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多变

袁世凯的多变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是后人评价曹操的,但是也有人用它来评价袁世凯。对于这句话我是赞同的,因为可以看到在清末那样的乱世只有他可以将其平定还当时的短暂的稳定,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但后来之所为可称为枭雄。而这里是我对袁世凯多变中的三变的个人看法。

袁世凯的第一变:我们知道袁世凯在1876年和1879年的两次乡试未中后,赴山东投靠吴长庆。但在1882

与大院君有隙, 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

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

23

庆与李鸿章不和,袁世凯在吴长庆死后投靠了李鸿章,这是袁世凯的第一变,而这中间是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对于袁世凯这样一个年轻又有报复的人的来说让他埋没是不可能的,他要想一展自己的报复只有去投靠当时的掌权者只有这样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报复,我认为对他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变,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袁世凯的第二变:在他投靠李鸿章后,1895年,他受李鸿章等人的指派到小站练兵,这为其日后在政坛上能叱咤风云奠下了基础。在

并遭软禁,虽然袁世凯的决定是否对这次政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可考之,但是人们认为是其告密导致这次政变的失败,后来又有史料说明是政变在前,告密在后。但不可否认的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戊戌六君子的死亡,还原当时历史状况虽然清廷已经腐败不堪但是在当时袁世凯还是无法和慈禧太后较量的,那么作为

一名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袁世凯来说此时向朝廷交待出一切是最明智的作法,也是一个铤而走险的作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住自己,事实也是如此袁世凯告密后得到了荣禄的力保,并做到了山东巡抚,这是袁世凯的第二变。我认为当时袁世凯的告密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作为一名有政治头脑和远见的人,看到政变失败后,为了不致使祸水流向自己告密是最好的方法,况且他与荣禄又有关系,而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人,所以荣禄一定会保他,而且他还是主动揭发在前,做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应该知道识时务为俊杰这句话他知道虽然清廷没落了,但他还不能和其相抗衡,我想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吧。

袁世凯的第三变:1901年袁世凯在李鸿章死后接任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并接管了天津,而在1908年时光绪和慈禧都死了后,溥仪即位,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因看不惯袁世凯的作法在1909年时将其罢官。但在1911年时南昌起义爆发,清廷无力镇压又重新启用袁世凯。而袁世凯在镇压南昌起义是一边与其打仗另一边又与其谈判,最后南北达成协议,1912年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并接任民国大总统一职。但在短短的几年之内,1915年袁世凯宣布帝制,后因反对的阻力太大,不得不放弃帝制,并于次年病逝,这是袁世凯的第三变。对于这次的变是最不可理解的,因为对他这样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物来讲,他应该知道恢复帝制是最不明智的作法,当然这与他身边的那些妄想从中得到好处的人的怂恿的分不开的。我认为其恢复帝制的原因可能是:1.其思想里就有帝王的思想,并且当时的环境允许他有这种思想,加上那些身边人的怂恿,他恢复帝制;2.可能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他虽为大总统,但还是诸多事受到限制且当时的国会里的人各怀心思,无心于国家的发展,所以的一系列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他就想到了古代皇帝的高度集权,加上身边人的怂恿,于是就恢复帝制,后一种说法并无史实根据仅仅是个人看法。

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有很多,而我只是就对他的多变中这三变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我们应该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场,不能以现代的思想去评论他在当时所做的一切决定,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人物的不同的方面和其品德、才能、个性和人际关系。所以看待袁世凯的决定我们应该看看当时所处的环境,作为一名有政治头脑和远见的人,他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肯定对自己有益的,至少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的决定,同时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他,用辩证法的

观点去评价他,这样才公平。

袁世凯的多变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是后人评价曹操的,但是也有人用它来评价袁世凯。对于这句话我是赞同的,因为可以看到在清末那样的乱世只有他可以将其平定还当时的短暂的稳定,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但后来之所为可称为枭雄。而这里是我对袁世凯多变中的三变的个人看法。

袁世凯的第一变:我们知道袁世凯在1876年和1879年的两次乡试未中后,赴山东投靠吴长庆。但在1882

与大院君有隙, 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

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

23

庆与李鸿章不和,袁世凯在吴长庆死后投靠了李鸿章,这是袁世凯的第一变,而这中间是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对于袁世凯这样一个年轻又有报复的人的来说让他埋没是不可能的,他要想一展自己的报复只有去投靠当时的掌权者只有这样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报复,我认为对他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变,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袁世凯的第二变:在他投靠李鸿章后,1895年,他受李鸿章等人的指派到小站练兵,这为其日后在政坛上能叱咤风云奠下了基础。在

并遭软禁,虽然袁世凯的决定是否对这次政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可考之,但是人们认为是其告密导致这次政变的失败,后来又有史料说明是政变在前,告密在后。但不可否认的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戊戌六君子的死亡,还原当时历史状况虽然清廷已经腐败不堪但是在当时袁世凯还是无法和慈禧太后较量的,那么作为

一名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袁世凯来说此时向朝廷交待出一切是最明智的作法,也是一个铤而走险的作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住自己,事实也是如此袁世凯告密后得到了荣禄的力保,并做到了山东巡抚,这是袁世凯的第二变。我认为当时袁世凯的告密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作为一名有政治头脑和远见的人,看到政变失败后,为了不致使祸水流向自己告密是最好的方法,况且他与荣禄又有关系,而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人,所以荣禄一定会保他,而且他还是主动揭发在前,做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应该知道识时务为俊杰这句话他知道虽然清廷没落了,但他还不能和其相抗衡,我想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吧。

袁世凯的第三变:1901年袁世凯在李鸿章死后接任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并接管了天津,而在1908年时光绪和慈禧都死了后,溥仪即位,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因看不惯袁世凯的作法在1909年时将其罢官。但在1911年时南昌起义爆发,清廷无力镇压又重新启用袁世凯。而袁世凯在镇压南昌起义是一边与其打仗另一边又与其谈判,最后南北达成协议,1912年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并接任民国大总统一职。但在短短的几年之内,1915年袁世凯宣布帝制,后因反对的阻力太大,不得不放弃帝制,并于次年病逝,这是袁世凯的第三变。对于这次的变是最不可理解的,因为对他这样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物来讲,他应该知道恢复帝制是最不明智的作法,当然这与他身边的那些妄想从中得到好处的人的怂恿的分不开的。我认为其恢复帝制的原因可能是:1.其思想里就有帝王的思想,并且当时的环境允许他有这种思想,加上那些身边人的怂恿,他恢复帝制;2.可能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他虽为大总统,但还是诸多事受到限制且当时的国会里的人各怀心思,无心于国家的发展,所以的一系列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他就想到了古代皇帝的高度集权,加上身边人的怂恿,于是就恢复帝制,后一种说法并无史实根据仅仅是个人看法。

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有很多,而我只是就对他的多变中这三变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我们应该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场,不能以现代的思想去评论他在当时所做的一切决定,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人物的不同的方面和其品德、才能、个性和人际关系。所以看待袁世凯的决定我们应该看看当时所处的环境,作为一名有政治头脑和远见的人,他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肯定对自己有益的,至少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的决定,同时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他,用辩证法的

观点去评价他,这样才公平。


相关内容

  • 辛亥革命的失败
  • 辛亥革命的失败 纵观历史,辛亥革命虽取得一定成果: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失败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孙中山无法领导革命走向成功.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与实力决定着革命前进的路程.拿孙中山与袁世凯作比,孙中山绝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孙中山不是没有实力,他 ...

  •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基础练习教师版
  •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基础练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班级: 姓名:一.基础积累(每题5分 计2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 莅校(lì) 屏息以待(pǐn ɡ) ... B.步履(1ǚ) . C.潇洒(xiāo ...

  • 袁氏当国读后感
  • 篇一:袁氏当国读后感 前几天,读完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有很多感想和启发,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因为工作太忙,心不静,也就迟迟没有动笔. 最近几天,突然又想写点东西,就先把过去要写没写完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这就有了前两篇关于与儿子讨论爱情.友谊和宇宙的文章.本来,还准备写一篇和儿子讨论音 ...

  • 改良与革命
  • 李泽厚有一句话,"我不写五十年以前可写的东西,也不写五十年以后可写的东西.--我只为我的时代而写."五十年前梁启超是保皇党.反革命,绝对不可写,今日的主流话语也没有给梁摘帽改正,这么说来,写这本书似乎应该是五十年之后的事.可是,解玺璋现在就把它写出来了,这,是不是有点太超前? 然 ...

  • 民国时期服装造型的演变
  • 民国时期服装造型的演变 民国初年的服装 民国初年算来只有短短几年,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让人引人瞩目的时间段.因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而1919年"五四"运动又被视作中国近代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发端.同样,其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也是因为在这短短的 ...

  • 瓷器的辩伪
  • 瓷器的辩伪--1 由于钧窑成为近年来收藏界热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北宋钧窑与元金钧窑.由于市场上见到的各类钧窑品比较多,因此,对钧窑的真伪判别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分析北宋钧窑,尤其是官府所用的官钧窑一是各方面专家已经反复研究,再就是学习此知识犹如学习屠龙术,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我在此交流的内容多是关 ...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 华裕芳 (无锡市东亭中学,江苏无锡 摘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成功的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对历史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新课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 ...

  • 秦统一天下,顺了天意,逆了民意
  • 我整理秦始皇的历史,勾画出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一位年幼君王,经历了种种艰难磨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强势明君,尽管遭遇了失败和挫折,他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成为历史聚光灯下的千古一帝.这个形象,阳光向上,可以说是正面投影的光辉形象. 投影出这个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国由分治走向统一的历史运动 ...

  •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 ①半封建是指由过去的"闭关锁国"被迫实行半开放 ②半殖民地是指不少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留居中国 ③半封建是指原来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发展 ④半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