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办事协调能力

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协调办事能力

根据集训班的安排,由我跟大家谈一谈" 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协调办事能力"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自我感觉认识还很肤浅,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失误和教训值得吸取。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并借鉴他人的经验,就这个问题同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一、提高机关干部协调办事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协调,是指基于一定目的,运用恰当手段,对影响工作的相关因素所进行的调适和磋商。协调的核心是使有关部门和人员和谐地进行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朝着一个目的共同努力。其目的在于消除内耗、化解矛盾,把各方面力量汇聚成和谐统一的合力,以求得最佳效益,实现共同目标。美国人际关系专家,被基辛格博士誉为" 成功者的太阳" 的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剩余85%归于他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可见,协调能力对一个人来讲,特别是对在座的即将进入各级机关工作的同志们来讲,是何等的重要!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提高协调办事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领导机关抓工作落实的需要。领导机关是一个整体,许许多多的工作都是需要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共同抓好落实的。拿政治机关来说,就有大量的工作是通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完成的。如:干部的教育整顿,需要干部、宣传部门一起抓;对干部涉财案件的查处,需要纪检、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军事检察院、军事法庭还要介入;招生调学工作,表面上看由干部部门主抓,但也需要司令部的作训、侦察、炮兵、装甲、工兵、机要,政治机关的宣传、保卫,后勤机关的军需、卫生等部门的通力配

合才能完成;两防工作,保卫、军务、军械等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落实《基层建设纲要》,由组织部门主抓,但其它部门同样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抓好分管工作的落实。这些工作,有的是我们自己牵头办的,有的是别的部门牵头办的,但不管是牵头还是不牵头,都有个协调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因我们的水平低、能力差,牵不好头,协调不利,抓落实就成了一句空话,机关的作用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现在,有的单位忙乱现象突出,这里固然有工作多,四平八稳就完成不成任务的因素,但也有的是由于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欠沟通,造成打乱仗、低效工作的现象。

2、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领导机关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前面我们说了,领导机关的大量工作是需要通过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完成的,因此,要提高机关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机关干部的协调办事能力,这是个前提条件。协调办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其作出缜密的思考、进行周全的安排和不辞辛苦地抓落实。

3、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机关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机关工作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协调各方面,形成一个合力,共同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因而,机关干部如果协调办事的能力不强,就很难履行职责,就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机关干部。现在,一些同志没有把协调办事当做自己的职责范围,对于由别人牵头、需要自己配合的工作,不积极主动,认为不是自己的事,不负主要责任,没有认识到支持配合别人共同抓好工作落实,同样也是自己应尽的职责,绝不是可办可不办,可办好可办坏的,而是必须尽力协调办好的。对于由自己牵头,需别人配合的工作,缺乏耐心,一遇挫折和矛盾,就退缩了,不是从自己能力水平上找原因,而是一古脑地把责任推给别人,埋怨别人,没有认识到争取不到别人的配合,完成不了工作任务,自己也有责任,应该主要从

自己身上找原因。

4、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机关干部成长进步的需要。据美国《幸福》杂志下属的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界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93.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顺畅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国内调查显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强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不畅、协调能力不强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对于在座的同志来说,许多人将会在机关、基层两个领域交替发展,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看一个干部是否具有领导才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标准当然很多,象政治素质、道德水准、文化知识、决策水平等等,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办事能力如何。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定是善于运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才、才适其位,运用自如,井然有序。相反,一个协调能力弱的领导,只会把一个单位搞成一盘散沙、混乱不堪。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教训的。有的干部当个参谋、干事、助理员还行,一旦下部队当个主官或副职,就暴露出协调管理能力差的弱点。表现在一天到晚忙得够怆、累得够怆,但负责的工作总是不见起色,甚至逐步下滑,被别人称为" 辛辛苦苦的不称职干部" 。因此,做为一名机关干部,不但要对组织、对工作负责,还要对自己负责,要不断提高协调办事的能力。

二、当前机关干部在协调办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协调办事能力较弱。其表现是:一是协调办事的意识性不强,平时不注意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满足于独立完成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遇到复杂的问题不知道用协调的手段去解决,往往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在那里" 跑单帮" ,完成不了重要的协调任务;二是遇事不清楚怎么去协调,需要和哪个部门协调,和谁协调,先找谁协调,后找谁协调,

心中没谱,路数不清,只是现请教别人、现打听招法,办起事来效率低,漏洞百出;三是凡事只有领导出面才能协调好。当然,对于一些涉及部门较多的重大活动,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给予重点保障的事情,由领导出面统一协调是必要的,但对于一般性的协调工作,我们还是提倡机关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不依赖领导就能自己协调解决。

2、对协调办事存有偏颇认识。对于政治机关干部来说,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材料水平,这是我们政治机关的特点。一些同志对这一特点有片面认识,似乎只要文字水平高,材料写得好,就是一个称职的机关干部,至于其它工作,其它能力水平,过得去就行。有的同志瞧不起协调办事的活,认为协调办事是具体事务性工作,是" 敲边鼓" 的工作,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也有的同志认为协调办事就是跑跑颠颠,没啥大出息,那玩艺谁都会干,像通信员似的,长个腿就行,不需要太高的能力水平,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协调办事不热心,不注重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素质,一旦遇到重大问题需要协调多方面力量时,就显得很吃力。

3、对协调办事存在畏难情绪。" 办事难" 确实是当前协调工作中的一个实际情况。一些同志受畏难情绪的影响,在进行协调时容易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遇事绕着走。当领导布臵了一项较难协调的工作时,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怕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待;另一种情况是对已经接手的工作不尽力、标准低,协调中一遇难处就往回转,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任务,不管标准高低;第三种情况是搞不负责任的" 较劲儿" 。跟别人协调某项工作时,只要对方提出这事如何如何难办,自己就不再进一步做工作,认为反正都是工作上的事儿,用不着软磨硬泡,将来出了毛病,领导追究下来,也不全是自己的责任。

在协调的问题上,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战国时期的苏秦。苏秦,东周

洛阳人。相传早年学习《姜太公兵法》,但始终不被人器重。其家人和亲属经常对其进行嘲笑,瞧不起他。面对这种境遇,苏秦没有气馁,反而激励了他求仕显名的决心。从此,他闭门不出,博览群书。为了不使自己产生惰性,他头悬梁、锥刺股。一番苦读之后,他开始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理论,但均未成功。最后,他来到秦国,向秦惠王鼓吹自己的理论,却不料同样受到秦惠王的冷遇。从此,苏秦把满腔热情化为愤懑,他决心报复秦国。于是,他深居简出,苦心研究,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创造出一套制秦的战略--合纵战略。"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 使六个诸侯国达到" 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的境界。当时," 天下之大,百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苏秦也凭借自己非凡的协调才能和" 三寸不烂之舌,挂上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相印。但后来,又出现了一位协调高手--张仪,秦国的张仪运用连横之术,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力量削弱。在秦惠王统治时期,张仪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如果说苏秦凭借自己非凡的协调能力使六个诸侯国得以苟延残喘的话,张仪则是充分运用协调术,为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此二人均堪称当时的协调大师。

汉高祖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的经验时说:" 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这就是说,刘邦得天下靠的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这三个人中,又以谋士张良为头功。刘邦封赏萧何8000户,胜过所有群臣。但是对张良,却封赏他3万户,何其悬殊!就是因为张良有智谋、善协调,特别是处理棘手问题能力强。

4、协调办事时掺杂私人情感。本来是工作上的事儿,通过正当途径就应该协调办好,也要讲私人交情、个人关系。关系好、有交情的,工作就好协调,事就好办;关系差,有积怨的,工作就协调不了,事就办不成;关系一般,或者说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那就看人家高兴不高兴了,高兴的就给你协调办了,不高兴时就给你推一推,拖一拖,直到拖得你精疲力尽,这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 公事私办" 。在这种风气的作用下,一些同志不是在协调工作上想办法,而是在协调私人关系上动脑筋。

5、协调办事时受利益左右。所谓利益观念,就是在协调办事前先掂量掂量对自己是否有利,能得到什么好处,有好处的,积极性就高,没好处或有损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就差些,或干脆消极对抗,漠然处之。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同志协调办事的出发点发生偏差,做事看人下菜。有的同志对上级机关和领导交办的事比较热心,生怕人家挑出毛病来,对一般干部和下级托付的事却满不在乎,甚至故意给人家出难题。有的同志对有权、有钱、有物的部门唯唯诺诺、有求必应,为的是将来自己求着人家时好办事,对没权、没钱、没物的部门却冷若冰霜,又是一种态度。还有的帮助别人协调成了一件事,就好像自己立多大功、对人家有多大恩德似的,伸手要好处、图报酬,如此等等,人为地给协调办事增加难度。

三、提高协调办事能力需注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1、要立党为公。我们讲的协调是指为党的事业、部队建设和整体利益所进行的协商和斡旋。这就要求协调者和被协调者都要立党为公、克已奉公。一方面为公去协调,要在落实首长指示、做好工作上动脑筋,不在拉个人关系、谋自己私利上用心思;另一方面协调要为公,协调的动机、手段、目的都要于公有利、于大局有利,不能公私兼顾,更不能

一心为私。统一的事业、一致的追求和共同的目标,是协调的根本前提。只有胸怀全局、立党为公,搞好协调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长远的后劲。那些低级庸俗的协调和交往,终究是靠不住的。

2、要未雨绸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协调也是一样,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搞好调查。凡是需要协调解决的矛盾,一般都是比较复杂难缠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搞清矛盾的来龙去脉。其次,要拿出预案。对调查的情况,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协调的阶段划分、实施步骤、职责区分、阶段目标等进行合理设计,确定协调的宏观框架。第三要准备好解决问题的钥匙。对协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矛盾和不协调因素,本着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的原则,逐个逐项拿出解决的办法。对复杂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因此,做到了凡事想在前,谋在先,就能常立协调的不败之地。

3、要严谨细致。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需协调的工作,对简单的事情也不能粗心大意。比方说,首长要到某地开会,你陪同,那么你事先就要把开会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相关单位都有哪些领导参加以及是否安排首长发言等情况摸清楚。特别是对开会地点,不熟悉的地方自己要先跑一趟,熟悉一下行车路线。严谨细致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把小事当大事去协调,并注意抓好落实的过程。

4、要把握时机。协调要取得成功,恰当地把握时机非常关键。这方面,要注意三点:一是提前不过早。协调,从时间上讲,提前准备、留有余地是正确的,但提前量过大,往往因为协作的条件、环境、人员等具体因素没有确定,有些协作事项很难定下,即使达成协议,也只是初步意向,实际合作时,还需要重新协调,容易造成低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二是果断不仓促。协调的时机稍纵即逝,看准了就要及时抓住,立马协调,不能徘徊犹豫,优柔寡断。但果断不等于鲁莽和仓促,不能让

被协调一方没思想准备,有突如其来和强人所难之感。如果要求过急,对方没有成熟的意见,即使是愿意合作,也难以达到一致,甚至产生反感。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机关干部与首长协调工作时,更要给首长留出充足的时间,让首先深思熟虑之后再定决心。这一点有些同志注意不够,处理工作时,事先不给首长报告,上级催办了,才去催着首长定夺,个别同志有时候在首长临上车出发了,才拿着夹子让首长签署意见。这种时机很不恰当,也是非常不应该的。三是稳妥不拖拉。协调是两方或是多方之间的和谐,有时协调起来难度较大,协调时一定要慎重、缜密,有的还要持续协调,反复协调,但又不能消极等待,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短协调周期。若是拖拖拉拉,就容易错过最佳时机,增大协调的难度,以致前功尽弃。

5、要严格程序。按职责、按程序办事,既是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也是顺利实施协调的重要保证。按职负责,该谁协调谁协调,可以使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司其职,各就其位,防止打乱仗,避免相互干扰,推诿扯皮。严格程序,就是该先与谁协调就先与谁协调,该同谁协调就同谁协调,可以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取得各个层次的支持,防止漏掉环节,乱了层次,避免造成误会,产生隔阂。按程序办事,也不能太死板,有的时候也需要灵活处理。比如,某项工作,上级要求比较急,而需要协调的个别首长又不在,无法及时协调,可以同其他首长协调后,先行处理,事后再报告,说明情况。

6、语言要得体。语言是协调的重要媒介和基本载体。任何协调方式,在语言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基本的是要讲究准确性、完整性、通俗性、感染性。常言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 合理得体的语言,既能简明扼要、准确地表达协作意图,又能入耳入脑,尽快实现与协作对象的沟通,使其愉快地接受协调。应用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讲话要区分对象。

根据协调对象的地位、职业、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严谨的人,语言可规范一些;对比较随便的人,语言不妨活泼一些;对文化层次低一点的人,语言尽量通俗一点、实在一点;对性格直爽的人,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对干练果断的人,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二是讲话要注意态度。协调主要是协商。要慎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量的口气,即使是传达上级指示,转达首长交办事项,也不要口气太强硬。在一般协调场合,更要注意语言平和、态度随和。我们有的机关同志, 跟首长、领导协调事情毕恭毕敬,而跟下属机关办事,说话就居高临下,霸气十足,动不动就训斥人家,好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力,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三是讲话要把握分寸。分寸,就是度,是对话讲到什么程度的把握,也就是大家常讲的掌握" 火候" 。一方面,该留有余地的不能把话说死。比如提建议,不宜用" 要" 、" 必须" 、" 应该" 等肯定性语言。另一方面。该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比如向首长提供政策咨询时,不能用" 大概" 、" 可能" 、" 也许" 、" 差不多" 等模糊语言。另外,话应什么时候讲,什么场合讲,讲些什么,讲多讲少,也都应注意把握好。

7、要灵活应变。矛盾的类型多种多样,处理矛盾没有万能钥匙,只能以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要因人而宜。一般来说,协调时,对老同志要尊敬;对新同志要和蔼;对不熟悉的同志要正规、谨慎一些。总之,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二要因事而宜。对不宜公开的事,像酝酿人事调整、调节个人矛盾等,应着重个别协调,范围越小,效果越好;对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应公开处理,通常影响到多大范围,就在多大范围处理。三要因地而宜。在不同地点、不同场所,对同类事情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协调,使其与当时当地的情况和谐一致。

8、要展示人格魅力。先做人再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在协调中体现非常明显。增强自身人格力量,尊重他人人格尊严,是成功协调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协调艺术,必须不断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注重自身人格在协调中的力量。首先待人要诚。协调时,要光明磊落、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诚恳表达自己协作愿望,不耍小聪明、不玩小权术、不用小点子。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不能靠" 忽悠" 去办事," 忽悠" 一两次可能起点作用,但时间长了就没人相信你了。其次为人要善。一事当前要先为别人着想,多替别人打算。与他人共事从善如流、不琢磨人、不耍弄人、不陷害人,给人以可靠感、安全感。这样就有了协调共事的人缘基础。第三处事要正。要堂堂正正做人。在领导面前不唯唯诺诺,在群众面前不趾高气扬,坚持原则,表里如一,不搞私下交易。年初,集团军赵政委总结的机关风气建设" 二十二条要则" ,就是机关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希望在座的同志们好好读一读。

9、要在协调之外多用心。表演上有一句话:" 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 说的是台上精湛技艺和精彩表演,来自于平时的勤学苦练。协调也同样如此,要想关键时候协调好,必须平时多用功。一方面,要注重学习,打牢协调的知识基础。协调要同各种角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对各种情况和问题应付自如。丰富的知识,可以活跃协调思路、拓宽协调渠道,能够应付协调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摆脱一些困境和尴尬局面。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宴请德国友人,在一道汤菜中,漂着一个" 万" 字图案,本想表示吉祥如意,但由于工作人员的大意,结果把图案放翻,正巧成为纳粹党徽图案,当时宾主都很尴尬。周总理思维敏捷,发现问题后,首先伸出筷子夹着图案,幽默地说:" 让我们一起来消灭法西斯" ,一句话使满桌开颜。随后,他边吃饭边作解释,消除了误会。另一方面,要

加强平时的沟通。俗话说:" 熟人好办事" ,这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平时注意多交往,协调时就容易沟通。有的人比较清高,习惯于独来独往,不善于和周围的同志打成一片;有的只是见面打个招呼、点个头,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等等,这都会给协调带来不便。同样一件事,分别让一个与其很熟的人和一个见面先问" 你贵姓" 的人去协调,其结果如何,是不言而喻的。再一方面,要主动接受别人协调。机关的每个同志,都是协调者,又是被协调者。当你处在被协调的地位时,要设身处地为协调者着想,积极配合对方工作。这样,当你成为协调者时,对方就会" 礼尚往来" ,为你开绿灯,提供方便,协调起来就顺利多了。 11

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协调办事能力

根据集训班的安排,由我跟大家谈一谈" 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协调办事能力"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自我感觉认识还很肤浅,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失误和教训值得吸取。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并借鉴他人的经验,就这个问题同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一、提高机关干部协调办事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协调,是指基于一定目的,运用恰当手段,对影响工作的相关因素所进行的调适和磋商。协调的核心是使有关部门和人员和谐地进行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朝着一个目的共同努力。其目的在于消除内耗、化解矛盾,把各方面力量汇聚成和谐统一的合力,以求得最佳效益,实现共同目标。美国人际关系专家,被基辛格博士誉为" 成功者的太阳" 的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剩余85%归于他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可见,协调能力对一个人来讲,特别是对在座的即将进入各级机关工作的同志们来讲,是何等的重要!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提高协调办事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领导机关抓工作落实的需要。领导机关是一个整体,许许多多的工作都是需要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共同抓好落实的。拿政治机关来说,就有大量的工作是通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完成的。如:干部的教育整顿,需要干部、宣传部门一起抓;对干部涉财案件的查处,需要纪检、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军事检察院、军事法庭还要介入;招生调学工作,表面上看由干部部门主抓,但也需要司令部的作训、侦察、炮兵、装甲、工兵、机要,政治机关的宣传、保卫,后勤机关的军需、卫生等部门的通力配

合才能完成;两防工作,保卫、军务、军械等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落实《基层建设纲要》,由组织部门主抓,但其它部门同样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抓好分管工作的落实。这些工作,有的是我们自己牵头办的,有的是别的部门牵头办的,但不管是牵头还是不牵头,都有个协调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因我们的水平低、能力差,牵不好头,协调不利,抓落实就成了一句空话,机关的作用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现在,有的单位忙乱现象突出,这里固然有工作多,四平八稳就完成不成任务的因素,但也有的是由于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欠沟通,造成打乱仗、低效工作的现象。

2、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领导机关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前面我们说了,领导机关的大量工作是需要通过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完成的,因此,要提高机关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机关干部的协调办事能力,这是个前提条件。协调办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其作出缜密的思考、进行周全的安排和不辞辛苦地抓落实。

3、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机关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机关工作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协调各方面,形成一个合力,共同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因而,机关干部如果协调办事的能力不强,就很难履行职责,就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机关干部。现在,一些同志没有把协调办事当做自己的职责范围,对于由别人牵头、需要自己配合的工作,不积极主动,认为不是自己的事,不负主要责任,没有认识到支持配合别人共同抓好工作落实,同样也是自己应尽的职责,绝不是可办可不办,可办好可办坏的,而是必须尽力协调办好的。对于由自己牵头,需别人配合的工作,缺乏耐心,一遇挫折和矛盾,就退缩了,不是从自己能力水平上找原因,而是一古脑地把责任推给别人,埋怨别人,没有认识到争取不到别人的配合,完成不了工作任务,自己也有责任,应该主要从

自己身上找原因。

4、提高协调办事能力是机关干部成长进步的需要。据美国《幸福》杂志下属的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界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93.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顺畅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国内调查显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强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不畅、协调能力不强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对于在座的同志来说,许多人将会在机关、基层两个领域交替发展,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看一个干部是否具有领导才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标准当然很多,象政治素质、道德水准、文化知识、决策水平等等,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办事能力如何。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定是善于运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才、才适其位,运用自如,井然有序。相反,一个协调能力弱的领导,只会把一个单位搞成一盘散沙、混乱不堪。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教训的。有的干部当个参谋、干事、助理员还行,一旦下部队当个主官或副职,就暴露出协调管理能力差的弱点。表现在一天到晚忙得够怆、累得够怆,但负责的工作总是不见起色,甚至逐步下滑,被别人称为" 辛辛苦苦的不称职干部" 。因此,做为一名机关干部,不但要对组织、对工作负责,还要对自己负责,要不断提高协调办事的能力。

二、当前机关干部在协调办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协调办事能力较弱。其表现是:一是协调办事的意识性不强,平时不注意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满足于独立完成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遇到复杂的问题不知道用协调的手段去解决,往往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在那里" 跑单帮" ,完成不了重要的协调任务;二是遇事不清楚怎么去协调,需要和哪个部门协调,和谁协调,先找谁协调,后找谁协调,

心中没谱,路数不清,只是现请教别人、现打听招法,办起事来效率低,漏洞百出;三是凡事只有领导出面才能协调好。当然,对于一些涉及部门较多的重大活动,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给予重点保障的事情,由领导出面统一协调是必要的,但对于一般性的协调工作,我们还是提倡机关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不依赖领导就能自己协调解决。

2、对协调办事存有偏颇认识。对于政治机关干部来说,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材料水平,这是我们政治机关的特点。一些同志对这一特点有片面认识,似乎只要文字水平高,材料写得好,就是一个称职的机关干部,至于其它工作,其它能力水平,过得去就行。有的同志瞧不起协调办事的活,认为协调办事是具体事务性工作,是" 敲边鼓" 的工作,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也有的同志认为协调办事就是跑跑颠颠,没啥大出息,那玩艺谁都会干,像通信员似的,长个腿就行,不需要太高的能力水平,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协调办事不热心,不注重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素质,一旦遇到重大问题需要协调多方面力量时,就显得很吃力。

3、对协调办事存在畏难情绪。" 办事难" 确实是当前协调工作中的一个实际情况。一些同志受畏难情绪的影响,在进行协调时容易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遇事绕着走。当领导布臵了一项较难协调的工作时,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怕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待;另一种情况是对已经接手的工作不尽力、标准低,协调中一遇难处就往回转,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任务,不管标准高低;第三种情况是搞不负责任的" 较劲儿" 。跟别人协调某项工作时,只要对方提出这事如何如何难办,自己就不再进一步做工作,认为反正都是工作上的事儿,用不着软磨硬泡,将来出了毛病,领导追究下来,也不全是自己的责任。

在协调的问题上,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战国时期的苏秦。苏秦,东周

洛阳人。相传早年学习《姜太公兵法》,但始终不被人器重。其家人和亲属经常对其进行嘲笑,瞧不起他。面对这种境遇,苏秦没有气馁,反而激励了他求仕显名的决心。从此,他闭门不出,博览群书。为了不使自己产生惰性,他头悬梁、锥刺股。一番苦读之后,他开始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理论,但均未成功。最后,他来到秦国,向秦惠王鼓吹自己的理论,却不料同样受到秦惠王的冷遇。从此,苏秦把满腔热情化为愤懑,他决心报复秦国。于是,他深居简出,苦心研究,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创造出一套制秦的战略--合纵战略。"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 使六个诸侯国达到" 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的境界。当时," 天下之大,百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苏秦也凭借自己非凡的协调才能和" 三寸不烂之舌,挂上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相印。但后来,又出现了一位协调高手--张仪,秦国的张仪运用连横之术,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力量削弱。在秦惠王统治时期,张仪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如果说苏秦凭借自己非凡的协调能力使六个诸侯国得以苟延残喘的话,张仪则是充分运用协调术,为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此二人均堪称当时的协调大师。

汉高祖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的经验时说:" 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这就是说,刘邦得天下靠的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这三个人中,又以谋士张良为头功。刘邦封赏萧何8000户,胜过所有群臣。但是对张良,却封赏他3万户,何其悬殊!就是因为张良有智谋、善协调,特别是处理棘手问题能力强。

4、协调办事时掺杂私人情感。本来是工作上的事儿,通过正当途径就应该协调办好,也要讲私人交情、个人关系。关系好、有交情的,工作就好协调,事就好办;关系差,有积怨的,工作就协调不了,事就办不成;关系一般,或者说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那就看人家高兴不高兴了,高兴的就给你协调办了,不高兴时就给你推一推,拖一拖,直到拖得你精疲力尽,这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 公事私办" 。在这种风气的作用下,一些同志不是在协调工作上想办法,而是在协调私人关系上动脑筋。

5、协调办事时受利益左右。所谓利益观念,就是在协调办事前先掂量掂量对自己是否有利,能得到什么好处,有好处的,积极性就高,没好处或有损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就差些,或干脆消极对抗,漠然处之。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同志协调办事的出发点发生偏差,做事看人下菜。有的同志对上级机关和领导交办的事比较热心,生怕人家挑出毛病来,对一般干部和下级托付的事却满不在乎,甚至故意给人家出难题。有的同志对有权、有钱、有物的部门唯唯诺诺、有求必应,为的是将来自己求着人家时好办事,对没权、没钱、没物的部门却冷若冰霜,又是一种态度。还有的帮助别人协调成了一件事,就好像自己立多大功、对人家有多大恩德似的,伸手要好处、图报酬,如此等等,人为地给协调办事增加难度。

三、提高协调办事能力需注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1、要立党为公。我们讲的协调是指为党的事业、部队建设和整体利益所进行的协商和斡旋。这就要求协调者和被协调者都要立党为公、克已奉公。一方面为公去协调,要在落实首长指示、做好工作上动脑筋,不在拉个人关系、谋自己私利上用心思;另一方面协调要为公,协调的动机、手段、目的都要于公有利、于大局有利,不能公私兼顾,更不能

一心为私。统一的事业、一致的追求和共同的目标,是协调的根本前提。只有胸怀全局、立党为公,搞好协调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长远的后劲。那些低级庸俗的协调和交往,终究是靠不住的。

2、要未雨绸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协调也是一样,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搞好调查。凡是需要协调解决的矛盾,一般都是比较复杂难缠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搞清矛盾的来龙去脉。其次,要拿出预案。对调查的情况,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协调的阶段划分、实施步骤、职责区分、阶段目标等进行合理设计,确定协调的宏观框架。第三要准备好解决问题的钥匙。对协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矛盾和不协调因素,本着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的原则,逐个逐项拿出解决的办法。对复杂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因此,做到了凡事想在前,谋在先,就能常立协调的不败之地。

3、要严谨细致。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需协调的工作,对简单的事情也不能粗心大意。比方说,首长要到某地开会,你陪同,那么你事先就要把开会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相关单位都有哪些领导参加以及是否安排首长发言等情况摸清楚。特别是对开会地点,不熟悉的地方自己要先跑一趟,熟悉一下行车路线。严谨细致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把小事当大事去协调,并注意抓好落实的过程。

4、要把握时机。协调要取得成功,恰当地把握时机非常关键。这方面,要注意三点:一是提前不过早。协调,从时间上讲,提前准备、留有余地是正确的,但提前量过大,往往因为协作的条件、环境、人员等具体因素没有确定,有些协作事项很难定下,即使达成协议,也只是初步意向,实际合作时,还需要重新协调,容易造成低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二是果断不仓促。协调的时机稍纵即逝,看准了就要及时抓住,立马协调,不能徘徊犹豫,优柔寡断。但果断不等于鲁莽和仓促,不能让

被协调一方没思想准备,有突如其来和强人所难之感。如果要求过急,对方没有成熟的意见,即使是愿意合作,也难以达到一致,甚至产生反感。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机关干部与首长协调工作时,更要给首长留出充足的时间,让首先深思熟虑之后再定决心。这一点有些同志注意不够,处理工作时,事先不给首长报告,上级催办了,才去催着首长定夺,个别同志有时候在首长临上车出发了,才拿着夹子让首长签署意见。这种时机很不恰当,也是非常不应该的。三是稳妥不拖拉。协调是两方或是多方之间的和谐,有时协调起来难度较大,协调时一定要慎重、缜密,有的还要持续协调,反复协调,但又不能消极等待,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短协调周期。若是拖拖拉拉,就容易错过最佳时机,增大协调的难度,以致前功尽弃。

5、要严格程序。按职责、按程序办事,既是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也是顺利实施协调的重要保证。按职负责,该谁协调谁协调,可以使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司其职,各就其位,防止打乱仗,避免相互干扰,推诿扯皮。严格程序,就是该先与谁协调就先与谁协调,该同谁协调就同谁协调,可以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取得各个层次的支持,防止漏掉环节,乱了层次,避免造成误会,产生隔阂。按程序办事,也不能太死板,有的时候也需要灵活处理。比如,某项工作,上级要求比较急,而需要协调的个别首长又不在,无法及时协调,可以同其他首长协调后,先行处理,事后再报告,说明情况。

6、语言要得体。语言是协调的重要媒介和基本载体。任何协调方式,在语言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基本的是要讲究准确性、完整性、通俗性、感染性。常言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 合理得体的语言,既能简明扼要、准确地表达协作意图,又能入耳入脑,尽快实现与协作对象的沟通,使其愉快地接受协调。应用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讲话要区分对象。

根据协调对象的地位、职业、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严谨的人,语言可规范一些;对比较随便的人,语言不妨活泼一些;对文化层次低一点的人,语言尽量通俗一点、实在一点;对性格直爽的人,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对干练果断的人,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二是讲话要注意态度。协调主要是协商。要慎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量的口气,即使是传达上级指示,转达首长交办事项,也不要口气太强硬。在一般协调场合,更要注意语言平和、态度随和。我们有的机关同志, 跟首长、领导协调事情毕恭毕敬,而跟下属机关办事,说话就居高临下,霸气十足,动不动就训斥人家,好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力,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三是讲话要把握分寸。分寸,就是度,是对话讲到什么程度的把握,也就是大家常讲的掌握" 火候" 。一方面,该留有余地的不能把话说死。比如提建议,不宜用" 要" 、" 必须" 、" 应该" 等肯定性语言。另一方面。该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比如向首长提供政策咨询时,不能用" 大概" 、" 可能" 、" 也许" 、" 差不多" 等模糊语言。另外,话应什么时候讲,什么场合讲,讲些什么,讲多讲少,也都应注意把握好。

7、要灵活应变。矛盾的类型多种多样,处理矛盾没有万能钥匙,只能以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要因人而宜。一般来说,协调时,对老同志要尊敬;对新同志要和蔼;对不熟悉的同志要正规、谨慎一些。总之,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二要因事而宜。对不宜公开的事,像酝酿人事调整、调节个人矛盾等,应着重个别协调,范围越小,效果越好;对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应公开处理,通常影响到多大范围,就在多大范围处理。三要因地而宜。在不同地点、不同场所,对同类事情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协调,使其与当时当地的情况和谐一致。

8、要展示人格魅力。先做人再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在协调中体现非常明显。增强自身人格力量,尊重他人人格尊严,是成功协调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协调艺术,必须不断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注重自身人格在协调中的力量。首先待人要诚。协调时,要光明磊落、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诚恳表达自己协作愿望,不耍小聪明、不玩小权术、不用小点子。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不能靠" 忽悠" 去办事," 忽悠" 一两次可能起点作用,但时间长了就没人相信你了。其次为人要善。一事当前要先为别人着想,多替别人打算。与他人共事从善如流、不琢磨人、不耍弄人、不陷害人,给人以可靠感、安全感。这样就有了协调共事的人缘基础。第三处事要正。要堂堂正正做人。在领导面前不唯唯诺诺,在群众面前不趾高气扬,坚持原则,表里如一,不搞私下交易。年初,集团军赵政委总结的机关风气建设" 二十二条要则" ,就是机关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希望在座的同志们好好读一读。

9、要在协调之外多用心。表演上有一句话:" 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 说的是台上精湛技艺和精彩表演,来自于平时的勤学苦练。协调也同样如此,要想关键时候协调好,必须平时多用功。一方面,要注重学习,打牢协调的知识基础。协调要同各种角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对各种情况和问题应付自如。丰富的知识,可以活跃协调思路、拓宽协调渠道,能够应付协调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摆脱一些困境和尴尬局面。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宴请德国友人,在一道汤菜中,漂着一个" 万" 字图案,本想表示吉祥如意,但由于工作人员的大意,结果把图案放翻,正巧成为纳粹党徽图案,当时宾主都很尴尬。周总理思维敏捷,发现问题后,首先伸出筷子夹着图案,幽默地说:" 让我们一起来消灭法西斯" ,一句话使满桌开颜。随后,他边吃饭边作解释,消除了误会。另一方面,要

加强平时的沟通。俗话说:" 熟人好办事" ,这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平时注意多交往,协调时就容易沟通。有的人比较清高,习惯于独来独往,不善于和周围的同志打成一片;有的只是见面打个招呼、点个头,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等等,这都会给协调带来不便。同样一件事,分别让一个与其很熟的人和一个见面先问" 你贵姓" 的人去协调,其结果如何,是不言而喻的。再一方面,要主动接受别人协调。机关的每个同志,都是协调者,又是被协调者。当你处在被协调的地位时,要设身处地为协调者着想,积极配合对方工作。这样,当你成为协调者时,对方就会" 礼尚往来" ,为你开绿灯,提供方便,协调起来就顺利多了。 11


相关内容

  • 如何当好领导参谋
  • 今天,我们在一起谈谈如何当好领导机关参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军分区.人武部.干休所都是机关,我们在座的都是机关干部.一是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我们的干部来源一是院校,二是广州战区调配过来的,三是有的同志自己回来的,相当一部分同志都是基层干部,调回来以后就成为机关干部.可以说都缺乏 ...

  • 浅析如何做好乡镇办公室文秘工作
  • “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句好话送行”。这是我担任长官镇办公室秘书以来每天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证实着的道理。 在这样一个最贴近老百姓的服务平台上,党政办公室无疑是与老百姓天天需要面对面打交道的部门。而党政办公室作为镇党委、镇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担负着上传下达、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 ...

  • 浅谈如何加强社区干部的管理
  • 浅谈如何加强社区干部的管理 一.强化教育,建立有效的培训提高机制 随着社会的转型,企业的改制,大批人员回归到社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内容.范围不断更新.扩大,重要性日益明显.社区干部作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左右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培训提高机制十分 ...

  • 在全区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同志们: 这次全区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市机关效能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创新政务环境,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巩固近年来我区在转变机关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我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区委对机关 ...

  • 通用能力测试复习
  • "三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 "三基"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三基"建设,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加强"三基"建设,是有效攻克薄弱部位.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固本之策 加强"三基 ...

  • 浅谈办公室主任岗位的特殊性和实践性
  • 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我既是老兵,又是新兵.说老兵,我在办公室工作时间较长,在县委.县政府办公室都工作过:说新兵,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好办公室主任学无止境.如何当好办公室主任?笔者就此岗位的特殊性和实践性谈点肤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办公室主任岗位的特殊性 从客观实际上来看,我认为办公室主任岗位的 ...

  • 技巧:文秘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
  • 浅谈文秘工作者如何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所谓文秘工作,就是文字秘书工作的简称,是机关办公室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办文.办会.办事,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基层服务.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机关文秘人员无非是抄抄写写,收收发发,装装订订,不需要有多高的水平.其实,这是对文秘工作的一 ...

  • 如何做好乡镇党政办工作
  • 乡镇党政办公室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机关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是机关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参谋中心.运转中心和指挥中心.具有参谋.助手.协调.服务.把关.督办等六大职能,这就要求党政办主任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较 ...

  • 机构改革应该如何推进?
  • 作者:左然张成福应松年王仲田 瞭望 1998年04期 以公共行政改革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过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如1982年至1985年的机构改革,1988年的机构改革和1992年至1995年的机构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三次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