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

谷传利 11.28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什么样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与哪些?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到什么作用?

2、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3、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指导意义?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知识网络:---先总 、抵抗派:新思潮萌发,向西方学习(19世纪40-50年代)

、洋务派: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

、顽固派:中体中用

1、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前期中体西用+后期改良维新;(19世纪 60

年代 )

(2)康梁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末)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

3、激进派: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

1、过程:向西方学习——一以俄为师——结合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

(4)科学发展观

考点详解---后分

一、地主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

(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

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

5、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评价:

(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

运动

4、评价:

(1)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消极: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

二、资产阶级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改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1、早期维新派

(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4)影响:

①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派

(1)背景: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

③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A.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B. 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C.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懒惰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 ②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以自同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

④严复:

A. 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B. 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即三民主义)(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①19世纪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无可救药。

(2)提出:1905年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述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

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

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作用:

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②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

6、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7、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8、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选取部分)(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 ”音译为“格

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 启蒙(思想观念解放)。(4分)

三、无产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开始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2)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1、背景:

(1)社会基础: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与探索救国的道路仍然是时代主题

(2)思想基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星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山历史舞台。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展革命斗争

2、发展过程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

①标志: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抗战胜利以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创造性地提出赎买政策;

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②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深远影响:

(1)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1、背景

(1)社会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2、发展过程

(1)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3)发展深化

①1992年初“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

②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4)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⑥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⑦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外交思想

①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3)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4)科学教育

①关于教育发展: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关于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作用

①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新党员增加,干产队伍新老

交替;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

2、创立过程

(1)2001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基本内容: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性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6、地位:立党治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作用:

(1)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2)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考点延伸知识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体用之争

1、争论关键:(1)洋务派:采用西学

(2)顽固派:排斥西学

2、共同点:都主张中学为体,维护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

(1)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

(2)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影响

(1)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

(2)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学入的表现,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表明向西方学习已学入到制度层面;

(3)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三)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四)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五)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器物(抵抗派、洋务派)——制度(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激进派)

(六)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七)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 三大特征:

(1)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于1921

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2、此后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九)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毛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

2、毛泽东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属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三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

2、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4、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

(十一) 科学发展观

态)

7、意义:

(1)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结。

(3)将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健康发展。

(十二)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三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模拟高考

一、选择题

1. (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 .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 (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统练)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 .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

C .实行君主立宪 D.维护专制统治

3. (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4(2012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考)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

A .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5‘(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 (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 .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6. (2012届南通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

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 .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 .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7.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8. (201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质量评估)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9.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求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变法图强 ④了解世界

A .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10、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 .“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统考)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A .张謇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术语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新三民主义 ③“城市中心论” ④新民主主义论 ⑤以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3、章开沅在《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中说“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曲高和寡”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B.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即将完成

C .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不够具体 D.没有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4、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二、非选择题

(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学业测试改编)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提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为此地主阶级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2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又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走民主共和道路。革命派开展的重大实践活动是什么?(1分)该活动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

(3)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各阶段思想解放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DCCAD,CBBCC,DDAC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

谷传利 11.28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什么样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与哪些?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到什么作用?

2、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3、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指导意义?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知识网络:---先总 、抵抗派:新思潮萌发,向西方学习(19世纪40-50年代)

、洋务派: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

、顽固派:中体中用

1、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前期中体西用+后期改良维新;(19世纪 60

年代 )

(2)康梁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末)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

3、激进派: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

1、过程:向西方学习——一以俄为师——结合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

(4)科学发展观

考点详解---后分

一、地主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

(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

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

5、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评价:

(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

运动

4、评价:

(1)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消极: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

二、资产阶级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改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1、早期维新派

(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4)影响:

①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派

(1)背景: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

③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A.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B. 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C.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懒惰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 ②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以自同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

④严复:

A. 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B. 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即三民主义)(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①19世纪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无可救药。

(2)提出:1905年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述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

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

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作用:

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②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

6、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7、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8、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选取部分)(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 ”音译为“格

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 启蒙(思想观念解放)。(4分)

三、无产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开始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2)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1、背景:

(1)社会基础: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与探索救国的道路仍然是时代主题

(2)思想基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星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山历史舞台。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展革命斗争

2、发展过程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

①标志: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抗战胜利以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创造性地提出赎买政策;

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②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深远影响:

(1)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1、背景

(1)社会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2、发展过程

(1)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3)发展深化

①1992年初“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

②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4)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⑥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⑦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外交思想

①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3)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4)科学教育

①关于教育发展: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关于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作用

①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新党员增加,干产队伍新老

交替;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

2、创立过程

(1)2001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基本内容: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性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6、地位:立党治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作用:

(1)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2)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考点延伸知识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体用之争

1、争论关键:(1)洋务派:采用西学

(2)顽固派:排斥西学

2、共同点:都主张中学为体,维护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

(1)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

(2)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影响

(1)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

(2)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学入的表现,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表明向西方学习已学入到制度层面;

(3)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三)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四)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五)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器物(抵抗派、洋务派)——制度(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激进派)

(六)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七)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 三大特征:

(1)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于1921

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2、此后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九)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毛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

2、毛泽东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属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三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

2、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4、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

(十一) 科学发展观

态)

7、意义:

(1)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结。

(3)将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健康发展。

(十二)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三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模拟高考

一、选择题

1. (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 .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 (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统练)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 .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

C .实行君主立宪 D.维护专制统治

3. (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4(2012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考)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

A .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5‘(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 (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 .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6. (2012届南通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

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 .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 .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7.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8. (201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质量评估)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9.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求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变法图强 ④了解世界

A .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10、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 .“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统考)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A .张謇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术语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新三民主义 ③“城市中心论” ④新民主主义论 ⑤以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3、章开沅在《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中说“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曲高和寡”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B.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即将完成

C .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不够具体 D.没有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4、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二、非选择题

(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学业测试改编)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提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为此地主阶级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2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又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走民主共和道路。革命派开展的重大实践活动是什么?(1分)该活动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

(3)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各阶段思想解放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DCCAD,CBBCC,DDAC


相关内容

  •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科技馆建设中的作用
  •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科技馆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我国现代科技馆中的地位与作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我国现代科技馆.加强我国青少年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体国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不等于腐朽,相反,传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精华:传统不等于保守,相反,传统是在不断总结中 ...

  •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简述
  • 论文关键词:思想史:经济:范式规定 论文摘要:针对如何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当前我国知识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但"范式规定"的研究方法已为公认.从理论与操作角度分析.探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研究体系和方法体系,有利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新特征.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

  •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 西安财经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文 题 目: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学习形式: 姓 名: 惠斌普 学 号: 1402500233 专 业: 工程造价 指导教师: 2016年 6 月 2 日 1 目 录 摘 要........................................ ...

  • 近现代自由主义
  •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的认识及评价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 ...

  •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结业课程论文 2011年11月30日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 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迸发出勃勃生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来影响现代企业管理,并将之与现代企管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取其精华 ...

  • 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
  • 作者: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03期 中国哲学究竟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 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黑格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从希腊开始,由于东方人的精神还沉浸在实体之中,尚未获得个体性,因而还没有达到精神的自觉或自我意识.所以,所谓中国 ...

  • 告别革命论
  • 告别革命论 李泽厚 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开始普遍感受或认同自己面临的是这样一种"变局".从未曾见的外来商品("洋货")大量涌入,严重的军事挫败.割地赔款--"亡国灭种"的恐惧首先给予的是思想上的刺激.两千年未有的现实变局引动了更 ...

  • 孙中山: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
  • 作者:王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12期 编者按 孙中山先生是海峡两岸.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伟人.值其诞辰130周年之际,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研究他的博大精深.影响中国整个近现代史的思想学说,发扬他"振兴中华".鞠躬尽瘁的精神品德,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改 ...

  • 法家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 浅析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启示 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文化.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影响,中国企业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基础上,而在刚性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本文着眼于中国古代哲学之法家法.术.势思想,吸收刚性管理的精华,从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企业管理者权威的建立及领 ...

  • 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及其瓶颈-h
  • 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及其瓶颈 摘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曾经是全世界的超级强国.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敌侵辱,究其原因也就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落后于列强各国,无数先烈在追寻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殚精竭虑,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