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期货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2005年占我国粮食产量的28.8%,生产、消费区域分布广泛,年产量和年消费量均在1.3亿吨左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产业要安全、稳妥地走向市场,就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玉米避险、价格形成体系,需要一个同步运行的期货市场来转移和分散现货市场巨大的潜在风险。我国玉米期货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1993年,玉米期货在七家期货交易所上市,其中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最为活跃。但是,由于当时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差,管理混乱,市场中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玉米期货市场价格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使得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而且影响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1995年底至1998年,玉米期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在1998年的期货品种调整中,玉米期货这一品种被取消。后来,经过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相关单位长达五年的精心准备,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正式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玉米期货。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再次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
关键词:玉米,期货,供给,消费,价格
1 玉米期货合约介绍
1.1玉米期货市场概述
在全球三大谷物中,玉米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居世界首位。玉米是制造复合饲料的最主要原料,一般占65~70%,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玉米占世界粗粮产量的65%以上,占我国粗粮产量的90%。
农产品期货品种作为最早推出的期货种类在商品期货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农产品类交易量规模最大,稳步增长,稳占商品类交易总量的43%左右,远远高于能源和金属类商品期货交易规模。玉米期货品种交易规模至今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处第二位。在国内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量、持仓规模均较大。玉米品种工业需求量大,价格波动较稳定,产业链条长,参与企业多,影响范围广,这使企业避险和投资需求都较为强烈。玉米品种本身所具有的季节波动性,使玉米品种极具投资魅力,成为国际期货市场投资的常青树。随着未来机构客户特别是商品基金的出现和金融机构的进入,农产品品种的这一特性也将为这些机构投资者所青睐。
1.2 玉米现货市场情况
1.2.1 全球生产情况
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3亿多公顷,总产量近7亿多吨,约占全球粮食总量的35%左右,主要分布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这四个国家的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的70%以上,其中美国占40%以上,中国占20%左右。
1.2.2 全球进出口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玉米的进出口贸易总量约保持在7000至7500万吨左右,从出口国看,美国、中国和阿根廷等玉米主产国家也是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年出口玉米在4500万吨左右,占全球玉米贸易总量的65-70%。阿根廷约1000万吨,较为稳定。中国保持在600至1500万吨的水平,出口并不稳定。我国的玉米出口港主要通过大连、锦州和营口,其中大连的出口量占到总量的70%。
玉米的主要进口国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日本年进口量约为1600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南韩8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台湾省400-500万吨,欧盟250-500万吨,墨西哥400-600万吨,加拿大100-400万吨。
1.2.3 全球消费情况
全球每年玉米总消费量自从1999/2000年度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玉米的消费
主要有四方面,即食用、饲用、工业加工及种用。
玉米是“饲料之王”。2005/06年度,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66亿吨,占玉米消费总量
7.3亿吨的68%。未来随着全球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对玉米消费的需求还会增加,产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1.2.4 国内生产情况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第二,玉米生产区域分布广泛,北方的辽、吉、黑、蒙、晋、冀、鲁、豫8省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尤其是东北地区(含内蒙),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900-10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为5000—6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0%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产地。华北黄淮地区(包括京、津、晋、冀、鲁、豫、苏和皖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900—10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为2800—3000万吨左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20%,但商品率低于东北地区。
1.2.5 国内玉米消费
我国作为玉米消费大国,玉米消费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消费,二者占到了85%以上。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玉米淀粉、酿造、医药、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2001年以前,我国连续几年取得了农业丰收,玉米供过于求,从2000年开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玉米总产量下降较快,而玉米需求却上升较快,造成玉米的供求缺口较大,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 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的因素
现货是期货的基础,期货是由现货市场发展起来,并最终为现货市场服务的。 任何影响现货市场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期货市场的价格,玉米期货市场也不例外。 影响玉米期货价格变化的因素有玉米现货市场的供需情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玉米生产成本、库存、进出口情况、气候、相关商品的价格、养殖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利率与汇率,国家粮食相关政策、其他因素诸如突发事件等。此外,期货是一个开发性的市场,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影响作用明显,国际上,诸如美国等将玉米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利用玉米生产乙醇,这种新兴市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玉米期货价格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
2.1玉米的供求关系
按照供需理论,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通过供需状况分析玉米期货价格,有利于把握价格上涨与下降的趋势。
2012年2月USDA月度报告显示,11/1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测为7.8647亿吨,创历史新高。11/12年度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7.7747亿吨,略低于当年玉米产量。库存消费比仅为17.57%,低于粮食安全警戒线1,玉米安全存在隐患,人们存在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
11/12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测为1.655亿吨,玉米需求预测为1.58亿吨,产量略大于当年玉米需求。消费库存比为29.42%,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玉米安全性高,供需相对充足,有利于稳定国内玉米价格。
从国内玉米消费结构上看,2003.2008年我国玉米食用、种用所消费的玉米量较稳定,工业用玉米增长迅速,饲料用玉米消费量07/08年度较03/04年度有较大增长,但是近几年增长缓慢。总体而言,国内玉米消费量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这符合我国玉米消费量的长期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经济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提高带来膳食结构的变化,会要求消费更多的玉米,这对玉米价格上涨有促进作用。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由于我国玉米产量从国外进口较少,近年来也没有大规模的出口,因此,玉米供给市场情况,要是看国内市场情况。随着我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玉米供给量也在逐渐增加。
2.2.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分别是1978-1985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自发调整阶段,1986--1995年供需拉动消费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至今的新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种植业年产值从1978年的80%下降至1985年的69.25%,畜牧业、渔业分别由l5%、l 58%升到22%、3.48%。第二阶段种植业的产值由1985年的62.25%降至1995年的58.43%,畜牧业、渔业分别由22%、3.48%升至29.72%、836%。这一阶段农业结构制整的主要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拉动了需求,另一方面来源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粮食单产由1985年3483千克/公顷上升到1995年的4240千克/公顷。第三阶段种植业的产值由1996年的60.57%降至2006年的50.79%,畜牧业、渔业分别由26.91%、9.04%升至32.15%、10.45%。
2.2.2产业结构调整对玉米生产布局的影响
我国玉米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布局很不平衡。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黄淮海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和西北的陕西等省区。销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15省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约600万平方米,产量24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1%左右。从2000年开始,由于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由于玉米积压过多,播种面积大幅减少,黄淮地区面积和产量下降也比较明显,至2003年,玉米播种面颊比最高年份减小了2124千公顷,产量减幅达14%。而西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快,逐渐从销区变为了产区,但对整合布局影响不大。
2.2.3产业结构调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这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谷物中稻谷、小麦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唯有玉米的比重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在2000年前,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最高年份是1999年,面积达到25904千克/公顷。从1979—1998年年间,我国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超过了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玉米产量在谷物中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逐年上升,并与2002年首次超过30%,2006年的比重为32.9%,在整个粮食产量中的比重也达到了29.2%。玉米播种面积与产量的增加,保障了玉米的供给,具有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但其抑制作用的效果,要看玉米产量增长速度与需求的增长速度谁更快,如果需求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速度,则从供需理论上讲,抑制价格的作用则很难实现
2.2.4玉米产量增长过程中价格变化特征
伴随玉米增产,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提高,玉米市场化进程的完善,近年来玉米的价格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且波动程度较大。2006年1月上旬至2008年3月下旬,玉米价格的旬波动平均值为0.75%。玉米现货价格的这种变动。会直接传到给期货市场,增加期货价格的波动性。
2.3 生产成本
近年来我国玉米供需相对平衡,从国外进口量不大,因此,考虑玉米生产成本时,重点考虑国内市场。从我国玉米2000年至2006年生产成本构成看,在费用构成中,人工费平均占到44.54%左右,处于第一位。化肥费用平均占到21.86%左右,处于第二位,呈现增长的趋势。种子费用平均占到6.56%,处于第三位,呈递增的趋势。农机费用在玉米生产成本中处于第四位,平均占到6.04%,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农家肥占玉米生产成本中的第五位,平均占到3.37%,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排灌费及水费占玉米生产成本的第六位,平均比重为3.33%,呈现递减的趋势。此外,其余各项直接生产费用(含农药费、蓄力费用、农膜费用、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维修费、其他直接生产费用等)和间接生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税金、保险费、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不大,各子项所占比例很小,对成本构成影响不大。因此,考虑玉米生产成本时,只需重点考虑前六个影响因素。
从总成本上看,我国玉米生产成本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上。2001—2006年玉米总成本一直保持在300元/亩的水平之上。由于成本、价格的波动性大,我国玉米平均成本利润率呈现大幅波动的趋势。2000—2003年种植玉米获利水平低,成本利润率在20%以下。2004—2006年获益于国家实行的“种粮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种植玉米的成本利润率大幅上升,达到25%—35%,由此带来种植玉米的净利润由2000—2003年每亩60元以下上升到2004—2006年的100—140元左右。成本的上涨导致玉米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对期货市场价格上涨起到支撑作用。若成本上涨,现货价格低迷,导致农民种植玉米预期收益降低,则有可能导致农民改种其他农作物,由此带来玉米产量的降低,这也有可能成为玉米期货价格上涨的支撑力量。
2.4 库存情况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库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商品供需情况的变化,是商品供求格局的内在反映。商品库存具有保障消费量和缓冲消费价格波动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在库存水平提高的时候,玉米价格走低;在库存水平降低的时候,玉米价格走高.库存同玉米产量水甲一样,同玉米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
自2000年来,困内玉米库存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玉米库存消费比亦呈现同样的趋势。库存水平的下降,给予玉米期货价格上涨支撑力量。
2.5 进出口贸易情况
国玉米出口始于80年代,1981年出口玉米仅14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0.2%。进入90年代后,玉米出口数量连年增加,1993年出口1150万吨,1994年在国内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动用库存,净出口1000万吨玉米。而到1995年国内玉米库存降至了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当年净进几507万吨,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1996年之后,玉米产量供大于求,又变为净出口。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玉米出口贸易曾一度达到1638.9万吨的最高值,随后,出口增长放缓。2008午我国玉米出口贸易量仅为9万吨,这同我国农产品2008年贸易形势一致, 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
2.6 气候环境
玉米生产大田种植极容易受气象环境的影响。在玉米播种期,温度、雨水状况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玉米播种时间与幼苗发芽率。在玉米成熟时期,自然气象灾害可直接破坏收成。从播种时期上看,若播种期内,雨水适宜,则降水对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春早会赶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雨水偏多,过多的降雨量会导致土壤饱和面积增加,土壤湿度过大,出现涝情,使玉米播种机械无法入田作业,从而阻碍了春播的正常进程。
从播种时期的温度上讲,低温会延迟玉米播种期。若生产区的地面平均温度与近5年同期温度相比偏低l—2度,则低温会导致玉米播种时期拖后7—10天。若土壤在该时期温度既低、水分含量也大,还会对出苗有抑制作用,导致出苗缓慢或出现“粉籽”、“烂籽”情况,使农户面临毁种补苗的损失。从生产的比较效益上讲,大豆在生产与消费上与玉米存在替代效应。大豆播种期相对玉米滞后,若玉米播种期内有不利天气的影响,当农户对不利于玉米播种的低温天气产生担忧时,就会增加种植大豆的意愿,当遇上低温多雨的天气,错过了玉米种植的最佳时期时,农户更加会选择种植大豆。
从气象的灾害结果上看,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大。它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需求。
2.7畜牧业发展状况
玉米有饲料之王的美誉,目前我国的玉米消费也主要用作饲料。2001—2006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禽产品年产量和年末存栏量逐年增加。
按集约化养殖饲料转化效率分别为5:1(肉)、3:1(蛋)、1:3(奶)计算,2006年全国年消耗精饲料量理论值约为4.9亿吨,如果再加上水产养殖的精料量则共需约5.67亿吨,而2006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仅有1.1亿吨,需求量远远大于饲料的供给量,由此可知,我国养殖业只有部分是使用饲料养殖的,相当一大部分畜禽饲养模式采用的是传统饲养模式,没有使用饲料。如果中国所有畜禽均用商品饲料饲喂,同时精料中粮食型能量饲料用量按照60%进行计算,则我国年需粮食型能量饲料原料3.4亿吨,根据现阶段我国饲料工业生产中能量饲料多数采用玉米的现实情况,由此可估算我国玉米年需要量为3亿吨左右。尽管我国饲料业发展迅速,但还是不能满足畜禽的需求,饲料发展潜力巨大,这也给玉米需求提供的广阔的空间。只要畜禽业发展态势良好,对饲料作物玉米的需求就会增加,由此对玉米价格期货价格产生支撑作用。对此,可以得出结论,畜禽产品价格的上涨,畜禽业产量的增加,会促进玉米期货价格的上涨。
2.8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注意相关商品的价格、经济周期、利率与汇率,国家粮食相关政策、其他因素诸如突发事件玉米的价格走势的影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造成了期货市场价格的极大波动。
3 总结及对我国玉米期货国际地位的展望
玉米是世界最早的期货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玉米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之一.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良好的现货基础为美国玉米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其中,以CBOT为代表的美国玉米期货市场同现货市场有效接轨,不仅在国内玉米生产流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玉米市场上也影响巨大.CBOT通过公开竞价交易形成的期货价格也成为世界玉米价格的“风向标”,各国生产经营者据此价格的涨跌行情来判断和预测未来市场行情的演变趋势,以调整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玉米价格变动关系到中国的国计民生问题。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在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玉米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运行稳健,期货价格真实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
由于CBOT玉米期货价格对DCE玉米期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而DCE玉米期货价格对CBOT玉米期货价格不具有引导作用,所以,我国玉米市场还是处于被动的影子市场的地位。我国不仅是玉米生产大国,而且是玉米的消费和贸易大国,被动接受别国的价格不仅与我国玉米市场在世界玉米市场上的地位不符,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我国广大玉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关政策,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把我国广大的玉米相关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致的声音,争取在世界上与我国玉米现货市场地位相符的定价权。
参考文献
【1】 陈世军.蒋和平.中国玉米供给与需求.调研世界,1998,10:17~22.
【2】 戴景瑞.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前景及对策.作物杂志,1985,5:6~11.
【3】 姜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二).农业经济问题,2003,6:14~
17.
【4】 金睿.中国玉米期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武汉大学,2003.
【5】 叶全良,期货轮.中美期货市场比较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411—422.
【6】 蒋乃华.2002.从国际玉米市场态势看中国玉米经济发展策略.华中农业大学学
报,3:22~25.
我国玉米期货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2005年占我国粮食产量的28.8%,生产、消费区域分布广泛,年产量和年消费量均在1.3亿吨左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产业要安全、稳妥地走向市场,就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玉米避险、价格形成体系,需要一个同步运行的期货市场来转移和分散现货市场巨大的潜在风险。我国玉米期货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1993年,玉米期货在七家期货交易所上市,其中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最为活跃。但是,由于当时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差,管理混乱,市场中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玉米期货市场价格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使得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而且影响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1995年底至1998年,玉米期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在1998年的期货品种调整中,玉米期货这一品种被取消。后来,经过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相关单位长达五年的精心准备,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正式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玉米期货。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再次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
关键词:玉米,期货,供给,消费,价格
1 玉米期货合约介绍
1.1玉米期货市场概述
在全球三大谷物中,玉米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居世界首位。玉米是制造复合饲料的最主要原料,一般占65~70%,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玉米占世界粗粮产量的65%以上,占我国粗粮产量的90%。
农产品期货品种作为最早推出的期货种类在商品期货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农产品类交易量规模最大,稳步增长,稳占商品类交易总量的43%左右,远远高于能源和金属类商品期货交易规模。玉米期货品种交易规模至今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处第二位。在国内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量、持仓规模均较大。玉米品种工业需求量大,价格波动较稳定,产业链条长,参与企业多,影响范围广,这使企业避险和投资需求都较为强烈。玉米品种本身所具有的季节波动性,使玉米品种极具投资魅力,成为国际期货市场投资的常青树。随着未来机构客户特别是商品基金的出现和金融机构的进入,农产品品种的这一特性也将为这些机构投资者所青睐。
1.2 玉米现货市场情况
1.2.1 全球生产情况
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3亿多公顷,总产量近7亿多吨,约占全球粮食总量的35%左右,主要分布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这四个国家的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的70%以上,其中美国占40%以上,中国占20%左右。
1.2.2 全球进出口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玉米的进出口贸易总量约保持在7000至7500万吨左右,从出口国看,美国、中国和阿根廷等玉米主产国家也是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年出口玉米在4500万吨左右,占全球玉米贸易总量的65-70%。阿根廷约1000万吨,较为稳定。中国保持在600至1500万吨的水平,出口并不稳定。我国的玉米出口港主要通过大连、锦州和营口,其中大连的出口量占到总量的70%。
玉米的主要进口国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日本年进口量约为1600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南韩8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台湾省400-500万吨,欧盟250-500万吨,墨西哥400-600万吨,加拿大100-400万吨。
1.2.3 全球消费情况
全球每年玉米总消费量自从1999/2000年度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玉米的消费
主要有四方面,即食用、饲用、工业加工及种用。
玉米是“饲料之王”。2005/06年度,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66亿吨,占玉米消费总量
7.3亿吨的68%。未来随着全球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对玉米消费的需求还会增加,产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1.2.4 国内生产情况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第二,玉米生产区域分布广泛,北方的辽、吉、黑、蒙、晋、冀、鲁、豫8省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尤其是东北地区(含内蒙),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900-10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为5000—6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0%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产地。华北黄淮地区(包括京、津、晋、冀、鲁、豫、苏和皖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900—10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为2800—3000万吨左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20%,但商品率低于东北地区。
1.2.5 国内玉米消费
我国作为玉米消费大国,玉米消费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消费,二者占到了85%以上。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玉米淀粉、酿造、医药、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2001年以前,我国连续几年取得了农业丰收,玉米供过于求,从2000年开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玉米总产量下降较快,而玉米需求却上升较快,造成玉米的供求缺口较大,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 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的因素
现货是期货的基础,期货是由现货市场发展起来,并最终为现货市场服务的。 任何影响现货市场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期货市场的价格,玉米期货市场也不例外。 影响玉米期货价格变化的因素有玉米现货市场的供需情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玉米生产成本、库存、进出口情况、气候、相关商品的价格、养殖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利率与汇率,国家粮食相关政策、其他因素诸如突发事件等。此外,期货是一个开发性的市场,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影响作用明显,国际上,诸如美国等将玉米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利用玉米生产乙醇,这种新兴市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玉米期货价格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
2.1玉米的供求关系
按照供需理论,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通过供需状况分析玉米期货价格,有利于把握价格上涨与下降的趋势。
2012年2月USDA月度报告显示,11/1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测为7.8647亿吨,创历史新高。11/12年度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7.7747亿吨,略低于当年玉米产量。库存消费比仅为17.57%,低于粮食安全警戒线1,玉米安全存在隐患,人们存在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
11/12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测为1.655亿吨,玉米需求预测为1.58亿吨,产量略大于当年玉米需求。消费库存比为29.42%,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玉米安全性高,供需相对充足,有利于稳定国内玉米价格。
从国内玉米消费结构上看,2003.2008年我国玉米食用、种用所消费的玉米量较稳定,工业用玉米增长迅速,饲料用玉米消费量07/08年度较03/04年度有较大增长,但是近几年增长缓慢。总体而言,国内玉米消费量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这符合我国玉米消费量的长期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经济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提高带来膳食结构的变化,会要求消费更多的玉米,这对玉米价格上涨有促进作用。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由于我国玉米产量从国外进口较少,近年来也没有大规模的出口,因此,玉米供给市场情况,要是看国内市场情况。随着我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玉米供给量也在逐渐增加。
2.2.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分别是1978-1985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自发调整阶段,1986--1995年供需拉动消费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至今的新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种植业年产值从1978年的80%下降至1985年的69.25%,畜牧业、渔业分别由l5%、l 58%升到22%、3.48%。第二阶段种植业的产值由1985年的62.25%降至1995年的58.43%,畜牧业、渔业分别由22%、3.48%升至29.72%、836%。这一阶段农业结构制整的主要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拉动了需求,另一方面来源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粮食单产由1985年3483千克/公顷上升到1995年的4240千克/公顷。第三阶段种植业的产值由1996年的60.57%降至2006年的50.79%,畜牧业、渔业分别由26.91%、9.04%升至32.15%、10.45%。
2.2.2产业结构调整对玉米生产布局的影响
我国玉米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布局很不平衡。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黄淮海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和西北的陕西等省区。销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15省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约600万平方米,产量24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1%左右。从2000年开始,由于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由于玉米积压过多,播种面积大幅减少,黄淮地区面积和产量下降也比较明显,至2003年,玉米播种面颊比最高年份减小了2124千公顷,产量减幅达14%。而西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快,逐渐从销区变为了产区,但对整合布局影响不大。
2.2.3产业结构调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这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谷物中稻谷、小麦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唯有玉米的比重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在2000年前,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最高年份是1999年,面积达到25904千克/公顷。从1979—1998年年间,我国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超过了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玉米产量在谷物中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逐年上升,并与2002年首次超过30%,2006年的比重为32.9%,在整个粮食产量中的比重也达到了29.2%。玉米播种面积与产量的增加,保障了玉米的供给,具有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但其抑制作用的效果,要看玉米产量增长速度与需求的增长速度谁更快,如果需求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速度,则从供需理论上讲,抑制价格的作用则很难实现
2.2.4玉米产量增长过程中价格变化特征
伴随玉米增产,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提高,玉米市场化进程的完善,近年来玉米的价格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且波动程度较大。2006年1月上旬至2008年3月下旬,玉米价格的旬波动平均值为0.75%。玉米现货价格的这种变动。会直接传到给期货市场,增加期货价格的波动性。
2.3 生产成本
近年来我国玉米供需相对平衡,从国外进口量不大,因此,考虑玉米生产成本时,重点考虑国内市场。从我国玉米2000年至2006年生产成本构成看,在费用构成中,人工费平均占到44.54%左右,处于第一位。化肥费用平均占到21.86%左右,处于第二位,呈现增长的趋势。种子费用平均占到6.56%,处于第三位,呈递增的趋势。农机费用在玉米生产成本中处于第四位,平均占到6.04%,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农家肥占玉米生产成本中的第五位,平均占到3.37%,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排灌费及水费占玉米生产成本的第六位,平均比重为3.33%,呈现递减的趋势。此外,其余各项直接生产费用(含农药费、蓄力费用、农膜费用、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维修费、其他直接生产费用等)和间接生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税金、保险费、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不大,各子项所占比例很小,对成本构成影响不大。因此,考虑玉米生产成本时,只需重点考虑前六个影响因素。
从总成本上看,我国玉米生产成本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上。2001—2006年玉米总成本一直保持在300元/亩的水平之上。由于成本、价格的波动性大,我国玉米平均成本利润率呈现大幅波动的趋势。2000—2003年种植玉米获利水平低,成本利润率在20%以下。2004—2006年获益于国家实行的“种粮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种植玉米的成本利润率大幅上升,达到25%—35%,由此带来种植玉米的净利润由2000—2003年每亩60元以下上升到2004—2006年的100—140元左右。成本的上涨导致玉米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对期货市场价格上涨起到支撑作用。若成本上涨,现货价格低迷,导致农民种植玉米预期收益降低,则有可能导致农民改种其他农作物,由此带来玉米产量的降低,这也有可能成为玉米期货价格上涨的支撑力量。
2.4 库存情况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库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商品供需情况的变化,是商品供求格局的内在反映。商品库存具有保障消费量和缓冲消费价格波动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在库存水平提高的时候,玉米价格走低;在库存水平降低的时候,玉米价格走高.库存同玉米产量水甲一样,同玉米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
自2000年来,困内玉米库存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玉米库存消费比亦呈现同样的趋势。库存水平的下降,给予玉米期货价格上涨支撑力量。
2.5 进出口贸易情况
国玉米出口始于80年代,1981年出口玉米仅14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0.2%。进入90年代后,玉米出口数量连年增加,1993年出口1150万吨,1994年在国内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动用库存,净出口1000万吨玉米。而到1995年国内玉米库存降至了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当年净进几507万吨,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1996年之后,玉米产量供大于求,又变为净出口。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玉米出口贸易曾一度达到1638.9万吨的最高值,随后,出口增长放缓。2008午我国玉米出口贸易量仅为9万吨,这同我国农产品2008年贸易形势一致, 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
2.6 气候环境
玉米生产大田种植极容易受气象环境的影响。在玉米播种期,温度、雨水状况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玉米播种时间与幼苗发芽率。在玉米成熟时期,自然气象灾害可直接破坏收成。从播种时期上看,若播种期内,雨水适宜,则降水对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春早会赶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雨水偏多,过多的降雨量会导致土壤饱和面积增加,土壤湿度过大,出现涝情,使玉米播种机械无法入田作业,从而阻碍了春播的正常进程。
从播种时期的温度上讲,低温会延迟玉米播种期。若生产区的地面平均温度与近5年同期温度相比偏低l—2度,则低温会导致玉米播种时期拖后7—10天。若土壤在该时期温度既低、水分含量也大,还会对出苗有抑制作用,导致出苗缓慢或出现“粉籽”、“烂籽”情况,使农户面临毁种补苗的损失。从生产的比较效益上讲,大豆在生产与消费上与玉米存在替代效应。大豆播种期相对玉米滞后,若玉米播种期内有不利天气的影响,当农户对不利于玉米播种的低温天气产生担忧时,就会增加种植大豆的意愿,当遇上低温多雨的天气,错过了玉米种植的最佳时期时,农户更加会选择种植大豆。
从气象的灾害结果上看,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大。它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需求。
2.7畜牧业发展状况
玉米有饲料之王的美誉,目前我国的玉米消费也主要用作饲料。2001—2006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禽产品年产量和年末存栏量逐年增加。
按集约化养殖饲料转化效率分别为5:1(肉)、3:1(蛋)、1:3(奶)计算,2006年全国年消耗精饲料量理论值约为4.9亿吨,如果再加上水产养殖的精料量则共需约5.67亿吨,而2006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仅有1.1亿吨,需求量远远大于饲料的供给量,由此可知,我国养殖业只有部分是使用饲料养殖的,相当一大部分畜禽饲养模式采用的是传统饲养模式,没有使用饲料。如果中国所有畜禽均用商品饲料饲喂,同时精料中粮食型能量饲料用量按照60%进行计算,则我国年需粮食型能量饲料原料3.4亿吨,根据现阶段我国饲料工业生产中能量饲料多数采用玉米的现实情况,由此可估算我国玉米年需要量为3亿吨左右。尽管我国饲料业发展迅速,但还是不能满足畜禽的需求,饲料发展潜力巨大,这也给玉米需求提供的广阔的空间。只要畜禽业发展态势良好,对饲料作物玉米的需求就会增加,由此对玉米价格期货价格产生支撑作用。对此,可以得出结论,畜禽产品价格的上涨,畜禽业产量的增加,会促进玉米期货价格的上涨。
2.8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注意相关商品的价格、经济周期、利率与汇率,国家粮食相关政策、其他因素诸如突发事件玉米的价格走势的影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造成了期货市场价格的极大波动。
3 总结及对我国玉米期货国际地位的展望
玉米是世界最早的期货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玉米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之一.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良好的现货基础为美国玉米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其中,以CBOT为代表的美国玉米期货市场同现货市场有效接轨,不仅在国内玉米生产流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玉米市场上也影响巨大.CBOT通过公开竞价交易形成的期货价格也成为世界玉米价格的“风向标”,各国生产经营者据此价格的涨跌行情来判断和预测未来市场行情的演变趋势,以调整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玉米价格变动关系到中国的国计民生问题。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在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玉米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运行稳健,期货价格真实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
由于CBOT玉米期货价格对DCE玉米期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而DCE玉米期货价格对CBOT玉米期货价格不具有引导作用,所以,我国玉米市场还是处于被动的影子市场的地位。我国不仅是玉米生产大国,而且是玉米的消费和贸易大国,被动接受别国的价格不仅与我国玉米市场在世界玉米市场上的地位不符,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我国广大玉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关政策,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把我国广大的玉米相关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致的声音,争取在世界上与我国玉米现货市场地位相符的定价权。
参考文献
【1】 陈世军.蒋和平.中国玉米供给与需求.调研世界,1998,10:17~22.
【2】 戴景瑞.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前景及对策.作物杂志,1985,5:6~11.
【3】 姜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二).农业经济问题,2003,6:14~
17.
【4】 金睿.中国玉米期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武汉大学,2003.
【5】 叶全良,期货轮.中美期货市场比较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411—422.
【6】 蒋乃华.2002.从国际玉米市场态势看中国玉米经济发展策略.华中农业大学学
报,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