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作业答案

第一专题

一、教学指导P34

二、教学指导P34

三、货币有哪些具体形式?

答:货币形式演进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四种形式。

四、信用是怎样产生的?其发展状况如何?

答:原始社会初期没有信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因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出于生存或其他需要,贫穷的人向富裕的人借贷,这就产生了早期的信用。信用产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资本主义以前的信用是高利贷信用,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其特点是利率高、剥削重和非生产性,其借贷的客体是实物为主货币为辅。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信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利率符合了平均利润率的要求,借贷的客体是以货币为主以实物为辅,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也称之为现代信用。

五、教学指导P36

第二专题 金融机构体系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怎样的?

答: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一类是货币当局,即中国人民银行。第二类是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第三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公司、财务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类是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侨资、中外合资的银行、财务公司、保险机构等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业务分支机构及驻华代表处。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也可以说中央银行是具有银行特征的国家机关。

首先,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中央银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政府在金融领域内的代理人,负责制定和组织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履行着国家管理经济的部分职能,因而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

其次,中央银行具有银行的一些特征。中央银行的业务包括办理存款、贷款和

结算业务等。中央银行的日常金融管理是通过自身拥有的经济力量,对金融和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来实现的。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职能的特殊性,具体职能有:

(1)发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货币的发行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干预经济提供了资金力量。同时,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必须保持货币流通顺畅与稳定。

(2)银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关系,而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中央银行把普通的金融机构作为自己的客户,为它们提供“存、放、汇”,中央银行在为普通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能对它们的活动施加影响,具体表现在:集中存放款准备金、组织全国的清算和最后贷款人。

(3)国家的银行。又称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作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办理政府在金融方面的事务。具体包括:代理国库,代理发行国家债券,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代理国家持有、管理和经营黄金和外汇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全国的金融活动以及作为政府国际金融活动的代表参加组织、会议,充当顾问和参谋。

四、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的业务有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有:

(1)自有资本,主要包括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2)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3)其他负债,主要有同业拆借、回购协议、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中间业务中临时的资金占用等。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资金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一般有四个方面:(1)现金资产;(2)贷款(包括贴现);(3)证券投资;(4)其他资产。贷款(包括贴现)和证券投资是赢利资产,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只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为顾客提供各类服务。

表外业务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因而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负债的业务。

五、商业银行的管理是怎样的?

答:银行的经营活动要受一定的经营理论的指导。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

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主动权在客户手上,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在银行手上,这样,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就放在资产方面。资产管理的重点是流动性管理。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即认为银行放款应该是短期商业性的,并有真实商业票据为凭据。因为这种贷款具有自动清偿性质,既符合流动性要求,又能带来适当的收益。在此理论影响下,银行只发放短期易变现的贷款。

第二阶段是可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动能力。把可用资金的一部分投放于能在二级市场出售的证券上,是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的。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可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把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了证券上。

第三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它认为,放款的偿还是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的,所以,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确定放款计划,安排放款的到期日,银行就能保持规律性的现金流人,维持高度的流动性。预期收入理论强调了贷款偿还与未来收入的关系,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向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不动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以及设备租赁等方面的扩展。

以上三种资产管理理论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各种理论都为银行的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到负债方面,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向外借款来得到。银行无需经常保持大量的准备资产,完全可以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高收益的资产上去,而一旦需要周转资金,则可向外筹借。

这种理论的运用改变了银行过去按照已有的负债来调整资产以适应之的做法,银行开始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让负债去适应和支持资产。但是这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借款成本通常要比存款利率高;②增加了经营风险,当银行不能从市场借到相应的资金时,就可能陷入困难,而市场是变幻难测的;③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短期资金来源比重增大,借短放长的问题日趋严重,银行不注意补充自有资本,风险增加了。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目前流行的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只有根据经济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均衡,为银行谋

取最大利润。而单纯的资产管理过于偏重安全和流动,往往以牺牲赢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经营;单纯的负债管理过于强调依赖外部借款,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它们都带有一定的偏向。一种把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管理才是更有效率的管理。

六、非金融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公司、财务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专题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交易对象、交易主体、交易工具及交易价格。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是怎样划分的?

答: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系统,包含许多具体的、相互独立但双有紧密联系的市场,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以金融交易的期限为标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之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短期资金需要,主要包括短期存贷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债券市场、CD 等短期融资工具市场。

资本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要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主要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又分为债券和股票市场)。

2、按金融交易标的物的性质,可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3、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金融市场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4、按融资方式,可分为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5、按金融工具的交易程序,可公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6、按有无固定场所,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7、按金融政治地理区域,金融市场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三、金融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①按期限长短划分、有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前者期限短,一般为1年以下,如商业票据、短期公债、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后者期限长,一般为1年以上,如股票、企业债券、国库券等。

②按发行机构划分,有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前看如政府、企业发行或签署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公司股票等;后者如银行或其他主融机构发行或签发的金融债券、银行票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人寿保险单和支票等。

③按投资人是否掌握所投资产品的所有权划分,可分为债权凭证与股权凭证。 ④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有股票、债券等投资筹资工具和期货合约、期权合约等保值投机工具等。

四、货币市场是怎样构成的?

答:货币市场也叫短期资金市场,是专门融通资金、实现短期借贷的市场。货币市场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融资偿还期限短。第二、交易目的单一。第三、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流通性。

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四个子市场构成。

五、教材P 85

六、股票市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第四专题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一、怎样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答:货币需求是一种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客观实际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 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在货币经济下,由于货币是一种财富的代表,如果没有限制条件,人们持有它的意愿或欲望可能是无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有限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持有货币需求的动机、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以及数量决定的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以及一个经济主体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货币需求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1)从宏观层面上看,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资源约束和经济制度约束下,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属于这种类型。

(2)从微观层面上看,货币是一种资产。也就是说,它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

实物资产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它还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从这一角度出发,货币需求是指有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在一定的财务约束下,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是经济主体在进行资产选择后,在其认为的资产组台最佳水平上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和行为。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2)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3)取得信贷的方便和有把握程度,取得信贷比较方便,则货币需求减少,反之货币需求增加;

(4)对未来进款的预期,未来进款量与现实货币需求负相关;

(5)对价格的预期,未来价格水平与现实货币需求负相关;

(6)替代资产性质和多样性,替代资产品种多,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好,则货币需求少,反之,货币需求多。

(7)经济社会支付体系状况,支付环节多则货币需求量大,支付环节少则货币需求量小。

三、货币供给过程是怎样的?

货币供给的过程

由于货币供应量包括通货与存款货币,货币供给的过程也分解为通货供给和存款货币供给两个环节。

通货供给

通常包括三个步骤:①由一国货币当局下属的印制部门(隶属于中央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印刷和铸造通货;②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经营活动而需要通货进行支付时,便按规定程序通知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运出通货,并相应贷给商业银行帐户;③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兑现方式对客户进行支付,将通货注入流通,供给到非银行部门手中。

特点:①通货虽然由中央银行供给,但中央银行并不直接把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而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借助于存款兑现途径间接将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②由于通货供给在程序上是经由商业银行的客户兑现存款的途径实现的,因此通货的供给数量完全取决于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非银行部门有权随时将所持存款兑现为通货,商业银行有义务随时满足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兑现需求。如果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就会因其不能履行保证清偿的法定义务,而被迫停业或破产。

上述通货供给是就扩张过程而言的,从收缩过程说明通货供给,程序正好相反

存款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有多种类型,其中究竟哪些属于存款货币,而应当归

入货币供应量之中尚无定论。但公认活期存款属于存款货币。

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通货一样,充当完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款者可据以签发支票进行购买、支付和清偿债务。因此,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投资以后,一般并不立即提现,而是把所得到的款项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之中,以便随时据以签发支票。这样,商业银行在对客户放款和投资时,就可以直接贷入客户的活期存款。所以,商业银行一旦获得相应的准备金,就可以通过帐户的分录使自己的资产(放款与投资)和负债(活期存款)同时增加。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即使每家商业银行只能贷出它所收受的存款的一部分,全部商业银行却能把它们的贷款与投资扩大为其所收受的存款的许多倍。换言之,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一旦中央银行供给的基础货币被注入商业银行内,为某一商业银行收受为活期存款,在扣除相应的存款准备金之后,就会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辗转使用,从而最终被放大为多倍的活期存款。

四、货币均衡包括哪些内容?(教学指导48页)

五、通货膨胀的成因是什么?

答:(1)需求拉上说。需求拉上说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的根源。它的基本要点是:假定在生产量或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变动,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需求拉动了价格水平的上涨。通俗地讲,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这一理论又有两种形态:

其一,为过度需求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货币数量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则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量的增加,而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显著上升;但是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不能引起就业和产量的增加,而只能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其二,为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视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唯一因素,且认为货币数量的任何增加都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在“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中,解释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论。

(2)成本推动说。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因分析者们认为,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三是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推进。因此,供给或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察。

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这种理论是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为维持赢利水平就会引发的物价上涨,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工资一价格螺旋机制。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另一成因是利润的推进。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卖主就有可能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以赚取垄断利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属西方经济学中第二代通货膨胀理论,它的理论基点是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①以一国国内的封闭经济条件为背景来进行分析。结构理论者认为,经济部门可以总的分为两大类:扩展中的部门和停滞衰退的部门。前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得较快,后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各部门工人要求“公平性原则”,即要求在工资报酬方面一视同仁。但由于后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这样对全社会来说就形成了货币工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况,结果造成通货膨胀。

②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背景下,研究结构性通货

膨胀,强调通货膨胀的输人性,即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散。该理论模型通称“北欧模型”,它的理论分析对象是小型开放经济。

“北欧模型”亦将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联系的部门,如制造加工业等;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北欧模型”的基本论点: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大体等同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开放部门的任何工资增加将会导致非开放部门的工资率相应增加,趋于划一,非开放部门的产品按成本加利润的定价,必然引起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六、通货紧缩的成因是什么?

答:(1)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2)有效需求不足。

(3)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

(4)本币汇率高估,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

(5)供给结构不合理。

七、教学指导P50、51

第五专题 货币政策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目标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来说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是矛盾的,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是矛盾的,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是矛盾的,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也是矛盾关系。

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其操作原理如何?

答: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在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1、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及市场货币供求的金融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①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准备金以及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货款量和货币供应量。当再贴现率上升时,商业银行收缩信用,货币供应量减少;当再贴现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货币供应量增加。②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一是可以规定并及时调整可用于贴现的票据种类,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可以对再贴现的票据进行分类,实行差别再贴现率,从而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③ 再贴现政策的告示效应。中央银行通过升降再贴现率,启发社会公众自主调节信用需求,从而影响一国经济。再贴现率上升时,预示社会公众减少未来对资金的需求;再贴现率下降时,预示社会公众增加未来对资金的需求。

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还具有调节货币供应总量,货币供给构成的灵活性和微调性。 缺点: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并不能强迫或阻止其贴现行为;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对贴现窗口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再贴现政策只

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再贴现率如果经常变动,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2、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凭借法律授权规定、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信贷构成,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金融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①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有影响。准备率提高,货币乘数减少,银行存款创造信用的规模就减少,就会收缩经济。反之,就会扩张经济。

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超额准备金有影响。准备率提高,超额准备金就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下降。反之,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增大。③ 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社会公众信用需求预期。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缺点:准备率变动对经济震动太大,且法定准备率提高易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为了影响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①直接影响利率水平高低和利率结构变化。大量买进有价证券,推动证券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对经济产生扩张影响;反之则对经济有收缩作用。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同时购入或卖出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券,可以达到调节利率结构的目的。

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权,操作规模大小可以完全控制;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也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可以微调,该政策工具可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一旦发现错误可以立即逆向操作。

缺点:公开市场操作技术性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有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

消费品的销售融资进行控制,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着眼于抑制过度投机、稳定证券市场而对证券交易保证金限额进行规定。

(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为抑制房地产投机、针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4)优惠利率:指中央银行着眼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针对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鼓励其发展。

(5)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运用行政命令等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直接进行控制。

(6)间接信用的控制:指中央银行采用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间接措施影响银行的信用创造。

信用工具的操作原理: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哪些?

答: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是:

(1)相关性,即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

(2)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该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3)可测性,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能够数量化,且数字资料容易获得,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定量分析。

(4)抗干扰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应当尽量不受或少受非货币政策性因素的干扰。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体系包括:(近期指标)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远期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五、怎样衡量货币政策效应?

答: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一是要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要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对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和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第一专题

一、教学指导P34

二、教学指导P34

三、货币有哪些具体形式?

答:货币形式演进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四种形式。

四、信用是怎样产生的?其发展状况如何?

答:原始社会初期没有信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因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出于生存或其他需要,贫穷的人向富裕的人借贷,这就产生了早期的信用。信用产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资本主义以前的信用是高利贷信用,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其特点是利率高、剥削重和非生产性,其借贷的客体是实物为主货币为辅。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信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利率符合了平均利润率的要求,借贷的客体是以货币为主以实物为辅,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也称之为现代信用。

五、教学指导P36

第二专题 金融机构体系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怎样的?

答: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一类是货币当局,即中国人民银行。第二类是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第三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公司、财务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类是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侨资、中外合资的银行、财务公司、保险机构等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业务分支机构及驻华代表处。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也可以说中央银行是具有银行特征的国家机关。

首先,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中央银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政府在金融领域内的代理人,负责制定和组织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履行着国家管理经济的部分职能,因而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

其次,中央银行具有银行的一些特征。中央银行的业务包括办理存款、贷款和

结算业务等。中央银行的日常金融管理是通过自身拥有的经济力量,对金融和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来实现的。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职能的特殊性,具体职能有:

(1)发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货币的发行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干预经济提供了资金力量。同时,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必须保持货币流通顺畅与稳定。

(2)银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关系,而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中央银行把普通的金融机构作为自己的客户,为它们提供“存、放、汇”,中央银行在为普通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能对它们的活动施加影响,具体表现在:集中存放款准备金、组织全国的清算和最后贷款人。

(3)国家的银行。又称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作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办理政府在金融方面的事务。具体包括:代理国库,代理发行国家债券,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代理国家持有、管理和经营黄金和外汇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全国的金融活动以及作为政府国际金融活动的代表参加组织、会议,充当顾问和参谋。

四、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的业务有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有:

(1)自有资本,主要包括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2)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3)其他负债,主要有同业拆借、回购协议、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中间业务中临时的资金占用等。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资金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一般有四个方面:(1)现金资产;(2)贷款(包括贴现);(3)证券投资;(4)其他资产。贷款(包括贴现)和证券投资是赢利资产,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只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为顾客提供各类服务。

表外业务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因而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负债的业务。

五、商业银行的管理是怎样的?

答:银行的经营活动要受一定的经营理论的指导。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

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主动权在客户手上,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在银行手上,这样,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就放在资产方面。资产管理的重点是流动性管理。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即认为银行放款应该是短期商业性的,并有真实商业票据为凭据。因为这种贷款具有自动清偿性质,既符合流动性要求,又能带来适当的收益。在此理论影响下,银行只发放短期易变现的贷款。

第二阶段是可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动能力。把可用资金的一部分投放于能在二级市场出售的证券上,是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的。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可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把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了证券上。

第三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它认为,放款的偿还是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的,所以,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确定放款计划,安排放款的到期日,银行就能保持规律性的现金流人,维持高度的流动性。预期收入理论强调了贷款偿还与未来收入的关系,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向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不动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以及设备租赁等方面的扩展。

以上三种资产管理理论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各种理论都为银行的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到负债方面,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向外借款来得到。银行无需经常保持大量的准备资产,完全可以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高收益的资产上去,而一旦需要周转资金,则可向外筹借。

这种理论的运用改变了银行过去按照已有的负债来调整资产以适应之的做法,银行开始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让负债去适应和支持资产。但是这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借款成本通常要比存款利率高;②增加了经营风险,当银行不能从市场借到相应的资金时,就可能陷入困难,而市场是变幻难测的;③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短期资金来源比重增大,借短放长的问题日趋严重,银行不注意补充自有资本,风险增加了。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目前流行的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只有根据经济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均衡,为银行谋

取最大利润。而单纯的资产管理过于偏重安全和流动,往往以牺牲赢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经营;单纯的负债管理过于强调依赖外部借款,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它们都带有一定的偏向。一种把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管理才是更有效率的管理。

六、非金融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公司、财务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专题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交易对象、交易主体、交易工具及交易价格。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是怎样划分的?

答: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系统,包含许多具体的、相互独立但双有紧密联系的市场,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以金融交易的期限为标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之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短期资金需要,主要包括短期存贷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债券市场、CD 等短期融资工具市场。

资本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要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主要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又分为债券和股票市场)。

2、按金融交易标的物的性质,可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3、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金融市场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4、按融资方式,可分为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5、按金融工具的交易程序,可公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6、按有无固定场所,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7、按金融政治地理区域,金融市场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三、金融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①按期限长短划分、有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前者期限短,一般为1年以下,如商业票据、短期公债、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后者期限长,一般为1年以上,如股票、企业债券、国库券等。

②按发行机构划分,有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前看如政府、企业发行或签署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公司股票等;后者如银行或其他主融机构发行或签发的金融债券、银行票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人寿保险单和支票等。

③按投资人是否掌握所投资产品的所有权划分,可分为债权凭证与股权凭证。 ④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有股票、债券等投资筹资工具和期货合约、期权合约等保值投机工具等。

四、货币市场是怎样构成的?

答:货币市场也叫短期资金市场,是专门融通资金、实现短期借贷的市场。货币市场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融资偿还期限短。第二、交易目的单一。第三、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流通性。

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四个子市场构成。

五、教材P 85

六、股票市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第四专题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一、怎样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答:货币需求是一种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客观实际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 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在货币经济下,由于货币是一种财富的代表,如果没有限制条件,人们持有它的意愿或欲望可能是无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有限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持有货币需求的动机、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以及数量决定的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以及一个经济主体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货币需求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1)从宏观层面上看,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资源约束和经济制度约束下,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属于这种类型。

(2)从微观层面上看,货币是一种资产。也就是说,它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

实物资产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它还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从这一角度出发,货币需求是指有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在一定的财务约束下,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是经济主体在进行资产选择后,在其认为的资产组台最佳水平上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和行为。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2)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3)取得信贷的方便和有把握程度,取得信贷比较方便,则货币需求减少,反之货币需求增加;

(4)对未来进款的预期,未来进款量与现实货币需求负相关;

(5)对价格的预期,未来价格水平与现实货币需求负相关;

(6)替代资产性质和多样性,替代资产品种多,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好,则货币需求少,反之,货币需求多。

(7)经济社会支付体系状况,支付环节多则货币需求量大,支付环节少则货币需求量小。

三、货币供给过程是怎样的?

货币供给的过程

由于货币供应量包括通货与存款货币,货币供给的过程也分解为通货供给和存款货币供给两个环节。

通货供给

通常包括三个步骤:①由一国货币当局下属的印制部门(隶属于中央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印刷和铸造通货;②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经营活动而需要通货进行支付时,便按规定程序通知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运出通货,并相应贷给商业银行帐户;③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兑现方式对客户进行支付,将通货注入流通,供给到非银行部门手中。

特点:①通货虽然由中央银行供给,但中央银行并不直接把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而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借助于存款兑现途径间接将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②由于通货供给在程序上是经由商业银行的客户兑现存款的途径实现的,因此通货的供给数量完全取决于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非银行部门有权随时将所持存款兑现为通货,商业银行有义务随时满足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兑现需求。如果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就会因其不能履行保证清偿的法定义务,而被迫停业或破产。

上述通货供给是就扩张过程而言的,从收缩过程说明通货供给,程序正好相反

存款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有多种类型,其中究竟哪些属于存款货币,而应当归

入货币供应量之中尚无定论。但公认活期存款属于存款货币。

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通货一样,充当完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款者可据以签发支票进行购买、支付和清偿债务。因此,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投资以后,一般并不立即提现,而是把所得到的款项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之中,以便随时据以签发支票。这样,商业银行在对客户放款和投资时,就可以直接贷入客户的活期存款。所以,商业银行一旦获得相应的准备金,就可以通过帐户的分录使自己的资产(放款与投资)和负债(活期存款)同时增加。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即使每家商业银行只能贷出它所收受的存款的一部分,全部商业银行却能把它们的贷款与投资扩大为其所收受的存款的许多倍。换言之,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一旦中央银行供给的基础货币被注入商业银行内,为某一商业银行收受为活期存款,在扣除相应的存款准备金之后,就会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辗转使用,从而最终被放大为多倍的活期存款。

四、货币均衡包括哪些内容?(教学指导48页)

五、通货膨胀的成因是什么?

答:(1)需求拉上说。需求拉上说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的根源。它的基本要点是:假定在生产量或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变动,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需求拉动了价格水平的上涨。通俗地讲,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这一理论又有两种形态:

其一,为过度需求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货币数量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则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量的增加,而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显著上升;但是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不能引起就业和产量的增加,而只能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其二,为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视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唯一因素,且认为货币数量的任何增加都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在“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中,解释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论。

(2)成本推动说。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因分析者们认为,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三是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推进。因此,供给或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察。

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这种理论是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为维持赢利水平就会引发的物价上涨,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工资一价格螺旋机制。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另一成因是利润的推进。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卖主就有可能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以赚取垄断利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属西方经济学中第二代通货膨胀理论,它的理论基点是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①以一国国内的封闭经济条件为背景来进行分析。结构理论者认为,经济部门可以总的分为两大类:扩展中的部门和停滞衰退的部门。前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得较快,后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各部门工人要求“公平性原则”,即要求在工资报酬方面一视同仁。但由于后一类部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这样对全社会来说就形成了货币工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况,结果造成通货膨胀。

②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背景下,研究结构性通货

膨胀,强调通货膨胀的输人性,即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散。该理论模型通称“北欧模型”,它的理论分析对象是小型开放经济。

“北欧模型”亦将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联系的部门,如制造加工业等;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北欧模型”的基本论点: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大体等同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开放部门的任何工资增加将会导致非开放部门的工资率相应增加,趋于划一,非开放部门的产品按成本加利润的定价,必然引起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六、通货紧缩的成因是什么?

答:(1)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2)有效需求不足。

(3)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

(4)本币汇率高估,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

(5)供给结构不合理。

七、教学指导P50、51

第五专题 货币政策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目标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来说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是矛盾的,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是矛盾的,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是矛盾的,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也是矛盾关系。

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其操作原理如何?

答: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在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1、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及市场货币供求的金融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①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准备金以及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货款量和货币供应量。当再贴现率上升时,商业银行收缩信用,货币供应量减少;当再贴现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货币供应量增加。②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一是可以规定并及时调整可用于贴现的票据种类,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可以对再贴现的票据进行分类,实行差别再贴现率,从而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③ 再贴现政策的告示效应。中央银行通过升降再贴现率,启发社会公众自主调节信用需求,从而影响一国经济。再贴现率上升时,预示社会公众减少未来对资金的需求;再贴现率下降时,预示社会公众增加未来对资金的需求。

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还具有调节货币供应总量,货币供给构成的灵活性和微调性。 缺点: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并不能强迫或阻止其贴现行为;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对贴现窗口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再贴现政策只

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再贴现率如果经常变动,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2、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凭借法律授权规定、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信贷构成,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金融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①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有影响。准备率提高,货币乘数减少,银行存款创造信用的规模就减少,就会收缩经济。反之,就会扩张经济。

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超额准备金有影响。准备率提高,超额准备金就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下降。反之,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增大。③ 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社会公众信用需求预期。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缺点:准备率变动对经济震动太大,且法定准备率提高易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为了影响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①直接影响利率水平高低和利率结构变化。大量买进有价证券,推动证券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对经济产生扩张影响;反之则对经济有收缩作用。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同时购入或卖出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券,可以达到调节利率结构的目的。

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权,操作规模大小可以完全控制;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也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可以微调,该政策工具可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一旦发现错误可以立即逆向操作。

缺点:公开市场操作技术性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有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

消费品的销售融资进行控制,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着眼于抑制过度投机、稳定证券市场而对证券交易保证金限额进行规定。

(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为抑制房地产投机、针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4)优惠利率:指中央银行着眼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针对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鼓励其发展。

(5)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运用行政命令等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直接进行控制。

(6)间接信用的控制:指中央银行采用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间接措施影响银行的信用创造。

信用工具的操作原理: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哪些?

答: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是:

(1)相关性,即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

(2)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该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3)可测性,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能够数量化,且数字资料容易获得,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定量分析。

(4)抗干扰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应当尽量不受或少受非货币政策性因素的干扰。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体系包括:(近期指标)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远期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五、怎样衡量货币政策效应?

答: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一是要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要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对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和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相关内容

  • 16春东财[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在线作业二
  • 东财<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计算折旧和摊销累计额占经营中所获现金的比重, . 折旧摊销影响比率 . 现金充足量 . 现金流量利润率 . 经营指数 正确答案: 2. ()是指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够按照企业的预期目标进行运转的质量 ...

  • 中石油网教货币银行学第二次作业
  • 中石油网教货币银行学第二次作业 第1题 按资金的偿还期限分,金融市场可分为()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考察学生对金融市场按照时间分类的把握 第2题 按照金融资产的新旧程度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考察学生对金 ...

  • 川大[金融法实务]17春在线作业1
  • 2017秋春川大<金融法实务>17春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张某向王某借款1万元,约定年息为15%,并由李某提供了保证.现王某欲将该债权移转给宋某,在原保证合同对债权转移并无任何约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选项所述的内容是正确的? A. 如果该债权发生 ...

  • 东财[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在线作业三17春
  • 东财<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在线作业三17春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D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V 1. 与金融企业产品及产品的营销作业无直接消耗关系,是产品经营中的固定成本的费用是( ). A. 营运费用 B. 管理费用 C. 营业费用 D. ...

  • 电大[金融基础知识]作业(含答案)1
  • [金融基础知识]作业(含答案)1 [金融基础知识]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金融: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 ...

  • 2012年春期电大金融基础知识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 2012 年春期金融基础知识平时作参考答案 第 1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金融: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 为金融.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 .市场参与者(中 介机 ...

  • 国际金融实务作业答案
  • <国际金融实务>作业答案 外汇汇率 ●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1.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直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币表示的汇票.支票.本票.银行存款凭证和邮政储昔凭证等.广义的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它还可包括外币有价证券 ...

  • 西南大学2015金融学大作业答案
  •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 类别: 姓名: 网教 层次: 专升本 专业:会计学 [0778 四 五 证券及其发行的种类,数量与方式决定着二级市场上流通证券的规模. 结构与速度,而二级市场作为 证券买卖的场所,对一级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职能. 答:提供 ...

  • 中级财务管理
  • 一.单项选择题 1.某集团规定,各所属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必须报企业总部批准,这则规定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体制的( ). A.集中筹资.融资权 B.集中用资.担保权 C.集中固定资产购置权 D.集中投资权 2.下列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中企业对员工责任的是( ). A.完善工会.职工董事和职工监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华师在线作业
  •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