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质量的认识

我对质量的认识

在我上中学时期,接触到“质量”一词实为重量的意思,也就是一种描述物体大小的物理量。在日常购物中,也会听到关于产品质量的有关说法。对于衣物而言,质量好就是裁剪、缝制精细,布料舒适柔软等;对于食品而言,无外乎干净卫生、可口就是质量不错的;对于一下其他产品,如:电脑、自行车、电饭锅等,如果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并且不容易出现故障,我们也说它的质量好。质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质量息息相关。

而我真正的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是在08年的“三鹿事件”之后。奶粉问题近些年来频频曝出,有碘超标问题,有过期奶粉换装重新上市问题,有蛋白质含量为零致使出现大头娃娃的问题,这次又出现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问题。三鹿奶粉事件无疑是一件影响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节约生产制造成本,往蛋白粉或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在此,我们先重新认识一种观点,质量与成本是一对矛盾体吗?在以往我们可能认为提高质量一定会增加成本,然而现代质量成本观念认为两者并非是矛盾的。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

一书中说到:“质量是免费的,只要我们按已达成的要求去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成本的真谛。”而常规的成本中包含了返工、保修、报废、库存等不增值的活动,这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成本。第一次没做对,以后就要修修补补,需要再做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然而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浪费,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质量管理开拓者朱兰博士同样也提出“向质量要效益”的观点。他认为:“在次品上发生的成本等于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力的开采。”

质量损失是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会造成的全部损失之和。只有不断减少与质量有关的损失,对企业效益才有贡献。所以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提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产品质量,虽然会相应增加成本,但是因增加成本而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

三鹿奶粉事件还暴露了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它产品本身没有很好地考虑这些问题,产品成本的细节标准出了问题,而企业管理层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细节标准也不够。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质量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有着其重要的意义,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的问题,但毋庸置疑,许多企业是栽在了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个环节。由此可见企业的质

量管理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过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ISO9000:2000中明确定义,质量管理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我国于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IS08402把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并且把质量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纲,它需要全员参与,涉及的是全面的质量问题。质量的全过程都要需要进行质量管理,以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带动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数理统计、经济管理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使顾客满意、组织及其全体成员以及社会都得到好处的产品,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的特点是:把以往以事后检验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把过去分散管理转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综合管理;把以产量、产值为中心转为以质量为中心,从而

围绕质量开展经营的管理活动;由单纯符合标准转为满足顾客需要,并且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事实上,如果质量管理仅局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工艺都严格把关,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了质量过程控制,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或废品,并不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所以质量控制的重点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进行考虑。

当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进入公众视线,我们作为消费者应把目光从一个品牌转移到到产品背后的整个产业链。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危害。而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值得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包括标准水平和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提高食品质量任重道远。实现产品质量安全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我们与世界各国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姓名:梁敬 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对质量的认识

在我上中学时期,接触到“质量”一词实为重量的意思,也就是一种描述物体大小的物理量。在日常购物中,也会听到关于产品质量的有关说法。对于衣物而言,质量好就是裁剪、缝制精细,布料舒适柔软等;对于食品而言,无外乎干净卫生、可口就是质量不错的;对于一下其他产品,如:电脑、自行车、电饭锅等,如果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并且不容易出现故障,我们也说它的质量好。质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质量息息相关。

而我真正的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是在08年的“三鹿事件”之后。奶粉问题近些年来频频曝出,有碘超标问题,有过期奶粉换装重新上市问题,有蛋白质含量为零致使出现大头娃娃的问题,这次又出现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问题。三鹿奶粉事件无疑是一件影响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节约生产制造成本,往蛋白粉或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在此,我们先重新认识一种观点,质量与成本是一对矛盾体吗?在以往我们可能认为提高质量一定会增加成本,然而现代质量成本观念认为两者并非是矛盾的。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

一书中说到:“质量是免费的,只要我们按已达成的要求去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成本的真谛。”而常规的成本中包含了返工、保修、报废、库存等不增值的活动,这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成本。第一次没做对,以后就要修修补补,需要再做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然而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浪费,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质量管理开拓者朱兰博士同样也提出“向质量要效益”的观点。他认为:“在次品上发生的成本等于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力的开采。”

质量损失是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会造成的全部损失之和。只有不断减少与质量有关的损失,对企业效益才有贡献。所以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提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产品质量,虽然会相应增加成本,但是因增加成本而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

三鹿奶粉事件还暴露了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它产品本身没有很好地考虑这些问题,产品成本的细节标准出了问题,而企业管理层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细节标准也不够。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质量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有着其重要的意义,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的问题,但毋庸置疑,许多企业是栽在了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个环节。由此可见企业的质

量管理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过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ISO9000:2000中明确定义,质量管理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我国于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IS08402把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并且把质量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纲,它需要全员参与,涉及的是全面的质量问题。质量的全过程都要需要进行质量管理,以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带动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数理统计、经济管理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使顾客满意、组织及其全体成员以及社会都得到好处的产品,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的特点是:把以往以事后检验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把过去分散管理转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综合管理;把以产量、产值为中心转为以质量为中心,从而

围绕质量开展经营的管理活动;由单纯符合标准转为满足顾客需要,并且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事实上,如果质量管理仅局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工艺都严格把关,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了质量过程控制,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或废品,并不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所以质量控制的重点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进行考虑。

当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进入公众视线,我们作为消费者应把目光从一个品牌转移到到产品背后的整个产业链。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危害。而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值得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包括标准水平和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提高食品质量任重道远。实现产品质量安全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我们与世界各国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姓名:梁敬 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关于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研究]课题提纲
  • <关于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研究>写作提纲 1. 大学生党员质量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共中央对高校党员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越来越重视,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党员质量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大学生党员质 ...

  • 质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 质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2017-06-26 09:01阅读:34 说明:质量特性既是固有的,也可能是赋予的.质量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往往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的结果.从顾客角度看,质量不仅仅是纯技术的问题,而是如何满足人生需要的问题.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质量特性,就是主观质量.当客观质量达到一定水平 ...

  • 吨的认识说课稿
  • <吨的认识>说课稿 来集郭岗小学 李俊玲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 ...

  • 克与千克的认识
  •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少教多学) 一.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 ...

  • 教案25:[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 教案25: < 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 奉城一小,二年级数学教研组 教学内容:P45-46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 ...

  •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 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 感受" ...

  • 第三册千克与克的认识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 ...

  • 新人教版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

  •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_克和千克_教案
  • <克和千克>教案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