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智慧宝语荟要录

《四库全书子部》孔子家语·卷一:修身人事

之一: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问礼第六)

之二: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王肃注:所务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五仪解第七)

之三: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五仪解第七)

之四: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王肃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王肃注: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五仪解第七)

之五: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始诛第二)

之六: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王肃注:丑,谓非义)而博(通达),五曰顺非而泽。(始诛第二)

之七: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王言解第三)

之八: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枝从之而亡。(大婚解第四)

之九: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五仪解第七)

之十:若夫智士仁人,将(王肃注:将,行)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五仪解第七)

之十一: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大婚解第四)

之十一:德不踰闲(王肃注:闲,法),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王肃注: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王肃注:本亦身);富则天下无宛(王肃注:宛,积也)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五仪解第七)

《四库全书子部》孔子家语·卷一:政事管理

之一: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大婚解第四)

之二: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庶物,万物也)从之。(大婚解第四)

之三: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大婚解第四)

之四: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五仪解第七)

之五: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相鲁第一)

之六: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犴,音àn,牢狱。古代乡亭的拘留所,后泛指监狱)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始诛第二)

之七: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王言解第三)

之八: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王言解第三)

之九: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则,法则,效法)。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大婚解第四)

之十: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王肃注:天,天道也)。(大婚解第四)

之十一: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而俗朴(王肃注:朴,悫愿貌),男悫(悫,音què,朴实忠厚)而女贞。(王言解第三)

之十二: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王言解第三)

之十三: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五仪解第七)

之十四:事任于官(王肃注:言各当以其所能之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捷捷,能言善辩的样子),无取钳钳(王肃注:钳,妄对不谨诚),无取啍啍(王肃注:啍啍,多言)。捷捷,贪也(王肃注:捷捷而不已,所以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王肃注:诞,欺诈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悫,音què。朴实,诚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pì)之豺狼不可迩。(五仪解第七)

《四库全书集部》之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之一:夫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极。书言奉先思孝,诗言孝思维则,明乎为天地之经、地之义,人性所同然,振古而不易。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教人则乐而易从,以之化民成俗则德施溥而不匮。帝王奉此以宰世御物,躬行为天下先。——《孝经衍义序》

之二:盖书契既兴,载籍浩繁,虽开卷有益,而有裨治道,必以四子五经为归极矣。上自天人性命,下及民情物理,以至二帝三王以来,所经营措施于政教者,其道甚明而其事易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经筵讲章序》

之三:自古帝王声教翔洽,风俗茂美,莫不由于崇儒重道,典学右文,用能发诗书之润泽,宣道德之阃奥,推厥渊源,皆本洙泗。——《幸鲁盛典序》

之四: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谕礼部》

之五: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举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

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谕礼部》

之六: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谕吏部》

之七: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应于上,捷如影响,岂曰罔稽。——《谕礼部》

之八:惟勤,则能豫。豫则临事有宽裕之体,而不困于烦剧。惟勤,则能审。审则事机有坐照之明,而不至于暗汶。惟勤,则志气日新,而可以振阘冗之习。惟勤,则心思日用,而可以生智勇之才。以之治事,则官无废事。以之临民,则民无失职。业之广也,断在乎是。——《业广惟勤论》

之九:致治之道,首重人才。储养之源,由于学校。必衡鉴得人,釐剔有法,乃能革除积弊,遴拔真材,以彰文治之盛。——《谕吏礼二部》

之十:帝王克谨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谕礼部》

之十一: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谕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讲学士张英》

之十二:廉则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则有所不为。凡无礼无义无耻者,皆所不为者也。——《廉静论》

之十三:凡人狃于常习,卒然临之以事,必苟且图目前之安,不为长治久安之策。虽暂取逸于一时,终因循蔓延而不可收拾,往往悔诸事后,诚何益哉。——《论息兵安民》

之十四:或有行于古,难行于今者,亦贵得其意而已。——《小学课士论》

之十五:盖人性情之发,不能无所寄托,而诗则兼备六艺,讽诵吟咏之间,足以观感而兴起者,莫善于此。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日讲诗经解义序》

之十六:朕尝思古人立训之意,既有政教典礼纪纲法度以维持之矣。而感通乎上下之间,鼓舞于隐微之地,使人从善远恶而不知,优游顺适而自得,则必赖乎诗。如天之生万物也,日以暄之,雨以润之,露以濡之,雷霆以肃之,而又必宣畅八风,以疏通而条达之。然后万类咸遂其生养,而无促迫矫强之弊。故教至于诗而微矣,治至于诗而极盛矣。——《日讲诗经解义序》

之十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正人心,使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灿然丕著于宇宙,与天地无终极焉。诚哉,先贤所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重修阙里孔子庙碑》

之十八:春秋者,帝王经世之大法,史外传心之要典也。大义炳若日星,而褒贬笔削,微显婉章,非后世所能窥至。其立法谨严,宅心一本忠恕,因善恶是非而施予夺焉。——《日讲春秋解义序》

之十九:诗以棠华比兄弟,朕每读诗,未尝不三复流连,思古人友爱之谊,天伦之乐,邕邕怡怡,被于弦诵,窃欣慕焉。——《萼辉园记》

之廿:为善之暇想足怡神。——《萼辉园记》

《四库全书子部》孔子家语·卷一:修身人事

之一: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问礼第六)

之二: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王肃注:所务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五仪解第七)

之三: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五仪解第七)

之四: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王肃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王肃注: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五仪解第七)

之五: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始诛第二)

之六: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王肃注:丑,谓非义)而博(通达),五曰顺非而泽。(始诛第二)

之七: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王言解第三)

之八: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枝从之而亡。(大婚解第四)

之九: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五仪解第七)

之十:若夫智士仁人,将(王肃注:将,行)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五仪解第七)

之十一: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大婚解第四)

之十一:德不踰闲(王肃注:闲,法),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王肃注: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王肃注:本亦身);富则天下无宛(王肃注:宛,积也)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五仪解第七)

《四库全书子部》孔子家语·卷一:政事管理

之一: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大婚解第四)

之二: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庶物,万物也)从之。(大婚解第四)

之三: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大婚解第四)

之四: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五仪解第七)

之五: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相鲁第一)

之六: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犴,音àn,牢狱。古代乡亭的拘留所,后泛指监狱)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始诛第二)

之七: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王言解第三)

之八: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王言解第三)

之九: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则,法则,效法)。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大婚解第四)

之十: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王肃注:天,天道也)。(大婚解第四)

之十一: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而俗朴(王肃注:朴,悫愿貌),男悫(悫,音què,朴实忠厚)而女贞。(王言解第三)

之十二: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王言解第三)

之十三: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五仪解第七)

之十四:事任于官(王肃注:言各当以其所能之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捷捷,能言善辩的样子),无取钳钳(王肃注:钳,妄对不谨诚),无取啍啍(王肃注:啍啍,多言)。捷捷,贪也(王肃注:捷捷而不已,所以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王肃注:诞,欺诈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悫,音què。朴实,诚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pì)之豺狼不可迩。(五仪解第七)

《四库全书集部》之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之一:夫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极。书言奉先思孝,诗言孝思维则,明乎为天地之经、地之义,人性所同然,振古而不易。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教人则乐而易从,以之化民成俗则德施溥而不匮。帝王奉此以宰世御物,躬行为天下先。——《孝经衍义序》

之二:盖书契既兴,载籍浩繁,虽开卷有益,而有裨治道,必以四子五经为归极矣。上自天人性命,下及民情物理,以至二帝三王以来,所经营措施于政教者,其道甚明而其事易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经筵讲章序》

之三:自古帝王声教翔洽,风俗茂美,莫不由于崇儒重道,典学右文,用能发诗书之润泽,宣道德之阃奥,推厥渊源,皆本洙泗。——《幸鲁盛典序》

之四: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谕礼部》

之五: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举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

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谕礼部》

之六: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谕吏部》

之七: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应于上,捷如影响,岂曰罔稽。——《谕礼部》

之八:惟勤,则能豫。豫则临事有宽裕之体,而不困于烦剧。惟勤,则能审。审则事机有坐照之明,而不至于暗汶。惟勤,则志气日新,而可以振阘冗之习。惟勤,则心思日用,而可以生智勇之才。以之治事,则官无废事。以之临民,则民无失职。业之广也,断在乎是。——《业广惟勤论》

之九:致治之道,首重人才。储养之源,由于学校。必衡鉴得人,釐剔有法,乃能革除积弊,遴拔真材,以彰文治之盛。——《谕吏礼二部》

之十:帝王克谨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谕礼部》

之十一: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谕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讲学士张英》

之十二:廉则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则有所不为。凡无礼无义无耻者,皆所不为者也。——《廉静论》

之十三:凡人狃于常习,卒然临之以事,必苟且图目前之安,不为长治久安之策。虽暂取逸于一时,终因循蔓延而不可收拾,往往悔诸事后,诚何益哉。——《论息兵安民》

之十四:或有行于古,难行于今者,亦贵得其意而已。——《小学课士论》

之十五:盖人性情之发,不能无所寄托,而诗则兼备六艺,讽诵吟咏之间,足以观感而兴起者,莫善于此。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日讲诗经解义序》

之十六:朕尝思古人立训之意,既有政教典礼纪纲法度以维持之矣。而感通乎上下之间,鼓舞于隐微之地,使人从善远恶而不知,优游顺适而自得,则必赖乎诗。如天之生万物也,日以暄之,雨以润之,露以濡之,雷霆以肃之,而又必宣畅八风,以疏通而条达之。然后万类咸遂其生养,而无促迫矫强之弊。故教至于诗而微矣,治至于诗而极盛矣。——《日讲诗经解义序》

之十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正人心,使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灿然丕著于宇宙,与天地无终极焉。诚哉,先贤所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重修阙里孔子庙碑》

之十八:春秋者,帝王经世之大法,史外传心之要典也。大义炳若日星,而褒贬笔削,微显婉章,非后世所能窥至。其立法谨严,宅心一本忠恕,因善恶是非而施予夺焉。——《日讲春秋解义序》

之十九:诗以棠华比兄弟,朕每读诗,未尝不三复流连,思古人友爱之谊,天伦之乐,邕邕怡怡,被于弦诵,窃欣慕焉。——《萼辉园记》

之廿:为善之暇想足怡神。——《萼辉园记》


相关内容

  •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 共5个文档 ]
  • 195 p pdf[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首页至195页 <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迄今为止公认的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百科全书.此书1768年创始于苏格兰,1943年版权转让美国.本次由中国邮政独家总经销的两卷本<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是与英文版同步发行的最新版本,其收条目3万条,共9 ...

  • 推荐:[塔木德智慧全书]
  • <塔木德智慧全书> 对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塔木德>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 ...

  • 与"百科全书"式朋友相伴
  • 生活里,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时常涉足的小圈子.大社会,小圈子.过往最密,受其影响最深,生活.事业与思想都息息相关的那些人,我称为"圈内人",圈内优秀的人,我私自称为"百科全书"式友人. 伊是我圈内无话不说的密友,未语笑先闻,如一朵美丽盛开的莲花,好像什么烦恼忧愁 ...

  •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 第24卷第2期2011年3月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EducationCollege Vol.24No.2March,2011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敬亚平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67) 摘要:国学经典传承中体现出了古代国人的三大编辑智 ...

  • 太上感应篇064
  •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在「净德禅寺」做了一场讲演,谈到中国古老传统所讲的「五福六极」:五福是善因善果,六极是恶因恶果.这些事,不但在历史上我们看得很多,就在现实社会上,如果稍稍留意,善恶报应都在眼前.如果我们希求趋吉避凶,这些不但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榜样,也最足以警觉我们起心动念造作的行为. ...

  • 汉字的妙用和文言文的重要性(净空老和尚开示)
  • 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它的特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中国文字的造字具有非常缜密的六个体例,叫做六书.六书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原则.一个字,你虽然不认识,不知道读什么音,可是却能根据六书的原则想到它的意思,这种智慧符号的功能是外国文字所没有的.比如篆文的「山」字,它就像山的样子,「水 ...

  • 泛智教育思想的历史回眸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2002年第6期(总第119期) 泛智教育思想的历史回眸 陈国庆, 盛雪梅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贵州贵阳 550001) Ξ 摘 要:捷克教育家 ...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扎根教育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八德"的一种讲法,还有一种讲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把这两种讲法合起来,去掉重复的,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古圣先贤有智慧,找到了做人的根本,把它归纳成这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便是我们的 ...

  • 浅析姚木兰
  •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分析 张馨天 摘 要:<京华烟云>中姚木兰这一女性形象具有典型性,她是多元立体的,是作者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她是儒道思想的结合,其审美情态也极具指向性,她一生的变迁更富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本文分析了姚木兰复杂性格的成因,以及她身上独有的美好性情,还有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