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耐人寻味的句子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句子(哲理型)

1、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

2、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着“认识你自己”。(人应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婪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4、 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可能期待所有的好事都发生在你身上。所以要正视自己面临的麻烦。)

5、态度决定命运,态度是成功的标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6、“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7、“我思故世界在”——罗曼罗兰

8、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说“坚韧”。例如:坚韧就是刘兰芝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情比金坚,矢志不渝。)

9、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句子(抒情型)

1、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2、生命本就没有恒常,谁会知道下一秒下一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苦痛?所以没有永远,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与其像某些人一样在每一个瞬间都想抓住些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作黑夜里的焰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绚烂的景致,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3、 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美国《读者文摘》 冰心译(美丽是主观的感受,是人为造就的。那“云翳”是爱,是感受,是细节)

4、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霞》冰心

5、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史铁生(人 必修一素材整理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严谨治学

【文本聚焦】毛泽东同志的文稿中,有一些他亲笔写的关于文稿校对的更正启事。这类文字与毛泽东同志那些脍炙人口的论著比较起来,当然是次要一些。然而,它却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文稿的撰写方面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提倡文章写好后,要“认真地加以删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作为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作者,他并不把文稿的改定看做是写作的完成,还非常重视文稿付印时的校对。1938年6月27日,《论持久战》一文印行之前,他亲自做了校对,并给出版科的同志写信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第二部分请你们过细作最后校对,

勿使有错。”1938年11月8日,他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修改稿付印时写信嘱咐徐冰同志:“请你们校第一、第二次,我校第三、第四次。”

【分析点评】毛泽东同志发现印行的自己起草或签发的文稿中有差错,哪怕是细小的差错,也是毫不含糊,严肃认真地更正。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对待文稿的写作与校印工作精益求精,他的大量著述才能以那么精确、严谨、优美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今天,重温他的那些含意深刻、语言生动的著名篇章,想起他亲自校对和写更正的事迹,我们该会得到多大的启示和教益!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应当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种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精神。只有我们端正了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运用角度】“严谨治学”“:工作态度”“精益求精”“严以律己”等。

第二课:《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

徐志摩:理想的追求者

【文本聚焦】有一本书曾用“生命的信仰者”这个标题来评价徐志摩,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徐志摩从作文到做人,从事业到爱情都始终坚持着这个原则,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经历太曲折,太离奇,他的诗太美丽,散文太独特……这一切的一切决定了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可有一点人们没有争议,那就是他留下的那些注定将流传后世的诗。

徐志摩是个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就是他想拥有的全部人生。他在上大学时期,就认定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他大胆撰文声援北京学生联合请愿,呼吁保全学潮里那一点理想的星火不灭,赞美那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之门的精神。他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明媚的阳光下,在和风的爱抚里,在青青的草地上,讲拜伦,论雪莱,谈人生,想未来。

【分析点评】人总要有点追求,从你在众人的期待中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到在众人的不舍中老态龙钟地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人为强加的,还是自己主观意识的,总有一种期望、一种追求永远追随你。人生正是有了这种期望和追求,才成为艺术人生、完美人生;正是有了这种期望与追求,才使自己的血肉之躯有了灵魂,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使其更加美丽动人,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躯壳。徐志摩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他是幸福的;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美,虽遭遇不幸,英年早逝,但其有限的生命也是完美的、动人的。也正是有了人生的理想追求,才显现出人生的价值与辉煌。

【运用角度】“志向”“理想”“追求”“价值”“责任”等。

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艾青

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社会聚焦】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刘芳英抚养。三年后养母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

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2011年,孟佩杰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分析点评】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散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运用角度】“孝道”“爱心”“坚强”“乐观”等。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

烛之武:胸怀大义,智勇退秦

【文本聚焦】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抛开个人感情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义无反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伯。他靠什么说服了秦伯呢?靠的就是说话的艺术啊!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灭亡郑国,就势必增加了晋国的土地面积,这对秦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晋国过去承诺把焦、瑕两座城池割让,但至今言而无信,无疑“损”尽了秦国的脸面。烛之武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客观形势,说得头头是道,令秦伯毛骨悚然。最终,秦伯高兴,欣然与郑国结盟。

【分析点评】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试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以那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运用角度】“责任”“爱国”“胸怀”“口才与交际”“要学会换位思考”“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等。

【美文赏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入夜,天地一片死寂。只有一家院子里的小窗仍透出昏黄的灯光。屋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油灯,除此之外,满屋堆满了竹简。一位老者模样的大夫仍伏案凝神苦读,不时伴有竹简被翻看时发出的脆响。简已多处破损、断裂,系简的麻绳也有断开的,竹简随时有掉落的可能。简上的墨迹亦褪去不少颜色,在灯之下更显破旧。再看老者,满头白发,眉间皱纹比刀刻简册的印迹还深;牙已掉光,然老者眼神深邃,透着英气,不时流露出或喜或悲的神情。整个人都沉浸于书简文章中,浑不知东方既白。

他,便是烛之武。虽身为大夫,却只任圉正,每日与马为伍。千里之马竟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驰骋千里之外,何其悲哉?难道我烛之武就只能如此默守一生?唏嘘长叹一声,烛之武拄着竹杖,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每日必到一匹枣红色的老马身旁驻足,然后拍打着,抚摸着,从没有间断。这马已跟随他十多年,虽早已无法服役,但烛之武怎么也舍不得让它离开。说起这马,还有来头。那年,烛之武已满花甲,他仍奔走四方,为自己寻找一展雄才的机会。经好友佚之狐引荐,郑伯愿与他一谈。虽说烛之武已到有儿有孙的年纪,也不禁狂喜一晚。次日凌晨,早早来到郑王宫前候着,苦等一昼,终于晚间传出话来,郑伯召见。烛之武整理衣帽,快步上前,准备将自己琢磨了一天的话一吐为快。刚进宫殿,便传来轻歌曼舞之声。等来到宫殿门前,宫殿前二十几个宫女正舞动腰肢,郑伯与众大臣推杯换盏,不亦乐乎。烛之武皱皱眉头,硬着头皮进上殿来。郑伯没有起身,只微微点头,便让烛之武讲讲治国之策。烛之武迟疑片刻,只粗略陈述一番。言讫,郑伯微微颔首,称赞道:“乃治国之策,只可惜言有理而事难行。”便对佚之狐说:“将寡人坐骑枣红马赤风赐予烛大夫,不枉

辛苦一遭。”

烛之武不仅得到了赤风,同时也任了圉正。赤风是郑伯百匹坐骑中的一匹,此后一直跟随烛之武。烛之武拍拍赤风,低语:“郑国危矣,你我将如何?”

这时,远处卷来一阵黄尘,听闻有人高喊:“烛大夫,秦、晋围郑,君有请!” 烛之武迎风而立,于暮色中慢慢昂起了头……

【赏析】本文是一篇依托历史事实的想象作文,本文避开了史书已有的历史事实,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为我们刻画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明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物形象。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的烛之武,看到了一个身处微不足道之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的烛之武。

【想一想】通过阅读上面的文章,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你从烛之武的人生际遇中学习到了哪些人生的真谛?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出处:《战国策》

荆轲:赤胆忠心报太子,豪情壮志刺秦王

【文本聚焦】

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易水诀别后,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到秦王宠臣那里打通关节。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美言,说得秦王心花怒放,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武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了笑,机智地替武阳解围,化解了有可能出现的危机。

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但终功败垂成。秦王拔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秦王嬴政经历了这一切,头晕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分析点评】

荆轲刺秦的故事,已流传千载。有关于此的品论也比比皆是。但是荆轲又何尝失却英雄本色。

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国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而荆轲却能够旁若无人,谈笑自如,足见其超人的胆量。他一个人,一把匕首,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不可一世的秦王惊恐得连身边的佩剑也拔不出来;群臣惊恐得尽失其度,不知所措;侍医惊恐得连不能伤人的药囊也当做武器扔出去了。这当中,不惊不恐不怕死的,唯荆轲一人而已。行刺不成,死到临头,他“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精神气度,也绝不是可以装出来的。总之,荆轲临险不失态、临难不变色的勇气与豪气,值得钦佩。

【运用角度】“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心灵的选择” “明智”“君子重诺”“面对强权”“性格”等。

第六课:《鸿门宴》 作者:司马迁

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

【文本聚焦】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

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便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地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王关中。范增已看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建议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信,刘邦知道这鸿门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自己的隐忍和谦卑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拔剑舞,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解了围,刘邦终于借“起如厕”逃遁而去。

【分析点评】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谦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而刘邦在形势对自己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虚心向张良问计,积极拉拢项伯为己所用,并用自己的隐忍和谦卑化解了项羽心中的愤怒,最终从鸿门宴上脱身而去。

【运用角度】“尊重对手”“兼听则明”“用人不疑”“善于应变”等。

第七课:《纪念刘和珍君》作者:鲁迅

关心社会的90后们

【社会聚集】 90后中学生玩转“联合国”

为期4天的2011北京大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大会东南地区分会在福州一中举行。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大型会议竟是由一群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自行操办的。他们都是从福州各高中选拔出来的,多数为高一学生。会议期间,他们不仅承担会场上传递纸条、端茶送水等工作,还要在酷暑中为代表们引路,安排好代表的食住行,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指导老师林怡静很满意学生们的表现,她说:“这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而这些是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2011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中学生义卖援助盲童

今年五月,北京汇文中学学生会组织了献爱心义卖会。同学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闲置的玩具拿出来义卖。义卖所得的7800元善款全部用来购置整理箱等日用品,捐给了济慈盲童之家。(2011年8月15日《北京晚报》)

【分析点评】把十多年前,刘和珍们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不惜牺牲生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其精神可佩可敬!今天,福州中学生和北京汇文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组织爱心义卖,表现出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时代不同,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刘和珍那样,做一个勇敢无畏,友爱互助,关心社会的优秀中学生。

【运用角度】“责任”“奉献”“关心社会”等。

第八课:《小狗包弟》作者:巴金

巴金:敢于解剖自己的典范

【文本聚焦】《小狗包弟》不但表现了坐着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让人看到了一个光明磊落的文学大家的风范。说真话的“随想录”是个好名字。帕斯卡尔用它来展示如何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陈独秀和鲁迅用它来反击无所

不在的黑暗传统;巴金用它来说真话。他们的共同属性来自思想的深处,说出了一些很明确、却为别人所说不出或不肯说的话。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诚实”“求真”“解剖自己”“勇气”“拜访自己的灵魂”等。

第九课:《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爱憎分明的学者

【文本聚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势不可挡的春潮。1914年他在清华大学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被清华作为校训沿用至今。老报人曹聚仁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像。”毛泽东在1937年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他在感情和政治观点上与梁启超有缘。历史学家胡适说梁启超“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梁漱溟认为他“有些时天真烂漫”,他的“烂漫”表明他是爱憎分明、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个人与社会”“影响”“责任”“担当”“立人”等。

第十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周婷杨兴 罗森塔尔

南京大屠杀“活人证”10年内有可能消失

【社会聚焦】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版路上,矗立着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铜像雕塑,一位是倪翠萍,一位是彭玉珍。

2004年12月16日,彭玉珍去世,昨天,倪翠萍老人又因帕金森病医治无效,下午1点30分在位于长江北岸桥北新村的家中去世,想念85岁。倪翠萍老人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非常典型和重要的一位,为宣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了很大的贡献。今天上午,老人将被送往殡仪馆,明天上午7点左右会召开一个追悼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今年初,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有300多人,目前已不足200人,未来5到10年这些“活人证”有可能消失。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忘记与铭记”“珍爱和平”“爱国”等。

第十一课:《包身工》

作者:夏衍

智障者沦为现代“包身工”

【社会聚焦】2010年12月,一条突然爆出的新闻让国人震惊:在新疆托克逊县库米什镇有一家名为佳尔思的绿色建材化工厂,10余名工人中8人为智障人士,他们几年来在这里的遭遇实在耸人听闻:一逃跑就遭毒打,干活如牛如马,吃饭与狗同锅,工钱一分都领不到。这个时节的新疆气温已是零下十几度,可工人们却无棉衣过冬,只得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床上的褥子就是一层薄薄的床单,有的就只是铺了层硬纸壳。工厂空地上粉尘极大,但除了一名工人在鼻子上“挂”着片烂布外,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做防护。面对质疑,工厂老板声称与四川省渠县乞丐收养所签订过用工协议,而事实上这个所谓的收养所是靠收集并控制众多残疾人做牟利的组织。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尊重”“道德”“诚信”“良知”等。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作者:贾勇曹智白瑞雪

“天宫”一号圆的不仅是飞天梦

【社会聚焦】2011年9月29日,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而注定是要被无数国人所铭记,注定将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中国人而言,“天宫”一号意义非凡,它不但使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继续延伸、拓展,而且也表示我们朝着下一步的太空探索目标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岂止一个飞天梦?在全世界的眼里,它还是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所取得的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巨大成就和进步的一个最为直接而有力的证明。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600年前“万户飞天”的勇敢时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太空探索的脚步,空间站建设不仅是民族自豪的体现,它担负的更是全人类探索未知太空的使命。它在为我们国家的太空探索事业打开一个新局面、谱写一个新篇章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太空探索事业的新发展。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梦想”“责任”“担当”“执着”等。

必修二素材整理

第一课:《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本聚焦】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倾向。同样,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并进入到联想和想象中,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象,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而这种想象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每个人心里面有很多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今早就寻不见了,成了一种美好的寄托。但是我们必须在现实中学会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

【分析点评】精神家园是人类心灵深处最真最纯的所在,是人类应该坚守的一方净土。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的心灵就会变得清澈;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将得到最真诚的回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就不会迷失自我。人生之树因其而常青,国家之魂因其而傲立于世界之林。

【运用角度】“精神家园”“心灵寄托”“环境与心境”等。

第二课:《古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牵动心魄的自然风景

【文本聚焦】郁达夫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歌者,又是一个蕴藉含蓄的文人,他正因为有心、用心,所以对故都秋景的描绘,才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秋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作者富有个性特质的激情的物化。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脉搏中感觉到,触摸到。

【分析点评】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用心去

感悟,就会领悟到它们独特的魅力,就会悟出许多生活的真谛。

【运用角度】“感悟生活”“人生体验”“心灵空间”等。

第三课:《古都的秋》

作者:陆蠡

青春永恒的常春藤

【文本聚焦】常春藤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常绿藤本植物,预示春天永驻,因此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得人们的喜爱。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送友人常春藤表示友谊之树常青。如果朋友结婚,送新娘的花束中也少不了常春藤美丽的身影。祝愿“新婚幸福,白头偕老”。

【分析点评】《囚绿记》中,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作者极力写自己对绿色的爱恋和怀念,正是在抒发其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作者的这一曲浩然之歌,激励着当时的人们,启发着如今的我们。常春藤,一个多好的名字,既有春的主题,也有夏的吟唱。感谢大自然之妙手,为我们营造了如此美丽的常春藤。美丽的常春藤,也是净化居室空气的最佳帮手。今天,全人类都在提倡低碳生活,栽一棵常春藤在自家的

小屋,何止是一个绿色的梦,还有生命舒展、自然之舞的种种意象。让我们借助“常春藤”让春色永驻人间。

【运用角度】“青春”“友谊”“忠诚”“生命的活力”等。

人类永恒的情感——爱国思乡

第四课:《氓》《采薇》

出处:《诗经》

【文本聚焦】《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的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物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保家卫国的战歌中蕴藏着人性至美的天性,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包蕴着对家园父母妻子儿女的思念,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交织着“低头思故乡”的回归意识。从这首诗中,我们明白了《高山下的花环》催人泪下的原因,《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成为文学经典的缘由,因为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分析点评】战士载誉而归,然而不知是所载之誉略显沉重,叫人不禁为战争中死去的人们悲哀,还是雨雪霏霏,使得回家的道路着实变得艰难起来,使得“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总之,英雄的心情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么美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许,是太过惦念昔日与他折柳相送的妻子,以至于因为道路艰阻,不能阔步与其相会,而使战士原本平静的心陡生波澜,变得焦躁与不安。总之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了。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超越了时空的人性而永恒。

【运用角度】“爱国”“思乡”“人性永恒”“柔与刚”等。

第五课:《离骚》

作者:屈原

屈原:情眷祖国,舍生取义

【文本聚焦】作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者,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辅佐楚怀王振兴国家的坚定决心。表明了自己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中,也绝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信念。情眷祖国,心忧民生,毅然“志洁行廉”,为了真理,宁愿纵身汨罗,舍生而取义。

【分析点评】屈原,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铭记于心的爱国诗人。你高洁的人格和伟岸的精神

是炎黄子孙的人格高标。汨罗江中流淌着你的赤子情怀,江边绽放着你的爱国情操,你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

【应用角度】“责任”“爱国”“执著”“追求”“完美”“理想”“信念”等。

第六课:《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焦仲卿:泣血的爱情玫瑰

【文本聚焦】刘兰芝和焦仲卿是相知相爱的,他们本应该有着自己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但有太多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将他们推向痛苦的深渊。他们奋争过,却显得那样无力,死是他们最后的选择,或许这是痛苦的出击,或许这是消极的逃避。他们用死换取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带着那生死相守的爱情,一起消失在了纷扰的尘世中,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

【分析点评】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至死不渝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渗透进他们的爱情中,而又未能及时化解,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运用角度】“沟通”“坚守”“宽容”等。

第七课:《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出处:《古诗十九首》曹操 陶渊明

坚守节操、崇尚道义的陶渊明

【文本聚焦】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对宁静幽雅的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赞美,表达了他对世俗黑暗社会的厌恶和决绝的反抗。陶渊明晚年,不仅追求理想、崇尚道义的精神不减“抚剑独行游”的青年时期,而且还在诗中一再显示出某种忠臣烈士的“猛志”气节。不难看出,诗人内心始终存在的“猛志”,使他在迟暮之年对黑暗政治仍保持了不妥协的批判锋芒。

【分析点评】当今社会,我们有多少人在面对物欲横流、黑白颠倒、冷漠自私等等种种丑恶的现象时,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坚守,与流俗苟合,使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天天荒芜,自己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在渐渐消失,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剧。

【运用角度】“追求”“理想”“道义”“坚守”“节操”等。

第八课:《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风景宜人情自真

【文本聚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集会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分析点评】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品味。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生活需要情趣,美景也需要慧眼。

【运用角度】“生活需要发现”“用心体会生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美景需要慧眼”“情趣让生活更美好”等。

第九课:《赤壁赋》

作者:苏轼

超然物外的苏轼

【文本聚焦】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

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分析点评】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运用角度】“坦然面对挫折”“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选择”“笑对人生”等。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游览未竟悟哲理

【文本聚焦】游褒禅山,中途退却,王安石总结经验教训,悟出人生和做学问的哲理。 王安石在文中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面对那倒在道路上碑文模糊不清的石碑,王安石亦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分析点评】读完《游褒禅山记》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地明白,漫漫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实现,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馈,就一定要制定目标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采取审慎的态度治学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即使我们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就,又有何遗憾呢?

【运用角度】“立志”“尽吾志”“治学的态度”等。

第十一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作者:蔡元培

抱定求学的宗旨

【文本聚焦】蔡元培提出“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并希望北大的青年学生“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分析点评】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这是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

风变得腐败不堪;走向社会,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 “责任”“理想”等。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也害了社会。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

【运用角度】“勤奋求学”“社会良知”“责任”“理想”等。

第十二课:《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马丁。路德。金

“大衣哥”的梦想

【社会聚焦】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的42岁的农民朱之文,以一曲《我要回家》,打动了很多人的心,这首歌的确是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朱之文曾在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选秀节目中,身穿军大衣,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技惊四座,走红网络,被称为“大衣哥”。此后,朱之文获得总决赛冠军,并走进中央电视台,参加了《欢乐英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栏目的海选。朱之文曾说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中国的“苏珊大叔”。

【分析点评】朱之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谈到农活,他略显得意地说,自己是个农活能手。在做歌手以前,他在田埂间洒下了许多汗水,同时也留下了动人的歌声。后来,朱之文的一段身穿军大衣唱歌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人们在惊叹他歌声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怀揣梦想,并让舞台回归淳朴的农民歌者。用他的话说,自己先做农民,后做歌手,尽管身份变了,但农民的心没有变,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歌手。

从惊艳网络到亮相春晚,朱之文这一路走得相对平坦。但这成功的背后是洒下的数不清的辛勤汗水,正是不断地追逐梦想,才换来今天的成功。

【运用角度】“梦想”“追求”“付出汗水”“成功背后”等。

第十二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恩格斯

心底无私天地宽

【文本聚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马克思为了崇高的事业,忍受了千般磨难、万种辛苦,仍九死未悔,在革命的道路上奋然前行,正是由于他心底无私,胸怀宽广,才成就了万世英名。

【分析点评】许多青年人大都志向高远,意欲成就不朽事业,但面对成长路上的挫折和磨难,畏葸不前,只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青年人应该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思考担负的时代使命,并付诸持续的行动,在点滴小事中发展自我,奉献自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运用角度】“坚韧”“胸怀”“勇于面对”“无私”等。

必修三素材整理

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

作者:曹雪芹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文本聚焦】曹雪芹在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掉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加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

态度。

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的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伤感成疾,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内涵挖掘】逆境能摧毁人,也能锻炼人。对于有坚强意志的人来说,逆境只不过是展示其毅力的一个平台,是其奋斗的一个缩影。面对逆境,努力着成功,畏缩着失败。

【运用角度】“人生的困境与奋斗” “逆境与成功” “贫困是一笔财富” “逆境出人才”

第二课《祝福》

作者:鲁迅

【文本聚焦】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里,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四周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海尔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个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 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

【内涵挖掘】个人的思想重要还是名族的振兴重要?这是一个横担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题,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如雨馨暗故园”的时代里,这样的选择有是何等伟大。这是责任让鲁迅成了不屈不挠的斗士,成了中华名族的“名族魂”。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但也有许多人承受了,戴上了邢冠。逃匿的人随时间消失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失,但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永垂不朽。

【应用角度】“理想和现实” “选择” “爱国”“责任”等。

第三课:《老人与海》

作者:海明威

【文本聚焦】《老人与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桑地亚歌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尽管老人收获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是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内涵挖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老人与海》揭示的哲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你勇敢顽强地以一个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捕到的是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

【应用角度】“真正的胜利” “战胜命运” “抗争”等。

第四课《蜀道难》

作者:李白

【文本聚焦】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而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

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之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全诗豪情奔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内涵挖掘】蜀道艰难,李白在失意中发出豪放之音,抑郁之中唱出洒脱之歌,终于成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名。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条坎坷的蜀道呢?漫漫人生路会有多少胆战心惊,会有多少失魂落魄,要经历多少磨难,遭受多少失败与挫折?虽然人生的蜀道总是崎岖坎坷,但我们可以学会享受它的“跌宕起伏”。

【内涵挖掘】“困难” “理想” “人生” “坎坷” “磨难”等。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作者:杜甫

【文本聚焦】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同情人名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的伟大之处,杜甫的一生是不快乐的,当时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怀着仰郁的心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心,也为后人提供了灿烂的文化,树立了榜样。我们爱杜甫的诗,尤其是他的爱国诗篇,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

【内涵挖掘】生活中,会有很多的苦难需要我们去面对,但是我们不要害怕,不要退缩。艰难困苦如杜甫,尚且不忘忧国忧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诗篇,人生的一切困难,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我们要正确面对。

【应用角度】“忧国忧民”“困难降临,我们应当豁达地面对”“困难与人生”。

第六课:《琵琶行》

作者:白居易

【文本聚焦】文本聚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遇到了一位知己,它被一位流浪此地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相似的遭遇使得诗人在琴声中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内涵挖掘】高山巍峨,流水浩瀚,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以为人生知己,因为琴声是心灵的声音,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了他的心声,这就是知音。有知音真好,何必曾相识,何必怕陌生

【应用角度】“人情冷漠是社会的悲剧”“心灵因为境遇的相同而相遇”“人生何处无知己”。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

作者:李商隐

【文本聚焦】晚唐时期,“朋友之争”极为激烈。李商隐先因文章才学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推荐为官,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挤。令人感慨的是:李商隐对“牛党”的排挤虽怨而不怒,对“牛党”王茂元的女儿王氏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更令人深思的是: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却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为后人留下千古传唱的诗篇。

【内涵挖掘】或许正是由于李商隐人生的孤苦不幸,加之羸弱文弱,形成了它易于伤感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

【应用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逆境出人才” “生存环境”等。

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

【文本聚焦】孟子在文中指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强调既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又要重视教育。这与我们现在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质是一样的;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也是一致的。

【内涵挖掘】孟子认为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才能最大限度、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可持续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教育为民而办。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愤,就能安居乐业。

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时要不违农时。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不违农时”“无失其时”的做法,就可以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角度】应用角度:“物质与精神”“仁政”“民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等。

【美文赏读】

亚圣---孟子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在军事上,你也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

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太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但你

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 ---- 《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届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这样的修养,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

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赏析】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浓郁的抒情性。作者情动于内,发之于外,就成为情真意切

的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让渎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和作者对孟子及孟子思想的钦佩,既拉近了作者与孟子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孟子,作者与渎者之间的距离。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短小精悍中表达了类于常规又超越于常规的思想内涵。文章在结构安排L,采用“总----- 分 -----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中间从孟子的时代、需子的人性、孟子的思想及修养诸方面展开,严谨细密极有法度,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第九课:《劝学》

作者:荀子

【文本聚焦】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告诉了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了我们“坚持”的重要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告诉了我们“恒心”重要性。

【内涵挖掘】荀子在《劝学》中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坚持,这是常识,也是真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学习需要这样吗?纵观人类历史,有多少在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具有非凡的毅力、注重积累。他们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应用角度】“学习”“恒心”“积累(储蓄)”“坚持(执着)”“成功”等。

第十课:《过秦论》

作者:贾谊

【文本聚焦】贾谊在《过秦论》中以攻守成败进行史料的尖锐对比,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采用所谓“春秋笔法”。秦的兴盛与灭亡这两部分,在全文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强化这种对比,先极写秦国之强盛,让它登上君临天下的千仞高峰,然后把它推向一朝覆灭的万丈深渊,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雪崩效应。

【内涵深掘】贾谊作为一个政治家,是有远见卓识的。贾谊为官,正当一般的官僚,“皆曰天下已安已治”,但贾谊“独以为未也”。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背后,他看到西汉王朝所潜伏的严重社会危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封建统治者犹如在“抱火厝之积薪之下”。为此,他向汉文帝“陈治安之策”,提出一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从而形成了“礼先刑后”“德主刑辅”的政治法律思想。此外,贾谊还认为,君主取天下和守天下,其做法是不应相同的,在夺取天下之时要重视策略和军事力量,在取得天下之后的守天下阶段,应采取顺应民意,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

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至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应用角度】反腐倡廉 民心向背 居安思危 创业与守业 成功与失败

第十一课:《师说》

作者:韩愈

【文本聚焦】韩愈在《师说》中疟呼“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在当时士族弟子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唐代是很有威慑力的。韩愈向我们论述了从师的标准及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的精神,也

表现出韩愈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内涵挖掘】韩愈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他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由此我们可以把《师说》看成是韩愈不屈灵魂的代表。韩愈虽历尽坎坷,但他的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灼灼其华。

【应用角度】“责任”“胸怀”“勇气”“学习”“尊师”等。

第十二课:《动物游戏之谜》

作者:周立明

【文本聚焦】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他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他们是在打架吗?

这一个问句逼出了“谜”:猴子们为什么要玩“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为什么要“相互推挤”“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他们是在打架吗?

如果是,它们为什么要打架?如果不是,那又是在干什么?这些疑问自然会引起我们对动物游戏之谜的深深思考。

【内涵挖掘】游戏历来被当作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有游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使人类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人类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其他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这就是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很多启发:我们要关注自然,关注未知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积极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对生命、对世界的激情;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他人,不要拘于成见,也不要被错综复杂的现象迷惑,而应该透过现象,乐于探索、勇于质疑,用一种冷静、思辨的理性审视这个缤纷错杂的客观世界,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应用角度】“动物也有灵魂”“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游戏与生活”“技能与生存”

必修四素材整理

第一课:《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

【文本聚焦】窦娥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是作为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心婆婆,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伤,更加体现了窦娥的孝。

【内涵挖掘】“百善孝为先”,晚辈向长辈尽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的一种大悲。能够孝敬老人,有机会孝敬老人,是人生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我们能够在孝敬老人时享受美妙的过程和动人的时光,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穷也罢,富也罢,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孝敬老人其实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

【应用角度】“孝”“传统美德”“美的感悟”“传统文化的传承”“心灵美容”等。

第二课:《雷雨》

作者:曹禺

【文本聚焦】三十年来侍萍忍辱负重,带着孩子四处求生,改嫁、劳作填满了她生活的边边角角。三十年如一日,贫困成为她最忠实的伴侣。面对周朴园开出的支票,侍萍没有接纳,而是满含悲愤地撕掉。

【内涵挖掘】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时,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如果用钱去驱使他们,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奇耻大辱。

【应用角度】“钱不是万能的”“尊严无价”“忍辱与尊严”。

剧坛泰斗——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是第一次使用的笔名。1910年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业余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原野》《家》《王昭君》等。其中《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

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雷雨》

曹禺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的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时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呐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着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第三课:《哈姆雷特》

作者:莎士比亚

【文本聚焦】霍拉旭是《哈姆莱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哈姆莱特一样,作者把他也安排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他的性格特点不是很强烈,没有王子的忧郁与徘徊,贵族青年的愤怒与执著,国王的贪婪,王后的矛盾,奥菲莉娅的纯真。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自始至终都忠诚于哈姆莱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知己和忠臣,王子的复仇才最终得以实现。他是故事中唯一能让哈姆莱特在临死前信任的人。

【内涵挖掘】忠诚代表着诚实、守信。真正的友谊是不掺杂任何杂质,没有价钱可讲的。朋友需要的时候不请自来,朋友有难的时候奋不顾身。真正的友谊要经得起考验,友谊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将心比心,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友情。能把真诚赠给朋友,你就会赢得更多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世界,蓦然回首,你不再是孤寂的独行人。

【应用角度】“忠诚”“友谊”“朋友”“知己”等。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出生在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就对戏剧有着强烈的兴趣。他勤奋好学,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查理三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生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借复仇故事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这个悲剧的主要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这个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

历史学家萨克索编写的丹麦史中。16世纪80年代,先后有法国,英国的剧作家据此以中世纪式的复仇为主题改编成戏剧。1601年,莎士比亚根据这些材料,并把英国当时的现实注入到12世纪丹麦王子的故事中,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一个单纯的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成反应特定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悲剧。

当时是欧洲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充分的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四课:《柳永词两首》

作者:柳永

【文本聚焦】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柳永的《雨霖铃》更是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词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仕途失意的抑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内涵挖掘】离别是痛苦的,离别是无奈的;而思念,像一条流不尽的江河,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让人感到欣慰。

【应用角度】“聚与散”“离别”“思念”等。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作者:苏轼

【文本聚焦】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烟雨任平生”的一生。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内涵挖掘】生活中的无限风雨,并不能阻挡我们心灵的前行。我们要像苏轼那样,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面对风雨,去挑战人生。

【应用角度】“诗意的生活”“理想与现实”“淡薄”“微笑着面对生活”“心态与人生”等。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作者:辛弃疾

【文本聚焦】辛弃疾的一生都在迁徙着、跋涉着,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时钟。他没有像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没有像陶潜“采菊东篱下”,没有像李白徘徊于杯斗之间“散发弄扁舟”,也没有像陆游“寂寞开无主”,而是握紧金戈驰骋于沙场。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审视着社会,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笔剖析着社会。

【内涵挖掘】英雄,总是具备胆识和智慧。真正的英雄,无论面对怎样的失意,也不会选择回避,更不会盲目跟随,而是选择坚守自我,即使是“无人会,登临意”!。

【应用角度】“面对失意”“爱国情怀”“执著”“信念”“勇敢面对”等。

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

作者:李清照

【文本聚焦】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

社会背景之下,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这就使李清照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内涵挖掘】在国恨家仇面前,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强烈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感,使文人志士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引领时代潮流。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他们带给中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自己的责任。

【应用角度】“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历史”“专一与忘情”“责任”“命运”“坚毅”等。

第八课《拿来主义》

作者:鲁迅

【文本聚焦】《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观点。鲁迅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观点,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内涵挖掘】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而只有勇敢地拿来,还不行,有意识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最重要的。

【应用角度】“创新”“开放”“择旧”“辩证地看问题”等。

第九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作者:弗罗姆

【文本聚焦】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是我们的“自然世界”;父亲注重我们的精神成长,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我们,他是我们的“思想的世界”。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我们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房。父母养育情深,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必须履行的责任。

【内涵挖掘】父母用双手托起儿女的锦绣前程,却让岁月凋零了年轻的容颜;父母曾像一棵大树,为儿女遮风挡雨,却被岁月压弯了挺拔的脊背。感恩,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是心中最美的境地。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草结环,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都闪烁着感恩的光华。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健康成长,一次次牵挂惦念,一声声叮嘱问候,就像小溪涓涓流淌。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爱报答爱,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追悔莫及。感恩的同时也要自强,这样就会让我们永远向上,永不懈怠。

【应用角度】“母爱”“感恩”“修身立德”“道德与美德”等。

第十课:

《短文三篇》

【文本聚焦】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内涵挖掘】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就不会留意死亡的降临。现在中学生存在浪费生命、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应用角度】“生命”“生活”“死亡”“珍惜”等。

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司马迁

一、廉颇的胸襟与气度

【文本聚焦】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

【内涵挖掘】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丢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应用角度】“爱国”“坦诚”“自省”“知错能改”等

二、蔺相如促成“将相和”佳话

【文本聚焦】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的战功,又鄙视蔺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蔺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内涵挖掘】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最终廉颇翻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言归于好。“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

【应用角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国家利益至上”“小不忍则乱大谋”“凡事以大局为重”“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

第十二课:《苏武传》

作者:班固

苏武的志节

【文本聚焦】《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不能忘记: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当卫律劝降时,苏武毅然决然,宁可“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却持汉节牧羊不辍。

【内涵挖掘】按常理推想,以苏武的宁死不屈,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苏武的这种节操,赢得了单于的尊重和历史上的美名,由此看来,志节是最令人起敬的,拥有高尚的志节,无论是后人还是当时的敌人,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应用角度】“高贵的气节”“尊严”“爱国”“英雄”“忠贞”等。

第十三课:《张衡传》

作者:范晔

【文本聚焦】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任太史令时,专心研究天文历算。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不停转动。张衡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完善。于是他天天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恒星运动的资料并对恒星运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制成了浑天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浑天仪用铜制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上刻着日月星辰、南极、北极、经度、纬度、黄道、赤道。仪器上表现的情况同天空中星象出没完全相符。取得如此成就,完全是由于张衡坚持观测天象的结果。

【内涵挖掘】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用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

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淡泊了功名利禄,远去了你争我斗,以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和“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应用角度】“恒心”“全面发展”“宁静淡泊”“风范”等。

必修五素材整理

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者:施耐庵

【文本聚焦】林冲在东京,无意帮助了李小二,李小二在林冲被仇人追杀时帮助林冲。林冲侠骨义肠,他帮助李小二是出于无心,而李小二帮助林冲是出于有意。林冲助小二是义,小二助林冲是感恩。

【内涵挖掘】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打点,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翻开日历,一页页崭新的生活会因为我们的感恩而变得更加璀璨。我们要学会感恩,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运用角度】感恩,有意与无意,学会做人。

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契诃夫

【文本聚焦】别里科夫性格怪癖,他晴天出门也要穿雨鞋,棉大衣,带雨伞。他害怕变革,凡有新事物出现,他总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犹如生活在套子里,隔绝人世。因此,此语成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同义词。表示害怕一切新鲜事物,害怕变革的人。

【内涵挖掘】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人的高贵之处在于有一个会思想的灵魂。别里科夫是可悲的,他把自己装在各种各应的套子中,不允许自己有思想,更不允许他周围的人有思想,最后作茧自缚,走向了最终的最坚固的套子—坟墓。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必要的约束是少不了的;同时还要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运用角度】“闯祸与创新”“约束与个性”“如何面对新生事物”“一切都有可能”

第三课:《边城》

作者:沈从文

【文本聚焦】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翠

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

【内涵挖掘】从作品中,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运用角度】生活中的爱 亲情 友情 纯真的生活 简简单单才是真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文本聚焦】在陶渊明为官的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风波未静”,到处是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对此,他非常不满。家道中落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大志,其结果也未必是“有志不获骋”。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更深切地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内涵挖掘】对于陶渊明,我们熟悉他的山水田园风,却生疏他的怒目金刚式;熟悉他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却生疏他的“猛志逸四海”;熟悉他的归隐趣,却生疏他的济世态。谁人没有年轻?谁人没有远志?只是“有志不获骋”将何以哉?陶渊明,他选择了田园,选择了琴书,选择了诗酒。也正是这样的选择,使得封建的官场祭坛少了一位高贵的牺牲者,使得中国的诗坛多了一颗闪耀的巨星。陶渊明虽“有志不获骋”,但田园诗却得到蓬勃的发展。他也成为田园诗派鼻祖,隐逸诗人之宗,成为华夏儿女精神栖息的归宿。

【运用角度】关注民生,选择,价值等。

第五课:《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青春的闪光

【文本聚焦】“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氏《汉书》,并写了《指瑕》一文,指出颜氏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十四岁举幽素科,做沛王修撰。

二十余岁是,他赴南海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当时都督阎伯屿在新修建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也应邀参加宴会。都督已是先要其女婿做好了序文。但为了表示谦逊假意请众宾客作序,大家都谦逊推让,唯独王勃毫不客气,提笔挥毫,顷刻而就,写成了《滕王阁序并诗》,满座皆惊。都督读到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时,惊奇的从座位上站起来说:“真是天才啊。”《滕王阁序》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内涵挖掘】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因此它显得弥足珍贵。古人常言“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对人生的黄金时代要认真把握,仔细体味,王勃珍惜青春,创造辉煌的佳话千古流传。

【运用角度】“青春”“机遇”“善于表现自己”“默默无闻与千古名篇”等。

第九课:《说“木叶”》

作者:林庚

【文本聚焦】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的答应了,还对当时才上不过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经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字的精美卡片,还抱歉的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合不合适刊物用?”

【内涵挖掘】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林更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学问人品的一体化,做学问的人如果没有人品,最终做不成大学问。第一要人品好,第二要学问高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角度】人品与学问 守信 承诺

第十课:《谈中国诗》

作者:钱钟书

【文本聚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来学者来到中国,第一是要看着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人格令人钦佩,而他自己对这一切看得很淡。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邀请她拍一部专题,讲述替下他自己的学术成就,被钱老拒绝;名著《围城》搬上荧屏后,制片厂给钱老一笔稿酬,他拒绝不收,而让制片厂把钱捐给希望工程。

【内涵挖掘】钱钟书在学问,成就上,远远超过他的老师。但却在一篇日志中写道:“愿永远名列吴先生弟子之列中。”师生各自的人格风范,跃然纸上,只是难得的君子修为。淡泊与名利,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还有穿透世俗的眼里,十万难做到的。淡泊与名利方能成住大气,方能攀登顶峰!要坚定自己的目标。

【运用角度】淡泊名利 做人与治学,人格魅力

第十一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者:梁思成

【文本聚焦】王夫人是梁启超的偏房。梁思成称自己的生母“妈”成王夫人“娘”。梁思成是这样回忆评价他的娘的:“我小的时候很淘气,有一次考试成绩落在弟弟思永后面,我妈气急了,用鸡毛掸子捆上铁丝抽我。娘吓坏了,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用身子护着我。我妈正在火头上,一下子守不住了。一鞭一鞭抽在娘的身上。我下的大哭。事后娘搂着我温和地说:“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學一边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很有学问,还不停的读书。他朴素的话我记了一辈子,从那以后我再也不马马虎虎了。

【内涵挖掘】梁启超的子女除了夭折的外,后来各个成才,这虽然和梁启超的教育有关,但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这是普通的“娘”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他朴素的语言告诉子女:勤是成功的途径,勤能补拙。

【运用角度】业精于勤 天才在于勤奋天道酬勤

第十二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文本聚焦】炎热的天气,南美洲的草原上,上坡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逼的的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的蚂蚁们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蚂蚁们迅速的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黑乎乎的大蚁球,滚动着冲出火海,经过有一些蚂蚁被烧死了,但还是有一部分的,蚂蚁活了下来。

【内涵挖掘】蚂蚁能绝处逢生是靠无私无畏的精神,靠的是为生存而假发的无私力量,靠的是牺牲小我,成就打我的团结一心的行动与努力。蚂蚁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群体。这正是蚂蚁精神团体的写照,一个狭小的蚂蚁洞,也可以使千里长的长堤崩溃,这证明蚂蚁的力量是强大的,团队是坚决不可催的。

【运用角度】众志成城 团结 团队 奉献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句子(哲理型)

1、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

2、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着“认识你自己”。(人应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婪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4、 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可能期待所有的好事都发生在你身上。所以要正视自己面临的麻烦。)

5、态度决定命运,态度是成功的标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6、“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7、“我思故世界在”——罗曼罗兰

8、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说“坚韧”。例如:坚韧就是刘兰芝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情比金坚,矢志不渝。)

9、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句子(抒情型)

1、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2、生命本就没有恒常,谁会知道下一秒下一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苦痛?所以没有永远,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与其像某些人一样在每一个瞬间都想抓住些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作黑夜里的焰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绚烂的景致,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

3、 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美国《读者文摘》 冰心译(美丽是主观的感受,是人为造就的。那“云翳”是爱,是感受,是细节)

4、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霞》冰心

5、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史铁生(人 必修一素材整理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严谨治学

【文本聚焦】毛泽东同志的文稿中,有一些他亲笔写的关于文稿校对的更正启事。这类文字与毛泽东同志那些脍炙人口的论著比较起来,当然是次要一些。然而,它却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文稿的撰写方面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提倡文章写好后,要“认真地加以删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作为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作者,他并不把文稿的改定看做是写作的完成,还非常重视文稿付印时的校对。1938年6月27日,《论持久战》一文印行之前,他亲自做了校对,并给出版科的同志写信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第二部分请你们过细作最后校对,

勿使有错。”1938年11月8日,他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修改稿付印时写信嘱咐徐冰同志:“请你们校第一、第二次,我校第三、第四次。”

【分析点评】毛泽东同志发现印行的自己起草或签发的文稿中有差错,哪怕是细小的差错,也是毫不含糊,严肃认真地更正。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对待文稿的写作与校印工作精益求精,他的大量著述才能以那么精确、严谨、优美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今天,重温他的那些含意深刻、语言生动的著名篇章,想起他亲自校对和写更正的事迹,我们该会得到多大的启示和教益!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应当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种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精神。只有我们端正了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运用角度】“严谨治学”“:工作态度”“精益求精”“严以律己”等。

第二课:《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

徐志摩:理想的追求者

【文本聚焦】有一本书曾用“生命的信仰者”这个标题来评价徐志摩,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徐志摩从作文到做人,从事业到爱情都始终坚持着这个原则,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经历太曲折,太离奇,他的诗太美丽,散文太独特……这一切的一切决定了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可有一点人们没有争议,那就是他留下的那些注定将流传后世的诗。

徐志摩是个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就是他想拥有的全部人生。他在上大学时期,就认定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他大胆撰文声援北京学生联合请愿,呼吁保全学潮里那一点理想的星火不灭,赞美那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之门的精神。他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明媚的阳光下,在和风的爱抚里,在青青的草地上,讲拜伦,论雪莱,谈人生,想未来。

【分析点评】人总要有点追求,从你在众人的期待中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到在众人的不舍中老态龙钟地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人为强加的,还是自己主观意识的,总有一种期望、一种追求永远追随你。人生正是有了这种期望和追求,才成为艺术人生、完美人生;正是有了这种期望与追求,才使自己的血肉之躯有了灵魂,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使其更加美丽动人,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躯壳。徐志摩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他是幸福的;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美,虽遭遇不幸,英年早逝,但其有限的生命也是完美的、动人的。也正是有了人生的理想追求,才显现出人生的价值与辉煌。

【运用角度】“志向”“理想”“追求”“价值”“责任”等。

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艾青

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社会聚焦】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刘芳英抚养。三年后养母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

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2011年,孟佩杰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分析点评】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散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运用角度】“孝道”“爱心”“坚强”“乐观”等。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

烛之武:胸怀大义,智勇退秦

【文本聚焦】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抛开个人感情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义无反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伯。他靠什么说服了秦伯呢?靠的就是说话的艺术啊!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灭亡郑国,就势必增加了晋国的土地面积,这对秦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晋国过去承诺把焦、瑕两座城池割让,但至今言而无信,无疑“损”尽了秦国的脸面。烛之武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客观形势,说得头头是道,令秦伯毛骨悚然。最终,秦伯高兴,欣然与郑国结盟。

【分析点评】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试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以那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运用角度】“责任”“爱国”“胸怀”“口才与交际”“要学会换位思考”“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等。

【美文赏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入夜,天地一片死寂。只有一家院子里的小窗仍透出昏黄的灯光。屋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油灯,除此之外,满屋堆满了竹简。一位老者模样的大夫仍伏案凝神苦读,不时伴有竹简被翻看时发出的脆响。简已多处破损、断裂,系简的麻绳也有断开的,竹简随时有掉落的可能。简上的墨迹亦褪去不少颜色,在灯之下更显破旧。再看老者,满头白发,眉间皱纹比刀刻简册的印迹还深;牙已掉光,然老者眼神深邃,透着英气,不时流露出或喜或悲的神情。整个人都沉浸于书简文章中,浑不知东方既白。

他,便是烛之武。虽身为大夫,却只任圉正,每日与马为伍。千里之马竟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驰骋千里之外,何其悲哉?难道我烛之武就只能如此默守一生?唏嘘长叹一声,烛之武拄着竹杖,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每日必到一匹枣红色的老马身旁驻足,然后拍打着,抚摸着,从没有间断。这马已跟随他十多年,虽早已无法服役,但烛之武怎么也舍不得让它离开。说起这马,还有来头。那年,烛之武已满花甲,他仍奔走四方,为自己寻找一展雄才的机会。经好友佚之狐引荐,郑伯愿与他一谈。虽说烛之武已到有儿有孙的年纪,也不禁狂喜一晚。次日凌晨,早早来到郑王宫前候着,苦等一昼,终于晚间传出话来,郑伯召见。烛之武整理衣帽,快步上前,准备将自己琢磨了一天的话一吐为快。刚进宫殿,便传来轻歌曼舞之声。等来到宫殿门前,宫殿前二十几个宫女正舞动腰肢,郑伯与众大臣推杯换盏,不亦乐乎。烛之武皱皱眉头,硬着头皮进上殿来。郑伯没有起身,只微微点头,便让烛之武讲讲治国之策。烛之武迟疑片刻,只粗略陈述一番。言讫,郑伯微微颔首,称赞道:“乃治国之策,只可惜言有理而事难行。”便对佚之狐说:“将寡人坐骑枣红马赤风赐予烛大夫,不枉

辛苦一遭。”

烛之武不仅得到了赤风,同时也任了圉正。赤风是郑伯百匹坐骑中的一匹,此后一直跟随烛之武。烛之武拍拍赤风,低语:“郑国危矣,你我将如何?”

这时,远处卷来一阵黄尘,听闻有人高喊:“烛大夫,秦、晋围郑,君有请!” 烛之武迎风而立,于暮色中慢慢昂起了头……

【赏析】本文是一篇依托历史事实的想象作文,本文避开了史书已有的历史事实,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为我们刻画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明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物形象。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的烛之武,看到了一个身处微不足道之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的烛之武。

【想一想】通过阅读上面的文章,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你从烛之武的人生际遇中学习到了哪些人生的真谛?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出处:《战国策》

荆轲:赤胆忠心报太子,豪情壮志刺秦王

【文本聚焦】

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易水诀别后,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到秦王宠臣那里打通关节。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美言,说得秦王心花怒放,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武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了笑,机智地替武阳解围,化解了有可能出现的危机。

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但终功败垂成。秦王拔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秦王嬴政经历了这一切,头晕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分析点评】

荆轲刺秦的故事,已流传千载。有关于此的品论也比比皆是。但是荆轲又何尝失却英雄本色。

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国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而荆轲却能够旁若无人,谈笑自如,足见其超人的胆量。他一个人,一把匕首,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不可一世的秦王惊恐得连身边的佩剑也拔不出来;群臣惊恐得尽失其度,不知所措;侍医惊恐得连不能伤人的药囊也当做武器扔出去了。这当中,不惊不恐不怕死的,唯荆轲一人而已。行刺不成,死到临头,他“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精神气度,也绝不是可以装出来的。总之,荆轲临险不失态、临难不变色的勇气与豪气,值得钦佩。

【运用角度】“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心灵的选择” “明智”“君子重诺”“面对强权”“性格”等。

第六课:《鸿门宴》 作者:司马迁

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

【文本聚焦】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

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便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地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王关中。范增已看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建议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信,刘邦知道这鸿门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自己的隐忍和谦卑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拔剑舞,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解了围,刘邦终于借“起如厕”逃遁而去。

【分析点评】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谦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而刘邦在形势对自己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虚心向张良问计,积极拉拢项伯为己所用,并用自己的隐忍和谦卑化解了项羽心中的愤怒,最终从鸿门宴上脱身而去。

【运用角度】“尊重对手”“兼听则明”“用人不疑”“善于应变”等。

第七课:《纪念刘和珍君》作者:鲁迅

关心社会的90后们

【社会聚集】 90后中学生玩转“联合国”

为期4天的2011北京大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大会东南地区分会在福州一中举行。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大型会议竟是由一群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自行操办的。他们都是从福州各高中选拔出来的,多数为高一学生。会议期间,他们不仅承担会场上传递纸条、端茶送水等工作,还要在酷暑中为代表们引路,安排好代表的食住行,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指导老师林怡静很满意学生们的表现,她说:“这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而这些是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2011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中学生义卖援助盲童

今年五月,北京汇文中学学生会组织了献爱心义卖会。同学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闲置的玩具拿出来义卖。义卖所得的7800元善款全部用来购置整理箱等日用品,捐给了济慈盲童之家。(2011年8月15日《北京晚报》)

【分析点评】把十多年前,刘和珍们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不惜牺牲生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其精神可佩可敬!今天,福州中学生和北京汇文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组织爱心义卖,表现出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时代不同,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刘和珍那样,做一个勇敢无畏,友爱互助,关心社会的优秀中学生。

【运用角度】“责任”“奉献”“关心社会”等。

第八课:《小狗包弟》作者:巴金

巴金:敢于解剖自己的典范

【文本聚焦】《小狗包弟》不但表现了坐着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让人看到了一个光明磊落的文学大家的风范。说真话的“随想录”是个好名字。帕斯卡尔用它来展示如何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陈独秀和鲁迅用它来反击无所

不在的黑暗传统;巴金用它来说真话。他们的共同属性来自思想的深处,说出了一些很明确、却为别人所说不出或不肯说的话。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诚实”“求真”“解剖自己”“勇气”“拜访自己的灵魂”等。

第九课:《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爱憎分明的学者

【文本聚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势不可挡的春潮。1914年他在清华大学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被清华作为校训沿用至今。老报人曹聚仁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像。”毛泽东在1937年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他在感情和政治观点上与梁启超有缘。历史学家胡适说梁启超“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梁漱溟认为他“有些时天真烂漫”,他的“烂漫”表明他是爱憎分明、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个人与社会”“影响”“责任”“担当”“立人”等。

第十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周婷杨兴 罗森塔尔

南京大屠杀“活人证”10年内有可能消失

【社会聚焦】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版路上,矗立着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铜像雕塑,一位是倪翠萍,一位是彭玉珍。

2004年12月16日,彭玉珍去世,昨天,倪翠萍老人又因帕金森病医治无效,下午1点30分在位于长江北岸桥北新村的家中去世,想念85岁。倪翠萍老人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非常典型和重要的一位,为宣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了很大的贡献。今天上午,老人将被送往殡仪馆,明天上午7点左右会召开一个追悼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今年初,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有300多人,目前已不足200人,未来5到10年这些“活人证”有可能消失。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忘记与铭记”“珍爱和平”“爱国”等。

第十一课:《包身工》

作者:夏衍

智障者沦为现代“包身工”

【社会聚焦】2010年12月,一条突然爆出的新闻让国人震惊:在新疆托克逊县库米什镇有一家名为佳尔思的绿色建材化工厂,10余名工人中8人为智障人士,他们几年来在这里的遭遇实在耸人听闻:一逃跑就遭毒打,干活如牛如马,吃饭与狗同锅,工钱一分都领不到。这个时节的新疆气温已是零下十几度,可工人们却无棉衣过冬,只得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床上的褥子就是一层薄薄的床单,有的就只是铺了层硬纸壳。工厂空地上粉尘极大,但除了一名工人在鼻子上“挂”着片烂布外,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做防护。面对质疑,工厂老板声称与四川省渠县乞丐收养所签订过用工协议,而事实上这个所谓的收养所是靠收集并控制众多残疾人做牟利的组织。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尊重”“道德”“诚信”“良知”等。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作者:贾勇曹智白瑞雪

“天宫”一号圆的不仅是飞天梦

【社会聚焦】2011年9月29日,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而注定是要被无数国人所铭记,注定将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中国人而言,“天宫”一号意义非凡,它不但使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继续延伸、拓展,而且也表示我们朝着下一步的太空探索目标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岂止一个飞天梦?在全世界的眼里,它还是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所取得的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巨大成就和进步的一个最为直接而有力的证明。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600年前“万户飞天”的勇敢时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太空探索的脚步,空间站建设不仅是民族自豪的体现,它担负的更是全人类探索未知太空的使命。它在为我们国家的太空探索事业打开一个新局面、谱写一个新篇章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太空探索事业的新发展。

【分析点评】

【运用角度】“梦想”“责任”“担当”“执着”等。

必修二素材整理

第一课:《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本聚焦】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倾向。同样,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并进入到联想和想象中,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象,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而这种想象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每个人心里面有很多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今早就寻不见了,成了一种美好的寄托。但是我们必须在现实中学会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

【分析点评】精神家园是人类心灵深处最真最纯的所在,是人类应该坚守的一方净土。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的心灵就会变得清澈;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将得到最真诚的回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就不会迷失自我。人生之树因其而常青,国家之魂因其而傲立于世界之林。

【运用角度】“精神家园”“心灵寄托”“环境与心境”等。

第二课:《古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牵动心魄的自然风景

【文本聚焦】郁达夫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歌者,又是一个蕴藉含蓄的文人,他正因为有心、用心,所以对故都秋景的描绘,才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秋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作者富有个性特质的激情的物化。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脉搏中感觉到,触摸到。

【分析点评】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用心去

感悟,就会领悟到它们独特的魅力,就会悟出许多生活的真谛。

【运用角度】“感悟生活”“人生体验”“心灵空间”等。

第三课:《古都的秋》

作者:陆蠡

青春永恒的常春藤

【文本聚焦】常春藤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常绿藤本植物,预示春天永驻,因此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得人们的喜爱。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送友人常春藤表示友谊之树常青。如果朋友结婚,送新娘的花束中也少不了常春藤美丽的身影。祝愿“新婚幸福,白头偕老”。

【分析点评】《囚绿记》中,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作者极力写自己对绿色的爱恋和怀念,正是在抒发其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作者的这一曲浩然之歌,激励着当时的人们,启发着如今的我们。常春藤,一个多好的名字,既有春的主题,也有夏的吟唱。感谢大自然之妙手,为我们营造了如此美丽的常春藤。美丽的常春藤,也是净化居室空气的最佳帮手。今天,全人类都在提倡低碳生活,栽一棵常春藤在自家的

小屋,何止是一个绿色的梦,还有生命舒展、自然之舞的种种意象。让我们借助“常春藤”让春色永驻人间。

【运用角度】“青春”“友谊”“忠诚”“生命的活力”等。

人类永恒的情感——爱国思乡

第四课:《氓》《采薇》

出处:《诗经》

【文本聚焦】《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的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物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保家卫国的战歌中蕴藏着人性至美的天性,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包蕴着对家园父母妻子儿女的思念,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交织着“低头思故乡”的回归意识。从这首诗中,我们明白了《高山下的花环》催人泪下的原因,《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成为文学经典的缘由,因为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分析点评】战士载誉而归,然而不知是所载之誉略显沉重,叫人不禁为战争中死去的人们悲哀,还是雨雪霏霏,使得回家的道路着实变得艰难起来,使得“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总之,英雄的心情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么美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许,是太过惦念昔日与他折柳相送的妻子,以至于因为道路艰阻,不能阔步与其相会,而使战士原本平静的心陡生波澜,变得焦躁与不安。总之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了。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超越了时空的人性而永恒。

【运用角度】“爱国”“思乡”“人性永恒”“柔与刚”等。

第五课:《离骚》

作者:屈原

屈原:情眷祖国,舍生取义

【文本聚焦】作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者,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辅佐楚怀王振兴国家的坚定决心。表明了自己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中,也绝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信念。情眷祖国,心忧民生,毅然“志洁行廉”,为了真理,宁愿纵身汨罗,舍生而取义。

【分析点评】屈原,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铭记于心的爱国诗人。你高洁的人格和伟岸的精神

是炎黄子孙的人格高标。汨罗江中流淌着你的赤子情怀,江边绽放着你的爱国情操,你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

【应用角度】“责任”“爱国”“执著”“追求”“完美”“理想”“信念”等。

第六课:《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焦仲卿:泣血的爱情玫瑰

【文本聚焦】刘兰芝和焦仲卿是相知相爱的,他们本应该有着自己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但有太多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将他们推向痛苦的深渊。他们奋争过,却显得那样无力,死是他们最后的选择,或许这是痛苦的出击,或许这是消极的逃避。他们用死换取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带着那生死相守的爱情,一起消失在了纷扰的尘世中,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

【分析点评】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至死不渝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渗透进他们的爱情中,而又未能及时化解,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运用角度】“沟通”“坚守”“宽容”等。

第七课:《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出处:《古诗十九首》曹操 陶渊明

坚守节操、崇尚道义的陶渊明

【文本聚焦】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对宁静幽雅的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赞美,表达了他对世俗黑暗社会的厌恶和决绝的反抗。陶渊明晚年,不仅追求理想、崇尚道义的精神不减“抚剑独行游”的青年时期,而且还在诗中一再显示出某种忠臣烈士的“猛志”气节。不难看出,诗人内心始终存在的“猛志”,使他在迟暮之年对黑暗政治仍保持了不妥协的批判锋芒。

【分析点评】当今社会,我们有多少人在面对物欲横流、黑白颠倒、冷漠自私等等种种丑恶的现象时,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坚守,与流俗苟合,使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天天荒芜,自己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在渐渐消失,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剧。

【运用角度】“追求”“理想”“道义”“坚守”“节操”等。

第八课:《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风景宜人情自真

【文本聚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集会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分析点评】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品味。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生活需要情趣,美景也需要慧眼。

【运用角度】“生活需要发现”“用心体会生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美景需要慧眼”“情趣让生活更美好”等。

第九课:《赤壁赋》

作者:苏轼

超然物外的苏轼

【文本聚焦】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

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分析点评】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运用角度】“坦然面对挫折”“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选择”“笑对人生”等。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游览未竟悟哲理

【文本聚焦】游褒禅山,中途退却,王安石总结经验教训,悟出人生和做学问的哲理。 王安石在文中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面对那倒在道路上碑文模糊不清的石碑,王安石亦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分析点评】读完《游褒禅山记》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地明白,漫漫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实现,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馈,就一定要制定目标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采取审慎的态度治学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即使我们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就,又有何遗憾呢?

【运用角度】“立志”“尽吾志”“治学的态度”等。

第十一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作者:蔡元培

抱定求学的宗旨

【文本聚焦】蔡元培提出“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并希望北大的青年学生“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分析点评】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这是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

风变得腐败不堪;走向社会,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 “责任”“理想”等。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也害了社会。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

【运用角度】“勤奋求学”“社会良知”“责任”“理想”等。

第十二课:《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马丁。路德。金

“大衣哥”的梦想

【社会聚焦】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的42岁的农民朱之文,以一曲《我要回家》,打动了很多人的心,这首歌的确是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朱之文曾在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选秀节目中,身穿军大衣,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技惊四座,走红网络,被称为“大衣哥”。此后,朱之文获得总决赛冠军,并走进中央电视台,参加了《欢乐英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栏目的海选。朱之文曾说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中国的“苏珊大叔”。

【分析点评】朱之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谈到农活,他略显得意地说,自己是个农活能手。在做歌手以前,他在田埂间洒下了许多汗水,同时也留下了动人的歌声。后来,朱之文的一段身穿军大衣唱歌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人们在惊叹他歌声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怀揣梦想,并让舞台回归淳朴的农民歌者。用他的话说,自己先做农民,后做歌手,尽管身份变了,但农民的心没有变,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歌手。

从惊艳网络到亮相春晚,朱之文这一路走得相对平坦。但这成功的背后是洒下的数不清的辛勤汗水,正是不断地追逐梦想,才换来今天的成功。

【运用角度】“梦想”“追求”“付出汗水”“成功背后”等。

第十二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恩格斯

心底无私天地宽

【文本聚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马克思为了崇高的事业,忍受了千般磨难、万种辛苦,仍九死未悔,在革命的道路上奋然前行,正是由于他心底无私,胸怀宽广,才成就了万世英名。

【分析点评】许多青年人大都志向高远,意欲成就不朽事业,但面对成长路上的挫折和磨难,畏葸不前,只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青年人应该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思考担负的时代使命,并付诸持续的行动,在点滴小事中发展自我,奉献自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运用角度】“坚韧”“胸怀”“勇于面对”“无私”等。

必修三素材整理

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

作者:曹雪芹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文本聚焦】曹雪芹在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掉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加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

态度。

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的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伤感成疾,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内涵挖掘】逆境能摧毁人,也能锻炼人。对于有坚强意志的人来说,逆境只不过是展示其毅力的一个平台,是其奋斗的一个缩影。面对逆境,努力着成功,畏缩着失败。

【运用角度】“人生的困境与奋斗” “逆境与成功” “贫困是一笔财富” “逆境出人才”

第二课《祝福》

作者:鲁迅

【文本聚焦】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里,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四周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海尔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个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 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

【内涵挖掘】个人的思想重要还是名族的振兴重要?这是一个横担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题,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如雨馨暗故园”的时代里,这样的选择有是何等伟大。这是责任让鲁迅成了不屈不挠的斗士,成了中华名族的“名族魂”。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但也有许多人承受了,戴上了邢冠。逃匿的人随时间消失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失,但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永垂不朽。

【应用角度】“理想和现实” “选择” “爱国”“责任”等。

第三课:《老人与海》

作者:海明威

【文本聚焦】《老人与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桑地亚歌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尽管老人收获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是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内涵挖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老人与海》揭示的哲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你勇敢顽强地以一个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捕到的是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

【应用角度】“真正的胜利” “战胜命运” “抗争”等。

第四课《蜀道难》

作者:李白

【文本聚焦】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而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

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之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全诗豪情奔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内涵挖掘】蜀道艰难,李白在失意中发出豪放之音,抑郁之中唱出洒脱之歌,终于成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名。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条坎坷的蜀道呢?漫漫人生路会有多少胆战心惊,会有多少失魂落魄,要经历多少磨难,遭受多少失败与挫折?虽然人生的蜀道总是崎岖坎坷,但我们可以学会享受它的“跌宕起伏”。

【内涵挖掘】“困难” “理想” “人生” “坎坷” “磨难”等。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作者:杜甫

【文本聚焦】杜甫的诗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他同情人名以及爱国的思想。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是他的伟大之处,杜甫的一生是不快乐的,当时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怀着仰郁的心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心,也为后人提供了灿烂的文化,树立了榜样。我们爱杜甫的诗,尤其是他的爱国诗篇,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

【内涵挖掘】生活中,会有很多的苦难需要我们去面对,但是我们不要害怕,不要退缩。艰难困苦如杜甫,尚且不忘忧国忧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诗篇,人生的一切困难,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我们要正确面对。

【应用角度】“忧国忧民”“困难降临,我们应当豁达地面对”“困难与人生”。

第六课:《琵琶行》

作者:白居易

【文本聚焦】文本聚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遇到了一位知己,它被一位流浪此地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相似的遭遇使得诗人在琴声中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内涵挖掘】高山巍峨,流水浩瀚,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以为人生知己,因为琴声是心灵的声音,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了他的心声,这就是知音。有知音真好,何必曾相识,何必怕陌生

【应用角度】“人情冷漠是社会的悲剧”“心灵因为境遇的相同而相遇”“人生何处无知己”。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

作者:李商隐

【文本聚焦】晚唐时期,“朋友之争”极为激烈。李商隐先因文章才学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推荐为官,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挤。令人感慨的是:李商隐对“牛党”的排挤虽怨而不怒,对“牛党”王茂元的女儿王氏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更令人深思的是: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却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为后人留下千古传唱的诗篇。

【内涵挖掘】或许正是由于李商隐人生的孤苦不幸,加之羸弱文弱,形成了它易于伤感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

【应用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逆境出人才” “生存环境”等。

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

【文本聚焦】孟子在文中指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强调既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又要重视教育。这与我们现在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质是一样的;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也是一致的。

【内涵挖掘】孟子认为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才能最大限度、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可持续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教育为民而办。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愤,就能安居乐业。

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时要不违农时。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不违农时”“无失其时”的做法,就可以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角度】应用角度:“物质与精神”“仁政”“民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等。

【美文赏读】

亚圣---孟子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在军事上,你也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

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太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但你

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 ---- 《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届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这样的修养,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

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赏析】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浓郁的抒情性。作者情动于内,发之于外,就成为情真意切

的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让渎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和作者对孟子及孟子思想的钦佩,既拉近了作者与孟子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孟子,作者与渎者之间的距离。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短小精悍中表达了类于常规又超越于常规的思想内涵。文章在结构安排L,采用“总----- 分 -----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中间从孟子的时代、需子的人性、孟子的思想及修养诸方面展开,严谨细密极有法度,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第九课:《劝学》

作者:荀子

【文本聚焦】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告诉了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了我们“坚持”的重要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告诉了我们“恒心”重要性。

【内涵挖掘】荀子在《劝学》中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坚持,这是常识,也是真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学习需要这样吗?纵观人类历史,有多少在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具有非凡的毅力、注重积累。他们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应用角度】“学习”“恒心”“积累(储蓄)”“坚持(执着)”“成功”等。

第十课:《过秦论》

作者:贾谊

【文本聚焦】贾谊在《过秦论》中以攻守成败进行史料的尖锐对比,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采用所谓“春秋笔法”。秦的兴盛与灭亡这两部分,在全文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强化这种对比,先极写秦国之强盛,让它登上君临天下的千仞高峰,然后把它推向一朝覆灭的万丈深渊,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雪崩效应。

【内涵深掘】贾谊作为一个政治家,是有远见卓识的。贾谊为官,正当一般的官僚,“皆曰天下已安已治”,但贾谊“独以为未也”。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背后,他看到西汉王朝所潜伏的严重社会危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封建统治者犹如在“抱火厝之积薪之下”。为此,他向汉文帝“陈治安之策”,提出一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从而形成了“礼先刑后”“德主刑辅”的政治法律思想。此外,贾谊还认为,君主取天下和守天下,其做法是不应相同的,在夺取天下之时要重视策略和军事力量,在取得天下之后的守天下阶段,应采取顺应民意,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

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至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应用角度】反腐倡廉 民心向背 居安思危 创业与守业 成功与失败

第十一课:《师说》

作者:韩愈

【文本聚焦】韩愈在《师说》中疟呼“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在当时士族弟子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唐代是很有威慑力的。韩愈向我们论述了从师的标准及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的精神,也

表现出韩愈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内涵挖掘】韩愈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他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由此我们可以把《师说》看成是韩愈不屈灵魂的代表。韩愈虽历尽坎坷,但他的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灼灼其华。

【应用角度】“责任”“胸怀”“勇气”“学习”“尊师”等。

第十二课:《动物游戏之谜》

作者:周立明

【文本聚焦】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他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他们是在打架吗?

这一个问句逼出了“谜”:猴子们为什么要玩“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为什么要“相互推挤”“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他们是在打架吗?

如果是,它们为什么要打架?如果不是,那又是在干什么?这些疑问自然会引起我们对动物游戏之谜的深深思考。

【内涵挖掘】游戏历来被当作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有游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使人类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人类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其他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这就是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很多启发:我们要关注自然,关注未知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积极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对生命、对世界的激情;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他人,不要拘于成见,也不要被错综复杂的现象迷惑,而应该透过现象,乐于探索、勇于质疑,用一种冷静、思辨的理性审视这个缤纷错杂的客观世界,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应用角度】“动物也有灵魂”“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游戏与生活”“技能与生存”

必修四素材整理

第一课:《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

【文本聚焦】窦娥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是作为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心婆婆,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伤,更加体现了窦娥的孝。

【内涵挖掘】“百善孝为先”,晚辈向长辈尽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的一种大悲。能够孝敬老人,有机会孝敬老人,是人生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我们能够在孝敬老人时享受美妙的过程和动人的时光,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穷也罢,富也罢,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孝敬老人其实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

【应用角度】“孝”“传统美德”“美的感悟”“传统文化的传承”“心灵美容”等。

第二课:《雷雨》

作者:曹禺

【文本聚焦】三十年来侍萍忍辱负重,带着孩子四处求生,改嫁、劳作填满了她生活的边边角角。三十年如一日,贫困成为她最忠实的伴侣。面对周朴园开出的支票,侍萍没有接纳,而是满含悲愤地撕掉。

【内涵挖掘】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时,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如果用钱去驱使他们,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奇耻大辱。

【应用角度】“钱不是万能的”“尊严无价”“忍辱与尊严”。

剧坛泰斗——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是第一次使用的笔名。1910年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业余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原野》《家》《王昭君》等。其中《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

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雷雨》

曹禺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的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时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呐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着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第三课:《哈姆雷特》

作者:莎士比亚

【文本聚焦】霍拉旭是《哈姆莱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哈姆莱特一样,作者把他也安排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他的性格特点不是很强烈,没有王子的忧郁与徘徊,贵族青年的愤怒与执著,国王的贪婪,王后的矛盾,奥菲莉娅的纯真。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自始至终都忠诚于哈姆莱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知己和忠臣,王子的复仇才最终得以实现。他是故事中唯一能让哈姆莱特在临死前信任的人。

【内涵挖掘】忠诚代表着诚实、守信。真正的友谊是不掺杂任何杂质,没有价钱可讲的。朋友需要的时候不请自来,朋友有难的时候奋不顾身。真正的友谊要经得起考验,友谊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将心比心,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友情。能把真诚赠给朋友,你就会赢得更多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世界,蓦然回首,你不再是孤寂的独行人。

【应用角度】“忠诚”“友谊”“朋友”“知己”等。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出生在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就对戏剧有着强烈的兴趣。他勤奋好学,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查理三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生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借复仇故事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这个悲剧的主要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这个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

历史学家萨克索编写的丹麦史中。16世纪80年代,先后有法国,英国的剧作家据此以中世纪式的复仇为主题改编成戏剧。1601年,莎士比亚根据这些材料,并把英国当时的现实注入到12世纪丹麦王子的故事中,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一个单纯的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成反应特定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悲剧。

当时是欧洲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充分的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四课:《柳永词两首》

作者:柳永

【文本聚焦】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柳永的《雨霖铃》更是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词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仕途失意的抑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内涵挖掘】离别是痛苦的,离别是无奈的;而思念,像一条流不尽的江河,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让人感到欣慰。

【应用角度】“聚与散”“离别”“思念”等。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作者:苏轼

【文本聚焦】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烟雨任平生”的一生。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内涵挖掘】生活中的无限风雨,并不能阻挡我们心灵的前行。我们要像苏轼那样,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面对风雨,去挑战人生。

【应用角度】“诗意的生活”“理想与现实”“淡薄”“微笑着面对生活”“心态与人生”等。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作者:辛弃疾

【文本聚焦】辛弃疾的一生都在迁徙着、跋涉着,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时钟。他没有像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没有像陶潜“采菊东篱下”,没有像李白徘徊于杯斗之间“散发弄扁舟”,也没有像陆游“寂寞开无主”,而是握紧金戈驰骋于沙场。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审视着社会,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笔剖析着社会。

【内涵挖掘】英雄,总是具备胆识和智慧。真正的英雄,无论面对怎样的失意,也不会选择回避,更不会盲目跟随,而是选择坚守自我,即使是“无人会,登临意”!。

【应用角度】“面对失意”“爱国情怀”“执著”“信念”“勇敢面对”等。

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

作者:李清照

【文本聚焦】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

社会背景之下,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这就使李清照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内涵挖掘】在国恨家仇面前,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强烈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感,使文人志士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引领时代潮流。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他们带给中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自己的责任。

【应用角度】“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历史”“专一与忘情”“责任”“命运”“坚毅”等。

第八课《拿来主义》

作者:鲁迅

【文本聚焦】《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观点。鲁迅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观点,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内涵挖掘】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而只有勇敢地拿来,还不行,有意识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最重要的。

【应用角度】“创新”“开放”“择旧”“辩证地看问题”等。

第九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作者:弗罗姆

【文本聚焦】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是我们的“自然世界”;父亲注重我们的精神成长,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我们,他是我们的“思想的世界”。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我们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房。父母养育情深,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必须履行的责任。

【内涵挖掘】父母用双手托起儿女的锦绣前程,却让岁月凋零了年轻的容颜;父母曾像一棵大树,为儿女遮风挡雨,却被岁月压弯了挺拔的脊背。感恩,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是心中最美的境地。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草结环,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都闪烁着感恩的光华。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健康成长,一次次牵挂惦念,一声声叮嘱问候,就像小溪涓涓流淌。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爱报答爱,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追悔莫及。感恩的同时也要自强,这样就会让我们永远向上,永不懈怠。

【应用角度】“母爱”“感恩”“修身立德”“道德与美德”等。

第十课:

《短文三篇》

【文本聚焦】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内涵挖掘】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就不会留意死亡的降临。现在中学生存在浪费生命、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应用角度】“生命”“生活”“死亡”“珍惜”等。

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司马迁

一、廉颇的胸襟与气度

【文本聚焦】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

【内涵挖掘】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丢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应用角度】“爱国”“坦诚”“自省”“知错能改”等

二、蔺相如促成“将相和”佳话

【文本聚焦】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的战功,又鄙视蔺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蔺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内涵挖掘】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最终廉颇翻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言归于好。“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

【应用角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国家利益至上”“小不忍则乱大谋”“凡事以大局为重”“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

第十二课:《苏武传》

作者:班固

苏武的志节

【文本聚焦】《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不能忘记: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当卫律劝降时,苏武毅然决然,宁可“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却持汉节牧羊不辍。

【内涵挖掘】按常理推想,以苏武的宁死不屈,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苏武的这种节操,赢得了单于的尊重和历史上的美名,由此看来,志节是最令人起敬的,拥有高尚的志节,无论是后人还是当时的敌人,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应用角度】“高贵的气节”“尊严”“爱国”“英雄”“忠贞”等。

第十三课:《张衡传》

作者:范晔

【文本聚焦】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任太史令时,专心研究天文历算。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不停转动。张衡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完善。于是他天天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恒星运动的资料并对恒星运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制成了浑天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浑天仪用铜制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上刻着日月星辰、南极、北极、经度、纬度、黄道、赤道。仪器上表现的情况同天空中星象出没完全相符。取得如此成就,完全是由于张衡坚持观测天象的结果。

【内涵挖掘】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用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

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淡泊了功名利禄,远去了你争我斗,以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和“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应用角度】“恒心”“全面发展”“宁静淡泊”“风范”等。

必修五素材整理

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者:施耐庵

【文本聚焦】林冲在东京,无意帮助了李小二,李小二在林冲被仇人追杀时帮助林冲。林冲侠骨义肠,他帮助李小二是出于无心,而李小二帮助林冲是出于有意。林冲助小二是义,小二助林冲是感恩。

【内涵挖掘】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打点,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翻开日历,一页页崭新的生活会因为我们的感恩而变得更加璀璨。我们要学会感恩,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运用角度】感恩,有意与无意,学会做人。

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契诃夫

【文本聚焦】别里科夫性格怪癖,他晴天出门也要穿雨鞋,棉大衣,带雨伞。他害怕变革,凡有新事物出现,他总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犹如生活在套子里,隔绝人世。因此,此语成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同义词。表示害怕一切新鲜事物,害怕变革的人。

【内涵挖掘】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人的高贵之处在于有一个会思想的灵魂。别里科夫是可悲的,他把自己装在各种各应的套子中,不允许自己有思想,更不允许他周围的人有思想,最后作茧自缚,走向了最终的最坚固的套子—坟墓。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必要的约束是少不了的;同时还要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运用角度】“闯祸与创新”“约束与个性”“如何面对新生事物”“一切都有可能”

第三课:《边城》

作者:沈从文

【文本聚焦】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翠

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

【内涵挖掘】从作品中,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运用角度】生活中的爱 亲情 友情 纯真的生活 简简单单才是真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文本聚焦】在陶渊明为官的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风波未静”,到处是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对此,他非常不满。家道中落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大志,其结果也未必是“有志不获骋”。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更深切地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内涵挖掘】对于陶渊明,我们熟悉他的山水田园风,却生疏他的怒目金刚式;熟悉他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却生疏他的“猛志逸四海”;熟悉他的归隐趣,却生疏他的济世态。谁人没有年轻?谁人没有远志?只是“有志不获骋”将何以哉?陶渊明,他选择了田园,选择了琴书,选择了诗酒。也正是这样的选择,使得封建的官场祭坛少了一位高贵的牺牲者,使得中国的诗坛多了一颗闪耀的巨星。陶渊明虽“有志不获骋”,但田园诗却得到蓬勃的发展。他也成为田园诗派鼻祖,隐逸诗人之宗,成为华夏儿女精神栖息的归宿。

【运用角度】关注民生,选择,价值等。

第五课:《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青春的闪光

【文本聚焦】“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氏《汉书》,并写了《指瑕》一文,指出颜氏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十四岁举幽素科,做沛王修撰。

二十余岁是,他赴南海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当时都督阎伯屿在新修建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也应邀参加宴会。都督已是先要其女婿做好了序文。但为了表示谦逊假意请众宾客作序,大家都谦逊推让,唯独王勃毫不客气,提笔挥毫,顷刻而就,写成了《滕王阁序并诗》,满座皆惊。都督读到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时,惊奇的从座位上站起来说:“真是天才啊。”《滕王阁序》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内涵挖掘】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因此它显得弥足珍贵。古人常言“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对人生的黄金时代要认真把握,仔细体味,王勃珍惜青春,创造辉煌的佳话千古流传。

【运用角度】“青春”“机遇”“善于表现自己”“默默无闻与千古名篇”等。

第九课:《说“木叶”》

作者:林庚

【文本聚焦】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的答应了,还对当时才上不过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经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字的精美卡片,还抱歉的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合不合适刊物用?”

【内涵挖掘】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林更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学问人品的一体化,做学问的人如果没有人品,最终做不成大学问。第一要人品好,第二要学问高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角度】人品与学问 守信 承诺

第十课:《谈中国诗》

作者:钱钟书

【文本聚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来学者来到中国,第一是要看着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人格令人钦佩,而他自己对这一切看得很淡。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邀请她拍一部专题,讲述替下他自己的学术成就,被钱老拒绝;名著《围城》搬上荧屏后,制片厂给钱老一笔稿酬,他拒绝不收,而让制片厂把钱捐给希望工程。

【内涵挖掘】钱钟书在学问,成就上,远远超过他的老师。但却在一篇日志中写道:“愿永远名列吴先生弟子之列中。”师生各自的人格风范,跃然纸上,只是难得的君子修为。淡泊与名利,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还有穿透世俗的眼里,十万难做到的。淡泊与名利方能成住大气,方能攀登顶峰!要坚定自己的目标。

【运用角度】淡泊名利 做人与治学,人格魅力

第十一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者:梁思成

【文本聚焦】王夫人是梁启超的偏房。梁思成称自己的生母“妈”成王夫人“娘”。梁思成是这样回忆评价他的娘的:“我小的时候很淘气,有一次考试成绩落在弟弟思永后面,我妈气急了,用鸡毛掸子捆上铁丝抽我。娘吓坏了,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用身子护着我。我妈正在火头上,一下子守不住了。一鞭一鞭抽在娘的身上。我下的大哭。事后娘搂着我温和地说:“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學一边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很有学问,还不停的读书。他朴素的话我记了一辈子,从那以后我再也不马马虎虎了。

【内涵挖掘】梁启超的子女除了夭折的外,后来各个成才,这虽然和梁启超的教育有关,但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这是普通的“娘”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他朴素的语言告诉子女:勤是成功的途径,勤能补拙。

【运用角度】业精于勤 天才在于勤奋天道酬勤

第十二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文本聚焦】炎热的天气,南美洲的草原上,上坡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逼的的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的蚂蚁们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蚂蚁们迅速的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黑乎乎的大蚁球,滚动着冲出火海,经过有一些蚂蚁被烧死了,但还是有一部分的,蚂蚁活了下来。

【内涵挖掘】蚂蚁能绝处逢生是靠无私无畏的精神,靠的是为生存而假发的无私力量,靠的是牺牲小我,成就打我的团结一心的行动与努力。蚂蚁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群体。这正是蚂蚁精神团体的写照,一个狭小的蚂蚁洞,也可以使千里长的长堤崩溃,这证明蚂蚁的力量是强大的,团队是坚决不可催的。

【运用角度】众志成城 团结 团队 奉献


相关内容

  •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仍是不会?名师携答题模板来袭轻松拿分!
  • 针对散文阅读总是不会的问题,上学君特邀冯叶老师针对性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下面是本次答疑汇总,希望对同学们语文散文阅读有所帮助. 问题1:小说和散文的答题格式 老师:小说结合三要素作答,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题型较多,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1.解释该词语或者句子的字面义 2.若有修辞,先点名 ...

  • 语段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
  • 语段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 1.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2.品味题目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4.记叙顺序及作用? 5.语言特色 6.写作手法及作用 7.修辞方法及作用: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11.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12 ...

  •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上)
  •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上) 阅读天地 0422 1936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上)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 ...

  •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
  •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知识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

  •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大全
  •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 ...

  •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
  •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 1.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考察要点:倒叙作用.插叙作用. 答题技法: (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2)插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 ...

  • (初一补课)阅读解题技巧
  • 课外辅导知识教材 阅 读 解 题 技 巧 年级:七年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 ...

  • 人教四下[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 ...

  • 如何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 摘要: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的学习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写的目标;亲历实践作文,有效引导,落实一个"写"字;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养成作文良好习惯,这对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写作兴趣; 词汇量; 课堂练笔 语文教学中"写&qu ...

  • 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 1. 文章体裁是什么?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能通过六要素 理解记叙文. 3. 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就 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