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影艺术是瞬间艺术,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态艺术化再现的过程。摄影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构成的;摄影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总和,包含着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和摄影内容的表现手段,使原生态社会生活达到艺术化的再现。
关键词:摄影艺术 作品 内容 形式
摄影作品的内容是摄影者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以及通过摄影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和体现出来的审美意图。构成摄影作品内容的题材和主题来源社会生活和摄影者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验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①这说明了艺术作品主题思想产生的过程,说明了艺术作品的主题来自作者的思想及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摄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思想闪光,也是摄影者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思想折射和思辨,是摄影者审美理想追求的物化表现。
摄影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总和。摄影作品的形式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摄影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即摄影作品画面的构图布局、形体造型等;二是摄影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段,即摄影画面中线条、色彩、明暗、体和面等视觉艺术语言的运用。摄影画面的构图是对作品形式的整体构思,它关系到作品的内容是否能够充分表现,还关系到作品的内容表现是否感人、突出,关系到摄影画面是否和谐统一。摄影画面中线条、色彩、明暗、体和面等视觉语言的准确运用,关系到作品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关系到作品是否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摄影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区分一般是指理论上的区分,在具体的摄影作品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没有内容,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显现。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或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能存在的。”②“你要想把它(形式)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③所以,与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一样,摄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不是等同的。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以下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摄影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
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摄影表现形式的产生。摄影者在创作实践中,因社会生活中的某件事受到感动,而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或创作需要),确定了摄影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开进北京城,随军记者高粮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拍摄了著名的摄影作品《入城式》,真实感人地纪录了威武雄壮的入城部队受到北京市民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为了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现形式,高粮选择了一个较高的拍摄角度,运用俯拍的形式,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使远、近景物及其环境特征得到充分强调,从而充分表达了入城仪式的规模和气势,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使整个入城仪式的场面更加壮观。所以要表现气势壮观的大场面,应该选用高角度俯拍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
舞蹈《绿地》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艳丽的戏剧服饰,表现了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这片“热土”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摄影家候钦孟以此主题思想为内容拍摄了作品《热土》。为了完美地表现这一感人的内容,候钦孟对表现形式进行了艰苦的艺术创作,作者运用高超的摄影技巧,对舞台上舞蹈者的动作结构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变焦等摄影技法进行了重构,打破了原有舞蹈的组织形式,完成了视觉形象的再创造,使原来完整的、简化的舞台形象复杂化,让清晰的舞台物象显现出虚化、模糊与多义性,营造出物象之间矛盾与协调及虚实相生的关系,引发受众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想,使舞台上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按照受众的意愿发展,成为自己审美理想的依托。《热土》高纯度的色彩属相和富有动感的线条、虚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由其内容决定的。
摘要:摄影艺术是瞬间艺术,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态艺术化再现的过程。摄影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构成的;摄影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总和,包含着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和摄影内容的表现手段,使原生态社会生活达到艺术化的再现。
关键词:摄影艺术 作品 内容 形式
摄影作品的内容是摄影者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以及通过摄影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和体现出来的审美意图。构成摄影作品内容的题材和主题来源社会生活和摄影者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验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①这说明了艺术作品主题思想产生的过程,说明了艺术作品的主题来自作者的思想及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摄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思想闪光,也是摄影者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思想折射和思辨,是摄影者审美理想追求的物化表现。
摄影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总和。摄影作品的形式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摄影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即摄影作品画面的构图布局、形体造型等;二是摄影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段,即摄影画面中线条、色彩、明暗、体和面等视觉艺术语言的运用。摄影画面的构图是对作品形式的整体构思,它关系到作品的内容是否能够充分表现,还关系到作品的内容表现是否感人、突出,关系到摄影画面是否和谐统一。摄影画面中线条、色彩、明暗、体和面等视觉语言的准确运用,关系到作品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关系到作品是否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摄影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区分一般是指理论上的区分,在具体的摄影作品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没有内容,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显现。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或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能存在的。”②“你要想把它(形式)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③所以,与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一样,摄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不是等同的。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以下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摄影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
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摄影表现形式的产生。摄影者在创作实践中,因社会生活中的某件事受到感动,而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或创作需要),确定了摄影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开进北京城,随军记者高粮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拍摄了著名的摄影作品《入城式》,真实感人地纪录了威武雄壮的入城部队受到北京市民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为了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现形式,高粮选择了一个较高的拍摄角度,运用俯拍的形式,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使远、近景物及其环境特征得到充分强调,从而充分表达了入城仪式的规模和气势,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使整个入城仪式的场面更加壮观。所以要表现气势壮观的大场面,应该选用高角度俯拍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
舞蹈《绿地》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艳丽的戏剧服饰,表现了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这片“热土”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摄影家候钦孟以此主题思想为内容拍摄了作品《热土》。为了完美地表现这一感人的内容,候钦孟对表现形式进行了艰苦的艺术创作,作者运用高超的摄影技巧,对舞台上舞蹈者的动作结构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变焦等摄影技法进行了重构,打破了原有舞蹈的组织形式,完成了视觉形象的再创造,使原来完整的、简化的舞台形象复杂化,让清晰的舞台物象显现出虚化、模糊与多义性,营造出物象之间矛盾与协调及虚实相生的关系,引发受众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想,使舞台上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按照受众的意愿发展,成为自己审美理想的依托。《热土》高纯度的色彩属相和富有动感的线条、虚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由其内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