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艺术类专业课考试电视栏目分析焦点访谈

1994年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于1994年4月1日。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节目汉语名称 焦点访谈

节目英语名称 Topics In Focus

节目类型 新闻评论类

制作单位 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 播出方式 直播

播出时间 (首播)每天19:38-19:51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重播)次日3:30-3:43、5:45-5:58在新闻频道播出

《焦点访谈》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在节目形态上,《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2010年6月11日,《焦点访谈》痛批婚恋节目造假,江苏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非诚勿扰》节目被列为反例。

节目改版

1993年底,电视台对《东方时空》栏目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成立新闻评论部,同时筹备在晚间黄金时段创办一个新闻深度评论的日播节目

2013年《焦点访谈》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劳春燕。此外,改版后的节目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在看完首期改版的节目后,许多观众都觉得新版《焦点访谈》亲民时尚,甚至连郭德纲的相声也上了《焦点访谈》。

新年改版

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新主持站着主持

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现任主持人侯丰、敬一丹、劳春燕、李小萌、张泉灵、张羽

曾任主持人白岩松、方宏进、方静、水均益、王志、翟树杰

栏目分析

看定位它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 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看选题原则就是体现了创办者所要求的“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看报道原则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选题者构思精巧地将焦点对准为高校为何要实行收费这样一个沟通讲理的角度,并引鉴了国际惯例上大学都是自费的相关背景,并补充说明了学生如果用功学习,得到的奖学金要比付的费用还多,而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贷学金等等一系列大家关心的问题,起到了为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评说时事、解释背景、缓解矛盾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报道原则上选择角度的重要。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概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报道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焦点访谈》提出了自己的报道原则:

第一,要力求事实准确,记者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偏听偏信。记者要作到冷静的观察,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意识太强。在对有争议的的问题采访时,要听取多方的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在评点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引申发挥,扩大批评面。

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得到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人士的表态或得到他们的更深一步的合作。

第四,问题要有普遍性,做到选题为受众所关心,有典型性。

第五,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

第六,要有结果,给自己和受众一个可回味的空间。

补充

八、 成功的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因:

(1)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

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事实说话” 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性。

(2)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

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

(3)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

《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

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国工作的布局。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就体现了这一点。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

(5)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

(6)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2、主观的内部原因

(1)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

(2)用事实说话

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

(3)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4)平民视角,注重策划

(5)用人制度的改革

九、存在的问题:

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1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1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1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 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3、《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九、 改版:

1、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创建于1994年,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一对中国社会有重要

影响的舆论监督节目,长期以来只是对节目进行了些小的调整。2012年9月开始,央视大规模预告这个老牌新闻节目要进行大改版,改版方向就是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大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并在主持人播报方式、演播室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2013年第一天,《焦点访谈》正式改版了,时长由原先的13分钟增加到了17分钟,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从昨晚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昨晚播出的两个话题都与民生相关,首先是梳理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特别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规。第二个是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回顾2012年,展望2013年。此外,还增加了白岩松、杨禹两位评论员。

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昨晚一个小男孩面对镜头说:“2012年我上学了,太累了,每天要早起,还要写作业,那么难的题……干嘛啊,我才6岁。”这个采访,许多观众大赞很真实,说出了很多小孩的心声。

2、新主持站着主持

除了内容和话题选角上的变化以外,这次《焦点访谈》的包装和主持人的变化也很大。2013年的第一天早上,《焦点访谈》节目组就在网上曝光了节目的新片头,新片头显得很时尚,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在微博上短短半天就有几千条的转发。晚上开播后,新加入的主持人劳春燕更是改变了以往坐着主持的方式,首次站立主持,播报时还用了触屏导播。劳春燕早前主持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

此外,节目内容的包装也很轻松、很亲民。节目内容加入了flash 动画,还有郭德纲的相声出现在节目中,这是以往《焦点访谈》从来没有过的。有观众调侃:“《焦点访谈》是和春晚抢郭德纲亮相央视首秀吗?”不仅如此,在讨论交通新规时,居然举例有人遮挡车牌,车牌号是“亲O 594SB”。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表示当场笑喷了,严肃的节目变得轻松自在了,看起来也更津津有味。

3、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针对《焦点访谈》改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博士表示,《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常江表示,其实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通常要沿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先是观念的松动,然后是形态的调整,最后才能冲破重重阻力,进入到内容层面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是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逐渐积累下来的,到了“质变”的程度。因此,到了2013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应该可以全面进入形态调整的阶段。常江指出,按照国际惯例和趋势来看,下一步形态上的变革应该是将播报类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 和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 整合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杂志。这一思路,其实在观念上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了,但央视内部的权责划分和部门设置等因素,也许会形成阻碍。

4、反应 观众反应两极分化 专家:形式改变不能削弱内容深度

从改版后的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看好这样的改变。也有部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深度性表示出担忧,网友张硕洋称,改版后的节目背离了“焦点”与“访谈”的真理,没有深度,“风格清新淡雅,何必占用黄金时间”。

昨日,记者就《焦点访谈》改版一事采访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韩隽,韩教授说:“1日到3日的三期节目我都看了,第一期看完整体感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新主持加新包装,主题从以前的一期一个变成两到三个,很明显语言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更符合年轻人的语言特性,这都是想增强节目的传播力。看到第二期会感觉选题内容上稍微削弱了一点,但第三期又回归到批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档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老牌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进行改版,寻求创新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形式上的改变一定不能削弱内容上的深度。一定要加强舆论监督,做批评报道。”在谈到改版后的栏目发展趋势,韩隽说:“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档节目监督社会、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和职责。”

1994年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于1994年4月1日。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节目汉语名称 焦点访谈

节目英语名称 Topics In Focus

节目类型 新闻评论类

制作单位 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 播出方式 直播

播出时间 (首播)每天19:38-19:51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重播)次日3:30-3:43、5:45-5:58在新闻频道播出

《焦点访谈》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在节目形态上,《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2010年6月11日,《焦点访谈》痛批婚恋节目造假,江苏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非诚勿扰》节目被列为反例。

节目改版

1993年底,电视台对《东方时空》栏目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成立新闻评论部,同时筹备在晚间黄金时段创办一个新闻深度评论的日播节目

2013年《焦点访谈》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劳春燕。此外,改版后的节目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在看完首期改版的节目后,许多观众都觉得新版《焦点访谈》亲民时尚,甚至连郭德纲的相声也上了《焦点访谈》。

新年改版

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新主持站着主持

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现任主持人侯丰、敬一丹、劳春燕、李小萌、张泉灵、张羽

曾任主持人白岩松、方宏进、方静、水均益、王志、翟树杰

栏目分析

看定位它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 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看选题原则就是体现了创办者所要求的“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看报道原则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选题者构思精巧地将焦点对准为高校为何要实行收费这样一个沟通讲理的角度,并引鉴了国际惯例上大学都是自费的相关背景,并补充说明了学生如果用功学习,得到的奖学金要比付的费用还多,而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贷学金等等一系列大家关心的问题,起到了为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评说时事、解释背景、缓解矛盾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报道原则上选择角度的重要。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概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报道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焦点访谈》提出了自己的报道原则:

第一,要力求事实准确,记者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偏听偏信。记者要作到冷静的观察,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意识太强。在对有争议的的问题采访时,要听取多方的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在评点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引申发挥,扩大批评面。

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得到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人士的表态或得到他们的更深一步的合作。

第四,问题要有普遍性,做到选题为受众所关心,有典型性。

第五,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

第六,要有结果,给自己和受众一个可回味的空间。

补充

八、 成功的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因:

(1)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

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事实说话” 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性。

(2)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

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

(3)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

《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

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国工作的布局。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就体现了这一点。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

(5)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

(6)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2、主观的内部原因

(1)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

(2)用事实说话

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

(3)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4)平民视角,注重策划

(5)用人制度的改革

九、存在的问题:

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1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1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1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 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3、《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九、 改版:

1、让普通人自拍说心声

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创建于1994年,可以说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一对中国社会有重要

影响的舆论监督节目,长期以来只是对节目进行了些小的调整。2012年9月开始,央视大规模预告这个老牌新闻节目要进行大改版,改版方向就是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大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并在主持人播报方式、演播室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2013年第一天,《焦点访谈》正式改版了,时长由原先的13分钟增加到了17分钟,之前每期节目只是一个话题,从昨晚开始就增加到两个话题,未来还将可能会出现3个话题以上。昨晚播出的两个话题都与民生相关,首先是梳理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特别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规。第二个是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回顾2012年,展望2013年。此外,还增加了白岩松、杨禹两位评论员。

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昨晚一个小男孩面对镜头说:“2012年我上学了,太累了,每天要早起,还要写作业,那么难的题……干嘛啊,我才6岁。”这个采访,许多观众大赞很真实,说出了很多小孩的心声。

2、新主持站着主持

除了内容和话题选角上的变化以外,这次《焦点访谈》的包装和主持人的变化也很大。2013年的第一天早上,《焦点访谈》节目组就在网上曝光了节目的新片头,新片头显得很时尚,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在微博上短短半天就有几千条的转发。晚上开播后,新加入的主持人劳春燕更是改变了以往坐着主持的方式,首次站立主持,播报时还用了触屏导播。劳春燕早前主持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

此外,节目内容的包装也很轻松、很亲民。节目内容加入了flash 动画,还有郭德纲的相声出现在节目中,这是以往《焦点访谈》从来没有过的。有观众调侃:“《焦点访谈》是和春晚抢郭德纲亮相央视首秀吗?”不仅如此,在讨论交通新规时,居然举例有人遮挡车牌,车牌号是“亲O 594SB”。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表示当场笑喷了,严肃的节目变得轻松自在了,看起来也更津津有味。

3、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针对《焦点访谈》改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博士表示,《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这一变化释放出电视新闻改革的信号。

常江表示,其实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通常要沿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先是观念的松动,然后是形态的调整,最后才能冲破重重阻力,进入到内容层面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是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逐渐积累下来的,到了“质变”的程度。因此,到了2013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变化应该可以全面进入形态调整的阶段。常江指出,按照国际惯例和趋势来看,下一步形态上的变革应该是将播报类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 和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 整合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杂志。这一思路,其实在观念上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了,但央视内部的权责划分和部门设置等因素,也许会形成阻碍。

4、反应 观众反应两极分化 专家:形式改变不能削弱内容深度

从改版后的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看好这样的改变。也有部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深度性表示出担忧,网友张硕洋称,改版后的节目背离了“焦点”与“访谈”的真理,没有深度,“风格清新淡雅,何必占用黄金时间”。

昨日,记者就《焦点访谈》改版一事采访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韩隽,韩教授说:“1日到3日的三期节目我都看了,第一期看完整体感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新主持加新包装,主题从以前的一期一个变成两到三个,很明显语言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更符合年轻人的语言特性,这都是想增强节目的传播力。看到第二期会感觉选题内容上稍微削弱了一点,但第三期又回归到批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档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老牌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进行改版,寻求创新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形式上的改变一定不能削弱内容上的深度。一定要加强舆论监督,做批评报道。”在谈到改版后的栏目发展趋势,韩隽说:“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档节目监督社会、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和职责。”


相关内容

  • 广播电视编导试题
  • 1.中国戏曲学院影视编导 初试是口试.从两张照片中,任选一副,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作个分析,编讲一个故事,用五分钟的时间说.考试一共六分钟. 复试是写影片分析<马背上的法庭> 2.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笔试试题 观看电视散文<边城印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

  •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类
  • 2013年艺术类招生简章 目 录 一.院校概况 .......................................................................................... 2 二.专业介绍 .......................... ...

  • 天津师范大学相声市场的调查报告2013;doc
  • 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相声市场调查报告首届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关于相声市场的调查报告<相声市场调查>课题调研小组 天津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2010 年 4 月 12 日第 1 页 共 41 页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相声市场调查报告摘要相声是我国 ...

  • 2016年综艺节目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中国综艺节目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 告(2016年) 报告编号:161555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 ...

  • 中国综艺节目行业研究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3武汉体院艺术表演招生评分标准
  • 表演专业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 (武术表演) 一.测试指标与所占分值 (一)定量指标及比重 1.基本形态(身高.外貌.气质) (20分) 2.劈 叉 (10分) 3.转 肩 (10分) 4.立定跳远 (10分) (二)定性指标及比重 1.专项技术能力 (50分) 基本功.各种拳术或器械串编的套路:散打中 ...

  • 2013年市委宣传部长述职报告
  • 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做好xx年盟市厅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准备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现对自己xx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及自身建设情况做如下述职: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高扬主旋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一是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从清华、北大等院 ...

  • 云南师范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学 校 简 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 ...

  •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Live reporting in Television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选修课 [学分数]1 [先修课程] [学时数]20 [编写日期]2011年5月 [适用专业]非影视或广播电视专业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简介:电视现场报道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