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柳树大家都见过吧?谁能说一说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株特别的柳树,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

柳树美丽多姿,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情有独钟。东晋陶渊明,特意在门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咱们山东淄博的老乡,清朝的蒲松龄,在泉边栽柳,自称“柳泉居士”。你知道哪些与柳树有关的诗句,会的起来抢答。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很棒,善于积累是学习语文非常好的习惯。老师也找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 同学们课下做了预习,老师来检查一下。

字词过关 请这一列的同学,一人一个。齐读

老师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指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 开始。

它到底神奇在哪,通过后面的深入学习我们都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读课文,完成问题。

四、探究

1、我们一起走进这课柳树。这棵柳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谁起来把你找到的读一读。 指读第二段。

是啊,高原气候条件太恶劣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高原。出示图片和视频及资料。

青海高原,实际上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省的部分。中国地理学上,并没有青海高原这一说法。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非常恶劣。海拔高缺氧,长年是冻土。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砸在身上非常疼。看了有什么感受?

2、这么恶劣的环境,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容易吗?这株柳树经历了很多灾难。指读

你从哪些语句当中感受到了?读出你的感受。引读 板书 饱经磨难

3、 就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这株柳却生长起来了,它展示了自己怒放的生命。它长得怎么样?谁起来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①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生机勃勃

苍郁 深沉 锻铸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你对这棵柳树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 崇拜 敬畏

读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关键词重读。

4、课文只写了这一株柳吗? 还写了家乡的柳。灞河柳与高原柳有什么不同?

板书 容易 艰辛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何要用许多笔墨写灞河柳?为了对比,衬托出青海高原柳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好地表现它顽强的品格。我们不防也像作者那样发挥我们的想象,完成这个句子。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

5、生存太难了,面对艰难,柳树抱怨了吗?害怕了吗?此时此刻,我相信这株柳树肯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巍巍然撑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了。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读一读这段话,为了表达我们的情感,老师提议咱们站着读好不好?全体起立!配乐读最后一段。

6、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神奇的柳树,看看能不能读出什么不同的感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同学们,作者是在赞美这棵坚强的柳树,其实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扩读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罢了。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面对挫折,我们抱怨放弃都没用,只有坚强面对。老师找了一些逆境成才的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六、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老师希望柳树这种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高原之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柳树大家都见过吧?谁能说一说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株特别的柳树,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

柳树美丽多姿,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情有独钟。东晋陶渊明,特意在门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咱们山东淄博的老乡,清朝的蒲松龄,在泉边栽柳,自称“柳泉居士”。你知道哪些与柳树有关的诗句,会的起来抢答。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很棒,善于积累是学习语文非常好的习惯。老师也找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 同学们课下做了预习,老师来检查一下。

字词过关 请这一列的同学,一人一个。齐读

老师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指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 开始。

它到底神奇在哪,通过后面的深入学习我们都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读课文,完成问题。

四、探究

1、我们一起走进这课柳树。这棵柳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谁起来把你找到的读一读。 指读第二段。

是啊,高原气候条件太恶劣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高原。出示图片和视频及资料。

青海高原,实际上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省的部分。中国地理学上,并没有青海高原这一说法。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非常恶劣。海拔高缺氧,长年是冻土。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砸在身上非常疼。看了有什么感受?

2、这么恶劣的环境,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容易吗?这株柳树经历了很多灾难。指读

你从哪些语句当中感受到了?读出你的感受。引读 板书 饱经磨难

3、 就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这株柳却生长起来了,它展示了自己怒放的生命。它长得怎么样?谁起来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①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生机勃勃

苍郁 深沉 锻铸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你对这棵柳树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 崇拜 敬畏

读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关键词重读。

4、课文只写了这一株柳吗? 还写了家乡的柳。灞河柳与高原柳有什么不同?

板书 容易 艰辛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何要用许多笔墨写灞河柳?为了对比,衬托出青海高原柳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好地表现它顽强的品格。我们不防也像作者那样发挥我们的想象,完成这个句子。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

5、生存太难了,面对艰难,柳树抱怨了吗?害怕了吗?此时此刻,我相信这株柳树肯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巍巍然撑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了。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读一读这段话,为了表达我们的情感,老师提议咱们站着读好不好?全体起立!配乐读最后一段。

6、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神奇的柳树,看看能不能读出什么不同的感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同学们,作者是在赞美这棵坚强的柳树,其实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扩读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罢了。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面对挫折,我们抱怨放弃都没用,只有坚强面对。老师找了一些逆境成才的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六、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老师希望柳树这种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高原之上。


相关内容

  •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1. 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 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 关系. 3. 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 ...

  • 青藏高原音乐教案
  •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青臧高原> --青藏之旅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风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 2.学生能够理解<青藏高原>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 的音乐风格. 3.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4.通过对青藏高原的游 ...

  • 鄂教语文五下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2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围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教学准备 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 ...

  •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黄土高坡教案
  •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情感目标: 4.知道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热爱黄土 ...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1
  •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树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

  •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三时教案
  • 备课时间 课 题 第二章 授课时间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授 课人 知识与技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进一步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主要地形的分布及特 ...

  • 8-2014年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新版5)
  •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能举例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2. 熟悉北京的著名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并以此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3. 能利用地图说明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4. ...

  • [安塞腰鼓]教案3
  • <安塞腰鼓>教案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美文.语句铿锵激越,词语简洁 有力,意象生动.意境恢宏,充分展示了力量美.生命美.高原美.后生美,是 篇很好的诵读教材,也是"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好所在. 教学设想 采用" ...

  • 1.1 地形地势特征 教案(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
  •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教案 1.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于中国主要地形区略有了解,但通过前几节课的提问互动,发现学生对于中国地形的整体.分区等均未形成较清晰的认识,应适应学生所具有的分析整理知识的较好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引导为主,带领学生了解分析知识点,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