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滇南绝魅弥勒

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2月/6日/第B04版

经济资讯

锦绣滇南 绝魅弥勒

——云南省弥勒县县域经济超常规可持续发展纪实

余连斌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北大门,距省会昆明129公里、距州府蒙自126公里,自古就是红河州北上昆明、南下两广的重要门户,待已经开工的石蒙高速公路、云桂铁路两大动脉建成后,弥勒将成为云南连接“两广”并经广西防城港“出海”、经河口国家一级口岸“出境”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县域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少数民族人口占42%,主要居住着彝、傣、苗、回、壮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份。

弥勒地处北回归线纬度附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享有“东方波尔多”、“烤烟之乡”、“甘蔗之乡”、“滇南粮仓”等众多美誉。弥勒是红河流域最具多元文化特征的民族地区之一,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等民族歌舞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清末巨商王炽、数学泰斗熊庆来、文学家孙髯翁等名人巨匠流芳千古。弥勒自然资源富集,境内河流遍布、纵横南北,矿藏资源品种多、储量大,仅褐煤储量达10多亿吨。

近年来,弥勒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省级山水园林城市”、“云南省甲级卫生县城”,连续9届于“西部百强县”榜上有名,连续两届入围“中国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拜一尊佛,跳一曲舞,喝一口酒,抽一支烟……”今日,走进云南省弥勒县这方怀拥物华天宝的“福地”,犹如嗅觉深巷里的一坛佳酿,令人迷醉,耳目一新。

若将区位优势视作上天予以弥勒的优待,那么人们或将继续慨叹上苍的不公:拥尽天地之灵气,揽尽日月之华光,地处北回归线纬度附近的弥勒,又将气候与土壤的绝对优势揽入己怀,“东方波尔多”、“烤烟之乡”、“甘蔗之乡”、“滇南粮仓”……众多令人艳羡的美誉都是弥勒名片上最亮丽的字眼。

白驹过隙,日月穿梭,数年一瞬,弥勒县完成了一次次夺人眼目的华美蜕变。揣藏运代谢的玄机,这块滇南宝地用最短时间创下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迹。

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弥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跃居云南省、红河州前列,在“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的名次逐年上升。

然而在成绩面前,弥勒人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抓住一切可以发展的机遇,来做强县域经济。 当机遇与挑战并肩临于面前,弥勒县委、县政府毫不迟疑,快速出手、果断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惯性思维,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来审视县情,谋划弥勒的未来,定位弥勒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牢牢把握“抓产业、强基础、促和谐”三大要务,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四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整合并激活县域内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并构建独具弥勒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经过近几年实践,“三大战略”逐渐从决策层面的共识扩展到执行层面的广泛认同,并迅速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必将成为推动红河新发展、再创弥勒新辉煌的利剑!

当2009 年最后一张日历翻过时,弥勒人是可以欣慰的,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弥勒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5亿元,同比增长9.2%;财政总收入完成10.64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亿元,增长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8亿元,增长2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 亿元,增长21.2%;县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25735元,增长8.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6元,增长14.1%。

踏上开往春天的“工业快车”

2009年11月7日,弥勒县总投资10亿元的100万吨煤焦化多联产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实现销售收入9.7 亿元,税收总额达8000万元。项目将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资源型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煤化工循环经济的典范。

该项目可以说是弥勒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一个缩影。

弥勒县左手握有丰足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右手捧托区位上的绝对优势,在这片热土的胸襟处,深厚的人文底蕴又如溪流般涓涓不止……可以说,弥勒县几乎占尽了发展工农业和旅游业的所有优越条件。

近年来,弥勒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锻造核心竞争力方面作了诸多有益尝试,成效显著。

已跨步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新阶段的弥勒,紧紧抓牢用好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建设县和云桂铁路及石蒙高速公路在境内投资100多亿元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的发展进程,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为改变多年来烟草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弥勒按照“围绕优势资源抓工业,围绕优势企业抓项目,围绕优势项目抓进度”的思路,依托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和突出的生物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工业支柱新体系,大力加快煤及煤化工、电力及载能、生物资源等非烟产业的培植,努力构建全面协调、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格局。

继华电巡检司电厂2×30万千瓦扩建工程、糯租水电站、2万吨黄磷技改、植酸酶技改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后,30万吨氨醇技改工程、100万吨煤焦化多联产等项目相继开工,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技改、75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等项目即将启动。基本形成了烟用物资、电力及载能、煤化工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关联性强的产业群体,推动着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传统工业行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年提升。此外,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葡萄酿酒、现代物流、新型建材等独具弥勒特色的非烟产业集群。一批独具弥勒特色并具有竞争力的非烟产业集群迅速崛起,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工业十强县”,煤及煤化工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硝烟未尽,弥勒县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3 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9.4亿元,增长5.9%。

“特色强音”助农业多葩齐放

云空青欲滴,雨过绿难收。好一番绿意浓浓的弥勒!

青绿是发展的蓬勃音律,除却概括春夏大地草树之魅,用来昭示农业之色彩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它象征了弥勒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工业的带动下不断推进的迷人景致。

弥勒境内丰富的资源以及区位优势使该县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使其赢得了“蔗糖之乡”、“烤烟之乡”、“葡萄之乡”、“民族歌舞之乡”等美誉,这足以说明弥勒农业资源的多样性。

弥勒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虽然在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占到了78%,但有45万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8%,工业能解决“强县”的问题,但“富民”还是要靠农业。

农业产业化作为弥勒“四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全县经济大发展“重任中的重任”。虽然该县传统农业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后,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有来自三次产业的立体支撑。

结合弥勒实际,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三化联动抓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电力等要素方面的绝对成本优势和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昆河经济带及与省城昆明“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烟草及配套、煤及煤化工、电力及载能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冶金建材等新兴工业,积极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向一、三产业拓展渗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元发展、关联度较高的三次产业体系。

因此,该县以“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集中连片开发,开发一片成一片,让农民受益一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优势农产品作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精心开拓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逢五月放眼,稻菽千重,葡萄累累,田间地角一派繁忙。然而这只是全县农业大发展篇章的一块边角。烟、糖、葡萄实现进一步提质增效;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15000多亩,以芦笋、花卉为代表的高效农业成效显著;投资1879万元的花卉科技示范基地已建成;畜牧、林果产业向特色化方向转型,共建成3个奶牛养殖小区、2个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养殖规模近3000头…… 除原有的红河烟草集团外,弥勒县相继引进了云牛乳业公司、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沈阳天巍公司等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入驻弥勒。全县现有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已达8个,其中国家重点企业2个。

数红火产业,看弥勒今朝。弥勒县已呈现出传统产业“粮、烟、蔗、畜”不断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菜、花、果、药”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弥勒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37亿元,建设公路91条,全县通车里程达1749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3756件,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完成占地3.0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工业园区;新建、改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 余项,完成文体中心、会议中心、行政中心等重点城市项目建设,占地3000 余亩的湖泉生态园及配套的五星级酒店成为县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3%。县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弥勒连续9届于西部百强县榜上有名,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此外,该县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县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遗余力地健全民生工作体系。2009年,继建成总投资2亿元的弥勒高级中学后,又投资1797 万元新建校舍1.74万平方米,投入“两免一补”经费近5000 万元;全县共有14.8 万人(次)纳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年共支付社保资金1.12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1872万元,并通过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新建廉租住房460 套2.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6.9%;通过实行“贷免扶补”,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先后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全省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创业基地示范县”。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依托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阿细跳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该县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凝聚了民心、促进了和谐,推动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大手笔缔造“大旅游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发展速度。

生动地讲,实现“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云南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便是弥勒县正跨步于上的“大旅游之路”。将目光集聚于素有“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可谓是弥勒县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宏篇中极其浓重的一笔。

弥勒县充分利用工农业、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搞好外引内联,按照“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以“旅游强县”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支持、企业参与”

的形式,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地加以发展,积极引导红云红河烟草集团、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以及其他私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先后建成锦屏山风景区、湖泉生态园、庆来公园、红河烟厂工业旅游示范点、云南红酒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可邑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佛文化和田园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并成立了数家国内旅行社,加快了弥勒旅游的发展步伐。

由于定位科学准确,今天,弥勒已形成了集生态休闲旅游、工(农)业旅游、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佛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成为休闲、度假、康体、养身胜地和商务、投资福地。 据统计,2009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7.8 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3.56%。弥勒县相继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华文化旅游名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国际旅游名县”荣誉称号。

结合资源特质,接下来,弥勒将旅游发展的重点定位在康体休闲度假类旅游上。当前,该县围绕四个片区进行开发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实施。

以湖泉生态园为核心的康体休闲旅游片区——红河・春天休闲运动森林公园、湖泉金秋运动休闲中心以高端康体运动为主导产品,财富新天地五星级酒店定位为高端休闲度假酒店,民族生态园突出山地度假特征,“山水人间”是集商住、酒吧、咖啡屋、特色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片区,重点发展夜间休闲经济。目前,这些项目都已经启动。同时,昆河公路(弥勒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旧城片区改造、生态园周边村寨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也相继启动。 以“云南红”酒庄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旅游区——目前该县联通湖泉生态园与东风葡萄园的湖东公路(葡萄观光大道)已经开工建设,计划通过引进并借助法国葡萄酒技术和品牌,大力发展融观光、参观、品酒、住宿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弥勒葡萄酒酒庄城,让万亩葡萄园绿色生态景观与欧式风格的建筑群落、品位高雅的“云南红”酒有机融合,建设国内一流的葡萄庄园聚集区、葡萄酒酿造基地和葡萄酒文化体验地。

以锦屏山为核心的佛文化旅游区——实施锦屏山二期开发工程,重点挖掘弥勒佛乐观、宽容、智慧、慈悲的文化内涵,形成弥勒佛文化系列旅游产品。

以可邑村为重点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可邑村、红万村、高甸村是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哲歌舞、摔跤斗牛等传统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村寨,传承和保留了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2009年,圆满承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可邑村学术考察点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弥勒首届阿细跳月节”。今后计划以连乡公路为轴线,以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为龙头,建设可邑-红万-高甸民族文化旅游区,将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

蓄势腾飞,弥勒正当时。

当人们感彻弥勒县大发展之快时,却不知弥勒人心中坚定着一句极富哲理的县域经济发展理念:“超车”不是目的,因为“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这一精辟至极之语道出,弥勒,并没有一味地苦追发展速度,而是将发展的质量摆在最前。

今后,弥勒将继续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据悉,2009年,弥勒全县纳入统计的在建项目240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125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达16个。项目覆盖了农业产业化、市政工程、旅游、交通等领域,我们相信,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使弥勒的发展后劲更加强势。

在锦绣如画的滇南,弥勒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已蜕变得更加绝美。

除却靓丽的霓裳,弥勒正如一只苍鹰般,羽翼渐丰,筋骨壮硕,起身准备新一次腾飞。

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2月/6日/第B04版

经济资讯

锦绣滇南 绝魅弥勒

——云南省弥勒县县域经济超常规可持续发展纪实

余连斌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北大门,距省会昆明129公里、距州府蒙自126公里,自古就是红河州北上昆明、南下两广的重要门户,待已经开工的石蒙高速公路、云桂铁路两大动脉建成后,弥勒将成为云南连接“两广”并经广西防城港“出海”、经河口国家一级口岸“出境”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县域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少数民族人口占42%,主要居住着彝、傣、苗、回、壮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份。

弥勒地处北回归线纬度附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享有“东方波尔多”、“烤烟之乡”、“甘蔗之乡”、“滇南粮仓”等众多美誉。弥勒是红河流域最具多元文化特征的民族地区之一,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等民族歌舞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清末巨商王炽、数学泰斗熊庆来、文学家孙髯翁等名人巨匠流芳千古。弥勒自然资源富集,境内河流遍布、纵横南北,矿藏资源品种多、储量大,仅褐煤储量达10多亿吨。

近年来,弥勒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省级山水园林城市”、“云南省甲级卫生县城”,连续9届于“西部百强县”榜上有名,连续两届入围“中国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拜一尊佛,跳一曲舞,喝一口酒,抽一支烟……”今日,走进云南省弥勒县这方怀拥物华天宝的“福地”,犹如嗅觉深巷里的一坛佳酿,令人迷醉,耳目一新。

若将区位优势视作上天予以弥勒的优待,那么人们或将继续慨叹上苍的不公:拥尽天地之灵气,揽尽日月之华光,地处北回归线纬度附近的弥勒,又将气候与土壤的绝对优势揽入己怀,“东方波尔多”、“烤烟之乡”、“甘蔗之乡”、“滇南粮仓”……众多令人艳羡的美誉都是弥勒名片上最亮丽的字眼。

白驹过隙,日月穿梭,数年一瞬,弥勒县完成了一次次夺人眼目的华美蜕变。揣藏运代谢的玄机,这块滇南宝地用最短时间创下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迹。

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弥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跃居云南省、红河州前列,在“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的名次逐年上升。

然而在成绩面前,弥勒人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抓住一切可以发展的机遇,来做强县域经济。 当机遇与挑战并肩临于面前,弥勒县委、县政府毫不迟疑,快速出手、果断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惯性思维,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来审视县情,谋划弥勒的未来,定位弥勒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牢牢把握“抓产业、强基础、促和谐”三大要务,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四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整合并激活县域内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并构建独具弥勒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经过近几年实践,“三大战略”逐渐从决策层面的共识扩展到执行层面的广泛认同,并迅速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必将成为推动红河新发展、再创弥勒新辉煌的利剑!

当2009 年最后一张日历翻过时,弥勒人是可以欣慰的,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弥勒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5亿元,同比增长9.2%;财政总收入完成10.64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亿元,增长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8亿元,增长2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 亿元,增长21.2%;县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25735元,增长8.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6元,增长14.1%。

踏上开往春天的“工业快车”

2009年11月7日,弥勒县总投资10亿元的100万吨煤焦化多联产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实现销售收入9.7 亿元,税收总额达8000万元。项目将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资源型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煤化工循环经济的典范。

该项目可以说是弥勒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一个缩影。

弥勒县左手握有丰足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右手捧托区位上的绝对优势,在这片热土的胸襟处,深厚的人文底蕴又如溪流般涓涓不止……可以说,弥勒县几乎占尽了发展工农业和旅游业的所有优越条件。

近年来,弥勒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锻造核心竞争力方面作了诸多有益尝试,成效显著。

已跨步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新阶段的弥勒,紧紧抓牢用好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建设县和云桂铁路及石蒙高速公路在境内投资100多亿元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的发展进程,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为改变多年来烟草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弥勒按照“围绕优势资源抓工业,围绕优势企业抓项目,围绕优势项目抓进度”的思路,依托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和突出的生物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工业支柱新体系,大力加快煤及煤化工、电力及载能、生物资源等非烟产业的培植,努力构建全面协调、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格局。

继华电巡检司电厂2×30万千瓦扩建工程、糯租水电站、2万吨黄磷技改、植酸酶技改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后,30万吨氨醇技改工程、100万吨煤焦化多联产等项目相继开工,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技改、75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等项目即将启动。基本形成了烟用物资、电力及载能、煤化工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关联性强的产业群体,推动着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传统工业行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年提升。此外,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葡萄酿酒、现代物流、新型建材等独具弥勒特色的非烟产业集群。一批独具弥勒特色并具有竞争力的非烟产业集群迅速崛起,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工业十强县”,煤及煤化工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硝烟未尽,弥勒县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3 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9.4亿元,增长5.9%。

“特色强音”助农业多葩齐放

云空青欲滴,雨过绿难收。好一番绿意浓浓的弥勒!

青绿是发展的蓬勃音律,除却概括春夏大地草树之魅,用来昭示农业之色彩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它象征了弥勒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工业的带动下不断推进的迷人景致。

弥勒境内丰富的资源以及区位优势使该县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使其赢得了“蔗糖之乡”、“烤烟之乡”、“葡萄之乡”、“民族歌舞之乡”等美誉,这足以说明弥勒农业资源的多样性。

弥勒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虽然在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占到了78%,但有45万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8%,工业能解决“强县”的问题,但“富民”还是要靠农业。

农业产业化作为弥勒“四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全县经济大发展“重任中的重任”。虽然该县传统农业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后,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有来自三次产业的立体支撑。

结合弥勒实际,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三化联动抓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电力等要素方面的绝对成本优势和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昆河经济带及与省城昆明“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烟草及配套、煤及煤化工、电力及载能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冶金建材等新兴工业,积极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向一、三产业拓展渗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元发展、关联度较高的三次产业体系。

因此,该县以“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集中连片开发,开发一片成一片,让农民受益一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优势农产品作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精心开拓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逢五月放眼,稻菽千重,葡萄累累,田间地角一派繁忙。然而这只是全县农业大发展篇章的一块边角。烟、糖、葡萄实现进一步提质增效;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15000多亩,以芦笋、花卉为代表的高效农业成效显著;投资1879万元的花卉科技示范基地已建成;畜牧、林果产业向特色化方向转型,共建成3个奶牛养殖小区、2个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养殖规模近3000头…… 除原有的红河烟草集团外,弥勒县相继引进了云牛乳业公司、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沈阳天巍公司等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入驻弥勒。全县现有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已达8个,其中国家重点企业2个。

数红火产业,看弥勒今朝。弥勒县已呈现出传统产业“粮、烟、蔗、畜”不断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菜、花、果、药”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弥勒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37亿元,建设公路91条,全县通车里程达1749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3756件,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完成占地3.0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工业园区;新建、改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 余项,完成文体中心、会议中心、行政中心等重点城市项目建设,占地3000 余亩的湖泉生态园及配套的五星级酒店成为县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3%。县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弥勒连续9届于西部百强县榜上有名,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此外,该县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县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遗余力地健全民生工作体系。2009年,继建成总投资2亿元的弥勒高级中学后,又投资1797 万元新建校舍1.74万平方米,投入“两免一补”经费近5000 万元;全县共有14.8 万人(次)纳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年共支付社保资金1.12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1872万元,并通过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新建廉租住房460 套2.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6.9%;通过实行“贷免扶补”,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先后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全省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创业基地示范县”。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依托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阿细跳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该县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凝聚了民心、促进了和谐,推动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大手笔缔造“大旅游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发展速度。

生动地讲,实现“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云南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便是弥勒县正跨步于上的“大旅游之路”。将目光集聚于素有“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可谓是弥勒县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宏篇中极其浓重的一笔。

弥勒县充分利用工农业、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搞好外引内联,按照“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以“旅游强县”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支持、企业参与”

的形式,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地加以发展,积极引导红云红河烟草集团、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以及其他私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先后建成锦屏山风景区、湖泉生态园、庆来公园、红河烟厂工业旅游示范点、云南红酒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可邑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佛文化和田园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并成立了数家国内旅行社,加快了弥勒旅游的发展步伐。

由于定位科学准确,今天,弥勒已形成了集生态休闲旅游、工(农)业旅游、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佛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成为休闲、度假、康体、养身胜地和商务、投资福地。 据统计,2009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7.8 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3.56%。弥勒县相继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华文化旅游名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国际旅游名县”荣誉称号。

结合资源特质,接下来,弥勒将旅游发展的重点定位在康体休闲度假类旅游上。当前,该县围绕四个片区进行开发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实施。

以湖泉生态园为核心的康体休闲旅游片区——红河・春天休闲运动森林公园、湖泉金秋运动休闲中心以高端康体运动为主导产品,财富新天地五星级酒店定位为高端休闲度假酒店,民族生态园突出山地度假特征,“山水人间”是集商住、酒吧、咖啡屋、特色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片区,重点发展夜间休闲经济。目前,这些项目都已经启动。同时,昆河公路(弥勒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旧城片区改造、生态园周边村寨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也相继启动。 以“云南红”酒庄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旅游区——目前该县联通湖泉生态园与东风葡萄园的湖东公路(葡萄观光大道)已经开工建设,计划通过引进并借助法国葡萄酒技术和品牌,大力发展融观光、参观、品酒、住宿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弥勒葡萄酒酒庄城,让万亩葡萄园绿色生态景观与欧式风格的建筑群落、品位高雅的“云南红”酒有机融合,建设国内一流的葡萄庄园聚集区、葡萄酒酿造基地和葡萄酒文化体验地。

以锦屏山为核心的佛文化旅游区——实施锦屏山二期开发工程,重点挖掘弥勒佛乐观、宽容、智慧、慈悲的文化内涵,形成弥勒佛文化系列旅游产品。

以可邑村为重点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可邑村、红万村、高甸村是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哲歌舞、摔跤斗牛等传统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村寨,传承和保留了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2009年,圆满承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可邑村学术考察点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弥勒首届阿细跳月节”。今后计划以连乡公路为轴线,以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为龙头,建设可邑-红万-高甸民族文化旅游区,将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

蓄势腾飞,弥勒正当时。

当人们感彻弥勒县大发展之快时,却不知弥勒人心中坚定着一句极富哲理的县域经济发展理念:“超车”不是目的,因为“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这一精辟至极之语道出,弥勒,并没有一味地苦追发展速度,而是将发展的质量摆在最前。

今后,弥勒将继续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据悉,2009年,弥勒全县纳入统计的在建项目240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125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达16个。项目覆盖了农业产业化、市政工程、旅游、交通等领域,我们相信,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使弥勒的发展后劲更加强势。

在锦绣如画的滇南,弥勒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已蜕变得更加绝美。

除却靓丽的霓裳,弥勒正如一只苍鹰般,羽翼渐丰,筋骨壮硕,起身准备新一次腾飞。


相关内容

  • 昆明历史名人
  • 昆明历史名人 聂 耳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趋共同之鹄的-- --郭沫若题聂耳墓碑文 聂耳(1912~193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1912年2月15日生于 ...

  • 昆明历史文化名人
  • 嵩明历史文化名人 兰 茂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嵩明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兰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清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撰的<兰先生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嵩明州志"隐逸>.光绪十三年刻行的 ...

  • 旅行社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情况的汇报──岗位创新业&amp;nbsp;&amp;nbsp;巾帼展风采
  • 近年来,政府与企业联袂,着力打造出一个崭新的生态.农业.观光.民族风情旅游城市,随着旅游业在当地的需求发展,有一个报经省.州旅游局同意,由云南省旅游局批准成立,依法在弥勒县工商局注册的法人企业--弥勒锦绣旅行社,犹如阳春三月的杜鹃花在佛城的中心地带展示出她迷人的风采.锦绣旅行社属农资有限公司管理,采 ...

  • 云南历史人物
  • 云南省 - 历史名人 明朝时期 政治人物 杨一清--华盖殿大学士,云南安宁人. 朱家民--贵州左布政使,云南曲靖人. 杨绳武--兵部尚书,云南弥勒人. 包见捷--吏部右侍郎,云南建水人. 陈表--浙江监察御史,云南玉溪人. 胡平表--贵州布政使,云南建水人. 傅宗龙--兵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雷跃龙 ...

  • 昆明到地州景区距离及用时
  • 云南只有一个核心城市--昆明,虽然近年大理.丽江.版纳和腾冲等地开辟了不少直达航线,但是要玩转云南,昆明还是最佳中转站. 云南铁路交通不发达,目前仅有成昆.贵昆和南昆线几条有限的铁路可以从四川.陕西.广西.贵州等地通达昭通.曲靖.文山.石林等云南东部.东南部几个地区,要去往滇西.滇南的玩友还是要到昆 ...

  • 试论孙髯大观楼长联及其影响
  • 傅小松论楹联专集   试论孙髯大观楼长联及其影响 孙髯(1711-1775),字髯翁,号颐庵.云南昆明人,祖籍是陕西三原,幼时随父流落昆明.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广交诗人墨客,常聚会于名胜古迹吟 ...

  • 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省政府文件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 (项 序号%' $) ! *&#" %(%%%' %$%) %! %*%& 类别项目名称 英雄史诗 黑白战争 哈尼阿培聪迁徙史诗 坡坡 叙事史诗 都玛简收 叙事长诗 阿哩 民族纳西哈尼哈尼彝 属地古城区元阳县绿春县 ...

  • 云南省蔬菜
  • 一.云南省蔬菜主产区 1.冬春季早熟菜区. 以滇南.滇西南地区和部分滇中地区的低海拔干热.湿热地区为主.具有代表性的县(市)有:元谋.元江.华宁.通海.蒙自.宾川等.该区蔬菜生产多以茄果类.葱蒜类和其它喜温蔬菜种类为主.是我省外销蔬菜的主要区域支柱. 2.夏秋冷凉菜区. 以滇中.滇西.西北.东北地区 ...

  • 千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宗教文化优势
  • 弥勒圣地,清静道场 --千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宗教文化优势 龚  益 地图上的千山在辽宁省东部,东北接长白山,西南至旅大市,绵延千里.最高峰绵羊顶子海拔1046米.西麓千华山距鞍山市20公里,又称千朵莲花山,重峦叠嶂,岩洞幽深,寺观棋布,风光优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成为国家风景名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