现依法治国,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是以生俱来的,是通过多年普法教育以及其它多种手段培养形成的。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取决于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服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论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法律意识的形成始终与经济活动融为一体,直接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意识还有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基础的自身相对独立性。   (二)开展普法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措施   在全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至今已经进入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方式,而法律人才是用法、守法、普法的中坚力量;法学研究主要是对法学的前沿问题、法学的理论问题、法律适用进行研究,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生产力、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的平等、自主、公平、正义、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因此需要立法者加强法制的建设。法制的建设也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会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法律意识。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法律意识将引导立法者去积极地认识现实社会关系对法的需要;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培养当代中国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注释:   ①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②孙国华.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   ③[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张文显.法学基础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李步云、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4).

  摘 要 公民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公民法律意识为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提供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本文通过论述法律意识的概念、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以及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说明公民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 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朱进军,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001-02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然而,法治社会的实现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需要以经济作为基础外,还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思想文化等条件的有力配合。其中,法律思想文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公民贯彻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条件。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思想文化的核心,对依法治国思想的贯彻以及依法治国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我国对法律意识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主要体现在法理学界,表现为对法律研讨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理论解释和评价、社会对法律的要求、法律认识感、学法、守法、用法的程度、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等。当前,我国法理学者对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是:“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①其内涵如下:   (一)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主观认知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人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结构和价值功能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和情感。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和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而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知识、观点、情感和态度的总称。   (二)从社会主体认知法的方式划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   法律认知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主观状态。它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的价值、功能、发展规律及现行法的内容和特点的认知;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对现行法是否符合自身的物资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好、恶的心理态度,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法律的情感态度;法律评价是指人们在法律认知与法律情感的作用下,对于法律有关的是非、好坏等价值问题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三)从认知阶段划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根据对法的不同认识阶段划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社会主体基于自身的需要和体验而形成的对法的表面的、直观的感觉、情绪、愿望和要求。法律心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具有直接性、自发性、不系统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是法律思想体系形成的准备阶段,是公民守法的重要保证。法律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念和学说。它在法律意识中占主导地位,决定法律意识的水平。“任何一个阶级的法律思想体系都不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在法律思想体系形成过程当中,法学家们的工作起重要作用,由分散的、零星的、感性的法律心理转变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化了的法律思想体系必须经过代表这个阶段的法学家们的复杂、艰巨的脑力劳动。”②因此,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得以整体提高,使公民直接、自发、不系统和多变的法律心理转变为系统的、理论化了的法律意识,需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教育。   (四)法律意识的内容与一个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紧密联系,与社会政治制度直接相关,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这种法律传统作为数代沿传而历史地积淀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法律文化,形成了“该民族关于法律的性质,关于法律在社会与政体中的地位,关于法律制度的专有组织和应用,以及关于法律实际或应该被如何制定、适用、研究、完善及教授的一套植根深远并为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观念”。③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受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政治制度也为法律服务。另一方面,法律对政治制度具有完善和保护作用,通过立法,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从而也决定了法律意识。   作为上层建筑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而且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内容、法律的性质以及法律的发展、变化,经济是法的源泉和诞生地。同时,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为经济基础服务。   二、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实施,要求全方位法律监督的法治环境以及全社会认同法律、推崇法律和惟独服从法律的法治氛围。而这一切都可归结为法律形成和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公民法律意识对这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要件   公民只有树立了现代法律意识才能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有了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法治观念是确立法治原则和法律制度的前提。在法治化过程中或法治的状态下,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决定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但是法律是立法者自觉活动的产物,在这里人们总是先形成法治认知、法治观念,然后再反映到法治的原则和法律制度中去。   (二)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的法律达到合法性提供了理念基础   所谓法律的合法性,是指法律为大多数人所同意或接受,法律的价值以及事实被人民所认可,且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公平正义观。现代法制的合法性基础根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反映社会主体的现代法权观念或法律意识。而这种体现现代法制合法性的法律意识对于现代法律的制定和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有效运行的必备要件   无论法律的适用或法律的遵守,都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进行的,而人们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法律意识的支配下作出的。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必然影响法的运行。正如卢梭所言: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因此,如果没有公民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依法治国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健全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推动法律监督机制有效运转的必要力量   对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既有来自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也有来至于公民个人的。而监督无论是由谁进行的只要形成制度的、经常性的监督才是强有力的和富有实效的。事实上,有监督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法律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备,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转和效能的发挥也都有赖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之,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在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建立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对于实现依法治国,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是以生俱来的,是通过多年普法教育以及其它多种手段培养形成的。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取决于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服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论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法律意识的形成始终与经济活动融为一体,直接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意识还有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基础的自身相对独立性。   (二)开展普法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措施   在全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至今已经进入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方式,而法律人才是用法、守法、普法的中坚力量;法学研究主要是对法学的前沿问题、法学的理论问题、法律适用进行研究,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生产力、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的平等、自主、公平、正义、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因此需要立法者加强法制的建设。法制的建设也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会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法律意识。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法律意识将引导立法者去积极地认识现实社会关系对法的需要;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培养当代中国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注释:   ①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②孙国华.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   ③[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张文显.法学基础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李步云、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4).


相关内容

  • 浅析宪法与生活
  • 摘 要宪法是生活之法,其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源于并高于生活,宪法影响并融入生活.本文通过浅析宪法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提出宪法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宪法 民主政治 基本权利 作者简介:魏蔚,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宪法.诉讼法学.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

  • 浅析我国民商立法模式的未来走向
  • 浅析我国民商法立法模式的未来走向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国家也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注重公平,市场经济注重效率.于是对于我们国家究竟应该采取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理论界向来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而对于我国目前是采用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学界也是各执一词.甚至有学者提 ...

  • 浅析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
  • 摘要: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之所以为人,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一系列的权利,这一权利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部门法中.因此,有人产生错觉:宪法当中基本不会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答案是否定的.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说是任何国体中宪法的终极目标和宗旨.就我们国家而言,保护公民的基本权 ...

  • 浅析我国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 浅析我国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厦门市法制局 林承 [摘要]客观分析新形势下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是规划"六五"普法的前提.本文在在论述普法内容.方式.主体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不足的基础上,对普法功能进行反思,最后提出集中宣传点.提供个性化普法服务.健全考核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

  • 浅析新时期依法治国的障碍及其对策
  • 摘 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正确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完善了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空间&quo ...

  • 浅析法律援助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
  • 浅析法律援助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0-08-03 08:46 一.前言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之时,作为政府最基层组织-社区更是担负起这一发展和完善任务的首要执行者,也是贯彻政府政策的前头兵,也可以说:社区各方面工作绩效是关系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所以社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政府意志表达,也 ...

  • 党规党纪严于法律之我见 浅析党纪严于国法 从严治党利国利民利己
  • 党规党纪严于法律之我见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4-11-26 星期三 在近期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论述,对于这一精神指示,全国人民 ...

  • 浅析如何加强药品分类管理
  • 中医药管理杂志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nagement2009年9月第17卷第9期 中药发展 浅析如何加强药品分类管理 孙文娜 山东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山东青岛 266034) 摘要:,培养专业服务队伍,培养专业监督队伍,,,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 ...

  • 浅析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浅析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作者:王吉奎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8期 [摘要]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