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文学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

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

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

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

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 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

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

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2)文学性:形象生动的写人艺术。

A、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叙事真实,重视细节。

C、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D、,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

同学、学生、 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

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

用传主的有关资料, 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

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三、详解传记的几个常考考点。

1、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

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

的脉络;

细节描写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细节描,使人物个性丰满、鲜明。(传记、小说等都

适用)

(2) 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中心。(传记、小说等都适用)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适用)

(4)真实性。(传记适用) (

(5)自然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环境之外,还起到象征社会环境、

烘托人物心情作用。(传记、小说、诗歌等适用)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

本加以辨别分析。

人称:(1)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

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

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

活自由。

3、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 得

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

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

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

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

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

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

术, 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

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

就改学了音 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

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

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 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

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

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 人生,可不惯在已

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

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

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

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

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 “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

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

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 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

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

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

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 位久住中国

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

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 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

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

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 么,

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

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

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

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

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

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

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

此一时或 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

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

终不至于随便倒 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

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

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

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

括。(4分)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

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

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

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

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

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

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

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

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

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

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

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

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

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

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

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 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

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

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

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

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

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

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

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

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

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

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

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

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

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

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

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

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

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

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

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

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

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

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

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

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

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

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

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

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

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

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

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

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

《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20、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

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

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

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

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

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

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

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

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

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

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

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

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

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

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

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

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

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

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

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

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

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

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

《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20、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21、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

例说明。(6分)

22、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

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

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8分)

其他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科普文

(一)文体特征: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

科学性:

① 引用。增加了可信度

② 列数据,数字真实准确。

③ 举例子,所举的事例可靠。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

④客观性。客观地点出了...等

(二)科普文语言特色:准确严谨、形象生动、有趣味、通俗易懂。

(三)答题角度:(1)准确严谨(指科学性)

(2)形象生动:从赏析语言角度考虑

(3)通俗易懂:口语化

二、新闻

特点:⑴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三、消息

(一)特点:(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

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二)写法: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

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四、调查报告

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

2.对象典型。

3.叙议结合。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

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

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

4.针对性强。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

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访谈类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

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

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

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

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

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

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

小工厂里, 并没有隆隆 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

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

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 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

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 极为秘密地把小工

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 炸机炸

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

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

重。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 方米普通水重 105.6 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

这儿来的。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 0℃结冰,在 100℃沸腾。然

而,重水却在 3.8℃结冰,在 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 4℃时最大,重

水的密度在 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

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有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 1 个

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 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

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公斤重 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 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

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 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

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 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

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

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 提取重水,

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 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 3

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

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

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 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

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

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人们建造了

原子能反应 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 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

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

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 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

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比如环境污染少,

热核反应产生的能力大, 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洪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 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

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 ,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 分)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 分)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 分)

2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文学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

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

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

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

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 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

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

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2)文学性:形象生动的写人艺术。

A、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叙事真实,重视细节。

C、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D、,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

同学、学生、 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

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

用传主的有关资料, 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

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三、详解传记的几个常考考点。

1、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

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

的脉络;

细节描写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细节描,使人物个性丰满、鲜明。(传记、小说等都

适用)

(2) 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中心。(传记、小说等都适用)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适用)

(4)真实性。(传记适用) (

(5)自然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环境之外,还起到象征社会环境、

烘托人物心情作用。(传记、小说、诗歌等适用)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

本加以辨别分析。

人称:(1)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

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

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

活自由。

3、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 得

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

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

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

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

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

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

术, 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

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

就改学了音 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

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

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 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

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

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 人生,可不惯在已

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

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

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

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

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 “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

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

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 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

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

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

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 位久住中国

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

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 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

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

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 么,

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

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

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

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

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

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

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

此一时或 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

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

终不至于随便倒 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

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

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

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

括。(4分)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

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

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

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

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

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

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

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

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

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

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

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

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

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

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

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 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

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

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

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

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

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

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

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

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

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

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

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

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

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

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

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

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

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

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

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

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

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

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

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

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

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

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

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

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

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

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

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

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

《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20、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

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

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

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

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

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

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

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

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

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

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

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

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

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

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

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

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

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

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

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

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

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

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

《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20、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21、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

例说明。(6分)

22、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

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

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8分)

其他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科普文

(一)文体特征: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

科学性:

① 引用。增加了可信度

② 列数据,数字真实准确。

③ 举例子,所举的事例可靠。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

④客观性。客观地点出了...等

(二)科普文语言特色:准确严谨、形象生动、有趣味、通俗易懂。

(三)答题角度:(1)准确严谨(指科学性)

(2)形象生动:从赏析语言角度考虑

(3)通俗易懂:口语化

二、新闻

特点:⑴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三、消息

(一)特点:(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

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二)写法: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

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四、调查报告

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

2.对象典型。

3.叙议结合。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

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

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

4.针对性强。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

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访谈类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

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

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

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

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

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

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

小工厂里, 并没有隆隆 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

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

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 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

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 极为秘密地把小工

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 炸机炸

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

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

重。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 方米普通水重 105.6 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

这儿来的。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 0℃结冰,在 100℃沸腾。然

而,重水却在 3.8℃结冰,在 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 4℃时最大,重

水的密度在 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

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有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 1 个

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 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

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公斤重 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 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

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 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

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 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

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

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 提取重水,

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 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 3

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

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

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 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

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

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人们建造了

原子能反应 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 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

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

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 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

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比如环境污染少,

热核反应产生的能力大, 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洪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 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

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 ,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 分)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 分)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 分)

2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相关内容

  •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试题研究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

  •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 ...

  • 浅析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 浅析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摘要]针对高考中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的考题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这种文本阅读的方法,争取拿到高分. [关键词]实用人物传记 掌握要领 重点突破 提高得分率 从2011年开始,云南省第一次开始考新课标试卷,语文试卷的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明 ...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1)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 ...

  • 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 2011年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 ...

  • 2012年至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语文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

  • 2016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 把准特点,灵活选做 ------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解读 高三语文教师 汤吉祥 2016年语文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不论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2016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仍趋稳定态势.但仍需要认真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升复习 ...

  •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考纲说明: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 ...

  •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
  •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13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 关注文本类型与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检测
  • 关注文本类型与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检测 --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反思与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 郑桂华 高考的帷幕落下已经一个多月了,议论.分析高考考卷是我们国家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风景.本文将以2009年各地语文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命题上的特点以及值得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