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从何处入手--[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而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

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点,却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

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会选择先读《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像你们现在测验下来,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几个星期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这是你们收集的资料告诉我的。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齐鲁大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重镇。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至于说到《楚辞》,这本书就是屈原所作。我们现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杀,尸体还没有找到,老百姓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所以赶快包一些糯米的粽子丢到江里去喂鱼,这才发明了粽子。当时国家乱,政治不好,屈原忧国忧民,所以创作这部有名的《楚辞》。《楚辞》里的《离骚》是文章篇名,他写完了以后,愈想愈难过,觉得楚王不听他的话,一定会失败,因此受不了,投江自杀。

像《楚辞》、《老子》、《庄子》这些文章固然很美,不是齐鲁文化。这是南方文化,可以说是楚国的文化,非常优美。所以后来的诗词以《楚辞》这些为标准来的,不像《大学》、《中庸》、《孟子》这些这么深厚,非常有韵味。因此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走向读书这条路,争取做一个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下来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有一点懂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传统办法的教育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因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就能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所以说先开始读《大学》、《中庸》,有这样的好处。等到你长大背起来以后,譬如说《大学》你背过了“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将来做生意也好,处事也好,考虑事情:哎呀!《大学》讲过的“物有本末”,一个东西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有头有尾;“事有终始”一件事有良好的开始,才有良好的结果,事先不计划周详,莫名其妙的开始,一定是莫名其妙的结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背起来,长大一想就知道,处理事情就不要人教了。

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一件事情考虑要专一,晓得这一件事成功到什么程度,开始应从那一点入手,这都是“知止而后有定”;拿定主意以后,心境就非常宁定,很冷静的处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安理得处理事情,事半而功倍,花不了多大的气力就做成功了。如果乱做,不晓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般人拿到机会就乱来,最后都失败。

这是比方背了《大学》长大对做人处事有用处就在这里。在小时候背得有味道,“大学之道……定而后能静”,一气就下来,又好背。

《三字经》固然是三个字一句,也是一种韵文,但不像《大学》、《孟子》这种韵文是优美的。所以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将来要写好文章,不管白话文或古文,一定要把两部书读好:一部是《孟子》,另一部是《庄子》,这两部书读好,你的文章出手一定不凡。还没讲到《大学》、《中庸》、《孟子》,其实这三部书都是齐鲁文化,一种文体的,非常优美。我们当年听了也注意,多背几篇《孟子》、《庄子》,也体会不进去,等到自己长大要用时,果然如老师所说,印象非常深刻,的确是这样。

所以现代人读几句书,认几个中国字,根据口语就会写文章,完全是白话语体的。像报纸的文章,最多是三分钟寿命,看完就完了,刊物文章是五分钟寿命,不管讲经济、政治讲得多好,一看完就丢了,不足以流传。古代的这些文章你背好、学好,将来白话文也一定写得好,因为那些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而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

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点,却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

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会选择先读《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像你们现在测验下来,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几个星期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这是你们收集的资料告诉我的。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齐鲁大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重镇。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至于说到《楚辞》,这本书就是屈原所作。我们现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杀,尸体还没有找到,老百姓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所以赶快包一些糯米的粽子丢到江里去喂鱼,这才发明了粽子。当时国家乱,政治不好,屈原忧国忧民,所以创作这部有名的《楚辞》。《楚辞》里的《离骚》是文章篇名,他写完了以后,愈想愈难过,觉得楚王不听他的话,一定会失败,因此受不了,投江自杀。

像《楚辞》、《老子》、《庄子》这些文章固然很美,不是齐鲁文化。这是南方文化,可以说是楚国的文化,非常优美。所以后来的诗词以《楚辞》这些为标准来的,不像《大学》、《中庸》、《孟子》这些这么深厚,非常有韵味。因此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走向读书这条路,争取做一个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下来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有一点懂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传统办法的教育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因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就能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所以说先开始读《大学》、《中庸》,有这样的好处。等到你长大背起来以后,譬如说《大学》你背过了“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将来做生意也好,处事也好,考虑事情:哎呀!《大学》讲过的“物有本末”,一个东西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有头有尾;“事有终始”一件事有良好的开始,才有良好的结果,事先不计划周详,莫名其妙的开始,一定是莫名其妙的结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背起来,长大一想就知道,处理事情就不要人教了。

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一件事情考虑要专一,晓得这一件事成功到什么程度,开始应从那一点入手,这都是“知止而后有定”;拿定主意以后,心境就非常宁定,很冷静的处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安理得处理事情,事半而功倍,花不了多大的气力就做成功了。如果乱做,不晓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般人拿到机会就乱来,最后都失败。

这是比方背了《大学》长大对做人处事有用处就在这里。在小时候背得有味道,“大学之道……定而后能静”,一气就下来,又好背。

《三字经》固然是三个字一句,也是一种韵文,但不像《大学》、《孟子》这种韵文是优美的。所以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将来要写好文章,不管白话文或古文,一定要把两部书读好:一部是《孟子》,另一部是《庄子》,这两部书读好,你的文章出手一定不凡。还没讲到《大学》、《中庸》、《孟子》,其实这三部书都是齐鲁文化,一种文体的,非常优美。我们当年听了也注意,多背几篇《孟子》、《庄子》,也体会不进去,等到自己长大要用时,果然如老师所说,印象非常深刻,的确是这样。

所以现代人读几句书,认几个中国字,根据口语就会写文章,完全是白话语体的。像报纸的文章,最多是三分钟寿命,看完就完了,刊物文章是五分钟寿命,不管讲经济、政治讲得多好,一看完就丢了,不足以流传。古代的这些文章你背好、学好,将来白话文也一定写得好,因为那些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


相关内容

  • 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初中语文的作用
  • 浅谈农村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开展举措 大村初级中学校 梅源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是五千年文明的思想荟萃,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人格.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尤为重要.本文从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中学生的意义,以及农村学 ...

  •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quo ...

  • [名家经典诵读]在线收听
  • 名家经典诵读[历代美文选],诗文编辑校对:聽濤觀海 珍惜宝贵时光,背诵经典名篇,塑造完美人生. 经典,就是最有价值的书,... 名家经典诵读[历代美文选],诗文编辑校对:聽濤觀海 珍惜宝贵时光,背诵经典名篇,塑造完美人生. 经典,就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这些书有无穷的含义,要及早灌注在下一代 ...

  • 小学生母亲在家长会上的发言
  • 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我是xx的妈妈,首先,我非常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辛勤劳动.其次,我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 经典诵读可以点亮学生的心灯 著名学者南怀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之前熟背经典的结果."的 ...

  • 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
  • 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 名人话国学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 "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 ...

  • 关于太湖大学堂的新教育探索
  • 关于太湖大学堂的新教育探索 (2011-09-30 10:30:16) [太湖大学堂童话般的小木屋和远方的太湖] --------------------------- 正文: 作者:小草四海为家 离开太湖已经有大半年了,个人来讲,怀念江南的秀丽风光:怀念骑着山地自行车沿着太湖闲逛的日子:怀念太湖畔 ...

  • 一年级学生经典美文诵读
  • 一年级学生经典美文诵读 东岗小学 欧春燕 阅读经典美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一生记忆的最高峰.对0-13岁 ...

  • 南怀瑾老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前两天端午节张法官来,很客气送节礼来.这人很讲古礼,他一进门看他提一大堆东西,就晓得是送节礼.我说你那么客气,他很讲礼就坐一下.我说:"你今天放假?"他说:"是啊!""在家里干什么?""一大堆公文看不完,抱回家里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