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也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由于姬旦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祗。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苦,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司空,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过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才智和学问,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政局的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使他不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许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聃(老子)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当时齐国的臣子陈恒把持着齐国的实权,不安于臣子的本分,有篡夺政权的危险。所以孔子回答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相应的礼制。齐景公非常赞赏,并且感动地说,假如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父不像个父,子不像个子,即使国家非常富有,能够由我享用吗?齐景公准备封给孔子一块土地,任用他作齐国的官。但是当时齐国的大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晏婴反对孔子,认为孔子主张的那套礼仪制度繁琐难学,不是治国的当务之急。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孔子到卫国,卫国按他在鲁国的级别付给他俸禄。但是有人在君主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他又离开了卫国。他要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把孔子当成曾经危害过他们的阳虎,于是把孔子囚禁起来。孔子派人向卫国大臣宁武子求救,才得以脱险。有一次他经过宋国,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遭到宋国军事长官的谋害,几乎送掉性命。到郑国,其狼狈的样子被郑国人形容为像一只丧失了主人的狗。他在陈国住了三年,由于陈国经常遭受侵略,他又不得不离开。后来他又到了蔡国,当时的大国楚国听说孔子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就派人聘请他,他也准备前去。蔡国的臣子们怕他到楚国会危害蔡国,于是把他围困起来,断绝了粮食供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几乎被饿死。后来楚国派兵来救,孔子才脱离危险。有两个背叛主人的家臣,想请孔子去协助他们,孔子也准备前去。有个弟子不满意地质问道:你过去说

过,不和坏人来往,为什么要到他们那里去?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不是一只没用的葫芦,只配挂在那里而不能吃。我应该做事。当年周文王有一小块土地做根据地,最后取得了整个天下。如果他们能够用我,我也要借助他们,实行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孔子最终在哪里都没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学生冉有做鲁国大臣季康子的家臣,率领军队打败了齐国。季康子问他,跟谁学的军事?冉有说是跟孔子学的。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请回了孔子。这样,14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当时的政治情况是,各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诸侯国中,大夫(诸侯的臣子)又不听诸侯的号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们的家臣把持权力。这整个是一个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乱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坚决站在君主一方,维护君主的地位,反对臣子们冒犯君主,制造动乱。他在作大司寇期间,曾拆毁了把持鲁国政权的季氏家族超过礼制规定所修建的坚固城池。他在晚年,齐国的臣子陈氏果然篡夺了政权,并杀死了齐国的君主,于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鲁国国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请求

出兵讨伐陈姓的齐国。卫国发生内乱,父子争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许多在卫国做官,问孔子应该如何办?孔子回答,应该首先确定名分,名分确定了,才好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自觉地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

当时的社会动乱,集中表现在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们都纷纷违背礼制,诸侯要用天子的规格,大夫要用诸侯的规格,而大夫的家臣则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权力,制造动乱。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礼崩乐坏”。礼乐的崩坏又首先表现于祭祀礼仪的破坏。比如说,依照礼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鲁国仅仅是个诸侯,却用天子的礼乐祭祀上帝。虽然,这是经过周天子特别批准的,但是后来的儒者们认为,这也是不应该的。鲁国如此,其他诸侯有条件时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国,刚刚被封为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为上帝进行祭祀,后来又祭祀其他被奉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国如此,别国也不甘落后,齐国、楚国、魏国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来。诸侯如此,大夫们也不示弱。依照礼制,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国境之内的名山大川,但是鲁国的大夫季氏却去祭祀鲁国境内的泰山。孔子批评说,泰山神是懂得礼制的,决不会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礼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时,诸侯们都来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词有“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但是季氏仅仅是个大夫,他们在祭祖时也唱着“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孔子愤慨地说,他们家有什么资格唱这样的歌!

但是,如果能够在大局上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即使在细节上有些不守礼制,孔子也能加以容忍,并且给予最高的评价。依孔子的标准,“仁人”是对人的最高评价,在古代和当时的许多著名人物中,孔子很少称他们为仁人。而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管仲,也有违背礼制的行为,置的屏壁和放置酒具的台子。但是由于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并立约共同尊奉周天子,使天下从根本上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所以孔子认为,管仲可以算是一个仁人。

在所有的礼制之中,孔子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帝并由祖宗陪祭的柿礼。这是当时最隆重的礼仪,也是最能显示人的身分、地位和政治秩序的礼仪,所以孔子认为,假如懂得了棉礼,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

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也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由于姬旦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祗。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苦,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司空,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过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才智和学问,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政局的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使他不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许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聃(老子)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当时齐国的臣子陈恒把持着齐国的实权,不安于臣子的本分,有篡夺政权的危险。所以孔子回答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相应的礼制。齐景公非常赞赏,并且感动地说,假如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父不像个父,子不像个子,即使国家非常富有,能够由我享用吗?齐景公准备封给孔子一块土地,任用他作齐国的官。但是当时齐国的大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晏婴反对孔子,认为孔子主张的那套礼仪制度繁琐难学,不是治国的当务之急。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孔子到卫国,卫国按他在鲁国的级别付给他俸禄。但是有人在君主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他又离开了卫国。他要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把孔子当成曾经危害过他们的阳虎,于是把孔子囚禁起来。孔子派人向卫国大臣宁武子求救,才得以脱险。有一次他经过宋国,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遭到宋国军事长官的谋害,几乎送掉性命。到郑国,其狼狈的样子被郑国人形容为像一只丧失了主人的狗。他在陈国住了三年,由于陈国经常遭受侵略,他又不得不离开。后来他又到了蔡国,当时的大国楚国听说孔子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就派人聘请他,他也准备前去。蔡国的臣子们怕他到楚国会危害蔡国,于是把他围困起来,断绝了粮食供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几乎被饿死。后来楚国派兵来救,孔子才脱离危险。有两个背叛主人的家臣,想请孔子去协助他们,孔子也准备前去。有个弟子不满意地质问道:你过去说

过,不和坏人来往,为什么要到他们那里去?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不是一只没用的葫芦,只配挂在那里而不能吃。我应该做事。当年周文王有一小块土地做根据地,最后取得了整个天下。如果他们能够用我,我也要借助他们,实行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孔子最终在哪里都没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学生冉有做鲁国大臣季康子的家臣,率领军队打败了齐国。季康子问他,跟谁学的军事?冉有说是跟孔子学的。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请回了孔子。这样,14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当时的政治情况是,各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诸侯国中,大夫(诸侯的臣子)又不听诸侯的号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们的家臣把持权力。这整个是一个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乱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坚决站在君主一方,维护君主的地位,反对臣子们冒犯君主,制造动乱。他在作大司寇期间,曾拆毁了把持鲁国政权的季氏家族超过礼制规定所修建的坚固城池。他在晚年,齐国的臣子陈氏果然篡夺了政权,并杀死了齐国的君主,于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鲁国国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请求

出兵讨伐陈姓的齐国。卫国发生内乱,父子争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许多在卫国做官,问孔子应该如何办?孔子回答,应该首先确定名分,名分确定了,才好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自觉地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

当时的社会动乱,集中表现在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们都纷纷违背礼制,诸侯要用天子的规格,大夫要用诸侯的规格,而大夫的家臣则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权力,制造动乱。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礼崩乐坏”。礼乐的崩坏又首先表现于祭祀礼仪的破坏。比如说,依照礼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鲁国仅仅是个诸侯,却用天子的礼乐祭祀上帝。虽然,这是经过周天子特别批准的,但是后来的儒者们认为,这也是不应该的。鲁国如此,其他诸侯有条件时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国,刚刚被封为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为上帝进行祭祀,后来又祭祀其他被奉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国如此,别国也不甘落后,齐国、楚国、魏国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来。诸侯如此,大夫们也不示弱。依照礼制,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国境之内的名山大川,但是鲁国的大夫季氏却去祭祀鲁国境内的泰山。孔子批评说,泰山神是懂得礼制的,决不会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礼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时,诸侯们都来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词有“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但是季氏仅仅是个大夫,他们在祭祖时也唱着“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孔子愤慨地说,他们家有什么资格唱这样的歌!

但是,如果能够在大局上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即使在细节上有些不守礼制,孔子也能加以容忍,并且给予最高的评价。依孔子的标准,“仁人”是对人的最高评价,在古代和当时的许多著名人物中,孔子很少称他们为仁人。而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管仲,也有违背礼制的行为,置的屏壁和放置酒具的台子。但是由于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并立约共同尊奉周天子,使天下从根本上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所以孔子认为,管仲可以算是一个仁人。

在所有的礼制之中,孔子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帝并由祖宗陪祭的柿礼。这是当时最隆重的礼仪,也是最能显示人的身分、地位和政治秩序的礼仪,所以孔子认为,假如懂得了棉礼,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


相关内容

  • 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三)
  • 关于[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根本方法(三)]的字幕:那么孔子这样一种为政以德的思想,我们刚才说了,实际上它是体现了,或者也是为了要实现. 贯彻落实他的"政者正也"这个思想的一个方法.一个道路.那么孔子这样一种思想"政者正也 为政以德",这些思想应该说是反映出了一 ...

  • 刘庭华: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 内容提要: 一.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其内涵体现在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和以德处世.二.孔子的德治仁政包含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含有儒家文化的基因,今天要求领导干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做到"三严三实",与孔子提倡的"尊五 ...

  • 特色班级创建汇报材料:孔子四班
  • 传承经典文化 徳治教育学子 孔子四班特色班级创建 明吾文化之基 我们是孔子四班,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在古 ...

  • 孔子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 孔子伦理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巨大的转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对于 ...

  • 孔子观后感
  • 孔子--一个被命运拖着走的人 影片的开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背靠着墙,盘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一句感慨: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这是<孔子>这部影片对于孔子老年时内心的揣测:一个满怀理想抱负的圣人,即使经历了从黑发到白发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当初坚定的理想是不会被动摇 ...

  • [孔子与论语讲座]课程作业之二
  • 试析孔子的礼制思想(之二) 一 礼的涵义 曾有学者指出,民主是"先贤的民主".意指在有民主传统的社会中,民主是作为一种集合历代哲人智者洞见的制度存在的如果我们将孔子意义上的礼理解为一种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与文化,那么这种礼叫一以看作是"先贤的宪法&q ...

  •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孔子个人的成就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亡了.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 ...

  •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引人入胜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 ...

  •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孔子的仁爱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陈坤 4160603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仁爱"得精神更是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恭.宽.信.敏.惠"为基本内涵的"仁爱"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