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产业规划

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进种、养、加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滨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七个一批”建设意见,充分发挥各类畜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提高我市畜牧业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编制依据与规划期

(一)规划编制依据

1. 《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4.《滨州市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5.《黄河三角洲滨州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草畜乳一体化发展规划》。

6.《滨州市百万亩牧草种植与综合利用建设规划》。

7.《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规划》。

8.《滨州市草地利用规划》。

9.《滨州市草畜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3.《滨州市统计年鉴》。

14.《草畜平衡管理办法》。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2008年—2012年。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滨州畜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长,兽药、饲料、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富裕农民、壮大地方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产业。

(一)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畜牧业生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畜禽存栏量增幅:肉牛15.24%,奶牛471.43%,肉羊2.64%,生猪29.99%,家禽36.50%;出栏量增幅:肉牛72.57%,肉羊75.41%,生猪80.83%,家禽166.56%;畜牧业产值年均递增11.8%。2007年末,全市存栏肉牛51.28万头,奶牛4.88万头、肉羊72.95万只、生猪76.37万头、家禽2385.67万只;出栏肉牛49.61万头、肉羊106.10万只、生猪118.76万头、家禽7415.36万只;肉类总产29.15万吨、蛋类总产14.74万吨、奶类总产11.62万吨;畜牧业产值53.4亿元,同比增长8.94%。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兽药工业、畜牧装备业等相关产业产值99亿元。两项合计达152.4亿元,同比增长17.03%。

(二)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扎实有效。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市及邹平县完成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村村配备了持证上岗的村级防疫员,初步构筑了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全市投入防疫基础建设资金940万元,初步建成了1个市级和7个县级动物疫病化验室,大大增强了全市畜禽疫病预防监测能力;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连年保持在100%,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全面实施了畜禽档案动态管理,规模饲养场实行了官方兽医监管制度,畜产品加工厂实行了检疫员驻厂检疫制度;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检查结合的方式,强化饲料、兽药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督监管;联合东营市、淄博市共同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沾化县自筹资金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做法开创全国先河,无疫区建设为全市畜牧业发展与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突破。

畜牧业生产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集约化饲养转变,饲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和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百头肉牛、万头生猪、十万只家禽的规模饲养场和饲养小区。2007年末,全市规模养殖场户总量达到7.7万个,畜禽规模化饲

养比重占饲养总量的65%以上,其中肉禽几近100%。滨城区“南兔北禽”工程全面启动;无棣县“龙头?基地”的肉禽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阳信被评为全国肉牛养殖示范县和全国肉牛健康养殖基地;沾化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肉牛产地”;无棣县、滨城区建成一批国际水准的肉鸡饲养场,引领了我市肉禽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方向。

(四)畜牧相关产业发展迅猛。

畜产品加工。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96家,其中牛羊规模加工企业21家,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达90万头,居华北、华东地区同级市首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牛羊加工业示范基地”;肉禽加工企业15家,肉禽年屠宰加工能力突破4亿只,综合生产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中旺食品公司是全国7家获得欧盟注册认证的企业之一,年加工肉兔可达720万只,产品畅销欧盟市场。

饲料工业。全市注册饲料生产企业93家,其中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28家。2007年,全市饲料总产83.5万吨,产值达21.3亿元。山东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省饲料行业五十强,山东恩贝集团有限公司、滨州中大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以六和集团滨州各分公司、恩贝集团、西王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我市饲料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邹平恩贝集团苏氨酸和核黄素(VB2)生产项目,分列国内第四位和第三位,发酵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我市已成为全国饲料级氨基酸生产的重要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全市十大产业链(集群)之一的动物用生物制药产业异军突起。全市获得农业部GMP认证和生物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达3家,生产规模已跃居全国同级市第一。

(五)北带开发进展顺利。

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恢复和适应环渤海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北带建设”。成立了市委、市政府北带建设指挥部领导下的草业畜牧发展部。几年来,草业畜牧发展部以建设发达的草地畜牧业为目标,以建植人工草地、推广饲料作物种植、发展草业畜牧业为基本内容,走出了一条草畜肉乳、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招引86个投资百万元的畜牧项目落户“北带”,总投资41.99亿元,实际到位28.11亿元。现已建成投产的项目64个,在建的22个。项目带动下的“北带”草业畜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2007年,北带区域内饲养肉牛72.9万头、肉羊124.5万只、生猪114.7

万头、家禽7877.9万只,折合标准畜169.1万个,比项目实施前的2003年净增标准畜42.5万个,增幅40.3%。

(六)畜禽保种与繁育改良体系逐步健全。

渤海黑牛保种工作实现了静态保种与动态保种的有机结合。渤海黑牛、德州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被列入省级品种保护名录;选育的地方良种“无棣紫花苜蓿”被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命名。全市建有6家省级种畜禽场,40余处省级良种繁育场和535处畜禽繁育改良站点;年均杂交改良肉牛23.5万头、肉羊35.2万只,生猪35.0万头,通过胚胎移植生产高产荷斯坦奶牛近千头;形成了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对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加强。

一方面强化技术推广力度。在全市大力推广牛冻精授配、猪三元杂交、牛羊胚胎移植、肉牛肉羊快速育肥、奶牛高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暖棚养殖、牧草栽培、秸秆青贮氨化等20多项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畜牧科技水平,促进了畜牧业增长方式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强化科研与创新。总结生产经验,组装配套生产技术规程,并在全市大力推广,近五年全市获得省、部、市级畜牧科技成果三十多项,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

(八)合作组织发展初见成效。

目前,全市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已达90余家,社(会)员总数达到5.5万多个。全市生猪饲养量的15%、牛羊饲养量的40%、肉鸡饲养量的65%、肉鸭饲养量的75%、牛奶产量的85%来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为农民年均增收1500余万元。

三、畜牧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新形势对畜牧业发展十分有利。

(1)科学发展的观念为畜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后,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对于指导我市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新世纪我市畜牧业如何发

展、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2)消费需求的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我市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更是远远低于城市居民。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占总人口60%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居民也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对优质、卫生、方便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对畜牧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3)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畜牧业通过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就业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始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的重点。未来五年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小康户和新农村的摇篮,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2.我市具备畜牧业大发展的优势。

(1)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已达成共识。我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发展畜牧业和草业作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突破口和重点来抓,确立了建设“畜牧滨州”、“草业滨州”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末努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搭起畜牧强市的框架;到2020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实现畜牧业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将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保证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滨州市委、市政府不仅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投入畜牧业,而且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

(2)基础条件优越。滨州市地处渤海之滨,是“两岛一湾”千里黄金海岸线的中间地带,是国家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和我省实施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北翼的主战场,也是全国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骅工程”桥头堡——黄骅港重点辐射区域,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2008年我市抓住

列入济南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和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机遇,北海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滨州市境内有滨博高速、205国道纵贯南北,220国道横穿东西,济青高速公路穿过南部,已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滨州港现有500-3000吨级泊位7个,总吞吐能力130万吨/年;境内现有铁路58公里,黄大铁路已开工建设;距济南遥墙机场乘车仅1小时路程。滨州市与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济南等大中城市距离较近,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滨州市位于东经117°16′—118°21′,北纬36°42′—38°21′,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合多种作物和畜禽的生长。

(3)形成了独特的畜牧业优势。一是由省政府批准实施的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全面建成,为畜产品生产安全和卫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农业部和省政府将我市7个县(区)列为全国、全省的牛羊优势产业区。三是省政府已将我市列入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四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的百万亩牧草开发与综合利用战略,在全国开创了发展农区草业畜牧的先河,引起农业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四是市政府确定从2003年启动“两带”建设。黄河三角洲滨洲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在沿黄县(区)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重点的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模式;黄河三角洲滨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重点在黄河以北5县(区)范围内推广以种草养畜为重点的生态、高效畜牧业生产模式。上述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为我市草畜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机遇,是我们打造畜牧强市、打造滨州畜牧品牌、力促农民靠畜牧业致富的可靠保证。

(4)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历经当地群众千百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渤海黑牛、德州驴、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等优良品种,其中渤海黑牛、德州驴列入国家级地方品种保护名录,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列入省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名录;近年引进了猪牛羊等世界著名品种20多个,多数已成为我市的当家品种。

(5)饲草饲料资源得天独厚。全市耕地578.55万亩,常年粮食总产200万吨以上,年产秸秆300多万吨(现我市农作物秸秆的饲用率在70%左右,青贮氨化处理率已达30%),饼粕150万吨。区内尚有天然草场181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50万亩。无棣县、沾化县拥有天然的贝壳资源,邹平县的优质麦饭石资源储量达2亿多吨,可为饲养业提供不可缺少的矿物质饲料。

(6)畜牧科研与技术推广机制完善。一是畜牧科研与技术推广机构健全。目前

全市拥有设置畜牧兽医专业的高等院校1处,科研机构4处,市县乡技术推广机构111个,专业技术人员652人。目前我市逐步形成了以滨州市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省草食肉禽研究所、山东省渤海肉牛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等为主的科研队伍,以市县乡畜牧部门为主的技术推广队伍,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主的教育队伍,畜牧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得以构筑。二是科研与创新成果水平领先。近年来,全市畜牧系统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5项、星火计划奖28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2项,内容涉及畜禽改良、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牧草开发等多个方面,部分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还与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等国内畜牧兽医的专家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可靠的技术支撑。

(7)行政执法与防疫体系建设扎实有效。种畜禽管理、动物卫生监督、饲料兽药监督监察等行业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村配备了村级防疫员,构筑起了四级防疫网络体系,为畜牧业稳定发展将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风险与存在问题分析。

1.现代畜牧业风险与制约因素分析。

(1)资源和市场对畜牧业的约束越来越明显。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畜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畜牧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虽然畜产品消费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畜禽及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今后一个时期仍长期持续下去,市场约束将会伴随整个畜牧业的发展。

(2)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对畜牧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成本、质量、品牌是现代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提高质量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畜牧业整体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但在发展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一些先进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生产成本的上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3)自然灾害和贸易风险对畜牧业的威胁越来越强烈。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重大疫病的公开化和农产品贸易竞争的加剧,畜牧业的自然风险和贸易风险不断加大,且多种风险交织一起,相伴而生。每次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会引起畜禽及产品国内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出口遭遇封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积压、生产效益下

滑,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置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农产品贸易,保护国内生产。日本、欧盟对我国的肉鸡、肉兔多次封关、开关,给出口企业和畜禽养殖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另外,国内一些城市搞市场准入,一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产品流通。

(4)自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畜牧业的挤压越来越严重。“十五”时期,我市畜牧业产量以年递增10%的速度高速增长,满足了人们对畜产品的需要,实现了畜产品的供给有余,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但是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有恶化的趋势,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的第二大污染源。尽管近几年我们十分重视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生态环境污染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大规模养殖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污染控制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加大。

(5)投入相对不足对畜牧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种植业一样,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投入扶持逐步加大,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支持补贴、风险应对政策不尽完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虽然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对畜牧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与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我市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畜牧业保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与建设畜牧强市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产业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滨州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近百家,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缺少强带动力的畜牧龙头企业。二是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全市缺乏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生猪业发展相对迟缓,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畜禽产品品种相对单一,产品的质量风味与市场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养殖与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工流通环节处于强势地位;风险保障政策不完善,除能繁母猪外政策性保险相对滞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偏弱。

(2)畜牧标准化程度低,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标准化程度低。标准不配套不完善、不适用,没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受生产经营者思想观念和某些条件的限制,没能形成系列性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粪尿污染与废弃物污染等畜牧污染源治理工作滞后。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经营者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市县虽然建立了监督检测机构,但由于缺少专项经费,监测工作难以展;监管力度差,养殖、加工、市场流通的监管工作滞后,非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等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

(3)县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国务院、省、市均下发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但大部分县(区)改革仍无实质性进展,严重影响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畜牧业发展。

(4)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受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依然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四、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与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七个一批”建设为重点,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统筹兼顾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走草畜乳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推进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为创建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畜牧强市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推进“1235工程”。“1”是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第一要务。“2”是突出两个建设,即:突出建设畜牧龙头企业,突出建设各类畜禽规模饲养生产基地。“3”是努力实现三个创新。创新观念,用工业化管理的理念谋划发展畜牧业;创新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建设各类畜禽生产基地;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各类畜牧资源。“5”是着力推进肉牛肉羊、奶

牛、肉禽、生猪和肉兔五大产业发展。

(三)发展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运行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

做好市场环境分析,预测畜牧经济发展趋势,不论是商品基地建设、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确立、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等方面,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产业化经营原则。

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群体,带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营销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和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管理职能,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4.比较优势原则。

本着发展与保护并重,提升质量与提高效益并举原则,立足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集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调优畜牧业生产结构。

5.科技先导原则。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抓住农业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要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武装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意识指导畜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6.依法治牧原则。

牢固树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树立动物防疫是长期的、正常的工作的观念,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扩大规模的关系,依法监管与搞好服务的关系;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维护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生态畜牧业持

续发展。

(四)任务目标。

1.总体任务目标。

加快畜牧业发展,初步建立起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走草畜乳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由畜牧大市向强市转变。

2.具体任务指标。

——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农民

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

——2012年全市肉牛存栏达到60.0万头,出栏50.0万头;肉羊存栏90.0万只,出栏135.0万只;肉禽存栏5500万只,出栏2.0亿只;生猪存栏 130.0万头,出栏260.0万头;奶牛存栏7.5万头,奶产量30.0万吨;肉兔存栏200万只,出栏800万只;蛋禽存栏1500.0万只;肉类总产60.0万吨、蛋类总产16.0万吨、奶类总产30.0万吨。

——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肉禽达到100%,蛋禽达到90%,生猪90%,肉牛、肉羊50%,奶牛90%,兔100%;标准化饲养比重:蛋禽达到80%,肉禽100%,生猪60%,肉牛、肉羊40%,奶牛80%,兔80%。到2020年全部畜禽饲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

——培育建立起肉牛肉羊、生猪、肉禽、奶牛、肉兔五大产业为主的畜牧业产业体系,五大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畜产品国内大中城市销售占畜产品产量的50%,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

口创汇大幅增加。

——全市饲料工业生产企业123家,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达到50家,饲料产量150万吨,产值达37.5亿元;兽药工业企业GMP达标率100%,动物用生物制品企业产量、产值、利润等主要指标大幅度增长。全市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畜牧装备等畜牧业相关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畜牧及相关产业产值合计310亿元,年递增率保持在10%以上。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常规动物疫病明显减少;无重大药物残留中毒事件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常规动物疫病明显减

少;无重大药物残留中毒事件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提高。

(四)产业布局

坚持分类指导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明确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规划期末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邹平县、无棣县等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其余县

(区)畜牧业有突破性发展。具体如下:

1.饲养业。畜牧饲养要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提高畜产品质量。畜牧饲养要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提高畜产品质量。

种畜禽业:主要集中在邹平县、无棣县、博兴县等经济较发达的县(区),要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在确保畜产品有一定自给比例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畜禽种业,重点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基地。

肉牛肉羊生产:以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滨城区等县(区)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充分发挥我市良种犊牛繁育合作社的作用,依托现有肉牛肉羊加工龙头企业,走“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尽快形成肉牛肉羊产业化生产体系;对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生产分割牛肉基础上,搞好深层次加工增值,继续巩固我市牛羊加工业在华北地区的领先优势;在推广肉牛肉羊杂交改良的同时,注重选育开发我市渤海黑牛、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等地方良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生猪生产:以邹平县、惠民县、阳信县等县为重点,发展生猪生产。要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按照一级原种场、二级繁育场、三级商品猪场的模式,推广三元杂交,发展优质瘦肉型猪,适应市场的需求;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生猪加工企业落户我市,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大中城市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规模饲养比重,实施标准化生产,2012年自然养猪法占全部养猪户的50%。

奶业生产:以邹平县、滨城区、惠民县、无棣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奶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奶牛规模饲养,抓好奶牛小区建设;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高产奶牛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实行集中挤奶,保证牛奶质量;要积极推广学生奶计划,引导奶制品消费,拉动奶业发展;加快乳品加工企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创建绿色奶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

滨城区华农、宾莲、澳纳特,邹平县芳绿、伊怡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肉禽生产:以邹平县、博兴县、惠民县、无棣县、滨城区等县(区)为重点,发展肉禽生产。完善肉禽 “种禽养殖-商品苗供应-商品禽养殖-保护价回收-肉禽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饲养,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肉禽生产能力;重点实施裕华公司五千万只肉鸭开发项目与五千万只肉鹅开发项目;快大型肉禽与杂交肉禽并重,注重开发土种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兔业生产:以中旺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创建绿色兔肉品牌,发挥拥有欧盟注册的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实施滨城区“南兔北禽”工程基础上,重点在滨城区、惠民县、沾化县、无棣县等县(区)建设标准化肉兔生产基地。

蛋禽生产:以邹平县、惠民县、沾化县、滨城区为重点,实现蛋禽生产稳步发展。要在提高产蛋率的同时,调整生产结构,增加鸭蛋生产和鹅蛋生产,实现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推进规模饲养,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禽蛋和绿色禽蛋,进行禽蛋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2.饲草业。以无棣县、沾化县、阳信县、滨城区等黄河以北县(区)为重点,发展草业生产。要坚持种草养畜相结合,特别是奶牛、肉牛、肉羊集中饲养区,要发展优质牧草及饲料作物种植,提高饲草质量,实现草畜平衡。以建设黄河三角洲百万亩牧草基地和实施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为重点,大力推广紫花苜蓿、饲用小黑麦、冬牧70黑麦、饲用玉米等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0万亩以上,构筑“草、粮、经”三元种植模式的雏形。

3.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的强势产业,各县区发展畜牧业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和科技优势,是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进一步巩固“全国牛羊加工示范基地”的称号,以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产品加工与皮革加工业;以无棣县、邹平县、滨城区、惠民县为重点发展肉禽加工业。规划期内,新建和扩建生猪、肉牛肉羊、肉禽屠宰加工企业50家;在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基础上,推进各类质量认定,培育知名品牌。

4.饲料与兽药业。以邹平县、滨城区、博兴县、惠民县等县区为重点,全市新增饲料工业企业30家;以滨城区、邹平县、惠民县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兽药制造业。

5.动物防疫。继续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疫病预

防和控制的制度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兽医管理体制和体系,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畜牧工作的重点及建设项目

(一)畜牧工作的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七个一批”建设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畜牧业生产实际与工作重点,规划期内我市发展畜牧业的重点是:

1.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生猪加工企业,带动我市畜牧业全面发展;搞好龙头企业培植壮大,到2012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到2012年全市新增各类质量认证60个,“进京入沪”企业50家。

2.建设专业乡镇。2012年发展品牌村800个,专业乡镇达到70个,畜禽饲养量占到全市的90%以上。

3.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2012年全市累计新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1000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15000户;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推行畜禽—粪(沼)—种植业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自然养猪法等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50%;无公害肉、蛋、奶比重达到50%。

4.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为重点、以乡镇为基础的家畜改良网络,重点推广肉牛肉羊、奶牛、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猪牛羊良种改良率达到90%

以上。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创建畜禽品种繁育场,良种畜禽自给率达到80%以上。加强渤海黑牛、德州驴、洼地绵羊和鲁北白山羊等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实施好国家育草基金项目,建设高标准牧草种子基地。

5.发展合作经济组织。2012年全市新建或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0家,社(会)员总数达到7.5万个。

6.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防疫监督体系,切实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监督,防止疫情传入和传出,保障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制度,规模饲养场、动物屠宰加工企业、兽药饲料生产企业100%实现官方兽医派驻,实现饲养到屠宰加工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畜禽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系统网络覆盖全市。

——市级重大动物疫病检测、兽药、饲料、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达到

国家认证标准,县级具备重大动物疫病常规检测能力。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畜禽扑杀补助、疫病监测、基层防疫人员误工补助、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等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 ——全面完成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解决县、乡两级体制、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不到位的问题,为基层兽医站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逐步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基本实现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和动物诊疗从业许可。

7.构建畜牧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改变传统的畜产品质量监控方式。实现全市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及其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动物防疫关键控制点连接起来,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

——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

——建立畜牧科技咨询服务系统。整合市和县(区)科技资源,逐步建立养殖与畜产品加工适用技术数据库、技术专家与人才数据库、畜牧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项目申报,开展远程教育。

(二)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1.五大畜牧产业链生产项目。

建设目的: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不断提升畜牧业的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内容:畜产品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特别是畜产品基地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广规模饲养和小区饲养;加大秸秆、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净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饲养小区和标准化饲养场。

具体项目包括:山东裕华集团五千万只枣园鸭产业链建设与五千万只草鹅富农工程建设、滨州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滨州市滨城区南兔北禽基地建

设、邹平县生态畜牧园建设、邹平县沿黄肉牛生产综合开发、滨州绿洲农牧科技园肉牛养殖、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利国肉羊繁育基地建设、阳信县绿色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生猪养殖建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荣昌万头猪场建设等13项、共72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一部分)

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质量水平,改善种畜禽质量检测手段,有效保护畜禽品种资源。

建设内容:重点加强一批畜禽原种场和资源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选育和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具体项目包括:山东省洼地绵羊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阳信县2008年度生猪良种补贴、渤海黑牛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开发利用、渤海黑牛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山东阳信超前牧业有限公司种猪场扩建、奶牛良种补贴、鲁北白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博大种鸡场扩建、无棣六和种鸡场建设、山东中大牧业循环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9项、共10个项目。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机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动物疫情,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建设内容:建立市县两级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设和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充实市、县级动物防疫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完善市、县、乡疫病防疫、诊断、监测、报告、冷链、防控等基础设施设备,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等);完善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检疫站,充实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施)。

具体项目包括: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等2项、共49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三部分)

4.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立足市场开拓、龙头带动,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

建设内容:重点加强一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调整优化畜产品加工结构,根

据市场需求,配备现代生产设备,搞好技术改造与升级,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自身效益与带动能力。

具体项目包括: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产业化建设、隆泰食品有限公司肉禽屠宰加工、邹平县特色土鸡生产加工、博大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屠宰加工、华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熟制品加工、山东雅士享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华安肉类有限公司酣露聚糖酶、山东华康食品有限公司鸭血加工等8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四部分)

5.饲草饲料与兽药生产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发挥自身优势与基础条件,促进生物制品、VB与氨基酸等畜牧上游产业发展。

建设内容:搞好牧草良种繁育、草场防火站、饲草饲料监测、秸秆养畜、生物制品实验动物、疫苗生产等建设,强化科研力度,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 具体项目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山东省沾化县草场防火站建设、滨州市牧草监测中心建设、山东省阳信县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维生素B生产以及两万套SPF鸡产业化建设、年产10万只洁净兔产业化建设、年产10

万只巴马小猪产业化建设、畜禽用蜂胶疫苗生产、精制卵黄抗体生产、狂犬病灭活苗生产、年产100吨头孢塞夫生产等10项,共12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五部分)

6. 科技示范推广与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健全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提高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技术集约型增长。健全畜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建设内容:改革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组织,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推广条件,强化畜牧兽医公益性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控功能;建立畜牧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推广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科技培训和教育。加强与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畜牧兽医人才资源库,完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工作机制。加强在职人员教育培训,每年选拔一

批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或在职申请学位。选拔外语基础好、事业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或短期培训、研究;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素质。初步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创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工作新格局。

具体项目包括:科技信息入户示范、滨州市“畜牧科技人员联系百场千户” 、市县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与信息中心建设等2项,共10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六部分)。

7. 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目的: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减少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冲击。

建设内容: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体系及专业信息系统;推广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运销方式,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流通体系设施、设备档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鼓励和支持协会、合作社发展,搭建畜产品生产、销售平台。

具体项目包括:阳信县肉牛交易市场建设、市县两级畜牧业信息中心建设等2

项,共9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六部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县(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定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充分利用现行国家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畜牧业经费保障机制,以动物防疫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村环境治理等为重点,加强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与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支撑保护设施。完善和规范畜禽良

种补贴、逐步启动畜禽政策性保险、结构调整补助等支持政策。扩大畜牧业投入渠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畜牧业,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投入体系,加快全省畜牧业的发展。

(三)加强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和疫病控制体系,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畜产品安全;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不断优化种质资源;逐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组织形式。

一是积极协调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抓好龙头带动;二是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创办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使生产者实现最大效益。

(五)实施科技兴牧。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整合畜牧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加强畜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集中力量在畜禽品种、疫病防控、规模饲养、兽医技术、生物兽药、饲料加工、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畜牧业装备等几个主要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在搞好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基础上,以十大实用技术为重点,搞好畜牧实用技术推广;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以县为核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为基础、以专家团为依托、以饲养户为服务对象,连通全国、功能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与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畜牧科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基层科技培训,全面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六)强化畜牧业执法。

认真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畜牧业法律法规,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兽药、疫苗、饲料、种畜禽的执法管理,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生产和市场秩序,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狠抓招商引资。

要坚持“外招、内引、上争”全方位招商引资思路,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围绕全市五年内重点实施和争取的畜牧项目,搞好项目争取,诚信招商。通过广开招商渠道,吸引外商外资投入滨州畜牧业开发,促进我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利州区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 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作为农业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奔小康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制定利州区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就是要以加快我区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就是要准确分析我区畜牧业发展状况、确定方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就是要进一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无公害生产,确保“放心肉”工程进一步实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一、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㈠产业发展的背景

新时期,我区畜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三是我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养殖业已被广大农民作为首选的致富项目;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畜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展,为畜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六是国际贸易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为我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畜禽产品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

㈡产业发展的现状

1.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区年出栏生猪可达38万头,出栏肉羊6万只,出栏肉牛1.2万头,出栏小家禽300万只,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27%、16%、10%、125%。

2.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区每年肉类总产量预计达到4.2万吨,禽蛋产量达25200吨,奶产量达2600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0%、25%、28%,畜禽产品日益丰富,从而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畜牧业经济地位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3.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2%。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8.9%,比200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畜牧业已由副业地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产业。

4.畜牧业增收贡献突出。2007年,全区人均牧业收入可达135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45%,比2005年增加了316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80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贡献比重

大、增收来源可靠的支柱产业。

5.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一是专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场、专业生产基地促使畜牧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推动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三是全力普及科技,推动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合作组织,促使生产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经营方式,向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转变。

6.畜牧业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根据我区区域特点和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综合因素规划了禁养区、限养区和发展区,既保证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又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

二、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利州区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国道108线、212线、宝成铁路横贯全区,便利的交通使我区运输业相对发达,贸易频繁,物流兴旺,十分有利于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我区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大陆性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70天,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畜牧业发展造就了良好的地域环境。

㈡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是利州区属山区地带,山场面积约13万亩,草山草坡多,丰富的天然牧草为草食牲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为跑山鸡、旱地鸭养殖等特色养殖业提供了理想场地。二是我区人口总数49.5万人,农业人口19.8万人,充足的人力资源既为畜牧业提供了劳动力又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㈢牧业经济效益高。据2007年统计分析,我区牧业经济效益分别为生猪120—150元/头,母猪1500—2000元/年,鸡3—5元/只,鸭5—8元/只,羊120—150元/只,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养殖户的养殖热情。

㈣政策优惠。近几年国家、省、市、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一是畜牧生产建圈,用地按农业生产用地对待;二是对建圈用木材,只收手续费;三是对能繁母猪执行国家良种补贴;四是对引进优质二杂母猪执行200元/头的财政补贴;五是优先配套建设沼气池,并按国家政策补助。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养殖户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引进业主、扩大规模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由传统生产

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跨越,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现代畜牧业生态园区为载体,加快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畜牧业发展;以畜牧业百亿工程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绿色、生态、特色为品牌,以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产业化经营为途径,着力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突破总量,提升质量,确保安全,又好又快地推进全区畜牧业发展新跨越。

㈡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与政策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原则。

3.坚持发展与环保、数量与质量、效益与安全并重的原则。

4.坚持改革促发展,创新求突破,落实见成效的原则。

四、区域布局和园区规划

㈠区域布局

1.城镇郊区:包括东坝、雪峰、回龙河、河西及大石镇、宝轮镇部分地方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畜牧加工企业,规模化生猪养殖,蛋禽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

2.河谷走廊:包括大石、宝轮、赤化、盘龙、龙潭以园区、农庄为载体,重点发展生猪和生态小家禽(跑山鸡、旱地鸭)产业。

3.山区地带:包括荣山、三堆、金洞、白朝、工农以牧场农庄为载体,重点发展草食牲畜、生态小家禽产业。

㈡园区规划

1.以种猪场、规模生猪养殖场为龙头,全力打造宝轮、赤化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主要发展优质二杂母猪和无公害肉猪生产。

2.以适度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发展家庭养殖,积极打造深沟到仕农的避灾农业经济示范园,主要养殖生猪、生态小家禽。

3.以生态养殖园区为示范,建设大石到荣山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养殖生态猪和小家禽。

五、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

㈠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区实现牧业总产值9亿元,比2007年增加4.5亿元,年均递增13%,大力推进无公害养殖和生态养殖。

--到2012年,全区牛出栏生猪62万头,年均递增11%,出栏肉羊11万只,年均递增13%,出栏家禽600万只,年均递增16%,力争达到1000万只奋斗。

--到2012年,建设无公害生态养殖小区达到150个,集约化养殖场25个,培育养殖大户达1500户,创造畜禽及产品品牌2—3个。

--到2012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动物防疫、检疫、监测安全体系,夯实保障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基础。

--到2012年,全区畜禽规模饲养量占全区饲养总量的70%以上。

--到2012年,全区畜禽产品加工量占畜禽出栏总量的70%。

--到2012年,全区饲料生产量占需求总量的70%以上。

㈡年度计划见附表

六、产业体系建设

未来五年我区畜牧业以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突破性发展生态小家禽,积极发展草食牲畜养殖为抓手,在全区建立无公害肉猪、跑山鸡、旱地鸭生产基地和商品仔猪繁育基地。配套建设技术服务、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动物防疫、市场营销五大体系,全力打造无公害肉猪、家禽和禽蛋等畜产品品牌。

㈠完善饲料供应体系。以饲料加工企业为依托建立饲料供应体系,规范饲料、兽药市场,确保饲料来源无公害,不断扩大紫花苜蓿、黑麦草、饲料玉米等优质牧草饲料的种植面积,进一步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丰富饲料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广秸杆氨化、青贮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健全饲料供应体系。

㈡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生猪发展坚持以三元杂交为主攻方向,重点搞好纯种猪场、二杂母猪扩繁场和乡镇人工授精站点建设,逐步构建良种猪繁育体系,到2012年,全区建成纯外种猪扩繁场2个,核心群种猪存栏达500头以上,建成年产二杂母猪1000头以上繁育场6个,建设和完善人工授精点12个,全区出栏DLY三杂猪30万头,占出栏总量的45%以上;继续加大禽、羊品种改良工作,到2012年禽、羊良种面分别达90%、80%。要依法建立健全畜禽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 ㈢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全面实施动物防疫标识制度,对全区范围内饲养的畜禽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确保全区饲养畜禽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100%,全区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达100%;发生动物重大疫情时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控制、扑灭疫情,

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要加强对动物饲养、运输、屠宰检疫等环节的监督,完善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提高对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严防外疫传入,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㈣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兴牧步伐,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全面推行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圈,良法直接到人”的服务体系,转变机制,大力开展对养殖户和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服务水平。2012年,力争所有养殖户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引导骨干养殖户分工、分业,走专业化饲养之路;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配备具有大专学历水平和畜牧专业人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达到中专水平以上。加强对屠宰加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动物疫病知识培训和公共卫生知识培训,逐步推行屠宰加工人员上岗许可证制度。

培育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营销体系,完善生猪协会、小家禽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畜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七、机制政策与保障措施

㈠机制政策

1.落实优惠政策。对新建和进行技改扩能的畜禽加工、饲料兽药生产、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按招商引资政策享受工业用地价格优惠,对骨干养殖户在获得使用权的土地(非基本农田)上修建非永久性畜禽圈舍或饲养场,视为农业用地,建设等部门的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事业性收费能免就免,不能免的以最低标准收取;对区内现有废弃厂房、学校等闲置资产,经当地政府批准,可以提供给企业、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积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领办、承包畜禽生产畜禽加工企业,其待遇按川委发[2003]24号文件规定执行。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乡、镇、办政府要把畜牧业作为支持重点,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引进扩繁场建设,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骨干养殖户的奖补。要确保动物防疫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动物防疫检疫等畜牧规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免于财政统筹,除按比例逐级上缴省市部门外,全部用于畜牧业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从事生产发展,动物防疫检疫、品种改良及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3.实行项目组装共建。要把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红层找水、集雨节灌、农业产业化扶贫、农能项目、以工代赈、农发项目等涉农项目的实施结合起来,实行项目组装共建,资金打捆使用,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培育畜牧产业。

4.搞好金融服务和生猪保险。金融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突破性发展畜牧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力筹措资金、认真落实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骨干养殖户、种畜禽场信贷支持力度。开展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进一步加大普查和参保力度,做到应保必保,切实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 ㈡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畜牧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利州区畜牧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领导小组成员联系龙头企业,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制度。

2.落实部门责任。区畜牧局依法实施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并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市场监管,区农工委、发改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和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以工代赈办、金融等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政策落实上要密切配合,为发展畜牧经济群策群力,各乡镇办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把推动畜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发展我区特色经济,富民强区的重大战略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进种、养、加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滨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七个一批”建设意见,充分发挥各类畜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提高我市畜牧业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编制依据与规划期

(一)规划编制依据

1. 《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4.《滨州市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5.《黄河三角洲滨州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草畜乳一体化发展规划》。

6.《滨州市百万亩牧草种植与综合利用建设规划》。

7.《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规划》。

8.《滨州市草地利用规划》。

9.《滨州市草畜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3.《滨州市统计年鉴》。

14.《草畜平衡管理办法》。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2008年—2012年。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滨州畜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长,兽药、饲料、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富裕农民、壮大地方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产业。

(一)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畜牧业生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畜禽存栏量增幅:肉牛15.24%,奶牛471.43%,肉羊2.64%,生猪29.99%,家禽36.50%;出栏量增幅:肉牛72.57%,肉羊75.41%,生猪80.83%,家禽166.56%;畜牧业产值年均递增11.8%。2007年末,全市存栏肉牛51.28万头,奶牛4.88万头、肉羊72.95万只、生猪76.37万头、家禽2385.67万只;出栏肉牛49.61万头、肉羊106.10万只、生猪118.76万头、家禽7415.36万只;肉类总产29.15万吨、蛋类总产14.74万吨、奶类总产11.62万吨;畜牧业产值53.4亿元,同比增长8.94%。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兽药工业、畜牧装备业等相关产业产值99亿元。两项合计达152.4亿元,同比增长17.03%。

(二)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扎实有效。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市及邹平县完成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村村配备了持证上岗的村级防疫员,初步构筑了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全市投入防疫基础建设资金940万元,初步建成了1个市级和7个县级动物疫病化验室,大大增强了全市畜禽疫病预防监测能力;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连年保持在100%,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全面实施了畜禽档案动态管理,规模饲养场实行了官方兽医监管制度,畜产品加工厂实行了检疫员驻厂检疫制度;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检查结合的方式,强化饲料、兽药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督监管;联合东营市、淄博市共同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沾化县自筹资金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做法开创全国先河,无疫区建设为全市畜牧业发展与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突破。

畜牧业生产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集约化饲养转变,饲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和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百头肉牛、万头生猪、十万只家禽的规模饲养场和饲养小区。2007年末,全市规模养殖场户总量达到7.7万个,畜禽规模化饲

养比重占饲养总量的65%以上,其中肉禽几近100%。滨城区“南兔北禽”工程全面启动;无棣县“龙头?基地”的肉禽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阳信被评为全国肉牛养殖示范县和全国肉牛健康养殖基地;沾化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肉牛产地”;无棣县、滨城区建成一批国际水准的肉鸡饲养场,引领了我市肉禽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方向。

(四)畜牧相关产业发展迅猛。

畜产品加工。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96家,其中牛羊规模加工企业21家,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达90万头,居华北、华东地区同级市首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牛羊加工业示范基地”;肉禽加工企业15家,肉禽年屠宰加工能力突破4亿只,综合生产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中旺食品公司是全国7家获得欧盟注册认证的企业之一,年加工肉兔可达720万只,产品畅销欧盟市场。

饲料工业。全市注册饲料生产企业93家,其中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28家。2007年,全市饲料总产83.5万吨,产值达21.3亿元。山东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省饲料行业五十强,山东恩贝集团有限公司、滨州中大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以六和集团滨州各分公司、恩贝集团、西王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我市饲料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邹平恩贝集团苏氨酸和核黄素(VB2)生产项目,分列国内第四位和第三位,发酵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我市已成为全国饲料级氨基酸生产的重要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全市十大产业链(集群)之一的动物用生物制药产业异军突起。全市获得农业部GMP认证和生物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达3家,生产规模已跃居全国同级市第一。

(五)北带开发进展顺利。

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恢复和适应环渤海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北带建设”。成立了市委、市政府北带建设指挥部领导下的草业畜牧发展部。几年来,草业畜牧发展部以建设发达的草地畜牧业为目标,以建植人工草地、推广饲料作物种植、发展草业畜牧业为基本内容,走出了一条草畜肉乳、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招引86个投资百万元的畜牧项目落户“北带”,总投资41.99亿元,实际到位28.11亿元。现已建成投产的项目64个,在建的22个。项目带动下的“北带”草业畜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2007年,北带区域内饲养肉牛72.9万头、肉羊124.5万只、生猪114.7

万头、家禽7877.9万只,折合标准畜169.1万个,比项目实施前的2003年净增标准畜42.5万个,增幅40.3%。

(六)畜禽保种与繁育改良体系逐步健全。

渤海黑牛保种工作实现了静态保种与动态保种的有机结合。渤海黑牛、德州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被列入省级品种保护名录;选育的地方良种“无棣紫花苜蓿”被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命名。全市建有6家省级种畜禽场,40余处省级良种繁育场和535处畜禽繁育改良站点;年均杂交改良肉牛23.5万头、肉羊35.2万只,生猪35.0万头,通过胚胎移植生产高产荷斯坦奶牛近千头;形成了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对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加强。

一方面强化技术推广力度。在全市大力推广牛冻精授配、猪三元杂交、牛羊胚胎移植、肉牛肉羊快速育肥、奶牛高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暖棚养殖、牧草栽培、秸秆青贮氨化等20多项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畜牧科技水平,促进了畜牧业增长方式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强化科研与创新。总结生产经验,组装配套生产技术规程,并在全市大力推广,近五年全市获得省、部、市级畜牧科技成果三十多项,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

(八)合作组织发展初见成效。

目前,全市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已达90余家,社(会)员总数达到5.5万多个。全市生猪饲养量的15%、牛羊饲养量的40%、肉鸡饲养量的65%、肉鸭饲养量的75%、牛奶产量的85%来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为农民年均增收1500余万元。

三、畜牧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新形势对畜牧业发展十分有利。

(1)科学发展的观念为畜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后,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对于指导我市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新世纪我市畜牧业如何发

展、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2)消费需求的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我市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更是远远低于城市居民。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占总人口60%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居民也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对优质、卫生、方便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对畜牧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3)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畜牧业通过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就业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始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的重点。未来五年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小康户和新农村的摇篮,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2.我市具备畜牧业大发展的优势。

(1)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已达成共识。我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发展畜牧业和草业作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突破口和重点来抓,确立了建设“畜牧滨州”、“草业滨州”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末努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搭起畜牧强市的框架;到2020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实现畜牧业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将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保证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滨州市委、市政府不仅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投入畜牧业,而且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

(2)基础条件优越。滨州市地处渤海之滨,是“两岛一湾”千里黄金海岸线的中间地带,是国家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和我省实施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北翼的主战场,也是全国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骅工程”桥头堡——黄骅港重点辐射区域,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2008年我市抓住

列入济南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和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机遇,北海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滨州市境内有滨博高速、205国道纵贯南北,220国道横穿东西,济青高速公路穿过南部,已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滨州港现有500-3000吨级泊位7个,总吞吐能力130万吨/年;境内现有铁路58公里,黄大铁路已开工建设;距济南遥墙机场乘车仅1小时路程。滨州市与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济南等大中城市距离较近,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滨州市位于东经117°16′—118°21′,北纬36°42′—38°21′,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合多种作物和畜禽的生长。

(3)形成了独特的畜牧业优势。一是由省政府批准实施的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全面建成,为畜产品生产安全和卫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农业部和省政府将我市7个县(区)列为全国、全省的牛羊优势产业区。三是省政府已将我市列入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四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的百万亩牧草开发与综合利用战略,在全国开创了发展农区草业畜牧的先河,引起农业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四是市政府确定从2003年启动“两带”建设。黄河三角洲滨洲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在沿黄县(区)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重点的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模式;黄河三角洲滨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重点在黄河以北5县(区)范围内推广以种草养畜为重点的生态、高效畜牧业生产模式。上述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为我市草畜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机遇,是我们打造畜牧强市、打造滨州畜牧品牌、力促农民靠畜牧业致富的可靠保证。

(4)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历经当地群众千百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渤海黑牛、德州驴、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等优良品种,其中渤海黑牛、德州驴列入国家级地方品种保护名录,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列入省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名录;近年引进了猪牛羊等世界著名品种20多个,多数已成为我市的当家品种。

(5)饲草饲料资源得天独厚。全市耕地578.55万亩,常年粮食总产200万吨以上,年产秸秆300多万吨(现我市农作物秸秆的饲用率在70%左右,青贮氨化处理率已达30%),饼粕150万吨。区内尚有天然草场181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50万亩。无棣县、沾化县拥有天然的贝壳资源,邹平县的优质麦饭石资源储量达2亿多吨,可为饲养业提供不可缺少的矿物质饲料。

(6)畜牧科研与技术推广机制完善。一是畜牧科研与技术推广机构健全。目前

全市拥有设置畜牧兽医专业的高等院校1处,科研机构4处,市县乡技术推广机构111个,专业技术人员652人。目前我市逐步形成了以滨州市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省草食肉禽研究所、山东省渤海肉牛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等为主的科研队伍,以市县乡畜牧部门为主的技术推广队伍,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主的教育队伍,畜牧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得以构筑。二是科研与创新成果水平领先。近年来,全市畜牧系统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5项、星火计划奖28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2项,内容涉及畜禽改良、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牧草开发等多个方面,部分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还与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等国内畜牧兽医的专家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可靠的技术支撑。

(7)行政执法与防疫体系建设扎实有效。种畜禽管理、动物卫生监督、饲料兽药监督监察等行业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村配备了村级防疫员,构筑起了四级防疫网络体系,为畜牧业稳定发展将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风险与存在问题分析。

1.现代畜牧业风险与制约因素分析。

(1)资源和市场对畜牧业的约束越来越明显。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畜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畜牧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虽然畜产品消费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畜禽及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今后一个时期仍长期持续下去,市场约束将会伴随整个畜牧业的发展。

(2)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对畜牧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成本、质量、品牌是现代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提高质量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畜牧业整体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但在发展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一些先进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生产成本的上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3)自然灾害和贸易风险对畜牧业的威胁越来越强烈。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重大疫病的公开化和农产品贸易竞争的加剧,畜牧业的自然风险和贸易风险不断加大,且多种风险交织一起,相伴而生。每次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会引起畜禽及产品国内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出口遭遇封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积压、生产效益下

滑,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置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农产品贸易,保护国内生产。日本、欧盟对我国的肉鸡、肉兔多次封关、开关,给出口企业和畜禽养殖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另外,国内一些城市搞市场准入,一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产品流通。

(4)自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畜牧业的挤压越来越严重。“十五”时期,我市畜牧业产量以年递增10%的速度高速增长,满足了人们对畜产品的需要,实现了畜产品的供给有余,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但是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有恶化的趋势,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的第二大污染源。尽管近几年我们十分重视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生态环境污染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大规模养殖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污染控制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加大。

(5)投入相对不足对畜牧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种植业一样,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投入扶持逐步加大,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支持补贴、风险应对政策不尽完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虽然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对畜牧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与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我市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畜牧业保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与建设畜牧强市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产业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滨州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近百家,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缺少强带动力的畜牧龙头企业。二是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全市缺乏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生猪业发展相对迟缓,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畜禽产品品种相对单一,产品的质量风味与市场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养殖与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工流通环节处于强势地位;风险保障政策不完善,除能繁母猪外政策性保险相对滞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偏弱。

(2)畜牧标准化程度低,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标准化程度低。标准不配套不完善、不适用,没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受生产经营者思想观念和某些条件的限制,没能形成系列性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粪尿污染与废弃物污染等畜牧污染源治理工作滞后。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经营者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市县虽然建立了监督检测机构,但由于缺少专项经费,监测工作难以展;监管力度差,养殖、加工、市场流通的监管工作滞后,非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等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

(3)县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国务院、省、市均下发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但大部分县(区)改革仍无实质性进展,严重影响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畜牧业发展。

(4)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受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依然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四、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与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七个一批”建设为重点,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统筹兼顾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走草畜乳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推进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为创建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畜牧强市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推进“1235工程”。“1”是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第一要务。“2”是突出两个建设,即:突出建设畜牧龙头企业,突出建设各类畜禽规模饲养生产基地。“3”是努力实现三个创新。创新观念,用工业化管理的理念谋划发展畜牧业;创新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建设各类畜禽生产基地;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各类畜牧资源。“5”是着力推进肉牛肉羊、奶

牛、肉禽、生猪和肉兔五大产业发展。

(三)发展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运行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

做好市场环境分析,预测畜牧经济发展趋势,不论是商品基地建设、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确立、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等方面,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产业化经营原则。

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群体,带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营销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和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管理职能,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4.比较优势原则。

本着发展与保护并重,提升质量与提高效益并举原则,立足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集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调优畜牧业生产结构。

5.科技先导原则。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抓住农业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要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武装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意识指导畜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6.依法治牧原则。

牢固树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树立动物防疫是长期的、正常的工作的观念,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扩大规模的关系,依法监管与搞好服务的关系;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维护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生态畜牧业持

续发展。

(四)任务目标。

1.总体任务目标。

加快畜牧业发展,初步建立起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走草畜乳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由畜牧大市向强市转变。

2.具体任务指标。

——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农民

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

——2012年全市肉牛存栏达到60.0万头,出栏50.0万头;肉羊存栏90.0万只,出栏135.0万只;肉禽存栏5500万只,出栏2.0亿只;生猪存栏 130.0万头,出栏260.0万头;奶牛存栏7.5万头,奶产量30.0万吨;肉兔存栏200万只,出栏800万只;蛋禽存栏1500.0万只;肉类总产60.0万吨、蛋类总产16.0万吨、奶类总产30.0万吨。

——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肉禽达到100%,蛋禽达到90%,生猪90%,肉牛、肉羊50%,奶牛90%,兔100%;标准化饲养比重:蛋禽达到80%,肉禽100%,生猪60%,肉牛、肉羊40%,奶牛80%,兔80%。到2020年全部畜禽饲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

——培育建立起肉牛肉羊、生猪、肉禽、奶牛、肉兔五大产业为主的畜牧业产业体系,五大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畜产品国内大中城市销售占畜产品产量的50%,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

口创汇大幅增加。

——全市饲料工业生产企业123家,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达到50家,饲料产量150万吨,产值达37.5亿元;兽药工业企业GMP达标率100%,动物用生物制品企业产量、产值、利润等主要指标大幅度增长。全市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畜牧装备等畜牧业相关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畜牧及相关产业产值合计310亿元,年递增率保持在10%以上。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常规动物疫病明显减少;无重大药物残留中毒事件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常规动物疫病明显减

少;无重大药物残留中毒事件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提高。

(四)产业布局

坚持分类指导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明确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规划期末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邹平县、无棣县等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其余县

(区)畜牧业有突破性发展。具体如下:

1.饲养业。畜牧饲养要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提高畜产品质量。畜牧饲养要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提高畜产品质量。

种畜禽业:主要集中在邹平县、无棣县、博兴县等经济较发达的县(区),要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在确保畜产品有一定自给比例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畜禽种业,重点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基地。

肉牛肉羊生产:以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滨城区等县(区)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充分发挥我市良种犊牛繁育合作社的作用,依托现有肉牛肉羊加工龙头企业,走“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尽快形成肉牛肉羊产业化生产体系;对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生产分割牛肉基础上,搞好深层次加工增值,继续巩固我市牛羊加工业在华北地区的领先优势;在推广肉牛肉羊杂交改良的同时,注重选育开发我市渤海黑牛、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等地方良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生猪生产:以邹平县、惠民县、阳信县等县为重点,发展生猪生产。要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按照一级原种场、二级繁育场、三级商品猪场的模式,推广三元杂交,发展优质瘦肉型猪,适应市场的需求;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生猪加工企业落户我市,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大中城市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规模饲养比重,实施标准化生产,2012年自然养猪法占全部养猪户的50%。

奶业生产:以邹平县、滨城区、惠民县、无棣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奶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奶牛规模饲养,抓好奶牛小区建设;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高产奶牛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实行集中挤奶,保证牛奶质量;要积极推广学生奶计划,引导奶制品消费,拉动奶业发展;加快乳品加工企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创建绿色奶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

滨城区华农、宾莲、澳纳特,邹平县芳绿、伊怡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肉禽生产:以邹平县、博兴县、惠民县、无棣县、滨城区等县(区)为重点,发展肉禽生产。完善肉禽 “种禽养殖-商品苗供应-商品禽养殖-保护价回收-肉禽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饲养,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肉禽生产能力;重点实施裕华公司五千万只肉鸭开发项目与五千万只肉鹅开发项目;快大型肉禽与杂交肉禽并重,注重开发土种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兔业生产:以中旺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创建绿色兔肉品牌,发挥拥有欧盟注册的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实施滨城区“南兔北禽”工程基础上,重点在滨城区、惠民县、沾化县、无棣县等县(区)建设标准化肉兔生产基地。

蛋禽生产:以邹平县、惠民县、沾化县、滨城区为重点,实现蛋禽生产稳步发展。要在提高产蛋率的同时,调整生产结构,增加鸭蛋生产和鹅蛋生产,实现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推进规模饲养,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禽蛋和绿色禽蛋,进行禽蛋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2.饲草业。以无棣县、沾化县、阳信县、滨城区等黄河以北县(区)为重点,发展草业生产。要坚持种草养畜相结合,特别是奶牛、肉牛、肉羊集中饲养区,要发展优质牧草及饲料作物种植,提高饲草质量,实现草畜平衡。以建设黄河三角洲百万亩牧草基地和实施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为重点,大力推广紫花苜蓿、饲用小黑麦、冬牧70黑麦、饲用玉米等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0万亩以上,构筑“草、粮、经”三元种植模式的雏形。

3.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的强势产业,各县区发展畜牧业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和科技优势,是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进一步巩固“全国牛羊加工示范基地”的称号,以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产品加工与皮革加工业;以无棣县、邹平县、滨城区、惠民县为重点发展肉禽加工业。规划期内,新建和扩建生猪、肉牛肉羊、肉禽屠宰加工企业50家;在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基础上,推进各类质量认定,培育知名品牌。

4.饲料与兽药业。以邹平县、滨城区、博兴县、惠民县等县区为重点,全市新增饲料工业企业30家;以滨城区、邹平县、惠民县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兽药制造业。

5.动物防疫。继续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疫病预

防和控制的制度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兽医管理体制和体系,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畜牧工作的重点及建设项目

(一)畜牧工作的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七个一批”建设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畜牧业生产实际与工作重点,规划期内我市发展畜牧业的重点是:

1.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生猪加工企业,带动我市畜牧业全面发展;搞好龙头企业培植壮大,到2012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到2012年全市新增各类质量认证60个,“进京入沪”企业50家。

2.建设专业乡镇。2012年发展品牌村800个,专业乡镇达到70个,畜禽饲养量占到全市的90%以上。

3.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2012年全市累计新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1000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15000户;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推行畜禽—粪(沼)—种植业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自然养猪法等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50%;无公害肉、蛋、奶比重达到50%。

4.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为重点、以乡镇为基础的家畜改良网络,重点推广肉牛肉羊、奶牛、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猪牛羊良种改良率达到90%

以上。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创建畜禽品种繁育场,良种畜禽自给率达到80%以上。加强渤海黑牛、德州驴、洼地绵羊和鲁北白山羊等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实施好国家育草基金项目,建设高标准牧草种子基地。

5.发展合作经济组织。2012年全市新建或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0家,社(会)员总数达到7.5万个。

6.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防疫监督体系,切实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监督,防止疫情传入和传出,保障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制度,规模饲养场、动物屠宰加工企业、兽药饲料生产企业100%实现官方兽医派驻,实现饲养到屠宰加工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畜禽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系统网络覆盖全市。

——市级重大动物疫病检测、兽药、饲料、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达到

国家认证标准,县级具备重大动物疫病常规检测能力。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畜禽扑杀补助、疫病监测、基层防疫人员误工补助、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等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 ——全面完成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解决县、乡两级体制、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不到位的问题,为基层兽医站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逐步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基本实现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和动物诊疗从业许可。

7.构建畜牧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改变传统的畜产品质量监控方式。实现全市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及其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动物防疫关键控制点连接起来,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

——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

——建立畜牧科技咨询服务系统。整合市和县(区)科技资源,逐步建立养殖与畜产品加工适用技术数据库、技术专家与人才数据库、畜牧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项目申报,开展远程教育。

(二)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1.五大畜牧产业链生产项目。

建设目的: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不断提升畜牧业的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内容:畜产品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特别是畜产品基地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广规模饲养和小区饲养;加大秸秆、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净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饲养小区和标准化饲养场。

具体项目包括:山东裕华集团五千万只枣园鸭产业链建设与五千万只草鹅富农工程建设、滨州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滨州市滨城区南兔北禽基地建

设、邹平县生态畜牧园建设、邹平县沿黄肉牛生产综合开发、滨州绿洲农牧科技园肉牛养殖、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利国肉羊繁育基地建设、阳信县绿色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生猪养殖建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荣昌万头猪场建设等13项、共72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一部分)

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质量水平,改善种畜禽质量检测手段,有效保护畜禽品种资源。

建设内容:重点加强一批畜禽原种场和资源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选育和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具体项目包括:山东省洼地绵羊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阳信县2008年度生猪良种补贴、渤海黑牛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开发利用、渤海黑牛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山东阳信超前牧业有限公司种猪场扩建、奶牛良种补贴、鲁北白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博大种鸡场扩建、无棣六和种鸡场建设、山东中大牧业循环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9项、共10个项目。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机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动物疫情,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建设内容:建立市县两级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设和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充实市、县级动物防疫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完善市、县、乡疫病防疫、诊断、监测、报告、冷链、防控等基础设施设备,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等);完善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检疫站,充实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施)。

具体项目包括: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等2项、共49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三部分)

4.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立足市场开拓、龙头带动,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

建设内容:重点加强一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调整优化畜产品加工结构,根

据市场需求,配备现代生产设备,搞好技术改造与升级,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自身效益与带动能力。

具体项目包括: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产业化建设、隆泰食品有限公司肉禽屠宰加工、邹平县特色土鸡生产加工、博大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屠宰加工、华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熟制品加工、山东雅士享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华安肉类有限公司酣露聚糖酶、山东华康食品有限公司鸭血加工等8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四部分)

5.饲草饲料与兽药生产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发挥自身优势与基础条件,促进生物制品、VB与氨基酸等畜牧上游产业发展。

建设内容:搞好牧草良种繁育、草场防火站、饲草饲料监测、秸秆养畜、生物制品实验动物、疫苗生产等建设,强化科研力度,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 具体项目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山东省沾化县草场防火站建设、滨州市牧草监测中心建设、山东省阳信县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维生素B生产以及两万套SPF鸡产业化建设、年产10万只洁净兔产业化建设、年产10

万只巴马小猪产业化建设、畜禽用蜂胶疫苗生产、精制卵黄抗体生产、狂犬病灭活苗生产、年产100吨头孢塞夫生产等10项,共12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五部分)

6. 科技示范推广与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健全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提高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技术集约型增长。健全畜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建设内容:改革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组织,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推广条件,强化畜牧兽医公益性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控功能;建立畜牧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推广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科技培训和教育。加强与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畜牧兽医人才资源库,完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工作机制。加强在职人员教育培训,每年选拔一

批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或在职申请学位。选拔外语基础好、事业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或短期培训、研究;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素质。初步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创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工作新格局。

具体项目包括:科技信息入户示范、滨州市“畜牧科技人员联系百场千户” 、市县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与信息中心建设等2项,共10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六部分)。

7. 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目的: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减少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冲击。

建设内容: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体系及专业信息系统;推广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运销方式,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流通体系设施、设备档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鼓励和支持协会、合作社发展,搭建畜产品生产、销售平台。

具体项目包括:阳信县肉牛交易市场建设、市县两级畜牧业信息中心建设等2

项,共9个项目(具体项目概况详见附件:2008-2012年滨州市重点实施的畜牧类项目简介第六部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县(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定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充分利用现行国家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畜牧业经费保障机制,以动物防疫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村环境治理等为重点,加强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与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支撑保护设施。完善和规范畜禽良

种补贴、逐步启动畜禽政策性保险、结构调整补助等支持政策。扩大畜牧业投入渠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畜牧业,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投入体系,加快全省畜牧业的发展。

(三)加强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和疫病控制体系,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畜产品安全;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不断优化种质资源;逐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组织形式。

一是积极协调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抓好龙头带动;二是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创办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使生产者实现最大效益。

(五)实施科技兴牧。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整合畜牧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加强畜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集中力量在畜禽品种、疫病防控、规模饲养、兽医技术、生物兽药、饲料加工、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畜牧业装备等几个主要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在搞好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基础上,以十大实用技术为重点,搞好畜牧实用技术推广;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以县为核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为基础、以专家团为依托、以饲养户为服务对象,连通全国、功能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与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畜牧科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基层科技培训,全面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六)强化畜牧业执法。

认真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畜牧业法律法规,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兽药、疫苗、饲料、种畜禽的执法管理,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生产和市场秩序,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狠抓招商引资。

要坚持“外招、内引、上争”全方位招商引资思路,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围绕全市五年内重点实施和争取的畜牧项目,搞好项目争取,诚信招商。通过广开招商渠道,吸引外商外资投入滨州畜牧业开发,促进我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利州区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 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作为农业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奔小康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制定利州区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就是要以加快我区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就是要准确分析我区畜牧业发展状况、确定方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就是要进一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无公害生产,确保“放心肉”工程进一步实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一、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㈠产业发展的背景

新时期,我区畜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三是我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养殖业已被广大农民作为首选的致富项目;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畜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展,为畜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六是国际贸易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为我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畜禽产品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

㈡产业发展的现状

1.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区年出栏生猪可达38万头,出栏肉羊6万只,出栏肉牛1.2万头,出栏小家禽300万只,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27%、16%、10%、125%。

2.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区每年肉类总产量预计达到4.2万吨,禽蛋产量达25200吨,奶产量达2600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0%、25%、28%,畜禽产品日益丰富,从而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畜牧业经济地位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3.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2%。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8.9%,比200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畜牧业已由副业地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产业。

4.畜牧业增收贡献突出。2007年,全区人均牧业收入可达135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45%,比2005年增加了316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80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贡献比重

大、增收来源可靠的支柱产业。

5.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一是专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场、专业生产基地促使畜牧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推动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三是全力普及科技,推动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合作组织,促使生产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经营方式,向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转变。

6.畜牧业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根据我区区域特点和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综合因素规划了禁养区、限养区和发展区,既保证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又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

二、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利州区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国道108线、212线、宝成铁路横贯全区,便利的交通使我区运输业相对发达,贸易频繁,物流兴旺,十分有利于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我区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大陆性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70天,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畜牧业发展造就了良好的地域环境。

㈡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是利州区属山区地带,山场面积约13万亩,草山草坡多,丰富的天然牧草为草食牲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为跑山鸡、旱地鸭养殖等特色养殖业提供了理想场地。二是我区人口总数49.5万人,农业人口19.8万人,充足的人力资源既为畜牧业提供了劳动力又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㈢牧业经济效益高。据2007年统计分析,我区牧业经济效益分别为生猪120—150元/头,母猪1500—2000元/年,鸡3—5元/只,鸭5—8元/只,羊120—150元/只,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养殖户的养殖热情。

㈣政策优惠。近几年国家、省、市、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一是畜牧生产建圈,用地按农业生产用地对待;二是对建圈用木材,只收手续费;三是对能繁母猪执行国家良种补贴;四是对引进优质二杂母猪执行200元/头的财政补贴;五是优先配套建设沼气池,并按国家政策补助。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养殖户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引进业主、扩大规模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由传统生产

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跨越,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现代畜牧业生态园区为载体,加快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畜牧业发展;以畜牧业百亿工程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绿色、生态、特色为品牌,以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产业化经营为途径,着力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突破总量,提升质量,确保安全,又好又快地推进全区畜牧业发展新跨越。

㈡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与政策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原则。

3.坚持发展与环保、数量与质量、效益与安全并重的原则。

4.坚持改革促发展,创新求突破,落实见成效的原则。

四、区域布局和园区规划

㈠区域布局

1.城镇郊区:包括东坝、雪峰、回龙河、河西及大石镇、宝轮镇部分地方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畜牧加工企业,规模化生猪养殖,蛋禽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

2.河谷走廊:包括大石、宝轮、赤化、盘龙、龙潭以园区、农庄为载体,重点发展生猪和生态小家禽(跑山鸡、旱地鸭)产业。

3.山区地带:包括荣山、三堆、金洞、白朝、工农以牧场农庄为载体,重点发展草食牲畜、生态小家禽产业。

㈡园区规划

1.以种猪场、规模生猪养殖场为龙头,全力打造宝轮、赤化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主要发展优质二杂母猪和无公害肉猪生产。

2.以适度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发展家庭养殖,积极打造深沟到仕农的避灾农业经济示范园,主要养殖生猪、生态小家禽。

3.以生态养殖园区为示范,建设大石到荣山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养殖生态猪和小家禽。

五、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

㈠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区实现牧业总产值9亿元,比2007年增加4.5亿元,年均递增13%,大力推进无公害养殖和生态养殖。

--到2012年,全区牛出栏生猪62万头,年均递增11%,出栏肉羊11万只,年均递增13%,出栏家禽600万只,年均递增16%,力争达到1000万只奋斗。

--到2012年,建设无公害生态养殖小区达到150个,集约化养殖场25个,培育养殖大户达1500户,创造畜禽及产品品牌2—3个。

--到2012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动物防疫、检疫、监测安全体系,夯实保障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基础。

--到2012年,全区畜禽规模饲养量占全区饲养总量的70%以上。

--到2012年,全区畜禽产品加工量占畜禽出栏总量的70%。

--到2012年,全区饲料生产量占需求总量的70%以上。

㈡年度计划见附表

六、产业体系建设

未来五年我区畜牧业以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突破性发展生态小家禽,积极发展草食牲畜养殖为抓手,在全区建立无公害肉猪、跑山鸡、旱地鸭生产基地和商品仔猪繁育基地。配套建设技术服务、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动物防疫、市场营销五大体系,全力打造无公害肉猪、家禽和禽蛋等畜产品品牌。

㈠完善饲料供应体系。以饲料加工企业为依托建立饲料供应体系,规范饲料、兽药市场,确保饲料来源无公害,不断扩大紫花苜蓿、黑麦草、饲料玉米等优质牧草饲料的种植面积,进一步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丰富饲料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广秸杆氨化、青贮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健全饲料供应体系。

㈡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生猪发展坚持以三元杂交为主攻方向,重点搞好纯种猪场、二杂母猪扩繁场和乡镇人工授精站点建设,逐步构建良种猪繁育体系,到2012年,全区建成纯外种猪扩繁场2个,核心群种猪存栏达500头以上,建成年产二杂母猪1000头以上繁育场6个,建设和完善人工授精点12个,全区出栏DLY三杂猪30万头,占出栏总量的45%以上;继续加大禽、羊品种改良工作,到2012年禽、羊良种面分别达90%、80%。要依法建立健全畜禽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 ㈢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全面实施动物防疫标识制度,对全区范围内饲养的畜禽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确保全区饲养畜禽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100%,全区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达100%;发生动物重大疫情时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控制、扑灭疫情,

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要加强对动物饲养、运输、屠宰检疫等环节的监督,完善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提高对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严防外疫传入,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㈣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兴牧步伐,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全面推行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圈,良法直接到人”的服务体系,转变机制,大力开展对养殖户和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服务水平。2012年,力争所有养殖户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引导骨干养殖户分工、分业,走专业化饲养之路;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配备具有大专学历水平和畜牧专业人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达到中专水平以上。加强对屠宰加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动物疫病知识培训和公共卫生知识培训,逐步推行屠宰加工人员上岗许可证制度。

培育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营销体系,完善生猪协会、小家禽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畜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七、机制政策与保障措施

㈠机制政策

1.落实优惠政策。对新建和进行技改扩能的畜禽加工、饲料兽药生产、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按招商引资政策享受工业用地价格优惠,对骨干养殖户在获得使用权的土地(非基本农田)上修建非永久性畜禽圈舍或饲养场,视为农业用地,建设等部门的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事业性收费能免就免,不能免的以最低标准收取;对区内现有废弃厂房、学校等闲置资产,经当地政府批准,可以提供给企业、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积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领办、承包畜禽生产畜禽加工企业,其待遇按川委发[2003]24号文件规定执行。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乡、镇、办政府要把畜牧业作为支持重点,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引进扩繁场建设,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骨干养殖户的奖补。要确保动物防疫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动物防疫检疫等畜牧规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免于财政统筹,除按比例逐级上缴省市部门外,全部用于畜牧业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从事生产发展,动物防疫检疫、品种改良及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3.实行项目组装共建。要把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红层找水、集雨节灌、农业产业化扶贫、农能项目、以工代赈、农发项目等涉农项目的实施结合起来,实行项目组装共建,资金打捆使用,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培育畜牧产业。

4.搞好金融服务和生猪保险。金融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突破性发展畜牧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力筹措资金、认真落实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骨干养殖户、种畜禽场信贷支持力度。开展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进一步加大普查和参保力度,做到应保必保,切实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 ㈡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畜牧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利州区畜牧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领导小组成员联系龙头企业,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制度。

2.落实部门责任。区畜牧局依法实施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并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市场监管,区农工委、发改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和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以工代赈办、金融等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政策落实上要密切配合,为发展畜牧经济群策群力,各乡镇办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把推动畜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发展我区特色经济,富民强区的重大战略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相关内容

  • 河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 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畜牧产业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制定实施<规划>, 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畜牧产业发展方式, 进 ...

  • 2011年畜牧业工作计划
  •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要按照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完成三项基本任务 ...

  • 畜牧产业化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 一.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我市畜牧产业化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托资源优势,以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为中心,培育现代畜牧业经营主体,大力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预计1-6月,全市出栏肉猪17.7万头.肉 ...

  • 畜牧中心"十三五规划"(定稿)
  • **县畜牧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经过认真讨论和深入调查研究 ...

  •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考察工作报告
  • 近日,**畜牧局组织业务骨干赴大英县.广安区.华蓥市学习生猪规模场建设.现代畜牧业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县(区.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规划先行的理念,谋划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大英县.广安区.华蓥市都制定了现代畜牧业发展 ...

  • 2013上半年某县畜牧业工作总结
  • xx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全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坚持以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和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争创现代畜牧经济强县,畜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立足发展促增收 按照“中国幸福家园”建设和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猪被列为主导产 ...

  • 畜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 xx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全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坚持以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和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争创现代畜牧经济强县,畜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立足发展促增收 按照“中国幸福家园”建设和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猪被列为主导产 ...

  •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 农业部文件 农牧发„2011‟8号 ──────────────────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2011-2015)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 ...

  • 畜牧站发展规划
  • 畜牧站5年发展规划 近几年,我镇畜牧业迅速发展,在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上都走在了全区前列, 为进一步适应我镇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我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确保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以规模化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