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的讲座(德国汉堡)

按:2011年11月6日,国内著名琴家书画家金蔚先生作客德国汉堡致謙学堂,为学堂的师生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讲座,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书画欣赏與学习。

整理文字保持讲座的口语风格。

关于儿童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的讲座

时间:2011年11月6日上午

地点:德国汉堡致謙学堂

讲座人:金蔚 先生

录音整理:  苏彤 陈怡 赵玲 米育莹 洪勤 刘璐  (初校:怀仁  未经金蔚先生最后审阅 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小朋友不喜欢听理论,都喜欢具体的,玩儿个什么东西,对他们来讲是感兴趣的,我以前在师范里当过三年的老师,就是教美术的,我的专业也就是绘画。

对小朋友来讲的话,教画画不要超过十五分钟,然后需要具体落实到一个好玩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给他讲很多理论的话,他们不是特别喜欢接受。我现在就简单地谈一点中国书画的学习方法和介绍。

中国绘画跟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看到的这些纸面艺术品,比如说这些书画,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中国画都是黑乎乎的,没有特别丰富的色彩。可能魏晋或者唐代的人物画上会有些颜色,但是这个颜色也是比较单块的,一块一块单块的颜色,不像现代的一些作品。西方古典的画法与此也是比较接近的。西方的古典绘画我们去看,它也是比较单一的颜色,也不会说在这个衣服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我们今天学油画,似乎一块上面常常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种画法的影响是来源于印象派对光影的感觉才有的。所以西方的绘画,我们看它的脉络呢,好像是颜色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那么中国的绘画到了宋代以后,宋代已经开始黑乎乎了,到了元代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以这种水墨为主。后来在中国的画坛上,基本上都是以水墨、淡彩为主。所以让我们看中国画,有时候有色彩的常常还比较古老一点。

这套国宝在线的书都是唐宋的绘画,非常经典,但是对于我来讲美术史或是欣赏的话不太特别适合,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清代的画。而我们常见到的画都是清代的那些画,比如吴昌硕、齐白石。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唐宋的画作时,反倒有时候有陌生感。会奇怪这个画是国画吗?怎么国画画得这么像。因为唐宋的很多画都画得特别精致,都特别得像。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到了齐白石的时候,我们一讲学国画就是学齐白石了,一笔、两笔、三笔,哇,一个小鸟!一笔、两笔、三笔,一个青蛙!很多时候我们去学国画是不是都会这样学啊?实际上,这个路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这就给你造成一种概念化的东西。对学画的人来讲,这样虽然入门很快,但是收效甚微,可能一辈子的路子非常的窄。

在中国古代学习绘画常提一句话,或者说学习中国艺术都是这样的,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这里“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上古,一个是好的。所以读经典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古代的,越古老的,相对来讲它的好的可能性越高。否则它怎么能够流传于世间一直都没有被替掉呢?就是因为它太好了,而不是说它印得多,不是说某个人推广才导致的。光一个人推广,一个政府,一个时期推广都没有作用的。当年《毛主席语录》推广得多好,所有人书架里都是,其他的书都没有了,可是今天你去找,找都找不到。就是这个道理。一本书它能最后存在于世界当中,不是靠强行推广的。所以学习国画时,就是要学习比较古老的范本。我觉得最晚起码得是到明代,不要学的太晚,不要去学习齐白石、吴昌硕这些人的画。否则的话可能你的路子不会太宽。当然我只是这么建议,也未必完全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不一样。就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有些人学得很低,但是他自己的水平也会提高。

艺术学习有两个方面,一个叫蒙,一个叫养。蒙是很难教的,难教的就是天生的,是你妈妈给的,就是所谓的天赋。但是我们做教育的就是不论你这个人聪明不聪明,反正我们就按照最好的方法教就是了,我们只教养。所以一定要取法乎上,一定要找最古老的、最好的作为范本。

就中国画来讲呢,特别是元代以后,书法的作用就非常非常重要。书法是所有中国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说你要想学习绘画,首先得要学好书法,一定要!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如果写好书法以后,学画的话,花三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能够马上到达一定的层次。如果单是画画不会写字,可能要通过五年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书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赶上去的,可能有时候学习书法五年还没入门。所以书法是要练童子功,要从小孩就开始练。中国古代没有专门以书法为生的人,也就是说我就是书法家,我除了写书法啥事也不干。可是古代人写字都比咱们好,我们随便找一个一百年前的帐房先生,一个秀才,他写的字可能都比现在一个大书法家的字好得多。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们从小练字。书法这个功夫以后是见风而长。如果你练你在五岁的时候练了两个月的书法,之后你有机会看见很多好书法,比如说这个题画上的书法,在你的知识结构里面就会找到合适的位置,你就觉得这笔特别漂亮,啊,这样写是很好看的,你也知道他是怎么写出来。这样你到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突然哪一天想成为书法家,假如,你要努力一下的话是能上去的。像康有为后半辈子就成为书法家了,前面都在干革命,后来革命不成功,家里六十多口人要养活,怎么办,人家说那你也是有名的,你名人书法写两个吧!他就写两个卖钱,你看养活家里六十口人,之后成了一个书法家。这个为什么?小时候他有练过书法的基础。

像古琴也是一样的,像绘画也是一样的,小时候画过,中途不用学,以后见风而长。画《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所有现在留下来的作品都是六十岁以后画的。他五十岁多以前都在做幕僚,就是帮人家做政客.结果那些上司贪污了,坐牢了,然后他也跟着坐牢。坐牢完了以后他就去学道去了,做了道士然后就开始画画。我真的很佩服他!看他七十多岁画的《富春山居图》。那张画前后画了七年的时间。他心里都不着急的。我自己是画画的,一般画画的人还有这种概念,就是说我要把这张画画完。我那么年轻都会这样想,我要画多少画,画多少时间把它画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没有这种紧迫感,他对生命的这种坦然——你想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七十岁的人是什么概念啊,他可能随时面临着死亡,但他居然一直画这张画,慢慢地画,一点都不着急。这种心态啊,这种对人世的感觉,而且完全是一种玩的感觉,所以他留下来的那种信息,那种给人的愉悦感,无可比拟。一天画就的画,是你一天的快乐,如果七年画就的,是你七年的对这种东西爱、对这种感觉的叠加。所以一篇文章要写得时间要长,一本书要写的时间要长,一件东西要做得好,时间要长。这个时间长是一个美妙的感觉的叠加。所以达·芬奇说,他没有一张画是画完的,我想什么时候改就去改一改,就是说他要把所有的地方改到完美,是完美的叠加。

再比如宋代画家李成。他儿子说,我爸爸在画画的时候,一张画画了半张,这半年他就不去动它了,再过了半年,再把另一半画完。那这种创作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自己的乐趣在里面,自己的兴趣在里面,我特别想画的时候我把它画出来了。

我的书法老师最奇怪的是,他说你字一定要坚持练的,但是你想练的时候你就练,你不想练的时候你就不要练。他保持了我对写字的一种乐趣,对这种东西的喜欢。我在北京见启功先生,启先生跟我说,一个小孩的家长跟他说,一天要孩子练多少多少的字,二十张、五十张地练。这个家长问,我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你这个书法家。他说肯定成不了,因为他讨厌这个东西。

我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关系最好的,我们上下铺,现在关系也很好。我高中的时候写字写得很烂,但是他比我好几倍,写得特别漂亮,但是高中的时候我疯狂地去什么兴趣班啊,什么学习啊,到处去看画展,去练书法,可是他不要,我说你为什么呀?他爸是老中医,从小就逼着他写那个书法,他每天都要写的,到高中的时候他自由了,他不要再写了,他看见这个东西就烦,但是他倒成了一个爱好者,他挺喜欢的,但是他自己就不要弄了。他就觉得这种,一拿起这个笔,一对着那个字帖就是他不愉悦的感觉的开始。所以这件事情也是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够过于地让孩子有一个压力:比如一定要成为一个书法家,或者一个画家。中国艺术很奇怪的,不是这么培养出来的。你看这个画册里里边很多画家,像许道宁原来是卖药的,因为他希望药卖得好,所以他就画一张画送给别人,同时做点生意。那个时候有人就觉得他的画很好看,于是最后吸引了不少顾客到他这来买药,最后他成了一个画家了。像黄公望这些人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画画)。再比如那个吴镇,天天在家里画画。住在他家边上的另外一个画家叫盛懋,买盛懋的画(的人)都要排队,吴镇的老婆就对他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人家都在那里排队买他的画,你这个画一张都没有人买。”这个吴镇就说了,他说:“五十年后不复尔!”就是将来五十年以后就不这样了。他说,你看着吧!吴镇是干什么的呢?吴镇是帮别人算命的,就是卜卦、占卜的。那么最后他的绘画呢,成了元四家之一,但是那个盛懋呢,却没有。现在看来,盛懋呢只能是元代的第二流的,而不是第一流的画家。

所以我觉得要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概念呢?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感觉,就是让他们感觉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快乐的。我觉得这个最为重要。有的人喜欢说这种话:“哎,我的孩子已经三岁了,我的孩子七岁了,他在绘画上得了一个什么什么奖。”这种引导我以为要慎重,就是不要太刻意做这种引导。真正画得好的,都是自己自发喜欢的,小时候接触过。当孩子要自己努力的时候,这个力量是无穷的;当你要给他努力的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只有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才会听你的话。而特别听话的孩子呢,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优点就是说,他特别能够有合作,他特别能够听你的话;而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自己的那种创作能力是相对比较弱的。所以事情都有两面,一般情况下特别听话的人,他的创造力、改变能力比较弱;一般情况下,特别喜欢改变,有创造力的孩子,他传承古代的,继承的能力比较差。所以你对一个特别有创造力的孩子,你就要告诉他,学习古代;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你就要告诉他,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正确培养的一个方式。所以对孩子的培养,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喜欢整天乱画的,你就要告诉他:要对着古代的东西画;如果他喜欢整天对着古代的东西画的,你就告诉他,你看看其他东西,你画我吧,你画只狗吧!

因为天下的人都是偏的多,正的少。如果这个人很正呢,又气象不大,经常是这样的,很奇怪。这就是人啊,人无完人!偏才呢,都是一路独长的,但是他不全;而通才呢,可能什么都会,但是技巧平平。事情常常都是这样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什么都会,什么都很好,不一般。

所以蒙养两个字都不能缺,蒙就是天生的条件,养就是后天的培养、调养、修养。其实每个人都能成才。如果反方向去养,就养偏了、养坏了。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喜欢创作的,你和他说就这么画,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样容易一意孤行,最后没有传承,东西不经看。但是有的人摹古的能力很强(你又要有另外一种方式培养)。

学画主要是乐趣,什么时候学都不晚。但是练字要早一点。练字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摹,描红。这是最笨,最傻,却最好,最快的,最能出效果得方法。买中国古代的字帖,就用透明纸在上面用墨描。或者是碑拓(举起《中国书法经典》一本)。这个字看起来是白的。现在书很便宜十块钱一本,你买十本,一百块钱,别心疼,就把这十本描黑以后,你试试,所有的字都会很漂亮。你如果对着帖子写的,(原来)这个写字的人没法和你交流。但是如果你描的话,就好像是一个唐代的人把着你的手写字,你一笔出去了,他马上把你拉住了。这个是最快的。所以中国以前写书法都是描红出来的。

只是现代人,总是觉得自己开始搞艺术了,这个方法太笨了。其实传统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说先别说什么练书法,就是“写字”。之后再说书法。不要觉得我这个就是艺术。如果简单的运笔方法都不懂,那艺术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劝大家学中国书画一定要先学习书法。绘画可以慢慢学,要先学书法。比如这书(《中国书法经典》)就非常好,就一个字一个字往里面描。孩子是最喜欢描的,你每天给他描一页就可以,就让他描。(问:要教孩子用笔吗?)不要教孩子用笔。就像小孩学语言一样,你告诉他用嘴了吗?你告诉他前鼻音后鼻音怎么发吗?用不着的。孩子的感受能力不知比大人强多少倍,无法计算。七八岁的孩子学一年古琴,成人学三年都赶不上。孩子对琴的感觉和记忆能力,练都不用练,马上就上去了。而且这种水平到了三十岁,他的人生阅历一丰富,见风而长,琴一弹(感觉)就会出来的。

所以不要告诉孩子们用笔,也许你的用笔是错误的,你怎么知道你的运笔是正确的。其实最好的运笔是“拨镫法”(拨灯法):就是拿起一根棍,拨古代的油灯的办法。这是最自然的。没有什么一定要怎么样拿。我们现在这么拿笔都是清朝人想出来的,说王羲之爱鹅,所以用“鹅首法”,这样一拿手指就死掉了,只能用臂力。因为清代书法追求金石学,不喜欢巧的感觉,喜欢拙,这样写字就用力而拙,但不巧,学不成王羲之的。所以何绍基写字这么写,叫“回腕法”,等于把手死住了,那股别扭劲,但也有美感,较劲的美感。清朝的艺术总体来说都是较劲的美感,就像石头把树压弯了,这个也有美感的。但是做一棵树,最好是堂堂正正的,这是大雅的美感。

所以练字的时候不要管他(用笔)。用你的笔去磨合古代,如果你的笔完全能描出来,那你的运笔肯定就和古代完全一样了。不要教孩子们回锋,你看王羲之的字有几个是回锋的?就让孩子们直接拿笔描出那个字形,不回(锋)自然有回(锋)的。你就告诉他用这个尖尖的毛笔,一笔下去就填满,不能改的。他自然就知道了,不回腕不收笔锋,根本就不可能填满的。时间久了就会了。

就造型的能力,西方人是靠素描的,五眼三庭,眉毛到鼻子的距离基本等于鼻子到下巴的距离,每个人基本都是这样。用相互比对的方式来找形的感觉。中国古代的书法形的要求是非常准确的,一撇一横到什么地方,每个字要求非常精确,学习了这个以后,抓形的能力就会很好。只要把书法写得一模一样,以后画画画树要一模一样,并不难,你的眼力已经培养出来了。

写字是最正统的中国艺术留存,别的艺术都容易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如绘画都受西方影响,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今天这个时代,都受外来影响。对书法来讲,因为老外没有书法,所以在汉字文化圈很纯粹地保留了这份审美,很难西洋化,很纯。(书法)和古琴一样,相对来讲是比较纯的中华文化遗存。所以学习(书法和古琴),容易把握到文化的精髓。

学画呢,就买些好的画书给孩子们看看,让孩子看看这里有个阿姨啊,姐姐啊,小动物在干吗。这里在骑马,让他数数有几匹马。让他看看就知道了。人就怕没吃过好东西,他吃过好东西后,就不会退步。你吃过好茶叶,别的差茶叶一来你就知道不好喝。你给他看过好画,长大后看到烂画,一看就知道不行。就怕他没见过好的。

所以给孩子们机会看最好的东西。要看经典!这套书为什么叫《国宝在线》?这些宋元的画都是国宝,最好的东西留下来了。中国古代的绘画并不是三笔两笔就画完的,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三笔两笔画完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比较落魄,为了卖钱。作品如果和金钱结合的时候,画作品一定要快,要有一定量,容不得你画七年,那还卖给谁去。

我有很多朋友走专业画家的路。我说我很幸运,教古琴,不用卖画过日子。其实卖画有时是会把一个画家折腾坏的。我的画家朋友我很清楚。有些水平天资绝对不在我之下,可是他现在画不好,为什么?因为比如黄公望要七年画十张画,或者五十张、七十张,一年平均就十张画。每张也不是很大。你想想他把多少精力花在这张小小的画上。古人说:“宋代的画是咫尺有千里之遥”,一尺里有一千里可以看。今天的画家里,谁的画能一尺里看一千里的。我们

的画家都是三棵树,一块石头,下面坐个人,完了,却是丈二尺的画。为什么?为了卖钱,

赶活。所以把十年的愉悦感浓缩到一张画里,和两天的愉悦感浓缩在一丈的画里,感觉不同。如果一张画画十年,真的可以看十年、百年,如果只画了两小时,那也顶多看几小时。

当然有时候一两笔就能画得很好的人。也一定要有精工的基础,基础不能丢掉。要知道什么东西能看十年,能看不厌,然后再提炼出来。

如果在坐的孩子练过书法,我再教你一个月,就能画得有模有样了。懂得运笔,有了审美,就行,不难的。只要能长寿,像黄公望,六十岁以后开始有作品存世,到八十岁。所以我现在想不急的,我还年轻。

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孩,都可以的。齐白石三十岁开始学画,之前是做木工的。人想干事情是死不了的,九十多岁还在玩。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你自己也可以玩一玩,画一画。现在我的学生在北京教学生描古代的画,那两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能画。如果你们和我一起上课,我给大家准备好工具材料,这个看一遍就会了。       你说要创作的能力,这个要综合修养的。       第一步要学书法,然后再学学画。       如果大家有疑问、建议、想法,大家可以和我提一提。问一: 您说孩子学书法越早越好,那大约多大开始比较好。答:从他认字开始就可以了。你给他古代人的、经典的字。你教他,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他开始一个字一个字认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手在上面描一遍,这个就很漂亮。小孩练字不在于多像,而是这个东西像拍照一样进他脑子里了。

等他长大后,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漂亮,翻翻记忆就好,他记得住,大人记不住。所以这为什么小时候就要开始。大人练字有个好方法叫“读帖”,成人小时候没练过字,大了以后练字的一个好的方法呢,就把帖子放在书包里,随时有时间,像排队、等车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着玩就好,强迫自己盯住看,每天盯五分钟,不用过两个月,脑子里就会有字形,写出来就好看。(问:要不要动脑子啊?)不用动脑子。傻盯着就行。人其实不傻。傻盯着是显意识跑掉了,但是其实潜意识在看。就像平时街上的广告,你不注意地走过,不知不觉都记住了。

所以小孩练书法,一定要把帖在家里放得低一点。孩子路过就能看到。不要买带方框的,有米字格的帖。这种帖子最差的,这就是我们现代想出的一个低招术,就像不读经而读白话文一样,就是最后它搞不清哪个是最漂亮的。好像写字一定要有一个框了。其实这些都是大人想出来的,当你写字很好以后,掌握了很多感性的东西以后,然后你再去分析古人的作品,用米字格甚么的去分析它,为了得到一些理性的经验,这个时候是有作用的,但对初学者来讲你不能用这个东西,初学千万不要学这些东西。

点评

望山饮茶  谢谢你  发表于 2012-3-22 07:31:25

小美爱学习  谢谢楼主的文章! 以前看过。最近女儿开始学柳体楷书。所以今天再温故一下。  发表于 2012-3-4 14:59:52

xiaobao99  很有意思  发表于 2012-1-8 11:59:18

已有 7 人评分贝壳收起 理由

lindatian + 10我很喜欢!

qinbaoba + 20很给力!

相视而笑811 + 10感谢你!

禅性文心 + 20我很喜欢!

非常 + 10我很喜欢!

猴妈 + 20感谢你!

high5 + 50感谢你!

总评分: 贝壳 + 14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分享6

收藏77

订阅

转发到微博

家有春夏

2

关注76

粉丝229

帖子

加关注

Jellyfish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小春子 8岁2个月

和夏 4岁10个月

板凳

发表于 2011-11-26 04:30: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3 04:46 编辑

家长问:我有个问题想不清楚,比如教孩子艺术,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一些感性的东西,让他多接触自然什么的 , 也会培养孩子对细节的敏感。但这种过分拘泥对细节的重视,是不是会影响他对大局的把握,尤其对男孩子来说,比如会变得多愁善感。

答:多愁善感是天生的,有自己心性一方面根源,和父母遗传也有关系。如果孩子多愁善感,父母一方常常也是多愁善感,这种是思维方式的流传。这方面父母也可以检验自己,你的孩子多愁善感,常常你自己也是多愁善感。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这样:哎呀怎么会这样不舒服啊,哎呀今天下雨了,哎呀好郁闷啊,哎呀人家说一句话你就气得不行。你的孩子从小站在你身边就和你学习了,所以做父母的自己也要注意的。不过敏感的人也是有他的优点的,敏感的人如果能够正确处理,他的心量可以放得很大的,还真正是豁达的人。真正能够放开的人其实都是很敏感的。那些很糙的,不敏感的人,其实他是放不开的。当然我一下子这样说你可能反应不过来。真正能干大事的人并不一定是我们想的那种,很豪放,很那样的。我们的想法有时是错误的。我们看历史的人,有时觉得李白,岳飞,那些人一定是豪侠壮士。但是你没见过他们,这些人的细腻敏感之处也是非他人可及。只是他通过学习,通过人生的感悟,自己有大的(超越),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满身肌肉,充满阳刚,不一定是大丈夫。他的心量不一定大。现在西方人研究,越壮的男人,你和他相处起来,他却是越小气越自私的。统计出来倒是不壮的人心量蛮大的(师笑)。这也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有他自己的命运,多愁善感的不一定差,整天傻乐的也不一定好。关键要达到一种平衡,各有它的作用。敏感的人,对痛苦敏感,对快乐也敏感。为什么那些搞笑的演员,私底下都很郁闷呢。这些人自己很郁闷,他才知道笑点在哪里。对他来讲普通的事情根本高兴不起来,所以他一定要找非常搞笑的。对他来讲刚好达到平衡的时候,所有其他人都笑翻了。

所以人呐,不能看表象,也不能只看一边的。特别敏感的人也是有他的好处的。他吃东西很挑剔,但另一方面如果让他做菜,他会做的特别好,也很精致。

人生来都是双刃剑,都是双向的,所以这个“我”字,这边是个“戈”,那边是个“戈”,是矛盾的。所以艺术家的敏感既是他的痛苦之处,也是他成功的因缘,看你怎么去处理了。还有对于大局,有没有大局,跟你教他关注的东西不一定有关。人生很复杂。象有些从事政治的人,艺术水平也挺高的,水平也不差,你说他这个人有气势吧,可能也很有气势,你说他敏感吧,搞政治的人多么敏感啊,猜忌多疑,那比常人都严重多乐。你说一句话他都觉得你要怎么样,你要造反?

但是对于他个人来讲的话,这是他痛苦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你没有办法去分析他。

每个人不一样,时代也很复杂,不能去随便定性一个孩子的。你看着很弱小的一个男孩子,心量有时候是很大的;你看很弱小很柔的一个女的,她的心可能是很硬的,作为教育我们就是在孩子自身的基础上把他培养得更好。跟圣人为友肯定是好的,肯定是能够利益孩子的生命的,而且心性会得到提升。有些小时候多愁善感的人长大了脸皮厚得很,有些小时候很阳光的人长大起来很郁闷的。这种阴转阳、阳转阴的过程都有可能,随着孩子身体年龄长大,他是要改变的,所以很难说。

我们再回到具体问题。比如说练字,用墨啊。比如磨墨,磨墨也要教的,怎么磨墨呢?磨墨是一种乐趣。写字要多磨墨,这句话有道理在里面。民间有句话叫“磨墨见功夫”。初学者要写字最好要磨墨。磨墨的作用是很大的。第一,磨出来的墨你是爱惜的。自己磨出来的墨首先就有一个字叫“惜墨如金”。你会随随便便把它浪费掉吗?不会的,因为你花心思墨出来的,所以你教小孩把这个墨磨得很浓很浓以后,他就已经对墨水有爱了;然后他再蘸着去写的时候呢,他写五个字,是很愉悦的那种感觉。假如是买的墨汁挤出来的话,他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太多了,还是累赘。他自己磨出来的那么大一盘墨汁,他能舍得把它倒掉吗,他得把它写完。写不完放起来明天再写。磨墨有很多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我们就会惜墨,会珍惜这个墨。第二,磨墨跟拿笔的姿势是一样的。墨一定要买贵的,不要买个五块钱、十块钱的,好像就是小孩玩玩的,这都不对的。要买起码买一百块钱以上的。一百块钱以上这锭墨你半年都用不了。一百块钱算什么。你人生一辈子磨几次啊?墨一定要贵,记住。最贵的墨磨出来才有效果、才好、才有感觉。而且磨墨的时候有香味的,这个感觉就出来了。好墨有墨香的味道,不会有墨臭的味道。第三是磨墨的时候练功夫。就是功力也能长上去。为什么说长功力呢?功力怎么能长上去呢?磨墨叫小朋友一定要把底面磨得纯平,不要磨成弧面的,也不要磨成斜的,尽量把它磨得纯平。怎么磨呢?要这么磨,往里磨(东白师示意逆时针磨墨)。那为什么要这么磨啊?比如说我们画这个草,画兰花,这么(顺时针向外画)画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这么(逆时针从外向内)画就不容易。写书法的时候写一捺容易,写一撇不容易,为什么呀,因为这个手是逆的。当你通过了这个磨墨练习以后,第一你的逆笔就可以没问题了,用起来就非常的顺。第二为什么要磨得纯平呢?如果磨斜了,说明你的手是斜的,力不匀,所以你能磨平墨之后,说明你能均匀用笔了,悬腕写字根本不成问题。第三点,一边磨墨一边看字帖,哎呀,好想写啊,墨还没有磨浓呢,这个时候,手腕已经松了,神已经旺了,一下去写能好吗?肯定是好。如果我们用墨汁写,墨汁一下子倒下去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神很旺,很想写,但这个手还是紧的。所以磨墨有一个好处。所以古人写字写一遍就写成的,不要写一篇书法写个十遍。因为先在磨墨时把这个字都看好了,怎么写,难点是什么,哪个是困难的,了然于胸,然后这个手在磨墨中已经顺了。第四点,磨出来的墨比墨汁好得多。你们以后试一试,同样一个书法家,你们用磨好的墨和用墨汁倒给他写,同样的一幅字,你去看神气。墨汁写出来的就好像不新鲜的蔬菜,磨出来的墨就是鲜活的。

屡试不爽。如果写大字,还可以马马虎虎。如果写小字,一定要磨出来的墨,神气才好,不然就像冻住的苍蝇一样。如果是画画,你用墨汁,画出来的画不活的,不新鲜。磨出来的墨就鲜活的。这个东西说是这么简单,磨出来的墨你自己看,你才能明白。

所以磨墨一个是会惜墨,一个功力的见长,一个是手松神旺。第四点呢,你磨墨,墨还磨人哪,把人的性格磨得很缓。所以说要磨墨如病夫,磨墨就像生病的人一样,慢慢磨,磨完了以后你就写三个字都没有关系,这个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只要是好墨,剩下的磨可以用,它不会臭的,明天还能用。用之前,因为它已经是宿墨了,第二天你要继续磨。每天都要磨一下,这个墨是不会臭的,而且很好用,昨天的磨和今天的磨一起磨,养着这个磨盘的。所以你看我前几天从曾韵那儿拿的磨盘到现在已经能用了,因为有宿墨和今天的墨,不停地磨,出来的墨非常的好,极棒的颜色。

问:那你建议砚台是洗还是不洗呢? 答:一般情况下,练字常用的砚台都不用洗,磨得勤自然干净,一点都不脏的。(问:要用保鲜膜包一下吗?)不用包,就是放在那儿磨,磨完了以后再盖上盖。(问:底部的墨会不会干住呢?)只要保持潮湿,里面的墨不会干住的。待会儿我还要教你们磨墨的方法,怎么样才能把磨出来的墨用得更好。以上这个四点都对磨墨的人有助益的。具体怎么磨墨呢,就是磨盘里水放一点点就行,一两滴,五六滴都可以,一小勺子就行。然后开始磨,磨到非常浓,象油漆一样,再加五六滴水,再磨,象油漆一样,再加五六滴水,再磨,象油漆一样。你们常常是哗一杯水都倒进去,然后这个墨碇好像东西掉在里面一样,再磨,这样磨出来的墨不好的,永远没有精神。为什么呢?讲些科学道理给大家听听,如果只加少量的水在里面,不停的磨,墨的颗粒都集中在里面,然后你继续磨,墨粒能磨得非常得细。如果你倒很多水去磨,墨粒在里面乱跑,你根本就捣不碎了。所以磨墨就像捣糨糊一样的,捣糨糊就是捣一点加一点水,捣一捣,再加点水,再捣捣。你一盆水倒到浆糊里去就不行,你在那里捣,浆糊在那边跑,你根本就捣不好。       所以磨墨一定是小 量地磨,磨得极浓如漆,再加水再磨如漆,只有这样磨出来的墨,写字画画才是精神的。如果我把墨磨得如漆了以后,最后在里面加五六滴水,然后再拿墨条调五六下,停!这个叫“以活其机”,那个墨就变活了。磨盘里面就是极清和极浓的东西在一起,如同阴阳交融。这个时候你蘸出来的墨画在纸上都是活的,于微小处有变化。如果你不磨得象漆一样,永远画出来的画像灰的,灰扑扑的,没有神气。然后要用宿墨加新鲜的墨磨在一起,这个墨调完以后非常好用,即活又有覆盖力。问:用不完怎么办?用不完的墨就盖上盖,写意画和书法都没问题。问:再用就加水磨是吗?答:对,再加几滴水,再磨,不停的磨。问:要是十天半个月不用怎么办?答:对,十天半个月不用,在夏天可能会臭的,那就再加水继续磨,再继续用,再继续磨,过一段时间就不臭了,而且这样的磨很好用。问:对磨盘有什么要求吗?答:磨盘最好用底是纯平的圆砚。如果你特别讲究,肯定是端砚、瑟砚。墨条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墨条直接对你的作品产生作用,其他就没那么直接了。比如砚台又不会粘在你的画上。在画画上真正讲究的人,对笔不一定很讲究的,因为笔也粘不到那个画上去,写字的人对笔可能很讲究,画画的人常常不是很讲究。当然要说讲究也很讲究,以达到效果为标准。画画最讲究的材料是纸、墨和颜料。真正好的画家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做的,也是一种乐趣,象颜料我们都是自己做的。自己把矿石磨碎,然后再用水把沙子飞出来,再继续磨,再飞出来,飞出来以后晒干,晒干后就调胶,画上去。这颜料一千年都不会变色,这是一种乐趣。问:都有哪些颜料呢?答:小朋友现在学画都用锡管颜料。但是大家要记住,真要当画家颜料是要自己做的。比如这种绿色(拿一本画册示意),是一千年不变色的。这种颜料你现在在市面上买都买不到的。你买了的颜料涂上去很难看的。这种绿色都是要自己做的。就是买来孔雀绿,买来以后,弄细了以后加胶,一边加,加完就用。用还有方法,这些东西都可以教的。所以有绘画班的话,比如我们带孩子一起画这张画,两个月以后你就可能画得一模一样。颜料怎么上都是有方法的。先上什么后上什么我不教你不会,我一教,你马上就会。所以这些东西都不难学的。比如像这个绿叶子,怎么上。这个绿和这个绿是一种绿。但这种绿怎么会泛白的呢,这个绿会偏绿一点?就是这个磨得细些,这个绿颜色磨得粗点。粗点就是绿的,再磨细了以后就变成粉了。就像我们玉米一样的,玉米本来是黄的,一磨成粉末,玉米茬子还带些黄,特别细就变成白的了。所以这里也是这个概念。你看不懂的时候你不知道,以为是两种颜料,不是两种颜料。一种颜料画出来的。不过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药店买个碾钵来碾颜料。         中国人用颜料是很好玩的,有时候在一张画里只用一两种颜料,但是你看上去非常丰富。其实颜料并不多的。比如在这张画里,就有两种颜料,这种是石青,这种是石绿。这是孔雀蓝,这是孔雀绿。但是上的很丰富,很有变化。实际上就两种颜料,我给你两块石头,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出来。比如这件衣服的蓝色,最原始的是这种蓝色,再磨白了就是袖子的那种蓝色,再继续磨就是中间那种蓝色。所以就看颜料磨的细致的程度,不是靠加白粉,不是象西洋人的那种概念。所以西洋人的颜料都很厚,而中国人的颜料都很薄,可是很薄的颜色也到位了,因为用的是颜色本来的颜色。比如说孔雀绿,为什么中国人只用这两种绿颜色和蓝颜色,为什么,因为这两种颜色是透明的。一旦透明,就有无限种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底色,而它们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可以画各种各样的绿色。比如我们可以打一层黄的底,把透明的绿颜色遮上去,就是黄绿色了,等于调出来了。所以画中国画的概念是不需要调色的,这就和弹古琴一样,不需要和弦的,是先后来的——不调色的中国画。比如这个颜色怎么画——中国红——朱砂的本色。这种颜色加在水里面,在碾钵里多碾几下,变细了就泛黄了。这个颜色再磨得细,就变成橘黄色的感觉了。所以颜料天然就有变细而产生变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做一个绿颜色的底子,再把红的罩上去,就像在上面罩了一块黄玻璃一样,颜色就变成了黄绿色的感觉。所以中国画不是靠调出来的,是靠覆盖出来的。中国画的颜料都是透明的。所以你看古代画的原作——可惜你们原作看到太少,很多看起来有很多颜色的地方都很亮,象宝石一样,亮得晶晶闪闪的。那个绿颜色,黄颜色都是透明的。所以中国人的颜料不是调的,是很讲究的。现在世界上都公认,中国画用的颜色是最高级,最漂亮的颜色。古代人已经选过了。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原作啊?答:在故宫可以看到原作,所以中国画的材料是一等一的重要。如果没有颜料,永远画不出好的味道。因为我使用宝石画的,你是用塑料画的,能一样吗?不能一样的。而且宝石画的,纸都变黑了,变黄了,可是这个东西,一千年不变。(完)

按:2011年11月6日,国内著名琴家书画家金蔚先生作客德国汉堡致謙学堂,为学堂的师生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讲座,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书画欣赏與学习。

整理文字保持讲座的口语风格。

关于儿童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的讲座

时间:2011年11月6日上午

地点:德国汉堡致謙学堂

讲座人:金蔚 先生

录音整理:  苏彤 陈怡 赵玲 米育莹 洪勤 刘璐  (初校:怀仁  未经金蔚先生最后审阅 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小朋友不喜欢听理论,都喜欢具体的,玩儿个什么东西,对他们来讲是感兴趣的,我以前在师范里当过三年的老师,就是教美术的,我的专业也就是绘画。

对小朋友来讲的话,教画画不要超过十五分钟,然后需要具体落实到一个好玩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给他讲很多理论的话,他们不是特别喜欢接受。我现在就简单地谈一点中国书画的学习方法和介绍。

中国绘画跟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看到的这些纸面艺术品,比如说这些书画,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中国画都是黑乎乎的,没有特别丰富的色彩。可能魏晋或者唐代的人物画上会有些颜色,但是这个颜色也是比较单块的,一块一块单块的颜色,不像现代的一些作品。西方古典的画法与此也是比较接近的。西方的古典绘画我们去看,它也是比较单一的颜色,也不会说在这个衣服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我们今天学油画,似乎一块上面常常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种画法的影响是来源于印象派对光影的感觉才有的。所以西方的绘画,我们看它的脉络呢,好像是颜色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那么中国的绘画到了宋代以后,宋代已经开始黑乎乎了,到了元代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以这种水墨为主。后来在中国的画坛上,基本上都是以水墨、淡彩为主。所以让我们看中国画,有时候有色彩的常常还比较古老一点。

这套国宝在线的书都是唐宋的绘画,非常经典,但是对于我来讲美术史或是欣赏的话不太特别适合,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清代的画。而我们常见到的画都是清代的那些画,比如吴昌硕、齐白石。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唐宋的画作时,反倒有时候有陌生感。会奇怪这个画是国画吗?怎么国画画得这么像。因为唐宋的很多画都画得特别精致,都特别得像。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到了齐白石的时候,我们一讲学国画就是学齐白石了,一笔、两笔、三笔,哇,一个小鸟!一笔、两笔、三笔,一个青蛙!很多时候我们去学国画是不是都会这样学啊?实际上,这个路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这就给你造成一种概念化的东西。对学画的人来讲,这样虽然入门很快,但是收效甚微,可能一辈子的路子非常的窄。

在中国古代学习绘画常提一句话,或者说学习中国艺术都是这样的,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这里“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上古,一个是好的。所以读经典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古代的,越古老的,相对来讲它的好的可能性越高。否则它怎么能够流传于世间一直都没有被替掉呢?就是因为它太好了,而不是说它印得多,不是说某个人推广才导致的。光一个人推广,一个政府,一个时期推广都没有作用的。当年《毛主席语录》推广得多好,所有人书架里都是,其他的书都没有了,可是今天你去找,找都找不到。就是这个道理。一本书它能最后存在于世界当中,不是靠强行推广的。所以学习国画时,就是要学习比较古老的范本。我觉得最晚起码得是到明代,不要学的太晚,不要去学习齐白石、吴昌硕这些人的画。否则的话可能你的路子不会太宽。当然我只是这么建议,也未必完全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不一样。就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有些人学得很低,但是他自己的水平也会提高。

艺术学习有两个方面,一个叫蒙,一个叫养。蒙是很难教的,难教的就是天生的,是你妈妈给的,就是所谓的天赋。但是我们做教育的就是不论你这个人聪明不聪明,反正我们就按照最好的方法教就是了,我们只教养。所以一定要取法乎上,一定要找最古老的、最好的作为范本。

就中国画来讲呢,特别是元代以后,书法的作用就非常非常重要。书法是所有中国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说你要想学习绘画,首先得要学好书法,一定要!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如果写好书法以后,学画的话,花三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能够马上到达一定的层次。如果单是画画不会写字,可能要通过五年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书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赶上去的,可能有时候学习书法五年还没入门。所以书法是要练童子功,要从小孩就开始练。中国古代没有专门以书法为生的人,也就是说我就是书法家,我除了写书法啥事也不干。可是古代人写字都比咱们好,我们随便找一个一百年前的帐房先生,一个秀才,他写的字可能都比现在一个大书法家的字好得多。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们从小练字。书法这个功夫以后是见风而长。如果你练你在五岁的时候练了两个月的书法,之后你有机会看见很多好书法,比如说这个题画上的书法,在你的知识结构里面就会找到合适的位置,你就觉得这笔特别漂亮,啊,这样写是很好看的,你也知道他是怎么写出来。这样你到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突然哪一天想成为书法家,假如,你要努力一下的话是能上去的。像康有为后半辈子就成为书法家了,前面都在干革命,后来革命不成功,家里六十多口人要养活,怎么办,人家说那你也是有名的,你名人书法写两个吧!他就写两个卖钱,你看养活家里六十口人,之后成了一个书法家。这个为什么?小时候他有练过书法的基础。

像古琴也是一样的,像绘画也是一样的,小时候画过,中途不用学,以后见风而长。画《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所有现在留下来的作品都是六十岁以后画的。他五十岁多以前都在做幕僚,就是帮人家做政客.结果那些上司贪污了,坐牢了,然后他也跟着坐牢。坐牢完了以后他就去学道去了,做了道士然后就开始画画。我真的很佩服他!看他七十多岁画的《富春山居图》。那张画前后画了七年的时间。他心里都不着急的。我自己是画画的,一般画画的人还有这种概念,就是说我要把这张画画完。我那么年轻都会这样想,我要画多少画,画多少时间把它画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没有这种紧迫感,他对生命的这种坦然——你想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七十岁的人是什么概念啊,他可能随时面临着死亡,但他居然一直画这张画,慢慢地画,一点都不着急。这种心态啊,这种对人世的感觉,而且完全是一种玩的感觉,所以他留下来的那种信息,那种给人的愉悦感,无可比拟。一天画就的画,是你一天的快乐,如果七年画就的,是你七年的对这种东西爱、对这种感觉的叠加。所以一篇文章要写得时间要长,一本书要写的时间要长,一件东西要做得好,时间要长。这个时间长是一个美妙的感觉的叠加。所以达·芬奇说,他没有一张画是画完的,我想什么时候改就去改一改,就是说他要把所有的地方改到完美,是完美的叠加。

再比如宋代画家李成。他儿子说,我爸爸在画画的时候,一张画画了半张,这半年他就不去动它了,再过了半年,再把另一半画完。那这种创作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自己的乐趣在里面,自己的兴趣在里面,我特别想画的时候我把它画出来了。

我的书法老师最奇怪的是,他说你字一定要坚持练的,但是你想练的时候你就练,你不想练的时候你就不要练。他保持了我对写字的一种乐趣,对这种东西的喜欢。我在北京见启功先生,启先生跟我说,一个小孩的家长跟他说,一天要孩子练多少多少的字,二十张、五十张地练。这个家长问,我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你这个书法家。他说肯定成不了,因为他讨厌这个东西。

我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关系最好的,我们上下铺,现在关系也很好。我高中的时候写字写得很烂,但是他比我好几倍,写得特别漂亮,但是高中的时候我疯狂地去什么兴趣班啊,什么学习啊,到处去看画展,去练书法,可是他不要,我说你为什么呀?他爸是老中医,从小就逼着他写那个书法,他每天都要写的,到高中的时候他自由了,他不要再写了,他看见这个东西就烦,但是他倒成了一个爱好者,他挺喜欢的,但是他自己就不要弄了。他就觉得这种,一拿起这个笔,一对着那个字帖就是他不愉悦的感觉的开始。所以这件事情也是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够过于地让孩子有一个压力:比如一定要成为一个书法家,或者一个画家。中国艺术很奇怪的,不是这么培养出来的。你看这个画册里里边很多画家,像许道宁原来是卖药的,因为他希望药卖得好,所以他就画一张画送给别人,同时做点生意。那个时候有人就觉得他的画很好看,于是最后吸引了不少顾客到他这来买药,最后他成了一个画家了。像黄公望这些人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画画)。再比如那个吴镇,天天在家里画画。住在他家边上的另外一个画家叫盛懋,买盛懋的画(的人)都要排队,吴镇的老婆就对他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人家都在那里排队买他的画,你这个画一张都没有人买。”这个吴镇就说了,他说:“五十年后不复尔!”就是将来五十年以后就不这样了。他说,你看着吧!吴镇是干什么的呢?吴镇是帮别人算命的,就是卜卦、占卜的。那么最后他的绘画呢,成了元四家之一,但是那个盛懋呢,却没有。现在看来,盛懋呢只能是元代的第二流的,而不是第一流的画家。

所以我觉得要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概念呢?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感觉,就是让他们感觉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快乐的。我觉得这个最为重要。有的人喜欢说这种话:“哎,我的孩子已经三岁了,我的孩子七岁了,他在绘画上得了一个什么什么奖。”这种引导我以为要慎重,就是不要太刻意做这种引导。真正画得好的,都是自己自发喜欢的,小时候接触过。当孩子要自己努力的时候,这个力量是无穷的;当你要给他努力的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只有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才会听你的话。而特别听话的孩子呢,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优点就是说,他特别能够有合作,他特别能够听你的话;而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自己的那种创作能力是相对比较弱的。所以事情都有两面,一般情况下特别听话的人,他的创造力、改变能力比较弱;一般情况下,特别喜欢改变,有创造力的孩子,他传承古代的,继承的能力比较差。所以你对一个特别有创造力的孩子,你就要告诉他,学习古代;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你就要告诉他,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正确培养的一个方式。所以对孩子的培养,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喜欢整天乱画的,你就要告诉他:要对着古代的东西画;如果他喜欢整天对着古代的东西画的,你就告诉他,你看看其他东西,你画我吧,你画只狗吧!

因为天下的人都是偏的多,正的少。如果这个人很正呢,又气象不大,经常是这样的,很奇怪。这就是人啊,人无完人!偏才呢,都是一路独长的,但是他不全;而通才呢,可能什么都会,但是技巧平平。事情常常都是这样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什么都会,什么都很好,不一般。

所以蒙养两个字都不能缺,蒙就是天生的条件,养就是后天的培养、调养、修养。其实每个人都能成才。如果反方向去养,就养偏了、养坏了。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喜欢创作的,你和他说就这么画,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样容易一意孤行,最后没有传承,东西不经看。但是有的人摹古的能力很强(你又要有另外一种方式培养)。

学画主要是乐趣,什么时候学都不晚。但是练字要早一点。练字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摹,描红。这是最笨,最傻,却最好,最快的,最能出效果得方法。买中国古代的字帖,就用透明纸在上面用墨描。或者是碑拓(举起《中国书法经典》一本)。这个字看起来是白的。现在书很便宜十块钱一本,你买十本,一百块钱,别心疼,就把这十本描黑以后,你试试,所有的字都会很漂亮。你如果对着帖子写的,(原来)这个写字的人没法和你交流。但是如果你描的话,就好像是一个唐代的人把着你的手写字,你一笔出去了,他马上把你拉住了。这个是最快的。所以中国以前写书法都是描红出来的。

只是现代人,总是觉得自己开始搞艺术了,这个方法太笨了。其实传统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说先别说什么练书法,就是“写字”。之后再说书法。不要觉得我这个就是艺术。如果简单的运笔方法都不懂,那艺术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劝大家学中国书画一定要先学习书法。绘画可以慢慢学,要先学书法。比如这书(《中国书法经典》)就非常好,就一个字一个字往里面描。孩子是最喜欢描的,你每天给他描一页就可以,就让他描。(问:要教孩子用笔吗?)不要教孩子用笔。就像小孩学语言一样,你告诉他用嘴了吗?你告诉他前鼻音后鼻音怎么发吗?用不着的。孩子的感受能力不知比大人强多少倍,无法计算。七八岁的孩子学一年古琴,成人学三年都赶不上。孩子对琴的感觉和记忆能力,练都不用练,马上就上去了。而且这种水平到了三十岁,他的人生阅历一丰富,见风而长,琴一弹(感觉)就会出来的。

所以不要告诉孩子们用笔,也许你的用笔是错误的,你怎么知道你的运笔是正确的。其实最好的运笔是“拨镫法”(拨灯法):就是拿起一根棍,拨古代的油灯的办法。这是最自然的。没有什么一定要怎么样拿。我们现在这么拿笔都是清朝人想出来的,说王羲之爱鹅,所以用“鹅首法”,这样一拿手指就死掉了,只能用臂力。因为清代书法追求金石学,不喜欢巧的感觉,喜欢拙,这样写字就用力而拙,但不巧,学不成王羲之的。所以何绍基写字这么写,叫“回腕法”,等于把手死住了,那股别扭劲,但也有美感,较劲的美感。清朝的艺术总体来说都是较劲的美感,就像石头把树压弯了,这个也有美感的。但是做一棵树,最好是堂堂正正的,这是大雅的美感。

所以练字的时候不要管他(用笔)。用你的笔去磨合古代,如果你的笔完全能描出来,那你的运笔肯定就和古代完全一样了。不要教孩子们回锋,你看王羲之的字有几个是回锋的?就让孩子们直接拿笔描出那个字形,不回(锋)自然有回(锋)的。你就告诉他用这个尖尖的毛笔,一笔下去就填满,不能改的。他自然就知道了,不回腕不收笔锋,根本就不可能填满的。时间久了就会了。

就造型的能力,西方人是靠素描的,五眼三庭,眉毛到鼻子的距离基本等于鼻子到下巴的距离,每个人基本都是这样。用相互比对的方式来找形的感觉。中国古代的书法形的要求是非常准确的,一撇一横到什么地方,每个字要求非常精确,学习了这个以后,抓形的能力就会很好。只要把书法写得一模一样,以后画画画树要一模一样,并不难,你的眼力已经培养出来了。

写字是最正统的中国艺术留存,别的艺术都容易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如绘画都受西方影响,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今天这个时代,都受外来影响。对书法来讲,因为老外没有书法,所以在汉字文化圈很纯粹地保留了这份审美,很难西洋化,很纯。(书法)和古琴一样,相对来讲是比较纯的中华文化遗存。所以学习(书法和古琴),容易把握到文化的精髓。

学画呢,就买些好的画书给孩子们看看,让孩子看看这里有个阿姨啊,姐姐啊,小动物在干吗。这里在骑马,让他数数有几匹马。让他看看就知道了。人就怕没吃过好东西,他吃过好东西后,就不会退步。你吃过好茶叶,别的差茶叶一来你就知道不好喝。你给他看过好画,长大后看到烂画,一看就知道不行。就怕他没见过好的。

所以给孩子们机会看最好的东西。要看经典!这套书为什么叫《国宝在线》?这些宋元的画都是国宝,最好的东西留下来了。中国古代的绘画并不是三笔两笔就画完的,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三笔两笔画完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比较落魄,为了卖钱。作品如果和金钱结合的时候,画作品一定要快,要有一定量,容不得你画七年,那还卖给谁去。

我有很多朋友走专业画家的路。我说我很幸运,教古琴,不用卖画过日子。其实卖画有时是会把一个画家折腾坏的。我的画家朋友我很清楚。有些水平天资绝对不在我之下,可是他现在画不好,为什么?因为比如黄公望要七年画十张画,或者五十张、七十张,一年平均就十张画。每张也不是很大。你想想他把多少精力花在这张小小的画上。古人说:“宋代的画是咫尺有千里之遥”,一尺里有一千里可以看。今天的画家里,谁的画能一尺里看一千里的。我们

的画家都是三棵树,一块石头,下面坐个人,完了,却是丈二尺的画。为什么?为了卖钱,

赶活。所以把十年的愉悦感浓缩到一张画里,和两天的愉悦感浓缩在一丈的画里,感觉不同。如果一张画画十年,真的可以看十年、百年,如果只画了两小时,那也顶多看几小时。

当然有时候一两笔就能画得很好的人。也一定要有精工的基础,基础不能丢掉。要知道什么东西能看十年,能看不厌,然后再提炼出来。

如果在坐的孩子练过书法,我再教你一个月,就能画得有模有样了。懂得运笔,有了审美,就行,不难的。只要能长寿,像黄公望,六十岁以后开始有作品存世,到八十岁。所以我现在想不急的,我还年轻。

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孩,都可以的。齐白石三十岁开始学画,之前是做木工的。人想干事情是死不了的,九十多岁还在玩。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你自己也可以玩一玩,画一画。现在我的学生在北京教学生描古代的画,那两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能画。如果你们和我一起上课,我给大家准备好工具材料,这个看一遍就会了。       你说要创作的能力,这个要综合修养的。       第一步要学书法,然后再学学画。       如果大家有疑问、建议、想法,大家可以和我提一提。问一: 您说孩子学书法越早越好,那大约多大开始比较好。答:从他认字开始就可以了。你给他古代人的、经典的字。你教他,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他开始一个字一个字认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手在上面描一遍,这个就很漂亮。小孩练字不在于多像,而是这个东西像拍照一样进他脑子里了。

等他长大后,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漂亮,翻翻记忆就好,他记得住,大人记不住。所以这为什么小时候就要开始。大人练字有个好方法叫“读帖”,成人小时候没练过字,大了以后练字的一个好的方法呢,就把帖子放在书包里,随时有时间,像排队、等车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着玩就好,强迫自己盯住看,每天盯五分钟,不用过两个月,脑子里就会有字形,写出来就好看。(问:要不要动脑子啊?)不用动脑子。傻盯着就行。人其实不傻。傻盯着是显意识跑掉了,但是其实潜意识在看。就像平时街上的广告,你不注意地走过,不知不觉都记住了。

所以小孩练书法,一定要把帖在家里放得低一点。孩子路过就能看到。不要买带方框的,有米字格的帖。这种帖子最差的,这就是我们现代想出的一个低招术,就像不读经而读白话文一样,就是最后它搞不清哪个是最漂亮的。好像写字一定要有一个框了。其实这些都是大人想出来的,当你写字很好以后,掌握了很多感性的东西以后,然后你再去分析古人的作品,用米字格甚么的去分析它,为了得到一些理性的经验,这个时候是有作用的,但对初学者来讲你不能用这个东西,初学千万不要学这些东西。

点评

望山饮茶  谢谢你  发表于 2012-3-22 07:31:25

小美爱学习  谢谢楼主的文章! 以前看过。最近女儿开始学柳体楷书。所以今天再温故一下。  发表于 2012-3-4 14:59:52

xiaobao99  很有意思  发表于 2012-1-8 11:59:18

已有 7 人评分贝壳收起 理由

lindatian + 10我很喜欢!

qinbaoba + 20很给力!

相视而笑811 + 10感谢你!

禅性文心 + 20我很喜欢!

非常 + 10我很喜欢!

猴妈 + 20感谢你!

high5 + 50感谢你!

总评分: 贝壳 + 14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分享6

收藏77

订阅

转发到微博

家有春夏

2

关注76

粉丝229

帖子

加关注

Jellyfish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小春子 8岁2个月

和夏 4岁10个月

板凳

发表于 2011-11-26 04:30: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3 04:46 编辑

家长问:我有个问题想不清楚,比如教孩子艺术,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一些感性的东西,让他多接触自然什么的 , 也会培养孩子对细节的敏感。但这种过分拘泥对细节的重视,是不是会影响他对大局的把握,尤其对男孩子来说,比如会变得多愁善感。

答:多愁善感是天生的,有自己心性一方面根源,和父母遗传也有关系。如果孩子多愁善感,父母一方常常也是多愁善感,这种是思维方式的流传。这方面父母也可以检验自己,你的孩子多愁善感,常常你自己也是多愁善感。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这样:哎呀怎么会这样不舒服啊,哎呀今天下雨了,哎呀好郁闷啊,哎呀人家说一句话你就气得不行。你的孩子从小站在你身边就和你学习了,所以做父母的自己也要注意的。不过敏感的人也是有他的优点的,敏感的人如果能够正确处理,他的心量可以放得很大的,还真正是豁达的人。真正能够放开的人其实都是很敏感的。那些很糙的,不敏感的人,其实他是放不开的。当然我一下子这样说你可能反应不过来。真正能干大事的人并不一定是我们想的那种,很豪放,很那样的。我们的想法有时是错误的。我们看历史的人,有时觉得李白,岳飞,那些人一定是豪侠壮士。但是你没见过他们,这些人的细腻敏感之处也是非他人可及。只是他通过学习,通过人生的感悟,自己有大的(超越),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满身肌肉,充满阳刚,不一定是大丈夫。他的心量不一定大。现在西方人研究,越壮的男人,你和他相处起来,他却是越小气越自私的。统计出来倒是不壮的人心量蛮大的(师笑)。这也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有他自己的命运,多愁善感的不一定差,整天傻乐的也不一定好。关键要达到一种平衡,各有它的作用。敏感的人,对痛苦敏感,对快乐也敏感。为什么那些搞笑的演员,私底下都很郁闷呢。这些人自己很郁闷,他才知道笑点在哪里。对他来讲普通的事情根本高兴不起来,所以他一定要找非常搞笑的。对他来讲刚好达到平衡的时候,所有其他人都笑翻了。

所以人呐,不能看表象,也不能只看一边的。特别敏感的人也是有他的好处的。他吃东西很挑剔,但另一方面如果让他做菜,他会做的特别好,也很精致。

人生来都是双刃剑,都是双向的,所以这个“我”字,这边是个“戈”,那边是个“戈”,是矛盾的。所以艺术家的敏感既是他的痛苦之处,也是他成功的因缘,看你怎么去处理了。还有对于大局,有没有大局,跟你教他关注的东西不一定有关。人生很复杂。象有些从事政治的人,艺术水平也挺高的,水平也不差,你说他这个人有气势吧,可能也很有气势,你说他敏感吧,搞政治的人多么敏感啊,猜忌多疑,那比常人都严重多乐。你说一句话他都觉得你要怎么样,你要造反?

但是对于他个人来讲的话,这是他痛苦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你没有办法去分析他。

每个人不一样,时代也很复杂,不能去随便定性一个孩子的。你看着很弱小的一个男孩子,心量有时候是很大的;你看很弱小很柔的一个女的,她的心可能是很硬的,作为教育我们就是在孩子自身的基础上把他培养得更好。跟圣人为友肯定是好的,肯定是能够利益孩子的生命的,而且心性会得到提升。有些小时候多愁善感的人长大了脸皮厚得很,有些小时候很阳光的人长大起来很郁闷的。这种阴转阳、阳转阴的过程都有可能,随着孩子身体年龄长大,他是要改变的,所以很难说。

我们再回到具体问题。比如说练字,用墨啊。比如磨墨,磨墨也要教的,怎么磨墨呢?磨墨是一种乐趣。写字要多磨墨,这句话有道理在里面。民间有句话叫“磨墨见功夫”。初学者要写字最好要磨墨。磨墨的作用是很大的。第一,磨出来的墨你是爱惜的。自己磨出来的墨首先就有一个字叫“惜墨如金”。你会随随便便把它浪费掉吗?不会的,因为你花心思墨出来的,所以你教小孩把这个墨磨得很浓很浓以后,他就已经对墨水有爱了;然后他再蘸着去写的时候呢,他写五个字,是很愉悦的那种感觉。假如是买的墨汁挤出来的话,他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太多了,还是累赘。他自己磨出来的那么大一盘墨汁,他能舍得把它倒掉吗,他得把它写完。写不完放起来明天再写。磨墨有很多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我们就会惜墨,会珍惜这个墨。第二,磨墨跟拿笔的姿势是一样的。墨一定要买贵的,不要买个五块钱、十块钱的,好像就是小孩玩玩的,这都不对的。要买起码买一百块钱以上的。一百块钱以上这锭墨你半年都用不了。一百块钱算什么。你人生一辈子磨几次啊?墨一定要贵,记住。最贵的墨磨出来才有效果、才好、才有感觉。而且磨墨的时候有香味的,这个感觉就出来了。好墨有墨香的味道,不会有墨臭的味道。第三是磨墨的时候练功夫。就是功力也能长上去。为什么说长功力呢?功力怎么能长上去呢?磨墨叫小朋友一定要把底面磨得纯平,不要磨成弧面的,也不要磨成斜的,尽量把它磨得纯平。怎么磨呢?要这么磨,往里磨(东白师示意逆时针磨墨)。那为什么要这么磨啊?比如说我们画这个草,画兰花,这么(顺时针向外画)画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这么(逆时针从外向内)画就不容易。写书法的时候写一捺容易,写一撇不容易,为什么呀,因为这个手是逆的。当你通过了这个磨墨练习以后,第一你的逆笔就可以没问题了,用起来就非常的顺。第二为什么要磨得纯平呢?如果磨斜了,说明你的手是斜的,力不匀,所以你能磨平墨之后,说明你能均匀用笔了,悬腕写字根本不成问题。第三点,一边磨墨一边看字帖,哎呀,好想写啊,墨还没有磨浓呢,这个时候,手腕已经松了,神已经旺了,一下去写能好吗?肯定是好。如果我们用墨汁写,墨汁一下子倒下去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神很旺,很想写,但这个手还是紧的。所以磨墨有一个好处。所以古人写字写一遍就写成的,不要写一篇书法写个十遍。因为先在磨墨时把这个字都看好了,怎么写,难点是什么,哪个是困难的,了然于胸,然后这个手在磨墨中已经顺了。第四点,磨出来的墨比墨汁好得多。你们以后试一试,同样一个书法家,你们用磨好的墨和用墨汁倒给他写,同样的一幅字,你去看神气。墨汁写出来的就好像不新鲜的蔬菜,磨出来的墨就是鲜活的。

屡试不爽。如果写大字,还可以马马虎虎。如果写小字,一定要磨出来的墨,神气才好,不然就像冻住的苍蝇一样。如果是画画,你用墨汁,画出来的画不活的,不新鲜。磨出来的墨就鲜活的。这个东西说是这么简单,磨出来的墨你自己看,你才能明白。

所以磨墨一个是会惜墨,一个功力的见长,一个是手松神旺。第四点呢,你磨墨,墨还磨人哪,把人的性格磨得很缓。所以说要磨墨如病夫,磨墨就像生病的人一样,慢慢磨,磨完了以后你就写三个字都没有关系,这个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只要是好墨,剩下的磨可以用,它不会臭的,明天还能用。用之前,因为它已经是宿墨了,第二天你要继续磨。每天都要磨一下,这个墨是不会臭的,而且很好用,昨天的磨和今天的磨一起磨,养着这个磨盘的。所以你看我前几天从曾韵那儿拿的磨盘到现在已经能用了,因为有宿墨和今天的墨,不停地磨,出来的墨非常的好,极棒的颜色。

问:那你建议砚台是洗还是不洗呢? 答:一般情况下,练字常用的砚台都不用洗,磨得勤自然干净,一点都不脏的。(问:要用保鲜膜包一下吗?)不用包,就是放在那儿磨,磨完了以后再盖上盖。(问:底部的墨会不会干住呢?)只要保持潮湿,里面的墨不会干住的。待会儿我还要教你们磨墨的方法,怎么样才能把磨出来的墨用得更好。以上这个四点都对磨墨的人有助益的。具体怎么磨墨呢,就是磨盘里水放一点点就行,一两滴,五六滴都可以,一小勺子就行。然后开始磨,磨到非常浓,象油漆一样,再加五六滴水,再磨,象油漆一样,再加五六滴水,再磨,象油漆一样。你们常常是哗一杯水都倒进去,然后这个墨碇好像东西掉在里面一样,再磨,这样磨出来的墨不好的,永远没有精神。为什么呢?讲些科学道理给大家听听,如果只加少量的水在里面,不停的磨,墨的颗粒都集中在里面,然后你继续磨,墨粒能磨得非常得细。如果你倒很多水去磨,墨粒在里面乱跑,你根本就捣不碎了。所以磨墨就像捣糨糊一样的,捣糨糊就是捣一点加一点水,捣一捣,再加点水,再捣捣。你一盆水倒到浆糊里去就不行,你在那里捣,浆糊在那边跑,你根本就捣不好。       所以磨墨一定是小 量地磨,磨得极浓如漆,再加水再磨如漆,只有这样磨出来的墨,写字画画才是精神的。如果我把墨磨得如漆了以后,最后在里面加五六滴水,然后再拿墨条调五六下,停!这个叫“以活其机”,那个墨就变活了。磨盘里面就是极清和极浓的东西在一起,如同阴阳交融。这个时候你蘸出来的墨画在纸上都是活的,于微小处有变化。如果你不磨得象漆一样,永远画出来的画像灰的,灰扑扑的,没有神气。然后要用宿墨加新鲜的墨磨在一起,这个墨调完以后非常好用,即活又有覆盖力。问:用不完怎么办?用不完的墨就盖上盖,写意画和书法都没问题。问:再用就加水磨是吗?答:对,再加几滴水,再磨,不停的磨。问:要是十天半个月不用怎么办?答:对,十天半个月不用,在夏天可能会臭的,那就再加水继续磨,再继续用,再继续磨,过一段时间就不臭了,而且这样的磨很好用。问:对磨盘有什么要求吗?答:磨盘最好用底是纯平的圆砚。如果你特别讲究,肯定是端砚、瑟砚。墨条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墨条直接对你的作品产生作用,其他就没那么直接了。比如砚台又不会粘在你的画上。在画画上真正讲究的人,对笔不一定很讲究的,因为笔也粘不到那个画上去,写字的人对笔可能很讲究,画画的人常常不是很讲究。当然要说讲究也很讲究,以达到效果为标准。画画最讲究的材料是纸、墨和颜料。真正好的画家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做的,也是一种乐趣,象颜料我们都是自己做的。自己把矿石磨碎,然后再用水把沙子飞出来,再继续磨,再飞出来,飞出来以后晒干,晒干后就调胶,画上去。这颜料一千年都不会变色,这是一种乐趣。问:都有哪些颜料呢?答:小朋友现在学画都用锡管颜料。但是大家要记住,真要当画家颜料是要自己做的。比如这种绿色(拿一本画册示意),是一千年不变色的。这种颜料你现在在市面上买都买不到的。你买了的颜料涂上去很难看的。这种绿色都是要自己做的。就是买来孔雀绿,买来以后,弄细了以后加胶,一边加,加完就用。用还有方法,这些东西都可以教的。所以有绘画班的话,比如我们带孩子一起画这张画,两个月以后你就可能画得一模一样。颜料怎么上都是有方法的。先上什么后上什么我不教你不会,我一教,你马上就会。所以这些东西都不难学的。比如像这个绿叶子,怎么上。这个绿和这个绿是一种绿。但这种绿怎么会泛白的呢,这个绿会偏绿一点?就是这个磨得细些,这个绿颜色磨得粗点。粗点就是绿的,再磨细了以后就变成粉了。就像我们玉米一样的,玉米本来是黄的,一磨成粉末,玉米茬子还带些黄,特别细就变成白的了。所以这里也是这个概念。你看不懂的时候你不知道,以为是两种颜料,不是两种颜料。一种颜料画出来的。不过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药店买个碾钵来碾颜料。         中国人用颜料是很好玩的,有时候在一张画里只用一两种颜料,但是你看上去非常丰富。其实颜料并不多的。比如在这张画里,就有两种颜料,这种是石青,这种是石绿。这是孔雀蓝,这是孔雀绿。但是上的很丰富,很有变化。实际上就两种颜料,我给你两块石头,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出来。比如这件衣服的蓝色,最原始的是这种蓝色,再磨白了就是袖子的那种蓝色,再继续磨就是中间那种蓝色。所以就看颜料磨的细致的程度,不是靠加白粉,不是象西洋人的那种概念。所以西洋人的颜料都很厚,而中国人的颜料都很薄,可是很薄的颜色也到位了,因为用的是颜色本来的颜色。比如说孔雀绿,为什么中国人只用这两种绿颜色和蓝颜色,为什么,因为这两种颜色是透明的。一旦透明,就有无限种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底色,而它们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可以画各种各样的绿色。比如我们可以打一层黄的底,把透明的绿颜色遮上去,就是黄绿色了,等于调出来了。所以画中国画的概念是不需要调色的,这就和弹古琴一样,不需要和弦的,是先后来的——不调色的中国画。比如这个颜色怎么画——中国红——朱砂的本色。这种颜色加在水里面,在碾钵里多碾几下,变细了就泛黄了。这个颜色再磨得细,就变成橘黄色的感觉了。所以颜料天然就有变细而产生变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做一个绿颜色的底子,再把红的罩上去,就像在上面罩了一块黄玻璃一样,颜色就变成了黄绿色的感觉。所以中国画不是靠调出来的,是靠覆盖出来的。中国画的颜料都是透明的。所以你看古代画的原作——可惜你们原作看到太少,很多看起来有很多颜色的地方都很亮,象宝石一样,亮得晶晶闪闪的。那个绿颜色,黄颜色都是透明的。所以中国人的颜料不是调的,是很讲究的。现在世界上都公认,中国画用的颜色是最高级,最漂亮的颜色。古代人已经选过了。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原作啊?答:在故宫可以看到原作,所以中国画的材料是一等一的重要。如果没有颜料,永远画不出好的味道。因为我使用宝石画的,你是用塑料画的,能一样吗?不能一样的。而且宝石画的,纸都变黑了,变黄了,可是这个东西,一千年不变。(完)


相关内容

  • 德国基本情况介绍
  • 概况: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简称:德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德国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德国亦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实体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 ...

  • 德国天赋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 德国天赋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彭正梅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德国50 年代以来关于天赋儿童促进的论争和措施发展, 同时指出, 对于天赋儿童采取特别的促 进方法也是教育平等的一个方面, 应该成为正常的教育的一部分. 关键词:天赋 天赋儿童 教育平等 教育民主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的智力整体上是一种正 ...

  • 扶不扶老人集社会双重焦虑
  • 扶不扶老人集社会双重焦虑 2011年09月07日08:16羊城晚报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但有时会迟到 [导读]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南京"彭宇案"之后,扶起摔倒的老人,成为一个极具风险 ...

  • 社区工作重点笔记
  • 长期目标兼顾起来. ⑥运用社会资源.社区工作重视运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更相信居民有不少潜能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发掘和运用. ⑦政治性的特点.社区工作的范围与政治有关系,与其他社会工作相比,社区工作是较为政治化的. 4.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1)社会福利功能 立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要,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 ...

  • 我为马栏街道青少年公益书法教室代言
  • 大家好,我是「大连市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张大艳,在我们「马栏街道关心下一代温馨站」开设了「马栏街道青少年公益书法教室」,「中国文化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大连分会」副会长 何涛 同志,担任公益课堂的书法指导教师.何涛 同志自幼受其父影响,酷爱美术与书法.1997 ...

  • 高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 学校工会在校党委和省教育科技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分工会和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和中国工会xx大精神,以全面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履行相关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不断增强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教职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年初 ...

  • 1钱志亮讲座简介
  • 外圆内方品人生 明志亮眼看教育 --北京师大教育学部 钱志亮讲座简介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1966年底生于江苏海安,北师大86级毕业留校,90年和91年分别在杭州大学心理系.东北师大教育系进修,93-94年在美国波士顿学院教育学院学习.帕金斯盲校工作,95年硕士师从中国特教奠基人 ...

  • 优秀早教绘本
  • 优秀早教绘本 ①凯迪克奖:<约瑟夫有件旧外套>.<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造梦的雨果>.<雪花人>.<小房子>.<海马先生>.<哈啰再见的窗口>.<长发姑娘>.<驾牛蓬车的人>.<月光下 ...

  • 北大国学大纲
  • 北大国学大纲 琴-古琴乐章: 古琴以其清.和.淡.雅寄寓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广为流传.静心欣赏古琴大师的的琴艺演奏:课余时间,还可学习简单技法. 拳-太极养生: 太极拳,相传由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所创立.太极拳宗本于大易阴阳之道,符合人体结构和自然节律,道术一体,是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